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男装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男装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14 02: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男装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男装丽人》是一部由藤田明二执导,黑木メイサ / 真矢みき / 八木優希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男装丽人》影评(一):男装の丽人,重点还是“丽人”

  最糟糕感觉是,生为女人,总免不了被当成工具。或者是生育的工具,或者是政治交易筹码,或者是舆论宣传玩偶

  川岛芳子从17岁起就意识到这一点,可惜终其一生,也没有反抗成功。她利用男人同时被男人们利用。最初用以铭志的短发,最后也变成出卖美色的工具了吧。

  倒是片子里有句话顶喜欢,“永远不要在男人面前表现软弱,给他们可乘之机。”

  对于这样倔强自负的人,悲剧性的被处死,抑或隐姓埋名活下去,哪个更残忍些?

  感觉她本人还是很狡猾的,终究能使出偷天换日的手段,从群众眼皮底下脱出身来。

  那么然后呢。

  那么然后,之前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折损了她的健康美貌。或许已经长出白发牙齿开始松动皮肤松垮憔悴

  退一步说,这是她被动着渐渐逼近的车站——作为四十多岁的女人,五年?七年?九年之后,野心与美貌终究都要离她而去。

  回忆足够排解下半生的寂寞么,还是像片中这样骄傲赴死会好些吧。

  另,关于川岛芳子和李香兰的友情,真的是只有这两个人最能理解对方处境。与片中不同,据说李香兰都是叫她“哥哥”的,细节感人

  《男装丽人》影评(二):夹着的生存机率

  夹在国家之间的女人,她该怎样生存?换做一个男人“溥仪”,他又是怎样生存?都是为了信仰而活着,不是为自己。当她失去应有的价值时,便被看作一文不值,可事实的她从来不自私自己,如果现实真的像电影里样,从被她养父X之后便失去为自己而活,她可以选择为自己而活,可是她没有。她努力为信仰做出自己拥有的一切,属于她自己的只有美色,身体,而利用这些能得到更多的被所谓称为的价值。没有人会是真的对她好,在一群男人的世界里,她只能独自一人,称自己半个男人的独自一人活着。

  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到最后,甚至低头一切,只可惜,被利用的人没有人关爱,没有人在乎...于是又怎样,当她失去了信仰时,开始为自己而活时,她却没有了机会,没人给她机会,我们都爱只看事情一面,不是么?正因为这样,人生总有许多可能.....

  女人也有她的一切

  《男装丽人》影评(三):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就是我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就是我,淡淡的被感动,一个被政治所利用的女人,与李香兰相似命运,一个是日本人被认为中国人,一个是中国人被认为日本人,连名字发音都很相,可惜命运是大大的不同,毕竟芳子手上有人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哎

  话说这版少了芳子朝自己的子宫位置开枪 ,少了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可惜了,就被这幕震撼住了,还少了初恋情人山家的戏份,在梅艳芳版里都有的,幸好我两个版本都有补完

  话说那个日本人跪地舔着芳子脚那幕,有点像黑执事TV版第一季里那个男的舔天使的脚

  话说我看的优酷版本最后自白,那字幕组居然不翻译了,原因汉奸的自白,卧槽逗比字幕组

  最后那4句没翻译的是: 有家不得归, 有泪无处垂, 有法不公正, 有冤诉向谁。明明就没什么的啊,汗,作为满清格格,想要复清朝也是没错的说,为啥国人认同反清复明,不认同反民复清,我知道原因,明代表的汉族同胞,清朝对他们来说也是外邦,至今现代社会了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看到电视上播清戏就抵制,妈的都是愤青啊,都什么年代啊,晕死

  《男装丽人》影评(四):爱新觉罗·显玗:被“历史”绑架小女人

  豆瓣网上对本片的评分偏低,只有6.7分,这个分数使我在观看本片之前把期望值放得很低,也许正因为如此,结果观看完后反而没有感到失望,我个觉得本片的评分应该反过来,在7.6分左右才合理些。

