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脸》影评10篇

2018-07-19 0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脸》影评10篇

  《脸》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莱蒂西娅·卡斯塔 / 让-皮埃尔·利奥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脸》影评(一):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

  凌晨一点多,这电影看了一半,睡着了。蔡明亮的电影总会让人打瞌睡,这是有公论的。只是我有不同看法:打瞌睡的,是那些没有用心投入观影人吧,起码以前看了他很多部(其实他也没出几部,据说这是第十部)戏都没打瞌睡,虽然肯定都是闷戏,甚至过后都忘了看过什么,但总觉得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

  清醒时候墙上还有光影,应该睡得不长,还记得是看到女儿在掏一堆母亲留在冰箱里的遗物时,唠唠叨叨着让我睡了的......开场的那个爆水管的、镜头一动不动的长镜头,真实得像自己在看着自己在过日子。随后,阿康将手放在母亲的腹部,就开始了一长串的“梦境”.......不过我刚刚真的睡了,其中没有梦。

  有点困,就将投影机关了。

  洗了个澡,睡意全消。又将投影机开了。关的时候没打算今晚还会开。

  戏的下半场看完,没有打瞌睡。还是闷戏,但觉得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不过闷中也有亮点。譬如刚离开阳间的母亲,吃了,收拾好自己,静静地离开家

  最后的亮点:字幕:“献给母亲 蔡明亮”。

  2010.10.10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0a251

  《脸》影评(二):赤裸裸地对法国新浪潮“献媚”

  鬼才知道蔡明亮的脑子里装着什么意念?这一次的命题作业完成得不甚理想。本来的名字“莎乐美”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要换成“脸”呢?

  影片由很多细碎片段组接而成,某些片段让人大呼过瘾引人注目,如神来之笔,而某些片段显得死气沉沉新意欠奉,让人瞌睡连连。总之,这部的风格很不统一。一方面导演在很多场景延续或复制着过往自己作品中的题旨,比如一开始的爆水管、女主角不断用黑胶布封窗、在肮脏下水道挣扎等等,更不用说找来一大帮演员老将,赤裸裸地对法国新浪潮“献媚”;另一方面,片中也有不少场景隐约看得出导演的野心。他企图将各种类型片搅合在一块儿,怀旧歌舞片的尝试已不新鲜剧中剧的结构也只如家常便饭,这次还大胆加入惊悚恐怖片的元素。最明显就是妈妈去世的那一段,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到Fanny随手拿起祭品漫不经心地吃起来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笑出来了。片中很多涉及中西文化碰撞段落细节处理得让我惊喜不已。这些段落的喜剧效果明显,至于外国观众会否会心一笑就不得而知了。

  唯独是Laetitia“唱”出那些国语老歌的时候,让我感觉稍微不适应,穿越得太厉害些了!还要抱怨一下的是,这次歌舞场面大量减少,有点可惜。我认为在最后高潮的那段最应该加入歌曲,连女主角都已整装待发婀娜多姿地开始扭动起来,却没听到招牌的国语老歌,确实有点失望

  《脸》影评(三):62届戛纳电影节入围作品:《脸》(Face)

  戛纳影展在4月23日公布了入围片单,台湾导演蔡明亮的新片《脸》(Face)顺利入围主竞赛单元,将与李安、娄烨、杜琪峰等华人导演一起角逐金棕榈大奖。该片由法国卢浮宫出资邀请拍摄,汇集了欧洲名模蕾蒂莎•卡斯塔以及老牌法国演员芳妮•亚当、让•皮埃尔•利奥德等人,整体预算高达450万欧元,是蔡明亮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一部作品。

  该片构想源于著名画师达•芬奇的名作《施洗约翰》,这幅藏于卢浮宫的名画取材自基督教的《圣经》中布道者圣约翰为耶稣洗礼故事。影片情节大致与现实雷同,讲述台湾导演李康生在卢浮宫拍摄影片,中间却屡屡出现状况,致使影片主创在现实和剧情之间混淆了彼此,并造成了荒诞后果。其中穿插的歌舞场面和情欲自然是影片最大的亮点,蕾蒂莎•卡斯塔以古典造型亮相,演绎《圣经》之中著名的“莎乐美七层纱舞”;扮演片中导演的李康生更是与法国演员马修•阿马立克上演了一场10分钟的同性情欲戏,创下了蔡明亮电影中一镜到底的最长记录

