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壁》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壁》经典影评集

2022-05-28 02:0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壁》经典影评集

  《北壁》是一部由菲利普·施特尔茨尔执导,本诺·菲尔曼 / 弗洛里安·卢卡斯 / 约翰娜·沃卡莱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冒险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壁》影评(一):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

  故事开始于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但却日复一日的做着泡咖啡的工作,这时她所在的柏林日报,炒了一个艾格峰的新闻,于是她回到自己的故乡,鼓励、煽动自己的两个好友,东尼和安迪,接下这个登顶的任务

  安迪跃跃欲试,东尼一开始拒绝,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

  两个年轻人在7月14日到达了艾格峰底,开始为了登山做准备

  与此同时,这位名叫费尔娜的姑娘和她的上司,一个自诩有敏锐新闻嗅觉的人同时到达了山脚的酒店,在觥筹交错中与穿着鲜亮的游客谈笑风生

  导演特别安排了两条线,四个登山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喝着卖粥、而游客在酒店吃着“庆祝登顶”的蛋糕,非直接参与者却在“庆祝”登山人员的胜利,当然胜利没有如预期般到来

  好天气与游客兴致勃勃的围观只持续了一天

  第二天,恶劣天气开始来临,游客们一瞬之间就对登山人员失去了兴趣,或者说,他们从头到尾只对登顶这个结果感兴趣而已

  游客中有一队夫妻,妻子是个美貌的金发女郎,丈夫是个臃肿的绅士,妻子一直在浮夸的表达着对阿尔卑斯山的喜爱,但只有丈夫在第二天仍旧出现在了天台,并斥责了费尔娜上司,名叫亨利阿劳的冷酷之语

  但最后这对夫妻也宛如过场般消失了……

  这是一场悲壮的登山之旅,两个德国人还有两个贪图便利的奥地利人,恶劣的天气、受伤的队员,让他们只能原路返回

  但是返回途中他们又遇上了暴风雨和雪崩,

  电影中,安迪最后尝试他所独创的Z形法,冻僵的手一次次抓紧岩石,一次次的又滑落开去,机会也就这么慢慢流逝

  雪崩将安迪砸成重伤,最后他隔断绳索,向东尼告别,是否还记得那句“高山万岁”

  影片最后二十多分钟才是真正的煎熬,获救似乎近在咫尺,区别就在于这根绳索长30M还是60M

  东尼悬在岩壁上,筋疲力尽,费尔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

  导演想要借这个事件表达一些东西还是很明显的,譬如当时1936年,名利的追逐、人性的丧失,

  用那位丈夫评价一窝蜂游客的话,最为结尾

  “好像在看竞技格斗,真可怕”

  《北壁》影评(二):《北壁》:看着爱人慢慢死去

  心爱的人就在几米之外,却如远隔千里,无能为力;眼看着爱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更是撕心裂肺。

  登山是极其危险又充满刺激的运动项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攀登过程中遇难,但又有更多的人去冲顶挑战自我,那是人类不畏艰难、征服大自然的象征。当你千辛万苦的爬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难以言语;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享受其中。自己还记得站在峨眉山的金顶上,环顾四下的感觉,真的不是一般的满足感。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是从山上坠落下来的人之一,影片中的爱情段落也无从考证,但影片带给人的震撼实在超出以往。整个攀登过程的种种危险都一一得到展示,上面是遥不可及的顶峰、下面是万丈深渊,在这样的绝壁上攀登,就是命悬一线。两个德国人本有机会登顶,成为第一人,但当别人的生命遇到险境,他们还是毅然放弃继续攀登、而选择救人。相当遗憾而悲痛的结局,很难说如果没有这个选择,他们就能活下来,但成功不应该建立在无视生命的冷漠上,尊重生命才是尊重自己。

  在庞大的山峰上,人显得是多么的渺小,雪崩、落石、暴风雪,都能轻易的让一个生命消失。在整个攀登过程中,无时无刻的会感受到绝望,因为遇到的危险太多太多了,任何小的疏漏都能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真的不是靠人的意志和能量就一定能活下去,有些险境就是无解,除了慢慢死去,不可能有奇迹。但这也正是吸引攀登者们的地方,就是要迎难而上,挑战极限,获得成功后的巨大满足感始终在引领他们的行动。

  《北壁》影评(三):wiki词条

  天地刍狗,有情人,无情山.