  细心的观众也许发现了,日本导演经常批判关东军,却不批判日本海军,他们觉得陆军(尤其是关东军)很野蛮,却又认为海军很理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当年关东军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抛下了当地还在做着发财梦的日本民众独自开溜了,所以日本人对关东军无甚好感。在日本“为数不多”关于“中日战争”的二战片中,以满州为主题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上海,涉及其他地点的并不多(尤其是南京)。无论电影的性质是左翼亦或右翼,这一“共通点”倒是始终不变的。早期的《做人条件》、《战争与人》是这样,近期的《赤月》、《溥杰与王妃》、《李香兰》、还有本文说到的这部影片《川岛芳子》也是这样。

  伪满政权一直是中日两国民众的一块很敏感心病,它的建立对中国人来说是“耻辱”也不为过,而日本人也总是对这块土地耿耿于怀”,他们很认真反省着“满州问题”,只是我不太明白,日本人的这种“反省”,是指“不该侵略中国”,还是“占领满州后不该进一步侵略中国”,亦或“侵略中国后不应该去招惹美国”?

  伪满有三个所谓的“传奇人物”,即:溥仪、李香兰、还有川岛芳子。这三人是我们谈到伪满时绕不过去的。

  川岛芳子——或者,我们应该叫她“金璧辉”?——关于她的影片,至今已经拍了不知多少部了,以她为主角的作品就至少超过三部,80年代末大陆就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几年后香港又拍了一部,就是梅艳芳主演的版本,现在又有了黑木明纱主演的这部日本影片。

  说起川岛芳子,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溥仪,还有他们所在的怪胎政权“满州国”。以这个政权为主题的外国电影,我至今看过了四部,分别是:

  《末代皇帝溥仪》(以下简称《末代皇帝》);

  《李香兰的一生》(以下简称《李香兰》);

  《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下简称《溥杰与王妃》);

  《男装丽人:川岛芳子的一生》(以下简称《川岛芳子》)。

  除了《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其他三部都是日本片。

  这四部影片,按客观程度排序,依次是:《末代皇帝》>《川岛芳子》>《溥杰与王妃》>《李香兰》

  《末代皇帝》不用多说了,导演是意大利人,拍摄这个主题没有任何情感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这部片子也的确非常客公正,大多数情节只述不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传记片。导演贝托鲁奇拒绝让一个人物主导整个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只不过大历史当中的渺小生物,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尘。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溥仪,文人们强加给他的“圣衣”和“魔衣”在这部影片面前都得灰飞烟灭

  《川岛芳子》的拍摄风格显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响,本片我排在了第二位,我认为这不算过分,本片的确要比《溥杰与王妃》和《李香兰》更加正视历史问题。《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都没有回避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但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就拿“七七事件”来说吧,《溥杰与王妃》对这个全面引爆中日战争的事件的介绍是,“在不知哪一方开了第一枪的情况下”暴发了军事冲突,这个说法简直是多此一举,显得扭捏做作,甚至可以说有为日军漂白的成分,结果本片在香港播出时,不少中国观众写信抗议了这个情节,认为是“篡改历史”。相比之下《川岛芳子》则是述而不评,只说到那天中日双方发生了军事冲突,导致战争全面扩大化。这种解说方式显然比《溥杰与王妃》画蛇添足手法高明得多,简单地介绍哪时哪地发生了哪些事,剩下的由观众们自己去联想和评论

  《李香兰》在制作水准上要高于其他两部日本影片,但在思考历史的问题上就逊色很多了,有太多刻意回避的成分。

  有位网友看了此片后评价道:“这犹如电影般细腻日剧,给我一种莫名之感动。中日战争,中国和日本的民众都是受害人。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日本人,她又错在哪里?不过是在文化艺术上被野心者利用了么?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这个乱世了……”

  针对这种观点,我觉得网友胤祥说的好:

  “(李香兰正如)《莉莉·玛莲》中的维丽,然而法斯宾德的诉求是对纳粹和德国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兰》的诉求则是将李香兰塑造成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艺术家,片中李香兰逃避矛盾方法和她周围人劝她的方法都是“你应该给影迷带去希望和梦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日本逻辑了。当这句表述成为赦免李香兰的理由时候,它同时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责。”

  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对日本“国策”的思考止于此,在描述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上也只是如胤祥所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处理是将李香兰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国X党军部一方,让李香兰言辞拒绝国X党从事反X共活动要求,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但是又通过影片中的第三方——后来成为苏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评价适度表达意识形态的分野,因为国X党和苏联都已经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却不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影片只是说,战争很残酷,除了在拍摄《黄河》的时候遭到中国军队射击之外,全片没有任何战争场面,或是对战争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

