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弥漫》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暗弥漫》经典影评10篇

2018-07-08 02: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弥漫》经典影评10篇

  《黑暗弥漫》是一部由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罗伯特·维凯威兹 / 本诺·菲尔曼 / 阿格涅兹卡·格罗乔斯卡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弥漫》影评(一):同构性

  作为一部拥有奥斯卡所喜爱的“二战+犹太人”的真实事件改编题材,《黑暗弥漫》无悬念地拿下了一张通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场卷。但最后的结果证明这个入场券发得更像是个人主义安慰奖。

  故事发生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小镇利沃夫。主人公伯戴克是一个工作城市下水道系统里,偶尔闲暇也会入室抢个劫的底层小人物。当德军开始肆意枪杀犹太人时,伯戴克无意发现了一小伙儿犹太人挖通的地道,正连接着他工作的城市下水道系统。他以一天500波兰币为酬劳,同意庇护这十几个犹太人藏到地下去。随着德军恶行的深入日积月累与犹太人的接触,伯戴克从开始时的以钱相要挟,到到不顾搭档妻子反对无偿提供救赎,与犹太人们建立互信,直到迎来解放春天

  我们通过伯戴克的目光看到一个底层人眼中的城市劫难人性屠宰场。显然他的视角是众多“二战+犹太”片视角中更贴近真实的一种选择,处于灾难的发生场,一只蝼蚁本无暇顾及那些需要通过文明道德修饰正义感。而他拯救的犹太人也全不是《辛德勒名单》里那样的高智商情商之人,他们同伯戴克一样自私开端。这是影片情感基调导演显然是想先把他的人物们向下掘到尘埃里,与黑暗无光的污水老鼠做伴,再一飞冲天高鸣人性之歌。

  问题是,在向着尘埃与污秽挖掘的过程中导演扎得过猛过深,而相对的人性觉醒和正义之光又缺乏有力突破和拔高。结果整个片子片名一样陷入了一片黑暗。故事的整个叙事重心全落在了伯戴克如何帮助这些下水道中犹太人躲避搜查和犹太人之间的家长里短上。但这其中竟没有一个重大危机对伯戴克的拯救行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唯一造成过人员损失原因竟还是犹太人自己的逃跑。导演向我们展示,连故事中的人物都想要逃离电影设置情节,可见下水道的环境与时局是多么无法直视呀。于是,观众迫不得已也如同那些下水道里躲避的犹太人一样,在整个片子的主干部分从头挨到尾,整整挨了9个月,只等着探出地下重见阳光的最后两分钟。好在最后伯戴克和他的犹太人真的迎来了胜利曙光观影快感是已然没有了,但宗教的人性的寓意此时终于能克服等待波澜不惊一身臭气的绝望无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也算能启发观众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原载《环球银幕》302期 乔酒

  《黑暗弥漫》影评(二):《黑暗弥漫》简评

  二战期间纳粹入侵波兰并开始屠虐犹太人。水管工波德克将一批犹太人藏到下水道里,这些可怜的犹太人,在如同地狱肮脏的下水道里生活 了长达14个月。《黑暗弥漫》由真实故事改编,出于恻隐之心,出于妻子对耶稣也是犹太人的言辞,波德克冒风险在德国人手下拯救一批可怜犹太平民,为此他只得欺骗朋友,最好的工友被吊死,一家人整日受到惊吓。直至最后纳粹战败投降,地狱中的犹太人重获新生,逃往世界各地。

  影片中波德克的真实人物原型最后结局是因救女儿死在了被认为救世主失控的俄国人的坦克车下。被救者中的一位女性于2008年出版《穿绿毛衣女孩》一书。有人说他是因为救了犹太人而受到了上帝惩罚,因为耶稣正是被犹太人所害。但毕竟他得到犹太人的感恩他的妻子旺达等几千名波兰人被称为国际义者。在感动鼓励同时,不仅想到影片之外想到的一个小插曲中国多少抗美援朝志愿者在朝鲜牺牲,朝鲜却一直不承认不感恩?

