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呼吸》影评10篇

2018-06-12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吸》影评10篇

  《呼吸》是一部由卡尔·马克维斯执导,Thomas Schubert / Karin Lischka / Georg Friedric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呼吸》影评(一):深深深呼吸

  呼吸是生命存活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生理活动,它太过平常,以至于我们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曾经主演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伪钞制造者》的奥地利演员卡尔·马克维斯以“呼吸”为主题拍摄自己导演处女作。《呼吸》以一个背负犯罪后的道德羞耻感的少年犯重新认识生命意义故事来呈现导演所关注的关于罪的救赎与爱的重获的人生命题。《呼吸》的故事并不新颖,导演并没有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上下太多功夫,他只是想呈现出某种状态,即成长痛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作为处女作,《呼吸》巧妙地回避了传奇性的叙事,而选择了当下欧洲主流电影的自然主义拍摄风格。在冷峻的景深长镜头包裹下,人物渺小软弱影片开场的两个镜头中就被凸显出来。第一个是制造车间的镜头,主人公罗曼因为戴上了焊接面罩而变得歇斯底里,面罩是阻隔呼吸的象征,而不能呼吸让罗曼变得十分压抑。第二个镜头却是广阔公路的景深长镜头,公路上出现了从镜头后面走入的罗曼,他越走越远,变得愈发渺小,公路上几块巨大道路补丁”占据着镜头中最重要视觉空间,似乎是在暗示着影片即将展开的弥补生命缺憾的的叙事轨迹。紧接着在少年犯监狱中的场景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无法顺畅呼吸的压抑感。在如今的欧洲主流电影中,我们时常看到的创作模式不外乎就是一个边缘主人公,他正承受着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内心痛苦的道德煎熬,再加上长镜头的冷感摄影风格,更加表现出主人公所面对的内外环境的险恶来。底层叙事的生活流风格隐藏着欧洲社会诸如就业、养老、教育等各种矛盾。《呼吸》同样如此,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少年成长故事背后,导演仍然有其更加深层次诉求。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想象(电影中罗曼打工后坐火车回监狱时,火车站墙壁上悬挂着的大幅宣传美好生活的广告牌)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接受的是贫困与死亡仍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呼吸》里罗曼工作时来到一个个场景中,无时不在向观众传递着这种焦虑

  《呼吸》的关键设置是主人公从事的运尸人的职业,这个职业让他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开始认真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提到殡仪行业,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如《入殓师》、《六英尺下》这样的影视作品。在《安托万叔叔》中,小男孩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通过一次运送尸体的过程来完成的。由此看来,《呼吸》中这样的设置并无太多过人之处,可导演还是将罗曼工作中的几次关键场景拍得不落窠臼。主人公的思想转换也显得十分流畅。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死亡来更加读懂生命,道德的自我拯救对于罗曼,不如说更像是社会对他者的拯救。青少年团体律师对他的关心,罗曼与母亲的相遇也让他打开了心结,火车上遇到的女孩让他有了恋爱的感觉,少管所的教练教会了他深呼吸的方法,运尸的同事也让他对生与死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可以说,对于罗曼,一系列外界环境的变动才是他内心转变根本原因。《呼吸》所构筑的光影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现实感的世界。外界环境也是影片着重表现的影像空间。相反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现却极其有限。也许导演并不是想把外部世界当中影片主题,但他应该是把外部环境当作了推动罗曼内部心理变化主导力量。在影片中仅有两处直接涉及到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一处是罗曼在工厂清洗棺材时,一只鸟被困在了房间里;另一处是游泳池底憋气的主观镜头。这两处场景的出现直接告诉观众罗曼内心对自由向往渴望逃离内心的负罪感。影片在对主人公的塑造上虽然力求真实,但也不免带有导演个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也许影片在开始就已经暗示了这将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所以罗曼内心的转换也完全在观众的预料之中。最后的法庭戏也就成为了一个不是悬念的悬念(罗曼到底犯了什么罪?法官是否会给他假释?),他所犯下的罪行并非罪无可赦,而只是一次冲动造成的防卫过当。

  呼吸是生命延续的生理特征,罗曼也终于发现了呼吸的意义,《呼吸》稍显余味不足地方也在于此。结尾过于光明天空阴霾退散了,罗曼走入了全新的生活。对于如此明显的暗示和大团圆的结局,对欧洲电影来说总会显得有些好莱坞化,《呼吸》的整体基调也因此与我们印象中沉郁、悲凉的欧洲电影有了些许区别可能这正是这部电影在欧洲评论界并没有得到太多赞许的原因吧。