  “只有怨这个乱世了”,这句话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我倒是想起德国电影《帝国毁灭》的最后,年老的琼格说当她看到就在自己成为希特勒秘书的那一年,索菲·朔尔被纳粹杀害了,这时她才知道“年轻不是借口”。(不知索菲·朔尔何许人也的人士,请去翻翻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德国电影《希望与反抗》)

  日本早期的黑白电影《做人的条件》和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都没有回避侵略军给被侵略国造成的破坏,在这点上,《李香兰》显然不合格,不但不如这两部作品,也不如《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

  综合以上,我个人对这四部影片的评分是:

  《末代皇帝》:8.0分

  《川岛芳子》:7.6分

  《溥杰与王妃》:7.4分

  《李香兰》:7.0分

  我向来不反对以“反面人物”来作为影片的主角,这是很有意义尝试,其实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已经在尝试这个了,例如以溥仪为主角的《末代皇帝》、以赫夫根为主角的《梅菲斯特》、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帝国的毁灭》、以戈林为主角的《纽伦堡大审判》……这些影片都办到了“正视”但不“美化”那些我们眼中的传统反派

  我反对《色戒》,不是《色戒》“以汉奸为主角”,而是“漫无目的”地“以汉奸为主角”,李安拍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观点呢?

  各位看我之前提到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能够起到令人反思的作用,描述反派,是希望能够令观众看到一个时代疯狂、甚至是人性的扭曲,比如《帝国的毁灭》,温柔母亲毒药塞进了孩子们的嘴里,和蔼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妻儿。再比如《纽伦堡》,呵护家人的“好父亲”、“好丈夫”——戈林,可以毫不犹豫地鄙视犹太人,而他自己却对此没有半分不自在

  这些冷静镜头下的疯狂,令人震撼不已,而《色戒》没有办到这一点,甚至结尾处易先生亲自将“深爱”的“情人”处死的悲剧情节,也改变不了整部片子对人性思考上的苍白

  再来说说《川岛芳子》吧。

  诸多以这位女子为主角的书籍或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就是川岛子——也就是金璧辉,迷茫于自己的身份,一下子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下子又觉得自己是日本人,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她搞不清自己应该当个女人还是男人。

  当年川岛芳子和日本关东军吵架时,说了句:“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可后来金璧辉被中国军队逮住,即将处以极刑时,为了求生,她又说了句:“我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为什么当年坚持自己是中国人的她,现在又要坚持自己是日本人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她是日本人,那么她就没有犯“叛国罪”,她就有生还的希望,因为中国人以德报怨,不会为难日本人!!

  这实在让我很无语,川岛芳子被处决,因为她是中国人,李香兰被放走,因为她是日本人……!

  姜文的《鬼子来了》有一段剧情刺激到了我,是说某爷姓刘,斩人一刀即可,故称刘一刀。当年斩杀谭嗣同和八大臣的时候,他是一刀一个准,手起刀落,看得围观的民众们欢欣鼓舞,可后来马大三希望他杀日本军人时,他又感叹了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提倡以德报怨,要不然怨怨相报何时了呢?最后那个日本军人在他的侠义心肠下躲过一劫。姜文此举,莫非在讽刺我大天朝打外头人没本事,整自己人很在行?

  很有意思现象,同样是法西斯,纳粹的狂热份子们几乎被绞了个精干,甚至一些无辜的好人也被牵连进了这个旋涡里(如拉贝先生),而日本战犯则一个个被放跑,老蒋放走了岗村宁次,老毛也大笔一挥放走了沈阳审判里的数十个日军跳蚤,老美同样毫不含糊,除了那几个甲级战犯不得不判死刑以外,其他的全都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鸠彦放了,731部队也跟着一起放了,这些余孽在战后很逍遥快活地过完了余生,不少人还成为了现在日本右翼的“中流砥柱”。

  继续聊聊川岛芳子本人。

  话说她的名字还真TMD的多,最初的原名叫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是清朝的格格(清朝末年肃亲王的第14位女儿),后来又有了一大堆名字:金诚三、金梦芝、金璧辉、川岛芳子、川岛良子、川岛良辅……有这么多重身份,怪不得她老搞不清自己是谁。

