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长教育》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成长教育》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7 02: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长教育》经典影评10篇

  《成长教育》是一部由罗勒·莎菲执导,凯瑞·穆里根 / 彼得·萨斯加德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教育》影评(一):如果不是结尾的逆转,我想我的人生也会又像从新上了一课。

  老的一课,好好的学习靠自己努力去赢取自己想要的。外貌内心同等重要

  而在现在社会,我们这一代女生心中都会有新的一课,找个好老公,靠着他活一辈子。而事实其实还是几乎没有改变的,能靠着老公就轻轻松生活一辈子的人还真不多。而那些一心向着这方面发展,最后内心也空虚的人,最后的结局也许会一无所有

  我在努力学习,向着我希望的生活努力着。也在努力变美,毕竟这也是通往成功的推动力

  《成长教育》影评(二):女孩啊女孩

  前几天在bbs上看到一个女孩悲哀地说,她男朋友妈妈接受她这个媳妇,因为她的优秀独立,以及贫穷。妈妈备选的媳妇大专毕业,人很温婉,家里有十几套房。

  如果是换在15年前,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社会思潮就是这样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即使我们能纵论哲学史,到了自己这依旧是过不去的心坎

  我可以理解Jenny的焦虑,因为她生于50年代,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来说,即使是从牛津毕业,也只能当教师、或者成为政府文职人员总结来说,就是无聊的paper work。那个年代女人出色也无法升职,撒切尔夫人是几个十年之后的传奇,总之,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

  希拉里就是那一代的生人,正好赶上女权运动女子开始获得更多的升职机会。从韦尔利斯女子学院毕业的她们被称为“戴白手套叛逆者”。这样一群本应该作为太太的女子们,进入法律金融商业政治,将无数男人踩在脚下。

  然而有一次希拉里在白宫举办party,宴请之前的同学,其中一位在party上很酸地说,在这里,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余的人都是loser,她旁边的一个做律师的同学说,你错了,我们都是loser。

  希拉里也是loser,因为那时她的身份还是总统夫人。

  于是发现,在如此如此多的努力之后,依然,脑门上写着大大单词:loser。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努力?

  这是Jenny的最初的理由,她后来说她很蠢,但并非是因为说她之前的看法错误的,而是因为她之前的看法是片面的。

  她以为的捷径并不存在

  总觉得这句话太过敷衍,是真的认为不存在捷径,还是只是觉得这次的眼睛没有足够雪亮,技巧没有足够娴熟策略太过幼稚想当然了呢?

  在傲慢偏见中,当达西明确地告诉伊丽莎白,他认为他是折节下交地爱上了她时,她愤怒地说,“你是一个绅士,而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不认为有什么配不上你的地方!”

  可是Jenny连这句话都喊不出来,她永远只能通过书本窥探那个上流社会,连偶尔成功进阶的机会都没有。

  不要去责怪Jenny,她不知道在她长大之后,会有女权运动,女人们,即使并非来自于上流社会的女人,也会被允许获得更多的权力。而在这之前,她需要安静蛰伏准备,去迎接新时代晨曦

  无论我们多么睿智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时代面前我们总是短视的。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害怕事情是,导演会在Jenny爱情失败后,简单地让她重新选择读书的道路,并且简单断定那就是正确的。

  正确不正确倒不好说,但这是唯一的道路。

  于是Jenny没有选择地重新回到了校园

  相比较,我更喜欢蒙娜丽莎,在那部电影里,那个美丽聪明中产阶级姑娘最终放弃了耶鲁。

  你不能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

  Jenny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她还是个孩子,她不懂。

  艺术、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中香烟袅袅的情调,这一切都会让一个姑娘变得纤细敏感,但是这并不是生活,所谓的品味不适用于一个贫穷的姑娘。

  因为那样的生活是昂贵的,穷富之间的对比,会让所有纯洁灵魂感到局促不安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姑娘,可以有很好很犀利眼光,很高的鉴赏能力——这也许可以说是品味,但不要被那些炫目的东西俘获,然后成为品味的奴隶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念硕士

