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明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超级明星》的观后感10篇

2018-06-13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明星》的观后感10篇

  《超级明星》是一部由泽维尔·吉亚诺利执导,凯德·麦拉德 / 塞西尔·德·弗朗斯 / 路易多·德·朗克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明星》观后感(一):写给我自己

  恰好即将初涉社会,恰好开始渐渐看到社会丑陋样子,恰好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知所措。恰好,点开了《Superstar》。

  “今天,我不再埋怨任何人,我没有怨气,没有气愤,没有悲伤,我希望我所见证的,能帮助所有面临困难需要逾越的人,所有感到孤独,不被理解的人。希望总是在的,因为这个故事让本来不应该相遇的人们相遇在一起。每个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帮助了我,我只想为此感谢他们,谢谢他们有一点点爱过我,因为被爱着的人,就是有用的人。“

  现实多么实在。你看马丁,莫名的被喜欢,莫名的被讨厌。他的海报照片大街小巷铺天盖地;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一不晓。可是,就是这样,有人真的了解他吗?谁愿意相信那声无奈的嘶吼是绝境里的呐喊;有谁可曾看见落魄的、倒在洗手间里的他的样子?没有。人们只在乎自己所在乎的,或者因为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原因盲目地跟从大众,好让自己不被视为异类而遭受排挤。

  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多,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而一路上的颠簸坎坷却只有一人知晓,自己品味

  不过,现实虽然艰难,但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坚强地活着。社会不需要废物,更无法体会个人的欢喜。活下去,灿烂地,骄傲地,不为别的,只为还原一个本真的自己。不忘初衷

  另外,这一百十多分钟让我见证了群众力量有多么强大。那一股子巨大浪潮能把心灵再强大的人都在一瞬间里淹没、吞噬。对于我这样一个本来就没什么主见的人来说,我只想告诉自己,不要盲从吧。你看,一个人小小的观点被放大夸张以后是多么可怕。社会太需要公正的评定了,而这又是多么难呢,因为我们都免不了落入俗套,变为大众的一份子。就跟哪些害怕被抛弃排挤而迁就社会、妥协最终放弃自己观点的人。

  ”每个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帮助了我,我只想为此感谢他们。“

  虽然由于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复杂,让简单事情也变得复杂,于是导致了生活不易与艰难,但是到最后要说的还会是感谢。感谢社会用各自的方式帮助了我,我为此感谢他们。

  《超级明星》观后感(二):如果我是超级明星

  压抑着心中说不出的痛,看完法国电影《超级明星》,沉默的不想说话。一个平凡无奇的人突然网络媒体追捧,被路人观众追逐,这种疯狂举动背后有太多人性以及社会性的问题!但似乎不说点什么就无法排解掉心中的压抑!

  没有所谓真相

  全剧很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去讨论真相是什么!谁发动了这场闹剧?谁该为此负责?到底什么原因让马丁出名?这些问题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其实谁都是那个发动者,谁都不需为此负责,当事件放在网络媒体上时,所以点赞或者鄙视的人都已经成为发动者,且无需负责!

  每个人都觉得马丁是自己的代言人,因为跟自己一样平凡,可谁愿意真的承认自己是平庸呢?把马丁当做正义无私化身,只是每个观众自己对自己平庸的一种解释:因为我正直善良,所以我一无所有。一直处于烦躁中观看此片,直到剧情发展到70分钟左右,被所谓专家那些不知所谓的理论问的发蒙之后,马丁的那声挣扎的嘶吼是第一次高潮,次日所有人的模仿让我陷入深深的压抑中!与电视台老板的那段激烈对话,说明了真相只在每个人的认知里,马丁所有说的真实感受在老板的眼里都可以幻化为眼球的吸引和金钱的赚取。大家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勾画出一个自以为的事实!没有真的对和错,每个人都是这样,这点,应该也包括我自己吧!

  暴力无处不在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不用去追究侮辱马丁的女人是特意被安排的还是自发的,总之观众只需要一点点小事件就可以推翻所有的崇拜,因为这个崇拜本身就与马丁无关,他仅仅是个道具而已。人们自身都不确信一个人可以善良纯真到不求任何名利,所以怀疑速度就成几何级爆发,暴力也应运而生,无论是行为暴力还是语言暴力。其实,暴力一直都存在,从所有人开始追捧大明星的那一刻,从所有人开始侵略别人的私人生活那一刻。观众认为人人都是有爱出名的欲望的,这种认知让马丁无处藏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满

  主持人和女主角都依附于制片人生存,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依附有合理理由同时也在压抑着自己不满意的情绪。制片人的老婆在默许婚外情,制片人对女主角也有情感依恋,人和人的依附都是相互的。跟异装男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边缘,无非是让自己的精神可以游离在一个边缘,寻找可进可退的舒适!而物质层面就各人各手段的去运作了,至少在那些平庸的观众面前,他们是让人义愤填膺遥不可及成功人士,同时也是随时可以拿到网络媒体上被消费对象。为什么会被消费?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不满意!

