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恒记忆》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永恒记忆》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9 0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恒记忆》观后感精选10篇

  《永恒记忆》是一部由扬·特洛尔执导,Maria Heiskanen /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阿曼达·奥慕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记忆》观后感(一):(转载)掌心里的光之蝴蝶——观瑞典电影《永恒时刻

  原文: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557064472c/

  作者:姜欣忆

  去年此时,我正独自窝在Lund Vildanden学生公寓中的红色单人沙发上,静静等着1.4G的《永恒时刻》下载完成。彼时,窗外也如同近日的上海般,落着清浅的雨,让一派春末夏初之色犹显得碧绿清下雨天适合懒洋洋地看一部好片,我想。

  待到高清电影下载完成,打开,细腻画面轻盈的配乐响起,世界突然安静。然而,不消片刻,我不得不合上电脑——是的,没有字幕,不谙瑞典语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将这部电影搁在一边。

  倒也不是就此束之高阁。瑞典电影带着太多伯格曼的标签。像《永恒时刻》这样的温馨、复古、怀旧色调,我个人在北欧电影中所见并不多。因此我想,我对于它还是念念不忘的。甚至去年,也不惜将它从Skåne带回上海,穿越千山万水

  周六的下午,独自一人,找来字幕,耐心观赏。如果世上真有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能使人瞬间到达任何地方),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座彩虹桥;如果世上真有机器猫的时光机,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架时光机。我摒弃了一切杂念,从最开始处慢慢解读,如若回到一年前。篇首那一串串细碎机械调节声,好似一只错落有致的手,慢慢撩拨时间的刻度。假使摒弃电影的画面,闭上眼睛聆听,未必能分辨,那是在调整相机,还是在调整机械手表

  并不算漫长的片头就被这样的细碎充盈了。连着透过一个镜头般的圆,终于来到了1907年的瑞典。任何一部伟大的电影,之所以不朽,通常不外乎两点:一、对于人性进行细致深刻的剖析,歌颂人性的华美或者缺陷;二、将时代背景嵌入主题反应某个固定时代的风貌,通常这会为电影带来一些史诗般的风格

  应当没有人会否认《永恒时刻》恰是兼具了这两点的伟大电影。这一个古老的斯堪迪纳维亚故事,取了女主人Maria的女儿视角来进行第三者整体叙述,让这个故事变得离我们很近,却又有一段跨不过去的距离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故事发生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在Lund所学的专业是Lund University和Copenhagen University联合举办,由此我们常常每周从Lund做跨海火车,经Malmö取道,以Öresund桥为介,越过小小的波罗的海峡抵达哥本哈根上课。

  无疑,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于电影更添一份亲近感,好像那也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久违的瑞典语,像那一串细碎的机械声,流畅圆润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地流泻出来。偶尔能够听懂几句简单的对话,甚至还跟着电影中的小朋友们一起用瑞典语数着“1、2、3、4、5……”。

  在那些中世纪童话建筑中,从Maria的身上看到一个坚强女性灵魂慢慢地崛起自然,在电影里,她靠的是一个相机;在现实历史之中,也可能是些其他的什么。这更加帮助我们理解,为何瑞典会成为最女权的国家。都说北欧人冷淡,我从未妄加赞同。他们的浪漫热情和爱,只是遮掩在平淡细节中,以最温婉不经意方式流露出来。

  Maria Larsson,无论名抑或是姓,都在瑞典语中最为常见。她被定义为一个普通至极的平凡妇人。当她想把“伯爵夫人”相机(请忽略“伯爵夫人”这个带有女权主义暗示)买掉时,店主取下了镜头,执起她的手,对着光和窗玻璃上的蝴蝶,将蝴蝶的影像倒影在她的掌心。Maria慢慢地拽紧了拳头,仿佛要将那一枚光之蝴蝶永远地握在手心里。无论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他们细微动作诠释经典的北欧式浪漫。