  影片最后波德克面对围观的人群非常开心激动的说:看,这些是我救的犹太人!在这一刻他已得到永生。

  《黑暗弥漫》影评(三):下水道的英雄

  看这部影片时,让人不禁想起了另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演技很赞,最后看到尾声一行字“波德克一直帮助救了的那十几个犹太人在下水道呆了十四个月”时,我真有点难以置信啊,那个又黑又臭的下水道里面几乎到处都是老鼠,而那些犹太人却慢慢地习以为常了,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位犹太女人竟然怀胎十月快要分娩了,原以为这个新生儿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希望,但却没想到几天后,波德克准备收养这个孩子时,可他的母亲把它闷死了。那一刻若有犹太人的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当时我看到这一幕时,有点难以理解。而最后看到在下面呆了十四个月时,才理解在那样特殊情况下,新生儿也难以存活下来。

  《黑暗弥漫》影评(四):有一种光明叫做希望 有一种香气叫做自由

  波兰,波兰。

  有着玛祖卡更有着一边将金色的碎发挽向耳后一边踏着节奏提起裙脚起舞的少女,有着夜曲更有着苍白忧伤唯有在十指抚上黑白琴键时才会明朗起来的琴师,有着波尔卡更有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踏着轻快步子跳到心上人身边歌唱爱情少年

  音乐,爱情,舞蹈,生活,这些是波兰所拥有的。

  这些是波兰所拥有的全部。

  做为一个被三度分裂多次入侵甚至在不少时期不同地区官方语言都不尽相同国度,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了无言却比语言更加广博方式来维系彼此——音乐。这是无言的沟通,无言的宣洩,无言的倾诉,无言的反抗。当战火让所有人噤声,死亡使所有言语苍白,音乐,唯有音乐,仍然流淌在这个国家的空气中,血液里。

  这使得大多数波兰或关于的影片里都带着音乐,或多或少地,而越是压抑的片子之中,音乐就愈发出彩。《辛德勒名单》里奥斯维辛中的小提琴,《钢琴家》中阁楼上的肖邦,《阴云弥漫的日子》间在下水道中忘情弹奏的钢琴,都成为了片中人压抑的最后出口。

  只是在这部片子里,连音乐也是致命的。

  “我们在地下,地上面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同样的,我们的声音也可以传到地上。一旦被听到,我们就死了。”

  故事从一群波兰犹太人为了逃出隔离区而挖通了一条通向下水道的密道开始。狂喜的犹太人们没能高兴多久就发现他们的行径正巧被两个波兰水管工撞见。无奈之中他们开始了一场交易:犹太人用金钱交换他们在下水管道之中的藏身之所。于是,在一片讨价还价声中,故事开始了。

  德国人,波兰人,波兰犹太人在片中一一登场。整个电影中,导演的视角几乎是平的,均等地从这三种人身上扫过——虽然对于波兰人难免会有偏向,但总的来说,是公允的。德国人血腥残忍但是极重效率同胞之情,团结一心;波兰人媚颜德国人欺诈波兰犹太人但是重视家庭并对于同样有家庭观念的人极为同情;犹太人珠缁必争斤斤计较但是在灾难来袭时坚韧隐忍更勇于适时奋力一搏。

  但是这些都并不是故事的重点

  这部片子似乎在有一些地方会被翻译成《Socha的犹太人》,就保持格式忠诚地和《辛德勒的名单》看齐,在有一些地方会被翻译成《黑暗弥漫》,在气氛上和同《阴云弥漫的日子》(Wenecja)保持一致,但是看来看去还是用google翻译直接翻出的名字最为贴切——《在黑暗中》(W ciemności)。因为这部片子不像《辛德勒名单》那样讲述了一个人的心路如何转变最终放弃身家只为拯救犹太人,也不像《阴云弥漫的日子》那样明暗交织。片中主人公Socha并不是在眼见德国人暴行之后才转而同情犹太人,也没有经历挣扎在对于俄国或是德国两者仇恨之间的矛盾与分裂,打动他,震撼他,乃至最后成为他在整个黑暗战争时期中精神支柱的,是那群犹太人,他的犹太人们对于生命以及生活不曾放弃的渴求

  他在给犹太人们送去食物必需品时听到犹太女孩的歌声,看到大人安静地听她唱完之后疲惫温和地给女孩亲吻赞扬,他第一次在分发食物的时候表现出有些局促尊重;他在看到一个犹太青年为了他所爱的姑娘打算涉险混入集中营打听她亲人的下落时不由自主地出手相助;他鄙视犹太人中一个诱惑了别人丈夫又最终被那个抛妻弃子的男人背弃的女人,但是看着那个女人疯狂地坚信着那个离弃自己而去的男人依旧活着甚至不顾一切地生下他的孩子后,和自己的妻子商量,打算收养那个婴儿。从一开始对于犹太人的鄙视、敌意、算计、不屑,到后来不惜自己的性命冒着大雨冲入大水泛滥的下水道引开为德国人工作的波兰警察;从最初被妻子规劝“犹太人也是人”到最后不顾女儿的成人礼也要去解救犹太人险些妻离子散,Socha对于那群犹太人的情感已经不仅仅是同情这么简单。在德军最终撤出波兰,他把深藏地下两年多的幸存者们接上地面的时候,他不顾周围围观居民诧异,一边兴高采烈分发着蛋糕一边高声近乎炫耀式地宣告:

  “看吧!他们是我的犹太人!他们是我的杰作!”

