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鬼的精神》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魔鬼的精神》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17 02: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鬼的精神》经典观后感集

  《魔鬼精神》是一部由伊哥·斯坦普陈科执导,杰森·弗莱明 / 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 阿雷克西·查多夫主演的一部冒险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一):并不逊色故事与编排

  个人认为是部非常好的电影(虽然我看的版本翻译的很烂,只能去意会,而且音画不同步)

  美女美景黑发女孩金发的女孩两人都很漂亮,两种不同的类型两种风情,开场水边的场景那一群美貌少女确实很是养眼,后来黑发女孩停尸在教堂时躺在装满百合花棺材里很美,最后现实里躺在布满蛛网的棺材里容颜未败,仍然是有种很特别美感

  故事也不错,这两年恐怖片和惊悚片出的新鲜题材越来越少了,米国更爱拍一些邪教血淋淋的片子,虽然这个故事讲的不过是落后地区民众由于愚昧而被打着宗教旗号的神棍忽悠,但是整个节奏控制还是不错的,而且传闻与现实的交错、鬼怪人性的对照让人很容易就跟着节奏走,编剧水平还是可以的。

  然后大赞的是怪物造型和几个恐怖场景的设计,这个片子整体恶魔造型都很有冲击力,不是那种单纯皮开肉绽或一些让人不适的造型来传达恐惧效果,而是一种在形象中注入了明显原始气息,充满了野性味道,一眼看去就相当的赞,几种恶魔的层次也不错,体型小的群体与体型大的几个错落搭配,尽量照顾到了观众的各种恐惧点。场景上,最开始那个很像看3D电影的地狱景象图还是挺有新意的,以往没有见过。

  总体来说值得一看,对于恐怖片爱好者来说也算是中上的作品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二):特效及环境效果特棒!情节安排安全可以更好的。中文字幕就不说啥了。。

  本来初看这影片实在无聊,觉得浪费时间也是浪费,随便看点啥吧。也没指望它能让我看下去。

  但是,影片一开始就让我感受到了令人惊讶的特效!很棒。

  环境的搭建、画面渲染,都表现出后期制作团队精良

  尤其后半段,入墓室定鬼巫那段,没有人觉得这一段很像是盗墓笔记或者鬼吹灯里的情节吗???? 又鬼飘又粽子又见人面飞虫的小怪物的。。

  我当时就想,这一段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盗墓电影了!

  刺激紧张、带入感很强。感叹国人何时能有这水平。

  看样子非逼得我自己去学MAYA3D动画不可!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美女也让人赏心悦目

  再除此之外,就没啥亮点了。

  字幕翻译什么的,也真是难为人家了。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三):恶魔幻灯:从魔鬼精神到科学精神

  对果戈里来说,“教会就是所有人最高的审级”。“教会单凭自己就足以有力解决我们所有的难题困惑问题”。……教会包含着新的即将到来的事物秩序规则和舵盘……

恶魔幻灯:从魔鬼精神到科学精神

  ——看《魔鬼的精神》2014版

  文=空语因明

  恶魔,总是被看见的,却又是隐蔽的。恶魔的魔力或恐惧之处就在于这种看见是不由自主的。恶魔与恐惧它的人在黑暗中毫无阻隔地彼此照面。果戈里在他的惊悚小说《VIY》里描述了一个如此恐怖的怪物,一个能看透的恶魔怪物VIY。《魔鬼的精神》2014版改编自果戈里的这篇小说,但在保持原有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做了较大的改动,添加了半多情节,或者说做了重新的诠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主旨。与之相比,1967年版本的《魔鬼的精神》(又译《邪灵》)则是几乎简单地把这个故事拍成了鬼怪惊悚片,情节上和原著差不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原本的故事大意是,神学院的三个学生路过一个村庄,在一个农场里借宿,一个老太婆接待了他们。其中有个哲学专业学生(或哲学家)Khoma Brut感觉那个老太婆好像在勾引他。那个老太婆或者女巫跳起来,骑在Khoma身上,然后在村庄上空飞翔。Khoma非常厌恶她,后来Khoma制服了她,用木块不停地打她。当那个老太婆被打倒在地的时候,变成了一个美少女。Khoma吓得逃走了,回到基辅,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后来,据说有个富有的哥萨克人家的女儿在临死前爬回家,并且要求让Khoma在她死后为她守灵三夜,念诵圣经诗篇。当Khoma被带到这个死者面前时,才发现原来这就是那个他打死的人。他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只好按照要求在教堂里守着这个死女人三个夜晚。按照乌克兰传说躲避鬼怪的方法,他用石灰画了一个圈,躲在圈里面。他只要等到公鸡叫明之后,就可以逃过一劫。尽管晚上群魔乱舞,他由于这个圈的保护,让那些鬼怪看不见他,也无法接近他,因此他躲过了两个夜晚。而在第三个夜晚,那个女鬼召唤来了恶魔VIY,它可以看见Khoma,而他又不得不看着它,鬼怪们在VIY的指引下跳向Khoma。就这样,Khoma死了。Khoma的两个同学评价Khoma的死因时,认为他之所以会死掉,是因为他在心理上畏惧了恶魔。

