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蜗牛餐厅》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蜗牛餐厅》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02 0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蜗牛餐厅》经典观后感10篇

  《蜗牛餐厅》是一部由富永麻衣执导,柴崎幸 / 余贵美子 / 三浦友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蜗牛餐厅》观后感(一):蜗牛餐厅:由味而生的幸福

  (写于2010-10-21)

  吃本身就件特别享受事情,往往还能成为产生幸福的来源,例如常年在外好不容易回趟家,吃到老妈弄的饭菜,并非是什么昂贵山珍海味,只是一盘盘普普通地道家常菜,却能吃出种难得的满足感,感动热泪盈眶后开心得合不拢嘴,其实这就是一种最为平凡珍贵的幸福。像这类以食抒情的题材常常会出现在电影中,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拍片模式,但却又有种让人明知是无趣的陷阱还非往里跳的冲动,一个是美食诱惑,二就是情感共鸣,早知这类电影的套路陈词滥调,但也还会被吸引去关注

  拍这类题材的电影最有两把刷子的可以说是日本,在以往很多日本电影中都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于食物细致入微讲究精致制作,日本料理常常给人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并非是味,而是其形,过于精致化,就像一件件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品,叫人难以启齿,但这也成为了这类题材影片的一大看点,在大饱眼福同时,还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观赏欲,就算是望着那些美食吞吞口水也会觉得是件幸事。另一个就是日本的电影非常善于利用自身传统饮食文化,去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各式各样的情感与感悟,例如一颗简单的饭团或一碗普通的拉面就能引发出强烈的思亲或是思乡之情,在聚精会神用心烹饪过程中就能获得生活激情动力,以及从食物中捕获到的快乐,而这些电影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幸福都是由味而生的。

  理性想想比起俗套的好莱坞式爱情片来说,以食抒情的这类电影题材可能会更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而提不起兴趣,所以就需要加入一些特别而富有新意元素。在电影《海鸥食堂》与《南极料理人》里就将地点搬到在了芬兰与南极,跳脱了日本这一地域的局限性,起码环境让人觉得是很有新鲜感的,除了改变拍摄地点外,就是把创新的点放在食物上,在电影《幸福的馨香》中就融入了上海菜,在烹饪上来了个合二为一,也足以吸引人。而在电影《蜗牛餐厅》中就往影片里加入了很多魔幻童话的元素,整部影片看下来就像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了逗了一圈,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了童趣却又不失感动的电影。

  《蜗牛餐厅》讲的其实也是个很俗套的故事,由柴崎幸扮演的伦子因不满母亲行为举止与外面的流言蜚语而出走他乡,却不幸屡次遭受打击而得了失语症,只能无奈回到家中勉强跟母亲一起过日子。从小伦子就有开餐厅的梦想,后来在儿时玩伴的帮助下,把家对面的破旧仓库装修成了一间特别中不失平凡的“蜗牛餐厅”,与其他餐厅不同的是,在这里每天只会招待一桌客人,而且伦子做出来的那些看似极为普通的料理却充满了神奇魔力,帮助那些深陷情感与生活困境的人从食物中体会到了那难得的希望与幸福。后来伦子得知母亲身患重病后,同样也用自己精妙手艺打破了两人长久以来的隔阂误解,重拾了那冰封已久的浓浓温情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从中加入了不少富有浓厚童话色彩细节片段介绍人背景时候就利用了纸片形式,有种多功能立体卡片意味,仿佛回到了儿时看卡通片的情景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可爱充满童趣的片段与片中的配乐搭起来却有种格格不入冲突感,特别是利用那些卡通式的纸片道具叙述一件故事的时候,就会突然冒出一段声线极为诡异与阴森的歌声,当然里面的歌词对于叙述故事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但跟整体结合起来却显得极为的怪异而令人起鸡皮疙瘩,我觉得这种配乐在影片中反而起了一个帮倒忙的作用,虽说叙述的故事充满了哀伤导演也许是想营造出一种氛围去衬托这种情感,但用这样一种尖锐甚至有些飘渺的歌声作为附具的话,结果只能会是适得其反

  一直觉得在柴崎幸的身上有种贤妻良母的感觉,而她身上的这种气质在这部电影也被充分发挥了出来,在片中柴崎幸扮演的伦子没说上几句话就变成了哑巴,对于这种角色塑造是很考验演员的,也就是说不能再通过任何的言语表达出角色任何的心理思想状态,只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得以体现。而柴崎幸则利用自身出色演技将这一角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对母亲的失望厌恶,得知朋友恶意破坏后的悲伤,看到客人快乐幸福后的满足感,对待生活的隐忍、坚强乐观,还是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亲手制作料理的样子演绎得很到位,对于情感的表达很有层次感,并没有因为无法通过言语的表达而显得木讷呆板,而柴崎幸独挑大梁式的精彩演绎也正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所在

