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而已》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活而已》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13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而已》经典观后感集

  《生活而已》是一部由魏晓波执导,魏晓波 / 谢芳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而已》观后感(一):沙漠鱼就是鱼在沙漠中不得不低头 《生活而已》魏晓波访谈

  沙漠鱼就是鱼在沙漠中不得不低头 《生活而已》魏晓波访谈

  2010-10-29 11:36:07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访谈)记者按:看魏晓波的片子几经曲折,第一次我没看上,那时08年的北京独立影展,我是技术负责人阿平跟屁虫(只负责放片,于是乎没能够看上他自己说的‘成名作’《业余》:从作品来说,我也是相对伟大的一个导演记录了整个时代。),当然现在依然是阿平的虫儿,只是跟的更深更隐秘些罢了。去年时,魏晓波再来,被我忽悠到我那14.4平米的租房中,到最后怎么也放不出来的《北京》让我一直叨念。

  这个片子之所以能让我叨念,在于我的那种窥视欲,在于看AV时那种下意识的代入法。主人公那些看似离奇、扭曲、龌龊的事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太过规矩,有一种‘你看,这个世界比我龌龊的人有的是’的自我辩护的快感,但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也可以说是找到同一阵线的归属感,就像那些不愿将文革时期那些事情对着镜头讲的人,在看到有其他人讲了之后就敢讲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更让我念叨的是,在当时他口口声声说正在拍一个毛片,但很迟疑要不要拿出来,在今年老吴重举‘私影像’的旗帜后,魏导演拿出了去年所说的‘毛片’的艺术版本《生活而已》。

  今年魏晓波带着一个他自己评价为‘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的短片照相》,参加北京独立影展,我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不错的当代艺术的影像作品。我也基本认同他拍《照相》的理念素材是拍给自己看的,剪成影片是给电影节和观众的。拍家人是能让他们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活下去’,即现在流行的 ‘治疗’。我期待的《北京》《生活而已》,给我的时候特别交代看完立马清空(片中有他和他现在的女友屁股的镜头,怕有XX门),于是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屈指可数,他也没把这个片子投电影节,不知是不敢抑或不愿?

  《生活而已》在我的审美取向中是魏晓波大导演集大成之作,是我的菜。看似无剪辑清晰时间线——散漫、无序、日常,实则重心扎实,那么那些影像再怎么碎都不过是为了反衬,他的理由则是:几百盘带子抠这么一个九十分钟的东西,怎么没剪辑呢?影片通过两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一个租来的房子里,表演给自己看的吃喝拉撒睡呈现无聊透顶日子,这个我继续能代入法之,那不就是拍的我和我女友么?但除了女友问他要钱这样的事情,影片让我反思,我们活着是为什么?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为了干?还是为了填充时间这个欲壑?其实也许就是我吃饱穿暖没事干想太多,毕竟生活而已嘛。

  我鸡蛋里挑骨头的是那些我以为是画蛇添足的外景,削弱了从影片一开始就长时间只游弋在那个两个人的租房中的生活的一组组镜头所呈现出晦暗、沉闷、憋屈所张力,有铁拳变成棉拳的趋势。让一男一女一房间的无聊无措困顿变得合情合理——太纪录片了。看来‘大师级的年轻导演’(魏晓波语)毕竟年轻,欲求杂、要说的还是太多了,横向广,纵向尚浅。毕竟他是个导演,不是科学家

  但毕竟在《生活而已》之前魏晓波有《业余》、《渔湾市》去呈现某个群体里的悲催,再到《5152》中毫不掩盖的悲戚感,何以一个‘傻逼了得。显然从前面这几个片子中可以看到他对这种被想象出来的社会责任的反思,那么不可避免的《生活而已》会继续对这样的抱负抱一种与生俱来责任感。于是这个时候的《北京》以没有任何花俏,单纯从他者主人公对着镜头叙述他的荒淫、困顿、惶惶——主人公对自己性教育、性观念、性对象等等自我道德质疑、辩解为方式的陈述与他的理想主义诉求之间的对比来彰显那个子虚乌有的 ‘人’。这个时候他不可避免的会把枪口对准自己,开始向内挖掘。自然而然最后把镜头再转向自己的家庭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慨。以自己的女友和自己回家过年作为《生活而已》尾曲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此次采访是魏晓波在北京独立影展期间入住的宾馆的床上完成的,壁灯暖、被单白、半明半晦。我真心的装着逼问一些时间、生命、你是谁这样大而刺的问题,魏晓波总会对这样的虚晃而过。于是我掉头在他的男女情事、小时记忆中意淫。妄想着一步登天直抵他的‘私处’,妄想着能通过他这样一个对味的同辈来敞开我自己,功利之心跃然纸上。每每尴尬之处,同屋的薛鉴羌的就成为我们化解的对象。

  整个采访过程中,魏晓波带着胡桩的脸在眼里像自动对焦失衡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老时嫩。每每他讲到电影语言这样学究意味浓烈的问题时,难免会把他带编导专业考学的学生经历摆出来,我这个时候就突然矮下去,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很享受表情,免费的上课机会谁愿意浪费啊,而且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旁门的半道出家的假记者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也正因为如此我特喜欢正儿八经的讲讲电影的文字。所以当他听到有人说他的片子太散没有剪辑时,他会下意识的怒发表白之:‘纪录片非要找一个线索,非要理出个头绪?那样的话其实已经干扰了生活了,生活不是那样的,它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结构,那不傻逼嘛!技术这块我很苛刻的。你以为我说我片子业余就真的业余啊?傻逼才看不懂呢。我片子中有些剪接点,我的片子可以做教材的。我觉得,每完成一个剪接点,这一场戏下一场戏接得很好,我就觉得高度满足感。做电影必须要有乐趣自我陶醉下。技术上很严格按照学院这一块来。’他在表明什么?为何需要这种表明呢?表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个可以在‘胡敌’ 贴中他的讨论看出一二来。(相关阅读: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8371.html  )

  在他长沙那个既是教室更是吃喝拉撒睡的租房中的,那间既是剪辑房又是卧室墙壁上贴满宋庄那两个电影节历届海报,再加上农民的独生子、客居、未婚、将到而立之年、缺钱、独立导演等的标签包裹下,那么上述的那种‘表明’是有某种必然存在的。而我会在采访过程中会感到,他在我眼中为何会时老时嫩也是可以解释的了。

  魏晓波小时候,一只自己养了六年的猫吃了吃过老鼠药的老鼠死对自己打击甚大。他在长沙时不时会用塑料桶养几条鱼、养个昆虫什么的,再放生,或者收留流浪猫一两餐。而两两相悦的初恋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这对他爱情影响甚大,以至于陪宠物的时间会比自己的女朋友多,在《生活而已》的开片字幕说明自己和片中的女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也就不足为怪咯。

  他——不唱歌、不吃喝嫖赌;教高考生影视编导;自己有个机器能拍点商业的东西挣点钱、对人、事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认为那些小时候比自己学习好有灵性同学现在做个小职员比自己现在做独立导演要可悲;对于政治别看他一天到晚在网上愤愤怒怒、骂骂咧咧:‘你不管在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什么社会啊,人的状态幸福指数其实都差不多的,我要的是这个东西。’又想去表达交流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又不满足于仅仅是网络红人,那么不拍拍纪录片对他来说太难受的!于是拍出纪录片很自然会流下意识地露出强烈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虽然强烈,但不至于极致,敢拍不愿放。标准的四有新人嘛。

  对于纪录片本身,魏晓波除了技术上要学院化,而在理念上会很大方的认为在镜头前表演是极其正常的,每每拍到女友哭的镜头会兴奋,会故意做些刺激她的言语行为来强化,每次女友因微薄工资而不得不问他要钱时,他会说,先等等我去拿机器先,他已经把生活和拍摄搅在一起,以此来说服自己现在不能和女友的妹夫有房有车有闲钱相比,是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富裕。不过他的方式主要还是靠等,没有吴昊昊、薛鉴羌那样故意的、挑衅等极端的方式去获得力量,是因为他能通晓运用学院化的技术?自己的片子是有学术品质影片,而不是仅仅是为纪录片而纪录片?所以他才会自信满满的,表演似的拍着自己的胸脯讲自己的每部片子都是独特的、牛逼的,并告诉你如何牛逼的,为何能牛逼。

  魏导啊,你敢绝望么?

  北京而已

  是。我乡下人

  他有理想啊,想去北京,想来北京发展

  记者:《北京》之后会有《北京2》?

  魏晓波:继续,还在继续……对对对。《北京2》去年让我拍砸了,去年那次本来还可以,还挺好的。我想我入一下镜,结果我发现我入镜就破坏了那个,画面就不是按照北京的这种感觉来的了。那就是可能不要,以后可能还有,不是可能还有,一定会有,只要我们两个都在,以后还会继续下去。每年这些东西看起来都会变嘛,发生一些新的事儿

  记者:可不可以先告诉我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

  魏晓波:比方说,他可能会结婚啊,或者可能随着年龄增大更加的放任自己,因为人年龄大了。年轻的时候对很多事儿可能觉得这事不该做(和一个中年有夫之妇发生关系),但是你做了一次,发现你第二次做很容易了,你发现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是吧?一中年妇女,上了,上就上吧,第一次可能觉得我怎么跨出这一步啊?我要和一个比我大10岁的中年妇女发生关系,第一次肯定,让你你也不会很轻易就发生。但是你发生了一次,你发现这个女的,她如此如狼似虎啊,你第二次你发现,女人就这个德行,中年妇女,直接就上了。

  记者:其实那个,他不是你的最后的结尾好像还给了一个所谓的过正常生活的‘希望’之类的?

  魏晓波:那只是暂时的,那是那次结尾。对。但是过了一年之后一切又回去啦。那我也是最后想结个尾,因为他们一年确实有很多东西好像是都回归到一种很平静的、很常态的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还念经,听佛经,好像觉得,世界一切要结束了,其实不是。生活哪有结尾啊?

  记者:他看了吗?

  魏晓波:呃,拍的时候都让他看,而且是他主动让我拍的,成片看过一个小的,就是,我以前,这片子不是一个大片嘛,是一个小片嘛。《我想去北京》,《我去了北京》,《狗改不了吃屎》,《死猪不怕开水烫》,以前是四个小片,那时让他看过一个,他也没什么感觉。因为这是我拍完之后、做完之后马上看的,那时候看没有感觉的,现在看我觉得他可能会……他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不会因为这个事怎么回事儿。

  记者:没有,其实我觉得给他看没有,我不是从道德或者那些东西,我觉得很早之前说的和他后面说,前后自我很矛盾啊等等这样子。他很多东西还是跟我有相同地方

  魏晓波:很多人应该都这样,没做过,想过。

  记者:不是涉及到具体的事情,就是心态方面的,或是对那种东西的想象啊或者要给自己自我辩护,我觉得还是跟我有一些很契合的东西。

  魏晓波:很多人没那么做过,但是肯定那么想过,就是不敢,没跨出那一步,他只不过是因为绝望是吧。好像是导致他跨出那一步,这事儿他就做了,而且做得很绝。不是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

  记者:他对你的理解呢?

  魏晓波:哥们,铁哥们。因为他是一个,怎么说呢?他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好像所有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你说山东那一破地方那么保守,比方说,他听音乐的时候,他会做一些动作,他在山东的,我们那个高中同学嘛,其他同学看来他就是一个精神病傻子,听音乐怎么这样呢?他上课,听音乐,做一些动作,那其他学生觉得他很不可理喻。这么一个环境嘛,我能理解,我很理解并尊重,所以我们是好哥们。

  记者:你们是一起读书的吗?

