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方》观后感10篇

2022-04-06 03:0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观后感10篇

  《东方》是一部由扎尔·巴特曼里执导,布里特·马灵 /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 艾伦·佩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观后感(一):Means No Harm。

  我發現最近無意間看暸很多Brit Marling噠電影。

  越來越喜歡這個姑娘。

  她美麗神秘又有智慧。

  從她噠眼睛和表演風格可以感受噠到。

  另外說說這個故事內容吧。

  我相信無論國內外都有這種 無 政 府 組 織。

  玩大噠就叫 邪 教。

  比如說 F L G...

  他們一開始噠初衷無非就是以人為本崇尚正義剷除邪惡和不公。

  但是隨著自己逐漸聲勢壯大就慢慢變暸性質。

  因為組織者是人嘛。

  arah和Benji噠感情是最後整個組織潰敗噠導火索。

  安保公司不是政府組織。

  它安保噠對象是利益驅使。

  在一開始Sarah也就是Jane就進錯暸門。

  我想如果Benji沒有被愛情和憤怒衝昏頭腦他也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吧。

  畢竟那些特工沒有錯。

  錯在是安保公司那個老女人Sharon及整個高層身上。

  公平和公正本來就不是一個概念。

  利益和 共 產 主 義 根本也就是背道而馳。

  所以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 不 可能 存在完美噠 體 制。

  就算在伊甸園裏亞當和夏娃都會有糾紛。

  就別說一個國家暸。

  《东方》观后感(二):《东方》——却是西边的故事

  不用谈什么主义,也不要把这部电影上升到人文的高度,因为《东方》的故事只能是西方人干出的事。

  革命,这种东西的后果是学生们无法预估的,是他们不能承受之痛,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希望社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进而希望社会去改变这些东西,这是典型改良派温和的表现手法,一旦被社会漠视,这些改良派往往会转化为盲目的激进派,而这种激进派距离真正的革命者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真正的革命者,一开始就是抱着“彻底”二字的,他们不会讨论如果失败了自己会判几年,这些人立场及其坚定,性格也往往非常坚韧,在他门之中,没有精英知识分子的软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要彻底改变,我必然要获得最高的权力,这就是要想获得革命的幸福,必先承受革命的残酷。

  所以说,我们无法理解西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和他们在思想上本质的区别,因此,《东方》的故事只有在西方才能发生。

  《东方》观后感(三):《东方》:游走在黑暗边缘的义士们

  一名女特工在某公司的安排之下,秘密潜入一个名为“东方”的神秘组织,以会员的身份了解这个打着环保旗号,报复各大不道德企业领袖的年轻人团队。随着对东方成员的了解,组织理念的深思,女特工身不由已的对组织成员产生好感,并且对以前的认知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但是,这群极端年轻人的极端理念,加上不成熟的对抗套路,最终还是导致组织命运如流星般在天际一闪而过。为世人留下的,只是那一抹值得让人们欣赏的光亮而已。

  《东方》观后感(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之前看了预告,以为会是谍战片,派出的卧底被成功“洗脑”,带领着新结识的小伙伴摧毁了邪恶的东家,影片中东方会有精彩的缜密的“报复”行为,这样比较像典型的好莱坞量产片。

  而电影里却是这样:激进小团体还是小团体,使用的手法并不精妙绝伦,更像现在的恶作剧耍人短片,最后的结局也是人走茶凉,失败后等待着下次的回归;黑心大企业也还是大企业,虽然老总有个担惊受怕的夜晚,但是庞然大物依然好好站着,可以想象今后还会逐步前进,没有公开致歉没有改变的承诺。

  影片中最符合当下或未来的情况,可能就是政府职责弱化,而大型集团开始主导世界。我们的主角不再是FBI的特工,而是变成了某企业的特工(虽然看上去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恐怖分子攻击破坏的也不是敌对国家,赚黑心钱的企业成了头号目标。照目前的社会发展,在未来大型集团(特别是跨国集团)的确有更大几率比单个国家政府更多掌控社会资源,将由他们调控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就像现在的X星集团的GDP已经是总部所在国的五分之一了,这个数字抵得上多少中小国家啊。虽然一些企业是由董事会成员共同商议未来发展等大事的,但是也有一人说了算了的,世袭的家族企业数量也不在少数,“吾皇万岁万万岁”很可能会再度响起。当未来企业不断发展,权利开始超越国家时,柏拉图的理想制度应该也会出现,不过坐在上面的那位是CEO。

