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经典观后感10篇
《马克》是一部由张允子 / 程小挑 / 陈铁元执导,阿白 / 刘洋 / 萧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颇有当年全国大串联的破竹气势,所到之处,都能点燃一星半点的火苗。它直接问你“理想是什么”。严格地说,这是部用东北话严肃丈量“理想”和“现实”距离的诚意作品,受访人涉及摇滚铁托,隐退的摇滚乐手,民谣艺人,画家,从小梦想当警察的记者,独立杂志主编,唱片店老板,说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有梦,这人就死不了,你总得为你喜欢的东西付出点代价!
片子看得很乐呵,贼动人。转场黑屏的时候,又分明感到酸楚。开头鸡蛋碰石头的叙述,理应怅然若失的段落也在平静的气氛下进行。他们代表着大多数人,谈不上忍气吞声,却也欣然接受现实,适应下来了,学会了自我调侃,自我消解。因为大多数人都像结尾那个立志要当奥特曼的小男孩,很快就被告知“没有怪兽”,现实席卷之下,落荒而逃。而一小撮处在中间的,扛着理想下来,没被捶打死的,就记录在了这部横空出世的片子里。
受访者没有穷诉苦,而是以过来人的淡泊加享受的姿态,悠悠地说,好好活着。抹去了途中的血泪,不过要是真有,就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了……每号人物都有动态的访谈影象和静态的生活剪影,喜欢这样泾渭分明的安排,从中想象他们一板一眼地耕耘梦想,比常人触摸到更多“自由”的光芒。不玩揭伤疤的追问游戏,不晦暗,不躲闪,节奏流利,拍摄手法很真挚,很光明。尽管夹杂着丁点酸葡萄心理,亮灯时,观众仍自觉地送上热烈的掌声。
只要不是动物,就会冷不丁跟“理想”打个照面,但刻意回避着,当这样正面地被问到“理想”,难免闪烁其词,脸上闪过不止一丝尴尬,很少有人敢迎着你的目光,敢正面回答。有时候人跟人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理想。
幼稚园的小朋友尚在“理想”勃发的年纪,理想一天一换,甚至能瞬间被伙伴的一句耳语所改变。长大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不断被打击,被驯化,被矫正的过程,拿我来说,小时侯喜欢当台面上的人,想什么风光干什么,老膜拜费翔了,正经上学后,只幻想一个没有数理化的世界,心理越来越脆弱,不做没把握的事,后来……就这样唯唯诺诺地微笑着,面目模糊,装腔作势,职业倦怠了。理想实现不了,怪不得别人。
少数人因为理想开花,顶天立地,而多数人永远只能陷在安全舒适的沙发里,观赏他们的理想,带着艳羡和不甘。
马克这部纪录片从“理想”开始,但并未从“理想”结束,而是透过荧幕,把这理想的火种,传递到了观影者的心里。
在这个浮躁城市,谈理想,已被很多红男绿女所不屑。但我们,我们这些在浑浑噩噩人群中没有完全麻木的少数人,还怀揣着理想,或艰难前行,或混迹于人群之中。
这个城市里有一股暗流,它不会时常让我们心潮澎湃,但却会使我们午夜梦回之时辗转反侧,它就是“理想”。不去追逐它,会让你我的人生失去光辉;不去追逐它,会让你我的生活暗淡无光;不去追逐它,会让你我老去之时,撒手人寰之刻,懊悔这一生如同嚼蜡,虚度光阴。
接过马克的小火苗,让理想之光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记。
《马克》观后感(三):马克
lt;<马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没有看过吧,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还有独立电影这个东西的存在,所以说我们也有属于自己属于真实的电影,这些都在我没有注意的地方。就像有说真话的地方,当然那个地方不是新闻联播。有些电影你砸了再多的钱,观众也看不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像《满城尽带黄金甲》《战国》《孔子》,这些都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花个十几万几十万甚至几万都不到的短片都能让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就能拍出那个叫真实的东西。你花那个几百万几千万穿的整齐的屎黄色的衣服,踩烂很多花盆很多屎黄色的花,你不真实,谁给你动感情。
电影讲的是一个又一个访谈,关于梦想的访谈。一群青年大都是八零后,这些在旁人看来很2B的青年们,但我觉得他们很高大。虽然他们的口袋里可能连今天的饭钱都没有,但是他们很开心。我忽然觉得在这条路上我们都不孤单,所以,只要你敢,总会有光芒指引你。我们就应该固执的保护着自己的梦想不被这欲望世界所吞食。这些接受访谈的有很多退学去玩音乐的,借钱出书,出了书自己卖,还有办杂志的,然后,停刊。。。他们是很普通的人,没钱没权但没关系,他们有梦想。里面有很多话平淡无奇,却能说到我们的心里。现实不能是我们放弃的借口,即使它能击垮我们,但是你也要站着被击倒,而不能怕被打击就不干了,你说你有梦想,然后你又说现实很残酷,你的梦想还没有遇到现实残酷你就已经放弃了,然后还一本正经的说现实残酷,真怂。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在于有些梦想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养活我们,电影中一个漂亮的姐姐说能靠理想生活是她的理想,但是这差距也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没有什么是我们放弃的理