  在影片中通过伦子制作的美味料理帮助朋友找回了难得的亲情,促成不计其数情侣,让因失去亲人沉静悲痛中的人,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最重要的是最后伦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对于自己的爱,影片中那种人们通过食物而流露出来的感动与快乐,显得既真实又很遥远。如果放到现实中到底还有多少人会用心的去体会摆在眼前的饭菜,大多都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满足食欲而已。虽说这是食物存在本质所在,也能经常通过山珍海味式的美味佳肴吃出快乐与满足,但却很难再通过简单朴素的饭菜感受出友情、亲情、爱情中所蕴含的幸福感。对于现在生活如此高压效率节奏而言,简单的食物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那日益膨胀被利益所充斥着的幸福感了,物质的满足老早就把精神需求抛在脑后了,而由味而生的那份最有分量纯粹的幸福离现有生活也已经渐行渐远了。

  《蜗牛餐厅》观后感(二):留念下~

  转自我的开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食物有了新的认识,能一直有幸福的味道那该是多好的事,不过现在立誓当厨师似乎很不是时候。

  美妙的食物会激发出人性中最温存的那一面,所以人们喜欢称呼那为魔法,这样神奇的魔法师就不仅仅是魔法师了,而是个善解人意、会安慰、会体贴、会感受的天使,Thanks god。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月最大的体会竟然是“料理师是个伟大职业”,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感觉很美好,料理的美好往往是过程美好、享受食物的时候人们脸上的表情带来的美好。

  这部片子有着浓浓的日式风格,从那两个大大的峰就能看出独特的日式思维,但其实也蛮可爱的。

  《蜗牛餐厅》观后感(三):幸福是什么?请到蜗牛餐厅中来

  今天看了一部让人开心得流泪的电影。非常好。推荐给大家。小川丝的小说改编的《蜗牛餐厅》。

  《蜗牛餐厅》是一部以“食”为主题描绘情感羁绊奇幻作品主人公伦子由于失恋的打击得了失语症,她开了一家“蜗牛餐厅”,她做的菜肴让人们获得了幸福,而伦子也终于理解性格奔放的母亲。

  想起很多年前看的《蜂蜜与四叶草》,日本人总是很善于拍一些治愈系的电影。浅浅的色彩,清秀脸庞淡淡的忧伤,似乎画面氤氲自然芬芳,节奏缓慢悠长,每每将观片的人们带入一种圆满的幸福感中,煽情到落下欢喜泪水

  而在《蜗牛餐厅》这些温暖的元素得到了很好的延续。电影的主题建立在一道道美妙的菜肴上。虽然我本人是不太认可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总觉得是感官有余,味觉不足。但是这部电影的聪慧之处却恰恰并没有突出菜肴的美感或者味觉,那些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也被刻意弱化了,电影将重点放在在品尝菜肴的人的情感上,正是因为菜肴有着不可思议力量,人与人之前温暖深切的羁绊才在一次次的品尝中被体现出来。仿佛是遮蔽在黑夜里的点点人性的光芒,正因其微弱,更方显可贵

  同样,很喜欢主角柴崎幸。从《大逃杀》一路走来,她的戏路越发的宽广了。这几年,她越发的在大制作的电影中担任女主角。我想了解的是,她为何去选择这样一部电影,又或者说,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位有着犀利气质的女演员。为何不是苍井优,或是宫崎葵这样的“森女”代表人?曾在连续剧《橘色岁月》中演过失聪女大学生的柴崎幸此番饰演失语症患者并无多大困难,而她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烹调——片中所有的烹饪场面都由柴崎幸亲自上阵,不用专业厨师做替身。据说柴崎幸厨艺不错,常在家做黑米玄米土锅饭。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表示的:“对于日常家庭生活不做虚饰,再融入温情爱意应该就能演好这个角色。”不再年轻的柴崎幸演好了这个角色,将25的伦子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演绎得分外动人,那个穿水手服、眼神凶狠少女杀手形象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30岁的柴姐开始说普通人的故事了。

  每个人的记忆中,是否也有那么一、两次被食物感动的经历呢?

