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屋手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屋手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4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屋手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死屋手记》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201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死屋手记》读后感(一):无题

  是耿济之的译本。

  老实说这本我看得十分艰难,读不进去,看几行就会走神,最后是硬着头皮每天读出声30页才硬啃下来的。果然自己还是太弱了,还得继续努力啊。

  唯独深有感触大概就是“不自由”,没有隐私没有生活,只有生存。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外婆生病了总是不肯去医院,更遑论住院,一直到弥留之际才要求在医院离世,她总是说住院像蹲监狱一样,只会让人越来越虚弱。以前我始终不能理解她,直到后来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生不如死……每天我都盼着回家,哪怕再疼,只要是在自己的床上挣扎,都能让我觉得好过许多。说起来住院除了不能随意走动,其它上网看书干什么都行,但人一旦被约束行为自由,就会不自主地焦虑起来。

  监狱的生活,想象一下就觉得十分令人焦灼。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850年入狱四年,那个年代形势只会更加严峻。书中描写了数个人形象,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反映了监狱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无期还是有期徒刑囚犯,他们强烈本能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是作者十分冷静记录,像附录里说的“一本现实主义纪实文学”,平淡深沉厚重可惜这次阅读对我来说确实收效甚微,并没有太多的感想,甚至连印象都不太深刻。让我想起最近看的《梦书之城》里一夜读完影子藏书的主角,他说:“我先是什么也没懂,而现在又已经什么都忘光光了。”而他的老师却说:“高水平的书不都这样吗?”哈哈,完全就是我读完《死屋手记》的状态

  等过几年,多读点俄罗斯文作品之后,换个译本再读读看,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死屋手记》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视野

  伟大作家真是太了不起了,他能准确的概括一种性格一类人,而这些都是人们长久以来有朦胧感觉却忽视的或无法描述存在。 例如那类突然爆发的,不能自控的精神极其忧郁的本能反应与自我表达,而大多时候这类人是乖顺和乐天的 例如那类平时极其镇静,对一切都好奇,对一切无动于衷,却可以一生只围绕一个想法奔走,直到符合目标为止,掉脑袋也毫不在乎的人,而平时你看到他们是明智谦卑

  例如那类残忍杀害老人孩子亲人的人,他们对于这些种种毫不在乎且无忏悔之心,必要时这还可能成为谈笑的角料,但相处下来,这些人却有近乎天真可爱

  例如那类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可以迅速掌握一切技能,却对生活的束缚压迫安之若素,甚至嘲笑那些反叛者破坏现有秩序的人,他们本能成为反抗的中坚力量,是什么让他们就思想奴性了呢?

  ……

  陀思妥耶斯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清晰观察了这类人,而且还通过近距离的生活发现本质性的因果

  “一个人只要有一次跨过了这条禁戒线,他就会惊奇地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东西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已经越过所有法律,蔑视一切权威享受着肆无忌惮和漫无限制的自由,享受着他不可能不感觉到的那种恐怖和由此引起的强烈心跳

  “他喜欢这种恐怖,最喜欢激发起他人的厌恶,由绝望发展疯狂,不在乎如何收场,或者很不耐烦等待惩罚,希望尽快结束,因为这种绝望是很难自我摆脱的”

  “在俄罗斯人的性格里,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太积极肯定和太清醒的感觉,对自己的弱点有着太无情的批评和自嘲……”

  人们一直相信这个结论“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但是读过两位作家作品的人会立刻觉得这句话太过于片面圆滑了。

  托尔斯泰的视野不仅开阔,而且亦十分深刻,他小说中每个人物,无论思想性的或安于生活的,甚至一个女人少女心事到初为人妇等等心理动作的描写都十分到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呢,对于时代政治权利宗教信仰等他的思考域场也是开阔和深刻的。

