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太阳》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太阳》影评10篇

2018-06-15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太阳》影评10篇

  《大太阳》是一部由杨亚洲执导,倪萍 / 蒋勤勤 / 刘佩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太阳》影评(一):《大太阳》:耀眼人性光芒

  叶小凯/文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大自然人来到底是伟大还是渺小人类喜欢自己万物之灵,并且利用智商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依靠越来越发达科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是在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种种不可抗的极端灾难面前,人类又显得那么无力。从国内这几年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再到国外的海地与日本大地震与海啸,全球极端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无数的房屋瞬间倒塌、无数的生命消逝,那些真实的灾难场面比电影《2012》更让人震撼痛心。唐山大地震过去已经30多年,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纪念也即将到来,30几年与3年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对与那些亲历过灾难的人们来说,倒塌的房屋可以重建,但逝去的亲人却不能复生,心灵创伤才是最难愈合的。

  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样,杨亚洲导演的《大太阳》也是一部地震题材的电影,杨亚洲没有用电脑特技去还原山崩地裂的地震景象,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人”身上,通过对震后灾民内心刻画生活的描绘去展现人性的光华。《太太阳》中给予地震发生过程镜头体现仅仅是开场的一小段,小小的空间缓慢的镜头,大块破碎跌落的墙体,惊恐失措男女主人公,在灰土中模糊面容。再这之后就是反复出现的已变成废墟的校舍与房屋、遇难人的黑白照片、哭泣的面孔与还有大把大把黄的刺眼菊花……

  确实,再逼真的电脑特效也没有真实的场景震撼人心中国的导演们也知道用特效来展现虚构的景象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对人心、人性、人情的刻画才是他们最擅长的,“纸钱飘飞兮,彷徨灵魂归来兮,哀伤。”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带哭腔的唱词又怎能不让人痛心。如果仅仅只是一部揭示伤疤的电影,那显然不符合主旋律电影的立意,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给人希望,并且治愈伤痛,就想电影中倪萍扮演的在大地震中连同儿子一起失去了十八个亲人的银杏说的“是埋在这儿的亲人让我学会坚强”。死去的人没了,活着的人却不能因为悲哀而丧失了活着的动力,坚强的活下去也是为了更好的祭奠与缅怀。

  杨亚洲没有刻意的去传达“哀”、“悼”、“悲”这样的一种情绪煽情与催泪其实并不是影片的主要目的,在主旋律创作基础下,给人希望,歌颂人性的光辉当然更为重要。导演以灾民们的感情生活作为影片的切入点,银杏、樱桃、大川、二牤、水婆婆等等,单看,他们当然都是普通的人,但是在大地震背景下,凡人小事也可以成为典型事例,一对失去孩子感情破裂中年夫妻的震后再生育,两个失去亲人残缺家人的再组建,过程虽然艰辛,但却充满温暖并且不乏浪漫主义情怀展现,生与死的反差,爱与恨的纠结,失落与希望的徘徊被倪萍、刘佩琦、蒋勤勤、吴军、林浩等大小演员诠释的非常用心,虽然影片中倪萍与刘佩琦的四川方言并不标准,但这并不影响观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倪萍饰演的银杏,先不论影片中的她是否真的患上了蛹式精神病,但那种精神恍惚患得患失,黑着眼眶憔悴又失魂落魄悲伤中年妇女确实被演绎的很到位。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三年,河水依旧奔腾不止,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曾经的废墟现在成为纪念的遗址,而新的城区建设起来,阳光下新的生命在诞生,一切都是全新的,幸福的生活才是活着的人对地震死难亲人最好的祭奠!如何抚平灾难带来的伤痛和被摧毁的人心,这不仅考验着幸存的个体,也考验着国家政府能力效率以及成熟性,《大太阳》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大太阳》影评(二):《大太阳》:有关创伤后应激症候群

  文:赵猪

  几年前,在举国哀恸512的时候,我曾经受邀写过一篇有关震后灾区人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当时很是认真地翻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了创伤后应激症候群这个越来越时髦的心理疾病的一切相关资料。彼时虽然仓促成文,其实却仅仅是知道而已,对于这种心理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危害性了解其实甚少。直到自己也遭逢大变,一时间难以自拔后,才猛然醒起,原来心理疾病对于当下社会,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对于无论现时,过去,乃至未来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更困难的是,心理上的疾病,似乎是很难用纯生理药物来治愈的,也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是叫做“心病还需心药医“。

  杨亚洲导演的新作《大太阳》,并不象其他有关地震电影那样,以粗制滥造的特技效果来贩卖危机意识,他将落点放在震后遗留的那一批孤儿寡母身上,用最深沉温柔的情怀,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现实生活层面,以及精神生活领域的艰难,尤其是每一位震区人民,心灵上所遭受的巨大创伤,无论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亦或是无法继续鼓起生活勇气消沉,都是影片《大太阳》最关注的问题。

