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洋深处》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洋深处》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09 03: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洋深处》经典观后感集

  《海洋深处》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 本杰明·沃克 / 基里安·墨菲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深处》观后感(一):美国埃塞克斯号捕鲸船海难纪实-转载自南方周末

  埃塞克斯号海难与漂流事件,是人类绝境中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虽然有“人吃人”这样的惨剧发生,但细察这一过程,不能不说这一船人的确并非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航海技术的海员队伍。在远离文明大洋深处,手里拿着枪的波拉德船长并没有与自己表弟联手干掉小艇上的另外两个人,而是大家抽签,在生与死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漂流八九十天,能够有人生还,绝非偶然。

  1820年11月20日,在南太平洋远离陆地的大洋深处,一艘美国捕鲸船被一头愤怒巨大抹香鲸撞沉。船上20名船员,分乘三只捕鲸小艇,开始漫长的海上漂流,他们忍受着极度的饥饿焦渴,和令人疯狂绝望,日渐衰弱,不断有人死去。三个月后,最终遇救的人,竟然是靠着吞食死难同伴尸骨活下来的。

  这是19世纪著名的海难之一,时至今日,这段由生还者记述的海难经历,依然令人震撼

  *昔日的捕鲸大国*

  今天在美国,只要说起捕杀鲸鱼,无人不义愤填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百多年前,美国曾经世界首屈一指的捕鲸大国。

  18世纪的北美,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对照明用油、机械滑油的需求越来越大,欧洲也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当时没有石油生产,鲸油成了抢手货。富有弹性的鲸须(Baleen)被当成塑料使用社会流行妇女束腰紧身胸衣用鲸须来做,需求量很大。捕鲸业成了利润丰厚产业,大西洋沿岸麻省的楠塔基特岛,由于接近渔场,地理位置优越,成了捕鲸重镇,富得流油,是美国最富有的城镇之一。

  到19世纪初年,捕鲸船经过长期的改进,可以直接在船上炼鲸油,成为海上加工厂,船也越做越结实,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这些船能走得很远,每一次航行时间平均为二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随着船的远航,许多以前人迹未至的海域也有了航海图,航海设备也越来越精良了。美国的捕鲸船遍及全世界,航行在最遥远的海域。

  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的启迪写作小说《白鲸》。

  楠塔基特岛是美国捕鲸业的大本营。岛上有七十多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条旧船,很小,只有87英尺长,排水量238吨,但它一直很幸运,没出过什么大事。这次经过航行前的修整,装备充足供应,于1819年8月12日从楠塔基特岛出发,踏上计划为期两年半的航程。船长是28岁的波拉德,大副蔡斯22岁,二副是乔伊,船员中有标枪手、舵工,最小的是14岁的尼科森,一个充满好奇心自豪感男孩,他第一次出航,是个小勤杂工,全船原有21人,后来有一名船员在半途中不辞而别去向不明

  出发三天之后,8月15日,埃塞克斯号遇到强风暴,船在排山倒海般的惊涛骇浪中震颤颠簸,吊在船侧的用于捕鲸的两只小艇被狂风巨浪卷走,船尾的小艇也被巨浪击裂,上桅帆受损,差一点就沉船。

  暴风雨终于过去了,一看五只捕鲸艇中仅剩下两只能用的小艇,而捕鲸作业至少需要三只小艇,现在究竟是回头还是继续向前,发生了争议,船长波拉德最终采纳了大副和二副的意见同意修修补补继续向前,他们还需要至少两只备用小艇,还好后来总算遇到一艘失事的捕鲸船,买下了一只尚可修复使用的捕鲸艇。

  *海上生涯*

  1820年1月,埃塞克斯号冲破重重困难,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航行了五个月只捕到一头鲸,船员心情沉郁,沿着智利的海岸线北上,渐渐进入温暖的南太平洋海域,开始依然一无所获,直到到达秘鲁的海岸线后,才陆续碰到鲸群,经过两个月的捕杀,他们炼出了450桶油,大约捕到11头鲸,平均每五天干掉一头鲸,所有的人都累得七窍生烟。

  追捕的目标是抹香鲸,它的鲸脂质量最好,能提炼出非常干净明亮的灯油,其方方的大脑袋里储存着极好的鲸脑油,利润很高。

  捕鲸是非危险行业,在碰到鲸群时,他们把三只捕鲸艇放下海,尽快地悄悄划向鲸群,靠近时,标枪手高举铮亮的标枪向着巨大的鲸鱼狠狠投去,一定要稳、准、狠,经常要投枪十几次,标枪后面挂着捕鲸索,中枪的鲸鱼拖着带绳索的标枪拼命向前冲,小船被拖着在海上狂奔,鲸鱼庞大身体翻腾挣扎,随时有可能掀翻小船,海浪喧腾,泡沫飞扬,小船在巨浪中上下颠簸,直到血染碧海,鲸鱼惨死在自己的血泊中。这一追捕过程一般为几十分钟到若干小时

  从捕鲸艇划到大船的距离一般为五海里,小艇把沉重的鲸鱼拖回大船后,用三天的时间将鲸油剥离,他们切割下5英尺宽的长条鲸肉,然后把6英寸厚的很硬的鲸脂从肉上切割下来。吊在船侧的沉甸甸的鲸肉一晃动,整个船都跟着剧烈地摇晃,他们把鲸脑切下来放在甲板上,挖出一个洞,一两个人钻进去把鲸脑油取出。接下去是用切成块的鲸肉油渣做燃料,将鲸脂熬成油,浓烟滚滚,满船腥臭,到处是血,是油,船员们在烟熏火燎之中连日轮班工作,一个个都快累散了架。直到把油装进桶里,把甲板冲洗干净,等待着他们的是下一轮的惊险追捕。

