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逝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逝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8 02: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逝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逝纸》是一部由泷本智行执导,松田翔太 / 山田孝之 / 成海璃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逝纸》观后感(一):逝纸——预订死亡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从一开始就预订的死亡终究有一天会来临,个别机率不过是群体缩影法律人们制造、预订死亡,死亡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要永远拥有这种意识存在着——这是一个发生类似于日本的国家故事

  同样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死亡题材的类型,由于改编自漫画,带有了几分玄幻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有一部法律,名叫“国家繁荣维持法”,简称国繁法,在它之下拥有数量庞大设施完备无所不能的国繁法维持机关。从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开始,每个儿童都要注射疫苗美其名曰时间胶囊”,由纳米粒子制成的“定时炸弹”。入学的第一课,老师会说,为了国家的繁荣,你们每一个人都接种了疫苗,在18岁到25岁的阶段,千分之一的人会定时死亡。你们要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要成为于国有用的人。而对于那些“国繁死亡者”,要衷心的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心如愿。

  为了善待“国繁死亡者”,在他们即将迎来死亡的前一天,机关派出信使通知,要这些人珍惜仅剩下的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他们享有包括住宿饮食交通等在内的一切特权,在他们定时死亡后,家属将会得到国家的抚恤费。但是,在这24小时内,如果“待死者”有任何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死后将取消给其家属的抚恤费。“逝纸”即是国繁的通知书——死亡通知书。

  电影从一个血腥的预杀人场面开始,透露出逝纸的恐怖。接着转移到只有黑白灰三色的国繁法维持机关,最高首领冷静的宣讲国繁法。坐在信使藤太旁边的同事突然抑制不住大叫:“这是错误的!”这个同事的女朋友因此而去世,使他深受打击,要彻底否定这部法律,并狠命的拉着藤太,呼喊着:“你不是也认为这是错的吗?救救我!”藤太望着被强制下去定为思想犯的同事,望着被踩碎的其女友照片不知所措

  随着第一份逝纸的送出,藤太开始接触一个个挣扎生命。田边翼,当红组合T--BIRDS的成员之一,只不过是主唱的陪衬。在这之前,他和朋友在街边歌唱,穷到两个人分一碗泡面出头机会来了,却只给了田边,他离开了与他一起吃泡面的朋友,甘心浑浑噩噩的当别人的陪衬。接到逝纸后,在要举行现场直播演唱的当天,他走进了一家高级餐厅,却食之无味,回想起了当年和朋友一起吃的泡面,想在最后的时间里与朋友共唱,却没有实现。在最后的五分钟里,面对着气急败坏经纪人,田边在全国观众面前,用尽一生力量,唱起了当年在街边唱的歌:路标。“所有人都在现实中寻找着路标/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斗争到底/还是逃避下去/到底怎样做才正确/……现在向前迈出一步/不是迈向死亡/而是迈向生存的一步”……唱完后田边倒地死亡。

  田边的死亡被保守派女政客泷泽和子作为国繁法的楷模大肆宣扬。泷泽和子早年是思想犯,拼尽了力量,可是儿子泷泽直树还是逃脱不了被注射疫苗的命运。关在监狱里的和子被改造成了国繁法的死命维护者,她不停的宣讲国繁法,要人们以成为国家繁荣的基石目标,珍惜世上最宝贵东西——生命,在死亡到来之前争分夺秒的活着。讽刺的是,藤太的第二份逝纸的接收者正是因精神上深受和子虐待而成为御宅族的泷泽直树。和子刹那间流下的眼泪是作为母亲的眼泪,而瞬即,她的眼神就阴狠了起来:儿子成为了她最好的选票。看到电视上和子肆意践踏自己意志的直树,冲出家,杀死了一名警察,夺走了手枪。在和子最后的大型演说会上,直树试图枪杀母亲。而一瞬间,他想起了早年母亲如何拼命保护自己,他犹豫了。先于时间胶囊,警察的子弹射杀了直树。

  第三份逝纸的接收者是一个无业青年——饭塚聪。小时候由于目睹了车祸中丧生的父母满身鲜血的聪,他的妹妹小樱眼角膜破裂,成为盲人。接到逝纸的聪,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小樱。由于藤太的失误,小樱知道了捐赠者正是自己的哥哥,死活不同意。藤太违反了国繁维持机关不准在死者最后时间里做任何违反规定事情原则,帮助聪说服整个医院钟表调快一小时,在时间上成功的瞒过了小樱,使她安心接受手术,重见了光明。复明的小樱推开窗子看到的正是怒放的樱花海洋,似乎那是无比鲜艳的生命。