  《魔鬼的精神》2014版本大致包含了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不过不再以哲学专业的Khoma的视角讲述故事,而是用打乱的转述来呈现Khoma可能遭遇,于是就增加了悬疑的成分。相应地,这个恶魔故事的寓意发生变化

  原本有关这个故事的解释,可以从宗教化道德意图上来看。作为神学院的学生,如果Khoma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并因此具有了克服恶魔的引诱和恐惧的心理,那么就不会死于非命了。在这里不容忽视的是,Khoma是神学院里的哲学专业学生。这样,Khoma的作为也就可能反映着十九世纪的哲学立场,一种世俗化的立场。这种世俗化的哲学立场是感觉主义功利主义的,赞同的是人的欲望满足。Khoma厌恶那个女巫,是因为她又老又丑,直到他看见了一个美少女,才不忍心下毒手,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而Khoma所做的仅仅是逃离现场,继续若无其事地享有生活。果戈里看到,灵魂想要去爱的,只是美丽的事物。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准则变得软弱无力,或者说成为次要的。善恶则被人的意志的满足抛弃在此岸的沼泽里。果戈里要宣扬的是宗教,而且是以东正教为核心文化重估。西方的天主教和新教被认为不符合正宗的基督教精神。

  对这个故事还有从世俗化的道德意图来看的解释,特别是精神分析的解释。我觉得,其中一种比较可信的解释是,Khoma看到的邪灵只是他潜意识里的罪恶感的具体化形象。Khoma逃避了自己作恶的现场,并由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转入到潜意识里。妖怪们的丑陋形象表示Khoma对自己行为的厌恶感。那个阻挡妖怪的圈圈,是他内心抵抗这种感觉的屏障。而由于他酗酒和逐渐身心疲惫,导致在第三个夜晚,内疚感变得强大,而心理屏障则脆弱了,因此他就被吓死了。这样的解释有它的趣味,尤其是在文学分析里,但对于《魔鬼的精神》这个电影而言,意义不在于这种心理分析解释本身,而在于这种解释能够将超自然的外部世界现象转化为自然的内部世界现象。

  《魔鬼的精神》(2014版)以来自英吉利的制图科学家格林为主角。这个故事因此就变成了,来自先进国家的科学家,用世俗化的技术手段破除乌克兰的某个小村庄的迷信行径,用科学精神将那些被宗教迷信利用人们唤醒,带给他们对真理和善良的领悟。这样,原本果戈里的邪灵故事中具有的宗教化的道德训诫和可能的对哲学的讽刺就被取消了,甚至是被反转了。原本的故事就像是老人讲给年轻人吓人故事,为了让年轻循规蹈矩,服从宗教的道德秩序。从1967年版本的《魔鬼的精神》可以看到,里面的神学院学生是非常不虔诚,道德意识相当淡漠的年轻人。到了2014版改编的《魔鬼的精神》,神学院的场景被取消了,代之以少女们在野外的求爱活动——非常类似“关关雎鸠”的描述,虽然场景色调看起来比较冷峻。在新版故事里,宗教不仅不是道德典范,而且成了压抑人性的工具——类似启蒙运动的反宗教叙事:在科学和宗教的对立中,科学代表光芒,宗教代表黑暗。

不要试图理解原因,不要探寻理性!远离科学之光!