  《呼吸》影评(二):感想

  2013/11/8(五)18:30歐洲魅影影展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看的。

  影片講說有一青年叫柯勒,小時候被媽媽丟掉成了孤兒,14歲時誤殺同齡人進了少年觀護所,19歲時找工作,片頭一開始是在焊接廠裡做,但與人起衝突沒繼續幹,後來找了個搬運屍體的工作,在工作期間,找到自己的生母,獲得假釋以及自我成長。

  片中講到呼吸有3次(如果有錯,請跟我講),1.在獨享游泳池時,游完後回更衣室,輔導員以為他氣胸,叫他吸氣吐氣。2.出去工作時,同事打開車門前提醒用嘴巴呼吸。3.生母在他嬰兒時因他太吵企圖用枕頭悶死他,後來用人工呼吸救回他。

  覺得影片在講說生與死的區別在於呼吸。可能是人生歷練不太夠,不太能體會箇中感覺。

  裡面有一段柯勒與一講英語的女孩同車廂,一同喝了啤酒。我不明白為什麼有這一段,不知道導演想講什麼,覺得沒這一段也沒差。

  《呼吸》影评(三):一个冷静欧洲人的赎罪故事

  写这部电影观影感受的人不是很多,我就来啰嗦两句吧,看惯了美国电影的巨多台词,恨不得一个个和律师般特别雄辩,又如哲学家般特别哲思,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很舒服,看过其他一些欧洲电影,可能中北欧人确实冷漠或者说冷静一点,主人公讲话都比较少,但是这份冷静或冷漠后面仍然有颗感性的心,之所以看的舒服,是因为,没有了太多台词后,我会自己在观影时思考揣摩甚至感受。

  整个电影的基调是哀伤压抑的,季节是冬天,色彩是不明亮的,音乐低沉的。男主角神情总是微微皱着眉头的。剧情是简单的,少年犯通过一个殡葬业悔改自己的罪行,并且整个电影并不煽情冲突也不激烈,一直是那样静静的,如游泳池中的水,安安静静。殡葬业的电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入殓师》,太有名以至于看了一下,后来还看了另外一个殡葬业的电影《压轴好戏》,这部法国电影正如法国人浪漫性格,没有什么悲伤,贯穿全剧的可以说是个有点励志爱情的故事,主要是是冲着那位帅气男主角,但是还是没看完。

  言归正传,少年一直是压抑的,后来看到一半才得知他是个被遗弃的小孩,更加明白他的悲剧感,14岁打死了一个同龄的少年,被判了刑,失去了自由,关在少管所度过了将近5年时光,当要假释时,又要面对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的冲突,实在有点为难,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哎,代价!

  当他决定去殡仪馆工作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面对死人、死亡时是那么的让人惧怕,不安,痛苦。有几个特别的情节贯穿整个电影,一是游泳池,一是列车地铁。人游泳在水下的感觉是很奇妙的,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某种程度上说有点逃离现实的喧嚣烦恼,主人公喜欢独自游泳,一次游完泳后放声大哭,他太寂寞无助了,承受着少年时犯下的罪行所带来精神肉体折磨,在即将可能自由时,还要承受社会的不解和难以适应,而当遇到母亲冷酷的遗弃,不被祝福没有爱没有关怀的来到这世上活了19年,我真的有点佩服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当然人生时常遇到不顺,只是,他的遭遇让我看到心酸酸的。

  每当他坐地铁或火车来回监狱和工作地点时总是头倚靠车窗眼神怅惘忧伤的望着窗外,这一情景让我想到了《晚秋》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几个场景,从监狱中出来的人坐车时无一例外的都望着窗外,神情默然。可能他们很久很久都未能自由的望着天空,可能他们觉得只有窗外的那些景色,不管好与坏,美与丑,才能读懂理解他们内心的独白

  全剧主人公唯一一次笑是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美国的小女孩,当他们一起喝啤酒,吃东西的时候,他笑了,女孩刚进来时,他羞涩的不敢看她,接着,女孩主动和他说话,分享零食,并且也没有深究他去监狱这件事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丝温暖和情感交流。当然回到狱中他喝酒这件事就要被惩戒,只是,一个19岁的青年,在遇到可爱异性时,希望一杯啤酒能化解些许尴尬认同真的是无可厚非,只能说他错在杀了一个人,错在他年少轻狂叛逆,他需要为这一切买单,包括自由,情感的真情流露