  这部影片和梅艳芳主演的版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单纯地去表现显玗在政治上的是非,而是尝试着走进她的情感世界,以一种感性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惹人非议的女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表面上很要强的女子,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她把自己扮演成“女强人”,声称要凌驾于任何男人之上,但从小缺乏正常的亲情之爱的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真爱。她会为女仆的死亡而哭泣,会为养父的背叛而难过,会为自己没有受到“皇上”的信任而在雨中徘徊……

  她穿着男装,打着领带,却因女仆之死哭成了泪人,任由喷雾里的水滴打在自己身上,犹如一个任性的小女孩。

  可她是“政客”,她想成为男人,成为强人,继续做着复兴“大清王朝”的黄粱美梦,于是她经常摆出一副骄横的模样,以此来掩饰自己“小女人”的本质。可是她越掩饰,越是暴露出了自己只是个天真的洋娃娃,只能被拿来欣赏,被当作棋子,而不能主导历史的发展,更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她只能被人主宰,被人利用,被人当作征服他人的工具或者掩盖自己无能的遮羞布。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大事”,却不料自己其实始终受人摆布。

  末代皇帝溥仪和男装丽人显玗处在同一个环境,似乎注定了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被无数文人套上一顶顶虚幻的帽子,被无数书籍雕像化,但实际上却也是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外表刚强,内心孤独,于是他们都结交了一个没有卷入历史纷争的另类知己——庄士敦、加贺美。这俩人就此走上了与己无关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两位当事人。

  溥仪和显玗向他们的知己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以缓解他们孤寂的心灵,他们的知己都静静地倾听着,默默地记了下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出版成书籍,让世人看到他们不愿亲口说出、但希望他人知道的心声。然而讽刺的是,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些书籍,后来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

  爱新觉罗·显玗打从出生的那一天,就丧失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她是满族人,却偏偏必须是“大清皇室”的一员,必须在年幼之时被当作玩具送到日本去,必须认一个日本人作养父,必须接受日本军国文化的熏陶,必须忠实于自己效力的怪胎政权,而且必须与汉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尽管她并非生下来就认识和仇视汉人,于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时局的演变,她必须成为战犯!

  不过,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战犯”,似乎太抬举他们了。固然英雄和狗熊都是时势造出来的,但顺着时势爬上权力顶峰的人会成为英雄还是狗熊,却还得靠他们自己,比如法国大革命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拿破仑,但如果拿破仑没上台,换成是其他人,谁能保证他的才华是否像拿破仑一样出色?谁能保证他不会“一将无能”地将整个法国越治越糟?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太过平庸结果让滑铁卢战役提前到来?

  汪精卫是靠自己的“辛勤奋斗”才爬上了他的汉奸“宝座”,而溥仪和显玗更像是有名无份的可怜虫,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他们的身份,最不需要的恰恰是他们的才能,试想想,要培养一个傀儡、一条忠实的走狗,怎能让其能力过高、权势过大,最后一得势了就反过来咬自己呢?溥仪一干人被日本人盯上,只是因为他们是“大清皇室”,换成任何人处在溥仪的位置上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只能当木偶、当玩具、听日本人发号施令,仅此而已。

  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汉奸”,恐怕他们自己会不同意,他们根本不是汉人,忠于“大清王朝”,而且与把他们赶出家园、并挖了他们祖坟的汉人有着血海深仇,谈何“汉奸”?

  只是我们有个传统的思维,汉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汉人,汉语、汉文化就是中国语、中国文化,所以背叛汉人就是背叛中国,就是汉奸。

  溥仪和显玗的出身,仿佛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他们“命中注定”必须得如此,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谁叫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汉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南美人,而只能是满族人?我这样说倒不是在给他们作“辩护”,而只是发挥着有点“幸灾乐祸”的不良之心在对其给予“怜悯”,因为我只是一个比较自由、比较不愁吃穿、可以上网侃侃而谈的无聊现代人,在“怜悯”和“同情”溥仪等人的“不幸”时,也庆幸自己生对了时代。

  只是,现在我们都吃饱了,也比较有人身自由,那不妨不腰疼地站在溥仪他们的处境上想一想,如果我们是溥仪、是显玗、是“大清王朝”中的任何一员,我们的江山被孙老总推翻了,整日得看着革命派的脸色行事,东陵大盗爬进来把我们的祖先的坟墓都给盗了个精光我们也屁都不敢放一声,再后来冯老总干脆撕破脸皮,把我们最后的一点家产也给揣了……在这种情况下,小日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会不会像是看见了救命草“感激涕零”一番呢?