  在这个落后的乌克兰村庄里,村支部牧师用宗教和恐惧在控制村民想法。他暗地里制造恶魔,又在公众面前宣称用信仰上帝来抵抗恶魔。当从西土大英而来的科学家格林来到时,村支部牧师宣称这个人会带来厄运。死了女儿的村长(百夫长)不怎么相信恶魔的套路,于是他聘用西土大英而来的科学家格林去探查真相。村支部牧师一面阻碍格林,一面煽动民众去排斥格林。牧师告诉民众:不要试图去理解原因,不要探寻事物中的因果;科学家说这是愚昧无知,就让他们去说吧;科学家自以为带来的是知识之光,但他们带来的却是恶魔;用信仰驱走恶魔!总而言之,无神论是邪恶的,不道德的。不过,具有启蒙思想的科学家不会这样认为,对于他们而言,恶魔不是知识带来的,而是内心的黑暗带来的。

  综合看来,《魔鬼的精神》2014版,虽然并非精致无暇,也有猎奇,但在主题设定上比那些空洞地宣扬“爱与正义”的奇幻影片要好很多。错把空洞的“爱和正义”当做正能量,很可能就是当代反智的翻新花样了。当然,幻想总会有的,所谓宗教并不必然是邪恶的,所谓科学也并非必然就是事实的。就像影片里格林提到艾萨克·牛顿的时候,就好像牛顿教育他要拒绝超自然解释一样实际上,当时的牛顿更接近基督教科学家。启蒙并非完结的,内心的澄明并不是现成的。

Viy

附录一:

  《魔鬼的精神》2014版大概剧情

  影片开始,傍晚一群“在河之洲”的少女让水流漂走放着蜡烛的花篮,捡到这个花篮的男人就是她们找到的意中人同时村长(百夫长)家的女儿向远处游去。有个少女(女二号)发现村长女儿不见了,就去找她。走到一个偏僻地方,伤倒的村长女儿突然抓住女二号,把她拉倒在水里。这时候,一个长着多只角的“魔怪”救起了女二号。第二天早上,村长女儿和女二号被发现,村长女儿告诉村长,要让神学院的Khoma来为她做三天祷告,他至少谁……话没说完,村长女儿就死了。随后Khoma被抓来,到一个山丘教堂里做祷告。晚上,Khoma似乎碰到了鬼。到第四天早上,Khoma被村支部牧师发现昏死在教堂里了,于是牧师宣称这个地方被诅咒了。教堂被封死,附近的区域被成了禁区。

  故事的另一边,地理学家+制度专家格林遭到了可能未来岳父的嫌弃,于是出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以艾萨克·牛顿为教导者,以莱奥纳多·达·芬奇为榜样,驾驶着特制的马车去东方绘制地图了。来到乌克兰的一片森林的时候,他遇到了Khoma的两个同学——和原版故事一样,这三个神学院学生,Khoma是哲学专业的,另外两个是神学和修辞学专业的——这两个人一边和格林喝酒,一边向格林讲述他们和Khoma来到这个村庄的经历,他们以为Khoma是被女巫诱惑抓走的。无神论科学家格林根本不信这套说辞,认为这个超自然的解释根本不符合理性

  然后,格林来到这个村庄,在村长的聘用下探寻事实。他在女二号的家中和一群人喝酒,听他们讲起来传闻中Khoma夜间祷告中的遇鬼经历。在迷醉中,格林似乎真的见到了传说中的恶灵Viy。不过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只是一场潜意识营造的梦境。格林在探查的过程中,卷入了村长和村支部牧师之间的夺势的斗争中,并不断遭遇危险。格林逐渐明白,既没有女巫,也没有恶鬼邪魔。这些都是恐惧的情感设想出来的,又被居心不良的村支部牧师利用了。在故事开始那个“在河之洲”的场景里,Khoma捡起了村长女儿的花篮,正在他们要展开放浪的爱情的时候,披着恶魔皮的村支部牧师残害了村长女儿,打晕了Khoma。在那个废弃的教堂里,当村支部牧师正要打死格林的时候,教堂里摇摇欲坠十字架把牧师打下了悬崖真相大白,格林驱车离开这个村庄,走向前往莫斯科的道路。接下来格林的经历将在《魔鬼的精神2:中国之旅》中上演。