  影片以一对选择在512当天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为开头,用土法炼钢的特技手段,以及刘佩琦、倪萍两位老演员精湛牺牲演出,再现了当日那些身陷灾区,彷徨无助人民的即时反应,慢动作特写镜头成功地揪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之后的故事非常跳跃地来到两年之后,512大地震两周年祭现场。猎奇式外地游客和如同行尸走肉般了无生气挣扎生存的震区灾民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令人心寒的灾民的狡黠,种种现实问题让人不由的神思,但是最终却还是让位于最质朴、最震撼心灵的无声哀恸。

  当然,杨亚洲导演并不想贩卖廉价感动,他有自己独特艺术追求。其实整部《大太阳》主要还是通过倪萍、刘佩琦、蒋勤勤这一组震前就已然存在尴尬三角关系,在经历大地震之后,又是如何最终走出阴霾的故事,来呈现中国人以爱为立身之本的社会主旋律。尤其是片中对于几位主演在不同程度上的创伤应激症候群,都有所反映,虽然最终的解决方法并不科学,但是却行之有效,算得上是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疾病治疗模式

  倪萍、刘佩琦两位老戏骨表演非常卖力。尤其是倪萍,不施脂粉,大多数时间处于精神恍惚的表演状态,加之又是扮演一位酗酒的妇女,外型十分邋遢。但是当她用沉缓的语调细细说出内心伤痛时,却让人感觉她似乎就是那个中年丧子的银杏。当然,唯一美中不足的时,其实影片完全没有必要强调方言,尤其是在几位主要演员方言并不过关的情况下,强行使用四川方言表演,其实是很影响观影情绪的。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偏重社会写实的高手,杨亚洲导演在戏剧张力,镜头语言的掌控上远远强过当下许多所谓大片的导演。整部影片取景汶川地震灾区实景,原本的废墟在杨亚洲导演的镜头前,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美感。而其中一段推土机与人共舞的戏份,更是让人惊叹杨亚洲导演的想象力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婴儿大大的太阳剪影中诞生,预示着曾经陷落的心理冰雪,终于在太阳的光芒之中,渐渐消融,寓意明确,也非常美好。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显然知道,这只是导演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不只是512汶川,所有遭受到无情创伤的中国人,心灵深处都有着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要抚平这伤痕,需要时间,更需要无限量的爱与关怀

  《大太阳》影评(三):悲伤之外温暖着的那些情绪

  郎启波/文

  3年了。我在行文的此时,距离汶川地震整3年。之所以迟迟没有评价杨亚洲《大太阳》这部电影,是怕自己一不小心陷入过于煽情之中,如果这样的话,我想那并不符合电影本身的主旨。纪念,并非是继续沉浸于悲伤之中,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我们需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心灵创伤的恢复何尝变得容易更何况普通人乎。汶川地震后的心灵重建并非只言片语那般简单,还将要继续下去。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剧中主人公银杏(倪萍饰)和石大川(刘佩琦饰)正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随着工作人员举着印戳的手落下,天崩地裂,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爆发……

  《大太阳》的故事,从上面这个镜头开始了。

  在地震中丧失了儿子而患上蛹式精神病的银杏日饮酒,不愿搬出被地震破坏的危房,只因那里有自己对儿子的全部记忆。外出打工的石大川地震后回到家乡,面对地震伤痛的他极力希望得到银杏的原谅。樱桃是石大川打工过程中的一段偶遇,在剪断与石大川的关系后,她与二牤组建了新家庭。从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来的银杏,决定冒着高龄产妇危险再生一胎。2011年5月12日,地震三周年祭奠,通往汶川的道路同样被赶来祭奠的人们堵得水泄不通,这时,银杏的孩子却要出生了,在万人大接力以及吊车帮助下,银杏顺利抵达医院,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影片也进入了尾声

  有一个残酷测试是这样说的,假若你的妻子母亲同时落水了,你将选择先救谁起来?这个问题非常残忍,无论你作何选择都很艰难,都将面临道德批判。这是一个喜欢用道德评价他人行为传统国家,所以才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如此设问。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设问本身却是一个真实并阴险着的陷阱。尽管杨亚洲在影片中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但所幸的是他切入的是更贴切人本身的部分,而不是进行道德拷问,更未铺设陷阱。有人不喜欢《大太阳》中过分渲染灾难带给人的痛苦,认为是在众人面前炫耀某人伤疤的意味,而这一点,恰好正是我认为导演特意的铺垫,为影片最终表达的温暖渲染好了情绪。

  在西方的超级英雄片里,黑暗力量往往会被无限放大,这样的放大是为更有效地映衬出英雄的形象与行为,如此手法的操练在无数影片屡试屡灵。与西方这种手法相比,杨亚洲的渲染其实已经内敛了很多,这也许更符合杨亚洲的一贯的性格

  看得出来,杨亚洲对于《大太阳》的处理,其实更想传递的是一种信心与希望。有人喜欢用典型性人物完成电影创作,这是大写。杨亚洲则通过最普通人的情绪和经历来完成这样一钟表达,这是小写。很多时候,小写往往比大写更有力量,也更生动。因为,小写的大众才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根本