  按故事情节中,tony发现了karl的尸体的位置,表示tony已经到达了3k多的高度,仅仅离开峰顶1k米左右,之后的护送队员撤离,未能成为登顶第一人。

  ====1935====

  1935 年两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年轻登山者[[:en:Karl Mehringer|Karl Mehringer] 和 [[:en:Max Sedlmeyer|Max Sedlmeyer], 来到 Grindelwald 准备攀爬北坡。 在出发前,他们等待了很久,天气才转好。 两位登山者爬到了[[艾格石壁](Eigerwand)车站的高度,并在那里扎了他们第一个营地。 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几乎没有任何爬升。第三天也没有任何纵向的进展。当晚暴风雪来临,山被雾所笼罩。两天后,云雾短暂散去,山体也在那一刻可见了。两位登山者的身影再次出现,他们的位置略高于第一个营地,但似乎准备第五次扎营。没过多久浓雾再次把山体和登山者隐没。几天后浓雾最终散去,那时北坡只剩下茫茫白雪。 后来他们的冰冻的尸体在海拔3300米的地方被找到,那里现在称作"[[:en:Death Bivouac]"。<ref name

  andel heckmair1938年的成功登顶,获得了队友37年保命经验(冯格上崖并成功撤退)和35年hinterstoisser的横切经验,每一步的成功都是踏着前任的尸体前进。

  其实最牛的登山队员应该是当地的向导。

  《北壁》影评(四):北壁

  德国片,“残酷冰雪”,我更喜欢它的直译,“北壁”,简单、直接、主题明确。

  很久没看过能让我掌心冒汗,感慨万端的片子了。同是讲登山的片子,“垂直极限”只能算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商业片。

  碟封上的介绍是这样的: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不用去更多的了解时代背景,镜头已把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展现。山是壮美的,而征服它,却是艰辛的。严谨的德国人不露声色的如纪录片一般拍下了整个登山过程,坐在屏幕前,我不是那些在山脚下用望远镜瞭望的观众,而更像是攀登者中的一员。

  可是,那峭壁上的种种险状,却无法真的感同身受。我们常说意志和精神是强大的,可以克服重重困难。但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力量却是渺小的,他们的身影终于未能出现在顶峰,那濒死前的低语,只是“我很冷”。

  没有到达那个高度的人,也许永远不能感受到那种体验。每一个立足之处都仅能立足,身后,是深渊,面前,是望不到头的峭壁。就像不明白豹子为什么要去乞力马扎罗的雪壁上,我们站在阳台上看看落日,就会以为世间美景,莫过如此。

  是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看不见的峭壁上攀登着,能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自己也未必清楚。总会有人登顶的吧,但我们只是为了再前进一点。

  眼前无路了吗,却已无法后退。毕竟,还是在上山的路上,哪怕最终,把自己,风化成一块岩石。

  2009-06-22

  《北壁》影评(五):评《北壁》

  太多的歌颂成功,却鲜少人愿意记录失败。肤浅地相信成功是在一朝一夕达就,是上天赐给天才的礼物。

  在你成功之前,是没多少人能够欣赏和肯定你的。而当你成功之后,鲜花和掌声不过是锦上添花之物,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当有人质问阿劳,你还是个人吗?他说,我是一个记者。人因利而聚,必因利而散。

  托尼绝望地对援救者呼喊,却也挡不住暴风雪下他们弃他而走。世间的懦弱和自私有一个代词,叫现实。屈从于现实的人们,其实不怪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妻儿。

  托尼说,他并不只为自己而登山。更为了关心自己的人。为朋友而上山,为良心而下山。当安迪已逝,当他在山上苦熬着暴风雪,他终没能到达安全地带。正如他所说,I' m so cold.