  魏晓波:我复读的时候和他一块。

  记者:他讲过就是他初中屋子学生轮流乱搞时候的那些事儿。真的有那种事情吗,比方说?

  魏晓波:很正常,我们那也是这样。

  记者:我们那可能也有过,听说过一个六年级小女孩怀孕的事儿。

  魏晓波:是这样的。他是在县城,他的家本来是在我们乡下嘛,我是乡下人啊,农村人,种地的。本来是在我们乡下,但是他爹和他娘是那种不太安分的人,肯定这个对他有影响。他们虽然没什么,确实没什么太大本事,但是想到县城去生活,不想在农村。去蹬三轮啊或是做临时工啊这种生活。县城人的生活和我们有很大区别,我们农村,爷爷奶奶可能都在家里,或者邻居经常会来串门,我们一般很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

  但是城市的人,在县城的人,他们要上班啊,上班之后那所有的人家里就是空的,那么这个孩子他……那时候有录像带啊,各种什么黄色的东西都有了,那发生这样的事太正常了,有这个机会。我们没这个机会,想发生找个地方都找不着。去哪儿啊?去草垛里啊,只能去。你在家里你不可能的。

  记者:你读书的时候还是在农村吗?

  魏晓波:对,在镇上。是。我乡下人。

  记者:当时感受怎么样?

  魏晓波:我也听过,我们那班也有那样的。我们那里,我们那一个县城有一条高速公路,我是昌邑的,昌邑这个地方,高速公路两边的妓女啊,我们叫“路边店”,卖淫的特别发达。我们那有同学,他的父母就是开这种饭店的,路边店的,他所以接触这些录像带啊,黄色录像带什么的很正常,那么和其他同学搞一搞,搞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个都很正常的。

  记者:你的《北京》不就是讲这些的么?你自己对《北京》多大的认同感?

  魏晓波:不认同,不认同他那种生活。一点都不。他对一些虚的东西太在意了,远的东西…而且他把爱情想得太理想化了,直接导致绝望。这不对。总想着那种特别啊,什么多好多好,找不到就放纵了。不好,这个。

  我现在想得很清楚,就这么过日子嘛。找个好的也这样,找个不好的也这样,就是一辈子嘛。你永远找不到完美的,你想找的那个人永远是你得不到的那个人。得到再漂亮的,睡上三天,一睁眼,妈的怎么长这样啊,还是这个样子。人怎么可能满足呢?所以,认了就可以了。

  记者:他也认了?

  魏晓波:他没有。主要还是他不太讨人喜欢。我比他长得帅点,他太胖了,脸长得也不好看,女孩不喜欢他。我比他帅一些,这个是老天赐给我的。应该有女孩不喜欢他就因为他长得不好看,这也是一个原因。

  记者:《北京》的拍摄怎么开始的?

  魏晓波:我们是05年买了机器之后,找不到题拍。他说拍我,他说我要去北京,那就跟着他去他那拍吧。我也想拍他,因为他与众不同。和其他的那些死读书的人很不同,他有理想啊,想去北京,想来北京发展。

  记者:片中其实是没有‘北京’的镜头的。

  魏晓波:我直接没跟,直接就没跟。每年反正讲这么一段吧,我也没跟。其实,《北京》也不是说一个具体的片名,不是说一个具体的地方,主要就是一个理想吧。我们那小县城的人,就觉得北京是一个艺术之都、文化之都,从小……北京我们都没去过。

  好多出差的,比方说,我们村里的人,开长途汽车的,我们当时觉得很伟大。去北京出差,回来给他儿子捎一些这么大的面包。我们那个小孩就在大街上吃,我们就很馋。他又说“我爸爸从北京捎来的”,我们馋的不得了。

  从小对北京就是一种感觉,可望不可及的那种感觉。后边随着接触,九十年代中期接触一些摇滚乐啊什么的,都是从北京过来的嘛。我们觉得北京这地方太牛了,怎么完全和我们这种生活状态不一样。所以对北京有一个这样的一个梦想,还有从学术这一块,从北大、清华,我们觉得,建筑学院。我们那小孩觉得不得了,所以从小会对北京有个向往。

  记者:现在呢?

  魏晓波:(笑)现在就不说了,以前嘛,现在…

  记者:第一次来北京是什么时候?

  魏晓波:我啊,07年。纪录片交流周第四届,第一次来北京。

  “沙漠鱼”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

  但是从作品来说,我也是相对伟大的一个导演,记录了整个时代!

  记者:沙漠鱼,一直叫这个网名?

  魏晓波: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这个名字是高中的时候,山东有一个电台,电台搞了一个说科幻小说的一个节目,念科幻小说。这是我的笔名,我在那儿发表了一些小说,科幻小说,我以前是科幻小说作家,用这个笔名。

  因为当时,还是回到高中,因为山东的那个烂高中压抑成那样了,就感觉自己完全不服水土嘛。这个地方总想逃出去嘛,总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其实也有这种感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这个环境,鱼在沙漠中嘛,不得不低头。

  记者:你是在株洲工学院上的学是吧?

  魏晓波:我操,现在叫湖南工业大学了,我操,别侮辱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改名了、升级了。学校就不要提了吧,那个东西可以忽略的,太烂了。

  记者:为什么?

  魏晓波:你说我大学四年就没上过几节课,你说为什么?就是瞧不起他们嘛,瞧不起老师嘛。因为我们乡下人,从小被灌输的是那种大学里老师一般是白发苍苍、学问多得往外射、横射、学问四射的那种人,从小对大学有这么一种向往,拼死拼活地考上,发现老师上课给我们读课本,点名***的点一个小时的名,一百多个人从头到尾点一遍。就是给我们读课本,那还干嘛?还上什么课呢?

  记者:这个片子的剪辑逻辑是?

  魏晓波:主要还是按照时间顺序,但是我那个片子,那个线索我把它做得很散,因为我这个片子,最开始我是一肚火,我就毕业毕不了业,拖了我们一个多月嘛,我一肚子火。我本来是想拍一个谴责教育的片子,其实是类似于《高三》这种,一条线,就是与教育有关的,我想拍谴责中国教育,我想来批判中国大学教育,就是想拍比较正式的这种片子吧,这么说。

  但是后面拍着拍着发现,你如果仅仅是走这条线的话,会忽略掉很多情感方面的或者说是可能更重要的东西。过了,可能,我想一下,如果过十年之后,我对大学这些仇恨啊,肯定就会淡化了。那么如果仅仅想表现这个仇恨的话,十年之后,我这片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毕业之后就没有仇恨了。

  魏晓波:但是从作品来说,我也是相对伟大的一个导演,记录了整个时代!

  记者:这个时候必须要拨一下刘海。摆摆造型。呵呵呵。(说完上面的话,魏导很周星星的摔了下头)

  魏晓波:这样额头才能露出来嘛。你看我这个成名作《业余》,好多人都惦记着,从大处说,不就是说的中国大学的一个现状嘛。不需要正面的去批判,不看这些你还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恶心成***什么样了。大学之所以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啊?原因太多了,不是说你一条气儿能说明白,这原因太多了,你自己去想去吧。我们为什么变得……大学生比农民工都***恶心,我自己看都恶心,那是一群什么东西都。

  记者:其实我想知道你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东西你会觉得?

  魏晓波:很恶心。回过头去看,比方说那种状态,歇斯底里的那种状态,人被逼疯的那种状态,还有哥们之间的那种友谊啊,还有我们当时比较幼稚的那个年代对社会的一些看法。还有就是,真实地展现了我们那一块这种大学生的生活,这个我觉得才更重要。我以后可以对我孙子说,你爷爷我上大学的时候是这个德行,看一下。他可以完整的看到一个我当时的那个德行,那个状态,而不是仅仅看到你爷爷怎么来批判、教育,那个就没意思了。你爷爷当时穿着大裤衩子,整天穿着拖鞋到处宿舍串啊,骂人啊,这东西更好。然后我们所有人都无所事事,虽然说是大学生,每天都玩游戏。

  也不是说我们不好,是被逼的,你说我们在那个地方还能干啥?那么脏兮兮的一个地方。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学校,我们那一层楼有多少个得肺结核的,应该有七八个得肺结核的,很严重的一个事儿。然后这个事儿你不让说嘛,你说在这么一个地方…就那么一层楼有那么多得的,整个学校还不知道多少呢。肺结核,现在也还有。

  这东西就是超过三个人应该就是什么重灾区了吧,当时把这事给瞒下来了,然后我们那得病的好多都是自己花钱买药。不传染是自己花钱。我们每天都吓得要死,到处打疫苗,做检查,整天检查。还好,侥幸…

  当然再一方面是感动,那是以前那么多年哥们,那哥们很纯洁,毕竟是还没真正接触社会。还有就是处男那种情怀也有,我觉得那个也很好。但是你仔细看怎么混的恶心成那样?毕竟是大学生,那么脏一个地方,住在垃圾堆里,然后所有人都没有注重自己外表的,然后那个“操”字统计一下,我字幕里出现了几百次“操”、 “逼”还有“妈的”,全都是这种词,每一句话都带着这样一个语气助词。你说恶心不恶心,你说怎么会变成这样呢?非常多,社会原因太多了,这不就是大学吗?这个片子是,可能是中国唯一一部真正的去拍大学的片子。还有吗,拍大学的片子?

  记者:不知道。

  魏晓波:没有,不是不知道。你想不到,根本就没有嘛。这个片子是最好的,以后不会有这种片子了。这个转型期大学,扩招嘛,扩招的受害者,教育腐败。而且现在腐败到可以说是一个极致了。教育这块,一个极致啊。所有的老师都在不务正业,疯狂地评职称、搞论文、搞外快,所有的,几乎没有一个去正业的。但是我里面有一个老师还可以,那老师和我是哥们,那老师还可以,但是我从他身上也学不到东西啊。

  我只能去图书馆每天疯狂的读书,所以从他们身上学不到东西。厌恶,对他们。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片子。还有《5152》说这个爱国愤青抵制家乐福的,这个事好多人说起来都是不知道细节,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不知道那些愤青到底是怎么愤的,是怎么一种…你看了是吧,短片也看了吗?

  记者:看了,去年看的。

  魏晓波:有个短片版的,现在剪了一个45分钟的。到底细节是什么样的,他们傻到什么程度,愤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一个记录。包括历次的这种,包括抵制日本的,抵制美国的,没有一部纪录片。我又拍了一部,这是一部伟大作品。

  《北京》这个纪录片,首先是我的幸运,就是选择这么一个主人公,全是我的幸运,能认识这么一个生活如此戏剧性的人。还有就是,说我们乡下人的这种理想啊,对未来完全没有希望的,然后又对艺术啊或者对自己理想稍微有点执着,但是理想破灭之后那种放荡。一代人的这种理想,因为这代人,艾未未不是也说了嘛,八零后这一代是不相信老师,也不相信教育,不相信家长,在社会中完全是自己来摸爬滚打的这么一代人。

  如果在社会中来混,没有一个价值观让我们去学习,我们学谁?你说我们学谁的价值观?谁信的过?我们信我们老师吗?我们信什么红色的价值观吗?什么好青年,四有青年,谁***信这些东西?

  所有价值观都要在这个混乱肮脏的社会中来自己树立,走了这么个弯路。所以这个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片子,所以说很多人觉得很恶心这片子,看不下去,歧视女性什么,好多人这种说法,这个不重要。还是理想主义、八零后的一个片子。这种理想主义是一种很恶心的理想主义了,在这个社会里,而且这种理想主义往往是会对人造成很不好的一些影响。有这种理想主义好,但你可能被折磨得很惨;没有这种理想主义,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可能活得很好,但是它思维就没有这种东西了。这也很矛盾。那么说矛盾,我这个片子,《北京》这个片子又有了。《渔湾市》这片子是商业片吧,它是湖南摇滚,没有一个人去拍外地摇滚,北京摇滚有好几部了,是吧?什么《后革命时代》等等好几部了,外地摇滚没人拍过,我也拍一部。《生活而已》你像拍这种生活的片子,纪录在案的有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看过吗?