  如果今天再有人要问我,我会认真很认真地告诉她,进入大学之前我只是一个很会考试、被填鸭教育磨的灵气全无的傻孩子,但是今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很多东西也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没有价值同时,我也找到了对自己来说最珍贵的东西。从今以后,无论生活给予我何等磨砺艰难,我都不会忘记今日所感。

  我很庆幸,也很开心,在宁静的校园中长大,在这里学会了思辨,而不是在最懵懂年纪里闯入社会。那时的我还太脆弱太敏感,我会把自己丢了的。

  最后插一段:

  奥普拉在斯坦福的演讲里有一句很让我感动,她说,她听到的最好的赞美就是,奥普拉,You've become more of yourself。

  这句话我总是翻译不好,做更好的自己?好像不是,和好不好无关。仅仅只是,做自己。

  也许除了似有还无的锦绣前程之外,教育给予我们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永远珍惜自己的自信以及,在浮华尘世中守卫自己心灵力量

  《成长教育》影评(三):现实中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弥补过错,被牛津接受呢?

  一本不算特别特别出色的电影,居然让我有半夜想写影评的冲动实在是很难得。或许它让我产生太多的思考,以致于我觉得看到这本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种心理暗示

  其实打从一开始就觉得Jenny会被欺骗,不论是何种形式,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任然抱有一丝幻想,希望这一切地一切都是因为我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灰暗,太悲观。很可惜,即使在电影世界里,也不能让我维持这个幻想。或许真的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就是那么残酷,电影只是真实反映现实而已。

  有好几个片段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Part A: Jenny 被这种从未涉及的成人世界所深深吸引,听古典乐,泡夜店,去高档餐厅,抽外国香烟,和这些丰富活动比起来,读书显得索然无味。回头想想,投身这种并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更大程度上是对目前状态逃避吧,能解决根本问题吗?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尽管我也一直在用不恰当方式逃避现实中的种种不愉快。Part B: Jenny与老师校长的争吵。不得不承认,Jenny当时的话很有说服力,老师和校长都说不过她,因为她是完完全相信她当时的信仰,尽管最后证明自己信错了,还是佩服Jenny或者说是羡慕她还能如此单纯地相信世界上有这等完美的事情。Part C: Jenny被迫一个人面对家里人的种种疑问,一开始还有点责怪父亲意思。或许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会好受一点吧,都是别人不好,左右了自己的选择,这从头到尾都是被外界环境所迫,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全剧给我印象深刻的话: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这句话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希望通过别人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另外,人人都要勇敢面对自己犯过的错误,积极地从错误中爬起来,这样才不会永远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才能真正获得重生。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大好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最终还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但弥补它是唯一的出路

  《成长教育》影评(四):雨季不再来

  小时候经常说以后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不想进企业,不想进机关,不想这样,不想那样,只是因为很害怕死气沉沉的生活,常讲“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稳定的生活没有那么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变工作,其实当中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内容;而所谓的新奇冒险也并没有那么精彩,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无奈,特别是当基本保障确定的时候,不是人人都能够活得那么潇洒,也不是活得看似潇洒的人真的都只有潇洒没有烦恼

  就像jenny一样,她眼中看到的老师的生活死水一潭,虽然也经过重重关卡剑桥毕业,可还不是只是过着做老师的枯燥生活。但这种臆测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你走进她,才知道她有一个温馨的小窝,可以随时弹琴听歌喝咖啡,这样的生活却正是她想要的,她怎会觉得无聊?而所谓上流社会,美丽的洋装、刺激的赛马、迷人酒会,其实只是一瞬,并不是不好,只是这感觉未必真实持久。为什么要放弃一个成熟魅力的男人和他带来的富足的生活而继续埋头苦读挤进牛津?之前没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满意。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生活Jenny以后都可以拥有,她有大把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这一份努力换来的高等学府通行证,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学业、生活、经历,却只有眼前的时间和机会,过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来他也不像开始想象的是个骗子或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只是个普通的有点小钱中年男人,如果没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个好伴侣,他对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伦,那么她会享受这样的生活,也一样会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伦,她是jenny,这样的女孩习惯独立思考喜欢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所以时间长了她会怀念放弃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对大叔兴趣的小Loli,不必给她们上纲上线道德准则,只是要她们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成长教育》影评(五):成长教育