  也许安迪更潇洒点。为梦想而登山,为朋友而自弃。Z字攀援,他也为这失败的历史上留下了成功的经验。

  电影本身其实并没有太令我入迷且深刻的地方。看到结局,找不到导演的意义。

  《北壁》影评(六):努力去爱吧

  因为先看的Everest ,看这片子第一反应就是哦no装备好落后。虽然只有3000多米,放到现在登顶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有现在的手套现在的羽绒服现在的头盔,可能悲剧也不会发生,但是没有什么如果,人们并不是因为装备进步了才去登山而是反之。

  还没有登过雪山,也不知道这么多人登山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我觉得大概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探求吧。总有人喜欢平平淡淡上班下班生老病死,也总有人希望翻山越岭穿过沙漠远渡重洋,对于我,应该是不甘于前者,但是对于后者,能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野外和病床哪个是更好的归宿?是不是面对绝境的时候才发现安稳平淡最好(抛开生理的恐惧)?可能很多问题都要经历过才知道答案。有的人说玩户外的人是不尊重生命不珍惜自己,我觉得就是因为想要弄理解生命才会去户外,要想不珍惜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天天宅在屋里打游戏点外卖啃老。

  引用北岛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想要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要做的事情就做吧,也许是一座念念不忘的山,也许是一个朝思暮想的人,也许是纠结了无数次的假设,反正。。。。这么想可能有点自私吧,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可是如果一个人活着别人的世界里,那不也是种悲剧吗。

  我爱这个世界,努力去爱你想爱的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北壁》影评(七):《北壁》:冰雪无情,勇者无畏

  1936年德国纳粹发起登山挑战活动,一时间各路高手云集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摩拳擦掌试图征服极致之峰艾格峰的北壁。新闻媒体争相踊跃报道,最引人瞩目的要算是两名传奇登山者的参赛。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两名传奇登山者率先踏上凶多吉少的登山之旅,他们的登山路线被后来者追随效仿。在低级别山坡攀登时,大家还有说有笑相互嘲讽。越往上越艰难,人们开始抱怨他们选择路线的失误。

  一场突然来袭的风暴让登山更加艰险困苦,当有人受伤甚至付出生命后,所有人放弃了分歧和矛盾,携起手来共同向山顶缓慢攀登。不停息的风暴把更多挑战者的尸体一一抛去山下,山下围观的人群随着攀登的形式也是心情起伏激动不已,甚至有媒体巨头不看好这场运动,宣布打道回府时,还遭到大家的唾弃。但是,结局正如人所料,这是一场失败的挑战赛。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再现当年传奇登山事例的现实场景。巍峨壮观的阿尔卑斯山,无比险境中,一群无畏的登山者缓慢的向心目中至高理想前行着。从一开始并不困难的攀爬,到逐渐升级的境遇,一个一个挑战者死去,大家手拉着手坐在山崖边躲避风暴,冻僵的躯体,脆弱的呼吸,坚强的激励,让观众们随着登山者的境遇渐入紧张的心境,把心攥得越来越紧。当失败的登山员们返回,希望就在眼前时,一场悲剧鲜活上演。返回比登山更加困难,援救人员又无法上去施救,其中一名被冻僵的传奇登山者,用麻木的双手用尽最后一口力气,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悲剧,活生生的被绳索悬挂在爱人触手可及的眼前痛苦离去。也终于把这场史上最大的登山悲剧引入高潮,把所有人的情感导向无以言状的撕心裂肺。

  《北壁》影评(八):大山与仁--冰雪北壁的残酷观后瞎想

  在前些天撰写毕业论文的苦闷的某个晚上受到了本片的冲击。看到评论却又很少,忍不住想要写写观感,毕竟,本片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至少受到很难得的一次震撼。一个登山题材能拍得如此真实震撼也就是不加思考五星推荐的缘由了,而我也是第一次有了写类似的影评的冲动。

  片名叫《Nordwand》看中文翻译版成了《北壁》,或者《残酷冰雪》,也就是我的标题矛盾的来源了。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剧本,只是更貌似是一次登山的真实纪录片。情节算是简单,而下半场开始攀登的时候带来沉思与触动,以及对登山的细节不遗馀力的进行细铺,领略一番当年的“阿尔卑斯式登山”的微晶全貌!