  1820年5月,埃塞克斯号与一艘来自楠塔基特岛的捕鲸船相遇。家乡的船带来了新渔场的消息:从秘鲁海岸向西去,一千多英里外的大洋深处,漫游着许许多多抹香鲸。为了带回更多的鲸油,埃塞克斯号决定向那片人迹罕至的遥远海域开拔。

  他们在南美大陆做了短暂停留,装上果蔬淡水,开始向西航行,航程中,他们在一片盛产海龟的群岛停靠,冒着酷暑,捉回数以百计的平均重达八十磅、甚至四百磅以上的大海龟,因为海龟可以不吃不喝不动,活很长时间,且肉质醇香,被当成没有饲养成本鲜肉供应源。

  进入11月,埃塞克斯号驶入远离南美大陆一千多英里的海域,一船人盼着碰到鲸群。

  *惊世海难*

  1820年11月20日早8点,瞭望哨的人看到一股股喷水柱,三只捕鲸艇又一次放下了水。大副蔡斯带领小艇投出渔叉击中了抹香鲸,巨大的鲸鱼疼痛难禁,大尾巴一阵猛甩,撞击船舷,使木板开裂,海水涌入,他们只得当机立断,切断捕鲸索,放了鲸鱼,把小艇拖回大船修理。

  大家正忙着干活,蔡斯无意中望出去,在离船头不远处的海面上,静静地浮着一头巨大的抹香鲸,恐怕有85吨重,不过因为鲸鱼向来温厚,从不会主动袭击航船,谁也没太在意,但出乎意料事情竟在一瞬间发生了,它向着捕鲸船全速冲了过来,蔡斯高喊着命令舵手转舵,话音未落,硕大的鲸鱼头已经重重地撞到船前侧,船被这突如其来的猛撞抛起,船员们前仰后合,整个船就像撞到礁石上,几分钟之内震颤不已,像狂风中抖动的树叶

  大家都被撞傻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鲸鱼从船底重重地擦着龙骨穿过,撞掉了船底木板,然后出现在右舷旁,头靠着船头,尾靠着船尾,看来它也撞晕了,一动不动。蔡斯立刻想到从甲板上用渔叉去叉它,但又一转念,它的鲸尾就在船舵旁边,任何刺激都会使它在挣扎中摧毁船舵,在这远离陆地上千海里的大洋深处,那可使不得呀!

  意识到发生了恶性事故,蔡斯命令大家准备水泵抽水,向另外两只小艇发信号。这时一个站在船舱口的人忽然大声惊呼:“看啊!它又一次冲过来了!”蔡斯急转身,只见那头巨鲸已在短暂的一瞬间回过神来,游到550码之外,以加倍的速度冲了过来,卷起白色飞腾的巨浪,蔡斯试图改变航向,避开撞击,然而船速远不如鲸的速度,它又一次重重地撞到船上,整个撞毁了船头,把238吨重的船撞得倒退。然后再一次从船底穿过,破浪而去,消失在碧波万顷的南太平洋上。

  震惊之余,不容多想,黑人管事邦德冲进正在下沉进水的船舱,抢救出船长和大副的两只箱子,里面有指南针、航海象限仪和导航书,这是航海者的眼睛,箱子里还有手枪。在大船倾覆前他们把小艇从船侧拖入水中。

  另外两只小船看到桅顶上的信号,赶了回来,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波拉德船长立刻下令截断桅杆,使船身可以正过来一些,命令大家从正在下沉的船上赶紧打捞出食品和淡水,那是今后生存的命根子,他们用板斧在甲板上凿出几个洞,抢出成箱的硬饼干、干面包,二百加仑淡水,一些工具,还有一些以前抓来准备当肉吃的活海龟,为了让大船替小艇遮蔽一点风浪,他们把三只小艇拴在一起,系在大船旁。大家一直忙到夜幕降临。

  第二天,为使这三只小艇能应对今后的漂流,他们用大船上的圆木做成桅杆,撕下船帆为小艇剪出风帆挂上,用木板把小艇的船舷加高了半英尺多,为的是减少涌进的海水,这是关键的一步,每只小艇上装了60天的口粮,65加仑的淡水,还有两只海龟,备有蜡烛、灯、引火盒、小斧子、渔叉、渔钩、铲子、矛等。

  下一个至为重要问题是应向何方航行,向西南去马奎萨斯岛距离最近,但也有1200英里之遥,波拉德船长认为乘着贸易风向那边去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走那条路线可以使他们在断粮之前到达目的地。另一条路线是向东南去南美洲,路要远得多。

  大副蔡斯和其他领导宁愿走远道,因为当时他们全然不知道马奎萨斯岛一带情况传说中那里住着吃人的土著,他们觉得到那种地方去还不如死在海上。他们的意见是:没有贸易季风就先向南走一个月,约行一千五百英里,进入一个风向多变的海域,然后利用这些风设法向东,如果“一切顺利”,再走一个月就到达南美洲了,他们的淡水和面包可以维持两个月,当然希望在航程上遇到其他海船,然而实际上所谓“一切顺利”几乎不可能。

  后来的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按波拉德船长的路线,很可能所有的人都能生还。毕竟这是海难漂流,不管走哪个方向谁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危难当头,不是争吵的时候作为少数的波拉德船长让步了。

  *知向谁边?*

  经过两天的准备,1820年11月22日,三只捕鲸艇踏上了茫茫前路,最大的希望是遇到一艘海船,如果两个月以后,他们还在海上漂流,恐怕就很难生还了,船长、大副和二副各负责一条船,各人都有一把枪和一些弹药。