  拉丁语老师在课上和珍妮她们说不要再沉迷于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了,其实珍妮就像另一个简爱,聪明,有才华,独立,只是她更漂亮,更受男生欢迎,而大卫也绝不是罗切斯特,他有妻有子,身上更少了担当。这的确是一部关于女孩的成长教育的重要一课,简而言之,就是该读书的年纪好好读书提升自己,不要为外界的金钱繁华诱惑,也不要认为爱情是生命中的一切。只有自我升华才能为自己创造出一片更好的天地。成长教育 (2009)7.72009 / 美国 英国 / 剧情 / 罗勒·莎菲 / 凯瑞·穆里根 彼得·萨斯加德

  《成长教育》影评(六):生活太儿戏,别当真!

  这片子调调实在古典,且唯美

  总是在很多瞬间,你似乎从伦敦的中学生一直穿越到罗马假日的盛夏,一样的忧愁,一样的邂逅,一样的为爱痴狂,一样的无疾而终,甚至连女主角都长得几分赫本像。仿佛这样的古典主义不再只是一种情怀,而是渗透到了主角的生活中,正如那循规蹈矩的生活一样,考好拉丁文,进入牛津,然后就可以把握住生活中的全部。

  然而年轻少女的心又怎么甘于如此枯燥无聊!

  她们谈论音乐,谈论香水,谈论和一个老于世故的男人恋爱,甚至在课堂公开秀自己的订婚戒指。而她们也都只是,在没有进去牛津前,这一切都是不被允许的。其实即便进入了牛津,也只不过换做一种看似高贵的身份来做同样的事情。可真正的生活,真正可以自我支配未来,我们任谁也不敢肯定一定能等到那个时刻来临。就像是女主的父亲在放手她去订婚一样,好运来时,没有人愿意去阻挡。

  可是我们以为的长大,以为的梦想和未来,在触不可及的时候,恐怕都只不过是一场自以为是故事,写不到结局。

  正如女主的那句话,我所希望的未来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

  其实,并不是生活没有给予你期望的一切,只不过是你自己走得太着急,在想要一蹴而就的时候,才会发现抓到和抓不到的都是海市蜃楼。你自己的生活,依旧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而你眼中所厌恶的一切,不过是因为自己站错了角度而已。如果女主没有到老师家中去求助,她恐怕永远都不会明白,生活从来不是表面上那些看起来的光鲜,也不是看似呆板的死循环,每个人都是在向着自己梦想中的未来奋斗。只不过有的人希望把梦想拉近,而有的人却是让自己在靠近梦想。

  选择任何一个选项,都是生命不可或缺历程。这样的成长,或许温馨,或许痛楚难免。

  于是,当一场美丽的故事幻灭时,哭过、任性过,甚至失望失意为人可能就因此而一败涂地。毕竟,那种幸福触手可及的感觉曾如此逼真。然而生活啊,是从来不会去管你是遇到了怎样的故事的。你不是自己的编剧也不是自己的导演,你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些微未来的人儿,每一天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希望能看得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一杯红酒配电影,安享生活带来的知足。

  这些都没有错。不论怎样的结局,从来都无法定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究竟是对还是错。我们的生活不正恰恰在于去经历吗?有了故事,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大概成长,总是要在明白伤痛后才会懂得。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原来生活不过是在让我们不断地去吃那一堑,至于能不能就此增长一智,就是别话了。

  略遗憾的是,我不太喜欢结尾处的处理。导演仿佛是在告诉我们,还是回去好好读书吧,考个清华北大,泡个校花校草,玩玩小资小调,毕业后找个工作一生到老。再把这样励志的人生轨迹定义于是自己奋斗来的结果,其实只不过是在说一切都是命,胡思乱想没有用,今天作业写不完,明天高考交白卷。

  吓唬人!

  生活太儿戏,别当真!你当真了,你就输了一辈子的光阴!