附录二:

  俄国哲学史中关于果戈里的论述

  果戈里认识到人的灵魂中审美与道德在本质上的不可调和性的悲剧实质,……只有比美与善都更深刻的本质——亦即宗教——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果戈里沿着这条走向全部文化与教会相关联地步,——如今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提出了意识形态主题问题,并一劳永逸地向俄国思想界引入了“东正教文化”这一理念。……果戈里号召人们用东正教精神来改造全部文化,…而这就是为什么果戈里会执拗地把巫术的任务赋予艺术的原因:我们不能重复普希金……不能为了艺术而创造艺术……艺术面临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鼓舞人类为了天国而斗争,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创作,与教会所特有的服务于世界的宗旨结合起来。

  对果戈里来说,“教会就是所有人最高的审级”。“教会单凭自己就足以有力解决我们所有的难题、困惑和问题”。……教会包含着新的即将到来的事物秩序的规则和舵盘,——我越是以自己的心灵,理性和思考深入到它的内部,就越是会为它那善于调和一切矛盾的可能性而惊讶不已,而如今的西方教会却无力调和这些矛盾……西方教会只会把人类推得远离基督。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四):同样的出人意料

  首先我想说这部片子的名字不错==一不小心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就像那个神秘的村子处处都透露出一种朦胧,魔鬼在哪儿,魔鬼的精神又是什么,,,这些都不得而知,看完之后就该大开脑洞了,不过倘若不出所料的话,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存在唯一,又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空间。

  看完第一遍时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部比较小清新的恐怖片,当然这和我没看过恐怖片不无关系,虽然从小被马哲洗脑,但我依然相信存在一些超自然的东西,要不然宗教也不会有如此生命力了。就影片来说,看完第二遍也还很茫然,虽然一定意义上这是对我智商的一种嘲讽,但我也开始喜欢这种朦胧的意向,很大程度上这些朦胧感让影片的衔接自然流畅。因此个人觉得除了涉及人性和宗教道德等问题之外,它还算得上是一部比较重口的励志的文艺片了,我喜欢那个沧桑的普罗米修斯,喜欢水边姑娘们独特的寻找爱情的方式,喜欢那个山巅上的挺立的朴素的教堂,也佩服男主为爱探险的精神……对于男主和藏进地图匣子的小鬼之后在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自然拭目以待了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五):宗教犯罪很可怕,愚民盲目难拯救(剧透慎入)

  刚开始看我以为是魔幻片来的,本质却是人心作崇,正正是应了那句人比鬼神更可怕,恐怖的是这种事情在黑暗世纪确实发生过,纵然如今人们迈入科学时代,但在这过程中有多少无辜的性命被残忍捏断,有多少无辜的人们成为犯罪者,而他们自己却没有这种意识。

  故事的时代正是科学与宗教的交接,地点发生在一个落后、被神父以神之名控制的封闭村庄,主角是名偶然从路人中得知村庄发生的诡异事件,并恰巧闯进村庄的科学家,以及那位几乎都在挺尸,临死前执着着羊皮下的人究竟是谁的村长女儿。

  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狼披着羊皮融入羊群里,慢慢的慢慢的把羊子吃掉,其中狼要求羊群们找到它,而当羊以为只要照做就能活命,只要找出羊皮下的凶手——羊永远都无法出声了,因为羊在找出狼后被狼杀死了。神父就是那只披着羊皮的狼。

  不知道为什么这套电影的翻译挺烂的,幸好我脑洞比较大。当你看到死湖树旁的七角你以为是怪物?在剧情中间被导演引导认为是树妖?只要看到后面就能明白那只是植入几只羊角的羊皮,却被喝醉的人们误认为是怪物,而且知道这怪物的其实并不包括村庄里的人,只是被两位学徒夸大其言。这又是一个误导。村民所知道的怪物是村长死去的女儿,被封闭在教堂里(我一直以为教堂都很漂亮的,但是……),因为有祷告者死在里面,而神父宣布那里成了不洁之地。