  戛纳影后张曼玉原本是导演蔡明亮钦点的女主角,后来因故无缘合作,主演便敲定了法国名模蕾蒂莎•卡斯塔,她曾在法国ELLE杂志上登载大篇幅的全裸照片,也曾出演王家卫的香水广告片《美人计》。在影片《脸》(Face)中,蕾蒂莎•卡斯塔扮演希律国的公主莎乐美,让•皮埃尔•利奥德和芳妮•亚当则扮演片中的国王王后。《莎乐美》曾经被英国戏剧家王尔德改编为剧本描述希律国公主爱上圣徒约翰,求爱不成而又心生怨恨,煽动国王将其处决的故事,莎乐美的“七层纱舞”一直是戏剧界津津乐道经典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脱衣舞的起源。与以往的歌剧相比,蕾蒂莎•卡斯塔演绎的莎乐美则充满了一定的现代感,舞蹈部分在一个零下五度的冰库里拍摄,让演出人员在低温下受尽了折磨

  《脸》(Face)是蔡明亮在法国拍摄的第二部戏,与前作《你那边几点》一样,影片之中仍旧散发着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气息。参加本片演出的让•皮埃尔•利奥德便是特吕弗名作《四百下》(The 400 Blows)里的安托万,另一位演员让娜•莫罗同样参与了多部新浪潮作品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希律王后的芳妮•亚当正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第二任妻子,早年出演《隔墙花》而成名,近些年也在观众比较熟悉的《云上的日子》、《八美图》等电影里有过亮相。

  影片杀青之后,蔡明亮面对媒体坦陈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整个过程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炼”。本片也是卢浮宫第一部典藏的电影作品,从初期筹备、拍摄过程、后期制作都相当引人关注,在影片的艺术表现上,蔡明亮声称要以佛教的教义去重新诠释圣经的故事,并以此展现卢浮宫充满自由挑战精神。影片将于一周后在法国戛纳公映。

  导演:蔡明亮

  主演:李康生、蕾蒂莎•卡斯塔、芳妮•亚当、让•皮埃尔•利奥德、让娜•莫罗

  导演相关简介

  蔡明亮于19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是台湾著名编剧、导演、监制,创作领域横跨电影、电视儿童节目纪录片、戏剧等各个方面。他于上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成为举世瞩目新生代导演,而他的作品更是以绝望孤独都市异化的忧郁沉思,精确的描绘到当代台湾人的精神世界创造出独具一帜的蔡氏电影风格,成为“台湾新电影二代”之中的领军人物盛名享誉国际影坛。

  蔡明亮的家庭以做面为生,他自幼在阿公、阿婆引领下观看了多部“邵氏”和“国泰”的电影,其中尤其以武侠片和时装歌舞片对他影响最大。1977年蔡明亮赴台考入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师从赴美归来的著名女导演王小棣,学习了大量电影艺术、技术知识。蔡明亮在大学期间撰写舞台剧脚本及多部单元剧,受到业内关注,后由中影厂长徐立功申请辅导金拍摄个人第一部作品《青少年哪吒》,从此开始跻身国际影展,囊获了两次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河流》1995、《天边一朵云》2004)、一次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洞》1998)、一次威尼斯金狮大奖(《爱情万岁》1994),是欧洲红毯上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

  蔡明亮与侯孝贤、杨德昌并称台湾三大导演,个人风格却近乎迥异,蔡明亮电影执着反映农村过度到城市的后工业时代社会价值变异以及家庭生活的瓦解,青年人漂浮于都市里成为孤寂个体,游走在家庭和社会的边缘。从《青少年哪吒》到《黑眼圈》,这些电影都显示出蔡明亮对台湾社会旁观者般的敏感,它们大多采用实景拍摄,没有过多的故事冲突,也没有多余台词,而仅靠影像语言表达丰富的内蕴。情欲和畸恋是蔡明亮对现代人精神空虚的一种注解方式具体表现涉及乱伦与同性恋,但终究要回归于“有性无爱、灵肉分离”的荒诞结局。在手法上,蔡明亮大多立足于简约的白描,多用令人窒息的长镜头,节奏很慢,人物的动作也很缓慢,却能呈现出一种封闭空间下的张力系统