  幸福是什么?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不妨走进蜗牛餐厅中,去用心感受心底深处真正的声音,幸福的声音。

  《蜗牛餐厅》观后感(四):赋予食物生命

  女主在奶奶影响下对制作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开餐厅,做出美味的食物当成毕生的梦想,在她的眼里每一种食物都是有生命的,围绕在她周围的一切食物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似乎能够与她心灵相通,赋予她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即使在她经历一连串的不幸和欺骗之后,她还是能够依靠制作美食这一个终极梦想而坚持下去,不管她的母亲如何瞧不起她,她依然不放弃对美食制作的追求,想尽办法终于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蜗牛餐厅,虽然简陋,但却融入了她所有的热情温柔温馨的小餐厅,充满故事的美食让所有品尝到这里美食的人们都忍不住发出一声长叹“おいしい(好吃)”,她对制作美食注入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因此她总是能够看到每个人心中的阴暗处,通过对每个客人的观察制作出能够治愈人们伤痛的美食,因此所有的客人都将她的食物称之为实现愿望的美味佳肴。幸福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中飘荡着,温婉柔和的色彩带给观众最真实的美感。

  《蜗牛餐厅》观后感(五):温暖的感动——来自《蜗牛餐厅》,来自叶子

  叶子推荐了《蜗牛餐厅》,静静的看下来,收获一种温暖的感动。

  既来自影片,也来自叶子。

  太好了!

  真好吃——嗯,好吃

  真好吃,多谢款待!!!真好吃!!!

  ,,,,,,

  我开动了

  好吃,,,,,,好吃。。。。。。

  不断的被这样的感叹打动,影片的翻译应该是有重复的,但是影片里因人物的不同而使用的言语其实是各不相同的。那来自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灵,不同的机遇,却一样的被食物打动,一种可以复苏心底深处最温暖回忆的食物——伦子的料理。

  可怜的伦子,是小镇里“喜欢男人”的妈妈的不伦之恋的受害者,夜夜孤单害怕,只有顶柜里的猫头鹰爷爷看护着,忍耐不了的她终于出走到外婆家,被外婆神奇的料理吸引了,曾经空虚的心里便充满了各种神奇的食物,单纯的把开一个小小的餐厅作为生活唯一的梦想,被男人拐去钱财波折使她无法继续在城市里实现梦想,只得回到了母亲身边,执着的争取可以在曾经生活的小镇里实现小餐厅的梦想,母亲也似乎还是一如过往的对她漫不经心,而曾经的抵触挫折使她关闭了语言的能力,只剩下对心中小小梦想的执拗,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建起了自己的蜗牛餐厅,小小的,一天只能接待一桌的客人,伦子把她一切的情感都注入了每一次的料理中,从而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来品尝的人,奇妙反应,不同的人生感动了普通的朋友,感动了亲爱的妈妈,最后感动了自己,直到发现,原来以为从未得到的爱一直在身边围绕,原来锁闭的心可以再次打开,只因为用心做出来的美味料理。

  中年男人在分别后孤独守望青春少女在萌动季节里单恋的渴盼;迟暮老妇在垂垂逝去边际的复苏;浪荡男子情欲沉沦中的悔愧;风骚母亲在坚守真爱后的得到;封闭自我在发现真相后的重新绽放

  内心离别而空,因渴盼而空,因被忽视而空,因拥有再失去而空,因苦苦等待而空。心底空了,生活的滋味也淡了,淡的时间长了,都忘记美好的滋味是什么样了,直到,那滋味又被唤醒,锁住的门打开,又充满幸福的渴望,生活的奇迹就再次发生了。

  一部好像小小童话般的电影,一部淡淡的温暖的电影,一部真是太好吃的电影。

  看过影片,心里被一种暖意充盈,觉得无法用语言去细细描绘,都只有一种自然而生的感叹,太好吃了。

  非常满足的睡了一个下午觉,竟然梦到也预约去蜗牛餐厅吃饭,竟是因为惊觉快到了预约的时间而醒,醒来心里还充溢着满足,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带着暖意的梦,真是太神奇了。

  温暖来自影片,还来自推荐影片的朋友,叶子。一个刚刚通过小站认识的朋友。

  建立这个小站起初的念头还有一半是为了将来生意的需要,希望提前做些推广的事情,另一半才有记录旅居故事,寄托心情的意思。然而通过这两三周陆续更新的时间,不仅越来越发现用文字建设的乐趣,还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尤其是叶子这样志趣相近的朋友,颇生知音之感,突然感到,束河的小院子是曾经的梦想在现实中落地的一个承载,而这里的小站却可成为心灵的庭院,还有更多志趣相投的人能走到一处,在这里徜徉,互相倾听,互相温暖,驱散孤寂,重温文字的美味、影像的美味,以及人心的美好。

