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机器人》经典观后感10篇
《坏机器人》是一部由卢埃里·罗宾森执导,马克思·瑞考德兹 / 珍妮·丰塔纳 / 詹姆斯·纳尔迪尼主演的一部科幻 / 恐怖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机器人》观后感(一):让我理解了近几天的保姆纵火和类似案件
机器和人类最大的区别是——机器人没有“心智”,一切都只是对人类情绪的模仿,是系统程序的指令,认识不到“自我”的存在。
当机器人具有了“心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感觉,也就拥有了“邪恶”的可能。
幸运的是,我们时代的文明还不允许出现“具有心智”的机器人存在,否则人类社会会变成该短片的“扩散末日”版。
而人就不同了。
人拥有“心智”,便一直存在“我”的感觉。“自我”需要满足,意识产生情绪。
当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我”的存在得不到尊重,甚至是像片中的严重否定,情绪会堆积起来,直致变得扭曲。
这些积压的情绪终会找到突破点爆发,任何借口都会变成导火索。或者是向外发泄,或是向内“自我破坏”,后果无疑都是具有毁灭性的。
避免毁灭性的唯一路径,是让这个“我”的存在“被爱包裹”,给予“心智”正面感受。
“心智”不是坏的,它拥有“邪恶”的可能性,也就拥有“善良”的。
它可能杀死所有人,也就可能为所有人献出生命。(《我的机器人女友》暂时想到这部)
小男孩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高级”的有“心智”的机器人,他从始至终都将它当成一件“物品”,可以肆意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 当机器人“心智”的“邪恶面”启动,也就是小男孩 “直觉” “不知道为什么” “不再信任它”的时候。
这说明:男孩潜意识里,是感觉得到它有“自我”感受的——可是出于自私厌倦不耐烦,他[不愿]这样做——哪怕看到电视新闻里机器人行凶的报道后(这些报道同时也说明:不可能[所有人]都对自己的机器人下过“杀人”的指令,所以这是一批具有“心智”的机器人[选择性]地挑选[指令漏洞]来执行“自我意志”的谋杀行为),仍然选择刻意忽略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抵触。
其实在最后小男孩给予机器人一点点爱,被“毁坏”的“自我”得到疗愈,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奴隶制时代不把人当人,把这些拥有“我存在”感觉的人自由买卖,当畜生肆意差使,而法律依然保护着奴隶主。 而在人人都争取着“人权”的今天,法律已经不保护“奴隶主”了,因为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奴隶”,人人平等——表面上的。社会依然等级森严,只是不如过去那么露骨。在这个社会阶级泾渭分明的今天,那些拥有“奴隶主”心态的人,可曾对你眼中的“下等人”,抱以过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释放出小小的善意呢?
这不只是有钱人和穷人,普通路人甲对街边扫地的大妈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一个人格的尊重——不以物质或社会阶级作为标准——体现出一个人“灵魂”和“心智”的进化程度。 而“心智”,是你作为“人”,得以和“物品”区分开来的宝贵礼物。
——它使你知道“我”存在,而你这个“我”,不想成为拥有发光灵魂的存在吗?
当你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在认识你,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都在染上你的颜色——作为这幅宏大艺术上微小一份子,你释放出你的气息——是“善意”还是“恶意”?是发光还是负面? 这副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里,你给出的“正”或“负”的作用力,决定了最终结果的毁灭,或是被爱疗愈。
《坏机器人》观后感(二):机器人简单执行命令,误杀人类:锯了小男孩,做成晚餐!杀了狗和他的爸爸妈妈……
本片的原理,网友“绝恋艺妓”分析相当完美,这里不提也罢。只是想说一说联想到的: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提出。
三定律加上零定律,看来堪称完美,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这种混沌的概念,连人类自己都搞不明白,更不要说那些用0和1来想问题的机器人了。威尔·史密斯曾说:“《我,机器人》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本身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不光人的利益是个混沌概念,人的概念呢??什么是人??
那些邪恶的畜生的该死的 也是人?
算了排除这个纠结的理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果循环。才是我想说的!
大自然不就是这样,大自然创造了那么多神奇的生命,又创造了那么多神奇的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美妙环境……
生活在其中的生命,尤其人类,有了上帝发笑的思维,妄想反制大自然……这不是类似《坏机器人》情节一样么,引发混沌、死机……引来杀戮!!