  记者:看过

  魏晓波:它也是拍一对男女

  记者:不是一对男女,是有好几个

  魏晓波:谁?刘小东嘛,它就是拍的两个人的生活,两个人发呆、无聊,那么那是那一代人,六零后是吧。七零后拍这种男女生活的还没有。我拍这个片子不是强调这一代人的生活,我是强调一对男女认识之后这种矛盾啊,到结婚之前,到定下来之前,真正两个人变成一家人之前这里面这种很别扭的磨合期。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包括我爷爷,我奶奶,但是我现在看不到我爷爷和我奶奶当时是在一块怎么过的了。那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有很多磨合啊,有吵架,我想看看他们当时是什么样的,我父母当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拍着我自己,看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别人,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我以后就可以让我的子孙看一眼,我以前是这个样子的,多悲惨,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记者:在片子自己有表演吗?

  魏晓波:有。

  比如说社会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用来装逼的。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记者:你现在还是持见我第一面时所说的“看我生活有多悲惨”的态度么?你还是觉得很悲惨,是吗?

  魏晓波:只是不好,但是我也没把它当成个事儿,生活而已嘛。片名《生活而已》。

  记者:到后面,从《业余》往后我看你的抱负小了,社会责任感、道义啊什么的。

  魏晓波:其实也有,但是不想把它搞得那么直接。你具体说哪个片子?

  记者:《生活而已》

  魏晓波:对,这个把社会基本上…有一点点,搞个电视,拍拍CCTV,讲领导之类的,这个就是纯粹的拍生活,我想把它剪得再干净点。就是说把这些沉重的东西,比如说社会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用来装逼的。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啊?你不管在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什么社会啊,人的状态,幸福指数其实都差不多的,我要的是这个东西。

  社会和人的幸福没有关系的,有一点关系,但不是直接制约人的这个状态的。你比方说,假如这个社会现在是发达国家了,人很有钱,我和我女朋友当时的状态也就是那个样子,也吵架,刚毕业,你什么都没有,你都一样的,不管什么社会都这样。想拍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么一个片子吧。

  记者:在片子自己有表演吗?

  魏晓波:有。

  记者:多大程度?

  魏晓波:比方说吵架的镜头,她哭的镜头。那我在镜头前肯定我会有一点高兴,我觉得。哎,拍到哭的镜头了,终于这个片子的情绪有点起伏,哎我觉得挺高兴。那么我可能会再刺激一下。这个东西我很清晰,我这个刺激是有目的的,不是真正的生气或者怎么回事儿,是一种刺激的这种工具的东西在里面的,还是为了片子吧,说白了。我不是真正的生气,不是。

  我要弄得太清晰了吧,我觉得又太理性了,有时候。思维太理性,很少能看到我发火。真正的发火,这个也不太好啊,人活成这样。

  记者:我对那个片子里面,很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你们两个人在房间里面的那些东西。

  魏晓波:是床戏嘛?

  记者:不仅是床戏,就是房间里面,就两个人,一个屋子。其实通过你拍她或者她拍你或者你摆拍或者她摆拍去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情就够了,整个社会的东西就已经出来了。包括公交车啊,包括那些啊,我觉得就多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多了,原来是就两个人的爱情,就两个人的屋子,小,其实已经很给力了……如果再给那么长的时间那就更加……呵呵,后面我看到那些外景东西的时候,就还是觉得还是做得不够狠。

  魏晓波:你是想看我们这些悄悄话是吧?

  记者:不是悄悄话。其实因为我在里面看到很多我自己的影子。

  魏晓波:很多人应该都会看到自己吧,年轻的时候不都这样嘛,两个人在一块。

  记者:但是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就是关于钱这个事情。你女朋友要钱那个事情,我从来没碰到过。

  魏晓波:她问我要钱因为她是没钱花了。她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她各种费用都没了,没钱了才要。也不是说怎么要钱,不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要钱——女的问男的要钱,不是那种。

  记者:但给的镜头次数很多。

  魏晓波:次数多是因为她每次要钱,我都说等一会儿,我拿摄像机了你再要,要不然不给你。每一次我都拍下来了。

  记者:那么如果这样的事情出现三四次的话,的确会会不停的加深你的印象。

  魏晓波:对,也就是这个目的。

  记者:你最有钱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魏晓波:最有钱的时候?一直也没多少钱,没有最有钱的时候。我去年被人骗了两万。

  记者:那你挺有钱的嘛。

  魏晓波:我两年的工资,那是,被人骗走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收入,这些收入完全都没了。没有有钱的时候。

  记者:被骗?

  魏晓波:我给他上课,上了两年课呢。对,他消失了,没了。

  记者:就是你教那些学生的那些课?

  魏晓波:不是,那是我自己的学生。我帮他在学校里教,消失了。

  它是我的一个工具,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自卑是它造成的。

  记者:你现在思考的终极是什么?

  魏晓波:我思考的终极?

  记者:你不是要严肃吗?

  魏晓波:说点和纪录片有关的东西吧。你们怎么都炒我男女关系这块,你娱记吗你是?

  记者:对啊,不是一旦严肃就装逼了嘛,你觉得。

  魏晓波:没事,我不怕。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把机子摔了?

  魏晓波: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拍的东西没有任何的价值,对自己完全否定,没有任何信心。经常这样,从小就自卑。

  记者:那你觉得你和机子是什么关系?

  魏晓波:它是我的一个工具,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自卑是它造成的。

  记者:它造成的?

  魏晓波:对,从小就很自卑。从小别人都长得比我好看,别人都比我长得高,都比我有钱,用的东西都比我好,然后都比我聪明,别人都学习那么好,做题又那么快,背课文一下就背过。我从小就是很自卑的学生。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外面找一些自信吧,因为其他人会慢慢地往后退。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上完学之后当个会计啊,当个仓库管理员,管档案的,那真是亏了。小时候那么有灵性的一些人,我很多同学,我有很崇拜的一些人,包括一些画画的,那么有灵性,现在就是一个小职员啊。当时多自卑啊,小时候。但是我不会放弃,这个还好。没把这些东西扔掉。

  摄影机首先是我赚钱的工具。我拍东西拍得更多的不是纪录片,是拍一些商业的东西。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这是第一。第二个,如果拍纪录片的话,那它就是,说个比较恶俗的,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看着我。到时候我再从它的记忆里我再看一下它是怎么看我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记者:其实你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掉的时候,就是你说自卑的时候,你是不是其实在想着驾驭它?

  魏晓波:我还是那种很理性嘛,我很清楚该干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但更是缺点。很多事情就不做了,想想,前因后果一分析,没意义了。这是一个弱点。

  记者:其实,我刚刚问的所有的东西,就是我之前问的你对时间的感觉到底会是怎样的,假设你的生活里不再可能有摄影机了,你会怎么样?

  魏晓波:再买一个。

  生活不是那样的,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

  有些人的片子一本正经,比如说《高三》,拍高中,如此一本正经拍高三,这是干嘛的?你把自己当什么人了?

  记者:你已经离不开它了就是?

  魏晓波:现在应该是离不开了,离不开离不开。一有什么事儿我先想到的是要把它拍下来。因为我和其他拍纪录片的人应该还有个很大的区别,我更多的素材是没剪进来的。包括这次《照相》这个片子,你看了没有,包括这个片子,根本不是什么纪录片,因为我爷爷去世了我才把它做出来,纪念我爷爷的。不是说一定要做个片子什么出来,那就没意思了。大多数素材不是作为纪录片,而是作为档案的一个东西。

  纪录片非要找一个线索,非要理出个头绪,其实已经干扰了生活了,生活不是那样的,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以前有人教育我,让我按照戏剧结构,比较专业些。

  记者:你担心吗?

  魏晓波:对,我要打破这些东西。这片子就是线索必须走神,必须走岔,不能让你摸到我的线索。

  记者:就是我什么时候开始看,什么时候关我都可以。

  魏晓波:其实也不是。其实这个东西我喜欢走神,因为一般的电影,与线索与主题无关的,它会把它掐掉,哪怕再好也会掐掉。我不掐掉,我就那样,那东西肯定很重要。因为生活本身是如此,而且比这个更要无题,更要复杂一些。你非要理出一个逻辑来讨好观众或者按照学院的这种东西来结构一个片子的话,那是欺骗,是一种欺骗。

  记者:其实你剪辑这些片子还是有忌讳的,有敌人的。你还是树立了一个标准的东西,我不能碰这个东西。

  魏晓波:因为我是很反感那种把它剪得很清晰的那种,因为电视台的片子必须那样。我在电视台工作过,电视台的片子必须要线索非常清晰,多一点东西都不行。背景,家庭背景,故事起因,故事经过,故事的高潮,最后的结果,必须按着这个顺序来,每个片子都这样,然后不断地再加悬念——而且这个悬念是很造作、很人为的,究竟他们家发生什么事啦,一点广告,必须制造悬念,这种结构我很反感的,但是这种结构很好看,拍出来的片子吸引人,很好看。

  大多数人也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这种线索。我不会。包括我的片子,一般人的片子他也不会拍什么一些脏的东西,比如扯淡啊,露鸡巴啊这些东西,当然也有人会有啊,但是那个我觉得很造作,我那个很自然。因为这就是生活嘛,生活就是这么拍出来的。有些人的片子一本正经,比如说《高三》,拍高中,如此一本正经拍高三,这是干嘛的?你把自己当什么人了?这么正经干嘛?为什么不用一个高三的视角来拍高三?为什么要那么拍?什么人哪你是,是吧?不要这么拍。

  我觉得同样是说机构的片子,当然机构这个问题,怀斯曼是吧,怀斯曼开始就拍机构,拍高中啊,那我这个片子其实也是大学啊,《业余》这个片子,其实就是说大学的,但是我不会把这条线索搞得很清晰,我还是能散开就尽量散开。

  因为我们从文学来说,虽然说影像和文学没什么联系啊,在我这里没有联系,但是从小说来说,早期的小说结构也是一种封闭结构,那么现在,你比方说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不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你说跑到这儿又跑到那儿,包括《青铜时代》那些,它也是跳跃性的一个东西,随时会走神。文学这样的大家都能接受了,但纪录片这样的,现在很少人接受这种散的这种片子,大多数人还是要求它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啊逻辑啊。

  记者: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要求,所以你就要散?

  魏晓波:也不是非要和别人作对,自己喜欢这种东西,喜欢这种风格。我所有片子必须走神,不走神的不是我的。《北京》可能不行,《北京》是一个例外,《北京》太严谨了,就是这么一结构。因为那个素材是四个片子凑到一块,如果太散的话就没联系了。这样的话,每段剪一小段,找一种逻辑上的顺,那个片子我考虑逻辑。不是考虑,其实都考虑逻辑,就是那个做起来更加地有逻辑。

  记者:那其实我看那个《生活而已》,最近的一部,其实线索很清晰。但是你的那种线索很清晰,它不是说一环套一环的那种清晰。还是我可以从中间开始看到最后。

  魏晓波:有些人觉得我这个片子是没有剪辑的,在他们概念里这个片子是没有剪辑,这种概念,我觉得很滑稽。几百盘带子抠这么一个半小时的东西,怎么没剪辑呢?

  记者:那你对剪辑的概念到底是怎么样子?