  当五年后,Maria再次回到相机店想讨一些显影水,男主角毫不犹豫地撂下重要主顾,亲自为她准备材料,赠送与她。待到她回家打开,发现包裹里有一朵小巧美丽玫瑰。看到这里,任是世间心肠淡泊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动容吧。

  如此浓烈爱情,被双方隐忍克制地掩藏。这种北欧式的内敛,显示出理性感性平衡美感。没有失态,没有丑陋,相敬如宾。这样的爱情无关金钱和肉欲(同样的故事在意大利电影中,怕是……),正如女主角那一枚淡淡的吻,留下无限余味,又再次突显了人性中的理性光辉

  他们的爱情,是互相为对方拍摄一张照片。可是谁都能看出,这节制而未曾说出口的爱情是两人之间永恒的记忆。结尾处,Maria为自己拍了此生唯一一张照片——在她过世前不久。最后的一个镜头,她坐在撒满阳光木屋里,看到窗栏上一枚扑闪的蝴蝶,无声微笑

  我想,所有的人都知道那抹微笑为的是什么。

  掌心里的光之蝴蝶,是她生命中的永恒时刻。

  《永恒记忆》观后感(二):当我拿起相机,世界瞬间辽阔

  “她是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她树立了自己的流派,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然而在电影中你看不到她的传奇,你只看到一个喜欢照相女人平凡的生活本身。电影优美隽永,不枝不蔓,大巧不工。”

  这是一位影评人对电影《永恒记忆》(《Everlasting moments》)的赞美之词,为此,我看了这部长达131分钟的电影。

  1

  《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也是瑞典导演扬·特洛尔第二次角逐奥斯卡的倾心之作。

  为了演好玛丽亚·拉森这个角色,导演选用了女演员玛丽亚-海斯卡尼,她是瑞典的实力女星,曾在2003年荣获芬兰维拉奖的最佳女主角殊荣。影片中她对玛丽亚的塑造沉静不留痕迹观影时,仿佛与好友并肩散步,风和日暖,时有清风吹你襟怀。

  在影片中,导演展示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记录和去叙述的世界。为了更好表现故事的主题,他特地将影片调成了暗黄色,用一种旧照片的色调,来追溯时光。有趣的是,导演本人有色盲的缺陷,但不艳俗的世界十分符合他的怀旧与抒情,也恰如其分展现了玛丽亚普普通通、不疾不徐的人生

  电影以玛丽亚大女儿的回忆开始,在她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破旧,但是妈妈玛丽亚总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玛丽亚有一台缝纫机,花了好多功夫,攒了很久的钱才买到,在找不到工作时候,玛丽亚就做各种缝补的活儿赚钱养家。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是她生活的全部,还要忍受着酗酒丈夫暴力和拈花惹草。

  2

  玛丽亚因为一次偶然地机会获得了一台照相机,在忙完一日的家务之后,她穿着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衣服,进入了城里的一家照相馆,在那里她遇到了来自丹麦的摄影师佩德森。佩德森让她明白了镜头下的人、事、物的美丽,并教会使用相机。

  当孩子们的影像在简陋的暗房中慢慢冲洗出来的时候,玛丽亚被这魔法般的神迹震惊了。即使是暴躁讲理的丈夫西格,看到四个孩子的照片,也舒缓了下来,惊喜于镜头的魔力

  她为远行去美国的家人拍照,为国王拍照,为邻居家早夭的小女孩拍照,躺在床上的小女孩,窗边泻下的一缕阳光,脸贴在窗玻璃上围观的三个小孩子。好吧,我苍白语言无法复制那种视觉冲击力。她独到极致审美能力,让摄影师佩德森大呼有天赋

  如果不是一台相机,玛丽亚将和其他妇女一样,终日操持家务,抚养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的湮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无奈中。

  相机让她的人生有了一种笃定,让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泥泞和平庸中,挖开一条小路,路边风景优美,蝴蝶蹁跹。