  《成长教育》影评(七):生活就是植物大战僵尸,无聊到爆却又停不下来。

  年轻的jennys,

  如果你自认聪明,有点姿色,附庸风雅,不甘平庸,思想独立,对生活和品位都有所追求,喜爱物质更注重精神,如果,恰好你的生活环境平庸乏味,让你觉得在浪费生命,而恰好又出现那么一个可以改变你生活现状的男人,你会怎么做?让我来给你点忠告,合上双手,在心中默念一百遍:The life i want is no shortcut.

  有用吗?我可以明确的说,没用。但是请记住这句话。

  因为你们大多很聪明,太有自己想法,听不进外人劝。你们的生活方式常常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是你们常常会显得与众不同的地方。

  于是,你们执意要抓住这根你认为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他可以在一瞬间实现那些你憧憬,却又飘渺遥远的生活。你热爱艺术,并且有自己的品位和眼光。于是,他带你出入高品位的音乐会、一流的餐厅、拍卖会、各种名流的party. 咦~旁边坐的不是那位在圈中很出名的名媛么?你和她共处一室,自我的身份认同感想必会飙升爆棚吧。但是,别忽略了一个事实,别人可以给你的,也是可以轻易拿走的。

  其实,jennys尝尝会那么执念,也是喜欢选择性的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我说: The life i want is no shortcut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把重点放在shortcut上,捷近明明就在眼前,怎么会没有??好吧,所以我说要默念一百遍,你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重点是I want. 生活当然有捷近,只是不好意思,你所要的没有。

  你一面享受别人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却也死死坚持自己对爱情的理念不肯放手。就像jenny坚决不当小三。因为你是jenny,不是helen。你不懂得在这样的生活中自己角色分寸和节奏如何掌控,或者说你根本无法掌控,所以你在他们的世界冲突不断,因为你发自内心的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世界观,你根本无法低头于那套隐藏着欺骗,背叛和下三流生存手段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你的硬伤,你有着可以考取牛津的智慧,所以注定让你无法成为那个“快乐”的helen。那种生活不是你所要的。

  然后在一番折腾和选择后,你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或者说他给予你的,只是披着理想生活的外衣,打开里面也许是完好鲜活的身体,也有可能是丑陋不堪,甚至已经长蛆的尸体。

  这种经历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有些人伤得重点,有些人伤得轻点,有些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些人收获了物质转而向它们低头,有些人改变了自己生活轨迹,有些人否定了以前的自我,有些人振作了,有些人从此堕落了。但结果都一样,你得回归,回归到那个你以前认为枯燥的,一层不变的生活中。再美轮美奂的戏剧终有落幕的时候,为什么?因为那不是生活。生活的真正本质就是平淡和枯燥。这种平淡和枯燥强大到足以吞没所有意志不顽强的人。而我们要做到的无非平静的接受这种平淡和枯燥,同时努力多点缀一些所谓奇迹的东西。

  年轻女孩的人生,难免会经历一两个混蛋。大家常常会感慨为这些混蛋蹉跎了人生,但我认为,耽误了时间不要紧,关键是你收获了什么。常常正是这些混蛋让那些有勇气的女孩在受了伤之后,更了解自己,更明白什么是自己追求的,最重要的是她们知道了,自己要追求的生活该用什么一种方式去达成。The life i want is no shortcut. 如果有捷近,这捷近背后的隐形成本你得估摸下,你是不是承担得起。游戏如果要玩,你得看你有多少筹码。当然,年轻女孩会说,我谈的是感情,请不要跟我讲游戏,你在侮辱我的情感。好吧,如果你静下心来,真真正正的面对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到底是爱他的人,还是他所给予你的那种以物质为基础的致命的感觉。如果他给予的美好是你自己以后能拥有的,那你还爱这个人吗?

  所以,这句The life i want is no shortcut 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分量和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貌似都是同一句话,但是背后却透露着一段心碎的过去和坚定的现在。就像每个具有小资调调的女青年心里都有一片森林叫巴黎,巴黎对于她们来说是朝圣的圣地,每个人都向往去到那个地方,但是别人代你去,和你自己去也完 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所以,在通往巴黎的路上:

  一、有点耐心。

  二、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才能打得了僵尸。

  三、The life i want is no shortcut

  :Dose life has shortcut? it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life you want.