  魏晓波:剪辑,应该是两方面吧,一个是从技术,还有一个是从艺术,从内涵这块。技术这块我很苛刻的。你以为我说我片子业余就真的业余啊?傻逼才看不懂呢。真正懂电影的,包括电影《渔湾市》里的剪接点,接得…

  记者:《渔湾市》我觉得做的很商业。

  魏晓波:因为…先不说这个。商业这个词都出来了,我操。有些剪接点,我的片子可以做教材。比如说演节目那一段,太阳,什么红太阳。前边说的是球赛,后边是一个黑场,有吹哨的镜头。这是根据声音的相似来剪辑,其实完全还是按照技术这一套来的。

  按照什么来接,比如声音的相似啊,或者说按照想象和联想啊,按照运动的一致啊,所有的东西都是完全按照这种东西来的。这一块我非常苛刻,必须严格地按照这一块来。还有就是,剪辑的时候我会处理很多很多东西,你们可能觉得纪录片不需要处理,包括声音,很多声音我配的,很多声音都是配的,不是真的声音。因为真的声音会出点问题啊,或者说是不够,表现力不够。

  比如说放屁的镜头的声音,都是我配出来的,是我用嘴配的。还记得吗?《业余》里有个镜头放了个屁,那个是我配的声音。因为他放那个屁的声音太小了,所以剪辑后期包括音效啊,好多音效也是加的,必须要加。鸟叫的东西,我要拍鸟,鸟不叫,这个很讨厌啊。加点鸟叫,可以更好玩些。

  技术这块,因为毕竟教这个的嘛,我自己教这个你再搞得一塌糊涂,那也不太好。我很奇怪的是,很多自以为专业的人看我的片子,觉得我这片子剪得很不专业,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的?这是一个,就是说,技术这块我是非常苛刻的,必须要求严格按照最传统的这种技术来,包括我的《渔湾市》。

  《渔湾市》其实是做的最——也不能说专业,应该整个什么词呢——就是我更刻意些,对这个东西。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就是怎么接,前面一个镜头后面一个镜头怎么接,这种乐趣,因为实在太多太杂了嘛。我觉得,每完成一个剪接点,这一场戏下一场戏接得很好,我就觉得高度的满足感。做电影必须要有乐趣,没乐趣自我陶醉下。技术上很严格按照学院这一块来。

  然后从艺术上来说,比方说整个片子的线索还有故事发展的曲线,因为剪辑的时候时间不可能有,每次剪的时候不可能完整的看片子,可能我看一段开头或者看中间一段,那个情绪是断的,你剪的时候,所以那一段的情绪可能和前面一段、后面一段就有点问题了,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就比较麻烦,现在也没法来补救。我记忆力也不是很好,因为有时候确实前边是怎么剪的我会忘了,然后这里可能会剪得很好,前边的和后边的我就不管了。脑袋不是很好,不是那种记忆力特别好的人。

  记者:就是那种大的东西不像那种一个一个镜头剪得那么严谨?所以会走神?

  魏晓波:对对对。所以这种走神别人会以为没有剪。

  记者:所以你理解的剪辑的概念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这种关系?

  魏晓波:对,这种必须舒服。大的话其实也有一个逻辑,因为我每个片子都有完整的脚本,完整的写下来,很多很多的这种东西。我一个片要剪半年呢,耗时也比较多。素材太多了,剪半年,就算是业余我也是经过严谨的考虑的,毕竟做片子嘛。因为做片子不容易,对我来说。感觉要很严肃地对待,但是呈现出来的是不严肃的。

  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很荒诞的一件事,真实也要分几种

  批判一下社会啊,骂一下共产党啊,表现一下人文关怀啊,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的严肃、宏大,真正你把衣服脱了,一上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你***的还搞那些东西干嘛。

  记者:其实我觉得很严肃。

  魏晓波:大多数人是没有你这个思想境界的。

  记者:你大爷,这个跟境界没关系,你不要挖坑。就是我感觉我没上过大学。

  魏晓波:那是什么意思啊?

  记者:就是很新鲜,我看着很新鲜。而且那些东西跟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我理解到的东西可能有一点的差距。我就觉得太荒唐了。我在宿舍里面也待过,你也会有这种事情,肯定会有,但是……

  魏晓波:不会这么极端?

  记者:对。

  魏晓波:被逼的。你们没被逼到那个点,没被逼疯。我们都被逼疯了。

  记者:那你觉得真实吗?

  魏晓波: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很荒诞的一件事,真实也要分几种,总是有个分类。最起码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真实,比方说通过隐蔽的摄像机拍的,这种完全是真实的。当有人在拍的时候,这种真实一定是经过双方思想斗争或者思想协商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和那种真实不一样。

  记者:就比如现在我们拍的?

  魏晓波:对,这种真实我认为镜头前肯定会有所考虑,这是我内心斗争之后的一种真实,有可能是真实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我就是这个样子嘛。

  像《业余》那个片子,虽然有一些热闹的东西,有些人确实是越在镜头前越想表现,也有这种想法在里面。那你说这是真实还是不真实啊?是真的啊,但确实也是受过影响的,被我影响才变成这样的。这个真还是不真?狭义的广义的吧。广义的真实。

  记者:《生活而已》中不是经常有央视嘛。

  魏晓波:是这样的。我有个电视,以前那个电视,我现在买了个大电视。以前那个电视,我吃饭的时候必须看电视,我有这个习惯,从小养成的,就是吃饭的时候必须看着电视才能吃饭。所以我拍吃饭的时候我把电视也接上了,也拍进去了。当然我剪的都是比较滑稽的。确实电视里太滑稽了,你像《新闻联播》对我来说就像个相声一样,觉得很好玩,我特别喜欢看。很喜欢看的一个节目。包括中央六的电视电影啊,也很好,超级喜剧,都是很好拍的。解放军啊…特别幽默。

  记者:我这个感觉跟你的感受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就是我不会找来看,碰上了我就看。

  魏晓波:我也是碰,就搜搜搜,哎,搜到一个共产党的片,八路军的片,那个男八路军对女八路军说一句,啊我要什么什么,哎,就觉得很好玩,造作的话。作为一个喜剧来看待,这个是一个调味品嘛,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调味品,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有点像张以庆的《英和白》受他影响,这是。

  记者:其实你还是有很大的想法的。

  魏晓波:这想法其实看起来大,本质上是很小的吧。批判一下社会啊,骂一下共产党啊,表现一下人文关怀啊,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的严肃、宏大,真正你把衣服脱了,一上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你***的还搞那些东西干嘛。

  人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状态,比如我,穿上这些有角的衣服,有扣的衣服,穿个新牛仔裤,下面还走着,必须要用正装来出现。你真正在家里啊,和你女朋友啊,上床啊,拉屎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搞那些东西干嘛。真正的和你有什么必然联系啊?但是你可以去抨击啊,或者可以去批判啊!

  我就觉得没什么希望了,这些东西。现在当然骂还是骂,我也尽一切可能地去该骂的骂或者是该帮别人传播的传播,本身觉得这种东西没什么,有什么用呢?不是我的事儿,不是我说了算,是吧?

  记者:我感觉我又在那拍马屁了,为什么我老觉得你对味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我见到你我一点都不拘束,我不知道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魏晓波:坏事情。你说我这种大师级的年轻导演,你说……

  记者:对呀,你又提醒我了,你说你是十大导演之一呢,给我点个名吧。

  魏晓波: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程青松搞的。那个联名抵制《南京!南京!》,从中国八大独立导演,十大还是八大签名,我不是签了名嘛,就搞成中国十大导演,还有胡新宇和赵大勇也有签名,我就签了个名,然后网上发的到处都是,还上了什么报纸,《新京报》,不是《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还是,中国十大导演。崔卫平那个。

  胡新宇那个《男人》里也说了嘛,你做爱的时候稍微痛苦点,那不就是艺术片了,是吧?

  记者:你现在对你女朋友到底什么态度?

  魏晓波:也是生活嘛,没什么态度。她比我睡得早,冬天的时候,她起到一个暖水袋的作用。应该是吧。情感上也有寄托嘛。她被我已经同化了,她被我同化得不行。她以前不是这样的。也就是普普通通上学,好好学习那种学生,被我带坏了。

  记者:你觉得你带坏了她?

  魏晓波:带坏了。人家本来应该找个,她是株洲的嘛,应该找个当地的、有钱的人,很容易找到。有正式工作,大学老师什么的,人家都给介绍过,本来应该是这种生活。

  记者:像她妹夫一样的?

  魏晓波:对啊,活得很好,人家那边满足的要死现在。她应该是这种生活的。

  记者:我们还是回到片子本身来说吧,我觉得你对她还是一种俯视。

  魏晓波:你的意思是我拍了她很多出丑的、龌龊的镜头。

  记者:不是,你拍的你自己可能还有更多出丑的镜头,如果你这个是表演的话我很认可,如果你觉得不是在表演的话,可能…

  魏晓波:表演嘛,因为这个片子也不是一定要拍个片子,我最开始是打算,最开始只是想拍一个毛片,我们只是想拍一个我们睡觉的一些东西,就跟拍这种片,拍个毛片。

  记者:我去年就听说你要剪个毛片出来。

  魏晓波:我现在就可以剪个毛片出来,我最开始是拍毛片,只是拍我们脱衣服、睡觉那种不健康的,拍那些东西,但是后来发现不健康的事情做完之后,我们会聊一些生活啊,挺沉重啊,思考一些这样的话题,我就感觉这不就变成艺术片了。

  胡新宇那个《男人》里也说了嘛,你做爱的时候稍微痛苦点,那不就是艺术片了,是吧?我发现要不然就多拍点,把它做成个艺术片,就不拍毛片了,结果就拍生活片段了。我也没打算做成个什么片子,根本没这个概念的。我们每天都架着这个机器放在这,是表演还是不是表演,根本就没把这个当回事。可能有表演的成分,但是表演也是真实的。

  记者:我能明白,我能理解,所以之前问过你关于真实怎么看。

  魏晓波:后来是觉得素材太多了,有点可惜,那就把它剪个片子吧,就剪了。

  记者:她看过你的成片吗?

  魏晓波:看过。

  记者:她有什么反应?

  魏晓波:也觉得我在丑化她吧。她觉得从头到尾都是在丑化她,就是拍她最不好的那些东西。哭的,或者是发呆的,或者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的啊,觉得我在丑化她。

  记者:其实没有,我觉得在看她蹲着吃饭,你在拍她背的那一段,非常漂亮。很色情片、三级片。我一个男的嘛,就这种印象。

  魏晓波:那我要多搞点这样的镜头,改一改,搞个第二版。

  记者:真的很好看。倒是你们在做爱里面的镜头,有点遮掩吧。

  魏晓波:遮掩是什么意思?

  记者:故意把画面搞得那么暗,感觉。

  魏晓波:什么?

  记者:就是憋屈啊。

  魏晓波:太短了吗?性爱这一段我强调一下,咱们看的表演性的那种性爱,不同机位,演员投入的这种表演,看AV看多了再看这个片子你就觉得很脏,真正人的身体很丑陋的,怎么这么丑陋,我发现自己在镜头里,她也脱了衣服很丑陋的。咱们中国人的皮肤拍出来真难看,这颜色,黄乎乎的尸体啊。

  记者:你有没有换个好一点的机子去拍?打个灯光啊?

  魏晓波:没有,打灯光不太好。拍A片那种?拍效果好一点的。要真实的,丑陋的好一点儿。

  记者:你觉得你的丑陋是真实的?

  魏晓波:对,很丑。自己看了觉得怎么这个样子啊,动作真***和猪一样,狗一样,你发现,真是动物啊。自己看就是动物,是禽兽。

  记者:你以为不是吗?