  大副蔡斯的船被鲸鱼撞过,本来就摇摇欲坠,11月25日又裂了一道缝,修理一番,依然不断有水渗入,糟糕的是一些面包被苦咸的海水泡了。同时他们还得不断往外舀水,搞得人筋疲力尽。11月27日夜里,波拉德船长的船在黑暗中不知是被鲸鱼还是大鲨鱼撞裂,海水进入,赶紧点亮灯,三条船上的人一起抢修,虽然漏水止住,但部分面包也被海水泡了,吃了咸面包的人渴得要发疯。

  一天,成群的海豚在船舷边嬉戏跳跃,船上饥肠辘辘的人实在渴望吃一口新鲜食物,千方百计却抓不到一只活蹦乱跳的海豚。大家饿极了,决定干掉海龟,连肠子肚子吃个一干二净,汁水丰富的鲜肉下肚,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到12月3日,总算吃完了海水泡过的苦咸面包,第二天夜里,一阵风暴袭来,二副乔伊的船忽然消失在黑暗中,他们点起灯四下张望,看到远处海面上闪现着一点灯光,那是乔伊的回应。此后这样的聚聚散散更加频繁,三只势单力薄的小木船,在变幻莫测的大洋深处,保持在一起漂流实在太难了。

  在海上漂了18天,大副蔡斯把日渐减少的硬面包锁在箱子里,子弹上膛,警惕守护着这点命根子,那天下午成群的飞鱼在海面掠过,居然有一些撞到船帆上,掉落到船上。太棒了!简直是天赐的美食人们扑上去,吞食抓到的活鱼。

  持续不断的焦渴比饥饿更可怕,像酷刑一样分分秒秒都在折磨着每一个人。到了12月中旬,管理严格的蔡斯把自己小艇上的面包供应减半,信风过去了,海面平静波光粼粼,可是南半球的夏季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暴露在骄阳下的人们无处躲无处藏,有人跳下水去泡泡,竟然发现附着在船底的一些甲壳动物,立刻剥出肉来吞进肚里,其实失事的海员常常能够抓到一些海鱼维生,遗憾的是他们进入了一片极为荒凉的海域,由于自然原因,这里全然没有可吃的生物

  蔡斯那条撞坏过的船,此时漏水越来越厉害,人们已是极度虚弱,还要千方百计修船舀水,大家都越来越没力气划船,放眼望去,永远是天水相接,哪里是尽头啊!

  *啊!小岛*

  1820年12月20日,在埃塞克斯号沉船一个月之后,绝望的阴云笼罩在漂流者的心头。忽然间,一声呼喊:“陆地!”一阵狂喜,简直像是眼前出现了天堂,遥遥望去,一个周围布满了礁石的小岛就在前方,他们非常小心地向小岛划去。

  尽管这岛荒凉多石,大家依然满怀希望地仔细搜寻,在几乎放弃的时候,发现海边低地上落潮时有一眼泉水。岛上只有一些顽强的树种艰难地存活,船员们不顾一切地寻找任何能够下肚的东西,吞食鸟类、鸟蛋、螃蟹、贝类、独行草、海草……见什么吃什么,不到一周的时间,岛上的一切几乎都被刮光扫尽,原来栖息在岛上的鸟类被袭扰惊吓,纷纷撤离。

  1820年12月26日,在岛上盘桓了六天之后,他们再一次推船下水了。船员中有三名非楠塔基特人表示情愿留在岛上,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这样小船可以减少三个人的负重,他们留在船上的口粮当然十分宝贵。另一方面,这三个人在有泉水的小岛上,用大副蔡斯后来的话说:“存活下去的可能性远比我们到达大陆的可能性大得多。”

  船长和大副一直用航海仪器定位,他们当时认为这个岛是迪西岛,实际上是在迪西岛以西七十英里的汉德森岛,他们漂流了近1500海里,竟然比出发时离南美大陆更远了。不过无论如何,在岛上这不足一周的时间,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船员们喝足了泉水,吃到各类野味水产,木桶里面灌满了水,晾干了衣服,修理了小船,捉到一些鸟儿,捕到一些鱼,都晒干了带上,现在该离开了。

  *吃人*

  这一带的海上风向变化不定。时而狂风巨浪,时而骄阳似火。半个月以后,1821年1月10日,本来就一直有病的二副乔伊终于扛不下去死去了。由标枪手汉德里克斯接替了他,负责一条捕鲸艇。第二天在一场暴风雨中三只小艇失散,船长和汉德里克斯的船后来重聚,可是大副蔡斯的船却从此不知漂向何方。

  由于二副乔伊病了很长时间,无力严格掌控口粮发放,在他去世时他的艇上只剩下两天的口粮了。船长波拉德不得不将自己艇上的口粮分了一些给他们,很快两只船上的口粮就吃光了。从1月20日到1月28日又有四个人相继死去,活着的人被疯狂的饥饿驱使,一致同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分食死难同伴的尸体维持下去。

  1月29日夜,海上一片黑暗,汉德里克斯的小艇和波拉德的船失散了。像许许多多的海员一样,艇上的四个人永远地消失在大洋深处,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们。剩下船长波拉德的小艇孤独地漂流在海面上。艇上的四个人都来自楠塔基特岛,都还很年轻,彼此知根知底,是亲戚、朋友、熟人。船长的表弟柯芬才18岁,他的朋友拉姆斯代尔更年轻,还有另一名船员雷。他们靠“吃人”挨过一天又一天,到1821年2月6日,连死人肉都吃得精光,他们饿得六神无主,蓬头垢面,似人似鬼。