由,我们可以边养活自己边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你知道你的梦想会赔钱,但是你完成了以后你可以开心,你可以觉得踏实,充实。这比你穿好吃好的快乐是不同意义上的快乐。那看你追求的是什么了。有理想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没有理想。有些有钱人什么什么二代都是S.B这辈子都不会明白什么是梦想。
一个玩摇滚的青年说:我可能把别人用来打麻将,玩游戏的这些时间,或者用来逛街的这些时间全用在上面,我感觉这个比那些都值。没有这个,就感觉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这样多好。 在同一个乐队的女主唱也说道;我不愿意荒废每一天,我愿意每一天都留下了很多痕迹,每一天都有一点收获。 你看他们这些让别人说是坏孩子的孩子,多么有追求。大家都不愿意荒废每一天,也都想留下痕迹,所以。。。去做和梦想有关的事吧。
其实一辈子至少要有那么一件说的出口的事情,我们不能等老了给自己孩子吹牛逼都没有气场。我们也都不愿意等老了回忆起来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按部就班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有些不情愿的也慢慢变得情愿在变得习惯,有些悸动也被自己慢慢磨灭。即便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觉得后悔。所以,一定去为自己的梦想做些什么,至少你可以很牛逼的对你的孩子说:嘿!知道吗,你老爸我年轻的时候我。。。。(组过乐队,打过比赛,出国杂志,写过书,或者别的什么以你的梦想而定)厉害吧。 然后问心无愧的接受孩子崇拜的眼神,让他能为自己的老爸老妈有些骄傲的地方,然后在孩子的心里也会悄悄的燃起自己的一个梦想,然后你帮他慢慢实现。即便你的梦想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即便很多人都对此毫不在乎,但这依然改变不了这个梦想在你心中崇高的地位和你对此的热情。
最后,有梦想的人,现实也打不死他。这部电影里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希望可以抽时间看看。赤程传媒的独立电影《马克》。这个特别牛B的电影
立意鲜明,入题太浅。影片试图通过不同受访者追求理想的经历,引发人们关于理想的探讨。然而,整个剧本始终围绕着“理想-追求-困惑-坚持-失败-再坚持”的基调平淡机械的播放着采访的画面,并没有深掘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一些鼓舞人心的片段生硬到不行。很多人给了高分或许更多的是出于鼓励,就像一个不敢吃螃蟹的人,但他想知道螃蟹的滋味,于是他就鼓励有兴趣吃螃蟹的人,直到大家都吃螃蟹了,于是他吃螃蟹的梦想也得到了印证与认可。当一些理想并不被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他就是一个理想,成功了他就为别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失败了他就是一个引以为鉴的傻逼,因此大家都在鼓励这些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一是希望他们成功,让自己在被完全捆绑之前得以挣脱,指明道路;二是无所谓他们成功或者失败,当所有的人不再挤着同一座桥,主流价值观对于人的认可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轻松的是这些原本挤在桥上不动的人;三是希望他们失败,然后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做一个不跟现实作对的人。
《马克》观后感(五):《马克》,把梦想照进现实
文/牧云
很幸运,能参加《马克》的免费观影。这也是自己截止目前为止第一部没有掏一毛钱在电影院看的片子。我们中国向来以礼示天下,礼尚往来是民族的传统,秉承传统,《马克》的制作班底以诚意相待,定当以诚意还之。况且,这样一部纪录片写实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自己梦想的开拓与实现。被触动的地方比比皆是,当看到影片里众多徘徊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人儿绘出自己那一条奋斗曲线的时候,总让自己不自然的想到那一场场属于自己的那所谓的“白日梦”,想着我们这一代普普通通却有着千变万化想法的人们在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里被千姿百态的生活摇来摇去。想着梦想——何时何处如何到来呢。
从电影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显然并不是那么高质量。片子的主题主要是从生活中不同角色的人身上挖掘不同对梦想的看法,主角儿成群,故事颇多,但主题却是唯一的,当然这是一贯纪录片的制作根本。影片几乎全部视角给了片子中诸多人物角色,而少数的场景画面便显得颇为珍贵。故事集中的描写人物流窜于各种梦想基地,但给梦想基地的视角稍微有点不足。好在片中有很多的壁画,海报和照片弥补上了。《马克》的摄影前半段的效果显然没有后半段的效果好。由于前戏多处单场景戏偏多,而后半段主要以相片画面定景,让摄影在后戏中显得更佳,这便也说明了前戏动画摄影的难度显然要求是更高的,镜头稍显晃动倒也给记录片带来了一种现实感。而《马克》的配乐方面显然做得很给力。由于看片子一般较于美术服装我偏重于配乐,这样显的有点偏激,但就像很多人一样,这也只是自己的一种独特偏爱吧。《马克》的配乐大多处还是主要来源于各个故事里的现场版配乐。这点是非常好的,因为片子主要偏向于音乐这一领域的艺术,影片中多处戏份来源于摇滚乐队的成长,现实版的配乐灌入影片故事中让影片显得更有张力与活力,自然而然的会让人有种现实贴切感,带给观众也是更多的触动。
