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救我》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救我》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1 12:2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救我》经典观后感集

  《救我》是一部由张琦执导,宋佳 / 石凉 / 朱宏嘉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我》观后感(一):最有情节的科教片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大陆式的恐怖悬疑大烂片,《救我》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看完之后真想大叫,导演,救救我。我一分钟几千万的灵感上下,却饕餮青春下了这么一部大烂片~~日

  不过把此片当作一个喜剧片来看倒是开了眼界,因为它与其他喜剧搞笑片不一样的最大突破,就是导演把他自己及其电影事业的前途作为搞笑的噱头。

  作为科教片就更是可圈可点啦。哥们愣是把片中的关键放在了解释女主人公产生幻觉的原因上,并且不是通过恐怖的剧情引导观众自己去发现,而是通过一教授给观众上了一堂心理咨询课,罗嗦了近有十几分钟。

  不过,说到头,这还真是一部恐怖片——让我觉察到了一个没有特点的电影市场、一群跟风而又跟不好的导演、一个不知自己真正需要的观众群这三者组合在一起的可怕!

  That's no time before Doomsday.

  《救我》观后感(二):谢谢结尾,让我的恐惧感顿然消逝;也批评结尾,中国的悬疑惊悚类就坏在结尾的真相大白。

  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主要是增强了我对恐怖片的承受力,明白了就不恐怖了。主要说缺点吧。先说和本片类似的片子的区别:第一个想到的是《禁闭岛》,也是医护人员帮助精神病患者,电影始终有两条认识,患者的主观认识和医护人员一方的认识,患者认为是他是警探,在调查非法组织,医护人员配合他演戏,特别说的是细节很好,不会感到突兀,客观事实和病患的主观认识渐渐融为一体,真相大白,大家真正随着电影进入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其中的客观部分也是患者自己的疑虑),感受真实而自然。反观本片,到底是学生还是患者,开头学生多,后来只在写论文的时候出现过一次,如果是学生恰好生病,那也不能这么巧,还有《禁闭岛》主人公的精神病是由于他杀死了妻子,防火烧了房屋,杀妻烧房是因为患自闭症的妻子杀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妻子自闭杀子的原因是在外征战多年的男主人公从战场回来后对家庭照顾不够,照顾不够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目睹了集中营的惨状收到心理刺激。所以大家明白了他的精神病是从一个刺激到另一个刺激,就是别的人摊上这样的事儿也可能出现精神问题。而本片难道会仅仅因为一个名额就精神了吗?是不是心理承受力太差了。还有本片由幻觉的部分,这和《美丽心灵》和《二次曝光》又有些类似,《美丽心灵》的描述也会让观众看不清真相,产生两种认识,即大众认识和主人公的自我认识,这两个认识自始至终存在,是他人生中的主要两个部分,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自然而真实,而本片只是为了解释事件,欠缺对感情的深入展现和挖掘。《二次曝光》也有和本片一样的设置,也是开始是幻觉,把观众搞晕(为了搞晕而搞晕),然后又来了个一百九十度大转弯,说都是幻觉,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幻觉,表现不够,也毁在结尾上,还不如本片,或者说两部都是故事的支撑点不牢固,只能靠幻觉拉来拉去。

  一句话,靠音乐、镜头、鬼怪、虚幻的东西吓唬观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好片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真实的、感觉的东西,不要过度用理智、推理去解释,尤其是记住不要故弄玄虚,要让观众区感觉、在感觉中去认识。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自己已经写了一个剧本,同事说这部和我写的那部差不多这才看的。还有,这是我的心得,心理悬疑片不能明明白白地把事情说清楚,点到为止,可不能成了心理课,本片更加坚定了我的写作信心和认识。

  《救我》观后感(三):哪點差了

  片子是不抱太大希望看的,但是看完後我跟我F都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片子.

  之前鬼片都要看日本的,只是近幾年日本鬼片越來越爛,反倒韓國泰國的出了突然一天系列邪降鬼影等不錯的片子,就連西班牙前陣子的靈异孤兒院也能看出他的突破.故事類,宗教類,有愛類...