  “有些人像老虎一样渴望舐血。凡是那些上帝创造的,和自己相同的人的血肉灵魂使用了这种无限权利的人,凡是用极端高压来凌辱压迫具有上帝形象的另一个造物的人,他会无法拒绝对那种刺激的渴望。暴政一开始只是一个习惯,但是任其发展,最后就会成为疾病。我认为,最好的人可以因为这种习惯而变得像野兽一样粗暴迟钝。血和权利会使人醇醉中毒,发展成为无情和放荡,他的心灵感官会变得能够接受最变态残暴,并认为是一种乐趣。一旦人和公民被暴政吞噬,想回复人的尊严,忏悔和道德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这样的自我意志行为是有可能传染到全社会的。这种权利极具诱惑性。一个对这种现象冷漠看待的社会已经被感染到它的骨髓里了。”

  最后说一下对陀士的感觉, 他苍白消瘦干净,害怕与人交往,默默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到纯粹美好,也理解极端的恶,但是极其敏感,当这些奇怪可怕的美好的都一起混入内心,作者自己就被撕碎了,所以他的文章里就勾勒出一种疯狂和病态。这一切心血的凝结是华丽优美的,是天才历程

  《死屋手记》读后感(三):古拉格之前

  如果你翻看任何一本八九十年代的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出版的《死屋手记》,你都会在其译者序或译后记里读到革命话语,大都是一些:“深刻揭露了……”和“大力抨击……”之类的话语,完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定位成一个伏契克式的作家。然而陀的这本书,恰恰没有浅薄如此。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像那些译者序中定位的伏契克式的作家怎么会在苏联时期定义成一个受限阅读的作家(普通读者只能在图书馆里读他的作品,市面上不公开出售)。

  作为监狱文学的发轫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以本尊身份写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作品,如同其后的索尔仁尼琴和普利莫•莱维。而是塑造一个杀妻者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戈里昂奇科夫的形象,陀老藏在这个虚构的形象后面,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俄罗斯远东的以自我经历为依托的故事

  1849年,正在创作连载小说《涅朵奇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会在创作间歇期去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活动,这个由傅里叶的俄罗斯门徒彼得拉舍夫斯基创办的一个空想社会主义小组,作为一个军事中专学校(接近于升格前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一个理想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被彼得拉舍夫斯基吸引,没有意识危险的逼近,没有意识到小组里就有沙皇的暗探,他们早已被人家盯上。官方只是在等待一个借口来实施抓捕。

  因为对《双重人格》的评价不高,陀思妥耶夫斯基愤而与其决裂的别林斯基的一封信成了导火索,事情起因于果戈里在发表的《与友人书简》,里面坦承自己的作品《死魂灵》是小年轻冲动作品,以及一系列为农奴制辩护的话。别林斯基看书后立即回了一封言辞激烈的《致果戈里的信》,信中严肃批评果戈里的行为错误。此信发表后即被禁。

  而在小组聚会中,朗诵此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给了沙皇密探以机会,在宣读公开信一周后,所有小组成员被一一抓捕。

  在经过七个月的审判后,费奥多尔等21人被判处绞刑。

  但是他们却被耍了,因为事先沙皇就只是想吓一吓这些热血青年,然后在刑场突然皇恩浩荡,来个特赦,通通发配了事。

  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踏上了发配西伯利亚的行程,他迷惘,同行的人有试图自杀的,有想逃跑的,在囚犯转运站,他遇到了多年之前的十二月党人的遗孀们,她们给这些流放犯以各种流放所需的装备,每个人一本福音书,这体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的传承。

  而作为唯一可以带进监狱里的书,福音书也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某种精神寄托,他把自己幻想成了那个受难中的耶稣,《死屋手记》的主人公和《白痴》的梅诗金都体现了这一点。

  监狱生活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再是那个在白夜里幻想爱情的年轻写作者,在这里,死亡微不足道,尊严更不用提。

  他看到,监狱里的这些人并不监狱外的那些人更邪恶或更无耻,有时候甚至比外面的那些人更高尚或伟大。

  在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道:“要知道,这些人都是一些不平凡的人。他们也许是我国人民中间最有才华、最强有力的人物。可是他们那强大的力量却被白白地毁灭掉了,被疯狂地、非法地、无可挽回地毁灭掉了。这究竟是谁的错?……这究竟是谁之罪?”