  虽然这和影片主体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你能否定这个局面的出现吗

  《东方》观后感(五):马灵女神的宣传片

  迄今为止,导演扎尔·巴特曼里共拍了三部电影,每一部都是布里特·马灵主演。这是一种多么稳定的合作关系。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东方》显得尤其四平八稳,在略显冰冷的平静气氛中小心翼翼地表达着自己不算激进的观点。镜头感比一般的商业片好一点,有一些质感不错的手持摄影和空镜头。题材比一般的商业片生僻些,聚焦于一群被称为“东方”的生态恐怖分子,也就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

  马灵饰演的政府特工奉命潜入东方内部,就像老套的卧底故事。然后,她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态上的转变。这也是常见到几乎成为范式的剧情模式了。

  本片被定义为“惊悚”类型,所谓惊悚,一方面来源于当代化工、医药公司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一方面来自于激进的环保组织“东方”所采取的抗议行为。最后,用主人公的转变来为这惊悚意味做最后一次略含野心的渲染。

  总的来说,本片是叫人微微失望的,显得非常中规中矩。不过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引起了观众对环保和激进环保主义运动的思考,算是挺有意义的了。

  马灵女神总是如此冷若冰霜,仿佛对这个世界从来不曾产生过一丝依恋。影片更是给了她无数的特写镜头,她的侧脸,她的正面,她立于灯光下,她立于野树林中,她注视着镜中的自己……她总是与周围的人若即若离。

  马灵姐另一部独挑大戏的《另一个地球》也是这种氛围。这两部电影导演不是同一个人,但是气质上非常靠近。令人不禁怀疑实际上她才是自己电影的掌控者。导演迷恋她吗?我们能从那张冷若冰霜的标志的脸蛋上获得什么感悟呢?

  《东方》观后感(六):救赎

  2015.4.18

  我在听着

  分享 The National 的歌曲《About Today》http://t.cn/hetq5h(分享自@虾米音乐)

  写下这篇影记

  我的狗继续躺在我的身边

  rit Marling继续一样的打扮 一样的发型 一样的帽衫 一样的双眸 继续自己的剧本

  而我只是相信她的爱而已

  她经手的剧本 我总感觉有着默默的宗教味道

  她一定是个浪漫的女人 因为她喜欢仪式

  很多人并不懂仪式 也许你应该去看下Dexter 其实Dex本身是个很浪漫的人 只是擅长点不在于两性关系上而已

  还记得I Origins里那个特殊的测试序号报字母法吗

  Ellen Page是小个子女生却拥有强大气场的典范

  也是这部片子基调转变的关键点

  依旧不喜欢对剧情过多分析 更多在乎的是那个意识流

  当她吻上她的唇 我觉得真是美好

  age在里面的角色 让我想我了她在“超凡双生”里的表现 特别是乞丐那段

  当习惯以暴制暴之后 你会分不清你的初衷 到底是要解决问题 还是只是享受暴力与犯罪本身

  作为一个核电玩家 环保本就与工作有密切关系 但是更吸引我的并不是环保本身

  而是一种新的生存理念 比如Freegan

  中国人缺失信仰太过严重 他们不会去想活着的意义 当一个目标衍生出另一个目标时 后面的那个往往会掩盖了前者 人会忘记最初的想法 保持初心太过困难 人心太不固执 往往会被越来越多的迷惑掩盖住眼睛

  也许最终你也该问自己一句 究竟要的是什么样子的生活 是什么样子的感受

  我常常说 与其让生活毁了你 不如去毁了生活 这听起来是一种极端的处事方式 然而其实重要的并不在毁了生活 除非你也去加入二十七岁俱乐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你应该好好地对待它 而毁了生活 这恰恰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它不能让你快乐 让你安心 留着它又有何用