  魏晓波:我以为不是那样。性爱,人生这么美好的东西。是吧,我操。

  记者:艺术片看多了。

  魏晓波:对啊,你用一个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现原来如此丑陋的动物。以后允许我当AV男优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不考虑。说不定中国改革开放,可以拍A片,做一男优。

  记者:最大的梦想?

  魏晓波:这个,业余爱好。我身材不好,做男优要有一定的本钱哪,身材差一点儿。

  记者:片中你最后做完以后说的一句“其实不想做的”,那时候真的是那种感觉还是?

  魏晓波:肯定是真的。人的兽性那一块左右的吧,全都是这种生理的需要,生理大于心理。很无聊,其实。

  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但是那是我爷爷啊,我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我总觉得我爷爷活着,就因为这个片子。

  我哭就哭了一两天嘛,我就不哭了,在长沙,一看见画面觉得我爷爷还活着呢。挺好的,原来纪录片还有这个功能。

  记者:对,其实还是因为无聊,没事做。拍纪录片是你的一个事,还是主要的这种?

  魏晓波:我没有任何娱乐。别人唱歌、打麻将、吃喝嫖赌,我没有任何娱乐,生活非常无聊,没有任何娱乐的一个人。旅游啊什么,全部没有,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娱乐,对我来说。娱乐,拍下来娱乐。你能想象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娱乐吗?对任何娱乐都没兴趣,而且讨厌人,讨厌人多的地方。像我这种人,除了做纪录片,还能干嘛?

  记者:你对你的《照相》的评价还是那么低么?

  魏晓波: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但是那是我爷爷啊,我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我总觉得我爷爷活着,就因为这个片子。而且我很庆幸能拍下来,因为大多数人爷爷去世之后没有任何资料嘛,只有一个照片。

  我有这个活动的,有他的声音,有他的影像,还有在这个片子之前我拍了很多爷爷的东西,过生日的、回家看我爷爷,还有我睡觉的时候都拍了。早上起来——我不是起来很晚嘛——我爷爷总是来看我,从他家过来看我,我和他根本就没话说,他就坐在我床边,在那坐着,看着我发呆。问我火车什么时候到的,我说几点到的。他说你什么时候走啊,我说哪天走。爷孙俩说着,我就偷偷的拍下来…好多这种镜头。

  对我来说,可以反复地看的一些东西,想他的时候就看一下。人活着,感觉他,不像感觉一下子就没了。所以我爷爷去世了,我奶奶很怪的一个人,我奶奶不告诉我,她总以为我在长沙有多么忙,怕我耽误时间。我只有这一个爷爷,她这么搞。

  爷爷去世好几天之后她才告诉我,我也没回去,没看到我爷爷葬礼,包括我爷爷最后的那个样子,所以我总觉得爷爷没有去世。我哭就哭了一两天嘛,我就不哭了,在长沙,一看见画面觉得我爷爷还活着呢。挺好的,原来纪录片还有这个功能。

  记者:记忆。

  魏晓波:对。还有我竟然对爷爷的过去一无所知,在拍这片之前。

  记者:现在知道了?

  魏晓波:现在也不知道,因为我爷爷自己都不知道。随年龄增大,人的记忆力啊,脑袋啊会越来越迟钝。痴呆倒不是,会迟钝,会忘掉很多东西。如果人都记得的话,那老年也太痛苦了,是吧?老年人就是有点糊涂了,老糊涂了,他会忘掉很多东西。所以我让他说以前的事,他也基本上说不出来。偶尔冒出一句来。原来发现,以前是那样的,他的生活,和我奶奶原来是那种关系,以前都不知道。

  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吧。如果不是因为拍片,拍纪录片,拍他,我也不可能问他这些问题,怎么问啊?这样有个借口呗,拿摄像机来问,你好像记者采访一样,他们觉得也很正式,挺好,采访一下。这个片子可能别人看起来觉得,这什么烂片子,但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个东西。我很幸运,有几个人能拍自己已经去世的亲人?

  记者:这让我想到《治疗》。你看过吗?

  魏晓波:没看过。我知道那个片子,拍***的,是吧。打老虎啊,可恶心了。

  记者:哪些地方恶心?

  魏晓波:本能嘛,用本能来拍片。喜欢谁,不喜欢谁,我就去惹上事。这个东西是我做不到的,因为我所有的片子都不会主动地制造这种冲突,我还是在等。

  这是我做不到的,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种方式,我们以前看书啊,看教材啊,怎么拍纪录片,我那时候看了很多教材,傻逼那时候是。什么尊重被拍摄者,这些东西把脑袋禁锢了知道吧?要放开。

  记者:你敢说一点他不喜欢听的吗?(薛鉴羌就在边上)

  魏晓波:不喜欢听的就是,后边凑数啊,做得太傻了。季丹说那么长干嘛,剪掉,没用啦。谁要凑一个长片。态度这一块,我也没问题。

  (相关阅读:薛鉴羌发表的:《生活而已》和“电影而已”——魏晓波导演落选电影《生活而已》影评)

  我很讨厌片子,片子完全是我的思路,素材才是最牛的东西。很幸福的……

  片子不是拍给自己看的,片子是给别人做的。

  记者:你自己的素材你觉得现在够剪多少个片?

  魏晓波:还能剪一个我老家的一个片子,比较诗意的比较唯美的片子,关于我家的还有关于我家的环境的一个片子,北方,这个片子可以做。但是觉得不够生猛啊,这个片子。

  还有一个就是没拍完,《抗美援越》这个没有拍完。很痛苦,这个片子折磨死人了。其实现在的素材也可以做一个片子,还觉得缺点什么,继续拍吧。还有就是我现在住的那个地方,旁边是湘江那边,也拍了一些素材,也不够剪成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

  记者:关于你女朋友,她大概有多少素材?

  魏晓波:这些素材都是我拍商业片——不能说商业片——就是接一些小活,比如说拍会议啊,拍这种东西。我拍完一次,新带子不用了嘛,我都是用这种废带子拍的,所以拍的时候完全没有节制的拍。一个晚上三四个小时…不是很多,七八十盘,六七十盘,六十来盘应该有了吧。还有一些是我在其他的带子,比如说拍了一半了,然后又拍。我有好多素材找不着了,尤其很多她哭的或者我骂她的,比较猛的,好玩的,可以做线索的一些镜头,可以做剪接点的一些镜头,很情绪化的镜头,找不着了。没有专门拿出带子来拍这些镜头,都是用废带子拍的。有很多都找不着了,太麻烦了。我有一个坏习惯,我不怎么写,不记。我不记拍的什么,我只记几号,吃饭。到底拍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记者:为什么不把它导到硬盘

  《生活而已》观后感(二):谢芳以后该怎么生活

  无耻魏晓波

  在片中戏弄女士谢芳

  谢芳一头雾水

  出卖色相、骗人骗色

  还不给谢芳钱花

  魏晓波一定是日本种

  ***的带AV来祸害国人!!

  无耻的纪录片导演 最无耻就是从身体上到精神的欺骗!

  如果这也是独立电影的话

  我宁愿不要,独立电影***吧

  太缺乏对谢芳感同身受的人

  无耻的时代,以为写得有狗屁道理就可以随意的搞弄影像

  没有廉耻,还公开放映

  真想砸了这摊子!!!

  抵制魏晓波

  抵制 生活而已

  生活***的而已!!!!!!!!1

  不知道谢芳以后怎么面对生活的未来!!!!!

  《生活而已》观后感(三):唉,电影...啊,生活!

  2012年的一天,在北京,我和两位朋友为魏晓波的纪录片做了一次放映。片子放完,灯光亮起,在放映主持人的呼唤下,魏晓波很不情愿的推门进来,站在观众面前。他留着长发,以发箍整齐的梳向脑后,精心修剪的浓胡须让他显得老成,用另一位导演薛鉴羌的话说,他有点民国乡绅的气质。但和观众打招呼时,一丝羞涩暴露了他的年轻。看着眼前这个大男孩,观众有些恍惚:电影的主人公,就这样忽然出现了,观影时对主人公的种种评判揣测,因为他的近距离出场,反倒失去了坐标。

  这部电影叫《生活而已》,拍的是导演魏晓波自己的生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和魏晓波还未相识。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复杂感受,首先它让我感到不适,它“只是”赤裸裸的生活,有精确但非常基本的剪切和叙事,除此此外,再无更多的修饰,看不到那种试图将素材提高到信息层面之上的形式化努力,它让我对电影这种媒介的哪怕一点点审美要求都落空了。但很快,当我推出碟片,摘掉耳机,合上电脑,起身走出“看电影”的氛围,开始烧水,做饭,和女朋友说点生活的鸡毛蒜皮,重回日常生活的轨道,我猛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刚才看的电影吗?于是,重新理解《生活而已》才有了可能。

  在《生活而已》中,生活的琐碎就是影片的全部,导演把自己全盘托出,向观众赠予了慷慨的坦诚。影片的开始,魏晓波首先进行了自我揭露,他告诉观众,他和女友的关系始于两个孤独者的相互利用。接下来,影片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个生活片段。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既一起抱怨生活,又互相抱怨,辛苦谋生,又苦中做乐。争吵、做爱、嬉戏、购物、做饭、养宠物,工作、看电视、剪指甲,这些琐碎的事情在影片中被一视同仁,没有回避和修饰。影片虽然直接,但因为这里展示的普通80后的普通生活,并没有什么超越“普通”的悲剧性,所以并不压抑,生活的细节处处动人,加上魏晓波的积极上进和他女友的乐天,影片还是向观众传递了正能量。在影片的最后,魏晓波带着女友回家见父母,谈婚论嫁,之后他们回到城里,女友开始在下班后摆地摊赚钱,第一晚赚了十块,这让她非常开心,而魏晓波带着摄像机在一旁陪伴。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有观众说,《生活而已》让她看哭了,她的情难自禁是对这部散淡的电影之“有力量”的证明,我想这是因为它的日常性让很多80后获得一次难得的“顾影(电影)自怜”的机会,而不是它有什么煽情的元素。这部电影是简陋的,一如片中魏晓波租住的房屋,它的表达方式是干巴巴的,很难从中拧出眼泪。但人类永远离不开镜子,永远有从艺术作品中映照自身的需要,所以,当看到如此切近自己生命经验的电影,观众的感受百般复杂,出于感动或心酸,泪腺开始失控。在这个意义上,《生活而已》是时代的一个标本,是一个有点文艺的“普通青年”的生活样本,有人说,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很多年后,谁会记得有那么多80后曾这样活过。这句话并不过分,在主流电影中,不可能有这样真实的生活和直接的呈现方式,在独立电影中,这种日常生活因其缺乏话题性,无法和时代的焦点问题相关,也不是大部分导演的镜头所向。在这样的电影文化中,我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电影,就是拍别人的故事,是在别处的故事,是别样的故事,由此默认了日常生活在电影里的缺席。《生活而已》这样的电影让人得以重新发现对艺术映照自身的需求,并得到满足。

  《生活而已》是导演魏晓波的“生活史”,但当我们从中收获了触动——这来自艺术的宝贵馈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仅止于是一幅“时代留影”,它自身的作品性更加熠熠闪光。言及此处,就要从魏晓波的“生活史”跳开,考察魏晓波的“电影史”。在创作《生活而已》之前,魏晓波也拍了几部更接近独立纪录片主流的媒体化的纪录片,但他很快开始对这种方式产生警惕:“拍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优越感 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懂人生懂社会,但回到家,吃着一块冷馒头,吵个架,发现都一个样。”对这种优越感的警惕和厌恶,加上“找不到拍摄题材了”,使他开始有意识的将镜头转向自己和女友的日常生活,起初这只是“合影留念”的性质,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后,他决定把它们剪辑成片。这个过程让他发现,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能非常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卑微,他对自己感到恶心,“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的,都不能认同自己”。与这种心情对应,他用“生活而已”这个片名表达了他的无奈、自嘲和自我安慰。