  承继这灿烂的樱花海洋的,却是呜咽着严峻恐怖音乐的一幕:在一所小学的入学仪式上,注射疫苗人员笑容满面的列队欢迎小孩子,正是在他们中间,藤太却发现了电影开头那个大声疾呼“救救我”的同事。随着同事脸上笑容的消失,眼神变的阴狠,藤太的眉头紧皱了起来。“在这个国度自由、有和平、有富足生活,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人,突然某一天,被国家无情的抛弃”,藤太这样想着,抬头看着无处不在的监视镜头,两道浓眉拧到了一起,脸庞无比的坚硬坚定

  尽管有日本电影常见桥段,这部电影仍不失为一部佳作,能让人自然的想起很多。

  一个很有意思现象人类无法忍受极端状态。我们都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能长生不死,你会做什么?如果你只有24小时可以活,你会做什么?极端的丰富和极端的贫乏总是挑战着人类终极的生存意义,再没有比无限的生和刹那的死更鲜明刺激了,而这正是日本这个民族极为欣赏的樱花之道:在一瞬间绽放一生的美,随即凋零。其实一生和一天在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全力以赴的一天比行尸走肉的一生自然更能凸显人的价值。田边翼在最后五分钟全力以赴的表达了自己,泷泽直树在最后爆发了数年来的感情,饭塚聪在最后结束了自己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使之转化为另一个更灿烂的生命。这正是人们生存意识猛然醒悟的时刻,是彻底全力以赴的时刻,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死亡通过预告的形式告知亡者,观察亡者的最后行为,是日本人爱玩的一种游戏。有一个十数集的深夜剧《LOSS TIME LIFE》也是这种模式,在某个人即将死亡时候出现了一群足球裁判,举着标有虚拟余生存时间的电子牌,观察着这个人将要干什么。无论是时间胶囊定时死亡的玄幻形式,还是足球裁判的游戏形式,也无论是阴阳师或入殓师的题材,对生死交际这种临界状态的探讨执着是日本电影人鲜明的特点夜深人静思考“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的问题,或许会溢出种种美梦噩梦,而能溢出梦就表示人多少有点生存的意识。

  这部电影很类似一个动漫:《图书馆战争》。公元20**的日本,书籍检察机关有权毁灭任何不利于国家稳定思想的图书,只有图书馆里的特殊部队在不懈的保护着承载人类各种思想的图书。在个人之上的国家、民族、集体到底是什么,所谓的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为了成为国家繁荣的基石,一部分人就要被无情的抛弃,你可以说电影在故作深沉,但是它提出的问题却不能让人回避。为了国家/民族/集体,个人被动主动奉献自己的生命,这究竟是值得宣扬还是需要鄙弃?我们可以选择平凡平庸,但是不能鄙视崇高,但谁又能定义真正的崇高?珍惜生命与苟活于世或许只是一线之差,挥霍生命与热血报国或许也只是一线之差,正如真理荒谬只有一步之隔。至于像梅尼克那样,直截了当的称“爱国主义等于兽行”,则是政治哲学说法。不只是爱国主义,所有踞于个人之上的实体抽象概念理论,其中蕴含的二律背反定律足够人们深思。经常有人会说,宁愿要一个平庸的治世,也不要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即“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但平庸的世界里,平庸的大众倾向于扼杀独创性以维持平庸。人们对于即使推下别人也要站上的颁奖台有着永恒渴望,正如人们永远需要高于自己的信仰一样,人们永远需要英雄,所以平庸的时代里,人们对以国家为代表的“英雄”有着种种的情感诉求。国家作为一种集合而又超越大众的意志,将个人随意玩弄于掌上,一方是巨人般的存在,一方是渺如草芥般的存在,两种存在的斗争构成了颇富意味的羁绊

  电影里始终没有正面表现良知的人们的斗争,只有一句老课长“将你的想法深藏在心底,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和藤太最后怒视监视镜头的场景似乎寓示着:暗流奔伏。但是,对于一个个勉强赴死的国繁死亡者来说,对于只能默默流泪同情的帮助一对可怜兄妹的大众来说,对于藤太和课长那样压抑着自己斗志的良知者来说,什么时候能正面吼出“我不想死”,路途似乎还太遥远

  附:主题曲《路标》(みちしべる)