  这并不是消极 相反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生存方式

  要么 同他们一样地活着 要么 做你自己活下去

  记于2015.4.18夜

  《东方》观后感(七):革命需要激情,有理想才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

  看了豆瓣上多篇影评后,我认为我有必要作为反方出来为影片打抱不平。

  先不谈什么主义/理想。单单这部影片而言,几位主角配角的表演,影片的剪辑/编排/取景/音乐,剧情故事的发展等等,都是十分的优秀。豆瓣上打分3星或3星以下的,应该都是对于这个所谓“激进”的环保小组的理念上的不同所导致的。

  从IMDB.com上的 6.9/10(24571票),到烂番茄网的74%的票选情况而言,显然要好于一般商业片的。

  影片最成功的自然是女主Marling的表演,她作为本片的2个编剧之一,她的表现是最突出的。早在2009年,她与另一位编剧兼导演“Batmanglij”一起体验了整2个月的“免费素食主义”,也就是说他们2人以反消费主义的方式,在垃圾箱里找食物吃,这比普通的素食者要高1,2个级别了。Marling和导演Batmanglij两人还加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组织,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等。而基于她们的亲身经历,Marling和导演萌生了拍摄“The EAST”这部影片的念头。

  Ellen Page的几次出现,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片中,她与她父亲的那场戏,可以说是专门为她定做的,也算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了。其他几位成员的表演,比如Doc(小组的医生),女主的男友都很真切。

  然后进入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对于The East行动的评价。影片里的新闻直接称"The East"是恐怖组织。有企业雇佣私人保安公司做调查,也有FBI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做卧底追查。可见,想要阻止工厂不向池塘倾倒有毒废物;打击无良制药厂生产害人药;要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大的。就像见义勇为的行为,常常也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但这样的义举始终还是社会所提倡的,因为为的是伸张正义。

  无良企业以牟利为目的,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影响,这是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极其自私的行为。各国政府的相关法规法律也就是对商业行为进行规范。然而政府的政策常常会因为经济利益而向企业倾斜,刻意放宽一些政策的最低限度,比如劳动安全,员工医疗福利的。比如煤矿的安全事故,国外对淡水资源/页岩层天然气的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The East所刻画的,就是那帮理想化的年轻人,为公众的利益而牺牲自我,以相对激进的手段来吓阻工厂继续倾倒有毒废物,污染环境等。他们目的是好的,这点毫无疑问。而这组织实现目的的手段,似乎是有争议 (对污染环境者的惩罚性行为)。

  面对严重的人为环境灾难,如果能找到主要责任人,对他们的惩罚,以影片里的手段而言,或许稍稍过头,这也是“东方”组织内部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怎样的处罚才是合适的,这在所有人心里或许各自都有一个标准。但在官商注重经济发展的现在,法律上的处罚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罚款赔款等并不能解决毒大米毒奶粉受害者们的愤怒。东方组织只是民间自发的类似”绿色和平“的组织。当政府庇护不法商贩时,官商勾结,通过各种渠道清除负面效应时,能保护消费者的,也只有是民间的力量了。

  而作为民间,从受害人的家人到医院的医生都多次向政府呼吁,并在网上流传。但三鹿与百度的300百万广告投放协议,明确了屏蔽负面影响(所谓的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黑客组织也多次攻击并修改了三鹿集团的网站。(这点与东方组织的行为类似,以违法行为以达到某正义的目的)

  影片的导演,对类似这一组织的评价,相信是正面的。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看似革命般的组织,比如中国的“红客”(知名黑客组织,组织成员也有极其明确的准则,像是半军事化的组织了)。你是否认同,这也完全在于你自己了。我个人认为,虽然实施的行为可能有些过分或极端,但最终的目的是正确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不如以暴制暴那么直观,公众接受程度也没那么高,但其实差别不是很大。

  《东方》观后感(八):《颇有野心的目标与差强人意的效果——观<东方>有感》

  《颇有野心的目标与差强人意的效果——观<东方>有感》

  听闻布里特·马灵是一位才女,遂慕名而观看这一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觉颇为直白:总体而言,我又浪费了两个小时的时光。在动笔之前一直在考虑究竟是给这部电影一个“较差”或是“还行”的评价,思量再三,介于我很确定我不会再看这部电影第二遍,我做出了我的选择。