  在黑暗中,在黑暗之中。那两年多的岁月,犹太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地上的人又岂不是相同?

  物价疯涨,德军残暴人人自危。但是那群下水道之中的犹太人却给了Socha生活的目标动力。我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如果他们还能够支持下去为什么我不可以;他们,也都还活着啊。

  在黑暗的下水管道中,Socha背着因为绝望而不吃不动的女孩爬过曲折的管道,顶开一处的窨井盖。抱着怀中的女孩,他用力把女孩的头抬出地面:

  “吸气。用力吸气。”

  因为长久不见阳光,女孩的视线模糊的,除了一个个明亮的光晕之外,并不能看得太清,但是空气里有刚出炉面包味道,有刚被扫洒过的石子大街潮湿的味道,有踱步而过的鸽子身上羽毛的味道。更重要的是,空气是流通的,清新的,有着自由的味道。

  之后好多次,Socha冒险将地下的犹太人送上地面的时候第一句话永远是:“吸气,用力吸气。”这句话,是说给那些犹太人,也许更是说给他自己的。活着,也许是困难的,生活,也许是艰辛的,尤其在黑暗之中。但是活着的意义归根到底只是在一呼一吸之间。

  用力呼吸,抬头仰望,即使在黑暗之中。

  因为光明就在那里。

  《黑暗弥漫》影评(五):被上帝嫉妒的一群人。

  还是那句话,犹太人太聪明了,惹得上帝都嫉妒。二战时期,纳粹疯狂残杀犹太人,那是因为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嫉妒、害怕犹太人,所有导致被杀。看看在历史有名的犹太人吧,赫兹、梅契尼可夫、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尼尔斯·玻尔、列夫·朗道、冯·卡门、爱德华·泰勒、斯宾诺莎、马克思、大卫·李嘉图、弗洛伊德、柴门霍夫、季辛吉、托洛茨基、维特根斯坦、格林斯潘、萨缪尔森、伯南克、海涅、阿西莫夫、斯皮尔伯格、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门德尔松、伯恩斯坦、罗曼·波兰斯基、梦露、罗斯柴尔德、李维·斯特劳斯、谢尔盖·布林、马克·扎克伯格、迈克尔·戴尔、索罗斯、大衛·葛芬……吓死了。作为同类影片,比起《辛德勒名单》该片还有一大差距

  《黑暗弥漫》影评(六):真实,最大的感觉是真实

  我文采不好,只说自己的看法。看过好几部关于拯救犹太人的电影,最出名的一部是《辛德勒名单》,赚了我不少眼泪的,凡是这类有人性光辉的电影,总是能吸引我。

  这片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真实。说几个影像最深得画面:逃生的时候,有年轻的女犹太人因为嫌下水道脏不肯下去,有中年妇女坚持要丈夫在自己和情人间做个选择才肯走,有少女好不容易下去了,因为嫌弃肮脏而跑回集中营。甚至救人的波兰水管工也是为着钱在救人,坚持500元每天只包括11个人,当然到后面只为救人不为钱财了。有男子为了恋人妹妹冒险跑到集中营,只管救自己恋人的妹妹,不救任何其他人,包括之前同屋人的老婆。同样,那中年妇女在集中营看到熟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老公有没有和情人在一起。还有最后俄国人打跑德国人,水管工人把下水道的犹太人都拉出来,旁边那些波兰人的冷漠与敌视。甚至于后面的字幕,管道工后来身亡,被说成是“救犹太人的报应

  难道脏和乱比生命更重要?难道感情纠葛比生命更重要?难道犹太人如此不堪,以至于救他们都会有报应,难道不都是生命,难道对那些基督徒来说人不都是上帝的子民?(好吧,我不信教,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一点)

  然而这些让人无法理解之处,更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相信真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活在脏的地方,总有人永远纠结于情情爱爱,包括善举也会有人不理解,不认同。写到这里,不知道怎么写了,,,或许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东西了……

  我把自己绕乱了,汗,就到这里吧

  ,,,我觉得里面的性爱镜头真的是没必要,可以有嘿咻的情节,没必要专门搞特写了,毕竟故事重点不在那里

  《黑暗弥漫》影评(七):《黑暗弥漫--下水道》

  《黑暗弥漫--下水道》

  长假开始,回味人性!通过电影,要比小说来得更快吧!