  前些日子看了國內的雙食記,還很鬱悶怎麽那麽好的一個劇本給導演拍成那鬼樣,直到今天看了救我才真覺得國産電影在進步.

  救我就結局來說不算是鬼片,算懸疑吧,.

  女角誘惑老師,殺死丈夫,到以爲周圍的人都想害她......故事情節緊凑,環環相扣,在認爲自己鬼纏身的那一段中"鬼"始終沒有正面現身過,僅僅通過很小的細節:死去丈夫的來電,床邊的體溫,DV中多出來的那只手....就足以達到驚悚的效果,鏡頭運用恰到好處,將詭异的氣氛推到最高.當後來知道不是鬼而是女角自己的幻覺的時候只覺得一陣寒意,比05年的疑神疑鬼更能讓人感受幻象所帶來的痛苦.只是結局有點爛,又回到白爛的愛与和平之上.

  恐怖片一直處于多人愛看多人駡的狀態,而當恐怖片遇上國産片結果可想而知,但是真拿來跟別的鬼片比,哪點差了?

  《救我》观后感(四):恭喜中国烂片队伍再添一员

  这部片子如果把刘老师换成警察叔叔,那么就是一部侦探片;如果把刘老师换成心理医生,那么就是一部心理分析片;如果以吴征的角度来拍,那么就是一场歌颂了恋爱中的伟大奉献的爱情片;如果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拍,那丫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荒诞片....

  但是,现在,它居然令人发指地号称自己是一部恐怖惊悚片。

  我是抱着抚慰我被钢筋混凝土计算折腾了一天的心情进场的。没想到,除了偶尔一两个镜头用拍摄角度的变化让我眨巴了几下眼睛。

  节奏拖沓。要不是在交大影院看,我肯定忍不住拖动下边那个诱人的快进。

  情节不经推敲。看到3/5的地方,唰一下冒出来刘老师神气的讲演,其实就宣告了整部片子的结束:这部片子拍的是个神经病。你们坐在下边看的也都是神经病。前边还跟着推理了那么久,怀疑了那么多,现在丫就是一神经病,导演想怎么搞都不过分。傻了吧?

  表演粗糙。为了表示这是个恐怖片,就一个劲儿喘气,假装气氛很紧张。那个肖琳,生怕观众不怀疑她,活脱脱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的女特务。

  当然,就像开头说的,还是有那么几个镜头不错。不然就可以找这个恐怖片的剧场补充睡眠了。

  还有,那个黑色蕾丝内衣演绎的时间实在短了点....

  《救我》观后感(五):是谁们成就了盗版事业

  我有个朋友,自从看《越狱》第二季就开始大骂:拍的什么破玩意儿!?胡编乱造!基本上看完一集骂一集,可是一集也没落下看。开始我还觉得奇怪,要那么招你烦你甭看不就完了,又没人拿刀架你脖子上逼你看。后来仔细想想,要不就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要不就是走特立独行自我标榜的路线,本来嘛,大家或者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有人逆潮流而动,因为看不惯而跳出来BB。

