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落伊犁》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雪落伊犁》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15 02: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落伊犁》经典观后感集

  《雪落伊犁》是一部由冯雷执导,巴黑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雪落伊犁》观后感(一):人生就像一场雪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是莫名的不断的想起鄂温克族画家“柳芭”,她从中国最北端原始森林里走出来,从传统鄂温克人放养驯鹿的生活中走出来,在北京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里被现代文明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熏染,她在遥远家乡和被醉生梦死的人群淹没的城市间徘徊和挣扎。她的矛盾和挣扎使得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与她不同的是,巴黑拉还没来得及离开

  她的童年就像影片里的歌唱的那样,充满了快乐幸福。巴黑拉在世代传袭下来的哈萨克歌谣成长,也在祖祖辈辈遵循的生活方式中学会劳作和生活的技能

  当如今那样多的哈萨克人奔向城市和金钱诱惑时候,巴黑拉的歌声笑容,似乎打动了所有怀念游牧生活的哈萨克人的心。不仅仅是哈萨克人,我的朋友,一位安静的彝族女孩,也曾不断的在自己诗文中写道:“不必流泪/不必流泪/那是甜蜜而不朽的居所/在那里/母亲们高吟牧歌/父亲占有马背”我想,这是游牧民族悲伤,也是现代人的悲伤。

  我们真的都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吗?只有奔涌入金钱和名利洪流里去,淘它个金山银水,创一番事业,赚很多很多钱,买所有自己喜欢的,想要得到的东西,和想要得到的人,才算是生活,才算是创造出了人生的意义吗?

  巴黑拉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错。她的父母也在伊犁的山水间逐水草而居,生活是艰难而贫乏的,可是,我们也分明看到巴黑拉的坚强勇气,巴黑拉循着古老自然法则成长,而且,她的笑容总是那样多。

  假如可以,真的很想回去过游牧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主义,在“理想”被斥为“不现实”的当下,我想,我应该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雪落伊犁》观后感(二):有些话要说

  可以说,《雪落伊犁》是一部很纯粹片子,就如同哈萨克族人民那样简单纯粹却又充满着温暖短片的最后这样说道:“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场雪,从天空飘落到地面,随后就开始漫长的蒸腾,之后还会再有雪飘落下来。”回过头来再次审视这个短片,我们会发现很多感动,关于童年,关于亲人关于生活

  1.童年.梦想

  这个短片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巴黑拉的哈萨克族小姑娘,因为家人以游牧为生,所以经常迁徙,而故事内容则是巴黑拉及其家人的一整天的生活。

  巴黑拉纯洁善良拥有哈萨克族的优良品质,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歌唱家,为此在吃饭的时候还向妈妈提到吃烤焦的馕可以让嗓子变得更好,就会成为一个歌唱家,可是实际上她在祷告的时候,连祷告词都说不清楚,总是在那里嗤嗤的小,不禁让人忍俊不禁

  巴黑拉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放羊、挤奶、打水、和哥哥玩耍,生活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充实。我们知道她的生活是幸福的,至少目前的状态是这样,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延续下去呢?巴黑拉能否实现她的梦想呢?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就如同猜不透那满天飘零雪花会是什么时候降落,什么时候消失?我们只能深深祝福

  许多观众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会感觉整部片子美得纯粹。是的,关乎童年的记忆大家已然记不清楚,关于平静安详的生活,大家在身处的尘世总是向往不已,而这部片子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的思维跟随雪花在无垠的天空下徜徉。就如同最近火热的《老男孩》那样,只不过《雪落伊犁》是童年,《老男孩》是少年而已,而其中的情愫,《雪落伊犁》则更加委婉含蓄

  关于幼时的梦想,我们还记得么?也许早已像雪花一样融化在记忆深处了吧。

  2.色彩.音乐.镜头

  一部成功作品必然在镜头的表现和色彩以及音乐的运用方式上有其独到之处,《雪落伊犁》就是典型代表

  大量的黑白色彩的运用,常规上的冷色调会显得冰冷,没有温暖,而导演反其道而行之,用黑白来表现环境冷落萧条,但是巴黑拉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却因此显得格外温情由此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

  音乐方面,本片采用哈萨克族传统的冬不拉乐器开篇伴随着冬不拉伴奏的哈萨克族的民歌,将我们带入一个遥远而又亲切地方同时,通过民歌的歌词,我们看到了哈萨克族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正是这些支撑着他们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开篇和结尾同一首音乐的运用,以及中间穿插的哈萨克族音乐,也无不传达着这些。鹰,在哈萨克族当中有着重要意义,而音乐的运用也表达了导演对这些可爱人们的赞叹:他们像雄鹰一样!