  过不久就是我的生日

  只不过是蛋糕上又多了根蜡烛

  前后左右压在肩上的事情

  在这天平上我内心摇摆不定

  虽然讨厌斗争

  但心中却一直拿着手枪指着谁

  即便推下别人 也想站上的颁奖台

  想要得到什么 又有什么目标

  所有人都在现实中寻找着路标

  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斗争到底 还是逃避下去

  到底怎样做才正确

  是为了保证永不出错 还是坚持自己永不迷失

  眼泪流干了 笑多了脸上反增加皱纹

  和心爱的人一起背负的重担令我直不起身

  挣扎地 想要追求幸福

  挣扎地 想要使人幸福

  尽管如此 偶尔也会有忘却时候

  关怀到底是什么

  是宽容 还是反之待人严厉

  爱又是什么

  是体谅而已 还是尽力隐藏起那份疑心

  虽然无法躲过 那些风风雨雨

  但我也终归 会为人引路

  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斗争到底 还是逃避下去

  现在向前迈出一步

  不是迈向死亡 而是迈向生存的一步

  现在我要唱的歌

  虽然有些羞愧 但仍希望能打动他人的心

  这就是我的路标

  路标

  《逝纸》观后感(二):制度下的反抗

  国家为了整体的富足进步为了GDP,制定出如此的所谓国繁公民义务

  在议员慷慨激昂地为之呈上一大堆诸如”能够让我们体会生命的可贵“等等堂皇之辞时

  随流的大众亦觉这也确实是一大不错办法

  反正如今人口那么多,又无战乱之争来消减若干人口,待繁衍至僧多粥少之时,怕是只会纷乱多多

  这样像抓阄似的决定该死的人,岂不正好,大家公平竞争

  留不留你,只待天意

  只是,这样的大众思想

  当然是死亡通知书未曾快递到你面前时的侥幸之感罢了

  看到时那张刻着死亡时间的猩红小纸片飘落到面前时

  是否自己还会认为是所谓的公平竞争,安心认命?

  不害怕,只是因为还未身临其境

  而人们的冷漠,也大抵由此而生

  冷眼旁观着一个又一个无关的人挂着国繁之名每日死去

  当哀悼也已成习惯

  当人们仍由着这主宰自己生命的法律存在并为之喝彩时

  不得不说,这样的国家已经被噬空了

  摇摇欲坠

  反抗,只待时机

  . 对于那位竭力甚至可以说是疯狂鼓吹该法律绝对执行的那位议员母亲,我却一直觉得她是为了能够登位后的废除权利而入魔般地为敌卖命着(正如后来父亲觉悟般)。只惜死神却偏偏又找上了她曾想拼命救出的儿子,唉……她最后与父亲对望时的眼神,绝决的坚毅,让人为之心酸

  第一次落泪,是在电视机前,他在友人的最终一唱前合起吉他

  第二次落泪,是在人群中,他用抢来的枪对准自己的亲身母亲

  第三次落泪,是在走廊里,他跟着满心怀疑的妹妹一路走去小卖部,还装作若无其事地一语轻松

  《逝纸》观后感(三):日本版的《1984》

  《死亡預告》給我的感覺是很像George Orwell的《1984》。故事是一個虛構的年代主角在電影的序幕時說: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國家的人變得麻木不仁。故事環繞日本一條叫作「國家繁榮法」的法例,在這條法例之下,每個初入學的小孩都得強制接受注射一種物質,一千人裡九百九十九人所接受的都是無害的物質,只有一個人會被植入納米膠囊,在那個人十八至二十四歲期間,膠囊會在體內爆破,當事人會即場死亡。沒有人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植入膠囊,於是每個人在二十五歲之前都像揹着一個計時炸彈,活在不知自己的生命會否突然終結的恐懼中。根據官方的說法,「國繁法」藉着對生存的危機感,讓日本人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從而使國家更加富強繁榮。

  主角剛好平安渡過了二十五歲的生日,並進入國繁機構裡工作。對於極權政府的描寫,電影簡單而有力利用了主角和國繁機構的設定:主角跟其他國繁組織人員穿戴一式一樣的黑色套裝,頭髮過份整齊的梳到腦後,喜怒不形於色,以冰冷的敬語談工事,動作順從一個大節奏,節制而機械。國繁的組織內部是金屬的,簡約的,黑暗的,一排排的長桌和椅子並列得像計算過的整齊,而一行列的人亦同樣一絲不苟。開始時,一名高層人員向一眾新人說明「國繁法」,關乎人命的事情他只像數據般發表。而當主角的部長看到公佈說那一天死掉了六十五人時,還可說一句:才那麼少。