  3

  即使玛丽亚的酒鬼丈夫,看到她深夜在暗房中冲洗照片的身影,也是欣赏和沉醉,不敢再把她当成一个生育工具或者保姆

  玛丽亚替自己记录欢乐的瞬间,也为别人抚慰悲痛的灵魂。生活并不因此变得更好,但却变得有意义

  因为摄影,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玛丽亚的第七个孩子得了骨髓炎,她为此难过自责悔恨。她痛苦的说,拿起相机,我就忘记了做母亲职责,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佩德森安慰她说,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既然是为他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你透过镜头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你已无路可退。

  佩德森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他也是她的精神导师,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灵魂的契合而产生了淡淡的情愫,最终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

  摄影这个词的词源,在希腊语里就是‘光’加上‘书写’,摄影师就是用光线来书写的人。玛丽亚没有多少文化,不能用文字书写人生,幸好她有相机,她用光线书写她的世界。

  4

  触动人心作品,不是打磨光滑的浪漫情节外壳,而是人心的斑驳起伏。

  当丈夫因诈骗锒铛入狱,已经长大成人儿女劝说玛丽亚和无良的爸爸离婚,说是没有爸爸他们也能过得很好,但是玛丽亚没有答应。

  在最艰难的日子,她也没有把丈夫心爱的马卖了。幸好房东看中了她的摄影技术,把她推荐给其他人拍照,以此渡过难关

  丈夫出狱后,看到马还在,她还在,感动了,或者说是震动了,他重新振作,并将他的感动付诸于行动

  他戒酒,努力赚钱买一座新房子,专门为玛丽亚造一间冲洗的暗房。

  玛丽亚的选择超越世俗道德、也超越了普通的情感。你可以形容玛丽亚的选择是爱,是牺牲,是义气,或者别的任何伟大理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玛丽亚对命运已经无所畏惧,因为只要有照相机在手,她就拥有了自我。

  玛丽亚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女性中的一个,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生命力承受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与丈夫在草地翩翩起舞,这是对苦难生活最好的还击。

  5

  我很喜欢俄国女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尤其是她的组诗《书桌》,诗中有她高傲的,孤苦的,永恒的,诗情澎湃的写作生涯。如果玛丽亚也为自己的相机写一首小诗,应该是这样的:多年在一起,比爱情更清澈, 我熟悉你的每一个结构, 你了解我眼中的美丽, 当我拿起你,世界瞬间辽阔, 日常生活的潮水退却, 我已踏上光影缤纷的艺术岛屿

  《永恒记忆》观后感(三):平凡岁月的记忆

  永恒记忆,留存在了一张张照片中。那里,诉说着一位女性对抗生活的坚韧。挣扎苦痛随风而逝,美被留下,凝固了时间。

  窗角的蝴蝶,被镜头捕捉,锁住的小小阴影,在手心里煽动翅膀,逃离而不得。玛丽亚凝视着,她的心被触动了,惊奇,还有几分莫名喜悦

  日日劳作,抚养孩子,忍受着丈夫酗酒的玛利亚,只有在溶液中渐渐浮现的相片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敏锐多情安宁而美好。

  现实不允许自我的存在,她被妻母的角色深深套牢,正如那只蝴蝶,徒劳地找寻出口,无力逃脱。

  爱情,她确实感受到了,在听到佩特森琴音的那一刻起,她就爱上了这个男人。可也只有深埋,隐忍,相对而立,静默无言。嫉妒心极强的丈夫将刀片贴到玛丽亚的脖子上,差点杀掉她。

  佩特森走了,小提琴声音响起,那是他的倾诉与告别。玛丽亚追出去,立在小径的这头,噙着泪,看着佩特森渐渐消失在青翠绿叶间。优雅的画面,行进着最美的离别,连哀伤,也蒙着层醉人的诗意

  女儿说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没有离开父亲。最后的舞会上,他们欢笑,相拥,随乐起舞。是该过去了,第一次,玛利亚用相机照下了镜中的自己。此刻,此地,她完全属于了自己,听从了内心