  《大太阳》影评(四):《大太阳》:人性固守的神圣

  闲手翻阅战地摄影书籍时,忽然想到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人们再通过《大太阳》这样一部电影去了解此刻“无能落后”的我们是如何直面这场天灾,去如何记忆这场天灾,是如何艰难努力咬紧牙关地从废墟中爬起来,继续生活下去的。顿时释怀,我一直对人们以艺术的名义去挖当事人的伤疤耿耿于怀。尽管映秀中学逝者的亲人手捧他们孩子的照片,亲切地呼喊着孩子们名字,惹得观众席的男人们都忍不住抹眼泪我的心情是纠结的。现在想想,如果忽略电影背后的政府、团体、个人的名利欲望相信至少拍摄中工作人员不敢有一丝亵渎,那么逝者的亲人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纪念他们的娃娃,来纪念娃娃们曾经赋予活着的人生命的一切,来纪念汶川地震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正如倪萍饰演的银杏所表达的,谁能够忘记,谁能够忘记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曾经朝夕相处的爱的光阴。不能忘却。

  提及这部讲述汶川地震的电影,人们的第一反应绝对是,跟《唐山大地震》比如何。《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很好的电视连续剧,它很好的展示了震前、震中、震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大太阳》同样从细节着手,它悲悯冷静地讲述了震后汶川人民的精神重建的工作。就故事题材而言,《大太阳》更新颖更独特更深入一些,表达得也正好是观众最关心的。三年后汶川人民的生活如何。还有很现实的一点,汶川地震全世界人民出了力给了钱,在落入某些哗——的银行账户外,我们希望看到哪怕再少的力量能落在实处。尽管《大太阳》是红色的,我们还是通过其看到整齐的大房子和人民鲜活起来的日子。如果依旧沉浸在绝望之中的人民,是无论如何也不允许电影乱来的吧。

  人定胜天可行的。

  现代人宣扬着人定胜天、思想解放人权平等种种强势新鲜思想。可每当灾难来临,都会有人质疑人定胜天这个说法。《大太阳》中落入大川和银杏家中的刻着“胜天”两个字的巨石仿佛也表现出这样的质疑(“人定”两个字还在山上)。在百年不遇的天灾面前,人们无法胜天,只能任命。

  命是什么?命是汶川地震超过八万多的遇难者,是废墟中救出来的八万多的人;是银杏大家族只剩下她一个人,是她死去的儿子石头;是无能为力婚姻,是求之不得,是生存的活下去的压力和勇气。影片开场我们看到银杏这个厕所里又臭又硬的石头认命了,这样的人生不相信还能改变什么,于是每天的生活就是酗酒、追忆娃娃、疯疯癫癫地带着游客一起怀念过去。

  可日本地震在中国人脸上打了重重的一巴掌,同样重大的灾难,为什么学校是日本人的避难所,而中国死伤最严重的却是孩子。人定不能胜天,但是换个角度如果不是人为,不是各方面的不合理,我们何至于损失如此惨痛。如果人定,我们自可增加抵御天灾的力量,自可不辜负不轻贱生命(忍不住想到现在各式毒药食品,自作孽不可活)。

  回到影片,大川与银杏离婚那天正是地震当天,他们明明已经盖章确认离婚,却因地震没有留下离婚证书而不被法律认可。这就是他们分不开的命。地震后大川便离开映秀镇,而影片大川的回来正是银杏、樱桃,映秀镇许多许多人生命的转折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本平行运转着的生命,开始相互碰撞相互牵制,引发出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有种说法,人定胜天的“定”是安定的意思。化学反应过后,大川和银杏重新在一起,樱桃和二牤也有了自己的婚姻,水婆婆和外女继续生活在一起,人们进入安定平和的状态。胜天则表现在,让医生们都深感意外的,银杏一把年纪居然意外有了自己孩子,有了生命新希望。人定胜天,天都要帮你胜天,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世代传统赐予我们的。

  银杏、石大川和樱桃的三角恋作为影片的主线,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大川不和樱桃在一起。他本来已经同银杏结婚,他本来就是要和樱桃都在一起的。现在他回来啦,一边是糟糠邋遢的银杏,一边是年轻貌美有着美腿的樱桃。地震给予他怎样的打击,给他带来怎样的反思,细节我们不清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传统婚姻观念的胜利。糟糠之妻不可弃,大川忏悔曾经他只知道有钱就可以,忽略了银杏和孩子。

  在这个思想开化,离婚率高涨的今天,传统婚姻看起来那么刻板搞笑。大川却用行动对陷入震后蛹式精神病的银杏进行拯救。他不再回应樱桃的爱,尽管通过他对樱桃的无言看出他对樱桃的愧疚;他在“胜天”的危房中守护银杏,她如何怒骂他他都没有放弃;他积极配合镇长和镇上的医护人员,积极帮助银杏康复。

  婚姻不过就是这样,两个人患难间可以相扶相持。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的传统总是有道理的。儿女之重,夫妻之情,忠孝仁义种种。当然坚持感情也没有错,如樱桃对大川。也许她从未想过要成为第三者,只是缘分天注定,半分不由人。当她清楚大川不再爱她,不再想同她在一起,最终还是放手。在桥边面对滔滔河水悬空而坐的她,心中做着怎样的诀别,怎样的咬紧牙关。当她拍拍屁股潇洒地说从此天涯两路之前,不是没想过就这么跳下去,死了算了的。可那么多人死在地震之中,自己有什么权利轻贱生命,哪怕是自己的。

