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最后》经典观后感集
《陪你到最后》是一部由Reinout Oerlemans执导,卡里斯·范·侯登 / 巴里·阿茨玛 / 安娜·崔佛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一):陪我到最后
看《陪你到最后》,开场时典型的好莱坞故事,最后的典型的悲情结局。如果解构电影,它甚至什么都没有。一个寻常可见的家庭悲剧加上一些性的点染,加上真实经历改变的噱头。但这些看似的寻常可见或看似明了的故事大纲却总要在某一个镜头里瞬间,抓住了你的泪点。
眼泪是怜悯还是感动,是悲伤还是恐惧,是感同身受还是装模作样?说不清楚。Stan说上半场、下半场。赢了的,输了的。
我的上半场、下半场。
tan说,Carmen纵容他偷情的坏毛病。然后癌症来袭,一切天旋地转。Rose出现,让他得以喘息。婚姻从宗教意味的责任义务到现代意义上永恒爱情的宣誓。从神圣下降到人世。离婚意味着婚姻成了爱情的附属品,因此当Carmen啜泣着说到“无论好或坏”,Stan依旧推门而出。他怀疑自己是否还爱这个病恹恹的妻子,丧失了自信、笑容、美丽,充满了对死的恐惧、眼泪和呕吐。这一切当然与爱情有关。
但与其说他是在怀疑,不如说他是在逃避。当癌症来袭,当爱情被死亡嘲弄时候,责任感将他推向丈夫的位置,而恐惧和软弱使他透入Rose 的怀抱。得知Carmen必死无疑时他与Rose做爱的方式,与其说是情人间的亲热,不若说更像是蜷缩进母体的怀抱。他也在害怕吧,他也在疲倦吧,当爱情从两个人的幸福变成了生与死的搏斗,当爱情从一个美丽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呕吐、放射、落发、缺了一个乳房的病人时候,当责任感难以卸下,软弱的逃避成了最佳的选择。或许他罹患孤独症,但,任何一个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人面对这样的一场人生巨变,多数也只能选择逃避吧。
逃避的方式很多种。婚外性大约是对于婚姻最成功的背叛之一。所以当性爱画面放在眼前时,它或许有最强的震撼力量。
我不责怪Stan,并不是每个人都坚毅。我伤感的是,如果我是Carmen,大约也难以承受这样的现实。当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在自己痛苦的时候拥吻另一个女人。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悲伤。当死亡的恐惧笼罩着自己,而最亲近的人一直在欺骗。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悲伤。
——下半场——死亡、家庭、爱情。
我从一家三口围在床前时落下泪来。当死亡降临时候,Stan的软弱、背叛、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他在。我亲眼看过罹患癌症的人被摧残的身体。化疗掉光的头发、肿胀的腹部对比瘦的皮包骨的大腿手臂、凹陷的眼窝、强打的笑脸。在小房间里绝望的眼泪。死亡以如此缓慢残忍甚至带着鄙夷的笑容来到时候,谁能不崩溃。患癌的她对着我们开玩笑的说肠子都剩下没多少了,然后崩溃的大哭,喃喃的说着不想死的场景至今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
还有那个他。看到家人提前准备好的寿衣,吼叫着不想死而最后屈服的穿上的绝望。
正因为知晓了死亡,所以对于眼前的Carmen更有一种心疼,和恐惧。Stan的软弱本就无可责备,真正可怕的是眼前这个被判死刑的女子。即便及时享乐依旧无法填补的黑洞似的恐惧。知道自己的死期,其实很痛苦吧。
看到Stan伏在Carmen身上捕捉生的气息的时候,眼泪没有克制的往下掉。我也总是有同样的动作。所以明白那里面的恐惧和绝望,因为你不知道如何面对,最坏的结果。
人有求死的欲望、人明白死亡的终结、人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恐惧。飞翔只是一瞬间,坠落却永恒。于是我们用更多的东西粉饰它。我们说它是新生活的开始、我们笃信爱的人去了更好的地方。其实只是难以面对,爱的人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唯物主义是痛苦的,没有信仰是悲剧的。因为对于死,自己只有最坏的想法。
死亡议题融合着爱情、婚姻、背叛和家庭。这个故事如此赤裸。它真实,是因为疾病的真实、死亡的真实、脆弱的真实。我所能看到的,依旧是无能为力和深入骨髓的绝望。