其实《马克》这部纪录片便是一种梦想实现的证据,一群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儿聚在一起筹划着这部片子,一年光阴,融入心血。绘成了这样一部写实现实生活的映画。还好有年轻这样一种资本让我们自信满满,《马克》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这条路上,执着的抱住你的梦想,努力的坚持,但别忘了,还要有那一份明白事理的睿智。
从纪录片类型本身来看《马克》,显然《马克》是成功的。虽然制作上看这部纪录片瑕疵不少。但却有个好的主题与一群好的真实版角儿的加盟,虽然说没有做到一个角儿引出一个领域的影响力,却为我们带来了较为真情实感的故事,我相信《马克》会给我们这一代里的那些有着相似命运的人们带来很大的触动,我也会很自豪的说,我便是这样一类人。一类不安于现状的,充满着自我理想的年轻人。
感谢制作《马克》的那一群同龄人,《马克》是一种很好的鼓励。我们大多数人在努力的把自我梦想拉进自己的现实之中,也许我们会像那一本杂志一样自我封杀之后让自己死恢复燃;也许我们会像抱着那一把电吉他的人儿成就了梦想之后却在接下去的迷途中失去了方向;也许我们会按部就班的自甘堕落,信奉传承,一代接一代的安稳生活却没有一丝追求;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不小心碰了你一下在还未来得及道歉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给我一拳;这便是生活,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请不要放弃那一份追求。《马克》很好的展示了一种梦想追求的过程,也可以说《马克》是一丝不挂的梦想灵魂体,而追逐这一梦想的人们便是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的活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现实世界里,然而多的便是那一股追求劲儿。
《马克》观后感(六):Mark的不止是青春
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我还在想,Mark,应该是标记的意思,很文艺的名字,该不会是一群文艺青年不知所云的记录片吧,晦涩难懂的那种,怕自己看到半路睡着。实际上,因为生活在沈阳,所以看到每一个熟悉的场景,都很亲切,来往的人群,拥挤的街道和车辆,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一个剪影。电影是以采访的形式,选取了几个主题,围绕着电影,音乐,理想,现实等等,表达了勇敢追求自我,寻求内心满足的想法。散场后我一一回想,关于记者那段给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记者其实就是一个传话者,需要抛去感情色彩做客观报道。我觉得他说的很对,过去的媒体歌颂好人好事,歌颂美好生活,如今的媒体则挖空心思恨不得让这个社会最肮脏的角落暴露在公众实现之下,显然都是不客观的。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容易被媒体的报道所左右,如果记者的感情色彩过于强烈,虽然看似言辞犀利专业感十足,可却违背了他们职业的初衷,后果将是多么可怕。一直很喜欢柴静,有次看关于她的人物专访,她就详细地谈论过自己对待采访态度的转变,受益菲浅。似乎有些跑题了,呵呵。回到电影本身,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应该给自己贴上几个不同于人的标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问到这种问题往往会语塞吧。。要么很难说的清楚,要么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谁,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生活,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有的人在理想中梦游,有的人在现实中挣扎,可都在寻找那个可以让我们平衡的支点。就像片子里一个酒吧老板说的,艺术的纯粹与否和商业并不是冲突的,同样理想和现实也是并存的,只有理想或只有现实都是不快乐的。即使你觉得生活里充满了单项选择,但正因这不完美才更加让人迷恋,让我们愿意为之奋斗,不断地去探寻无底洞的那个底。现在的我们还很年轻,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许不再有马克,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梦想还在继续,而在这一路上,为自己Mark下的每一个印记,也许就是所谓人生的真谛吧
《马克》观后感(七):下一站,梦想
每次都是这样,电影看完的当天不会有太多的感慨,等闲下来再回味却又会因为词句太多,不知道用哪些恰当!