  今天得悉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重点打击“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之前以《死亡笔记》作为代表。看到这条消息估计盗版盘商又该弹冠相庆了。首先咱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援引彼描述为:所谓“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是指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注意,这里面“以奇异的幻想”、“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原本大约应该是褒义词,至少是很多电影的宣传文案里常用的。若是去掉定语来看,“以异类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为虚构手段,以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就很像对于当下《长江七号》的描述嘛,如果说“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那么前几天我一时失手买的《救我》就是此类的典型,只不过应该再加上一个词“失败”,变成“以追求失败的惊惧恐怖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把这样的垃圾电影清理出院线和音像制品市场我举双手双脚赞成。说到这里又想起多年前有部电影《古镜怪谈》,里面有个打扮怪异的家伙时不常出来荒腔走板地唱: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还有诸如大S和刘烨合演的《疑神疑鬼》,这些电影共同的特征是开始全都按照鬼片路子拍,等到了人鬼莫辨的时候“咻”一下峰回路转,原来罪魁祸首全是那些心理扭曲的、人格分裂的家伙在人吓人,每每看到这里我真的是“连跳河的心都有了”,恨自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怎么又上了这帮孙子的当了?贩卖这样劣质噱头的伪惊悚恐怖片,是应该毫不留情地打击的,而对于真正的所谓“恐怖灵异类”片,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了,一种是如《咒怨》系列、《鬼来电》些列,出现在《午夜凶铃》之后,同样是连续剧改编,但没有《午夜凶铃》里连贯的逻辑关系,没有对人性阴暗的刻画,只是一味制造各种各样的可怖场面,单纯为了吓人而吓人的垃圾电影,相信的确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又如《笔仙》之流,旨在宣扬毫无依据的灵异理论,将一些事物无法清晰说明的含混一面放大和传播,使小孩子们因此疑神疑鬼,把希望寄托于虚妄的所谓黑暗力量。这些都是应该旗帜鲜明的打击的。那么第三类呢?名著与传说、童话和神话,它们与“恐怖灵异类”如何界定呢?你能说《魔戒》里的那些戒灵、幽灵军团样子不恐怖么?《加勒比海盗》第一集的骷髅海盗、第二、三集的海鲜兵团不诡异吓人么?你能保证小孩子看了晚上不做噩梦不学杰克船长的娘娘腔兰花指么?同样是“以异类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为虚构手段,以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你说谁是不健康谁是健康的?《西游记》里那么多妖怪,如果不是现在电视剧里可爱版造型,全换成《加勒比海盗》里那般面目狰狞、奇形怪状、汤汁四溅,家长还会让小孩子按时坐在电视机前么?在分级制度出台以前,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这么久,还要延续多少年谁也不知道,因为分级制度仿佛代表了彻底向西方腐朽没落的文化制度看齐,分了级,大约就离公演三级片不远了吧。

  还有一种情况,影片是漫画或动画片的衍生品,《死亡笔记》就是典型例子,熟悉连环画的人纷纷批评电影片《死亡笔记》主角造型不像、剧情没有原著紧凑好看,这说明电影只是一股支流,很多人已经从另一种途径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和想传达的意思,那只限制电影的音像制品有什么用呢?要不你就想办法做得滴水不漏,不管是电影、动画片、漫画、小说,一概封锁得严严实实,别让境内任何人有机会有途径接触哪怕一点点,要不,就别干掩耳盗铃的事,这就好象洪水来了把你们家房子给包围了,你死死按住门说:没关系,水是不会从门里进来的!那我必须告诉你:没用,门只是房子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去年风闻好莱坞购买了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改编版权。凭心而论,《鬼吹灯》系列开始我挺喜欢,原因一是作者对《周易》、风水学说、自然常识、民间习俗的了解让人大开眼界,二是小说的文笔特别有画面感,就是看的时候特别容易想象出一个个场景。不过越往后写越象流水线出来的也就是“行活”,基本没法看了。如果按照我们多年接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准评判,《鬼吹灯》充斥着怪力乱神的迷信思想,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文革期间,但僵尸、妖精、狐仙这些灵异事物不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排斥的唯心主义么?就如前面所说,如果认为影片《死亡笔记》“宣扬恐怖、暴力、残酷等不良内容,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那《鬼吹灯》系列小说的流行不恰恰是对“宣扬恐怖、暴力、残酷等不良内容”的纵容和支持?更何况我们还允许好莱坞购买了电影的改编版权,假设有一天,《鬼吹灯》这个讲述神鬼妖狐作祟人间的系列电影成为“印第安那.琼斯”式的美国大片,那我们的广电总局是应该把它作为大片引进还是作为“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将其拒之门外?如果选择后者,该如何面对书籍在全国的流传?这不将是件可笑得很可悲的事情么?