  当然,如果你是只要物质不要精神,坚决捍卫物质为第一生产力的女性来说,我相信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shortcut。而且你们也比jennys幸运多了,因为你们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具有强大行动力,常常能在最快的时间一击中标,而且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恭喜你们,你们是上帝的宠儿,他让你们在自我的人生构建中对某些东西麻痹真是件好事。

  《成长教育》影评(八):Bourgeois

  女主Jenny是普通家庭出生的英国女孩,17岁,目前的人生目标是Oxford。

  Jenny在女校读书,英语文学成绩很好,拉丁语稍差,在父母的许可下学cello、参加乐团演出……而这一切是为了在简历上多一个爱好和一段经历,好让她更有机会入取Oxford,但这也仅仅是Jenny父亲计算的好嫁妆罢了。

  Yeah, women's life

  但是Jenny并不享受这样的生活,她说we don't believe in music,她说等我上大学了,要读自己想读的书,听想听的音乐,看法国电影,talk to people who knows lots about lots

  ourgeois, pretty common, isn't it? She's a common people except for her beautiful face.

  不管Jenny怎么想,当得知David,这个幽默、多金、结交广泛、出手阔绰……总之看起来金光闪闪的男人向女儿求婚时,Jenny的父母几乎没有犹豫便同意了。

  “如何你能嫁个好男人,也不用读Oxford了,这样更好。”

  “那到目前为止,我这么辛苦学习又是为了什么?”

  “well,你要是很笨,他也看不上你啊!”

  ……

  ee? We cannot blame her for being naive, her family education leads to this.

  Jenny在校长办公室与其争执的一番话就是她的真心话,按照编剧的说法,那个年代英国女人要么做家庭妇女要么像她的老师那样“批改无聊的学生作业”,或者做个公务员。(真的吗?)哪一样比得上与David在一起的那般刺激与快乐呢?演奏会、拍卖会、精致的餐厅、jazz、周末的短途旅行、去巴黎过生日……虽然套路有余诚意不足,但是对于第一次见识到这些的叛逆期少女Jenny来说,杀伤力已经很大了。这选择有什么好犹豫?虽然她知道对方的收入来源并不光明磊落也默许了,毕竟钱不是树上长的,她见到父亲的吝啬,她想逃避那种生活,她过了十七年的生活,现在,终于到了结束的关口。要么读大学要么结婚,而前者看起来就是boring的读书又boring的工作过boring的一生,天平倾斜。

  至于David,撩妹套路太深,生意上的partner劝他不要伤害Jenny,他说Jenny is the one,随后被Jenny发现了若干封寄给Mr.&Mrs.blabla(忘了他的姓)的信,就在那个放烟的抽屉。不管心机还是潜意识,这不是倒霉是计划的。

  David已婚的消息是编剧送给迷途小羔羊的成年礼物,让她可以赶在事情更坏之前逃离这个局。所以说主角光环就是不一般,Jenny去找了stubbs老师,初进家门时她说“all your books and pictures ”而老师说那不过是平装书和明信片罢了。

  平装书和明信片

  vs

  精装书和原画

  同样是她喜欢的burne jones,在David的朋友家是原画,在老师家是印刷品。我不觉得Stubbs对那幅画的爱相比之下会更少,但是拥有什么是根据经济实力决定的。Jenny的老师或父母不可能负担得起她向往的那种生活,就像Jenny爸爸说的“I'm scared, i don't want you to be scared, too. And David came up, he knows how to go to concert, he knows writers…but he's not like what he said, he's not like what you said ”

  中产阶级,十分尴尬。

  tubbs问她,你喜欢burne jones吗?jenny说“still”,老师说这听起来old and wise, and Jenny said "I feel old, but not wise"

  这是一段耗费心力的成长教育,学费不是金钱,而是内心的衰老。

  《成长教育》影评(九):意识流吗?