  主角跟人聚餐时看见其他人统统变成怪物追杀他,这又是一个误导,让观众认为啊,整村子的人都是怪物的神展开,但后面剧情告诉我们想错了,它依旧是很正经、严肃甚至是残酷。当一个人在前面被人告知某个即将到的地方的怪诞传说,一路被狼追逐的惊险,面临不友好的对待,哑巴女怪异的行为,又继续的怪诞传说(更恐怖更惊险的),加上主角又喝了那么多酒,会做出这样一个奇怪的梦是合理的解释。但冥冥之中,这个梦又透露一点点的灵异现象,梦中有很多眼睛的怪物也许是地狱使者?他让主角去找出羊皮下的人是谁,如此一来村长女儿方能安息。

  之后的过度大家自己去看吧,你可能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谁是反派,谁是无辜者,但你仍然会疑惑事情究竟是怎样发展的,毕竟导演在前面用心良苦地设下那么多误导点,让观众对村长女儿有古怪的印象根深蒂固,使得后面的反转显得如此震惊和感慨。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六):好好讲故事,不要装神弄鬼

  下载的版本翻译比较渣,自己又没能力听,感觉真虐人。

  一个冒险家闯到了一个新大陆的山村,那里有个被诅咒的教堂,里面停放着村长的女儿,不知道是死是活。村里还有个姑娘同时中邪了,像个傻子一样,但是她有个男朋友一直想帮她。然后这个男的就同那个冒险家去探寻那个被封闭的老教堂,慢慢地真相就被挖掘出来了,好像所有事情都是那个神父搞出来的。为了继续掩盖恶行,神父和手下的打手准备杀死冒险家,还诬陷那个傻女是女巫。不过冒险家和那个男的设计把村民引入到老教堂那里,揭穿了阴谋,神父被十字架砸死了,真是罪有应得。冒险家继续开始新的旅程。

  如果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故事讲好,节奏紧凑一点,应该是个不错的惊悚片。但是偏偏要走魔幻的套路,搞了一些装神弄鬼的障眼法,让人真的以为是魔幻片,反而扰乱了故事的主线。几场魔鬼大战的戏,特效真的还不错,但是对于故事没啥帮助。那些片段应该都是喝酒之后的幻觉。

  特别说明,那个眼皮耷拉,很多触手的怪物,长着非常恶心的复眼,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要小心观看。真的非常恶心。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七):低俗怪谈

  低俗怪谈

  果戈里小说集《密尔格拉德》里,收录了短篇小说《Viy》。俄罗斯电影界改编过它两次,1967年的《邪灵》跟2014年的《魔鬼的精神》。我看《魔鬼的精神》的时间是2015年初,感觉相当惊艳!

  其实,一个东西好不好,几乎看一眼就能下判断。有的片子看一眼就喜欢,就想往下看;有的片子看个开头,就知道这两个小时可能坐不住。关于这,我说的是电影美术,说的是一个整体视觉基调的问题,我没说其他的。《魔鬼的精神》一开头,满月、薄暮、燃烧的枯树、浴女、池塘……像油画一样精致,而至这种精致一直延续。我那时候直拍大腿,“哎呦,真好!这戏从里到外,都是我喜欢的那种。”电影艺术,从外面看,是表现形式跟创作风格的融合;从里面看,是文学本身(本质)与戏剧结构。里儿和面儿,互相成全。

  里儿比面儿重要。光靠面儿不可能让人从头喜欢到尾巴,这个故事也是。《邪灵》就是用了一部电视剧先导集的时长,原封不动的讲了果戈理的那个故事。这部片子最有趣的一点写在它的介绍上——奇幻、喜剧、剧情。喜剧,喜剧部分或者说喜剧成分,在这部片子里意义是怎么样的?这是我关心的地方。以往,我个人熟知的,拥有这样气质的恐怖片,多产于香港。它们,恐怖的时候在一本正经的恐怖;不需恐怖的时候,在竭尽所能的搞笑。甚至于两者在喜剧成分的处理上,都是割裂式的,搞笑、恐怖;搞笑、恐怖……且一本正经,互相并不勾连。甚至我会想,美国式的惊悚喜剧,在两种元素中间的处理方法上,是不是消解了两者各自的味道。正在恐怖,突然搞笑一下,这样类似淡逼的做法,到底好不好。