  《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说是《致全国DVD盗版商及盗版DVD购买者的贺信》,大意应该是“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告之各位,常年战斗于正版盗版决战第一线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正式退出战斗序列,从此此类影片的音像制品将在正版销售商店销声匿迹,消费者将无需为此花费高额正版费用,只需在各盗版销售商处支付5~8元不等,请各位即日开始享受此盛筵”。如果我是盗版盘商,一定即兴吟诵《马太福音》之马太效应段落: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最后讲个故事,从前有一摆摊儿卖煎饼的,摊儿摆在香辣蟹的店门口,摆摊儿既没钱进去吃又有痔疮吃不了辣的,还想让别人买他的煎饼。于是他就冲着饭馆里喝:别吃了别吃了!这蟹里有毒!大伙一听,这还了得!全都跑出来了站门口,互相合计着,还得吃啊,离不了这口儿啊!于是合计了一会集体奔麻辣诱惑了,卖煎饼的跟旁边站了半天等了半天,一个煎饼没卖出去,火还灭了,呵呵。

  《救我》观后感(六):缓慢前进中的国产心理剧

  从张国荣的《异度空间》开始,心理学电影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最近的有《再生号》、《异空危情》、《救我》等等,包括Inception《盗梦空间》实际上也是心理学电影。

  然而心理学总不免和恐怖、悬疑、鬼怪、惊悚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的无意识世界是那么的辽阔无边,再怪诞的想像在无意识的水面下都显得理所当然且有迹可循。

  或多或少读过心理学的朋友一定记得弗洛伊德关于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那张冰山图吧。无意识就是水面下面看不到的冰山。里面蕴藏着怎样的恐怖、危情、和狡谲还要等待精神分析师像凿冰山一样去层层剖析。

  心理学上精神分析这一流派不仅仅是给了文艺创作取不尽的题材,而是从根本上影响了文艺创作者的精神状态。读过弗洛伊德的艺术家们,都通过自己的解读方式去展现自己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达利的绘画,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的电影,皆是如此。

  把心理学电影推向一个高峰的当然是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鸟》、《后窗》等片,基本上是心理学系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入门教材。这些影片在解析人的精神世界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跟心理学学科本身的蓬勃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在中国,文革期间被打为伪科学的心理学,在8、90年代才刚刚有了一小段发展。并且只是刚刚展露头角,观众对心理学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包括编剧和导演,读到的题材和案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几十年前已经用过的故事。在我们觉得很新奇,实际上早已经被别人用烂了,稍稍看过希区柯克的人应该都知道。

  在中国,心理学却和犯罪、惊悚、和鬼怪联系在了一起。这似乎是心理学电影本土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异度空间》是怀疑有鬼,《救我》仍然是怀疑有鬼。

  不能不说这是把心理学这门科学,迷信了的、简单粗浅的照搬到了电影里,成了一种电影元素。就像功夫片里的成龙的拳脚,情色片里钟丽缇的身段一样,心理学沦为了一种制造鬼怪、紧张慌乱气氛的噱头。

  所以影片最后,对所有不切实际的堆砌,所有荒诞、紧张和神经质都有一个归根结底的答案——主人公是有精神病的,——这是一部心理学电影。

  ——————————————————————————————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救我》这部片子,作为心理学电影,而不是作为鬼吹灯系列鬼片的意义。

  女硕士研究生出现了癔症的情况,

  百度一下癔症,也叫歇斯底里,多出现在16——30岁的年轻女性。(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论断,任然值得讨论)

  癔症的特征:

  (1)情感代替理智

  (2)暗示性强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精神疾病是跟性有关的,在这种被称为“力比多”的性动力的驱使下,主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这个女研究生,为什么会出现幻觉?和导师发生性关系以换取出国机会,误以为杀死了男友并埋尸?因为她潜意识里有这种冲动,在迫于现实原则的压迫下,被压制了。因为看到和自己竞争的同学和导师关系暧昧,受到了暗示,所以认为以性交易可以换取自己出国的机会,因为被男友发现而无意刺伤男友,刺伤后又残忍的埋尸,并在这时出现了男友鬼魂的幻觉。

  这就是癔症。

  想一想为什么癔症、歇斯底里多发在年轻女性?个人认为在16——30期间正是女性生理和心理逐渐从少女走向女人的重要阶段,要经历学业、感情、工作等多方面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并怀揣着对不现实的事物的幻想,例如“白马王子”,以性交易换取的晋升和成功,等等。在身体日趋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性的体验,与社会的关系。女性精神上,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旦当现实和想像差距巨大,或者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女性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付诸于个体的身体的时候,婚外情、性交易等,而这种方式在个体原有的道德体系中是不成立的,那么冲突就产生了,癔症就出现了。