  片中摄录的关于纳粹德国二战时期同样有着热血的不大关乎军政的两个登山青年,还有善良而淳朴的女记者,“现实”的主编以及各色的众像;而个人觉得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有着各色的人种;所以斗胆踹图导演的意思也就是对于人性从来都是跨国界跨种群的,回归到最为原始的对生命与价值(大山?象征成功?)的挑战与思考,但这个不是我想记写的方向。

  山——大自然之巍巍者,人类的最原始的景仰,古今中外一直都与“圣、神”交集于一起,山直指天空,是通往“上帝”与“天堂”的阶梯。(而有关山 mountain的意义可以参考德国的汉斯·比德曼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的片段)由是开始思考人与山的联系,为什么有些人要登山,山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什么是登山者?

  登山者,不安于大地的平坦,向高处攀登,向极端的危险进发,成了常人难以理解接受乃至加以嘲笑戏谑的“疯子”,只是除了他们,实在很难想象还有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冒险家。主角其一,名字不善于记住,有句台词大概的模糊印象是“人的生命中总是有所选择的。。。”说话于高雅的舞会,而后他回到了山脚的露营帐篷,钢琴的伴奏在继续;是冷不丁的被忽而雷到的地方,乃至苦闷了。

  登山者固然勇,只是其“勇”却也未是“剧力抗争”的坚持到底。当“爱人”寻找到他,诉说一种“为国争光”期望之时(为纳粹德国夺取当时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他是抗争也不屑的,而后却又偷偷的自备工具向大山进发了;再后来奸猾的同行者出了意外成了沉重的负担,他却又放弃了继续征途。关联到的两次“抉择 ”,我不清楚真实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这样子的安排略显“可笑”,不合小个人的观众的情感发展,还是表里不一,无法气灌山河,不是“勇”字可以言说的。

  碍于阅读面的限制,所能搜索的也就进入个人的狭隘小点,而发觉自定义登山者的“勇”是远远不够!他们是勇敢的,但更多的思想应该是契合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 “仁”,并且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仁”!“仁者乐山; 。。。仁者静;。。。,仁者寿。”--语出自《论语雍也第六》,也是素常断章取句的来源,含义大概是翻译的“有仁德者喜爱山是因为仁德者沉静;同时有仁德者长寿。”而更进一步的“仁者乐山”解释见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对于经典是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前人大家思考维度的,大概也就是说爱山的人,应该是“仁者 ”,具有类似山的“迂腐的偏执”,;如似片中青年登山者的影痕可窥一斑,“不善社交”(静)、“犹豫寡狠”(对同“行”者的“仁慈”)就是权变主义者该大口唾弃的了。(同时中国古人思想的切合之处也令人惊叹了)

  呜呼!仁,故必然“自杀身”而成“仁”,只是却又被利用成为了媒体的头条首版,冠予了民族英雄的身后荣光,也由此推翻了“仁寿”的说法。那么两个登山者属不属于“仁”的维度呢,也是另一个疑惑了?

  而登山者,孤独的选择了生命的价值方向,追寻顶峰的那一眼“镜像”,无疑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现实以外的意义,故事结局可以改编是两个人成就了,收获了无比的荣光,还有女记者的爱,而后还可以出书,巡讲着登山的如何如何挑战激情之类的。。。不是更合乎“正常人”的思维么?

  只是结局就是结局,登山者注定孤寂了。他们内心不会安逸于此,他们“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继而成为后人乃至观者的酒饭话题,"仁"的意义,成了我第一篇所谓的评论。

  最后,突然发觉一个人生命的本身的伟大无比,在大环境的阿尔卑斯山前面最终也只能是“一个故事传说”,而山永远是山,即便是被人登上了顶峰,它依旧只是默然,它甚至是无视生命,也罔闻爱的呼喊的,更何况人的所谓的成功乃至狗屁价值呢。

  本片是对登山者的致敬,所以用五星表达了自己最初感动,瞎想太多了,乃至是对“仁”的纠结。错误之处必当忏悔,罪过罪过!