  《永恒记忆》观后感(四):电影《永恒记忆》的几个瞬间

  (1)

  整部电影,笼罩着琥珀色的光,真迷人

  (2)

  年轻的玛雅的工作是每天洗鱼。

  和爱上她的,同时也是她爱的年轻男生 甘纳 躲在门后的光影中说情话。

  他拉起她的手,使了劲儿闻。

  “唉,只有鱼腥味儿……这味儿老黏着我……”

  玛雅有些难为情,羞涩而又自信地看着甘纳说。

  “真好闻,像是大海的味道……”

  甘纳同样羞涩而确定地告诉她。

  玛雅被鼓励,吻了甘纳的脸颊,调皮地吩咐他:

  “那你要当探索大海的冒险家喽……”

  (3)

  玛丽亚不想再拍照了。

  她觉得羞愧,她认为自己忘记了做母亲的责任,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哭着去找佩特森先生 ------ 那个引导她走上摄影之路的小照相馆老板。

  佩特森陪着流泪的玛丽亚喝咖啡,同她讲话:

  “透过镜头,你看到了什么?玛丽亚。

  你看到的是一个等待探索、保留和叙述的世界,

  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

  这是无路可退的。”

  佩特森让玛丽亚拍自己,并拉着小提琴摆姿势。

  玛丽亚的脸上挂着眼泪,高高兴兴地拿起了相机。

  (4)

  拉森出狱了。

  他的身影逐渐明亮,直至完全清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他的装扮,一点没有牢狱的窘迫,清洁,整齐,派头十足。

  他对着等待的玛丽亚说:“无论如何,你还是来了……”

  甚至还倨傲地戴上了帽子。

  然后,他见到了自己的小女儿,儿子,取名为他的最好的朋友的名字的马,

  “爸爸让你害羞了,是吗?” “你喜欢爸爸吗?”

  那夸张的热情啊,藏着的愧疚、抱歉,出狱后家人都在等他的欢愉,

  几乎是克制着的爆发。

  这个单纯的男人,是无法一刻不停地恨他的。

  (5)

  有腿疾的艾瑞克,没有拐杖就不会走路,

  但是他会游泳。

  有时候他会坐在河底,他说在那里可以非常认真地思考,而且身体非常轻盈。

  “看吧,我们把永远留在照片上,这些时光将保存到永远。”

  拉森抱起玛丽亚旋转的一刻,

  我在想:

  一切都是值得的。

  窗棂上的蝴蝶,自由了。

  《永恒记忆》观后感(五):《永恒时刻》超140字影评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永恒记忆》观后感(六):《永恒时刻》

  老爷子们的一出手总是让人折服,扬·特洛尔也不例外。

  泛黄的色彩犹如一帧帧老照片组成家庭故事。延伸出整个世纪初瑞典的社会现状。

  同时也是个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发掘艺术的故事。

  而那些关于摄影的光影故事同时给了影片本身在影像叙事上更加丰富的语言。

  逆光中栅栏里排队的人、俯视中飘落点点雪点的煤矿、电车灯照射下家人的阴影、雪雾中消失的人影、飞行器遮住的手影、流水玻两侧的小情侣、绿茵中远去的人影、

  手心中的蝴蝶倒影、放大镜下静怡的尸具、暗室红光下的人体、摇晃灯光下的壁画、钟面倒影的细小人影、摄影机中女主角的特写、

  再加上庄重的音乐,美工、服装的真实还原,一切只能用趋于完美来形容。

  《永恒记忆》观后感(七):婚姻中的女人--唯有热爱,生命才有闪光

  一部好电影,应该是让人舍不得把眼睛挪开一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吧。电影真的是可以温暖人生的。

  多么难得,距离上次安安静静,完完整整看一部电影,应该是去年的某个长假,看了宫崎骏的作品,已经记不得名字,情节,故事,但也是让心明朗开阔了几天,如今想起来,脑子是一片绿色场景,以及看完电影后带来的明朗感受。蒙尘的心被冲刷得干净透亮,这大概就是好看的电影带给我的美妙之处。