  接近尾声,主人公的母亲近乎冷酷的告诉他她曾今想杀了主人公,但是最终还是人工呼吸救活了主人公,将他丢到了儿童福利院。主人公听后久久坐在椅子上回不过神,电影给了他几秒的侧面描写,他似乎惊讶之余在思考什么,我理解的是,他想起了自己当初也同样这样残忍的杀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不留余地生生将一个14岁少年杀死,他的母亲绝望的对他说:“现在你知道你母亲的为人了吧!”可能此刻他强烈的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那个罪行,甚至比他母亲还要残忍,至少在怨恨的边缘,他的单身母亲没有将他杀死。回到监狱,主人公在游泳池底憋着气,很长很长时间,以至于坐在岸边的小孩以为他出了什么事探下水去看个究竟。我想他此时是否是在感受他婴儿时期被母亲闷死时的那份绝望呢?在这漫长的接近死亡的绝望边缘,他感受着生命的可贵,呼吸的重要性,他仍有着强烈的生存意愿,只是从此,他的人生就要背负一样重任,即赎罪。当他来到死者墓前,微微皱着眉头,深深叹了一口气,随即走向殡葬车时,我们都知道,他新的人生开始了,就像镜头慢慢移向广阔的天空,那天空很广阔,只是覆盖着厚厚的云朵,好比这19岁少年的未来,前路漫漫,在这略显阴沉的云朵后寻找着些许阳光

  这部电影看在深夜,使我感受到了一点人性,一些赎罪,感受一点乌云背后些许的阳光。白天又看了一遍,情节是停留在主人公找寻他生母,一路跟踪她,和她吃饭,帮她买床垫这些细节,之后,监狱那位讨厌他的人竟教他打领带,他渐渐融入这份工作。在我看来他缺少了关爱,基本的父母的关爱,让他不懂得生命可贵,人性该有的善恶,以致误入歧途。只是,无论如何,他已经为这一切付出了代价,并且应该将是一辈子的代价。