  比起大川这个大老爷们儿在挖土机下跳舞(挖土机扬水在自己身上,大川头上,我觉得它可爱得像是瓦力),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却是一切和解之后,他们三个人在桥上相见,尴尬尴尬尴尬,我忐忑着他们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樱桃与大川没有言语擦肩而过,然后蹦蹦跳跳笑着摸了下银杏的肚子。一下子觉得很欣慰,眼泪要溢出来。人生一路跌跌撞撞,终于走到这个时刻。

  主旋律并不讨厌,厌恶是虚假。

  影片开篇最带感,灿烂的菊、湍急的河、倾斜的路、倒塌的楼、疯疯癫癫的人群,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演这种戏主持多年春晚的倪萍只需本色出演就可以,她一定会真心入戏。这也由一个女性这个年纪对生命的思考决定的。地震小英雄林浩饰演的山娃子,在四人感情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品,亦是银杏坚持对死者追忆坚实的拥护者。山娃子一面思念着天上的妈妈,一面积极推动着爸爸和樱桃在一起,代表了震后精神重建的全部精华。而一味的推崇让逝去的夫妻重新生孩子这件事,看起来虽然很荒谬,但也许真的是人们能做到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吧。让生命不只为了追忆死者,更为了新的希望而不放弃。

  影片最大的遗憾是,下半场将红色精神表现得太露骨啦。原本严肃认真刚酝酿好潸然泪下,却因为一句假大空的红色口号搞得哭笑不得。譬如,银杏说只有我们国家能够在两三年内将灾后重建做到这种程度,感谢党感谢国家这样的话。强势插入很尴尬。其实,我个人不反对红色(我是爱党爱国家的好愚民,别黑我啊),而且觉得整体大方向上的积极向上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某些执行者,做党和国家宣传不是这样做的好不。你们稍微动动脑子再做事儿成不。你们别打硬广而走公关路线好不。

  《大太阳》影评(五):更好的活着就是最好的纪念

  杨亚洲是一位关注平民的导演,无论大银幕的《美丽的大脚》、《泥鳅也是鱼》,还是电视剧的《家有九凤》和《八兄弟》,他总是能在平民百姓的劳累人生中,找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坚韧,并借此展现生命的力量。聚焦汶川大震的电影《大太阳》对于杨亚洲来说,沉重的题材可谓是巨大的挑战,可是在如此大的题材和主旋律色彩下,杨亚洲着眼的依然是平民的生活和生存。凭着一群在灾难过后选择坚强的平凡角色,倪萍、刘佩琦、蒋勤勤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卖力演出,以及带着真情实感演出的当地群众演员,《大太阳》还是拍出了不小的震撼力,银幕上诗意的人性和现实的人生,也碰撞出非凡的社会意义。

  和去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大太阳》没有太多还原灾难的场面,而是从几个人物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入手,层层递进的撕开黑暗和阴影,用阳光照亮生命的光彩。倪萍在影片中饰演一度被丧子之痛打倒的母亲银杏,沉迷于酒精和悲痛之中,只能依靠对逝者的思念和责任感支撑活下去的信念,精神和肉体都接近崩溃的边缘,最终在刘佩琦饰演的丈夫石大川、蒋勤勤饰演的“情敌”樱桃,林浩饰演的山娃子,顽强度日的水婆婆等人的帮助下,重拾信心,最终在地震两周年之日产下一子,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故事的进程中,导演主要描写了几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现了震后的重建进程以及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注与援助,虚实结合的处理使减轻了几分沉重感,特别是对刘佩琦、蒋勤勤等角色的情感纠葛,风格清新,富有地域人文特色,鲜活的人物和多彩的生活告慰遇难的亲人和同胞。第三次主演丈夫作品的倪萍依然是忘我投入式的表演,几段大段独白的催泪戏是影片的重头戏,刘佩琦的表演也是一如继往的挥洒自如,蒋勤勤令人颇感意外的告别玉女形象,变身为一个造型纯朴、个性强烈的村姑,表演比以往的作品都更有深度。

  除了演员的表现,影片中还有很多标志性的场景让观者印象深刻,灾民祭奠亲人的场景,倒塌的学校,掩埋着同胞的废墟,令人肃穆的断壁残垣,纪念公园的祭台上耀眼的菊花,夜里闪亮的灯火,奔流不息的大河,这些画面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现,更具震撼力。而对比这些静态的、真实的画面,剧情中山娃子教银杏和樱桃穿草鞋走步,石大川在河边忘情地跳舞,水婆婆用背篓背着孩子卖草鞋等生生不息的生活图境,蓬勃的生命与残酷的灾难的形成鲜明的对抗。

  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大太阳》不可回避的偏重于主旋律色彩,有些场景和台词略显直白,稍嫌破坏了电影的意境和留白空间。不过整体看来,影片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照,都是比较到位的。

  《大太阳》影评(六):半支醉舞半曲词

  有些伤痛是永远都无法平复的,即使时过境迁,即使物是人非,那镌刻于心灵深处的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当然,消除痛感的方式总是多种多样,尽管如影随形的痛楚没那么容易抚平,但试图重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努力从来就不嫌晚,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信仰与责任。