  台湾电影衰落的90年代,本土导演失去了自己的市场,走“窄门”(海外影展)也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蔡明亮的电影独树一帜,极具风格化的电影语言让欧洲各大影展的评委深深触动,蔡明亮的国际影响力也一度盖过自己的前辈侯孝贤、杨德昌,成为全台湾最顶尖的电影导演之一。与此同时的蔡明亮也注重培养新人,一直在他电影中担纲主演的李康生也从2003年开始相继独立执导了《不见》、《帮帮我,爱神》等影片,这些电影让李康生扬名国际,成为新电影四代中的佼佼者

  他的电影大多成本不高,但都能成为精品,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舆论口碑。目前的台湾电影依旧不景气,每年仅有十余部的产量,唯一还在苦撑的似乎就是类似蔡明亮的这些独立的电影工作者,他们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制作方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风格,因此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肯定,也延续了自己的生存法则。蔡明亮在2006年宣布与金马奖决裂,立足主打欧洲的战略,然而他的上一部作品《黑眼圈》却令人失望的在威尼斯铩羽而回。

  蔡明亮与戛纳

  蔡明亮是台湾电影界少有的几个“不为投资犯愁”的导演,自他扬名国际之后,吸引了来自法国的制作资金,使蔡明亮的投片目光渐渐由柏林、威尼斯转向了戛纳。1998年蔡明亮携自己的电影《洞》参加51届戛纳影展,最终荣获了影评人费比西奖,影片探讨了末世情结下人物被隔离的一种挣扎与无奈,呈现出都市人流动的欲望、无处归落的浮游。

  2001年蔡明亮的作品《你那边几点》成为一个横跨台北、巴黎的“双城故事”,导演借助陈湘琪、李康生两位主角的去向扯出两条看似平行、实则交合的叙事线。李康生把所有看得见的钟表都倒回了7小时,那既是巴黎的时间,又强调了一种希望“时光倒流”的意念,至于影片中出现的《四百下》(The 400 Blows)的段落,则无疑是个人对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一次致敬。影片参加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技术奖录音项目(杜笃之)。

  2007年戛纳影展邀约了许多电影导演拍摄五分钟的短片,入围的华人导演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侯孝贤和蔡明亮五位,其中蔡明亮导演的一段叫《是梦》,描绘了自己孩提时代跟随阿婆在戏院看电影的情形,由李康生、诺曼、蔡宝珠等人担纲出演,李康生的侄子小奕扮演了童年的蔡明亮,呈现一种浓厚的怀旧味道

  2009年戛纳电影节蔡明亮依靠《脸》(Face)再度入围主竞赛单元,这是他第四次参加戛纳电影节,也是他第三次入围影展的竞赛单元。该片由法国投资,于法国摄制,早早就吊起了当地影评人的胃口,戛纳选片组更是在影片初剪之时便强烈要求“观摩”,足见主办方和当地媒体对于本片的强烈兴趣

  《脸》(Face)与金棕榈奖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细数一下历届戛纳的获奖名单,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大师电影于1998年(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的一天》)之后便不再是影展的主角,原因之一是欧洲大师的制作周期延长、产量下降,新一辈的青年电影人层出不穷;原因之二则是戛纳电影节越来越注重商业化的运作,开始了若有若无的妥协,主要表现在展映好莱坞电影、邀请著名影星担任评委。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影响与日俱增,抢夺的正是泛亚洲的那块蛋糕,戛纳电影节的“美国化”倾向更是其中最严重的,2006年的影展便是以朗•霍华德的《达芬奇密码作为开幕影片,2003年和2004年的金棕榈大奖则是授予了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以及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两部美国电影。

  蔡明亮在之前接受访谈时谈起这一现象,他表示“影展已经成为做买卖、做生意地方,非常现实,而且无比残酷”。在他眼中,大牌明星担任评委会主席是一件“很不可思议事情”,不巧的是本届戛纳影展的评审团主席正是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评审团之内还有美国演员詹姆斯•格雷、女演员罗宾•赖特•佩恩、以及台湾女星舒淇,她们在如何看待各种“非主流”电影的态度上仍然很难想象。不过对蔡明亮的新片来说,题材过敏应该不会招致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反感,而这位当年凭借情色片《钢琴教师》斩获戛纳影后的女明星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对《脸》(Face)的兴趣,评委之一的舒淇也是出演过情色片无数,加上不折不扣的“台湾同胞”的身份,应该会给蔡明亮投上一张人情票。