  俄罗斯这个民族也的确奇葩得可以,俄罗斯是一个疯狂的民族,他们总是把自己民族最具创造力的一群人流放,驱逐和关进监狱。在其后兴起的古拉格,也恰恰发扬了这一点,他们的当政者好像要把这个民族所有的有成就的人都投进劳动营才好嘛。你没有成为当政者的眼中钉,你说自己是俄罗斯作家都不好意思

  可以说西伯利亚的流亡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起到了巨大作用,一如高加索之于托尔斯泰,萨哈林之于契诃夫。远东地区也成为伟大俄罗斯作家的冶炼场。同时期的托尔斯泰,也选择去高加索地区服役,与车臣等族的接触;其后的契诃夫选择去了更远的萨哈林。

  而监狱里的各种人:车臣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等,也预示未来俄罗斯的所有困境。这也是自列宁至普京的俄罗斯的统治者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因

  死屋,对俄罗斯的某种隐喻,一如契诃夫的第六病房,这个国家死气沉沉,都是一些行尸走肉晃荡着,反而在监狱里,这些行尸走肉才焕发了某种生机,才有了希望。

  只有在死屋才能复活,才能拯救

  《死屋手记》读后感(四):死屋手记

  记录 1

  活死人屋子,监狱的囚犯是固定的250名,由民事犯罪人员军人组成(政治犯分离管制,监狱气氛总体基调是谦卑?

  牢狱会不会让人真正忏悔?答案否定

  监禁和强迫工作反而让人对社会仇恨的更深,但这些也让有罪之人变得麻木 对作恶的麻木 对劳作的麻木 以及利益的麻木

  一个很有趣的结论:人变坏有着非常不同的原因 教育与道德败坏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必须承认 识字能使人自信 人变坏不全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看这本书的初衷可能是最近犯罪片看得比较

  2

  在监狱中成为酒商的整个操作流程

  首先要一无所长 胆大心细 从走私酒的小贩做起

  社会条件考虑到俄国人尚酒的传统 狱卒?纵容

  熟悉流程积累了私酒货源方之后成为资本

  雇佣同样一无所长之人 坐享其成 售卖多次勾兑酒水 可怜辛苦钱 但是这资本家的钱也会以他散财买醉为止 以此循环往复

  受人尊敬的分裂教徒老者可靠保险金库

  手艺人赚钱的动力即是醉个忘乎所以

  这和明朝私盐商的资本运作模式大抵相同了吧

  但在时间上农奴制改革正处在大清朝分裂之时

  商贾新贵与我这个旧贵族矛盾会不会在以后大肆激发呢

  另 一个美少年特科犯的出现思考了罪行的不平等性 比如本来是为了抢劫 却失手出了人命 而劫匪只抢到了一个葱头 该如何定罪

  3

  人哪 要心平气和地安于这种生活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承认它是一个既成事实 那是早就应该的了 我经历了一个月死屋生活之后的心性大改

  认定了这种生活应该有的姿态 疯狂的享受劳动

  扩大朋友圈 介绍了彼得罗夫 我的一个迷弟

  原来“我”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贵族 虽然作者刚开始介绍也讲述过我的背景

  我的背景不同也导致了彼得罗夫对我的态度不同

  “

  他提的问题总是有板有眼地十分明确 但是他对从我这里获得的知识似乎并不十分惊奇,听的时候甚至心不在焉……我还觉得,关于我,他已经认定,跟我说话大可不必像跟别人说话似的,不必多费脑子,因为我除了会谈谈书本上的东西以外,什么也不懂,甚至说给我听了,我也不见得会懂,因此也就不必给我添乱了。

  我相信,他甚至喜欢我,这使我颇感吃惊。他可能认为我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不完全的人,因此他可能对我感到一种特别同情,即每个强者对其他弱者本能地感到的那种同情,而他认为我就是这样的弱者

  4监狱里的人搞文艺表演 众所周知战斗民族酷爱歌舞表演 剧院设施不可谓不齐全 人们也索性在了无生趣生活中增添些许乐趣

  “我国老百姓最高和最令人刮目相看特点,就是正义感和对正义的渴望。那种无论何时何地不·惜·任·何·代·价·(也不管这人值不值得)都想抢在头里的公鸡作风,在老百姓中是没有的。只要剥去那层硬套在他们身上的外壳,更仔细、更接近、不带任何偏见地观察一下其中的内核——有人就会在老百姓中发现过去始料不及的东西。我国的圣贤豪杰们能教给老百姓的东西并不多。甚至,我敢肯定,——恰恰相反:倒是他们应该回过头来向我国的老百姓学习。”