  似乎找外人帮忙并非满族人特有的权利。孙老总倚仗日本铲除鞑子,蒋一世倚仗美国赶走鬼子,毛武帝倚仗苏联轰杀反动派……看来这类行为,与种族无关,所以我们不必“将心比心”,因为我们也这么干了,只是我们不会去承认,正如北朝鲜不愿承认是志愿军帮助他们保住了江山一样,至今谈判桌上的中国国旗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比以前的人更“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去想那么多,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比溥仪和显玗更可恶,但我们只需没事吃饱了撑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教育”别人——哪怕危难真的来临时我们溜得比范跑跑还快,然后死于安乐即可。

  羊会吃人,历史也会绑架人。“大人物”玩弄历史,“小人物”则被历史玩弄。溥仪和显玗只是“小人物”,他们的才能和影响力并没有像他们的名气那么大,但许多人都非常“需要”他们。日本人需要他们来当傀儡,中国人又需要他们来当不算冤枉的替罪羊。前者获得了在满州的既得利益,后者则因他们受到了“正义的制裁”从而自认“消除”了罪恶感,并恬不知耻地认为自己很无辜。于是他们先被日本人的历史绑架了,然后再被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绑架了。

  把功绩全数归结于一个伟人身上,是因为我们需要英雄;把过错全数归咎于一个罪人身上,是因为我们想推卸责任。我们骂强盗来抢劫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没有关好门结果让强盗闯了进来。我们骂强盗残暴凶狠,却不思考一匹狼为何能够追着一群羊到处乱跑。我们把自己装扮得很清高,哪怕事实上懦夫比英雄要多得多,但我们可以充当一回睁眼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并自欺欺人,极力地使自己相信历史上被当作贵宾一样遣返回国的趾高气昂的日本兵,是狼狈地逃回日本的。

  一群人准备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某君看见了后说道:“你们当中谁没有罪过,就朝她扔吧!”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中的石头,最终都一一散去。因为他们知道,当年法西斯抓工会会员,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工会会员。后来,法西斯抓犹太人,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犹太人。再后来,法西斯抓天主教徒,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尚有羞耻之心,所以会感到脸红,但我们可不会,我们不但不说话,而且无数次抛下自己的同胞独自开溜,或者干脆跑去巴结侵略者,于是两个日本兵就可以押着几千个中国人走向刑场,于是抗战时期伪军和汉奸的人数比日本军人还要多,于是我们都学会了厚颜无耻,只会光着去指责别人,怨天、怨地、怨汉奸、怨国X党、怨共X党、怨美国佬、怨整个乱世……让这些活该倒霉的家伙承担起全体民众一起犯下的罪责,就是唯独从不敢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战时充当了懦夫,战后又陶醉在自我YY之中,在文章里写上了“伟大”二字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伟大”,在电影里自吹自擂一番就产生了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在无数的文学和影视中歌颂着自己在二战时根本不存在的“英勇”。

  至于上边提到的那位网友所言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句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在此请容我抒情道:

  ====================

  我们热爱日剧,并为此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却不敢大声抒发自己的哈日情结,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媚美一族对他们的美利坚主子歌功颂德,还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我们的哈日情结,使我们无法忍受别人对日本的强烈批判,每当有人骂日本时,我们就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感到对方存心是想和自己过不去。

  于是,为了不被扣上一顶XX的帽子,我们假装关心历史,假装对侵略者义愤填膺,假装关怀侵略战争中的幸存者们……我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高尚的外衣,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经过了这一切后,我们再擅自代表当年那些受到伤害的中国人“宽恕”了日本侵略者,并高呼日本人民也是人,也是受害者,也很无辜,我们闭上眼睛坚信:当初战争暴发的时候,那些神气的、拿着梨和苹果告诉孩子们想吃就打到枝那去、皇军攻克枝那首都南京时还不忘了上街大肆游行庆祝一番、将“百人斩”视为“杀人之美”登在报纸上大肆报道加以炫耀并制作成明信片出售、此后在英勇无敌的皇军的引领下全力地支持着军国政府的侵略事业、给政府和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对孩子们说生命是不值钱的、叫孩子们必须战死沙场光荣地为天皇捐躯好让英灵飞到靖X神社内……的日本人民,的确是“无辜”的,的确也是“受害者”。恩怨已成过去,只有提倡中日友好才有美好的未来,至于我们国内那些幸存者嘛,别再提了,别再往伤口上洒盐了,他们老的老死的死,已经不再重要了,不如一部日剧、一个日本明星来得重要……