还记得当年的梦想么?现在数数,从记事以来,改过的梦想就能装满一火车皮了,小时候意志不坚定,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就傻傻跟了风,长大后还老实一点,只是根据自己的专业改来改去,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是意志磨灭了梦想,还是梦想被时间所淹没……
那个发生在高一的梦想你们还记得么?是什么心血来潮,哪怕上课不听讲、被老师罚站、逃课而专心研究出来的合作品牌——那个让女孩都为之倾倒的“爱的嫁纱”;那个想爆了我们多少个脑细胞合作画出的创意;那个争辩了好多次花式的婚纱原稿,现在早已经不知去向了吧。那个当年说有钱了就去开个我们俩共同的品牌店的女孩现在是否记得,是谁信誓旦旦说只做自己品牌,而且店里的服饰全部只有一式一款!最后的最后还是意料之中的被泼了冷水——张小豆,你应该想想是你的灵感来的快,还是潮流更新得快。你知道zara与别的品牌都竞争,为什么她每年的纯收入总是高于别的品牌?我只能傻乎乎的摇头。你说,她只是比别的品牌做出的成品快,正品的价格也相对低!似懂非懂的我只能表面点头心里摇头。看着我茫然的想放出一点光的眼睛,你叹气道,一式一款成本高不说更新的时间还慢,请问你会去一家老实的店去买潮牌么?而我只会犟,那是复古……你白了我一眼叹气走掉了。
当然,后来的种种问题也让我退步,资金、关系网、时间、精力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地道的专业……
现在想想,如果我坚持下来了,今天会怎样?我还能是这个终日循规蹈矩生活的豆子?
其实我不怕没梦想,我只是拍没有人在旁边支持我的梦想的实现而已,即使这个梦想显得那么的遥不可及,也请你让我自己去尝头撞南墙的痛,然后告诉我,其实成功的道路不止这一条……
梦想,今日起航……
《马克》观后感(八):带着灵魂前行
2014年10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这是缘分使然的缘故,我遇见了《马克》,此刻的我是一名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大四学生。不早不迟,一切都来得,刚刚好。
观看完《马克》这一部有温度的独立纪录片的那一刻,眼眶热了,泪珠滴落了,我很感恩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所有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所付出的点滴努力以及受访者的热情分享经历,心怀感恩!
或许我的感恩是一种迟到的祝福吧……
看的时候,心里的温度逐渐上升,情感基调此起彼伏。整个过程,我分明感受到自己能融入影片里面,那种感觉很真实,很亲切。
每个受访者的经历分享,对我的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动,每个受访者,他们都在努力诠释自己对“梦想”的定义。
无论实现与否,就像影片中阿白所说的,若一个人心里的梦没断,人就死不了。的确如此,有梦想的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有生命力的,生活是用力地去经历的。
影片中的高洋对梦想的执着,星子对梦想的坚定与自我,那危对梦想的体悟,萧寒对梦想与现实关系的有力度的见解……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动!
影片最后,采访的一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于自己以后长大想做什么的“理想”的时候,我的心顿时很暖很窝心。
梦因想而真实,想因梦而美好,为梦而想。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孩子们仍然在自己的纯真世界里,不惊不扰,美好的期待着未来的生活愿景,活在童话世界里,还未能“世俗”,“现实”。
其实,有梦想的人儿都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都有对自己美好生活有所期待的,都有自己的一个单纯的世界,这是我的认知。
回忆曾经,我小时候就梦想自己成为一名老师,成为一名新闻主播,成为一名演员,成为一名医生……很多的梦想构成了我七彩童年。
小学至大二期间,我都梦想自己能成为凤凰卫视的新闻主播,真的很喜欢凤凰卫视的每位女主播,很出色!