  不得不说陀君冷淡的文风描述起剧来还是有些引人的 这章也是对俄国人喜爱喜剧的心情描写了吧

  这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仅仅稍微宽容了些,允许这些可怜的人过一点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像人一样开开心,让他们哪怕过一小会儿非监狱的生活——一个人在精神上就变了,哪怕只改变几分钟

  感慨万千

  5

  囚犯的医院里也是蛮有真情的地方 医生尤其是

  同是让人无法逃离的地方 装满了身体患疾的人们

  而监狱是思想有疾 靠时间治愈

  “我们现在应该是停止冷漠地抱怨环境,说什么是环境腐蚀我们的时候了。环境的确能够腐蚀我们身上的许多东西,但毕竟不是全部,有些狡猾而又工于心计的骗子手,不仅常常十分巧妙地利用这个所谓环境影响来掩饰、来推诿自己的弱点,而且还常常以此来开脱自己的卑鄙无耻,特别是这些人如果能说会道和善于舞文弄墨的话”

  陀君的主张 是改变民众本身 从而治国

  医生善治 可囚犯不也是利用医生的心软来达到自己逃避牢房的目的么

  类比受刑的囚犯也不会因为皮肤上的痛苦而有悔过自身的想法 问心无愧所以有恃无恐

  6

  “残暴是一种习惯;它会发展,最后发展成为病态。我坚持认为,一个最好的人也会因为习惯变得冷酷和麻木不仁,形同野兽。鲜血与权利能使人陶醉:冷酷和道德败坏是会发展的;最反常的现象也会渐渐变得为理智和感情所接受,甚至感到很甜蜜。一个人倘若成了暴君,他就永远不是人,也不是公民,他想要恢复人的尊严,想要忏悔,想要重新做人,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再说,这种恣意妄为的榜样和可能性,对整个社会是有传染性的:这样的权利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个社会倘若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那么这社会本身就从根上受到了传染。一言以蔽之,赋予一个人对另一个施行肉刑的权利,这乃是这个社会的诸多弊病之一,是消灭其中文明的任何萌芽,消灭确立文明的任何企图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是使这个社会势必和无可挽回地瓦解的最根本的原因。” —思民欲

  与在监狱中不同 越是像天堂一样的医院生活越折射出病态的心理 形容枯槁

  目前是比较绝望的阅读体验

  待续

  《死屋手记》读后感(五):你走了,我还有一年

  “我认为这四年,我被关在棺材里活埋了。”这是陀氏对于四年牢狱生活的评价。

  很有意思的是陀氏本来是因为参加当时俄国的革命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才被判四年苦役的。说得崇高一点,是为了人民。但是在一个由底层农民和士兵组成的监狱里,他却被彻底孤立了。似乎只是因为他是前贵族,一位绅士。即使身处监狱,他和他们也不是一路人。

  所以,他失去了自由,也换不回想要的平等。尽管他之前幻想以一位革命者的身份和革命群众处在同一条战壕。

  或许,身处监狱中的人民,最渴望的还是自由。无论是对金钱近乎疯狂地追求还是对看守者的不满,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束缚他们自由的一切作抗争。为了自由,可以越狱。有趣的是一位前贵族、一名兽医和一个老兵油子主导了这次失败的越狱。

  这里有不公、有压迫也有勾心斗角,陀氏知道这一切,但是一旦诉诸笔端,他却有意无意忽略恶的一面。那个囚犯很邪恶,这个囚犯一肚子坏水,他们都不是好人,所有的不满仅限于不疼不痒地描摹。但碰到每一个善的故事,他都不厌其烦地予以记录。哪怕故事的主人公很傻很天真。

  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很善良,近乎纯真。他的死,只赢得了一个小女孩的眼泪。这胜过所有华而不实的悼辞。

  故事前一段发生在监狱,然后是医院。春天来了,当彼得洛维奇终于暂时走出监狱,背对城堡。他的春天也真切地到了。

  服刑期满,他赢得了不少认可与尊重。无关他贵族的身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