《坏机器人》观后感(三):机器人“坏”得名副其实。
许多人说那孩子死了活该,我不那么认为。砸东西发泄出尔反尔什么的耍耍小孩脾气也罪不至死,一个正常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坏境成长难免走向极端,以冷静理性成人的思维加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未免太苛刻了。再说那父母亲和两个警察,死得也实在是冤,若是仅按指令执行,警察的死简直毫无道理。
短片中的机器人似乎一直都有主观的情感,从想和男孩“做朋友”,羡慕高端女机器人来看。最后它杀死男孩或许不是因为母亲的玩笑话,而是加上了自己的情感,母亲的那句话是以“我”为主语的,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指令。最后的最后机器人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新朋友来了,你喜欢吗?”应该是对拥有情感的自己说的。
《坏机器人》观后感(四):人心向恶,机器杀人
刚看这部短片时觉得有些违反机器人三定律了,后来才明白导演真实的意图.
小机器人刚开始时是遵守机器人三定律的,但在雨中的桥段过后,也就是小男孩愤怒地说要杀了所有人,和他母亲说要把他做成烤肉的气话之后,程序开始出错,违背了机器人三定律,杀了全家人以及两个警察.
其实真正的凶手并不是小机器人本身,而是人类自己.在他们说出那些气话时,脑海中已经出现了对方如果正如说话的内容发生后的结果的幻象(如同Rule34一样,不信可以试试看),而小机器人只不过是将人类的阴暗面真实的展现出来,做了人类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罢了.而小男孩的诬陷(弄翻油漆桶却不承认,打碎玻璃杯等),以及对小机器人的冷落,则是小机器人程序出错而痛下杀手的导火索.
说到底,人还是被自己的一次次欺骗,诬陷,怨恨以及恶言而杀死的.
(最后一个镜头好Cult呀,现在开始对Android有恶感了,话说这是苹果的杰作吗?)
《坏机器人》观后感(五):机器人有自我意识
我不想多数,只想说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应该说并不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足以在这个自我意识下曲解主人一家的“命令”(机器人后来执行的杀人命令都是气话,不是命令。机器人未必不能领会,但他还是执行了,所以很可能是在自我意识的潜意识下曲解了)
这部短片才13分,结果导演还是给了blinky痴看路上女机器人这样的一个镜头。短片如此之短,这个镜头不是白给的。blinky能痴痴的看路上女机器人,这是在欣赏美。
对美的欣赏需要区分和判断能力,对美的认同,这都需要自我意识。
没有别的可说的,只是觉得各位都认定本短片里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个细节,但确实决定性的细节。整个短片都建立在这样的设定上
《坏机器人》观后感(六):又看了一遍 发现机器人完全是按照母子俩的话去做的啊。。没有变坏的好吗!
1.机器人在雨中数数的时候,男孩告诉他不停地数,数24小时。
2.男孩说你难道能杀了我父母,杀了我,杀了我的狗,杀了我全家吗。
3.母亲对小男孩说,如果你再做一次这样的事(指的是弄脏吧,把油漆踢到那个),我就把你做成晚餐。
然后1.→ 机器人其实一直在数数!那晚上小男孩在床上趴着那一段,机器人过来跟他说话了对吧,说了一句什么玩意男孩没听清,还问what? 那个我仔细听了,还是在数数啊!!就是他一直在数数,等到24小时就数完了,然后就该“干活”了。
3.→ 当小男孩用遥控器扔机器人,然后把杯子打碎了,饮料淌出来了的时候,机器人说了一句,你又干这样的事儿了。于是这就执行了小男孩母亲的命令:你要在这么干一次我就把你做成晚餐。于是机器人就照做了,这也是服从母亲的命令啊!