  ====================

  我看过的二战片数量,就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了,至少不下两百部,其中日本拍的也看过了数十部,我不敢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专家”,但自信还是有“一点点”发言权的。我并不觉得《川岛芳子》有任何不如《李香兰》的地方,若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某些拍摄技巧确实很一般(不过《川》末尾处从紫禁城切换到刑场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我之所以对《川岛芳子》推崇有加,是因为本片在日本实在有着难得的坦诚。德国人拍的二战片并不避讳德军对他国施加的暴行,也不避讳战争是由德国挑起这一“基本点”,更从来不缺乏参与“犹太大屠杀”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相较之下日本的导演们实在不够爽快,我不是说日本“从来没有”反思历史,而是“极少”,也就是说,反思二战在德国是“主流”,而在日本只是“支流”。日本的“主流”无非是两种,一为强调日本军人面对的“残酷战争”(此类代表作:《男人的大和》),一为“日本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此类代表作:《再见萤火虫》),可问题在于,日本导演“谴责战争”,却拒绝思考战争是谁“挑起”的,拒绝思考是谁把老美的飞机“请”到东京上空,又是谁把上百万军队“请”到中国的?他们骂起德国人来显得“义正词严”,批评起自己来却扭扭捏捏、娇柔造作。他们装模作样地作了一点“自我检讨”,却又使劲地参拜靖X神社里的那14个甲级“英灵”。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日本除了《做人的条件》、《望乡》等少数作品,就很少有电影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反思。前几年我看了竹野内丰和常盘贵子主演的《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电影还有诸多我们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日方观点,但可以说已经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有诚意的一部日本二战片了,现在我认为《川岛芳子》在客观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片子直接反映日军暴行的镜头并不多,但诸多的旁白都以严谨、中立的态度将日军在华的性质明确地定位为侵略。

  因此,我觉得《川岛芳子》是日本近年来最出色的二战片之一。

  我认为,日本最杰出的十部二战片,按我心中的地位依次排列是:

  《做人的条件》

  《望乡》

  《虎!虎!虎!》

  《广岛之恋》

  《川岛芳子》

  《溥杰与王妃》

  《没有出口的海》

  《我对青春无悔》

  《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

  《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男装丽人》影评(五):私は、私だ。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滿洲人是中國人嗎?

  也許是吧。「國家認同」這件事,可以依法,可以依個人的情感。

  是格格推薦我看這部電影的。當然,她是滿洲人。

  一直以來,我對她有點誤解。我以為她是不認同「中國」的。她是想滿洲獨立的,是與日本友好的。 但她說,川島芳子是她的目標和榜樣。那就是說,她是認同中國人的,而日本,只是她的同盟,或者說工具。(?)

  以前我曾經在YouTube分享過一個滿洲的視頻。滿洲國不存在了,滿洲人現在變成了中國人。 可是「中國」狹義來講其實就是漢人。但現在「漢」≠「中國」。漢字可以是港臺日韓使用的,但你不敢說他們是中國的(在國外不敢說)。電影中川島芳子叫「漢奸」,她不是漢人,為什麼會是漢奸? 很多詞語的本意和後來演化的意義不符,我覺得沒要玩文字遊戲。 電影中,芳子認同清國是中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當時「滿漢一家」應該是深入民心的。很多漢人在外軍侵華的時候也要留辮子以示抗議。川島芳子幫助中國人的時候也沒有去分別他們是滿人還是漢人。

  這樣的芳子無疑更可愛──對我來說。 因為我是漢人。

  前陣子在某登跟一位「巴打」辯論。他說,他是香港人,我是中國人。我們天生是敵對。跟我們是不是好人沒有關係。他忠於他的信仰,我終於我的祖國,我們都沒錯。但是因為兩方利益衝突,我們必為敵人。 其實他說得對。 不管我多喜歡香港都好,我最愛的是中國。雖然我自覺開明,會同情(是「同感」的意思,不是「可憐」,中文不知道用什麼詞合適)很多敵對的勢力,理智上跟自己說要尊重他們,可是還是抵抗不了內心的五毛情緒。「自由主義」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希望這個世界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阿門。