让每个情侣都把在一起的时光看做是有期限的来珍惜。live today as tomorrow u will die.太多人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但为什么人类生存了这么久,还是记不住?因为时间里有最强的稀释剂。人类有最强的惰性和习惯力。这是我们不断面临失去了才晓得珍惜的痛苦的源头;也是我们能够面对人生那么多波折变化生离死别的良方。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二):不是每个阶段都能及时行乐
我不记得我还看过其他什么荷兰电影,这部电影意外的来自好友的推荐,填补了观影史上的一个空缺。这个关于绝症,出轨,爱情的电影,给人很奇怪的观影体验,里头缺少了狗血言情剧里誓死不离不弃的伟大,更多人性的需求和脆弱显现了出来。之前看过于娟的抗癌日记,身边也有亲友因此辞世,只不过亲历和旁观差别那么大,看电影是一件事,自己的身体还是要好好保重。
男主角斯丹第一眼很难说是帅,却是个身经百战的情圣,乱花丛中过,片叶不留身。直到遇见美丽的卡门。卡门的名字很吉卜赛,很狂野,而她本身的活泼却始终清澈,一如她湛蓝的眼睛。两人坠入爱河,结婚,孩子,成功的事业,美好的像画一样。斯丹虽然很爱妻子,也感到自己家庭的美满,却偶尔还是会沾花惹草,夫妻俩都觉得这并不会破坏两人的感情。在一次出差偷腥差点丢了戒指战战兢兢的面对妻子时,却发现妻子眼中的惊恐与泪水。乳腺癌的宣判让两人慌张而不安,跟着治疗的节奏疲于奔命。斯丹难以忍受这样的压力,直至遇到同样美丽却性格奔放的女画家萝丝,给了他寻觅已久的发泄渠道。治疗渐入佳境,斯丹又回到了妻子身边,发誓不再欺骗,新生活再次被疾病打破。
斯丹和卡门在麦田的赤裸相见是本片最美的镜头之一。金色的阳光洒下来,我们只看到两个肆无忌惮的青年毫无防备的在一起,享受着无羁和狂野。斯丹和萝丝在巨幕画板对望着嬉戏是片中另一个美丽的镜头。同样光影之下同样的无忧无虑,笑的旁若无人。
斯丹生性花心的偷情和妻子病后的外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斯丹与妻子之间的坦诚让人很惊诧。新婚不久斯丹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的浪荡,而妻子也睁只眼闭只眼,恨愤交加却也无可奈何。她知道他心里没有其他人。他天生的浪荡凝聚在他的自恋和渴望被崇拜的上,他有了女性们的臣服,有了成功的工作和一切外表上的光鲜,一如他脚上那一双弯曲到奇异的皮鞋,他自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行走在花街柳巷。然而他对妻子的爱是如此的深厚,简单。妻子病后,这一切骄傲和自恋都褪去了。在萝丝的出现之后,斯丹的出轨变得无可忍受。女画家如此充实的填补了斯丹的生活,卡门难以忍受自己的病痛,难以忍受身体的改变,难以忍受丈夫对她人的依恋。斯丹与萝丝相见的第一天,就告诉了她妻子的病况,萝丝似乎是更及时行乐的那一个人,两人缠绵时斯丹被一个电话叫回医院,她眼角有一丝冰凉的失落,独自在画布上挥洒着难以言述的落寞。斯丹的生活被没有尽头的琐碎和恐慌所占据。在新年变装舞会后,卡门第一次爆发了。这是怎么样的绝望和无助,怎样渴望抓住这一丝不知几许的期望,惶惶不可终日,没有一丝呼喊能够代替。我曾见过一个快去世的年轻人,羸弱到无法动弹的躯体蜷缩一团,他肿大的舌头吐出一串不清晰的音节。他的父母告诉我,也许快结束了,也许一切都快结束了,对他,对大家,都是一种解脱。我看的见他们眼中的眼泪,却体会不到他们身心的劳累。纵然亲如父母,久病的孩子都如此沉重压在他们心头,伴侣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想象。这样的郁结不能发泄在妻子身上,不能发泄在孩子身上,斯丹的外遇更像是他培养出的一个奇特的爱好,把自己的身心放空,完完全全的放纵以至忘记了责任,忘记了垂死的妻子,忘记了日夜不眠的羁绊。然而放空之后,是谴责。在俱乐部放纵,满耳也只听到来自孩子的质问;在街上驾车飞驰,恨不得砸碎一切,摧毁自己。
最终的救赎还是到来。妻子的病眼看走向了终点,不再有挣扎,不再有愤懑,留恋着存在于彼此的每一刻,忘记以前,也不顾以后,及时行乐。在卡门决定安乐死之前,斯丹温柔的替她仔细擦拭身体,这瘦弱到扭曲的骨架,和片头那阳光明媚的饱满身躯的对比,触目惊心。一起回归到最初的美好,明亮的光线中,舒适的房间里,她走了,他亲亲的吻着她,说着再见。
———————————————————————————————————————
关于角色,我想几个演员拿捏的都很好。女儿在本片的定义如果更清晰一些会更好。关于服装,印象最深的是那双亮黄色的Gucci高跟鞋,跟高到会扭伤脚踝,但是人生短暂,不能不试。关于配乐,古典钢琴配着所有美丽的画面,杂乱到头疼的电子乐跟着斯丹的冒险。电影被分割成几个小部分,在“切乳”那一章,追着斯丹跑的字幕,惶恐尽然。
逝去的人不可追回,最后看着斯丹和女儿在海边嬉闹,他们笑的多开心。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三):It's a cruel world, isn't it good?