  在极度的饥饿之中,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念头不断地在这四个人的脑子里面盘旋……终于,16岁的拉姆斯代尔开了口:我们还是抽签吧,看谁命该去死。开始,船长波拉德不予理会,可是一共四个人,他的表弟和船员雷都站到了拉姆斯代尔一边,令他别无选择,那就抽签吧。结果,死亡签落到了柯芬的手中,身为表哥的船长曾经对家里人信誓旦旦地说过,要保护这个年轻的表弟,此时他嘶哑地喊了出来:“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啊!你要是不喜欢你的签,我会毙了第一个敢碰你的人。”那个可怜的极度虚弱的男孩子犹豫了……但接下去,静静地,他把头靠在船舷边,说:“我喜欢它像喜欢其他的签一样。”

  此刻他们面临着另一个艰难的抉择,由谁来执行枪决?只能再度抽签。结果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差事落到了拉姆斯代尔的头上,尽管这是他的提议,此时他却不干了。他恳求柯芬:让我去死吧!但被柯芬拒绝了。既然大家机会均等,他决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拉姆斯代尔终于举起了那支千钧重的枪,对准了自己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柯芬请求给他几分钟安静一下,留下一个口信请他们带给远方的母亲。他不想让任何人为此而愧疚,临行前不忘说一声:“抽签做得很公平。”然后平静赴死。

  五天以后,2月11日船员雷也在苦难中死去,再一次成了存活同伴的食物。小艇上仅剩下船长波拉德和拉姆斯代尔两个人,啃食着同伴的尸骨,奄奄待毙,一息尚存。

  又是20天过去了。

  1821年2月23日一早,美国捕鲸船王太子号正沿着智利的海岸线北上,瞭望哨上有人发现前方一个十分奇怪的漂浮物,在海浪中忽上忽下。船长齐默利·柯芬满怀好奇地用望远镜跟踪,很快发现这是一只捕鲸小艇,船帆被太阳晒得褪色,也不见有人在划桨。他向舵手下令:转舵向前。在靠近小船的一瞬间,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目瞪口呆。

  第一眼看到的是骨头,人的白骨,散落在横坐板和船底上。船的两端有两个蜷曲着的人,皮肤溃烂,眼珠从凹陷的眼眶中凸出来,胡子上是僵硬的盐和血块。手中抓着破裂的骨头,吮吸着骨髓。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有船靠近,看到救援人员一反常态,不是欣喜欲狂,而是惊惧不安,紧攥着手中的骨头不放。

  他们把这两个看起来十分可怕的人抬上了大船,有了食物和水,生命又慢慢回到了他们的身上。

  从1820年11月20日沉船到1821年2月23日遇救,他们的海难漂流经历了整整三个月零三天的时间。此刻他们全然不知其他船员是否还在人间。

  *大副蔡斯和他们的船员们*

  回头再说大副蔡斯的船,1月12日的那场狂风暴雨中,他们与另外的两只船分散了。

  1月15日,一条大鲨鱼尾随着大副的小船,一次次发起攻击,船上的人饿晕了头,开始还想把鲨鱼抓过来吃,最后发现他们连投掷渔叉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尽力将鲨鱼赶走。

  1月20日,黑人彼特森死去,船员们海葬了自己的同伴。2月8日,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两个月18天了,如大副所言:“可怕的死亡显然在等待着我们,饿到了极点,我们讲话和思维的能力都越来越差了,我们是人类中最无助的可怜人。”在极度的绝望中,船员科尔疯了,抽搐痉挛、喊叫呻吟,上午10点钟时他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大副后来回忆道:“他毫无知觉地躺在船底上……我们给他盖上衣服,听天由命吧。他躺在那里呻吟不止,非常可怜,一直到下午4点钟,他是在我所见到过的最悲惨吓人的惊厥抽搐中死去的。”

  在大家为科尔准备海葬的时候,蔡斯终于说出了最难以启齿的话:还是留下尸体做食物吧。没有异议。

  2月15日,死人肉已经吃光了,最后剩下每人一小份两块面包,他们四肢肿胀,疼痛之极。

  终于挨到了2月17日,前方似乎出现了陆地的迹象,蔡斯尽力说服安慰完全绝望的尼科森,他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躺在那里等死。说到底,苦到极处,死比活着恐怕还来得容易。

  *终于获救*

  1821年2月18日早上七点来钟,一声“船帆!”的呼叫声惊醒了蔡斯,尽管虚弱至极,他竟然立刻站了起来。盯着那幻觉般神奇的帆影,神情恍惚,欣喜欲狂。甚至绝望的男孩子尼科森也忽然有了生气,一骨碌站了起来。带着求生的渴望,他们拼尽全力向大船划去,一直追了三个小时。

  终于大船上有人看见了他们,向他们靠拢过来,三名幸存者被抬上了大船,一个个样子十分可怕,船长从后甲板上看到他们的惨状,热泪夺眶而出。在近90天里,他们在海上漂流了约两千五百海里。救援船是印第安号商船。蔡斯的小艇比波拉德的船早五天获救。1821年3月里,在智利的大港瓦尔帕莱索,两只捕鲸艇上的五名幸存者重聚了!

  这里驻有美国领事馆,依然虚弱的船长波拉德惦记着滞留在迪西岛上的三名船员,经过领事馆的安排,一艘就要起航去澳大利亚的英国商船萨里号的船长允诺帮忙,他们可以略为调整一下航线,绕道去海岛上救人,补偿费为300美元。然而当萨里号到达迪西岛时,发现那里根本没有人来访过的任何痕迹,幸亏船长雷恩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向西面70英里的汉德森岛驶去。

  留在孤岛上的三名船员都还活着,靠着一点点野果、贝类、海鸟、鸟蛋之类勉强维持着生命。最缺的是水,因为那个小小的泉眼从他们留在岛上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被海水淹没,下雨时一些缝隙里存下的水是他们的救命水。在找水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岩洞,里面有八具并排躺着的人的骷髅架子,他们在震惊之余,不禁悲从中来。