  从最近十年的大奖走势来看,蔡明亮新片的题材仍然占不到任何优势,得将影片里无论是拉斯•冯•特里尔的《黑暗中的舞者》、南尼•莫莱蒂的《儿子房间》、达内兄弟的《孩子》、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都立足于反映时下的社会问题,另外几部得奖片如《风吹稻浪》、《钢琴师》、《华氏911》都具有恢弘的历史感,在某种程度上戛纳授奖的第一条潜规则还是“社会意义”,而且这种社会意义的表达更趋于“写实化”,这对蔡明亮极具风格化的新作尤为不利。事实上戛纳影展也从来没有太过看重蔡明亮电影,1998年的《洞》就未曾进入主竞赛单元,2001年的《你那边几点》也仅仅是得到了一个技术奖。

  《脸》(Face)这部电影里出现不少的歌舞、情欲场面,看似是个噱头,实际上很难与观众的思维方式相对口。而蔡明亮的电影一贯吝惜台词、情节晦涩、剧情薄弱,国外观众、影评人能看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去年威尼斯影展放映蔡明亮监制的《帮帮我,爱神》就遭遇了大量观众退场的囧境,其退场率仅仅低于侯麦的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爱情故事》,证明欧洲观众对这类题材并不感冒。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芳妮•亚当、让•皮埃尔•利奥德、让娜•莫罗等本土老人的倾力加盟或许会得到当地观众的好感,不过好感并不能换来选票,本片在金棕榈大奖的争夺战中仍然不具备太多优势。文/灰狼

  《脸》影评(四):你看你看蔡明亮的《脸》

  有多少人真的懂得蔡明亮?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冲着其中的情欲戏去的?不言自明,但是蔡明亮就是凭着他这股文艺范儿以及他的小康,长期吸引着文艺粉丝们,也是用它们来到了文艺的法国戛纳。当我们看完了《天边一朵云》惊异的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是法国观众在为他鼓掌。他说他的电影更加接近欧洲电影,这是真的。

  更多评论在这里http://www.gala-china.com/node_9086/node_137804/139557

  《脸》影评(五):鹿来了,鹿走了。

  很久之前就已经在各种电影评论里听到过蔡明亮的名字了,无奈是个又穷又没有渠道的影迷,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看他的作品,这次刚好看完了书籍《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更巧合的是,找到了他的部分作品合集,所以终于可以好好欣赏了。 虽然我前段时间把法剧《凡尔赛》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几乎到了片头曲都会唱的地步,但是,法语我真的还是一点都听不懂,没有字幕看的我要哭了,还是一个卢浮宫的艺术文盲,又要哭了,王尔德的《莎美乐》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视频啃的很艰难,要是哪位可爱的豆友有字幕版的,感谢分享。 声音很吸引我,所以我贴的都是声音的细节: 母亲剁肉的声音,刀刃和砧板有力地碰撞驱散了混沌。 同性友人在林中行动时树叶沙沙的摩擦声,都是空气里温热的流动的看不见的情欲。 小鸟死了,入土时有好听的配乐,莫名觉得无比摇滚和洒脱。 吃灵位前摆放的贡品,各种水果和仙贝,咔擦,咔擦,像骨头断裂刹那的干脆。 撕胶带的声音,有点尖锐,划破黑暗,又遮挡住光明。 清理冰箱的声音,肉块外面包裹着塑料袋,冻得僵硬,机械的用力的想要洗净所有的污秽和不快。 总在关键时刻响起的手机铃声,隐藏着什么秘密,传达着什么样的难以言说的欲望。 母亲坐在床头吃豆花,脸上挂着泪,好像外星人的模样。 房间里没有光,有人打燃打火机吃薯片调情。 肉丸子在油锅里翻滚的声音,像不可告人的东窗事发曝光在太阳下,众人两臂交叉在胸前摆出圆规腿样的姿势发出的冷眼唏嘘,看热闹的神情,灰尘也在跳舞。 穿高定礼服的女人在下水道里对嘴唱着今夕何夕,水渍像刚刚好的渐变色,美丽,衰败。 金色女郎的沉重服装,很多配饰,很多双手在拉着她下坠,下坠到无限的深渊或地狱。 镜子面前的口红色号,看不懂的法文,谁解不开的蛊,谁的灰色心情。 电梯里抱着巨大的鹿角缓慢降落的女人,低声抽泣,远古里悲伤又不甘的兽抬起了头。 塑料膜铺在浴缸里,整桶番茄酱淅淅沥沥痛痛快快地覆盖,不是红的哀艳,是褪色的华服上说不清的情仇,暗流涌动。 三个女郎千手观音般地舞动,妖娆,致命的感染力,金属声敲响谁的丧钟。 水池边的鸽群,像丧尸题材里密集恐惧症般的场景,快速的移动,黑色的蚁群。 鹿来了,鹿走了。 太喜欢李康生的表现力,或者是说什么也没有的表演痕迹,他就是自己。 蔡明亮的作品艺术表现形式太多元了,下次得认真做功课。(立个flag)