  本片的镜头没有采取太复杂剪辑,除了为数不多的长镜头和广角镜头,大部分采用的还是中景和近景。导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向我们表现他们的生活,若即若离的,让我们感觉到亲切而又有距离感

  最让人兴奋的和印象深刻莫过于对雪花的特写,开头和结尾的运用,配上北风呼啸和民族音乐,意境感情恰如其分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雪落伊犁》这个短片无论故事内容还是拍摄手法以及其他方面的制作,都足够的贴近了观众,在我们感谢导演带来这样唯美的短片的同时,我们也把祝福送给巴黑拉,送给她的亲人,送给勇敢善良勤劳的哈萨克族。

  《雪落伊犁》观后感(三):瞎想about《雪落伊犁》

  人生就如同一场雪

  从天空飘落到地面

  随后就是漫长的蒸腾

  之后还会再有雪飘落下来

  我想把最后的那段字幕放在前面,来总结我对《雪落伊犁》的感受。电影在巴黑拉的歌声中慢慢地用一个推镜头,把目光朝向远方,在苍茫的大山雪夜,小房子显得那样地渺小,可是那稚嫩的歌声和昏黄的灯光带给我们温暖与生命的希望。

  无忧无虑地玩耍,无忧无虑地歌唱,

  啊,在我美丽故乡,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的童年,我已经离你很远,

  我的童年,我得不到的幸福,

  我亲爱朋友,我为你们欢乐地歌唱,

  你们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在雪山顶上,在草原清秀的地方,

  是不是我的童年,在那里飘扬。

  这是一个跟现在大多数中国孩子不一样的童年,洗碗、喂羊、挑水、挤奶、和小羊嬉戏,是我们所从未经历也不可能再去经历一遍的童年。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那样的童年,可能有人会说那个是恬静,安详,美好的。我确定,那只是一个站在旁观者角度去看待事实。就如同每年春天我坐车经过黄土高原去兰州,看到黄土坡上一丛丛一树树的粉红的杏花,在金色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下,给人温暖壮阔的感觉,让人产生那种室外桃园的错觉,但是我相信,生活的艰辛只有在杏花树下伛偻的老农知道,只有那伤痕累累的牛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抱着欣赏态度而来,然后满意而归。

  或许几十年后,如果我们再次来到的时候,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奶牛饲养场,巴黑拉小姑娘穿着职业装的饲养场经理,城市闪亮的灯光让我们看不到夜晚的星星,有人会感叹,那种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也许是巴黑拉想要的。也许,我只是说也许,我没有去问过巴黑拉,我也不敢确定哪怕这是巴黑拉现在想要的,当她真正将草原变成了饲养场,她也许又后悔了。

  这正是在现代化中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融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去保留那些美好。去塔尔寺的时候,看到喇嘛开着本田CR-V,我曾经惊奇,或者说当做一个新闻一样的讲给同学听,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喇嘛们就应该是落后的,他们怎么可以穿耐克呢,他们怎么可以开车呢,他们怎么可以用手机呢,不是要骑马么?不是要用雪山的冰么?在我写下最初上面的文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有多可笑。本来冰箱汽车就不是民族的特征,而是代表着人类的现代化的进步象征,这个不是专利,就如同没所有的汽车轮子都是圆的,没有人可以说发明了圆的轮胎。我们不能要求其他民族为了让我们参观而保留古老的生活。追求美好是每个人,每个民族的权利

  当然,世界应该是多元的,现代化不应该是吞没民族文化黑洞。如果有一天巴黑拉没有了清澈眼睛,不会书写本民族的文字,忘记了祖辈们的语言,我也会感到伤心。也许,我们浮躁的城市需要这样一个小姑娘来慰藉,于是各种褒奖纷沓而来,满足了观赏者,成就了《雪落伊犁》,但巴黑拉还是那个生活在茫茫哈萨克草原上唱着古老童谣的小姑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