  距离那个令全体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5·12”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大太阳》以并不张扬的姿态走进了院线。在万众期待的大片《雷神》看来,这部没进行多少宣传的华语片不过是个拿来垫背的小角色,但美国的漫画英雄和中国的现实记忆,孰轻孰重,其实高下立现。也许不会有多少人选择在买过爆米花后去重温伤痛,但那一段似乎已快被遗忘的历史,远比“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漫画英雄更值得被岁月所铭记。

  要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中去表现汶川的苦痛和亲历者的劫后余生,谁都知道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官方的“广告植入”压力,要兼顾到广电总局的条条框框;另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广大观众的品评,尤其是很多人无所顾忌的鞭挞和肆意横飞的口水。两方面谁都不能得罪,所以处在夹缝中的创作者们背负的纸枷锁有多沉,自然是可以想象的。拍得主旋律了,有人说假大空;拍得过于深入,上头又不答应;拍得艺术化了,人们会觉得不接地气;拍得写实了,又会有人指摘说还不如美国的那部奥斯卡提名纪录片来得震撼。

  现实环境如此,并非一时一日之努力可以翻天覆地,所以硬是把理想化的追求强加在电影身上,倒不如去细细品味电影中值得被铭记的那些点滴。不同于《唐山大地震》的商业情感大片身份,也不像《惊天动地》那样从所谓的高点去俯瞰救援全貌,擅于表现老百姓生活的杨亚洲,在处理同样的题材时,选择的是自己驾轻就熟的低姿态,以震后灾区的百姓为着眼点,在物质重建的背景下,将心灵的艰难重构表现得颇具感染力。幸存者的余生连接的是逝者给予的痛苦与力量,灾难过后,庸常的生活仍在继续,而人们心灵中的波澜起伏,远比再建楼房的结构要复杂得多,也难以捉摸得多。

  杨亚洲拍了多年的老百姓,也拍了多年的普通生活,此次同样是拍生活在生活里的老百姓,却显然不同于以往,敏感的题材注定了创作上的难以平衡、缩手缩脚,源于上头压力的硬性植入也不可避免,所以想要捧出一部完美无缺的电影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杨亚洲尽力了,他处理好了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全片在艺术性上的突出表现可谓惊艳,表现力相当不错,但与此同时,刻意的台词设置显然无法令人满意,不仅充满了歌功颂德的嫌疑,而且还屡屡让人出戏,跟电影整体完全不搭调,割裂了原本优秀的艺术感染力,硬生生地拖了完成度的后腿,把出色的艺术性带来的感动降了层次。

  主角银杏在电影中靠买醉来抚慰丧子之痛,而本片在氛围营造上的艺术化手法也很有一番让人着迷的醉态。影片开场对地震场景的逼真再现极为震撼人心,伴随着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未完成的离婚手续一并降临的,是将一切都掩埋的尘土和仿若从地底的动脉中爆裂而出的水流,世事的无常与生活的瞬间瓦解,于狭小的空间中同时上演,以小博大的效果让花掉重金打造“唐山六分钟”的《唐山大地震》也不敢小视。从开篇至结尾,杨亚洲奉献出了多处令人动容的场景细节,无论是石大川与翻土车的江边共舞,还是银杏和山娃子在夜幕下的废墟上掷出的烟火棒,无论是遇难孩子的父母动情呼唤子女的神圣仪式,还是学校礼堂遗址里的座位上盛开的朵朵鲜花,无论是汹涌的大江边晾晒的件件白T恤,还是石头的博客被打开时响起的句句心愿,无论是山娃子代父求婚的感动,还是片尾氤氲出希望的光芒的大太阳……导演将自己的诚意化作一个个视觉表现力出众、情感表现力到位的画面,通过可以打满分的摄影,给人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一瞬间,而且绵延至观后的回味中。这些艺术气息浓郁的场景,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被嘉奖的部分,尽管这些情节没能被有机地串联起来,但单挑出来看仍旧是出色的渲染,就像半醉后的舞蹈,即使不成形,却有着不断冒出的写意之姿,这醉里既有挥之不去的伤带来的痛感,也有不愿面对现实的选择性逃避。不过,从电影的全局来看,这支舞被其他部分的瑕疵扰乱了脚步,因而只能算是出色的半支醉舞。

  与半支醉舞相对的,是半首相当遵循格律规则却显得不那么成调的词。既然要表现震后重建,除了写人之外,不可避免地会被加上其他方面的镣铐,因此情节和台词上的有意而为之直接带来了叙事力量上的折扣。各方的援建的确需要感谢,但从头至尾地贯穿于对白之中,不免有些喧宾夺主,让人感觉刻意得有些过头,还把电影的节奏打乱了。银杏的几场独白也没能处理合宜,虽然倪萍的表现值得击节,但部分过于直白的台词的确可以雕琢得更圆润些,尤其是机场寻孩的部分,台词的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个情节显得生硬突兀。众多熟脸演员客串出镜的对房中石鞠躬的那一部分,也因为台词的造作而给表现力减分不少,让人分神。至于结尾开辟出生命之路时众人鼓掌的场面,则是许多电影都曾犯过的毛病。这些显而易见的缺憾,导演自己肯定也是明了的,但拍电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更何况是这种必须要求正确无误的电影。因而能在缺憾之上把自己能主导的半支醉舞完成好,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而被许多人修改来修改去的词,虽然给舞蹈减了分,却也是这个时代的给予。