  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电影太适合写影评啦,可是我哪里会写什么影评,我连学校的议论文都写不好呢。

  Jenny和每个高三女孩子应该一样吧,是的每个,一位已经体验了一年半的高三生活的复读学姐肯定的说,每个妹子都在恰当的场合充满禁欲地描绘了未来。我以为这只会在中国的教育中有,没想到呀,Jenny爸爸居然和千千万万的爸爸一样,禁锢孩子的爱好,给她划定方向。故事的开始,都一样。

  Jenny遇到David这个撩妹高手,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不拉大提琴。David为Jenny打开了她梦寐生活的大门,同时改变了Jenny爸爸的想法。于是Jenny放弃学习,其实这也完全说的通,学习的目的不过就是过这样的生活,现在她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费心思呢?而至于他爸爸,爸爸逼她学习的目的不过是让她过上这样的生活,现在她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费心思呢?当Jenny去拿烟的时候,我知道故事的转折来了,没想到啊没想到。David从此消失,他一个情场老手,对Jenny到底是什么感受,很好奇。而David的妻子,从影片中得之经常遇到上门的第三者,她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人生真的经不起一个如果的构建,如果David没有结婚,那她们就会结婚,很多人说,Jenny还是不会有“成长的路上不会有捷径”这种觉悟。然而,David如果没有结婚,其实自然也不会有这么多撩妹的技巧。如果David真的爱死Jenny了,get a divorce,可是有下一个Jenny,结果还不是一样。总之,这么多如果,最后还是会给Jenny苦头,还是会让她成长,这么看来,其实这么早的受伤,倒像是一种捷径了。

  以上,通往梦想的路上没有捷径,这句话怎么会这么正能量,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的生活方向很明确,复读,第二次高考。没有选择,没有充满诱惑的选择,我不用在痛彻心扉之后说出这句话。一定要扯点关系的话,那就是告诉懒惰的自己,没有捷径,想上自己想去的大学,只有踏实干。唉算了吧,这根本不是电影的中心好吗?

  不过Jenny的情感经历是可以拿来上课的。喜欢她的那个小鲜肉好看,单纯,然而生活没有什么抱负理想,更不会撩妹。而David,一个寄希望于用香蕉来解决第一次的麻烦的老手,全程套路,聪明的妹子生气了要坦白自己感动她,反正她对自己已经死心塌地了。说些高雅的艺术投其所好.....所以还是选最后那个吧orz

  爸爸在门口的话让我喉咙堵得慌,说来说去爸爸还是因为爱Jenny,然而爸爸的成长没啥教育只是苦怕了。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自己还是要保证理智嘛。

  最后,对撩妹的套路要不屑,他对你这样,对别人也会这样;真正的喜欢,即使撩妹,还是会在某些时候透露出慌张,属于你的慌张。

  《成长教育》影评(十):温柔陷阱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把影片暂停了,用了五分钟思考我该不该继续看下去,然后很无奈的继续按下播放键。

  这是由于我的心软导致的。温柔陷阱已经布好,詹妮小心翼翼又满怀欣喜的探头,看向这个美丽绚烂的新生活,跃跃欲试。我知道这是个陷阱,仿佛看到她还没有进入就停止这一切的做法可以真的让她不踏进这个陷阱,永远停在那个为牛津大学辛苦努力的好成绩女生,可是我知道这是我制造的假象。

  很显然的,我是个大叔控,所以这个男人出现的第一幕就让我欣喜若狂,谈吐举止都是那么恰当好处,让你从每个毛孔都感到舒服。接着就开始不舒服,强烈的不舒服。这是最让我难受的影片类型,看着主人翁一步步的踏入陷阱但无力阻止,甚至在她快乐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快乐,只是越快乐越悲伤。

  我分析着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想詹妮父亲的咄咄逼人是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可是的确高中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让任何零星火种都能成燎原之势。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是我在这里,能躲得开这个温柔陷阱么?我庆幸自己没有詹妮的聪慧,没有詹妮的美貌,也没有她那样的父母。成长的代价,每个人都该付出。

  好在詹妮才十六岁,这是我唯一庆幸的。而我现在的年龄,早就过了可以挥霍的时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