  适应游戏规则

  剧终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想回归正常生活,那么请符合游戏规则。马丁没有像拒绝拍一天日常生活时那样再拒绝出书,这种无奈的妥协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思想暴力。导演最后给了一个温暖结局,可是我一如既往不喜欢这种悲剧过后强加的予人以希望。或许是想告诉我们再平凡的人也该有人来爱,可是到底女主角是因为自己改变而爱马丁?还是女主角爱上符合了游戏规则的马丁呢?依然没有真相!算了,爱在当下就好!

  如果你是超级明星。。。 。。。

  关于全剧我始终还有一个提问给自己,如果某天我一夜之间成了马丁,我能去找谁?谁会永远站在我身后信任支持我?。。。 。。。

  乱七八糟的写到此,心中的压抑感尚未减半。也许是因为看到自己就是那些消费者中的一名,说这么多无非是在审慎自己的一些消费行为。

  好了,搁笔,站一边继续反省去吧!这样心里应该会更舒服一些!

  《超级明星》观后感(三):每个人都是老大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100年前,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那是那个年代时代荒诞性与精神异化的精准注脚。100年后,导演哈维尔-吉亚诺利在《超级明星》中让马丁变得万众瞩目。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变形记。

  生于巴黎郊区的马丁碌碌无为,在一家电子产品回收站工作,与几个有轻度智力障碍同事一起拆散报废的电脑。每天在固定的传送带前做出固定的动作,在固定的时间午餐,每天早晨走过固定的线路,乘坐地铁去上班,晚上回到独居的家中。本来,他将一直如此,直至死亡。

  但是,一切都被打乱了。一天早上,马丁坐上地铁,看到一位年轻姑娘羞涩地望着他笑。这个沉闷男人以为自己即将迎来一段艳遇。对面的女人打断了他的幻想谦卑地问他“您能否为我签个名?”马丁开始疑惑,这个半生庸常的男人从未被如此隆重对待。他笑着询问原因。那位女士解释说,是帮自己的朋友要的。语气中仿佛马丁理应知道以自己的声名,给公众签名是一种义务礼貌。马丁羞涩的推辞。但车内开始骚动起来。几乎所有人都掏出了手机粗暴地用摄像头对准马丁,大声呼喊他的名字。他瞬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了一个超级明星。

  他怀着巨大的恐惧奔逃下车,寄希望于这是一场误会或者找错对象的恶作剧。但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所有网站头条突出的眼袋、臃肿身材滑稽的秃顶,自己像一头误入歧途怪兽,被一群狂喜的人用手机和相机围猎。记者们去到他的公司采访他的上司,打探他的私生活,摆弄着那些智障的同事们摆出滑稽的表情

  走投无路的马丁接受了一档著名电视访谈节目的邀请,希望澄清事实。但互联网群氓的肆意狂欢与电视媒体却合谋将事件推向更加极端方向。电视主持人随口对马丁说了一句“你是个平庸的人”,却惹怒了观众,马丁突然变成了“平庸者”的精神领袖。他真诚的不解于自己为何置身于如此荒诞的境地,问了一声“为什么?”突然间,这成为了一个口号。人们围绕着他整齐地呼喊“为什么!为什么!”,他的反抗迅速解构成一个笑话顺畅地成为了那个荒诞系统的助燃剂。善良的马丁仍寄希望于媒体,再次走进演播间。但一名心理学家南辕北辙分析终于让马丁崩溃,他在镜头歇斯底里的大喊。这原本是一次发自内心深处的抵抗,但观众却再一次将其解读为一场华丽演出掌声雷动,两只摇臂摄像机不失时机地推向马丁寻找特写角度全世界都开始模仿那声失控的尖叫。人们把自己的尖叫视频发到网上。它像骑马舞那样演变成一种的风尚。

  就在这种荒诞成为死循环的当口,在超市中,一位不喜欢他的中年妇女给了他一个耳光,马丁拽住她要讨个说法,但被周围的人拍摄下来。曾经光环瞬间破碎,就如同当时他被万众欢呼一样,他开始被万人唾弃。