  因了叶子,因了叶子推荐的《蜗牛餐厅》,令我对自己的这个小站有了一种温暖的归属,将心灵的院落与束河的院落一起建设起来,给小站的朋友还是小栈的朋友都能带去这种温暖的感动,从打动别人,到打动亲人,到打动自己,这是梦想与纯真的力量。

  真是太好了——

  束河故事的小站:http://site.douban.com/163430/

  《蜗牛餐厅》观后感(六):“肚子饿了 只要是能吃的 全部吃掉 然后活下来”

  在B站看片一直都有弹幕吐槽画风诡异,确实是部奇妙的电影,有价值观被刷新的部分,所以我打了五星也有人只打一星。节奏慢,看完,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内涵还是治愈,伦子的食物治愈人们,母亲的爱治愈伦子。而我被死亡治愈。对于死亡日本人总有独特的理解,猪被大家吃掉了,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归宿吗?在心里铭记它曾经的陪伴,它最后提供的美味。亲自结束了它的生命更释怀,并且,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进了我们的身体里。怀念美好,不用悲伤。电影里伦子的奶奶和妈妈都死了,但她们都已将最好的自己融进伦子的身体,奶奶把美食留给了她,妈妈把最深的爱留给了她。所以她也不必悲伤,两位都一直与她同在。

  怕我们看完电影仍不知所云,导演留下了“伦子之歌”释疑,特摘来:

  《伦子之歌》

  “踏上行程吧 年轻人

  你的身体 虽然已燃尽

  但在变成灰烬之前 赶快上路

  到不知名的城市 无名的土地

  去旅行

  将无关紧要的东西全部丢掉

  钥匙 ID卡 车子 全部舍弃

  只有少数人能成功

  将智慧装进行囊

  展翅高飞吧 去那蓝色星球

  去开垦荒芜的大地

  肚子饿了 只要是能吃的

  全部吃掉 然后活下来

  猎手们 感受生命的碰撞

  为了残存哪些是必要的

  现在要用这双眼看个透 鸟儿的振翅

  为什么 会孕育出人类

  在这个星球上

  为什么 作为人出生了

  在时空之风中

  有什么将要追来

  一边冒失地摆脱它们 一边前进着

  即使这样 也要将没能逝去的

  在这里阻止

  在这里接受”

  希望你也喜欢这部电影,并有所感触和收获。

  《蜗牛餐厅》观后感(七):生活多苦难,如何独自面对

  生活本多苦难

  轮子面对奶奶的去世、孤身一人又被骗财骗色、妈妈去世才发现母亲有多爱自己

  始终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情绪起伏,总是一脸落寞,却没有特别强烈的难过

  这或许与导演浪漫的拍摄手法有关,配乐好像说是日本童谣,也添加不少轻松的氛围

  都说这世间的喜怒哀乐不能共享,日本总是喜欢拍美食传达幸福、美食救赎等故事

  有些人因为经受巨大挫折,从此一蹶不振或怨天尤人,有些人强忍心头的难过,努力平静正常地生活。平静的人是不是内心藏着巨大的伤痛?

  再说人与人间的感情

  比如轮子母亲明明很爱女儿,却总是表现出一副爱答不理不亲近的态度,好像相比轮子更爱那只叫爱马仕的猪,却又在背后默默付出,让其他人代替自己来帮女儿。这是为什么呢?明明相爱,却又如此疏离。因为面子吗?可是她都能在外人面前放下面子请他们去帮助他女儿,为什么不能在最亲的人面亲放下面子,表名心迹,温柔相待呢。因为愧疚吗?其实看那封信能知道母亲对女儿是带有愧疚的,可是她不知道怎么表达,于是强装不在乎?

  《蜗牛餐厅》观后感(八):美好的生活与美食有关

  这是看的第几部有关美食的日本电影了?第一次是被《街角洋果子店》那和我理想相同的对蛋糕制作痴迷的苍井优迷倒,当然是因为从她手底可以做出用心的蛋糕。

  一直固执的认为热爱美食的人都不会太坏,就和现在常对自己说的“热爱摄影的人儿都热爱生活,都是好人”一样~

  吃,当然是每个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爱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美好的食物当然不是指端上桌直接就可以入口的成品,更重要的就是食材与烹饪的用心。就像每部美食电影一样,只有用心热爱美食、烹饪,用心对待每份食材,用心真心对待每位愿意来品尝你亲手做出的料理的厨师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美味。

  吃到美好食物的人是幸福的,能做出美好食物的人也是幸福的,当然能看一部让自己心动的有关美食的电影也是幸福的。就算这电影太夸张、里面的食物总看起来黏糊糊没那么好吃,但是就这份对美食的热情已经很值得自己去更加热爱美食。

  《蜗牛餐厅》观后感(九):这就是传说中的相爱相杀吗?