  不过就算台词不那么完美,演员们在表演上却仍旧交足了功课。倪萍演绎的银杏代表了许多幸存者的处境,他们的身上交织着执着地铭记与被铭记所苦的痛楚,这是倪萍擅长的角色,而她也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稍不注意就会表现过火的角色,虽然类似的人物倪萍已经在《美丽的大脚》《两个人的芭蕾》里表现过多次,但能将这个并不如李元妮充实但难度不逊于李元妮的人物演绎至此,已经是相当不易了,仅看那大段一镜到底的独白,就相当考验功力,作为挑大梁的主角,倪萍的演出已经是交足了功课。蒋勤勤饰演的樱桃则与情感起伏强烈的银杏是一个对照,散发征婚启事时,祭奠亲人时,独坐桥栏时,甚至是被推土车追着被求婚时,她的状态都是收敛的,对于蒋勤勤来说,这个角色没什么难度,她也表现得很是到位。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小林浩,虽然是一众专业演员中唯一的非职业演员,但小林浩却是生活体验最真切的一个,和现实中勇救同学的无畏和坚强一样,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小演员在电影里诠释的也是一个于灾难中勇敢重生的小男孩,“数落”银杏、樱桃和水婆婆时的可爱,充当化解矛盾的和事老时的狡黠,以及那发乎自然的真实泪水,都让人为之动容。

  真实的力量永远不容置疑,当那真实的地震废墟成为叙事的角色之一,当那倒塌的楼房与故事里的人物交会在一起,当那指向14点28分的破裂的钟表纪念碑屹立于银幕之上,一切昂贵的电脑特效都黯然失色了。实地取景拍摄的结果就是,那些无法体会与触碰的,都伴随着废墟上的新绿,萌发并生长了出来。灾难不是每个人都亲历过,但那些活生生地印证着灾难历史的遗迹,却透过银幕,把人的不屈与生之欲望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明显到甚至可以极其精确地分辨出来,艺术化的部分俊逸而抒情,囿于现实的表达却起到了副作用,半支醉舞跳得出色,半曲词却唱得不那么对头,但是,这无疑是一部立得住的电影。5月8日,母亲节,早上十点的唯一一个场次,大约十几个观众,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女,女儿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对于剧情不大理解,而妈妈则耐心地不时轻声讲解着——这是救出好多小同学的林浩、银杏哭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孩子了、时钟上停摆的14点28分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这对母女让我觉得很感动,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态度。虽然电影院里的《大太阳》不如冯小刚大卖六亿的巨作那么受宠,但我们其实没必要强分高下,也不必有意挑刺找茬,面对着主创们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奉献出的作品,面对着银幕上的那轮大太阳,我们其实可以安安静静地体味、思考、感动,或许,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讲剧情……真正意义上的重建,不仅仅是灾区的事,更是每一个生存于世的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一部电影不可能承担起全部的职责,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为了传递希望而付诸实践的脚踏实地的行动,而银杏那迎着大太阳出生的娃娃,就是我们的希望。

  (2011.5)

  《大太阳》影评(七):《大太阳》比《唐山大地震》更地震 但还可以更给力点

  今天有幸提前观看了杨亚洲导演的新片《大太阳》,深感荣幸。杨亚洲导演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国内导演之一,说起来杨导算是中国第五代半导演了,比张艺谋陈凯歌他们年纪小点,比王小帅、贾樟柯资历又老些。有人说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安于艺术,第六代导演安于自我,杨亚洲很明显是勒种夹在缝中的人,既追求了艺术,又追求了自我,而且在这些基础上还多一点独特,他的影片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大太阳》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其实从题材上讲,我们去年已经看过一部片子——冯小刚冯导的《唐山大地震》。没错,《大太阳》正是一部讲述地震的电影,而且是讲述近代中国最大的伤痛之一的汶川大地震。当然,与中国第一商业导演冯导相比,《唐山大地震》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赚钱,而且豪取六亿票房,《大太阳》却是在拷问观众的内心,电影名字甚至舍弃汶川大地震这震撼不用,仅仅是个偏文艺范的名字《大太阳》,但《大太阳》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地震片,只给至今关心汶川的人观看。

  三年过去了,你们还记得汶川吗?三年了,你们知道地震幸存的乡亲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了吗?我想这是这是许多真正关系汶川的人想要知道的。《大太阳》将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到一周年纪念,再到两周年纪念这段时间几个汶川人的故事展现给观众。