  下面是:

  1、人道

  又是救人,这次是二战波兰的犹太人。发生地是华沙?格但斯克?

  那是1943年,地点则是被纳粹占领的利沃夫市——那是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掠夺更加无能为力的人,而穷人则去偷更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信任危机空前高涨的年代……利奥波德·索恰(罗伯特·维凯威兹饰)是一名下水道工人,平时也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负担一个家庭的开支,养活他的妻子和女儿。

  该下水道巡查员、业余小偷,偶然发现一群犹太人聚集区的难民企图不测发生时躲避到下水道中!

  先是出于利益索求,后是出于人道主义及人性本色,帮助了其中的11名顺利躲过14个月,迎来苏军的解放!

  2、原著

  此片为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本片原著是罗伯特·马歇尔创作的小说 "In the Sewers of Lvov: A Heroic Story of Survival from the Holocaust”(在利沃夫生存:一个英雄的故事,从大屠杀的下水道)

  3、活下去

  因为叙事主要是下水道,电影拍得非常黑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硬是让不见天日的避难者们可以常常开会矿灯),导演用几乎不加主观色彩的镜头来记录一个不见光的地下世界。

  人性,在这里,丑恶与善良一并共存,真实无比,无论犹太人,波兰人,或者乌克兰反苏军管、亦或德军!

  一切都是在二战这个巨大人类共同灾难中,集体演绎,目的是?-------生存!活下去!

  4、上帝的惩罚

  片末有这么一个翻译"仿佛我们需要上帝来互相惩罚"。为何呢?这里需要看看历史成因!

  利沃夫市是乌克兰利沃夫州首府,该州1867-1918年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就划归波兰,但1939年划入苏联,其位于乌克兰西部,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及布格河上游之间的丘陵地上。

  她处于基辅、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的交通要道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她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乌克兰人为主,余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犹太人。

  基于真实历史(不是教科书历史)因此,本片结尾部分,犹太人被从下水道捞回阳光照耀下的地面,并没有引发多少本地居民的热情与关照!

  正如本部影片执导筒的波兰的女电影人阿格涅丝卡·霍兰所言:

  “2009年,出现了一大堆以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为核心概念的小说和电影作品,于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与这个题材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发展,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了……不过,在我看来,这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谜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挖掘得也不够深刻,我想知道的是——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怎么可能真的会发生?而且还在这个世界不同地方得到了持续的响应,覆盖范围从卢旺达到波斯尼亚?在这种巨大的灾难和危机面前,人性到底被摆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上?难道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这些可怕的事件和行为,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或者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揭露我们本性中更加深层且黑暗的真相的?”

  5、krysia chiger

  片尾提及幸存小女孩齐格就此事写了本自传《穿绿毛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Green Sweater)2008年出版。

  就是类同《安妮日记》的亲身感受,现在齐格都是老太太了,我们可以看看其当年的照片!人类历史上,自我毁灭的事情从未间断过!

  更多描述中的配图,请看http://xueqiu.com/6847723845/23473845

  《黑暗弥漫》影评(八):一部豆瓣文青不待见的主人公

  也是一部豆瓣文青不待见的文艺片。

  首先,身份不受待见

  救助犹太人的竟然是一个下水道工人,属于社会底层的不能再底层的小人物,就连我们号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歧视这个职业,有多少文青在被自己嘴上阳春白雪,回家下里巴人的矛盾感情煎熬着,恨不得自己生于帝王之家,享受着王子公主的待遇,一个下水道工人竟然能救人,这是文青打死也不能相信的,怎么也要是个有文艺范的身份啊?既不是辛德勒般的大企业家,也不是钢琴师里边的德国军官,那多有范,德国军服什么的最喜欢了,一个穿着连衣工作服,天天出入臭水沟的人也能救人,文青打死也不会相信的。

  第二,不会说话

  当影片最后,我们的工人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助被大雨困住的犹太人时,水奇迹般的退却了,连犹太教授都激动的称赞这是一个miracle,记过我们浑身泥泞的主人公憋了半天来了一句

  “我去给你们弄些干衣服”

  太不英雄豪情,太不文艺范了,连钢琴家最后一句“因为我冷”都能引申出无限的对生存的渴望,而我们主人公在从伪军手下死里逃生之后竟然说出一句务实的不能在务实的话,连让文青发挥的机会都没有,该死的工人阶级!