  1821年4月8日,在荒岛上几近绝望的三名船员忽然听到了枪声,当他们将信将疑、跌跌撞撞地来到岸边的时候,眼前竟然是一艘海船。只见一只小船从萨里号船上放了下来。但水面上布满了尖利的珊瑚礁,无法行船。三人中唯一会水的查贝尔跳入水中,游到了小船旁,被拉上了船。他用一根缆绳拴在自己的腰上,游回同伴的身边,把两个同伴带到小船上。尽管身上被珊瑚礁划得到处是伤,埃塞克斯号的最后三名幸存者获救了。

  经过他们的指点,雷恩船长在荒岛上发现一个钉在一棵树上的锡盒,里面有一纸波拉德船长写的短笺,简述了失事的经过。还有一封留给妻子的信。船长写道:“在此留下这封给我妻子的信,无论谁发现并善意地转交这封信,都将得到一个不幸的人的感激。”

  埃塞克斯号的20名船员中,生还的共8人,在漂流中死去的12个人中间,有7位被同伴吃掉。

  不久这三名海岛上的幸存者各返故乡,他们不是楠塔基特人,也没有记载说他们再度回到海上。另外五名幸存者,在返回楠塔基特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一个个重返大洋。

  乔治·波拉德船长成为捕鲸船“两兄弟号”的船长,不幸的是他的船又一次在海上失事,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域触礁沉没。船员们在风浪中挤进两只捕鲸艇,在海上漂流了一夜。这一次要幸运多了,第二天一早他们被另一艘海船救起。然而波拉德船长永远成了“坏运气”的象征,不能再进捕鲸行业,从此在陆地上做了一名守夜人,静静地度过余生。每年11月20日他都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斋戒,纪念埃塞克斯号的死难者,直到1870年2月1日,81岁时去世。

  蔡斯在大副的位置上做到1832年,成为捕鲸船长,挣了不少钱。1840年后退休在家,生活很不错。然而步入晚年后,他开始精神失常,不断地买食品,藏在阁楼上、地下室里。剧烈的头疼折磨着他,夜里噩梦不止,最后被送进医院,于1869年3月7日,73岁时去世。

  蔡斯回到楠塔基特后,仅仅几个月就把这次海难写了出来,于1821年发表,他的书为此后许许多多关于这次海难的文章和书籍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白鲸》的作者梅尔维尔,正是在蔡斯记述的启迪下,完成了他的杰作。

  船员拉姆斯代尔后来也成为一名成功的捕鲸船长。可以理解的是,就连被他的儿子问及那次海难的时候,他都不置一词。原因很简单,不幸的拉姆斯代尔抽到的是“执行枪决”的签,不管多么不情愿,是他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朋友,这是内心永远滴血的创伤。

  另外两名楠塔基特船员劳伦斯和尼科森后来也都成了捕鲸船长。其中尼科森上船时年仅14岁,是第一次出海,也是全船最小的船员,他在晚年时写了一篇关于那次海难的记述文章,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得到发表。直到1960年前后,才在纽约州的一家的阁楼里被发现,又过了20年后,才落到一位对这次海难颇有研究的专家手中。

  埃塞克斯号海难事件,是人类在绝境中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虽然有“吃人”这样的惨剧发生,但细察这一过程,不能不说这一船人的确并非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航海技术的真正的海员队伍。

  在下沉的船上他们没有陷于混乱,而是分秒必争,高效率地自救。在令人疯狂的缺水和饥饿之中,没有哄抢,而是每个人默默地接过自己少得可怜的份额。在茫茫的大洋中他们一直以航海图和象限仪、指南针为眼睛指引航向,并较为准确地为汉德森岛定位,使三名留在岛上的船员最终获救。就算是“吃死尸”也是集体的决定。在远离文明的大洋深处,手里拿着枪的波拉德船长并没有与自己的表弟联手干掉小艇上的另外两个人,而是大家抽签,在生与死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漂流八九十天,能够有人生还绝非偶然。

  回顾历史,19世纪是美国大开发的时代,一个日益强大的美国正在崛起,捕鲸业是这一开发潮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从1820年至1860年是美国捕鲸业的黄金时代,捕杀的抹香鲸有25万头之多。

  那头静静地浮在海面上的抹香鲸突如其来地对埃塞克斯号进行愤怒的袭击,难道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情报复的生动写照吗?

  《海洋深处》观后感(二):大而深沉——海洋深处

  冲着关键词去看的,最初的震撼是从多桅木质航船颤颤巍巍地启航开始的,人与自然的角力是那么强弱悬殊,但海风鼓荡起来的白色风帆好像资本主义初期人类的勃勃雄心。

  这不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有产者对无产者的敌意是赤裸裸的,把少年水手扔到鲸鱼肚子里挖鲸油也是赤裸裸,为了生存同类相食更是如此。

  贪婪是人的本性,所以在面对鲸群的时候那种兴奋感,那冰冷的白鲸就是沉默的,残酷的教训,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沉浮,在贪婪得到满足的狂喜之后后,接踵而来的在灭顶之灾中的苦苦挣扎,人生就是一片苦海,到最后只有靠忏悔才能求得解脱,但不悔的是人的勇气,还有再一次遇到白鲸时刻的主动放弃,不能否认人类是残忍的,但终究是最接近智慧的一种生物。

  《海洋深处》观后感(三):徒有野心的四不像

  根据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的小说改编。

  导演朗•霍华德,擅长政治、传记题材,当然也拍过惊悚片,处女作则是一爱情喜剧。

  男主是“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还挺帅气的,14年获选美国《人物》杂志全球最性感男人,15年,收入2700万美元,居福布斯全球演员富豪榜排名第15位(福布斯肯定没算清楚中国演员的收入,否则雷神这收入怕排不进前30),澳洲人,母亲是英语教师,父亲是社会服务顾问。