  这部电影集合了倪萍、刘佩琦、蒋勤勤 还有抗震小英雄林浩等一批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人表演,之所以说是知名的人而不说是演员,原因大家懂的,倪萍、林浩并非专业演员,但你若以为他们只是打酱油的话那就打错特错了,倪萍和林浩的表演正是这部片子最出彩的地方,倪萍将一个失去儿子而且丈夫有外遇的目前演绎的淋漓尽致,表演能力直压蒋勤勤;而我们的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表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悲剧中玩点小搞笑,甚至我觉得有让林浩去做职业演员的必要,这小家伙太可爱了。

  很有创意的是《大太阳》将一个婚外情故事和地震联系起来,将地震的灾后重建和家庭重建联系起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本片表达的思想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部片子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而且特别佩服好莱坞大片能将爱国爱自由民主等美国主旋律加入到影片思想中,而不是国产影片中生硬的党和政府有多好有多牛X的口号。《大太阳》中间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本来整个电影情绪发展很感人,可突然来这么一句不搭边的主旋律口号,实在让人蛋疼,哪怕你在边上插一红旗或者背后刷些口号也好。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整部片子看后真的很激动,特别是剧中有几个来自汶川地震祭奠招魂的真实场景,让人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忘怀。

  汶川,我们忘了吗?没,我们忘不了,《大太阳》可以继续~值得一看

  《大太阳》影评(八):《大太阳》:废墟上升起的希望

  杨亚洲与倪萍这对老搭档从2002年的《美丽的大脚》就开始合作,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了,虽然这10年中国电影市场有着巨大的变化,但杨亚洲导演始终坚持拍摄关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类电影可以称之为文艺片,但杨亚洲的作品不会可以去迎合学院派和奖项,他的电影在观赏性和娱乐性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所以,即使像《泥鳅也是鱼》、《雪花那个飘》一类的作品,即使是生活化的剧情片,但可看性依然很强。这或许和杨亚洲经常拍摄电视剧有关系,国产电视剧大部分都是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但很多此类电视剧同样拍的好看且富有内涵,这种关注平民百姓且把他们的生活拍的真实好看的创作风格,是杨亚洲多年影视之路上一直坚持的做法。

  2011年,杨亚洲再度携手倪萍拍摄了新作《大太阳》,影片聚焦于汶川地震后百姓生活。银杏(倪萍饰)在“5•12”地震当天和丈夫石大川(刘佩琦饰)在民政局办理离婚,但一场地震的发生让两人生活完全转变,银杏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石大川也改变了过去拈花惹草的毛病,打算以后好好和银杏过日子。但是一场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过去的和失去的,就那么容易忘记吗?生活已经发生剧变,想要回复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了,想要修复又将花去多少时间呢?

  《大太阳》关注的是汶川人在地震灾后的心灵重建,断壁颓垣可以重建,但心灵的破碎却难以修补。银杏在地震之前的创伤是丈夫的外遇,地震之后是儿子的离世,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巨大的打击之下,想要淡定是很难的。所以,银杏在地震一年之后,仍然要靠酒精的麻醉来度日,酗酒成为银杏每日的一个重要工作,旁人见了也是无能为力。《大太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极力展现灾后居民美好的一面,他们的创伤不会这么快弥补起来,这是现实,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这种伤痛不会很快散去,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心灵伤痛带来的困扰。通过《大太阳》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内在了解到汶川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从新闻播报上看到他们目前的衣食无忧。

  如果换成别人来拍,《大太阳》很容易成为煽情主旋律,倪萍饰演的角色也会非常坚强和淡定,但杨亚洲没有那样模式化的处理,他准确把握住了灾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就比如银杏一家,地震时一个家族死了十几口人,死去的人永远沉睡了,而活着的人,要承受着突然失去至亲的悲痛,这种对于感情的描写是很悲痛的,但也是很真实的,这中对于现实的展现在很多灾难片中是看不到的。

  但杨亚洲并非是一悲到底,电影仍然要给人以希望,并且现实生活中汶川人民的确是勇敢地扛起了灾后重建,只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大太阳》就是要展现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人民的心理变化。有了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汶川地震带来的灾难正在慢慢修复,天灾不会把人击垮,但人必须坚强面对现实,但现实又是残酷的。《大太阳》是一部很写实的电影,但依然可看性十足,保持了杨亚洲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关注平民百姓,但也会将他们的故事拍的精彩且有内涵。

  崔汀/文

  《大太阳》影评(九):《大太阳》下三枚关键词

  杨亚洲

  众所周知,冯小刚一直都担着“平民导演”的名头,不管如今多少身价,毕竟拍市井的环境,拍小人物的哀乐故事是他起家的根本。不过若真比起来,杨亚洲比冯小刚更称得上这四个字,不管是早期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没事偷着乐》,还是后来转战电视剧的《空镜子》《浪漫的事》,杨亚洲的视角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些身处在社会中低层的小市民们,而故事落脚处一般也就是一番家长里短之后的安然与平淡,可以说什么都没讲,也可以说什么都在里面。因为够低,所以够亲近。

  而无论怎么看,《大太阳》身负着汶川纪念三周年的担子,带着官方意识形态和常见主旋律主题是必然的事。看得出来,杨亚洲导演在这里用尽了浑身解数,试图让电影再多一点打动人的部分。一方面他坚持使用着自己在电视剧里已经完全熟练的整套视听语言,来达到镜头和人物保持足够距离的效果,流露出某种冷冷的、淡淡的,但又包含悲悯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也绝不避讳反复调用各种手段来烘托来煽情,以中和掉这个命题作文内宏大叙事会带来的割裂感。尤其以拍倪萍的手法更为明显,这个后面再说。