  《Viy》生于1835年。《邪灵》生于1967年,是当时观影人数极多的一部,而是是唯一的一部彩色恐怖片。从时间节点来看,这类文学、电影作品的诞生都不是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迎合一个时代情感色彩的必然产物。欧洲“地摊儿文学读物”创造了时至今日都在被消费的超自然文学形象:狼人、吸血鬼、科学怪人。若要在文学史上对其追根溯源,那无不是因为疾病的蔓延肆虐,黑死病、肺结核……一时间,科学与宗教,科学家与神父,无形之间造就了绝妙的相对立场。德古拉伯爵被医学家范海辛干掉,弗兰肯斯坦被科学怪人胁迫。于是我们早就可以在看同类电影之前,断定某部电影的故事核心是什么。宗教异端,邪说,不会继续成为主导一部电影的唯一力量,这也是《魔鬼的精神》能够区别于《邪灵》而存在的必然原因,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驱魔故事了。而科学与所谓超自然力量的对抗,也成了本世纪此类题材电影的戏剧内核,《魔鬼的精神》则居于其中,也即是“套路电影”——类型片。诚然,这正是一个类型从无到有,逐渐稳定的必然路径。

  文学上,为什么要写魔鬼,为什么要写西方式的妖怪,为什么西方式的妖怪要被赋予诸多令人神往的品格特征?电影上,为什么《弗兰肯斯坦》要一拍再拍,为什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出现那么多优质恐怖片?香港鬼片的诞生土壤是什么,我国《夜半歌声》一类的恐怖片诞生的土壤又是什么?把这些综合起来看,会发现那些不只是简单的都市怪谈。

  有人生了病,有人说那是因为鼠疫,有人说那是神对人类的惩罚,各自都有理有据。有人生了肺结核,咳血、发热、性欲猛增、身形枯槁,有人觉得那简直就是高雅的病症,甚至争相想患此病。你推想众多吸血鬼的形象,你会发觉他们那副样子不就是结核病患者嘛!而这些,苏珊·桑塔格都梳理过,厘清过。人们也都乐此不疲过,而且会在一些新的事物上,乐此不疲。

  这也就是“低俗怪谈”长盛不衰的原因。禁忌会被打破,畏光也能白日行走。

  《魔鬼的精神》观后感(八):看的不明所以的恐怖片(小心剧透)

  跟好基友一起逛街,后来决定看电影,选来选去选择了3d的Вий,俄语不好,听得不很真切,只能根据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本片的基调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在恐怖之余充满了毛子的不靠谱,

  开篇给人感觉是喜剧,远大志向英国男搞了大官的女儿被捉奸在床然后一去不返,去各地测绘地图,然后就来到了一个充满了恐惧迷雾的小村子,然后,我就睡着了,只是迷糊糊的记得

  有一场戏是牧师在教堂给一个女尸体做超度,然后这时候魔鬼出现了,出现的标志就是女鬼直接站起来诈尸,各种奇异现象,树藤阿什么的都来抓牧师,这时候他拿起一个粉笔,画了一个圈,然后她就安全了,

  后来又有一场戏,是说那个英国男人跟村子里的人喝酒,喝着喝着跟他一起喝酒的三个人都变成了魔鬼,吃的饺子也变成了会飞的小鬼,然后来了个女鬼,召唤来了一个超级变态恶心的怪物,这个怪物为了卖萌,直接把长长的眼皮拉开,然后 我们看到了他的眼睛们,是的,是眼睛们,他的每只眼睛的位置都是密密麻麻的小眼睛,我头一次看电影看到无法直视,不仅仅密集物体恐惧症不能看啊 ,最后的结局是一切鬼怪都是假的,是人在搞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