  杂记于2009-5-22

  《北壁》影评(九):看完很难受

  2016年我和老公两个人,连登山杖都没有,就头脑发热跑去攀登楚格峰。当时是10月份,山上已经被雪覆盖了。我记得很清楚,山下问询处的小姑娘建议我们坐缆车上山,因为有雪的情况不适合我们这种新手。但我总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兴冲冲就去爬了。爬到2/3,一处地上结冻,山壁上没有钢索,非常陡,随时会滑下去的地方,当时真的怕了,怕自己过不去,怕自己会摔死。

  所以看这个片子,我是带着强烈的代入感看的。看到他们穿着这么简陋的装备(甚至没有登山鞋),看到他们无法横荡过一处峭壁,看到最后主人公一声声的求救,以及死在救援人员几米的地方。看完心里真是堵的慌,太难受了。

  《北壁》影评(十):在大自然面前,唯心主义最是没用

  阿尔卑斯北壁的攀登惨烈至极。

  听到喊话的时候,四个人都还在一起。那是希望近在眼前的时刻,然而转瞬间,死了三个。

  我以为,最后的那个人会活下来。

  他聪明,是他选了队伍的登山路线。他谨慎,是他想到如果撤回需要留着绳子。他怜悯,是他坚持要送伤员威利下山。他是leader,是队伍的头脑与灵魂。

  况且他的爱人找到了救援,况且她在崖壁上蹲了一整夜陪伴他坚持到第二天重新救援。况且他用牙齿和一只冻僵的手配合解了绳子啊!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托尼,就在爱人几米远的地方死掉了。三个救援人员毫无办法,他就悬在崖上咽了最后一口气。

  说真的,我不觉得他是放弃了生,人的精神能有多强大呢?可以三年赶英超美吗?把整部电影看完的人怎么能轻描淡写的说他是放弃了呢?

  冻得黑死的脸、硬邦邦的手臂、选择割掉绳子死去的同伴、没有供给没有工具,暴雪雪中苦苦捱过两个夜。他的意志已经足够坚强,但他的身体真的不行了。

  在大自然面前,唯心主义最是没用。

  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总是容易盲目自信。

  华东驴友天堂炉西峡死了多少人,下了暴雨水能快速上涨10米,你只能祈祷一开始就站在了相对安全的地方。我们有同事工作原因去考察,飘起毛毛雨时精神压力大到要崩溃。回来喊着:命要紧,要离职。

  我去神农架无人区的时候,十几个人的队伍,有向导、有湖北省登山协会的人、有神农架当地的工作人员。按理说会有安全感,但其实山里面到处都是危险,走崖壁是不能停的,就算你累极了也要走完那一段(一走就是两小时),时刻都紧绷着的时候情绪真的很容易失控。有很多很多次,下坡的时候摔了跤,我爬不起来也不想爬起来,可以的话我宁愿选择滑一点再滑一点。

  所以,我不仅不觉得托尼是放弃,我甚至非常理解安迪选择隔断绳子掉下去。不管他们在哪里停下,先驱者永远是英雄。

  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也是可怕的国家主义

  北壁被称为“死亡之墙”,在主人公们攀登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死在那里,包括托尼认为的比他们更专业的团队。然而,在德意志要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在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认为需要制造一个“英雄”以宣扬国威的认知下,全然不顾攀登的难度(北壁有许多地方垂直落差有1000多米、变幻莫测的暴风雪)、技术装备的落后,大肆鼓励攀登北壁。

  如果不是被煽动,他们根本不会去攀什么北壁。说到底,他们不是死于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死于大自然的无情,他们是死于可笑的国家主义。虽然,过程中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但那是个人的。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背景,当时德国宣扬日耳曼人血统的高贵,且正要吞并奥地利。两个德国少年选择了登山路线,后面跟着两个奥地利人。因此,他们不仅是攀登北壁的竞争对手,他们代表着国家的争端,代表着德意志民族到底是不是最优秀的民族,是不是可以统治别的国家的人民。托尼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让他们跟随,最后又决定停止攀登护送奥地利伤员下山。

  再补充一下,事实上,这是四个德国人的队伍。人道主义是编剧的杰作。他们单纯是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宣传需要之下。

  ——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总是更惨烈,因为要尊重基本的事实。在编剧那里可能会因为主人公善良美好聪明坚强而手下留情,大自然那里不存在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