  投资1亿美刀,想拿奥斯卡,看来票房和荣誉全落空了,既不像灾难片,又不像探险片,也没有《海上钢琴师》的情怀(找个作家来采访叙述,也是学《海上》)。

  《海洋深处》观后感(四):人类和鲸鱼,在自然面前一样的脆弱渺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终于在看完一部《海洋深处》之后,多日的疲惫与压抑随着电影情节找到了突破的窗口,情绪宣泄而出,浮躁的情绪也终于沉静了下来。

  在深不见底的大海面前,人类如此渺小,举起钢叉的人们,在刺眼的阳光下,脸上混着咸咸的海水和鲸鱼血,站在船头自鸣得意。借着小船员崇拜的眼光,我们看到勇敢地人类用小小的身躯竟然能够去捕获这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吃它们的肉,熬他们的油,像主宰这世界的神,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

  直到遇到这只懂得反抗的白鲸,遇到一望无际不见陆地的海洋,遇到没有船只经过食物匮乏能饿死人的无人岛屿,人们才看见自身的渺小,才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怕力量,才有了一颗敬畏自然、敬畏生灵的心。

  所以,与白鲸的最后一次相遇,Chase举起了手中的钢叉,看到白鲸的眼睛,眼睛后面,还有着上次钢叉击中留下的红色的伤口,也就是因为这伤口,他们损失掉了他们的大船。也许Chase想起来了上次这只白鲸将整条大船拖进海里摧毁的记忆,也许是因为连日来的饥饿已经让他没有了往日的大力气,也许是对眼前这只与众不同的庞然大物已经产生了敬畏之心,他慢慢的放下了手中的钢叉。他终于意识到,在壮阔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没有谁是主宰,人类和鲸鱼都不过是脆弱的生命,放过它也许就是放过自己。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是讲述一群人的经历,更是通过这经历给人一些有意义的启发。戏如人生,这个电影,让我明白,人活在世,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以及需要心存一份对自然、对生命、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

  《海洋深处》观后感(五):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 海洋深处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

  1513年,西班牙人巴尔沃亚带领他的队伍穿越了绵延无尽的沼泽地和原始森林,超过大半的队友死于疾病、饥饿和与当地人的冲突中,终于在9月25日,他们翻越一个山头,看到了太平洋。巴尔沃亚兴冲冲赶在大部队的前面,将西班牙王室的大旗插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自己也成为欧洲第一个同时看到环抱地球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人。

  这个被西班牙王室视为土匪和叛乱者的男人,为了逃避断头台毅然投入到了最危险的事业中——远洋航行,从发现太平洋的那一刻起,摇身一变成为欧洲最了不起的探险家和英雄,真正实现了“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的梦想。

  然而胜利的光环没有眷顾巴尔沃亚太久,他的副手皮萨罗就将其杀害了。皮萨罗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他的野心一点都不比巴尔沃亚小。他带领那支由歹徒恶棍组成的队伍挺进南美丛林,征服了印加帝国,为现代秘鲁创下了根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而其实所谓的英雄很有可能只是历史记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尊称,他本人只是出于极其功利的目的才选择了一条较少人走的凶险之路,这目的可以是躲避灾祸,也可以纯粹为了钱,如本片的主人公。

  时间过去300多年,来到了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高峰期的1820年,那时候石油还没发现,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鲸油,捕鲸事业如火如荼,近海的鲸鱼迅速被渔民捕杀干净,人们将目光望向了辽阔的大洋深处。

  个体渔民是无法完成远洋捕猎的,它需要足够结实的大船,和一支英勇无畏的团队,还要庞大的物资供应,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专门从事捕鲸生意的远洋公司应运而生。

  但是就算这样的公司也无法组建起一支正规的队伍来,因为在刚刚建国40多年的美国,愿意冒险远航的,都是些亡命之徒,他们当中有小偷、有杀人犯、有强奸犯,和五月花号上没什么两样。不过没关系,这趟船上有出身航海世家的船长,有出海经验丰富的大副和他的好兄弟,就足够了。

  再没有什么比金钱更具有凝聚力了。捕鲸船在狂风巨浪中飘摇,桅杆被折断,帆布被撕碎,都阻挡不了众人前往鲸鱼聚集海域的决心。但是当人类深处汪洋大海的时候,脚下的甲板成为他们最大的软肋,一头疤痕累累的巨大抹香鲸深谙此道,以成熟的战术击毁了捕鲸船,船员们只能靠救生船,在广阔的南大西洋飘荡,苟全求生。

  由于大船被毁时抢救回来的物资有限,所以没过几天,食物就吃完了,于是最残酷的问题来了——吃什么?按照行业规矩,吃人。吃谁呢?抓阄产生。

  选中的人被处死,然后砍断四肢,挖干净内脏,分给剩下的人吃……自行想象,不赘述。

  一年多以后,他们回到了北美大陆,码头上的人们没有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满船的鲸油。

  其实从个体行为而言,本片男主角和巴尔沃亚殊无二致,甚至更胜一筹,但是巴尔沃亚的发现开启了欧洲航向太平洋的征程,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当500年后回溯历史,我们会觉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本片的男主角呢,只是捡回了一条命。

  导演没有赋予主人公崇高的人格,他看上去只是个非常正直顾家的男人。在面对抹香鲸巨大丑陋的伤疤和浑浊的双眼时,男主角没有掷出手中的铁枪,这里似乎暗合了环保理念,但是在遥远的1821年,我不认为一个身处绝境的捕鲸人会有这种理念。姑且就认为是主人公和它“同病相怜”吧,因为他们都处于极其不安全的境地,眼前不为其他,只求全身而退。