  由魏晓波的“电影史”,可以看到这样的转变:由外转向内,由他人转向自我。这种镜头朝向的转变,是中国独立电影价值飞跃的支点。当你是一个狂热的艺术青年,迷恋电影大师,迷恋自己生活之外的故事,以摄影机作万花筒;或者,当你是一个激进的正义青年,试图用电影揭露社会丑恶,以摄影机作武器;又或者,当你是一个欲望丰盛的浮华青年,向往电影圈种种光亮,以电影作垫脚石……那么,非常不幸,你已经掉进了电影为你精心准备的陷阱,再也抵达不了电影之路至高无上的彼岸——生活。本雅明曾在论及电影时,赞美它不再有古典艺术那种因距离产生的“光晕”,但时至今日,恰恰是电影,产生的光晕颠倒众生。从杜尚在小便器上签名起,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崩塌,而电影却以它强烈的光晕让生活变成光源背后的那片阴影。而大多数的导演,正是站在阴影里,仰望着前方的光晕,不肯收回目光,端详这阴影里的诸多微妙。

  魏晓波也曾行走在电影的陷阱的边缘。影片中我们看到,魏晓波在客厅的墙上挂了很多电影大师的照片,而他的剪辑台旁,挂的则是一些独立纪录片活动的海报。片里片外,他为自己的电影梦想努力着。这种梦想很动人,但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成为电影的寄生虫和恋尸癖,在青春未去之前,他调转镜头,以《生活而已》,连接了电影和自己的真实世界,他开始真正的理解生活,也就得以真正的理解电影。

  生活而已,电影而已。当我已经和魏晓波们成为朋友,当我理解了他们的电影,电影于我便褪尽光晕,同时又真正的明艳动人。这样的朋友还包括吴昊昊和薛鉴羌,这样的电影还包括《Kun1行动》、《禁止沉默》,包括《火星综合症》、《一次等于没有》。他们都已经拿出了不止一部的杰作,但他们的生活境遇依然如故,魏晓波依然住着出租屋,靠艺考辅导和拍廉价的宣传片度日;吴昊昊依然在为生活费和找女友苦恼,在北京熬了一年后,他已经返回山西,前两天他告诉我,他找不到工作,在家无聊,开始画画;薛鉴羌看起来还是那么古怪,混迹于北京五环外的草场地艺术区,写诗,画画,做古怪的电子乐,他还是像从前一样,只要出门,就拎着那部不值钱的摄像机。作为观众,我们不必为他们的境遇唏嘘,也不必对他们的未来有所期待,他们对自己和电影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生活和创作,他们已经可以淡然的Let it be 。

  他们的电影和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人人都可以拍电影,因为你就是你的电影。

  原载《文艺风赏》2013年第一期

  《生活而已》观后感(四):《生活而已》和“电影而已”——魏晓波导演落选电影《生活而已》影评

  《生活而已》和“电影而已”——魏晓波导演落选电影《生活而已》影评

  2010-10-29 00:39:11   来自: 鼠。。 (鉴羌)

  《生活而已》和“电影而已”

  ---魏晓波导演落选电影《生活而已》影评

  1很多伟大的作品都会被同时代的人忽略 ,如小津,梵高,我的这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你怎么看我被时代忽略的

  利弊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生活而已》成为电影节的遗珠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着这个时代也是有小津,梵高的时代。

  2从技术来说,这个片子更像剧情片,你觉得这好吗?

  是不是剧情片,我决定不要分那么清楚了,只要是片子就行了。

  我觉得晓波给我说它是什么我就相信它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晓波的目的是不是要做剧情片?好与不好,我从来不用这两个词。

  “像剧情片”只是一个镢头,我认为,这一说起来又要扯到“掘墓人”了,恼火。

  3在作品中,我表现出了自己很多缺点,你怎么看

  缺点就是优点,以后的人会巴不得把自己的一个缺点扒出来放大再放大,这是个趋势。

  所以晓波很聪明,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少部分人中的一员。

  至于作纪录片的作者,都在疯狂地玩“脱别人的裤子”的游戏,冷不防被别人脱了裤子感觉会很糟,所以自己先

  脱下来,这时候其它想脱别人裤子的人感觉就会很糟。可喜的是有少数人一会脱下一会穿上,所以游戏得以间断

  性继续。

  4我的作品超越其它纪录片导演的地方在哪,我有这么多作品,而且都是精品,你觉得别人需要学习我什么呢?

  晓波只是个从“业余”里成长起来的很普通的学生,但却很不普通地拍出来这么多好片子,成为一个在长沙有名

  的地下导演,比如被收视率很高湖南卫视做过座谈节目。

  产量很高,但又比别的一些高产量的导演对影片负责,比如我就是一位坚持不对自己的片子负责任的“算是导演

  ”。

  我想非要学习的话就学习晓波“生活而已”的这种态度,当然之后大家还是应该去参加“电影而已”的影展。

  A

  观影过程:

  那天在宾馆荣幸地十分秘密的拉住窗帘的,被波导邀请看了被五月落选的《生活而已》一片,《生活而已》里有

  魏晓波导演女朋友的美臀,每当看到波导和他女友做爱的时候,波导就羞涩地躲到走廊里去,感觉很其妙。波导

  问:“那个过去了没”我说“还没还没”,当过去之后,波导又和我一起继续观影。

  波导是不送这个片子的DVD给我的,其它的都给我了,于是我就特别想再看一次,事实上是我思念波导女友的美臀

  ,我第二天早上说,我们今天早上再看一次《生活而已》吧,波导似乎看透了我,不许我再看了。

  我自己对《生活而已》题目的看法

  《生活而已》是晓波落选的电影  我看到的时间是5月

  “电影而已”是重庆影展的标语——应亮给的卡片上写的  我看到的时间是10月

  似乎在说点什么,一个要生活还是要电影的东西吧?

  又很简单,就像那个电影《两个故事一个启示》那个讲得吧

  又或者像李凝说的《胶带》不应该把自己挖空?我个人并不认为他被挖空了,如果可以挖空,那本来就什么都没

  有。

  “要享受生活”还是“要完全电影”这是个边界,如果电影想超过生活,那生活肯定会给作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答

  案,距现在我认为这个答案普通人不好承受;但最好有一个聪明的机灵头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赞成那些想用电

  影和生活搏斗的人,我喜欢看热闹,喜欢痛苦,喜欢美臀。

  我也赞成“电影而已”作为一个影展的标语。很好。

  C

  对《生活而已》的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这部电影我希望能够收藏在我家里。

  为了凑够字数每个问题回答到300字,我绞尽脑汁,最后还是使用了COPY这一杀手锏,请各位原谅!

  修改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谷歌相关链接

  拍摄独立电影一般用什么机器。 - 现象网

  第19届东京地球环境电影节基本信息- 现象网

  广州国境之南独立电影社成立了。 - 现象网

  第26届意大利都灵国际同志电影节基本信息- ...

  搜索: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0-10-29 00:45:01  卢志新

  有意思

  2010-10-29 00:59:46  鼠。。 (鉴羌)

  我和魏晓波导演的赤裸友情

  我和魏晓波导演的赤裸友情

  删除

  2010-10-29 01:01:20  4444 (时间五指山)

  我又被开心了

  鼠导

  我下次请你喝酒

  2010-10-29 01:05:49  江丰

  哇哈哈O(∩_∩)O哈哈~ 大伙没你没意思了

  2010-10-29 01:06:36  沙漠鱼(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我艹直接这么发不太好吧

  2010-10-29 23:33:38  月球南瓜

  重金求购这部电影

  2010-10-29 23:51:29  尤普生 (邯郸)

  当摄像机对准自己的“私处”

  2010-10-30 00:57:46  木马000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师……

  2010-10-30 01:13:02  4444 (时间五指山)

  重金求购这部电影

  2010-10-30 01:13:53  4444 (时间五指山)

  鼠导

  和你合作真愉快

  真默契

  我更加坚定了追随你到延安的决心

  2010-10-30 02:00:47  雅典的老王

  “当摄像机对准自己的“私处””

  这个是升级版,不是“私影像”,是“私处影像”

  2010-11-02 16:55:22  murmur (北京东城)

  重金求购这部电影

  +2012

  2010-11-02 18:29:25  沙漠鱼(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100万!

  2010-11-02 18:42:07  murmur (北京东城)

  重金求购这部电影

  +2012

  《生活而已》观后感(五):生活,而已

  是谁说爱情是艺术,生活是艺术。生活会给你一个水泥搅拌机,将你困在这没完没了的墙上,无处可逃。

  倒计时完第一个镜头便是美丽的谢芳姑娘,哼地一声拿晓波和自己的妹夫比较,别人的人生是永远也羡慕不完的,镜头前的谢芳好似几岁孩子不满意地比较着自家父母与别家父母那般。使劲抹着干干的,怎么也掉不下来的眼泪,像是在表演,但很明显她只想演给晓波看。

  接着镜头摇到长沙的天空以及他们租住的公寓楼。字幕出现,晓波交待他们在大学时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毕业后才成为正常的男女朋友关系。关于利用这到底是不是只是晓波的一己之见,我们无法得知,但既然影片得以完成也应该经过谢芳的认可,这样看来至少谢芳是默认的。

  故事并不稀奇甚至是随处可见,一对贫穷的80后小情侣,在布置简单的出租屋里非常不耐烦地活着。片子的底色一直是两人拮据和迫切想要改变的生活,首先两个人生活的空间便是作为影片主要内景的家具简陋的出租屋。晓波采取各种角度和景别让这个空间变得真实,没有理想的国度,现实显山露水。80后的两人渴望的是一样的东西,钱和自由。这些讯息,丝毫不差得击中人心。

  时间在镜头前流逝着,就像叛徒,静静地。晓波承担着做西红柿炒蛋,煮面条,扒蒜,做家具的任务,俨然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但不如意的生活还在继续着,镜头跟着在公交上昏昏欲睡的晓波来到了晓波培训高考孩子们的教室,摄像机朝着那帮很不认真听课的孩子们。躺在宾馆床上看电视的晓波回头还得关心着招生的事,从早忙到晚的活,掐指算着赚到的零星的人民币。几个哥们凑在一块喝酒聊天,嘲笑自己作为人民终究是炮灰,但向世界仍一把火,毫无意义。晓波是个艺术家,他很明白自己就像一个渴望像蜻蜓一样飞翔却像草一样生长的麦子,电脑里的摇滚乐,独立电影,墙上的抽象艺术作品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重要的是摆在眼前的生活困境。就像《敏郎悲歌》中的台词:“生活是条长长的大粪,你得每天啃一大块。”

  世界依然以苦恼为食,一片荒凉。两人躺在了床上,谢芳开始对晓波抱怨自己微薄的收入和到底要不要签劳动合同的问题,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局限我们看不到晓波的表情,但听得出来他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当谢芳再次抱怨没钱买衣服买鞋子时,镜头转向了谢芳的豹纹雪地靴。这个情绪性很高的蒙太奇一下子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辩解。

  爱情也许不会在同房时产生,而那些没有动欲念的时刻里慢慢加深,他们依然寂寞,于是慢慢明白了交流比交合更加值得珍惜。爱情表达的方式各有千秋,但终究是殊途同归。好比晓波刚赚了钱便给谢芳姑娘买早饭,像大多数甜蜜的小情侣那样,谢芳心里一定高兴坏了却还笑着挑毛病,没有拥抱没有接吻,却真真实实地感动了我。那一定是有一种叫感同深受的东西在起作用;好比两人一块干活做家具时,晓波提醒谢芳有刺,那是一句胜过“我爱你”的话;好比谢芳感冒了,她躺在床上又开始抱怨起微薄的工资,活着没意思想跳江。晓波说了句:“你真跳吗?不要跳,不要跳。”又好比谢芳抱怨晓波不在乎自己时,一下被她自己的话戳中了心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眼泪很自然地掉了下来,真实的东西不需要理由,这回我信了。

  生活没有情趣可言,每天都是柴米油盐。全是琐碎却给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无形力量。两人的说话方式有些特别,晓波好似在故意地刺激着谢芳,但她却偏偏不吃这一套,要么沉默对待,要么也挖苦挖苦自己。有一回吃饭,晓波好像被谢芳的抱怨真的生气了。眉头皱到了一起,恨恨地说了一句。

  “过日子就是买衣服啊?”