  第三,最后主人公死的窝囊

  首先,我们平凡的主人公没有死在救助犹太人的道路上,而是胜利之后为了救自己女儿被失控的苏联战车撞死。

  这个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文青都知道死能让电影升华。

  三点总结完毕。

  看完影片,我站在自己家的卧室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主人公鼓掌。

  人们只看救助了几千人的辛德勒,忽视了只救了不到8个人的下水道检修工。

  人们只从救助了一个钢琴艺术家的德国军官,无视了一个平凡人冒着全家生命危险去救助犹太人的下水道检修工。

  结尾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主人公开心的忘乎所以的庆祝。

  是啊,连我都没有相信一个平凡的普通无权无势的下水道工人竟然能救助8个人,连我们主人公自己都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影片的最后他比灾后重生的犹太人都要开心,对着其他大喊

  “他们是我的犹太人,他们是我救下来了”

  而你们呢,一个水管工可以救助8个犹太人,你们呢?

  商店老板?公务员?隔壁李处长?

  你们那些有着大能力的人做了什么?

  一个平凡的人做的一件伟大的事。

  他向我们证明了平凡人的伟大与善良。

  又仿佛在拷问的其他熟视无睹的人的良心。

  被拷问的人良心受到了谴责,但是人都是这样,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也不愿意去被一个肮脏的下水道工人来教育自己。

  他们憋着通红的脸

  从牙缝里边挤出

  “你的死是你救犹太人的惩罚”

  如果说本片从叙事,演员表演,摄影角度来说我打五星的话,当我看过影片结尾那段字幕,我觉得本片用豆瓣的评分已经表达不出我对本片的敬意了。

  这篇影评没有人看,点击少得可怜。

  我仿佛看到了文青对着我咬牙切齿的说

  “这就是你给一部我们文青不待见的片子打五星的惩罚”

  最令我欣慰的是犹太人没有忘记他。

  《黑暗弥漫》影评(九):换了中国导演,最后那哥们儿肯定要活着入党的

  黑暗弥漫,止步于阴暗的下水道。

  暴虐发生时,高贵的上帝躲起来,卑微的管道工暂时代理上帝。

  耶稣是犹太人。

  据说,希特勒有犹太血统。

  再加上卡尔·马克思。

  教主们居然都是犹太人。

  欧洲的战争基本上就是他们哥仨之间的事情。

  犹太人不容于天地之间,怪不得会铁了心要独立建国。就苦了巴勒斯坦人,唉!

  估计反犹思想不是一天两天生成的,希特勒不过是集大成者和践行者。

  希特勒是洞悉群体心理的顶级高手,群众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反犹不过是希特勒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底层百姓未必人人认同,但迫于淫威不得不从。

  下水道绝对很棒,比北京的强。

  大水瞬间排干,导演绝非为了显示什么奇迹,而是为了隐喻科学理性善的一面,对比科学理性带来恶的另一面。

  善有善报?换了中国导演,最后那哥们儿肯定要活着入党的。

  真实比煽情更有穿透力,子弹般的穿透力。

  上帝是存在的,上帝也是不存在的。上帝的存在与否,在于人的意念之间。

  犹太人身居死地也不忘读书,也不忘祈祷,也不忘抓教育。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九死一生,顽强繁衍,枝繁叶茂。自当有其过人之处。可敬,可敬!

  《黑暗弥漫》影评(十):比集中营更黑暗的地方

  刚刚看了这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欧洲片

  又是反映纳粹与犹太的黑暗风格电影 但此片在一定篇幅的反映纳粹令人窒息的种族灭绝行为的同时 更多的以令一种方式来呈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 那就是为了生存 宁作老鼠

  为了逃避集中营 他们选择成为下水道里的老鼠 相比<钢琴家>里流落废墟中的老鼠 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 终日不见阳光 没有食物 唯恐喧哗 恶臭的气味与肆虐的病菌 甚至无法行动 但和很多类似的影片一样 人在生存的本能驱使之下 意志力是惊人的 他们自娱自乐着 两个孩子的存在给他们带来欢笑与生机 他们甚至在这地狱一样的环境里接生了一个新生命

  导演想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比集中营更可怕的地方 因为这里比集中营更加的看不到任何希望 因为在无限迷漫的黑暗中你什么也看不到 重点就在于对这令人窒息的黑暗的描写 所以本片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在生存权力的竞争中 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 阴暗的 或是脆弱的 回想一下 每一个角色 即便最终以一个救赎者或完人的形象落幕 他还是曾经自私过 放弃过 或是失控过

  但和大部分的二战电影一样 经过尽一年的时间坚持到最后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光明 迎来了和平 即便是已经不适应光明 他们还是迎来了掌声 我们也在压抑了两小时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并铭记了二战中这段一小部分人不为人知的历史 并象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一样 愈加感到战争的荒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