  《脸》影评(六):卡努杜的胜利

  ——难免断章取义。

  把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和蔡明亮扯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即使后者从援引《四百击》片末长镜,到受卢浮宫所托创作的这一部《脸》中构筑出由新浪潮遗族与特吕弗墓园代表的巴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对欧洲电影浪潮的惦念,作为20年代电影先驱者的卡努杜仍然显得太遥远了。

  先锋派与新浪潮作为影史最重要的变革之二,共通之处绝不算多,只是均于法国饱受好莱坞入侵之苦、本土电影商业化并陈腐之时发出了艺术的呼声。为先锋派指路的诗人卡努杜恰是这一呼声的发源,他浪迹巴黎时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不是戏剧,更不是商人的货品。他呼吁将电影这一真正高贵的艺术还于艺术殿堂,不仅以光影纪录客观的无限,更应于银幕重构艺术家心灵的成像。蔡明亮似乎从未商业胜利过,但他毕竟是一个创作者,很难说是否会完全同意这种观点。真正的创作者醉心于艺术的表达,实际上更加宽容,不需要像永不停止宣战的理论家们一样为捍卫自己的立场推出鲜明的言论(所以他“将电影送入美术馆”部分是无奈的尝试令人心酸)。但无论如何,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决意开始典藏电影,卡努杜若活在当下,或许会高兴得跳起来。其胜利之处当然不仅在于此,而是蔡明亮对其电影探索的实现。

  将他的作品与先锋派和新浪潮的经典之作一字排开,除了不完全体的《青少年哪吒》之外,很难在影像风格上找到任何相似之处。但如果将先锋派的一些关键词截出来,却能很粗暴地应用于这种作者风格,诸如反传统、反叙事、心理现实、强调造型。形式上的归纳特征因历史视野的不同、科学技术的不同已不再被重复了,但其思考过程与尝试的内涵却是可以移植现代的,从梅里爱、卡努杜、先锋派、新浪潮潜伏传承下来的电影精神、电影认识,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被推翻,它甚至可以在一个东方人的作品中重焕光华。东方与西方的相会,如巴黎与台湾在《脸》中相会,于电影并不相碍,这门时空艺术是一种新的语言,更是环球性的语言。

  卢浮宫的珍藏画作历经数百年在《脸》中活化,是电影对绘画的一次注视,对空间艺术的时间的赋予。卡努杜申明电影是造型艺术的“视觉的戏剧”,“当人们在任何时刻停止它时,都应当表现出绘画人物的那种意味深长的情态”,蔡明亮素来重视构图与光线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更为显著。如同特吕弗《日以作夜》,他所拍摄的正是拍摄的过程——这也是被指出的“自传性”的一部分,导演在杜乐丽花园、卢浮宫水道,拍摄出绘画精神化形为人,或者说莎乐美、圣徒约翰走出画幅的演绎,画里画外戏里戏外镜里镜外均难以辨别了。因而绘画的情态,与电影的情态交融,每一镜都增添了复杂又天真的兴味。这其中冰窟里莎乐美俯吻浴缸中的“约翰”,导演小康贴近病榻上母亲的肉体则是电影最核心的两个场景,如同对挂的两幅画作,阴暗的台北与梦幻般巴黎从两个相似的动作-相近的情感延展开来。

  体认到艺术玄妙外生活化质朴的一面,这部显得异常华丽、繁杂的电影,仿如被牵起主绳一抖,化繁为简,呈递出传统、普适的爱。母亲在世时两相疏离,直至阴阳两隔依恋已晚。死亡如水管爆裂无法疏堵,焚化时在异乡野林悲情无法排遣,学母亲剁肉馅。这一事件的描摹,几乎是蔡明亮作品中,最动人、细致、贴近于所有观众的一次,至亲离世后的整段幽微心绪点滴不漏。若要说回卡努杜,这也是他对电影作为有力量的人类通用语言的要求:“把艺术引向各种感情的渊源”。《脸》所流露的慨叹,确实是导演所述“镜花水月”四字,在高妙的形式设置之下,正是这一丝泛苦的心绪。