  “那过日子就是天天喝白粥啊?”

  镜头切到几乎被挖空的电饭煲。那时候我差点以为还有第三个摄影师。晓波的剪辑真的很厉害。

  新年伴随着晓波打不通的催钱电话开始拉开了,墙上粘贴着培训课表上的欠费清单,下雨湿了的破鞋,谢芳为了赶年夜饭见晓波家长宁愿买贵点的机票。到了晓波家之后,谢芳开始理解了晓波的窘迫以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些压力,也许今后的她会少抱怨点经济上的问题。与前面一味要钱花攀比的谢芳不同,她懂事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虽然挺不满意的,但她还是没在晓波父母面前表现出来。

  关于真实性的讨论在纪录片历史中永远不会终止。诚如片中两处做爱镜头。对于80后同居的小情侣来说这也许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却是公共话题中不太敢触碰的点。本来剪辑时大可去掉,碟片上的那几个赫然大字也许将统统不存在,但这样一来却少了一笔欲念的真实,晓波还是没舍得删掉。

  而纪录片不可能纯粹地客观,必然或多或少渗透着导演自己的思想而无法旁观,于是我一直认为片子是存在意象这样的东西,好比生活中的鱼儿,流浪猫,被放生的不知道名字的虫子。也许象征了一种没有归属的孤独感。还有镜头转向的那两次防盗网,被生活逼迫的不自由是多么无奈而伤感。而在独立制作的电影中,央视似乎老是充当着反讽的对象,电视里国庆节什么港澳华人重新回家的感觉,春节晚会主持人模式化的台词,没什么不好,只是离我们现实的生活太远。什么天堂,什么尘世,全是虚无缥缈的意淫

  站起来吧,路还长着,而且路难行。最后那段美好得一塌糊涂,谢芳姑娘开始摆地摊了,当问及赚多少钱时,虽然挺微薄,她脸上还是绽放出片子里最灿烂的笑容。相比隔壁摊上会招徕生意的摊主,谢芳显得羞涩多了,她托着腮帮子看向远方的样子,是最动容的时刻。我们总感觉到未知的事物和更美好的生活的投影,在镜头失焦的彼岸,也许再赌一次我们就能拥有。

  摆脱现实的遭难与钱的困惑,已然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夙愿,可怕的是人之所谓的追求犹然冒着那股骇人的铜臭味。世俗就世俗罢,但仔细想想这就是生活,没有那些牛逼的辉煌的日子,有的只是柴米油盐。

  只是——生活而已。

  《生活而已》观后感(六):写啥标题都矫情

  其实我和老魏不是那么的熟。

  只是在朋友的朋友场合中打几个招呼,简单的寒暄。看过他的《渔湾市》,本来以为自己不懂摇滚会看不懂,看完才明白一种记录状态和摇滚不摇滚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

  在托朋友询问高校场地的时候他问我和老魏是什么关系。我说,就朋友啊。好像帮人做这么一件不图名不图利的事情看上去不那么划算。

  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划算的。这么说不是标榜自己是个圣母。功利很正常,我自己也是个吃不起亏的小心眼。简单的说你喜欢音乐就会自然而然的花时间去听,喜欢一个人也会自然而然不时的想念。我喜欢晓波的片子,也欣赏他这个清澈真实的人。他说在南京、昆明大量的独立纪录片是公开展出的,那么我们长沙又为什么不可以。

  有同学看完跟我说学校可能没有办法放这种片子。我非常理解,也不会有任何情绪。反正,怪物与另一空间的怪物之间,是永远不会相认也不会认同彼此的。只有同类的怪物,才有闻到彼此的可能。

  片子放映过程中我一直在笑。会心的,轻松的,无奈的,心酸的,种种都有。老魏女友的可爱、天真、俏皮、撒娇、绝望、任性,连欲望都来得如此纯净。这是我在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里都见不到的干净。没有任何的修饰、塑造手法情绪感染力却非常强。也许是我看纪录片看的太少,其他种类片子的角色能打动我大多是因为演技、情节、画面等等各种技巧。但是《生活而已》,简单到就像小时候蹲在书店里蹭书看的某一个美好童话故事带来的满足。

  和小蔺感同身受的是,有些人说片子里的状态很边缘,很颓废,我们却完全不觉得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不知道小蔺有没有经历过,但是片子里很多台词,我都八九不离十的经历过。

  我大学时有一个同居两年的男友。当时都更年轻也没有工作,状态可能会更极端一点。比方说有一小段,大概是老魏和女友吵了架,女友窝在被子哭,嗔怪着老魏不在乎她,要是在乎就会去给她送伞。我当然不记得我和那个男友吵过多少次了,甚至有时候会打架,有一次还是当街打的,两人还进了局子。当时我也像魏女友那样哭着。道理上我是错的,但是我拼命的做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呵,要面对这样的自己其实很艰难的呀~就像在放片的时候老魏都是不在现场一样。

  有一次我背对着他睡,他说为什么,他不喜欢。我说我就是想对着墙睡啊。为这事儿我们吵到让我收拾箱子搬了出去。结果我拖着大箱子走到街口就坐在箱子上哭,也不管人来人往的哭。半小时后他来接我和箱子两人没事儿一样的回去了。还有一次吵架我已经回宿舍住了,冬天里他清晨六点半抱着我们养的小狗狗在宿舍楼下一直等我到中午。吵来吵去的理由只有三个,钱,你不在乎我,你太在乎我。

  其实这样的狗血满街都是。你肯定也有过吧。我也曾觉得我是个很特别的人。但是后来的很多很多告诉我这不过是生活而已。

  我跟老魏说,你让我重新回忆起那些为了所谓的成长丢掉的太多失落。那些暴戾和愚蠢,虽然都是不好的东西,可是它们真真实实的存在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活在失忆里。因为我无法面对。没有勇气面对那么脏的自己。

  最后,我还想对老魏说,老魏,你真的很幸福。我非常的羡慕你。能坚持喜欢的事,还有一个可以随时吵架的伴。

  《生活而已》观后感(七):生活该是多么傻逼

  首先,片名取得好。

  生活而已。

  题片名就明明白白告诉我这部纪录片不可能有多么的恢弘壮大、富有深远意义。

  这部片子就连细水长流都不是,片里不过是有吃就吃,得睡就睡,的的确确的——生活而已。

  但是它又显得如此多娇,政治讽刺充满其中,完全算不上隐喻(这是我个人矫情地以为会有隐喻)直接就播给你看——中央电视台、五毛、老百姓当炮灰。。。你能指望国家给你什么?(片中台词)

  看到这里我就奇怪了,难道80后都这么期望国家能给予他们什么?

  个人从来就有游离政治的倾向,因为政治永远满足不了个人需求,一般来说,政治这种东西,把人三六九等,然后规定好哪些人该有什么需求,哪些人不该有什么需求,简言之,政治考虑的是某些人(这些人必然是一伙的,假如他们不足以构成一个强大的群体,政治又怎么可能去关心他?),不会关心你个人是不是个屌丝,有没有想要突破屌丝生活。

  假如我粗暴地肢解生活,它便是这样,吃喝拉撒睡,啥都不重要,只一个字——活,怎么活?答:钱。

  一个字,钱,就这么简单。

  但片里的生活又不那么简单,男的还是要弹弹琴、看看电影、与猫作乐,知道什么约翰尼、奉俊昊导演才显得不那么傻逼。

  女的要生活情趣,不希望在床上就那么弄几下,男朋友只拿些小零食来忽悠自己。

  但你要说男的矫情嘛,那又是他的职业需要(或者是兴趣需要?)

  说女的虚伪嘛,她又那么委屈地告诉男的——“我觉得你不关心我,都不给我送伞。”

  这只是生活吗?

  假如,我花这么一个半小时看两个屌丝怎么过琐碎零散的生活,那么我就是一个傻逼。

  假如我花那么一个半小时去搞懂屌丝的生活是怎样炼成的,那我也是一个傻逼。

  套用名人的一句话:

  启蒙一部分人,让一部分人先觉醒了,然后带动其他人。

  这才是独立之为独立的意义。

  但是这句话太傻逼,我也受不了。。。

  《生活而已》观后感(八):我了个去这就是生活。。。。

  谢谢魏导和谢芳。

  看电影看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自我代入。

  生活就是这样,你每天漫不经心地过着日子,不想真的把日子剪下来缩成八十九分钟放给你看,你就给吓得目瞪口呆。

  生活真实得令人发指。

  就像我一开始对片子里谢芳的真实和坦白产生了厌恶,你怎么管男朋友要钱要得这么死皮赖脸。。再后来谢芳成了可爱的,她耍小性子,她担心和困惑未来,她爱吃零食她爱乱买东西。

  而我也一直想,魏导是不是真的像片头说的,带着性的需求、无奈和将就,与谢芳走到了一起。不,魏导爱她--魏导的两百块的收入给她买了零食,魏导用责怪的冷淡语气提醒她小心木凳上的刺。深爱镜头里的人,才能拍出谢芳那样的可爱吧!

  在观影沙龙开始的时候,我竟听到不少说看到了“上进”和“进取”的声音。不做评论。只是对于我自己,更多的,就是这么两个大学毕业好几年的年轻人平淡但是异常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吃饭、调侃、做爱、摆地摊。

  魏导钱不多,但是日子过得细致。

  剪指甲拿纸乘着,做菜,做凳子,做一块钱纸币,养鱼,养虫,放生,弹吉他。。。

  引野猫在楼梯上跑的那一段尤其喜欢。

  大概是其实心底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会过得这样细致吧。

  -----------------------------------------------------------------------------------------

  对于本片我的心理活动大体分两个阶段。

  一

  作为一个还没有完全暴露在社会里的大三学生,我感叹从小到大爸妈把我保护得很好。也导致我对物质上有一定的要求。完全谈不上奢侈,但起码有舒适(包括视觉上)的需求。我担心我的将来,我脑海里还残留美好的想象。即使是想象将来要艰苦奋斗的日子,我也觉得那会是电视里电影里那种女主角即使加班熬夜依然很美,浑身上下闪动着青春和奋斗的光辉。。(殊不知电影作品本来就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给你看好看的)

  而魏导让我一下子。。。再次用生活真实的、血淋淋的生活把我吓傻了。我边看边迅速在脑海里闪过最近的学习计划这学期的目标接下来两年的打算。。。

  同时魏导和女朋友真实的、血淋淋的爱情把我击垮。我妈说我是个完全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我男朋友比我更理想主义。然后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的以后会不会也是白米粥和做爱。我们会不会整天抱怨。(写到这里我发现我走偏了,魏导的片子里还是闪着理想和梦想的光芒的。。)

  总而言之是被魏导的真实的、血淋林的画面和内容给吓傻了。

  二

  观影后的第三十个小时我此刻脑子里,却自动让那些-不重要-的东西褪色了,只留下动人的彩色的活生生的画面:比如说魏导在楼梯上让猫咪追着,比如说谢芳数几块钱数得几乎找不着北,比如说谢----魏导(哎我怎么差点写成了谢导)乐呼呼的重复着他自己是“独立电影导演摄影师”(是吧我没记错吧),比如说做爱时浑身上下赤裸地抖动着的快感。。

  此刻我重新相信理想,相信梦,相信人民币可以自制。

  此刻我重新相信爱情,相信生活,相信自己,相信美好。

  观影沙龙里三炮说,生活就是在挣钱和梦想之间挣扎。

  那么,只要有梦!