  这部电影从始至终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可以感受到导演和编剧本身的迷茫——他们自己也很不确定他们想要呈现的究竟是一部悬疑片还是一部给人带来思考的故事片,而很显然,导演和编剧最初的目标是希望两者兼而有之,但就像我的标题所写的那样,他们最终达到的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更不要提诸多不合理的情节设定,这个故事的基础本身就显得十分脆弱而经不起推敲:一个在整部电影里参与人数从始至终不超过十人的组织、成员的背景也模糊不清、仅仅依靠一整套类似宗教组织成员相互扶持的方式维持着其脆弱的运行,却一直在凭一己之力(或许有其他类似草根组织的帮助)与世界巨头企业对抗。十分业余的情节设定很容易让人怀疑这部电影的诚意亦或者是编剧的阅历——如果观影者和我一样是一位资深的悬疑电影迷,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漏洞一直在测试你忍耐的极限。如果不是电影最后30分钟稍微略让人感到”惊喜(相对于电影之前的表现)“的故事,我也许都不会看完这部电影。

  整部电影的主线故事正如前文所述,颇有一些导演和编剧自说自话的意思,退一步,且让我们承认这个故事的背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具体的中心思想。布里特·马灵饰演的私人顾问公司探员被委派了一个任务,需要去查清一个叫”东方“的组织(该组织一直在恐吓甚至伤害损害大众利益的公司的高管的生活)的底细并保护其公司客户(大多数受到”东方“威胁或可能被威胁的公司)的利益。在深入到了”东方“组织内部,与其成员建立了友谊并亲身参与了一系列行动后女主人公拥有了自己的立场,这一立场既不同于她的雇主极端功利的立场也不同于”东方“极端激进的立场,女主试图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化解无辜的公众与唯利是图的大公司之间的战争。我不想再花过多的时间去讨论电影本身的剧情,这显然需要观众自己去感受。在这里我只想说,关于这一立场的结局本身就展现的实在过于仓促,而之前大公司与”东方“立场的矛盾却又十分原始的停留在毫无新意的”同态复仇“阶段,如果本片的故事能够大幅度的缩短对于前两种立场的呈现而多花一些心思去构建女主的立场所可能达到的效果,至少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会是完整的。

  显然,导演与编剧希望能够引导观众去思考时下最热门的环境问题,但很可惜,他们的初衷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非常模糊,并且被时断时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所生硬的打断。布里特·马灵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至于这个故事,几乎没有任何新意。与之前我的期待相比,更是差了不小的距离。

  最讽刺的是,在豆瓣的介绍里,这部电影的类型是”惊悚“。

  《东方》观后感(九):制度永远不缺问题,缺的是改变问题的勇气,这一点,所有的政府永远做不到

  整个‘制度’里面的人无非三类:多数在随波逐流,少数在‘竞争’,而更少之又少在‘抗争’,‘随波逐流’使文明衰退,‘竞争’只能使文明延续,而只有‘抗争’才能让文明‘进化’。

  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有2点:

  2.the east组织里面如此‘和睦互爱’的感觉。

  《东方》观后感(十):文艺调调的商业间谍

  《东方》有个间谍故事的雏形,女探员潜伏极端环保组织内部,试图查明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以间谍片的标准衡量,《东方》实在朴素,都说《谍影重重》塑造了草根特工,《东方》的谍战更加“接地气”,你若看过一些谍战片,定会觉得三方势力都脆弱至不堪一击。大企业总裁全没有壁垒森严的防卫、虚虚实实的伪装,东方组织无需层层高智商闯关,只乔装打扮、略施小计就数次得手。说东方训练有素更称不上,因为他们一早被被GPS锁定,早沦为安保公司鱼钩上的饵、砧板上的肉,只看何时下刀而已。而所谓的安保公司,吹得多么精英云集、高效隐秘,实际安检机制、信息保密系数也低的吓人,女主一两招小聪明就曝光了卧底名单,老谋深算的上司、如临大敌的警卫都毫无察觉。

  影片主打“东方”与公司的二元对抗,并未对二者做出正邪之分。前者代表着世俗伦理价值观,但做事手段出格,管理混乱,不但逾越暴力底线,而且颇具邪教作风;后者代表法律和秩序,却只在乎私人逐利(对非客户的企业不屑一顾,纵容客户受害为了只为获得新生意),都是黑白难分、道德界限模糊的现实比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东方》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