  片子的风格带着略许诡异、压抑。

  尤其是柴崎幸老妈的种种表现,根本就是神经病嘛。

  特别是抱着猪睡觉、推着猪转圈散步的片断,已经超越诡异,迈入阴森了。。。

  柴崎幸打小就逃离这个氛围,投奔奶奶家不是没道理的。。

  另外也是奇怪,柴崎幸做为水枪受精怎么会有奶奶呢?应该是姥姥吧。。

  片子的世界观也是重口味: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吃了吧。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不离不弃,永远相伴。

  这就是传说中的相爱相杀吗?

  难怪柴崎幸老妈对柴崎幸的母爱一直很低调,直到柴崎幸成人后才爆发下。。

  除了柴崎幸及其做菜时有看点之外,其他角色都以日本式欧美装份走欧洲童话路线,如果找一个准确的词来形容的话,客气的说是不伦不类,准确点应该是猴子抹粉。。总之一无是处,神经病患大本营。

  《蜗牛餐厅》观后感(十):饭店味

  我妈妈开饭店那会儿,是为了我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菜场采购,掌勺,服务,打扫她都负责,累的没少给身体留下病根儿。妈妈烧菜好吃,是亲戚中甚至街坊邻居里公认的,一到饭点数我们家厨房最香,小鸡喝饼,土豆牛肉,茶树菇香排,红烧豆腐,连清炒个小菜都一屋子香气。家里厨房装修之前,一家人围着小灶就算是面疙瘩汤也能一人两碗,冬天靠在火炉边儿吃饭,每个人都一脸暖意。

  妈妈开饭店的时候,我其实有点不高兴,那时候不懂事,觉得端盘子是件丢脸的事,所以我不喜欢在店里久留,吃完饭就背着书包回家,完全不顾烟熏火燎中的妈妈手忙脚乱。到如今,我为我当年的羞耻而感到羞耻,妈妈的饭店非常火爆,饭店的食材,用油,清洁都是家庭的标准,妈妈的话是:我们自己也要吃的。这样算下来成本高,加上房租水电,也挣不了多少钱,再迫于身体原因,饭店在五年后转让。

  我总觉得,妈妈饭店里的菜,跟家里的菜味道稍有不同,后来总结出来,是有一股子“饭店味儿”那味道跟妈妈回家带来的油烟味,深埋在我高中的记忆里,是深知家人的辛苦又恨自己无能为力,是每天早上去包子铺晚上又回到饭店吃食的无奈,是睡觉之前闻到被子边“饭店味”的怨念。

  我高考那天,妈妈帮我煮了两只鸡蛋,盛了一碗骨头汤,她在店里兴奋不已,跟店员客人有说有笑。我心里想的是上了大学我就可以摆脱那股“饭店味”了。

  大学期间我都没有跟同学提到过妈妈的饭店,只说她烧菜好吃。大二的时候饭店转让,我回家过年,妈妈的手臂上是星星点点的疤痕,我知道那是油斑。她现在颈椎不好,也带上了老花镜,依旧在家烧菜,依旧那么好吃。

  现在路过那家转让的店面,里面顾客寥寥,不免想起以前的热闹,那时饭店里坐着各种食客,有外地调来工作的年轻人,一菜一汤一碗饭;有专门开车过来拼饭局的老饕,稀里哗啦点一大桌菜;有只点一碗炒面的工人;有时常过来捡剩饭的“疯子”;还有我,经常坐在第一排,跟谁也不说话,吃完饭拉起书包走人,闲暇的时候帮着摆放碗筷,传菜,打扫卫生。妈妈的饭店叫做“姊妹小吃”,1998年8月8号礼拜6 开业,妈妈与小姨一起经营,同时培养出一批烧好菜的店员。

  我们家现在逢年过节还是会挤满过来吃饭的亲戚朋友,大家也不挑,有什么吃什么,家里人多,椅子是摆设,大家都站着端起碗桌头吃到桌尾,大家都说“小梅的手艺几十年都没退步,一直那个味儿”,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妈妈的味道又回来了,少了点儿“饭店味”。

  ---此文给妈妈以及“姊妹小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