最怕癌症电影拍的太苦情
还好《陪你到最后》没有
节奏快而流畅
妻子生病
丈夫本来是细心照料
但总有受不了的一天
(何况 病前也是出轨的惯犯)
接下来就是无止境的
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
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
最后妻子走了。
我哭了。
卡门得癌症成为弱者
斯坦因妻子得癌症也成为弱者
总觉得这样的剧情比那些告诉你
不管你是不是癌症、是不是秃头、是不是只剩一个乳房
要好的多
生活本来就很残酷
那些所谓灌输“正能量”的假大空
才是最大的负能量!
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最后送上古美门研介的一句话
——爱上丑陋!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四):刺激到我的泪点~
我不记得哭了多少次
我只觉得压力最大的是爸爸~
各种压力
现在妈妈看起来康复了~
虽然她很啰嗦,有时候不想理她,但是我是爱她的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五):陪你到最后
除了开头史丹与卡门结婚,其余部分都很压抑,有我读不出的荷兰幽默。曾经做梦亲人去世哭着醒来,知道那种绝望和恐惧。但我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卡门要自杀,她真有那么坚强吗?按中国人的想法,她就算为了小女儿露娜也要活下去。是的,中国人基本不为自己活。我的中国心根深蒂固,觉得如果她是因病而死,那是无可奈何;如果她是自杀,那便是懦弱与退缩。
史丹对萝丝,我觉得他只是找个替身来慰藉,我也有过这种感觉,你甚至会认为后来者比你心里的那个人更重要,可是当你心里的那个人来了,这个人便微不足道。当然这是小学生的青涩心理,我弄不明白婚姻、家庭与外遇。萝丝与史丹是知己,但史丹这样做,会伤害萝丝,如果是真爱,最后一幕就应该有萝丝的身影了。
外行人不懂镜头与画面,中国人不懂荷兰语。
一个是卡门与史丹参加完变性派对回来在路上卡门的声嘶力竭,那是在发泄心里的压力,如果再这样继续假装快乐,会憋出内伤,比起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折磨与对史丹的愧疚是致使她自杀更大的原因吧。
二是史丹在夜店狂欢,屏幕上出现女儿的脸,女儿也跟他生气,到底亲情重,史丹与卡门的复合少不了小天使,他觉得自己也对不起女儿了吧。
及时享乐,却还是逃不掉内心的真实。
这是我得到的。那美好又有瑕疵的爱情,我却并不是很感冒。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六):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家庭事业是主食,其他的女人或者***只是调剂品。小三炮友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过于渲染爱情的电影没什么感觉,这样的电影相对真实,只是加入了乳癌,安乐死,虽然也有些特例,但也实属平常。把更长的夫妻生活,乏味的性生活,孩子和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缩短。
想像理解妻子得癌症的恐惧。想象着丈夫陪伴妻子化疗,看病的压抑,出去释放,有另一个性伴侣也是很正常的。一个女人心里始终容不下另外的女人拥有自己的老公。其实男人也一样。女人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下半生思考,世界会乱套吧,即便性是本性,女人更感性,才会很和谐。
总之记得当初在一起的时候,总之记得坎坷的时候谁陪着你,总之爱情是长久关系的祭奠,当真的得绝症的时候,护工照顾你,只是因为需要钱,而另一半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我以为最后妻子死了,也不会出现第三个女人的镜头,但是却有一段电话录音,妻子的葬礼希望你能来,不知道导演是什么用意。
《陪你到最后》观后感(七):当爱情遇到癌症,并不凄美
我不想评价故事的剧情,也不想评价电影的表现手法,无所谓场面多美,只要让人感动,并感同身受,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好电影。
癌症,这个悲情戏中永恒的主题,被很多电影渲染的何其凄美,女主永远羸弱的靠在男主怀里,男主永远像圣人一样守护在女主身边。以至于全天下的女人都恨不得得场癌症,和自己心目中的那位谈场不离不弃的爱情。
然而,这部电影打破了一切,卡门乳癌化疗,被癌症折磨的不成人样,丹尼却去夜店寻花问柳,寻找刺激。这可怕的癌症折磨着卡门的同时,也在无情的折磨着丹尼。
丹尼寻欢,无疑是用逃避来面对压力,当目睹卡门的光头,丑陋的胸部,化疗的不良反应~~丹尼害怕,害怕失去妻子,也害怕被癌症折磨的不成人样卡门,但是丹尼却不能表现出他的害怕,不能再卡门面前哭泣,不能再女儿面前懦弱~~~这一切,他都需要独自承受,长久的痛苦也许只有用这种方式去发泄,丹尼和卡门在一起,总是微笑着谈论卡门的病,而丹尼和罗斯在一起有时候哭的却像个孩子一般。这时候讨论道德,真的没有意义。当你没有遇到一些事的时候,不要妄自评论。
这事让我想起自己在面对亲人的癌症的时候,虽然坚守在她身旁,潜意识里不也是逃避,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以后却不想用这句话束缚我的子女。这个孝子被儒家裹上了华丽的外衣,其实质却已溃烂不堪守候比等待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当你生病,痛苦着~~~~你的亲人也许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痛苦。还要表现出畸形的坚强。
当爱情,或者亲情遇到癌症,并没有半点美丽可言。永远都是凄凉到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