  即使梦只是摆地摊多赚点钱,即使梦只是做好吃的菜布置好看的家,即使梦只是不需要很多钱但过好小日子。

  哈哈!小日子可不是每个人都过得有滋有味的。有些人根本没时间体会这滋味!

  挣扎吧!!

  到最后这些画面中很多东西都会在时间里褪色,有些东西会更渲染,有些东西会被镀金,被突出。

  有一天我们会突然觉得,当初的日子多么有趣!即使出租房里的脸盆不如家里。。

  《生活而已》观后感(九):如果你爱她,请和她拍一部片子

  3月26日晚,20:43,云南省图一号厅的灯光熄灭,人声渐趋安静,“7/6/5/4/3/2/1”,屏幕上黑白分明的数字闪过,《生活而已》已经正式降临。此前在“云之南”办公室里一直寻觅该片,都没找到,实在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因而我是带着挑刺的心态进入现场,尽管从文字到影像,再到本人,导演是熟悉已久的朋友,越是这样,越想挑刺。

  片子的女主角、导演女友,美丽的谢芳姑娘,咧着嘴,噙着泪,抽泣着,万分委屈地对着镜头说“哼,我妹夫他每个月给我妹500块钱买化妆品,你都没给过我!”我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觉到这片子一定会带来惊喜。剧情进行到半个小时左右时,对着前排前仰后合的观众,我左边正襟危坐的卫西谛老师忍不住说“魏晓波太狠了”。

  观看《生活而已》之前,我一直在担心一个事情,摄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怎么不断切换镜头和视点,才不会让观众在沉闷的镜头里昏昏欲睡愤然离席?幸好晓波不是蔡明亮,没有把机器固定在一个位置,让事物长时间在观众视野里保持凝固的状态,人物则晃来晃去地走动,或者静止不动,发呆或者出神。

  晓波肯定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同一个角度,不忘记调整镜头,用远、中、近的转换,让你对事物的观察有了更贴近,更真实的触感。哪怕是拍摄自己拖地的镜头,他都没有把机器丢在桌子上就去劳动,而是放在地板上(或凳子上?),以低于普通人身高的角度来拍摄整个拖地的过程,在平视的视线里,晓波来回忙碌的身影,和渐渐油光可鉴的地板比照,一个宅男似乎等待女友的回来一起晚饭,挺有家庭味。这是跟小津安二郎学的么?

  更多时候,晓波和女友互相充当彼此的摄影,吃饭,睡觉,对话,劳动,同样是在平视的角度上,自然工整流畅大方,大家都没有感到镜头的存在,既没有呈现出刻意的经过计算和演练的表演气息,也没有忸怩作态放不开,或者放太开,都是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略有晃荡的镜头非但没有失焦,且恰如其分地抓住了彼此最真实的一部分。

  晓波同学在片中,还和我崇拜的阿莫多瓦导演一样,充分借助电视机里的内容来为片子增色,比如在他和女友吃饭时,截取了《我的兄弟叫顺溜》里“他不光是男女间的情爱,更重要的是对贵族阶级的憎恶”的这样的台词,以及建国60周年庆典场面,春晚上董卿唧唧歪歪打了鸡血一样的主持场面,这样的画面和现实场景产生了反讽的效应,幽默得刚刚好。

  现实中的晓波是一个内敛甚至羞涩的人,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好恶和情感,如果你才接触他,你无法把本人和他的文字、影像对上号;然而晓波又是一个及其敏感的人,能注意到很多被人忽略的细节,生活如此拍片亦然。在来昆明参加影展之前,我和他在Q上谈论过一个牛逼的片子,我说只看过流行于市面的普通版,他说有足本,12G,到时候叫我拿硬盘来拷,千万不能带U盘。

  影展的时候,我都几乎忘记了这个事情,倒是对突然闪现的本片导演很是吃惊。和晓波见面不久,他就问我啥时候去拷片子,他的细心诚实,哥们义气,在广大文艺青年(或者叫电影爱好者里)里,此前我只遇见过水怪一个人。一起邀他喝酒,他会不好意思的说,你们是评委我避避嫌,不去了吧。

  有女生在片子结束后和我讨论过一个问题,晓波究竟爱不爱自己的女友,如果爱,为什么他这么挖苦和打击工作不顺心的女友,对她的坏心情、撒娇不理不睬。我说,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么,肯定是爱的,而且爱得那么细致入微,确实,有几个细节很巧妙地流出了晓波的爱:

  晓波同学去外面教学了一天回来,辛辛苦苦地赚了200多块钱,为女友买了若干零食,女友按耐住住自己的感动,故意挑三拣四地说,爱吃啥啥,这些东西不好吃之类的,晓波假装生气,要抢过这些东西自己享用,却被她夺了回去了,欲擒故纵,欲拒还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看得人心肝都颤了;

  作为高考艺校补习班教师的晓波,因地制宜,为了更好地在居住的客厅里教学,光着膀子,在炎热的夏天夜里修葺木凳,女友和他一起蹲在阳台上,挫平木质凳面,抛光,上漆,当女友想光着手去抹掉上面的毛刺,他说要戴手套,不要会刮到手,貌不经心的一句话,也是很让人觉得肉麻。

  再有就是2010年春节(我没记错吧),大美女谢芳同学冒着大雪跟着晓波回到了山东老家,晓波的妈妈和一干亲戚,给了一笔不少的压岁钱,姑娘乐呵呵地坐在床上数钱的样子,那么可爱,而为他倒洗脚水的文艺青年晓波,动作里流露出不屑,却也服服帖帖地就范的镜头,也让人印象深刻。

  很难想象,集宅男、愤青、文艺青年于一身的晓波同学,如果没有这么逗趣灵动的谢芳,在那些无活儿可接,无路可退,无人可诉的日子,将怎么度过漫长的黄昏和晨曦,日子会颠倒成什么样子。我愿意这么假设,晓波却把这个谜留给了观众。

  日子就在镜头前流转,而且多以室内为主,也没有旁逸斜出地加入其它人物,不显得沉闷,还娱乐性十足,这得益于导演对片子的高度自信,和游刃有余的控制、剪接。片中出现的笼子里的蚱蜢,鱼缸里死气沉沉的锦鲤,还有偶然闯入镜头的野猫,都被他恰到好处地收入到了镜头里,偶尔出现的空镜头,和自己的心境熨帖地黏合在了一起。有些人说这些小动物颇有人为“置景”的痕迹,我问过晓波,它们都是一直存在的,他还有养生和放生的爱好。

  生活窘迫,维持生计的艰难,是本片在斗嘴、缠绵、奔波之余沉重的底色,因此本片的神来之笔,而且是无法在中国大银幕或者荧屏上看到神来之笔出现了:晓波同学依葫芦画瓢,经过精心扫描,设计,从打印机里折腾出了一张张尺寸、大小、颜色和实物一致的一块钱的人民币,为了强调质感,他还卷起来揉皱了。观众再次爆笑。

  如果你是80后,来自小镇,或者偏远乡下,没有在国有单位拿着财政俸禄,在你毕业之后还能帮你提供一笔首付,结婚的时候,再给你添置家具的什物的父母,也没有当老板的爹娘给你撑腰,毕业和女友蜗居在自己求学的城市,从事着一份份不如意的工作,你们分分合合,最终还是难以割舍持续已久的感情,至今还在为未来生活担忧,那么恭喜你,这部片子是为你而拍的。

  有《生活而已》问世,就让《11度青春老男孩》、《80后》、《奋斗》、《蜗居》这些所谓的80后题材的影视剧见鬼去吧。《生活而已》才是真真切切的80后生活,才是我们每天面对和熟悉的日常细节,柴米油盐鲜活可见,梦想与现实的扯淡关系,一如你我当下的处境,导演不煽情,不矫情,不做作,不故作励志,不卖弄纯情,节制自省掌控自若。

  作为一个挑剔到扯淡的超级影迷,我常常会在观看自己喜欢的影片时,看到一半,脑海就会闪现一个奇怪的念头:导演大人怎么结束这个值得打90分的故事,如果结尾大失所望,我只打70分以下。《生活而已》的结尾,还是让我感动得起了鸡皮疙瘩,谢芳同学在夜市上摆地摊,好不容易卖出几件小零用品时,高兴得忘乎所以,连几块钱的帐都算得一塌糊涂。我看到了我和某个人的影子(难道哥和EX在2009年的夏夜夜市摆摊的经历,也要告诉你么?)。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和她一起拍个片子吧。在过十年,不管你们是否在一起,不管你身在天堂荣华富贵金钱美女无限激赏,还是一身赘肉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抱着孩子或者宠物,看着肥皂剧,当你在打开今天拍下的这些片子时,估计会有几滴浑浊的老泪潸然落下,然后骄傲地对无用的自己说:

  我靠,爷当年也年轻过啊!

  《生活而已》观后感(十):猫

  3月17日,《生活而已》终于在长沙放映。一直期待能看到这部短片,据说以前想在长沙看此片的人,必须买魏叫兽50件文化衫才可,不知真假,但如此之吊胃口让人更为期待。

  我别长沙将近半年,刚回长沙不久,便得知放映,满心期待看完此片,果未失望。

  放映完毕,观众开始与导演互动,很多提的问题比较傻逼。有问导演为什么养宠物、有问这个片子想表达什么主题,还有人担心这样的片子给没有性经验的90后看过后会怎么办。担心这个问题的人多么可笑,看完这个片子难道他的脑子里除了性就没有其他了吗?

  有一点是,很多观众都认为这样的片子所关注的人和生活属于偏僻、偏激或阴暗、边缘。这让我很费解,这明明是在讲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例如谢笑眯眯地问魏要钱,魏不理,谢佯怒,魏不理,谢撒野,魏扔不理。魏和谢做爱后,两人互推“性挑逗”责任,这是多有趣多生活化的情节;谢要摆地摊,魏不屑,随后谢去摆地摊,魏在远处默默地拍摄,魏问谢赚了多少,谢掰起了指头算来算去赚了几块。随着片尾音乐的响起,镜头里表现出多少对谢的关爱,只有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才懂吧。所以这个片子带给我们的是真实、平凡、甜蜜而动容的。

  也许很多人在电影院里看惯了故弄玄虚,作做煽情的商业片,觉得那才是电影。当今许多电影人过于关注电影技巧、电影语言和电影视觉,而着实忽略了所要讲的故事内容以及情绪是否真实是否淋漓是否真诚。大家对电影的误解便愈演愈烈。而这个片子彻底放弃对电影语言和镜头的考究也恰恰是在与当今主流电影艺术作抗争。好的电影,是能带给人生动的情绪和思考。作者电影在尽可能的忽略摄像机的技巧,而尽可能的降低摄像机的作用,让故事本身更为客观、朴素、细腻甚至是流畅。导演也许正是用这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电影道路。

  突然想起片中那只流浪猫,它其貌不扬却坚强活跃,魏晓波的镜头一直跟着猫一层楼一层楼的往下跃,最后猫跑出阴暗的楼道,在太阳下舒服地卧倒,魏小波的镜头却又移回楼内,透过如“枷锁”一般的防盗门继续拍这只猫。也许它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也许它是一只孤独而坚强的猫,也许它只是一只刚被疗养好并重获自由的普通猫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