  另外,看电影,总是会不自觉拿里面人物的境遇和自身相比的。也许同样一部电影,你处在不同的年龄去看,感受也是不同。

  结婚生子以前,觉得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以为只要努力,定能拥有非凡。当经历过后, 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粒微小尘埃,落定后的人生,已足以望到生命的尽头。没有幻想,没有期待,像平静的湖水,沉闷乏味。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婚前你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寻觅,在追逐,那婚后的尘埃落定,你得到你想爱的人,你拥有甘之如饴为之付出的儿女和家庭,那就好好经营,好好守护,像一粒种子,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来。

  好吧,爱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全部,真正的爱也不就是在一起这么简单。在看永恒时刻之后,我终于可以接受和承认这个事实。过去,是因为一份相互吸引的爱,使我走到今天,有爱人,有孩子,我就以为我的人生很完整很幸福。所以,一旦自以为察觉感情有一丝的风吹草动,我就忧伤,焦虑,以为失去爱,等于失去一切。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摄影的缘故,想要窥视摄影能给这个女人带来什么样的成就。可看完以后,才发现,它不仅带给我对摄影的思考,或许还教会我从此怎样做一个已婚的女人。女主人公玛丽亚的丈夫嗜酒,好色,小心眼,但有对家庭的责任心,重情义。也许所有男人都如此吧,有让女人伤心的缺点,但你当初爱上他,总是有其闪光的地方。所以如果余生注定要在婚姻生活中度过,那就把最初的认定坚持到终结吧,只要这个男人不是丧心病狂,不是人性泯灭。因为你换个男人,也同样会有你难以忍受的缺点。

  之所以觉得影片里的西格,这样一个糟糕的男人依然可以原谅,是两个镜头里,第一个是他在酒吧里喝酒,说他的妻子非常冷酷,像石头一样。(两个本是相爱的人,之所以会越走越远,或许是因为在一方渴望对方柔情的时候,对方却感应不到吧。)另一个镜头,当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却发现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起快乐地唱歌跳舞,他眼光闪着泪花,从中看出了他心中的孤独。(尽管是由于他的过错才使得孩子们的情感倾向了母亲,但他依旧是爱着渴望着家庭温暖的)。

  贫困如洗的家庭,一群需要照顾的幼儿,糟糕的丈夫,这个女人的生活看起来是非常艰辛的。拍照是她生活里唯一的乐趣和闪光。可是拍照只是一种热爱,真正让她在如此窘迫的境遇里依然乐观和顺地应对生活的,是那个让她拿起相机的男人,他鼓励她,欣赏她。生活中,能与她的灵魂共舞的人,不是那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丈夫,也不是那一群可爱的儿女,而是这个懂得她的男人。因此,她每次出现在他面前时,都是盛装的,尽管贫穷,但她把自己打扮得精致得体。尽管她始终不动声色,但当她听说他要搬走时,她那难以克制的激动情绪,已经在表达遇到他才是她此生最幸运的事。她是热爱摄影的,但我相信她更爱的是那个能与她精神想通的人,是那种想靠近又不得不逃离的感觉。

  她本来是可以离开的,可是她没有。很多人不能明白是为什么。但我懂得,不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原因,而是因为爱。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其实人人都有感性的时候,不抱怨社会人际里的冷酷现实,接受它,把理性呈现给外界,把感性的柔软留给自己和可信赖的人。

  《永恒记忆》观后感(八):一部相机,一段爱情——瑞典电影《永恒时刻》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

  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对他不离不弃。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永恒记忆》观后感(九):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家有白头

  可以确定的是,《永恒记忆》正是我喜欢的那种气质的电影,画面隽永,感情含蓄,无需技巧,不着痕迹,女主角朴素甚至可以说困顿的生活中

  始终藏着对文艺二字的领悟,生活既充满希望,更常常的无望。《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电影,她不是传统意义