  来看一看她的导师是怎么治疗她的。他用了摄入性治疗,也就是参与到患者所幻想的情景,按照她的逻辑走下去,在遇到像《盗梦空间》里面筑梦师设计的逻辑死角,那么这种潜意识主动钩织的幻觉就会因为逻辑不合理而不攻自破,在片中就是,女研究生坐在空空的沙坑,眼前的活生生的男友。埋尸的假象也就不攻自破了。这是冲击疗法。

  一般精神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危险的冲击疗法,显然这是为了影片效果。相信影片是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当的电影剧本修改,而不是完全照搬真实的精神科案例。

  总的来说,本片对于心理学元素和技巧的运用已趋娴熟,值得打这5颗星。一定程度上,让心理学题材慢慢走向普及。但国产心理剧,离大片和精彩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当然也会促进心理学电影的进步。导演,不要在盲目照搬希区柯克了,想拍心理学电影,好好再读一读心理学的著作吧。

  《救我》观后感(七):深度恐惧

  慑骨的寒冷,毛孔的颤栗,放大的瞳仁,急促的呼吸。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恐惧,而恐惧本身又带给我们什么。

  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不理智的时期看到了这样一部电影——《救我》。

  与其说是再看一个发生着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在预览自己极有可能发生的未来。

  女大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爱情、家庭、事业……当这一切都被串联在一起,当这一切都毫无余地的将要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那种巨大的压力足以摧毁任何一个理智的头脑。虽然极端,虽然几率是万分之一,但没有人敢肯定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恐惧的“她”。

  我很怕宿命一般失去:毕业即失业、毕业即失恋……

  毕业那天,或许我将一无所有:拖着行李在车站的长椅上等待不知何方的火车。没脸回家面对鬓发已苍的父母讨要活命的本钱,没资本在人才市场上“赤身一博”,没办法面对昔日的恋人在校门口的挥手作别。我不知道自己的脚将会踏向何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系在何处……

  或许我也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这里曾经没有友情,而今又消散了爱情,或许某一天亲情的稻草也在此夭折。

  我的世界在下雨,你的伞却遮不住我的天空……

  《救我》观后感(八):我一边看也一边喊"救我"

  就一个感觉:比较肤浅, 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编辑制作. 没有任何新意,到了故事最后导演安排那个导师来个课堂总结,道出事情原委, 真让人无法理解, 这导演把他苦心经营的那么一点点本来也不恐怖的"惊悚 "气氛全迅速蒸发了.

  也许一个观者在没有任何专业认识的基础上说这么刻薄的话实在有些不体谅电影制作的辛苦, 更何况我还是在网上看的盗版本, 鄙视自己一下.但做这电影的人啊, 实在要多谦虚谨慎的学学优秀影片, 咱没钱大制作, 至少把故事编的通顺点. 反正我这种智商一般的人看了就觉得这故事就讲一狗屁老师把一学生折腾疯了又变成科研成果,恐怖吗? 还不如改黑色幽默呢!

  《救我》观后感(九):烂就一个字

  恐怖惊悚片弄不好就会催眠。

  这部片子连续看了一个星期,每天睡前看上十分钟立刻入睡。

  第一,部景简陋无比,摄影或者剪接没有任何特色。

  第二,演员表演生硬造作,再造作一点就可以算Cult了。

  第三,没觉得那个宋佳怎么漂亮。当然这部片子的演员都很造孽。和他们比较起来宋佳还凑合。

  第四,也就是最烂的。剧情完全经不起推敲。我操就是演一个疯子的产幻经历,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小题大作。我看了20分钟就猜到了结局,某些自作聪明的人宣传这是一部“没有鬼的惊悚片”,并且依据河蟹思维来看,也只能这么演。

  烂片一个,超级烂片。居然也敢在贺岁档期抢钱。幸好我是从网上下的。

  《救我》观后感(十):《救我》:混乱的合理解释

  一面完好的镜子照出来的是一个人影,一面由碎片组成的镜子照出来的是多个人影,但是,明知道这是一面碎掉的镜子,为什么还要去照它呢?