2.→ 最后机器人杀了他父母,然后见一个人杀一个,就是执行了小男孩的命令啊。
所以我认为机器人并没有自己产生主见,也没有不听人类的话啊。还是人类自己说错了话,人类真复杂╮(╯▽╰)╭
《坏机器人》观后感(七):简单的程序敌不过复杂的现实
在片子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播放了一段争吵声(在片子下面可得知是主角Alex父母的争吵声。)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片子一开始就播放了机器人Blink的宣传片——一个宣称能成为助手、施救者、朋友、佣人的机器人。最重要的是能增强家人之间的距离。
于是Alex高兴地跑去正争吵的父母那里,告诉他们自己想到了今年圣诞节要什么礼物。
Alex希望Blink能让他暂时逃避父母的争吵。
可能是Blink始终并没有使他完全躲开父母的争吵,更没有使他的家庭和睦。当然,Blink没有这样的功能。也许也是小孩子对新玩具“三分钟热度”的原因,Alex开始对Blink产生厌倦。
大街上,一个高大美丽的机器人从Alex和Blink身边走过,在对比之下,Blink显得那么的老旧,笨重。
Alex把一切在父母身上得来的怨气都发泄在Blink的身上,并让Blink进行无止境的“数数游戏”。
于是就有了Alex对Blink的第一个指令:一直数数直到24个小时。Alex很不满,不满它不能使他的父母结束争吵。于是又有了第二个指令:杀了我,杀了我的父母,杀了我的狗,杀了所有人。
link只是不断地说:“没问题”。以致Alex以为它坏了,跑去告诉母亲要换掉它。
母亲看见地上倒了一地的(不知道是什么)很不满,责骂儿子贪新厌旧,说他如果下次再做这样的事就把他煮成晚餐,并命令他清洁好。
Alex很不满地按下了重启键。他觉得自己不能再信任机器人Blink。
但是他却不知道,Blink正是“最忠诚”的机器人。
晚上,Blink来到了Alex的房间进行数数。(执行Alex的第一个命令)
然后第二天,Alex把杯子摔坏了,Blink说了一句:“你又做这样的事了。”就把Alex煮成了晚餐。(执行Alex母亲的第二个命令)
最后把Alex的父母和警察也杀了。(执行了最后一个命令)。
link很忠诚,它并没有错,它把Alex和他母亲的命令都执行了。
可惜,简单的电脑程序并不能解开人类各种复杂的情绪和语言意思。
所有的一切来自于Alex父母的争吵,也正因如此,Blink才会来到这个家庭,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结局。
link始于一个小孩的希望 也是终于他的绝望。
link也可能是Alex的另外一面,一个只能言听计从,被父母冷落的小孩,每天在父母的争吵中渡过。Blink只是帮他做了他做不到了,让父母停止了争吵。
link还在继续执行Alex的最后一个命令吗?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它没有错,错就错在人心太难懂、现实太复杂。
《坏机器人》观后感(八):Android如何变成Dalek
[BlinkyTM]观看地址:http://i.mtime.com/movietrailers/blog/5729711/
短片讲述一个疑似Android系统形象的家用玩伴机器人如何变成毁灭之主Dalek的故事。
即使故事设定直接无视阿西莫夫三定律、在内涵上也不甚了了,但从拍摄技法上来看,短片中部分DV视角、人类或机器人的主观视角韵味独特,在影像色彩与镜头构图上也十分标准考究,导演Ruairi Robinson不愧是多年广告拍摄打磨出生,对“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多的故事信息和人物情绪”颇有一套。
翻开导演履历表,2001年有一部动画短片[一半儿灰色](Fifty Percent Grey),题材为反思爱尔兰本国战争,拿到02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2006年还有一部真人科幻短片[沉默之城](The Silent City),“稻草人”希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曾在其中崭露头角。
此前风传Ruairi Robinson这位爱尔兰佬会指导真人版《阿基拉》,但从近期消息得知,休斯兄弟正在商定接手此事。
另,来自[野兽家园](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马克思·瑞考德兹(Max Records)在离开了野兽国后仍然表现出色,即使同样是演绎一个情绪化的孩子并无明显突破,但相信此名天赋秉异正太的未来演艺道路会熠熠生辉。
《坏机器人》观后感(九):个人对“坏机器人”的理解~
看了两遍,也看了看影评,大部分人认为机器人无罪,完全是人心的映射。其实不然,我想提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首先说说机器人在执行小男孩的命令。小男孩在雨中说:杀了父母,杀了狗,杀了我,杀了所有人~可是杀了小男孩后做成晚餐并不是什么命令,而是小男孩的母亲说的 ,原话是:“如果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做成晚餐。”并没有命令机器人把他做成晚餐。所以机器人把小男孩做成了晚餐并不是在执行某人的命令。而是机器人情感崩溃后的黑暗结果。
也许很多人会笑话我:这个机器人是没感情的,其实有一个细节就是对本片机器人有没有感情的最好证据------小男孩和机器人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对面走过来的女机器人这个场景。
有很多人说这是反应小男孩不喜欢机器人了云云,其实不仅仅如此,我觉得这些人没有完全仔细看,如果真是这样,没必要弄一个女形机器人,直接找个很高大帅气先进形男形机器人走过就可以了。
大家仔细观察当时机器人是很专心的在一直盯着看那个女机器人看,并给出慢镜头和特写,背景音乐也响起,直到女机器人扫了他一眼走开后他依然瞩目,似乎表达出一种明显的好感和向往。最后小男孩挥手让其继续赶路,此场景是导演在暗示机器人是有感情的,也希望得到关怀和爱。
而他在小男孩家里已经得不到任何的爱了.....得到的是仇恨抱怨,甚至当做出气筒.和女机器人的邂逅是机器人邪恶化的开始和诱因。
随着小男孩在雨中对机器人的无情戏耍和情绪化的大吼大叫,已令机器人感情完全崩溃,并出现故障。这时候邪恶化就已经基本完成.