  在这种心境的影响下,本片的主旨——失败亦英雄浮出水面,并且驱使主角面对金钱的诱惑依然坚持说出真相——等于是坚持了自己的失败。这种内心的正直可能比面对狂风巨浪和陌生海域更需要勇气,但是当时间过去500年之后,在我的眼里它的意义比不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交界处的一面旗帜。

  导演的种种设计都让主人公变得很low,最终成为一个只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男人。他外表是19世纪的皮囊,内心是21世纪的观念,家庭成为他的负累,导致他成不了捕鲸界的巴尔沃亚。

  梅尔维尔出现在影片的头和尾。这位未来名声大噪的大作家当时正在为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焦头烂额,于是他愿意用所有积蓄来换取一个好故事,便有了本片。

  最后,梅尔维尔对故事讲述者说,他写的将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亚哈船长为了杀死巨型抹香鲸莫比·迪克,与它同归于尽(《白鲸》)。

  我认为如果影片也能够这样设置会增色许多,因为它会给影片注入浪漫情怀。而从目前来看,它只是又一部实用主义的美国主流价值宣传片,那便是内心正直和家庭至上。我没说这个价值不好,只是为了维护这个价值影响了影片的精神脉络就不妥了。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导演能够专注于挖掘人心的黑暗角落,本片会是一部好片;

  如果导演能够专注于渲染远航的浪漫情怀,本片会是一部好片。

  目前来说,它只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狂风巨浪,巨型抹香鲸砸船,都很惊心动魄,声效相当惊人,我的轻骑兵木质重低音都快承受不住了。

  而作为一部特意延迟半年上映,有志于冲击今年奥斯卡的影片,我敢肯定它会铩羽而归。

  《海洋深处》观后感(六):巨鲸是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

  对捕鲸的了解是在小学时看《哈尔罗杰历险记》,《白鲸》到是没看过。能在荧幕上看到这段工业时代渺小人类与海中巨兽缠斗的历史很感动。虽然电影里巨大抹香鲸的体型很夸张,但在驾着小木船用铁鱼叉捕鲸时,面对鲸鱼就是这种感觉吧。巨鲸是船员的噩梦,是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陆上的资本家只见送到眼前的桶桶鲸油和交易行里兑换的黄金。今天早已忘记被自然支配的恐惧的人们,贪婪地索取和挥霍着随手可得的成品物资。对自然的敬畏早被我们抛到脑后,直到有一天自然化作有形无形的怪物来回馈我们。又想起了宫崎骏的幽灵公主。那么一天,对方将要被覆灭之时,人类和自然会放过彼此么?又想起了难得引进的寄生兽,人类是自然的寄生兽,所以我们必须一起活着。

  《海洋深处》观后感(七):【电影】16013[2.26]《海洋深处》

  係整个19世纪,Moby Dick就係一个彷如今日嘅哥斯拉一样嘅存在,《海底两万里》前最经典嘅冒险小说《白鲸》将呢头海中巨兽刻画得如此逼真,当之无愧咁係怪物榜中占据一席,更係因为故事中人类同Moby Dick无畏无惧嘅搏斗,以及最后同归于尽嘅结局,令我哋係提起“白鲸”二字嘅时候往往带住悲愤嘅色彩。

  本片可以称作梅尔维尔《白鲸》嘅前传,讲述梅尔维尔小说嘅原型故事。电影高度还原係“黑色金子”石油被开发前,鲸油作为最主要工业燃料时,海洋猎鲸时代嘅最高潮。无数猎鲸船从大西洋沿岸无数嘅港口驶出,从地球上最巨大嘅生物身上猎取财富。虽然,电影嘅动作场景不及基于大航海时代嘅《怒海争锋》中硝烟弥漫嘅战场宏大,但小艇上猎鲸嘅水手们靠人手用冷兵器击杀巨兽更需要技巧同勇气,配合上节奏感极强嘅配乐,被巨浪抛起高低跌宕嘅画面,极浅景深嘅特写镜头,都将猎鲸中最刺激嘅元素不断放大。

  终于,寻找唔倒猎物嘅埃塞克斯号航向佢可以达到嘅最遥远嘅海洋深处,係如愿遇上成千上万嘅大鲸群嘅同时,佢哋亦遇上咗Moby Dick。无论猎鲸无数嘅猎手们如何勇猛,人类终归係渺小嘅,尤其当面对Moby Dick,即使係能同飓风搏击嘅二桅纵帆船。係浩瀚嘅海洋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无力,当人类激怒咗海洋嘅守护者,倾覆成为咗必然。

  海难发生后,完全冇简介中所谓嘅同类相杀,所有被吃掉嘅船员都係高尚咁自愿献身,最后再以一个happy ending结束故事,可以话係一部很完满嘅电影。除咗搏击,冇留低太多人性嘅丑恶。

  鲸係一种神奇嘅生物,但即使背靠《白鲸》咁亮眼嘅招牌,本片要如愿冲奥亦绝非易事,对故事嘅陈述本片已经很完整了,但奥斯卡最睇重嘅内涵,拍得还係单薄了许多。

  精彩,推荐,不收藏。

  《海洋深处》观后感(八):怒海之心: 偏執抹香鯨傳奇 In the Heart of the Sea

  片名: In the Heart of the Sea 台譯:《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主演: 克里斯·漢斯沃 席尼·墨菲 湯姆·荷蘭德

  上映: 2015 年 12 月 11 日

  導演: 朗·霍華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1390411/

  改編自: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2000年同名紀實文學《In the Heart of the Sea》

  (中文版: 航向長夜的捕鯨船—「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

  出版社:馬可孛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75718 )

  劇情: 埃塞克斯捕鯨船經歷的海難故事

  0.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拍成電影 是一定要去看的!!!