  这是一部典型的荒诞现实主义作品,精准地指向互联网时代的病灶。安迪沃霍尔预言的“15分钟的成名”早已成为现实。全民媒体的时代可以塑造草根偶像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造就全民监督也可以造成全民监视。

  twiiter、facebook,微博与签到网站,人们乐于暴露自己的生活痕迹隐私,互联网原本平行于现实生活,但现在开始入侵现实。一个帮助人类伟大工具却开始变得有了奴役人类的可能。从著名英剧《黑镜》到这部《超级明星》,在毫无保留的为网络欢呼了十几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它的副作用以及它对于人类的异化。它部分拉平了世界,部分冲破了信息封锁,但也开始暴露獠牙。这个残酷的当代变形记随时可能会发生,或者,它正在发生着。

  《超级明星》观后感(四):消费而已

  探讨现代媒体弊端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国内有去年陈凯歌的《搜索》,国外则有英国著名短剧《黑镜子》。此次法国电影展的展映电影《超级明星》,却硬是将这一略显老套的题材拍出了新意,拍出了法国味。端午假期以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收尾,实在是莫大的惊喜

  影片男主角马丁·卡赞斯基年已中年,大腹便便,在一个回收旧电脑的小公司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监督一群智障人士回收旧电脑的配件。除了这群同事之外,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是现代社会里典型的原子化个人。然而一天早上,他却突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所有人围着他,发微博,在他周围评头论足,甚至向他索要签名。他的一切过往,一切生活细节,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被发布到网上,为千百万人阅读、浏览。

  马丁的遭遇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作家加缪名作《局外人》里的莫尔索。同样地离群索居,同样地身处局外,同样在突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莫尔索好歹还有一个过失杀人和虐待母亲的由头,马丁的成名则毫无缘由,突然而至。

  影片这样的处理体现了盛行于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编创人员影响:马丁的成名或许是荒谬的,然而这一虚无的成名本身,却已经构成了存在。对突然成名惶恐不安的马丁想到了求助于媒体,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媒体的兴趣,仅仅在于他突然成名这一事件本身,而跟他这个人或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走上电视屏幕的马丁很快成为了一个万众消费的对象:媒体消费他,因为他能带来收视率和随之而来广告收入;公众消费他,因为像他这样的平庸之辈能满足公众虚幻的代入心理,激起他们内心深处虚荣感;电视编导消费他,因为他符合自己的选题需要,同时还能给自己带来无冕之王救人于水火权力感;作为电视嘉宾学者消费他,因为学者能从他的成名事件中寻求到不凡的意义,并站在正义的高度上予以批判实现自己的话语霸权。人人满足于自身消费带来的快感,却没有人关心成为消费对象马丁的真实感受。面对学者嘉宾在摄像机前的严词质问,疲惫绝望的马丁发出了歇斯底里般的呼号;而在第二天,网上对这一呼号的模仿层出不穷,成功地把马丁绝望的挣扎转化为大众乐此不疲的娱乐游戏。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想起马克思那句已经被用滥了的名言历史总是不断重复自己,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马丁的遭遇看似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实际上,这样的场景中国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2006年世界杯上,黄健翔那次癫狂般的即兴解说很快在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改编段子,这些段子甚至被做成彩铃,被千百万手机用户下载使用;微博上,那些动辄拥有百万数量粉丝的大V用户就算发一句“我上了个厕所”,同样会有成千上万评论和转发;一张照片、一条微博,就足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之间成为人肉搜索的对象,他的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很快就被一一发布,随之陷入谩骂、恐吓和威胁漩涡之中;任何违背人性和公德的新闻事件爆发,一开始都是一本正经的批评和抗议,而这种抗议很快就会沦为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陷落在大众无穷无尽的娱乐海洋之中。

  如果影片仅限于此,这已经是一部好电影;然而影片后半部分的内容更让人击节赞叹,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万众关注之中的马丁身上很快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由抗拒成名,慢慢转向用名声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然而当他开始出席各种商业活动时,媒体的算计已经把憨厚、朴实的他成功地跟性丑闻和堕落享乐联系在一起。于是,昨天还对马丁顶礼膜拜的大众感觉到蒙受了欺骗,开始对他进行声讨、唾弃,以至于最终的遗忘。已经开始习惯成名生活的马丁不甘寂寞,他向媒体寻求再次报道自己,却被冷漠面对,他只好自己找人出了本自传式的书籍,靠兜售书籍维持自己的生计,和残存的虚妄的名声。

  于是在影片结尾,我们便看到就连马丁本人,也成为了自己成名事件的消费者。最终,人人通过消费马丁成名事件而存在,而这一事件本身却毫无缘由,直接指向了虚无。法国哲学家萨特关注存在主义的名著《存在与虚无》,以这样一种戏剧而又真实的方式,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媒体触角无所不及的时代,个人还有没有隐私?媒体的言论边界何在?是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消费,被娱乐化?影片提出的这些命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因为如果这一切无法被控制,或许明天早上,下一个马丁就是我们自己。