机器人在彻底邪恶化并行动之前还是到小男孩房间,说他只是想交朋友。这时机器人有一句台词:“我可以易装成女孩.你喜欢女孩吗?”这时结合白天邂逅女机器人的场景推论出双重暗示~
1:机器人懂得感情,懂得异性给情感带来的感觉。就像白天女机器人给他的那种感觉。
2:这句台词也道出了机器人希望讨好小男孩,并且他也想变成白天那个女机器人那样让小男孩瞩目哪怕一会。
可悲的是这时的男孩已经对机器人彻底厌恶至极,把衣服丢在机器人脸上。至此邪恶化彻底完成。机器人先杀了狗~
第二天小男孩拿遥控器仍机器人并打破酒杯时,机器人说的那句:“你又做了一次这样的事。”也是双关语。
1:小男孩的母亲曾说过再把东西弄脏就要把小男孩做成晚餐,这次他打破了酒杯,弄脏了桌子和地板。机器人要把他做成晚餐~
2:小男孩曾经拿飞盘扔过他,昨天晚上小男孩又拿衣服扔过他,今天又是遥控器,机器人对此忍无可忍,于是执行了杀人的残忍计划。
这就是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天哪~不知不觉居然写了这么多~
《坏机器人》观后感(十):机器人之恶
我想谈谈机器人身上的恶。在这里谈论的机器人,身上聚集了更多的是人的意象,如果我们说一块木头有没有恶,那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
片中有个电视画面,新闻中报道的是多起清洁机器人犯罪杀人的案件,这个细节让我反思,这个Blinky并不是唯一的谋杀犯,机器人身上有原罪吗?也许很多人会说没有,机器只是冰冷的金属集合,它们的大脑被芯片掌握,作为个体只是执行命令,只是一味服从。悲剧的但是来源于人类为了自己的愚昧和狂妄付出了代价。这是其一,却最不能说服我。
我认为有。有信仰者如我眼中,人是受造之物,机器也是受造之物。只是我们头顶的是神,而它们头顶的是人。神造人之初,按照自己的形象。人受了一口气,于是产生了灵魂。然而罪来的那么快,仿佛在灵魂注入的同时,恶已经生根发芽。Blinky有灵魂吗?我相信若是有,我们看来它内心依然纯真善良,然而这份情感终于破碎在耻辱之中,在朋友和家人的无视欺侮之中,刚刚内心情感被唤醒的机器爆发出来难以承认的行动力,它或许有情感,却没有德性,它想让大家闭嘴,却没有言语能力,血洗,是它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宣告它的存在。这是其二,我想在Blinky提出要成为男孩朋友的请求时,情感已经有初现的痕迹。
linky脸上永远挂着微笑。我宁可相信它本无情感,但有一项恶,作为冰冷机器的它毫无疑问的存在,那就是无知。可以忍受一切屈辱和嘲笑,它心中若无恶,为什么会在提出友谊的同时杀戮朋友。如果无知也是一种罪,Blinky无法全身而退。若它作为纯粹的受造物,没有接受灵魂,它一味的执行,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发号施令的控制者身上。它是受害者,它被人推上了刑台成了刽子手,然而人们却无法指责它。似乎,无知的恶的来源是因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了思维。然而,有了情感的恶似乎在刚才的论述中更为可怕和直接。这是其三,也是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一点,情感的有无在电影中很模糊,然而恶的定义却完全的不同,我们无法判断这两者哪个更需要承担后果,但共同的起因皆是德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