  “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并置”是蔡明亮见《婚礼》一画的领悟,使得其创作由《脸》到《郊游》,比之从前更上了一个台阶,真正触碰到时空艺术的时间和空间特性。《不散》中放映《龙门客栈》的银幕,也可以视作这种想象世界的一个雏形。石隽苗天在影院中与银幕上的自己相逢,陈湘琪与上官灵凤短短几个照面就写出银幕内外岁月留痕与“GOODBYE DRAGON INN”的怅思,台北的葬礼、杜乐丽花园的镜像树林,对特吕弗的追思,更展示出一种博大的真实。《郊游》则已自然而然天衣无缝,并不需要梳理分析,不同时间、空间的界隙被抹去了,心理真实却是连贯的。借用访谈中蔡明亮对《脸》中几位法国女演员的角色、小康对《郊游》三女的“鬼魂”的戏称,这三部作品可算是“幽灵现实主义”,仍然是“在生活的本身中寻找生活”。而被释放的时空得以凝缩,不至最终无可依托,大概得归功于结尾已臻化境的长镜头。

  《脸》与《郊游》的那两个镜头,胜过千部电影,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

  原本是看书无聊写着玩玩,写着写着才觉得体会了一些,顿时觉得不该戏谑。不戏谑却又难以下笔,仍是前后不接。

  半夜继父送母亲去住院,屋子又空又静,蔡明亮和小康在水池边逗鹿,整部电影的情绪轻轻一握,令人落泪。

  《脸》影评(七):一部很有可能成为我2018大银幕观影最佳的影片

  《脸》(Visage)蔡明亮2009年作品,很有可能会是我2018大银幕观影最佳。我给10分的佳作。影片想象力、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简直叹为观止!

  影片诠释了自然、环境与人自成系统又息息相关,因果寂灭又生生不息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参悟着母亲与儿子、姐妹与兄弟、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与诉求;抒发着小康代表的某个人的自我审视以及对同性和对异性关于性的焦虑;善意又调皮地戏谑着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既宏观深刻又细腻入微。

  巴黎这一背景不仅承载着影片关于中法文化、习惯传统的差异与对比,更把法国这个迷人国度的种种美妙(不可或缺的法国女性)通过细枝末节展示得丝丝入扣又妙不可言!

  影片强大的阵容更是令人惊艳!让.皮埃尔·利奥德!让娜.莫罗!马修·阿马立克!以及女神芬妮·阿尔丹和仙女蕾蒂莎·科斯塔!炉火纯青神级演技的老演员都是来跑龙套的!这一个个龙套跑得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恪守本分,紧密配合着电影主调恰到好处地诠释着各自的角色。

  整部电影如清风拂过观者每一根感知的触角,触动你、引领你、启发你。固定镜头的叙事以及剪辑方式使观者始终保持着旁观的理性和思考的空间、大量面部特写的长镜头又使人仿佛可以感知到演员身体发肤的气息与脉搏的律动,从而纤毫毕现地体会着人物情感的走向。影片用影像演奏时间与空间的奏鸣曲、用旋律为这个世界绘制韵味悠长的水彩印象。整个观影过程如同做了一次全面的心灵的按摩。。妙不可言!难得的好电影!

  《脸》影评(八):克制不住了

  文/布宜诺斯

  看作者导演的电影,往往相当于结识一个人的过程,蔡明亮恰恰是最难相处的那种,其实他最初的“水”三部曲并不让人生厌,有点小闷骚小想法,总归还是放在生活的框架之内,但自从[洞]里加入歌舞分开诠释人物的自我与本我开始,蔡明亮在本我元素的堆砌之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他个人来讲,不过是将剖白做得更清晰刻意——你们不是看不懂吗?我全唱出来总可以吧。[天边一朵云]虽形式感比其以往明显增强,对情欲的探讨还是建立在小康A片明星的现实身份上,但到了如今的[脸],只能让人感叹,对于“本我”的表达,蔡明亮已经克制不住了。