  ―――韩兮

  近两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了一批恐怖悬疑类的影片,这一现象的造成与现阶段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这类影片由于资金相对少些也成为许多新晋导演的试金石,所以影片的质量难免有些参差不齐。但在中国B级片市场刚刚形成的初期,这种混乱的局面却是值得肯定的。

  《救我》同样是一部打着恐怖悬疑旗号的影片,但也同样具有同类影片中的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极具代表性的。

  由于国情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许多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恐怖的过程,最后却给出了一个悬疑的结果,这就造成了影片的不伦不类。但这样说的意思并非将恐怖与悬疑彻底地分离,只是言明两者的结合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只是国内暂有的这些影片所讲述的故事都不足以将两者以最具有逻辑性地方式结合起来。

  《救我》便明显地具有这样的特点,影片第一场戏便发生在一个幽暗的楼道里,突亮突灭的灯光,遮遮掩掩的窗户,更重要的是主角姜研的亮相,坠直的长发,修长的身形,木讷的表情与苍白的脸庞,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告诉观众,这将是一部恐怖片,甚至可能有鬼魂的介入。接下来的情节更令人感到心理上的恐惧,病人杨大民执意地空想着死去的女儿。

  这样开篇不能说是失败,因为它具有好莱坞式的签约性,基本上算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但导演过早地为影片定位显然失去了悬疑的真正含义,我们只能准备接受一次又一次视觉上的冲击或说导演强加过来的恐怖情节。但无论如何,这个开篇是将影片引向恐怖片的前兆,是对观众心理上的暗示。

  于是,接下来观众会有一种恐怖片的期望,而影片也似乎在迎合着观众的期望。

  这个故事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线索,第一条线便是姜研与杨大民之间的病患关系,第二条线是姜研与男友间的鬼魂线,第三条是姜研与老师同学间的事业线。毫无疑问,这三条线索都被导演以现实与幻想两种方式进行着演绎,于是导演围绕着杨大民女儿是否存在,男友是否死去以及老师同学是否算计姜研这三个问题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我们可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处理是架构在幻想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完全以姜研的视点而进行的。

  导演并不打算跳出姜研的思维,而是替姜研来讲述三条线索上发生的故事,这势必造成一种幻想贯穿整部影片的效果,而姜研由于个人的问题,所有的幻想都具有恐怖风格,于是,观众其实也被强迫地接受了姜研的幻想。但我们会发现,姜研的幻想虽然能够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但在细节上却是混乱的,甚至是重复与做作的。

  一部悬疑影片的细节绝对是精益求精的,之所以此片的细节混乱重复与做作,其实是导演故意为之的,他力图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那种恐怖的感觉。为恐怖而恐怖是此类影片最大的毛病,所以我们看到的姜研的幻想也由于这些细节的伤害而变得缺少逻辑,也不够丰满,不是那么地引人入胜!

  事实上,幻想的确是由某些碎片组成,它的不合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但接下来便出现了影片最大的问题,即对这些不合逻辑的幻想的解释。解释是悬疑片必须完成的工作,但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解释本身就不合逻辑的事情便显得有些荒谬了,也因此而缺乏说服力。当观众被强迫接受了不合逻辑的所有幻想之后,得到的却是缺乏逻辑,荒谬的答案,观众的观影体验肯定不会舒服的,这也是此类影片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故事并没有达到极其丰满,逻辑性极强的时候,影片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依靠影视手段建立起来的恐怖细节其实都只能换来结局的苍白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悬疑与恐怖是无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针对本片而言,幻想以及人格分裂这样的解释其实也是盲目的,并不具有真正的智慧。

  顺便说一句,现在许多影片最终都会给出一个精神病幻想的答案,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因为在幻想的前提下,剧作几乎可以毫无章法地编写,幻想的世界是没有逻辑的,也就是没有故事的,更没有实在的意义可以挖掘。可在《惊魂记》中,那个故事发生的世界却是现实的,符合逻辑的,所以最后的解释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韩兮

  2008-1-16于通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