  《呼吸》影评(四):与无能抗逆的人生和解

  荷曼,从他婴儿胖略显稚拙的脸庞,实在让人猜测不出他犯了什麽过错。影片开始只给了一点讯息:他是一个等待假释的青少年罪犯,正在找工作。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只看到每个人的现在,我只感觉到荷曼身上貌似带点压抑後的愠怒气息不易屈服不容亲近的姿态,每每倚窗而呆滞的眼神,车窗倒影出重重心事。 Atmen是呼吸之意,把嘴张开,舌轻抵前鄂,气流平缓地收将回流肺部,终而复始。一念之间,吞纳吐息在影片里引申为荷曼的课题;他的困境在於过去消匿了,未来也看不到,现在即是立足处。 某次他潜进池底,运气不当使呼吸不顺,教练开导吸气,将往生者误认为生母的插曲使他悲从中来,不禁男儿泪下。这突如其来的哀恸,我逐渐构筑出荷曼贫血,无以为继的生活:双亲不详,14岁杀害同伴琅铛入狱,仍在等待假释审核。这三言两语的身世叙述让人感受到他的徬徨,进一步回想起他执狕不从面对假释的态度,似乎是对外面的生活没有太多期待,狱中多少是个险恶的避风港,外面等於要去一一捡拾不明不白的过去,一个问号空白人生。 他,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有大多数人没有的纪录与身世,却仍是只雏鸟低空颠扑,学不会方向感,自身技能阙如;闯进机房的鸟儿使他惺惺相惜慎重且怜爱地护送它飞出死亡和消毒味混杂的空间。他选择与死人为伍的用意或许使他的监护人(或观众)稍感不解,你可以说因为他无一技之长-符合一般人的观点;或是他根本不想和活人有所牵扯,但这份寂静的工作无疑能平复所有愤懑怨怼,殡葬的工作像从末日开始反向思考某些意义或活得更具体。 葬仪社的同仁对他置之不理,常常酸他的能耐有限;当荷曼想请老鸟帮忙打领带,老鸟要他自己顾好自己的门面,因为他曾是一个惹事生非的人,重回社会不代表陌生人的援助会源源不绝地涌入。换句话说,便是他的过去如何,那已不干其他人的事了,也不是任何人的责任人们看重的是现在丶此时此刻。当车祸现场荷曼出声反击警察,却不了了之;狱友嘲笑他,他回嘴警告,但结果总是没有下文,没有进一步。面对现实的无声批判与团体默契,荷曼只能将不满用在藐视自己的假释丶自己的前途,抑或对焊接厂的人大吼大叫;就像个用嘴大口呼吸,大声疾呼丶使劲踢腿的初学者,愈渴望求生以致吃进过量的水,和环境磕绊边咳呛着。 电车上邂逅了一位女孩,女孩以为他从事正当行业,而他一句「回监狱」让她心知肚明,仍称他是警卫;不拆穿实情不带讽刺的巧妙大方包容了他的边缘身份,那是他至此惟一出现笑容。其中有数不清的多重差异:外国人丶异性丶身份丶语言丶女孩的大方与荷曼的隐讳丶认知等等。下车後,荷曼沿着月台走,超越了火车,接着火车慢慢行驶与他平行着,渐渐加速後,他就像倒退走着,每一列的乘客由清晰至被速度和光晕染成一片;他挣扎快跑赶上,终於把他抛在身後,但留下那女孩道别的倩影与温暖。 他寻回了他的身世,和母亲相认的经过没有什麽悔恨交织母子俩抱头恸哭的情节,只有母亲招认事实,而被弃的沉重与事实的轻描淡写间的落空(就这样!?)更是难以承受的。与母亲的对峙似乎只简化成他是否愿意理解,或说意识到不愿再让母亲的决定绑住他往後的人生。或许导演不愿过度道德批判,但被抛弃的生命岂能如此轻易化解? 收尸的过程中或许教荷曼庆幸自己是个生命体,尽管是个从童年的不幸与各路的狱所逃出的生还者;那个曾经为他所杀的男孩已没有将来可言,他找到那同伴的墓地,向过往和解的意图也是给自己一个在世上的理由与愿景。尽管墓园上空的阴霾散去,却没有给我太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只是,荷曼至少知道自己人生的部分故事,有日渐建立起来的工作伙伴的关系,偶尔有一丝丝不经意渗入的暖意并未完全将他阻挡在外。

  《呼吸》影评(五):要怎样才能走出窒息般的生活

  男主从出生后开始就经历着窒息般的生活,一切都从她母亲试图捂死他开始,之后他被母亲抛弃,在孤儿院成长,被人用衣物捂住头结果因反击→暴力行为而置人于死地,进了“少管所”......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每天都觉得喘不过气来,而男主的这个“低谷”可能从婴儿时期就一直持续着,直到他开始了这份和死人打交道的工作。

  这种工作为什么会使人改变?没有实操过所以并不太懂,不过每每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给我很大的震撼,死亡对于人类这样渺小而且自觉伟大的生物来说,是可畏又可敬的人生大事,人们总说直面死亡会使一个人有所改变,所以入殓工作应该最能让人看到生之可贵、死之尊严。

  见到女尸的那份惊慌,让他明白母亲在他心里的重要地位,很多宝贵的情感在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候都显得无足轻重。那时他终于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缺失的究竟是什么,或许他早就知道,只是一直不想面对。“面对”也是本片的一个关键词,最初的他并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因为他的内心并不能坦率的面对这些死者,当他逐渐能够面对每一位死者之后,他在工作上才有所进展,得到同事的认可,而他也逐渐懂得如何面对生活,长久窒息的格局被打破。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部影片的剧情并没有太吸引我,重点是拍摄风格完全深得我心,镜头太棒了!很有看舞台剧的感觉,整个画面被框成一个规规矩矩的近乎对称的方,把人物束在其中,有种怎么也冲不出去的压迫感(同时也有安全感),比如前几次归狱,和他遇见妹纸一起喝酒之后那次归狱就是完全不同的镜头,在他与母亲见面之后镜头风格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水池的部分拍的太美了,最后一幕逐渐抬起的视角一片开阔,直到最后只有密云天空,so great!