  上那种有着非凡魅力的天才,普通家庭妇女,生在劳动阶层,一大堆子女,摄影从一次偶然事件开始,拍摄的对象也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物事和人

  。玛丽亚一生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是相守了一辈子初为爱情后为信仰的丈夫西格,一个是惺惺相惜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蓝颜知己彼德森。本片导

  演的岳母正是玛丽亚拉森的女儿,他饱含申请地用镜头刻录下妻子家族的故事。

  《永恒记忆》观后感(十):开窗呼吸,回忆那些镌刻心中的永恒

  《永恒时刻》讲述了一只蝴蝶、一匹马和一只狗之间的永恒记忆。

  酗酒的丈夫是一匹暴烈的马。妻子即便艰苦忍受,马最后仍停在马厩里被照料着,因为猫知道马不坏。两人彼此记忆中的永恒时刻,有着对方的存在,或者说因为对方的存在,生活中的瞬间才被镌刻成为永恒。

  玛丽亚在打算典当从未使用过的相机时,初遇了沉浸在演奏小提琴中的摄影师佩特森,房间里还坐卧着一只老犬利奥,是相馆内唯一的听众。 佩特森听明她的来意后,卸下了伯爵夫人牌相机的镜头,引导这位一直辛劳背负母亲责任的女人,握住了窗框旁蝴蝶投映在她手心的光影。

  玛丽亚自此知道了这扇窗外的景象。她学会了拍照,留存那些值得纪念的瞬间使其成为永恒。但她不敢开窗,那扇窗一直这么关着,飞蛾仍只能隔着透明的玻璃扑棱着翅膀,感受空气和阳光。

  片中玛丽亚几次想永久的放下相机,不再拿起,但生活中那些时刻注定要成为永恒,镌刻于心。

  丈夫西格——那匹暴烈的马,再次酗酒滋事甚至打骂妻儿。玛利亚带着孩子,深夜走回了娘家,病榻上的老父只是对她说:“和上帝立下的约定,没人能反悔。”

  西格曾是名海员,身上有着好色、小气、粗暴等诸多的不堪,但无论怎样他是爱着这个家的,并试图让日子好起来,辛勤的工作着。其间抱怨过妻子冷淡,当看到妻子和孩子们因为看了佩特森放映的电影后回家仍在一起欢乐的笑着跳着。他是嫉恨的,恼火的他甚至拿起剃须刀抵住玛丽亚的脖子。当玛丽亚说:“动手,动手啊,西格。”西格望着眼前被他按倒的这个女人,这个为他生了七名子女,并一直辛劳的所深爱着的女人,丢掉了手中的刀。在被从监狱放出后,他看到妻子即便生活艰苦仍保留着他的那匹马——克鲁泡特金时,他是快乐的,不敢相信的。这时候看着一家和睦,我想起影片前半段中的一幕:西格听着子女在台上演唱劝导戒酒的歌,一个粗壮像熊的男人,附和的唱着并流下炽热的泪,我想这次他是真诚的悔过了。

  摄影师佩特森,这是一名真正的绅士。他引导并对玛丽亚多有照顾,他觉得一生最幸运的事是遇上了这只蝴蝶。但玛丽亚用手指堵住了他的唇,阻止了告白,浅浅的吻了他之后便转身离开。

  玛丽亚得知佩特森的搬离,思考后奔跑着追赶他离去的背影,是为了送行。在树林甬道的入口前,她看到了这位绅士步行着离去,身旁跟着利奥。她就此驻足,只是默默的看着。我无法体会她目光中透露的心情,没有人能体会。

  片尾,一次戒酒协会组织的远餐,一场属于蝴蝶和马热情洋溢的舞蹈,一瞬永恒的时刻。之后,玛丽亚坐在镜前给自己拍了唯一一张照片。终于她把窗打开了,蝴蝶感受着真正的阳光和空气,毫无阻隔,永久的感受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