  应该说,真实的生活是各方面的,灾民在灾后重建状态里疲惫而麻木地生活着是真实,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给汶川带来新生的感恩之情也是真实,但是如何将这些情绪调配得当,而不是一昧生搬硬套,大喊口号,确实考究主创们的功底。

  蛹式精神病

  这个词出现在电影中部,吴军扮演的镇长和灾区心理医生的对话中。

  他们看着倪萍所扮演的妇女银杏远去的身影,战战兢兢地提出了这个怀疑。蛹式精神病也称伪装型精神病,最早是由德国《今日心理学》杂志总编、著名心理学家沃尔斯拉·诺贝尔提出的,它是许多临床心理学者根据患者得病后不同态度来划分的一种类型。患者最大的表现就是“自己把精神病放到抽屉里置之不理”。这种病症是重大刺激后很正常的一种反应,911中获得奖章的英勇警官达威拉,在成为英雄之后,反而因为心理创伤没有及时治疗,开始酗酒,并隐约出现自杀倾向。

  银杏到底有没有患上这个病,电影并没有做出定论,也许她的情况最终被家庭的复合给治愈了。但是电影确实严肃提出了一个命题:灾后重建,房子可以盖起来,路可以重新修好,但“心灵的重建”是更加任重而道远的事。杨亚洲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这一点。

  特写经常对准银杏那张空而无神的眼睛,经常大段拍她各种情绪激动的陈词和茫然凝视的呆坐。让这样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说出任何话,都是合理的,也都是更值得人关注的。他的情绪化既代表着她从心底里发出的愿望,同样也代表着天灾给人带来的伤痕。所以她具体说了些什么,都不应该苛责,而这些心结,是整个民族都需要去关注的。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同样可以去对比《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扮演的母亲。

  太阳

  电影的结尾很奇异地跟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一模一样,奔驰中的车,产妇的生产,婴儿的初啼,以及冉冉升起的红太阳。不同的是,姜文显然用这个看似激昂温暖的结尾在做反讽,而《大太阳》是真是要用这个图腾般的画面去表达一种生命力。这种意图升华对生命的祈愿的处理手法,跟影片结尾拍20多位抱着孩子的遗像的家长,在学校废墟边大声呼喊孩子的名字是一脉相承的。旧的已逝,但新的还是要静心期待。

  从太阳的意向说开去,电影中负责各种象征意境的元素和画面比比皆是,刘佩琦扮演的石大川一直背着大大的床垫在行走着,床垫很显然是对家,对安居的一种向往。常戎扮演的二牤始终开着他那辆挖土机,不管是将她喜欢的人举到头顶,还是将河水舀到空中飞溅,都包含着这庞大机器带来的变革中的冲动。还有河边晾晒的t恤,还有黄橙橙的菊花,其实在汶川这座废墟上重建的城市上,找到各种标志是一点也不难的事情。事实上,汶川,它的安静地躺在这里的力量,已经足够震慑来来往往的人了。不是那么需要再运来一车客串明星指指点点说说漂亮话,但这个也就当做电影调节气氛的一种方式把。

  长春电影制片厂能拿下这个项目,无论如何都是件值得记录的事。只希望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真正能把他们打动的,不止是《大太阳》里那些真实的伤痛和悲哀,还能够有属于电影诚恳态度之外的努力。

  《大太阳》影评(十):《大太阳》:文胜质则史

  《大太阳》:文胜质则史

  《大太阳》当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当我们欣赏一部更为优秀的电影时我们也许会演(员)角(色)两忘,甚至影我两忘,我们可以完全融入影片角色。例如树先生的被欺侮和失业后的无所事事。树先生的被欺侮,会让我们坐立不安,因为我们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树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大太阳》不会,我们明白,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电影而已。无论多么催人泪下,那也只是一个与我无关的电影而已。影片中的倪萍太能说了,出口成章,这对曾经多次主持春晚的倪萍来说当然是手到擒来。但这样的话表演痕迹就太重了,缺乏了底层人民的质朴。你看赵本山演的那个《火炬手》小品,上来以后只是说“好!”、鼓掌、然后是语无伦次:“感谢政府给了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最后才升华。尽管搞笑,但农民就是这个样子的!

  当然倪萍在影片中很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例如在影片开头她对参观者讲述自己那个大家庭的遭遇时,身子在不停地在晃动。这当然是倪萍演技高超的表现。又如《活着》中,葛优给儿子上坟时,一边流泪,他的手指一边在不停地捻动,这其实也是内心痛苦、想要抑制却又抑制不住的表现。

  可是,表现一个经历了深创剧痛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灾区农村妇女形象,语言的太过流畅和感人(我不大喜欢用“煽情”这个词儿),反而有“文胜质则史”之嫌了。因此,更为优秀的表演应该是注重用细微的眼神、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而不是用大段的感人台词。这也许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太阳》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