  ((本文发表于2013年6月18日出版的《江南时报》文艺范周刊,见报时有改动。)

  《超级明星》观后感(五):群氓

  必须保持谦卑,不然我将什么都写不出来。

  其实没有人爱你,更没有人恨你。任何一种动物都没有像人类这般,害怕成为异类。不管你是终日蜷缩一处,如一日般的活着。还是人模狗样,逐义利权财色名般的活着。或者真真的活明白了,任由人践踏你的尊严都无所谓,这样便再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了。

  还是先顺一遍电影吧。一开始,还真真的只是一部电影而已,悬念勾人,让人按耐不住的想快进寻找答案。然后进入隐喻的公众群氓状态,仿佛嘲讽无知可笑不知所谓的世人。直到急转直下莫名重生,从真正的平庸到不得不成为一个作家。还在嘲讽,又有谁会看你写了什么呢?

  这部电影没有答案,也没有人会关心答案。真正的明星,你在超市地铁大马路上遇不到。你可以遇到的便是可以使人艳羡的。这也便是选秀节目的心理暗示。如你一般普通人的成功,仿似如你成功一般。群氓的时代,如瘟疫蔓延一般的鸟叔。大众没有思考的脑袋,只是一群自以为有脑子的羊群。

  一窝蜂的郭德纲,不管多少人反了他,一窝蜂的小沈阳,这傻逼就会十个手指头数的过来的玩意。一窝蜂的反了张艺谋,真真的可惜了这么传统的封建好男人。直到一窝蜂的手哥求点评,不骂两句人都显得你不正常。

  好吧,还是回到电影吧。我们的主人公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性不是公众放大的善,误解的恶。真实是面对异性的眉眼他裂开了嘴。面对裸女露出淫笑。而电影里展现的其他的人,道歉的主持人根本是个白痴,莫名其妙的专家说着自己不知所谓的理论。制作人我就不提了,自有人还是自爱这种成功人士。至于老板,一切都是钱。

  影片的最初,人们把对自我的失落不满寄托在主人公身上,仿似自己也被人熟知,仿佛平庸也是伟大的,为自我找到一个巨大的借口,愚弄自我人与人没有不同,那些成功的人没有任何值得炫耀,但是这些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出头的机会来摆脱平庸。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的翘楚。靠着和老板上床换来的工作机会,又仿似真的有真情。逃离平庸用尽手段成名,但是在看尽我们男主人公的遭遇后,她幸运地摆脱了这个肮脏世界的引诱。而他上司也对她有些念念不忘,再多的钱也摆脱不了的牢笼,他老婆更是如此,在自己生活不受影响的状态甚至默许了这段关系。

  没有人对自我的生活满意,女主人公的上司在他嘲讽男主人公之外,仿似不停地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另一面又在女主人公身上寻找梦想。我们的男主人公被认定是保守而被劝说做夜总会广告时,他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凭什么因为这个就得到钱?你有没有这样想过。因为这一点是和我一样的。为什么拍摄我一天的生活就有钱?这是无意义的,如果是真正的劳动,那是所得。如果写了书那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点只有那个异装癖的男人懂得。他以艺术家的名义售卖不知所谓的东西。每个人装模作样表现欣赏他的艺术,只有我们的男主人公一脸愕然。他没有勇气以我们的男主人公这般真实生活,在他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后,所以他一直在人造话题玩弄世人。来保留自己心中的那一点真,不管是男主人公崩溃后世人鼓掌叫好时只有他俯身安慰,还是那一句简单的“我在这”。和电影里并没有演绎的他帮助我们的主人公融入一个圈子重新开始生存。

  故事的结局,纠结。我一面期待男主人公所谓的真正成长,装模作样般明证自己的强大。不希望这么牛逼的电影落入了大团圆的俗套。但是另一面,难道真的除了那个摇铃铛的天才弱智,就没有人真的爱我们的男主人公了吗?那这部电影意义何在?这部电影就像我们的人生,如果发问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是无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也是引起我们女主人公思考的,仿佛选择一个牛逼的男人,以一个牛逼的工作,住着牛逼的大公寓,让别人崇拜自己的牛逼。

  还是变装男在化妆间说得好。这个世界太可怕了,活在社会边缘才是正道,才是真正的品味。摔!这不是在说我吗?感觉自己瞬间高大!

  .S.每一个白痴不可不看的神作,虽然对于你,也许是毫无意义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