  如果说,蔡明亮的上一部[黑眼圈]稍稍恢复了他初期的风格,缓慢、平实、琐碎中有叙事,[脸]的一开始就显得有些耐不住性子,开场十五分钟内便迅速亮出了蔡氏三板斧——漏水、情欲和歌舞。水漫金山一场戏直接来自[青少年哪吒];儿子为母亲肚皮涂药,却被母亲带着他的手接近下体,是[黑眼圈]中母亲照顾植物人儿子的翻版,只是角色对调;而一场林中舞蹈堪称蔡明亮迄今为止给出最华丽的一场歌舞秀,飘雪、镜像、精美服饰、出没的驯鹿,来自[四百下]、如今已然衰老的安托万在睡梦中被惊醒,开始寻找歌声的来源——蔡明亮以往的歌舞片断都很跳脱,是潜意识的体现,也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关系之上,而在[脸]中他第一次尝试将歌舞做为情节点和人物出场的方式,很大程度造成了形式凌驾内容的不可控的后果。影片故事和人物关系一如蔡明亮以往作品般简单,说白了,就是小康饰演的华人导演到法国拍《莎尔美》,分别被女主角和神秘男人勾搭,拍片不断遇到麻烦,其间又经历母亲去世的故事,但被表达得极其繁复,对于观众来说,既要分辨哪些是小康镜头的“片中片”,哪些是蔡明亮镜头的潜意识歌舞幻象,再加上小康母亲去世后鬼魂的现身,现实与虚构界限一再被模糊,给观众带来极大压迫感和接收障碍。

  蔡明亮的“水”三部曲之所以为人称道,很大程度在于他强迫症般的长镜头真的会让人看清东西,杨贵媚的著名一哭,[河流]里暗中纠缠的父子身体,那些隐秘的、不为外人道的情绪,来自现实和真实中,人最本质的生存状态,但是[脸]却充斥太多“本我”的幻象,现实的情节架构反而被弱化甚至完全剔除,如导演只让我们看到蕾蒂莎反复用黑胶带封住窗和镜子,却把原剧本中驱使她这一行为的诱因——狗仔追逐的困扰完全省略掉。片中类似这样对现实的抽离比比皆是,观众不知道安托万鼻子是怎么断的、和小康在树林里缠绵的男人是谁,需要在一头雾水中努力适应导演拼命给予的“想象空间”,一幕幕幻象却显得愈加支离破碎。其实蔡明亮以往的作品都似一个外表很闷内心很骚的人,只要耐心对待,还是可以沟通的,但如今的[脸]却好像这个人已经歇斯底里、言语凌乱了,面对一个情绪宣泄不完的人,除了说一句“别理他,闹完就好了”,还有别的办法吗?

  如果依照蔡氏一贯将水譬喻爱情的说法,从[青少年哪吒]般四处漫水的青春期,到[洞]中水传播病毒的恐慌,[天桥不见了]和[天边一朵云]的极度缺水,“水”的变化写照出蔡明亮电影的爱情心态,但是按照这个逻辑,[脸]一开场失控的水喉则让人错愕。也许,此时水中已无爱情,更大程度作为蔡明亮标签而存在。[脸]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蔡明亮”三个字,片中无处不在的特吕弗元素,陆奕静葬礼上陈湘琪与杨贵媚没来由地露面,甚至导演本人在影片中也无处不在——小康第一次在影片中明确承担“导演”的身份;漫水隧道一幕,小康淌水行进时,墙上有摄影机的影子跟着缓缓移动;影片结尾,蔡导竟然亲自现身,出现在小康身旁逗弄驯鹿。整部电影都好像是蔡明亮在努力向人们喊出“这就是我,我就是要喷水,我就喜欢特吕弗”。可以说,[脸]是蔡明亮把所有的自我、本我和潜意识翻个底朝天给大家看,可惜少了超我来管制,因而失控得一塌糊涂。

  原文刊于《看电影》2010年7月上

  《脸》影评(九):Pèlerin pour votre visage

  在早得已经忘了具体时间的时候,听说马来西亚导演蔡明亮有部新片叫做脸。还是原班人马,李康生、杨贵媚、陈湘琪,等等;当然最大噱头是盛邀法国一众著名中老影星轧角:Fanny Ardant、Mathieu Amalric、Jeanne Moreau,等等。因此,对于此片最大的期待便是看蔡明亮如何融汇这一中一西却都文艺非常的异国班底。

  结果,却等了三年。差点要忘了这位同性恋导演的时候,在常去的碟店翻到了这张《脸》。

  一切都非常的蔡明亮。在布满镜面的冬季森林,名模Laetitia Casta和一众舞者身着当时还未陷入关牌困境的Christian Lacroix时装,蹦蹦跳跳地对着口型唱着几十年前的华语老歌,旁边的法国老牌影星Jean-Pierre Léaud在躺椅上伴着白色雪花和乱发沉沉入睡。在幽暗波粼的地上水道,女主角身着嫣红华服,一边轻吟六七十年代的中文金曲一边扶着嶙峋的石壁在水中缓缓踱进,走到躺在一片舢板上的东南亚爱人身边,拾起裸身爱人的手掌,温柔地贴近自己脸庞;据一篇影评说,这个场景是在诠释莎乐美诱惑施洗者约翰。