大三的暑假,我到了电视台实习,只是一名小小的实习记者。这次电视台的实习经历,我没有抱着以前的要当女主播的激情,而是淡淡地跟着老师们学习,体验电视台的工作生活,如此而已。
我选择去电视台实习,或许就是圆自己小时候的那个梦想,想体验电视台的生活。
现在的我很坚定地知道自己就是想回归自己最初的梦:园丁。
我喜欢分享,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象牙塔的简单……
带着灵魂前行, 成为一名“仁师”是我这一辈子追求的至高理想,心怀感恩,坚持美好,用心分享,用爱育人。
《马克》观后感(九):给程小挑同学的一封信——权作影评
程小挑同学:
您好!
首先,感谢你们制作了一部很好的纪录片,我真的很喜欢。
我也曾想要写篇影评,一看完这部片子就想写了。但我向来不会写评论性的文章,尤其是影评这样的文章,实在写不好,总是会写得乱七八糟的,后来也就不写了。这次你说“欢迎来豆瓣电影写《马克》的影评”,我也确实想写,就试试写了写,但影评似乎真不适合我,写了几段,自己看了都觉得乱,最后还是删了。在此向你说声抱歉,这影评大概不能完成了,还请原谅。
关于《马克》这部电影,我真的很喜欢。不是虚应,是真的觉得很好。如你们在影片介绍中说的“这是一部有关理想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有关现实的电影”。确实,这就是这么部影片。
如片中高洋说的,我们小时候都有三个梦想:一是当个作家,写一本自己的书;二是当一名科学家;三是成为奥特曼,消灭怪兽,保卫地球。是的,小时候我们谁没有做过各种梦呢,各种对于未来的想象。以上几种,我想80后的我们,很多都是有过的,至少我曾这么想过。但等我们长大了,作家已经不值钱了,你要说别人是文学青年,他会咒你全家都文学青年的。是的,社会变了,我们也变了。我们变得现实了,我们不会再满足于虚幻的想象,不会再为了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不会再为了保卫国家而想当解放军了,我们不会再为了学习雷锋叔叔而扶老奶奶过马路了。现在的我们只会关心股票涨还是跌,只会关心开什么车,为了钱而努力,为了权而奋斗了。如果我们还是坚守小时候的梦想,那我们真就成奥特曼了。
如同徐静蕾那部影片的片名《梦想照进现实》,一旦梦想照进了现实,梦想也就被现实所吞没了。现实把我们用一个统一规格的模子熔铸了一遍,把我们的棱角都消磨干净了,连一个特出的青春痘都不给留下。成年人没有梦想,只有理想,而且是并不远大而实际的理想。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有钱,很多很多的钱。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也就是刻画我们的模子。
小时候,我们总说长大后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可真正长大了,我们能怎么样呢?结婚:找个不一定爱的,也不一定爱自己的人;生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孩子;劝孩子结婚。循环。
不知道是我还是很多人都这么想,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结婚、生子,养孩子,再供他结婚生子,这有什么意义呢,这和花花草草有什么分别呢?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人生就是结婚、生子、延续后代的话,那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呢?我们的梦想呢,我们的抱负呢,我们的人生价值呢?
有时候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撒手之后,谁还记得你呢?至少我就不知道我曾祖叫什么名字,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我在这个世界上就真什么也没留下,只是某某到此一游吗?
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你的梦想又实现了几分呢?
幸好,这个电影并不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梦想的破灭,她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梦想。影片的最后,很多孩子说了自己的梦想,有要当解放军的、要当科学家的,还有要成为兔子的,最后,当然少不了要当奥特曼的。当然,他们的梦想基本上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实现的,但只要有梦想就好。
以前常说一句话“当你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你也就老了”。梦想也是一样,当你回想你的梦想,而看不到新的梦想的时候,你也就老了。或者说,你成熟了。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很多同学都有孩子了,我已不当老大而当叔叔好多年了,但我还不想成熟,还想趁还在学校的时间,装装嫩,拥有一点不切实际的梦想。用老话说就是我还想在乌龟壳里躲几年。
以前,我的理想是当个老师,当然,这个理想至少到现在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这里说的不是理想,而是梦想。这部电影以孩子们的梦想结尾,我也以我的梦想为这封信的结尾吧
——
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两天听说中国有96万的千万富翁,我就要求高点,让我有几个亿吧,我也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希望中国的学者能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准则,作一个堂堂正正的学者,而不是御用文人。
好了,就到此结束了。拉拉杂杂说了许多,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万望见谅。
祝安!