  《呼吸》影评(六):《深深深呼吸》:死亡到重生的成長之路

  出生於奧地利的卡爾馬可維奇(Karl Markovics)擁有豐富的演戲經驗,他曾參與過《偽鈔風暴》(Die Fälscher,2007)及《狙擊陌生人》(Unknown,2011)等電影的演出,精湛的演技屢獲各項獎項的提名與肯定。卡爾馬可維奇演而優則導,將自己編寫的劇本拍攝成《深深深呼吸》這部以19歲少年Roman(Thomas Schubert飾)為主角的電影。

  Roman因過往犯下的罪刑而被關進少年觀護所,為了獲得假釋,重返社會開始新生活,必須先找到一份工作,因緣際會下,投身殯葬業負責運送屍體的職務。如同《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2008)所描述,一般人對殯葬業總是感到害怕,甚或極度排斥,這種情形在日本如此,在奧地利亦如此。然而,Roman卻從這個接觸死亡的行業中找到重生的機會,在這過程當中,同事Rudolf(Georg Friedrich飾)扮演重要的角色。

  扮演「父親」角色的Rudolf

  對於正值青少年時期的Roman來說,他需要一個導師般的「父親」,作為行事模範,引領他走向正確的道路。在電影中,有兩個角色近似於這樣的功能,那就是Rudolf和Walter(Gerhard Liebmann飾)。其中,Walter代表的是典型「成人」模範,他總是明言要Roman循規蹈矩地做這做那──諸如:要繫安全帶;趕快去找工作;要弄套正式的西裝,才能給法官好印象──看似十分關心Roman,滿心希望他能走向正途,但對反叛心極強的青少年而言,這樣的方法顯然是行不通。

  相較之下,Rudolf並非是僵硬、虛偽、陳腐的典型「成人」。當Roman剛進殯葬業工作時,由於什麼都不懂,Rudolf對他極不友善,也不認為他有辦法在這行繼續待下去。然而,或許是看到了Roman的堅持和努力,Rudolf的態度逐漸軟化。另一方面,Roman也從Rudolf處理老婦人大體時,仔細、溫柔、認真的態度看到他的不同面相,這樣的魅力,讓叛逆的Roman打從心底將他視為請教的對象、學習的導師。於是,Rudolf藉著鏡子示範打領帶的正確方式給Roman看,此外還教他開車。當小貨車以不穩定的速度駛出時,我想起金基德導演的《援交天使》(사마리아,2004)裡的一幕:女主角之一的佑真在父親的教導下,克服對開車的恐懼,如嬰兒學步般歪歪斜斜地開始學著開車。在這兩部電影中,學習開車的意義其實是相通的,皆可視為小孩在父親的引領之下,慢慢學會獨自邁向未來的人生道路。

  逃離心的牢籠

  待在少年觀護所中的Roman雖然日間得以外出工作,但晚上仍必須回來報到,他的身體自由顯然受到一些限制。不僅如此,他的心靈也因為過往的罪和對親生母親的糾結情緒而受到拘囿。在觀護所中的Roman幾乎少與其他人交談、互動,對於Walter的關愛也總以冷淡、不屑的態度回報,就像他獨自一人在泳池中不斷來回游動一樣,Roman在自己的周遭築起圍籬,畫出一方小空間,不與他人接觸,僅止一人悠遊其中。然而,Roman在內心深處其實還是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將雜誌上的火車圖片剪下,貼在自己房裡的牆上,這列行駛中的火車猶如他和外界的連結,反映出對離開牢籠的渴望。此外,也像現實世界中總是灰沉沉的天空和車站裡那幅碧海藍天襯著比基尼女郎的海報的對比,顯示出陰鬱、凝滯的現況,以及對開闊、明亮的將來仍保有一絲盼望。

  從和Rudolf的接觸開始,Roman一步步地讓自己現階段的人生完整。首先,對身為孤兒的Roman而言,需要的是補足父母這兩個角色的位置,其中Rudolf的出現可說是彌補了「父親」這個角色,至於將自己拋棄的母親Margit(Karin Lischka飾),Roman只想了解「為什麼要把我丟掉」。在與母親的接觸上,Roman的情緒起伏明顯增大,如:在處理一具同姓的女性大體時,牽引起他對母親壓抑的情感,轉而放聲大哭來釋放;對於Roman的疑問,Margit一句「那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帶出Roman對母愛抱持的盼望和失望所造成的衝突,但這層衝突其實也將他一直不願正視的問題癥結打開,直到母親解釋自己在照護上的失職才算得上解決。除了補足父母的位置,導演在片中還安排一位女孩和Roman在火車上邂逅,這段短暫且平淡的萍水相逢讓他打從心底展露出開心的笑容,也開啟了人生中的愛情之門。導演在這個段落中埋藏伏筆:當Roman匆忙地下車之後,一隻手套遺落在位置上,女孩撿到手套之後便戴上,隔著窗戶和Roman揮手道別。一雙完整的手套,一隻在Roman手上,另一隻則在女孩手上,兩隻手套會否再度相遇、湊成一雙,著實令人玩味。