  但更多时候,由于大量欧陆面孔和法语对白的交织,一切又好像不是那么熟悉的蔡明亮。气质端庄秀丽的Fanny Ardant带着永远暧昧不清的笑容,从清冷的公墓前跑过,伴着嘈杂的噪音踩着杂乱的道具雪堆抱怨着制片工作的纷繁,然后陪着李康生从巴黎赶回台北吊唁李母,坐在灵桌前安静地一边轻翻新浪潮电影书籍一边与李母鬼魂分享供果,最后斜躺在小康身边缓缓睡去。到了片尾,她和心爱的Jean-Pierre Léaud身着莎乐美的戏服,在化妆间对着镜子不紧不慢的调情,目光始终含情而温暖地落在镜中爱人鼻梁上的伤口上,棕褐而卷曲的长发随着断续的情话一起颤动。

  蔡明亮之前绝大多数片子都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疏离和隔阂。《脸》则是把隔阂这个惯常元素用中法两方工作人员的交流障碍来体现,短暂且符号化;让我略感意外的是,其余时间则是在相对独立地展示各种维度的温存;不再纠结而冷感,相对前作的一些情爱场面更加抒情且不吝感染力。

  最喜欢的两段:

  Mathieu Amalric在荫荫的树丛中吸烟,小康从模糊的中景慢慢走近,两人的侧面同时出现在树影斑驳的前景。隔着20cm的距离相望,凝视,浅浅的微笑。没有亲吻,没有爱抚,半身以下的画面都隐藏在镜头外。两人就这么对望着,动静来自腰部以下。阴影中的表情从平静变为紧张,然后双目微合嘴唇颤动,直到一人将目光放下,潜身落入镜头以下……小康终于接了电话,随后将头缓缓埋进已经站起身来的Mathieu肩上,双手紧抱不放。接着离去。电话那头是来自台北的噩耗。

  Laetitia Casta将所有窗户贴满黑胶布,然后和男友席身而坐。按下打火机,点上一支烟,和他嬉笑。黑暗的房间中只有烟头的暗红,直到打火机的火光再次亮起,她在齿间夹了块零食,凑到他嘴边。他轻柔地用双唇接过食物,然后一把搂过她,额头紧紧贴在一起。火光不断闪烁,两人的亲密不断变换姿势,不过没有更进一步,只是更紧密地偎依在一起。

  这两个刻划细腻而温暖的场景,让我对这部迟到3年欣赏的文艺闷片毫无吝意地评出5分。出发点当然不是艺术成就与公平,而是为了让我不断回味生命中那些可能发生过的美好时刻。

  《脸》影评(十):一路朝南向北

  那些年前,巴黎烈日的昏黄下,你一路向北,身后剩下的也只有云烟,苦笑着想象人世间的伤心,此意已决,这一去也注定是一条不归之路。

  我转身朝南,台北烟雾缭绕,我无心看雨,只试图靠近繁华的挣扎,对,走吧, 别再回头。说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话,做一些自己看不懂的事,这就是穷其一切追求的人生。

  一杯邂逅也无济于事。

  灵感是这世界最宝贵又最糟糕的东西。我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文字,你也走不出困顿的牢笼。黑暗中照出对方的脸,镜子中却找不到自己。

  你只是一个有朝一日幸运的表达,试图扭曲浮生今日带给我的每一丝幻想,你的躯壳,我的面具,也注定碎不成漫山遍野的绚烂。

  你哭了,可泪不是从眼中流下,却是在心中燃烧,若无其事,若无其事。

  我们一路朝南向北,却永远无法在冰冷的极点相会,宁可选择融化忘却永恒的念头。

  这些年,你一点都没变,我却像个孩子,拒绝岁月的打扰顽固地拒绝成长,却终究是敌不过敌不过。你的脚步不再那么坚定,我也开始变的踟蹰。

  今夕何夕,只有我和你,冷暖相依。

  此时此刻,只有我没有你,冷暖自知。

  那张破碎的侧脸,也只有懂得的人才会流连,只是如今,他已渐渐消失,不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脸》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