彭浩仁
4月14日午
原本只想发给程小挑同学的一封豆邮,没想到写的有点多了,就权当影评吧。
《马克》观后感(十):一个理想主义者星子的自白--评纪录片《马克》
梦想在什么地方,总是那么令人向往。我不顾一切走在路上,就为了来到你的身旁。
--痛仰《一直往南方开》
梦想,是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我也知道每个人的梦想都很远大,甚至遥不可及。我也是其中之一,可是如果没有梦想我们还能拥有什么,难道整日庸庸碌碌的过这一辈子?老爸老妈从我们儿时就会告诉我们:“你要好好学习,以后上大学才会有好工作,以后才能有钱娶媳妇。” 按此推理下去好好学习-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当我们成为长辈我们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在这样下去。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可是当老爸老妈不在人世了,当你需要这样告戒的时候他们会找谁?他们会相信谁?我害怕的是这种世俗的观念一直在延续,无限的延续着。
当我遇到《马克》剧组的成员的时候,了解了《马克》这部纪录片的想法之后我第一反映就是他们是我想遇见的人,是我想结识的人。就这样我很荣幸的成为了纪录片《马克》里的一份子,还有当时disorder radio乐队也成为其中的受访者。回想一下如果当初没有在席殊书屋打工遇到他们的时候,我还会不会站在《马克》首映式的讲台上对那些有着同样梦想的人说出我最想说的话,引用葛优的那本书《都赶上了》是不是真的恰倒好处?
《马克》是我首次影视触电,真可以说是处男秀。当时在拍摄的时候真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紧张紧张还是紧张,真的很丢人啊。 “我是一个射手座。”成为了很多人介绍我的第一句话。凭心而论我更愿意把《马克》定义为纪录片,一部沈阳土生土长的记录片。要说它是独立纪录片也是可以的,但是个人觉得独立二字对于《马克》来说有点过于夸大的成份,对于《马克》超过30个放映城市,超过70个放映机构,百余场现场放映来说,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万一有一小部分人讨厌独立这二个字却错过了对于这些喜欢的东西付出点代价,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年龄,都要有那股劲儿,为了理想,向前冲的人来说,不是一点遗憾吗?有人会说只是错过了一小部分人,算的了什么?那就真的错了,为什么要错过那些有梦想的人?为什么不要那些有梦想的人都来看这部有梦想的纪录片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首映的时候一直很认真的看,惟独在我出现的时候逃避开了。我一直很难面对《马克》中的自己,其实对于我出现的那段断断续续也是远远的看过,我其实一直很自卑不敢去面对某些方面的自己。这也是我需要去弥补的,最起码《马克》给了我第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也要很感谢程小挑和《马克》剧组里的所有的成员,谢谢!马克里的那些受访者有一小部分我都认识,但是更多的是我没有接触到的朋友。真的很想有机会把这些人凑到一起,大家一起谈谈聊聊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梦想,就是梦想,只有梦想才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如果说要我们回归童年的清纯那是为难我们自己,要是我们一起互相勉励那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马克》可以说改变了我,毕竟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梦想的战场上在战斗,我看到了很多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在梦想的战场上战斗,倒下了很快就站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因为我们团结在一起,为了梦想而战斗,但是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孤军奋战而是有着很多有梦想的伙伴在身旁,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旁。
有些受访者的话很让我感动,真的!当我看到后全身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真的很感谢。我是一个感情很细腻的人,并非我的外表和言行举止给人的那种感觉。我不是在炫耀什么,我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我只是一个普通普通的人,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是我梦想的圣经,我送出去过很多本。因为我觉得有些东西不能是独享的,如果你喜欢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梦想,这是我一生最想做的事情就是On the road。梦想。坚持。坚强。自信。勇敢。我现在就在坚持这五个词,支撑着我去现实我梦想,我一生的五个词。现在我想要更多的人去分享这五个词,只希望有人去理解,去支持,去做我就满足了。梦想才是你个人最大的财富,因为你有了梦想你就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才会有更大的精力去实现你一生的梦想。《马克》,我欠你的!我要用我的梦想去偿还的。
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星子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