  處理了父母角色在心中的欠缺,淺嚐愛情的滋味,Roman還有過去所犯下的罪需要面對。隨著劇情的進展,包括自願找工作在內,Roman逐漸打開心房讓自己和人群接觸,走入社會,顯示出他想償還罪愆的決心。當然,罪的最終解決必須靠自我驅動。Roman先是探聽對方的墓園的位置,在法院的聽證會結束後,又到墓園裡探視。這些段落在片中其實沒有佔太多的比例,甚而有些輕描淡寫地帶過,然而對比Roman前後的心境變化之後,卻又顯露出無比的力道,因為這是Roman終將面對並解決的課題。只是,罪留下的汙點真的能完全抹滅嗎?當Roman離開幕園之後,鏡頭緩慢升起,帶到整片墓園、城市、天空的遠景,此時襯托在這片開闊的景色之後的是清掃人員用力洗刷墳墓的聲音。原來,罪正如那些付在墳墓上的汙垢,無論如何洗刷,依舊是不可抹滅的。

  從死亡到重生

  身處觀護所中的Roman如同被置於社會邊緣,是個形同死亡的人,但透過接觸死亡的殯葬業,看盡死者家屬百態,並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進而由孤獨、封閉的世界走出,找出一條由內而外重生的道路,Thomas Schubert壓抑且內斂的演出為此一角增色不少。另外,導演的影像構圖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尤其是劇情進入末尾有一幕:Roman潛入泳池底,久久沒有浮上來;池邊並排坐了一群人,從水中的鏡頭只看到一雙雙的腳。這幅圖像正是電影海報所用的意象,也揭示了Roman和他人的關係變化。當他沉在池底時,剛開始沒有人潛下來關心,一段時間之後,先是有一人潛進水中──也就是Roman所構築出的一方小世界──觀看,接著是第二個人、第三個人,至此,暗示他人/外界開始與Roman接觸,也是他跨出圍籬和他人/外界接觸的象徵。

  在這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中,導演藉著Roman表現出人在青少年時期的叛逆,以及與社會/自我之間的外在/內在衝突,充分展示出成長的轉變必經的矛盾和掙扎。電影裡的人物塑造極具厚度和立體感,加上敘事順暢、戲劇張力強大,讓這部精彩萬分的劇情長篇處女作肩負重任,代表奧地利角逐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頭銜。

  《呼吸》影评(七):名字是如此巧妙

  电影片名为 呼吸。其中事事都有关联。做了受人唾弃鄙视的工作没人会跟他在同一泳池里游泳,没人会靠近他,独享泳池是同龄人只是齐刷刷一排坐在边上干瞪眼。他会体会到那种异类的受排挤眼光,躲在换衣间哭泣,指导员教导吸气呼气才能忘记那痛苦不堪的生活。地铁里乘客嫌弃的眼光会他让认为大家鄙视于他身上的气味,。运尸的工友有意在他之前打卡,解开领带系上领带都是在从点点滴滴教起。这些微小的细节都能给人带来缓缓温暖。消毒间里压抑闭塞突然到来的蝴蝶令人感到生命的气息。列车上一同分享的外国女孩毫不避讳戴上搬弄死人的手套。

  受不了死人的恶臭味就用嘴巴呼吸,男主演得很到位,演出了努力不想呼吸的状态,还有刚干活不知所作的尴尬表情,失落伤心孤独无奈任性种种状态表演的就更到位了,真是越来越让人心痛。他也是死过一次的人,险些,被亲生母亲又用人工呼吸救活,不然会窒息而死,当妈妈说:抛弃你石做过最正确的事。连我都感到悲凉。也许他在水下还是想感受下死后又重生的感觉,爱会真正悔改自己曾伤害生命是如此惨恶。他从水下上来就代表新的人生开始了,就像***妈做的那样。第二天的听证会很显然是有好结果的。他也可以勇敢面对现实。