  被芳子深深打動了。 當然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帶入她的身份。不要一直想著「我是中國人」來看戲。 這對我來說很容易,因為格格是我最好的朋友,是知己,是至交。我很容易代入她的情感。 從電影開頭到結尾,我落淚了好幾次。堅強的芳子,脆弱的芳子,我深深理解著她。

  喜歡男裝的女生,都是這樣的脆弱和堅強。「你覺得女人也可以戰鬥,是因為你是男人!」「為了戰鬥,我可以變成男人,也可以變成骯髒的女人!」拿著白手絹,說「我最討厭這種繁文縟節!去告訴她們我們沒有什麼東西要給她們!如果你是我的丈夫!」「處女的聖潔和高貴是無價的。失去了處女就變成了毫無價值的人。不配擁有美好的愛情和婚姻!」

  其實芳子,她一直在矛盾著。 芳子是一個間諜嗎?雙重間諜?她喜歡說假話嗎? 其實我覺得,是她本身有太多想法了。而這些想法都是相反的。所以她隨便說哪一種,都好像在說謊。我作為一個平凡人,也有這樣的困擾。還是某登,有一位「絲打」說我陷入了一個什麼法則,不記得名字,大概就是說我覺得每種世界觀都有其道理。陷入了這個法則以後,我沒法做任何決定了。沒有自己的堅持。感覺像是牆頭草。其實很惹人討厭。 是。可我尚且可以避免那些選擇。可芳子,她是上天挑選的王女,她一定要保家衛國,恢復清朝。她沒得躲。

  那麼美麗而又聰慧的她,一定沒法說服自己放下心頭的高貴吧。就像格格也是一樣。格格是我見過最美的女生。我知道她在自己的舞蹈領域也快要變成中國第一人。現在也在日本盡力為滿洲奔走。 她沒有任何中國朋友,從不說中文。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做她的朋友壓力好大。好像隨時要知道一些驚天大秘密。 但我是漢人啊。 忠義,如何兩全呢?

  電影後半處,小說家稱芳子滿名,芳子說,你可以退下了。 這裡我哭得不能自已。 我相信這不是小說家的YY。 芳子她一定特別希望有一個能理解她相信她的人。就算那個人是日本人。 芳子啊,她那麼盡心盡力為滿洲,可是溥儀不相信她。 她是有多孤獨呢?她的愛人也因為她被玷污而發怒。所以她才會喜歡那個從不把她當女人的小說家吧。很多時候,我也覺得,不把我當女人看,是對我的一種尊重。

  很巧的是,昨晚收拾衣服的時候隨便播了一下天龍八部(82版)的29集和30集,剛好是演了很多慕容複的情節。 其實慕容複和芳子真的很像。我當時就發了朋友圈,at格格。但是因為慕容複的結局太慘了(82版還把他寫死了),我怕格格不喜歡,又刪掉了。 其實,語嫣看待慕容複的心情也是這樣的吧──「為了無形的東西奮鬥的芳子,很令人心疼」。 順便說一下,82的慕容複帥爆了,爆段譽幾條街。這才是慕容複應有的樣子。 慕容複壞嗎?為了「國家」這個崇高的理想,犧牲一些平民,應該不算壞吧。 做任何事都會有犧牲。 芳子也感嘆那些民間的犧牲者。他們不是沒有良知,只是太過理智。

  在這裡我想給格格默默加油。那種努力,和對「高貴」的堅持,令人尊敬。 而我自己,已經放棄這種追求。我也曾為自己的外貌啊成績啊什麼的驕傲過。但真誠地說,自己真是個平凡人。也許是被很多「算命師」說過很有前途之類的話,父母也統統被洗腦,希望我拯救中國。_(:з」∠)_ 但我們只不過是一群連考公務員要走後門都不知道的平民罷了。 最近,我已經在考慮留美。

  認清自己的平凡,認清自己的罪。更不要覺得對自己冷漠的人就是壞人──他們可能只是覺得跟我沒什麼共同語言(菲比教我的)。保持最好的心態和真誠的善意,活在主的國度吧。 阿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