  1.台譯的片名很誇張.... 這不是怪物片啊啊

  雖脫胎自梅爾維爾的白鯨記

  根據電影劇情這譯名有些倒果為因

  用來練鯨油的抹香鯨(sperm whale)

  也不等於小巧可愛的白鯨(beluga)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42/10192229285_76b75342ff_b.jpg

  本文用<怒海之心>代替<白鯨傳奇>這片名

  2.畫面構成很棒

  攝影屢次運用前景雜物失焦 凸顯畫面重點

  看起來有層次感 也塑造出環境氛圍

  而暴風雨裡的船隻動盪

  也給處理得像是油畫一般賞心悅目

  是我第一次看災難片時 希望主角能在暴風圈裡待久一點XD

  另外鏡頭雖然也會隨著片中風浪 而故意搖來晃去或衝來衝去

  但是幅度有限

  我的感覺是刺激興奮大於頭暈想吐

  (更別提呆萌雷神在本片裡多賞心悅目)

  3.劇情敘說有條有理

  導演知道自己想說的是什麼

  也能用鏡頭補完台詞外的劇情及設定

  原著的部分情節

  在電影裡有所更動

  三百多頁的故事要在兩個小時內講完

  劇本增減刪補是必要的

  一些枝微末節給增減刪補得乾淨俐落

  對於生態與需求間的衝突處理得當

  血腥的橋段也給圓得很美

  (在我眼底 劇情可腐化為:

  好爸爸大副帶著嫩媽媽首次出海 夫妻吵架外又遇上抹香鯨裡的偏執狂)

  缺點就只結局老梗僵硬乏味 為何要神化大副呢?

  4.過癮的配樂

  片中的配樂在電影院的環繞音效下

  把氛圍塑造得很棒

  而片尾的音樂也動人心魄

  讓我想買原聲帶聽

  昨天看完後 真心覺得

  還好知道有這部片 是因為看到了英文片名

  要不然我一定不會特地到電影院看

  lt;怒海之心>有出色的運鏡及構圖

  傑出的改編故事及波瀾壯闊的配樂

  美麗絕倫的海上景色及宛如油畫的暴風雨

  還有一堆身材很棒的男人和可愛正太 在大螢幕上走來走去

  還好我來電影院看了/

  畫面 9 分

  音樂 8 分

  劇本 7 分

  抹香鯨 8 分

  ============== 強烈推薦

  《海洋深处》观后感(九):丧心病狂!日本捕鲸到南极,我想把这部电影甩他们一脸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说到日本最知名的产业,可能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动漫和AV。(不要问我AV是什么→_→)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小小的日本岛国除了动漫和AV产量惊人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鲸国和食鲸国,商业捕鲸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洋深处》观后感(十):抉择——《海洋深处》观后记

  这部影片刻画的不仅仅是十九世纪疯狂的捕鲸时代,更多的还揭露了人在极端情况下对生与死的抉择,以及人性的渺小与伟大.

  经验丰富的捕鲸能手契斯,喜欢在风浪中追逐鲸群,感受热血澎湃的感觉.他深知每一场冒险都可能是单程航行,但他执著于捕鲸这项勇者的挑战.直到这一次随埃塞克斯号的远行,彻底改变了他.

  契斯对无能的船长波拉德深感不满,但他们却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在近海渔场鲸鱼枯竭的情况下,怀着狂热而贪婪的心前往遥远且危险的远洋渔场捕鲸.被热血与利益冲昏头脑的船员们自然也不会反对.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后,契斯一行人终于来到这富饶的海域.他们被鲸群团团围住,契斯率领船员们站在小船上,像一个战士一样把鱼叉毫不留情地刺入鲸鱼的体内.

  ——海水中混合着鲸鱼们的悲歌,与丝丝缕缕的血水.

  契斯与船员们得意极了.

  ——这是人类的游戏,何尝又不是鲸群的游戏呢?

  人们为了利益不惜一切,鲸鱼为了报复、为了生存也不会逊于人类。巨鲸咆哮着越出水面,颠覆了小船,颠覆了大船,颠覆了那晚的契斯。

  契斯仿佛听见鲸群们的挽歌,那晚的契斯,是渺小的。

  契斯默默地领导着剩余的船员,乘着小船,驶向茫茫的深夜。我不知道那夜的契斯是否会梦见那巨鲸,那鲸群,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契斯了。

  巨鲸很快再一次出现,契斯再次以战士的姿态举着鱼叉面临它,却没有了初始时的热血,这一次,契斯犹豫了很久。但,他终究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契斯终于明白,他捕了半辈子的鲸,却没有考虑过它们的感受,它们躺在甲板上奄奄一息、任人宰割的无助与痛苦和此时契斯一行人漂流海上听天由命的感受其实差不多。即便是现代,捕鲸活动仍存在,人啊,应该反思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了。

  契斯与船员们的食物终究吃完了,他们不得不以同伴的尸体为食。甚至还以抽签决定谁被吃掉。本来船长被抽到,可船员们不忍心,他还是坚持。最后这个沉重的使命落到他的弟弟二副,他更下不了手,竟选择自杀。那种时候,什么人道主义、伦理道德都抛之脑后,因为求生是唯一本能。可是船员们彼此又相互献身----还是不愿吃同伴的尸体,毕竟那是和你朝夕相处的活生生的人啊。生和死已经很近了----精疲力尽地生,不如痛痛快快地死。这时候的抉择,已经无所谓对错了。

  茫茫海上,人显得太渺小。即使与巨鲸相比,也在小不过。可是,他们却有以渺小身躯颠覆庞大自然的能力,真的很可怕。不过,他们也可以活得很伟大----像没有杀巨鲸的契斯,他在渺小中伟大着。

  而我们,平凡的普通人,遵循自然,追寻真我,做好每一次抉择,这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