  《呼吸》影评(八):重新學會呼吸

  曾在《偽鈔風暴》中有出色演出的奧地利演員Karl Markovics成功轉型交出第一部導演處女作《呼吸(暫譯)》(Atmen)。四年前因過失致人於死的男孩羅曼在少年監獄服刑將滿,從小是孤兒的他,安安靜靜面對即將重新入社會的不安,在少年觀護所的安排下到一個殯儀館工作,卻在無意間因為一具有著自己姓氏的遺體,而開始有了想要追查自己身世的渴望。第一次挑大樑的年輕男主角,沉穩内斂詮釋出一個因為孤獨無助而自我封閉的少年,如何重新和外界連結,並與自己暗潮洶湧的內心和平共處。但導演並無意再打造一個孤倔鬱悶的少年世界,反而點點滴滴讓一些周遭陌生人的溫暖滲透進男孩的心裡,讓他終究重新學會呼吸。

  《呼吸》影评(九):中规中矩的欧洲剧情片

  这种对白少的电影,是很考验演员的演技的,尤其是要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神情变化来表现出内心世界。导演Karl Markovics首次执导,找来一位想必是初登大银幕的新手担起大旗,看上去青涩感很明显,有点儿冒险。他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惊艳之处。而且有很多关键的场景,我甚至无法感受到他的内心感受,这是让我不太满意的一点。

  题材选得相当不错。边缘少年狠心杀人、种下恶果、接受感化,最终选择殡葬职业,直面死亡,不能不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严重惩罚。

  片子从头到尾的设置都不会有太令人意外的戏剧冲突。无论是母子相认,还是跟同事、感化官的冲突,就连最后的那个所谓的高潮结局,也似乎来得有点儿不可思议。但细细回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经历的生活吗?无论出现了什么困难和麻烦,总是会过去的;无论遭遇过什么样的错误和挫败,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呼吸》影评(十):奥地利版《入殓师》?

  故事很简单很暖人心怀

  入殓师的剧情,线脉丰富,故事含蕴,透入出的是对世俗不解的误会,对百态人生的体味,从怨念到宽恕的成熟,个中滋味透过入殓师的手传达对于死亡的尊重,劝人向善,豁达弥坚。

  此片同样切入殡葬工作人员(姑且不称呼入殓师,似乎有差别)从事和死亡相关的事宜为点,不同的是,更关注的是问题少年自我认同,融入社会的成长

  罗曼不满意拘留所介绍的工作,经常撂挑子,假释判决一直屡屡不顺,和这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或许是因为赌气,或许是由于好奇,选择了一份竟然和死人打交道的工作。抗拒伴随着假释听证会的来临而分外无奈,能做的只能是咬牙坚持。但就是这么一个寡言少语的少年,出于对母亲的思念,竟然把一具女尸误认为是母亲。

  是什么原因,竟然让一个孩子,认不出母亲的长相,甚至记不得母亲的名字?原来罗曼从小孤儿院长大,母亲可以推测是一个单身母亲,我们甚至可以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年轻时遭受性侵犯而诞下的罗曼。因为我们看不到父亲所承担的责任,同时罗曼跟母亲姓,而她的母亲对他亦是烦不可耐,出生后有杀他的冲动。

  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连结的少年,活在孤立无助的世界,在殡仪馆工作后,还遭到同龄人的疏远耻笑,同事也不愿意给好脸,与同龄女孩的偶遇,也显得手足无措,母亲更是用冰冷的话语逃避自己的责任。

  少年只能在煎熬中等待听证会的来临,继而面临又一次法官的无情拒绝。殡仪馆工作看到的各俱尸体,外差目睹的各种死亡现场,和尸体的近距离接触,让他体会到死亡是如此之近,自己是如此的卑微。但是坚持赢得了同事的赞许,让他打开了通往社会之门的钥匙。同时,母亲的坦白,亦让他积压多年心头的怨结得以舒缓。对于当年同伴的死,正视自己犯下的过错,面对自己要负的责任。

  人生走到无路之处,怎么办?继续走,别停。正如结尾处罗曼沉入水底,世界似乎抛弃了你,但是只要你活着,生理的冲动是不允许你憋气致死的,只要你挣扎,就能浮上水面,你要做的仅仅是大口的呼吸。

  这便是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呼吸》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