  所謂的「イキガミ」是一張紙,亦即死亡預告証。每個被選中要「為國捐軀」的人都會在死前24小時從特派員收到這張死亡預告証,目的是讓死者在死前得以渡過有意義的一天。主角就是其中的一個特派員。故事裡說了三個接到主角的死亡預告的男子的故事,包括發現自己有機會成名的那一晚就是自己的死期的音樂人、母親為「國繁法」死硬派推崇者的競選議員的御宅族,和跟雙目失明的妹妹相依為命的小混混(由山田孝之飾演,似乎他自那醜聞之後就再也無法擔正做主角,但他的戲實在好)。日本版的《1984》承傳日本人對情義的重視,沒有Orwell的政治論文的長篇大論,着墨點都放在三位死之將至的男子們人性的表現之上,他們周遭的人的反應,和主角心理上的變化。電影海報的tag line也說:人生最後的二十四小時,你會為了誰人而活呢?

  由一開始盡量抑壓個人情感去辦理公事,到情不自禁違規去救助第二案件的當事人,去到第三個案件時,甚至故意挑戰組織的規則自發的去幫助當事人兄妹,主角的外表亦隨之改變:在全黑的環境裡他穿一件灰色的trench coat,一點點的良心未泯在黑暗中孤獨的存在着,第二案件時他的冷靜被企圖自殺的當事人打破了,慌張的硬闖進洋房去救人弄得狼狽不堪,而到最後主角為了當事人兩兄妹奔波,梳得貼服的頭髮散下來了,臉上也出現了笑容。利用三個案件同時表達了不同的人生和主角的變化,劇本的編排和處理很成功。

  除了那種對人權和人的基本生存權利的漠視,另一個跟《1984》相近的概念是極權政府對思想和言論自由的鉗制。故事裡,反對「國繁法」等於叛國,所以即使不滿,亦沒有人敢張聲。電影開始時主角旁邊一個國繁員工忽然打斷了那高層的演說,指責「國繁法」的不人道和國家的錯誤,結果只被當成瘋子般讓幾個白衣人抓走,那個人自此沒有再出現,就像人間蒸發了。可怕的是,電影的結尾裡,主角路經一間小學,一班身穿白衣的國繁法執行者親切的迎接孩子們上學,那其中就包括了當初因為挑戰「國繁法」而被抓走的那人。

  同樣暗示了國家對異見者進行洗腦的還有第二案件當事人的母親的故事。表面上熱烈擁抱「國繁法」的參選議員,得知自己兒子收到了死亡預告後,悲傷不了一會隨即想到要利用兒子的死來為自己搏得更多選票,為此兒子對母親深惡痛絕,並決意殺死她。可是幾個flashback卻透露了當年的議員其實是「國繁法」的反對者,為了要保護兒子不讓他接受注射而被白衣人抓走,罪名為「思想犯」。主角的部長曾稍為透露過,那母親被抓走後,旋即又被放出來了。電影沒有說出來,但我覺得那大概暗示了母親為了能在兒子身邊守護他,並以自己力量改變這條非人道的法例,她隱藏了內心的想法,假裝被成功洗腦改造,並努力參選議員,期望有一天能利用作為議員的力量作出革命。那也在兒子死了,而母親又敗選之後,父親請求母親協助他競選議員,直至完成反抗的使命那兒看得到。

  這個世界也跟《1984》的世界一樣,到處充滿了Big Brother。為了全面封殺異見者,城市的各個角落都佈滿了監視器,連報導每日因「國繁法」犧牲的名單的電車電視都隱藏了攝錄機。部長亦常要主角慎言,除了國繁阻織裡眾人互相監視人人自危之外,阻織內部亦暗藏多部監視器,每當主角跟部長談到敏感的話題,部長總會喝止他,然後領他背向人堆和鏡頭才低聲討論。觀眾以為部長對主角的監視和懷疑存有惡意,但到最後竟發現處處保護主角的就是部長。第三案件完結後,主角因為違反規則讓自己牽涉到當事人的生命而被審查,部長教他逃過一刧,並勸導憤怒的主角要沉住氣,並「靜候時機到來」。那麼一條令人心癢的伏線,似乎意指一場地下革命將要發生,而我們只能期盼電影開拍續集,才能得知後事如何了。

  原文載於:http://www.xanga.com/suu4leaf/686026859/xiv.html

  《逝纸》观后感(四):扯淡的故事背景,但是故事还行

  扯淡的故事背景,看了让人压抑、火大。不过后面几个故事的反弹很感人,渐渐的看点从变态的制度转变成了“如果你知道还有24小时就会死亡,你会去干啥?”

  翼燃尽生命动情的演唱、哥哥最后的谎言和父亲的誓言着实打动了我。

  从最后的字幕看出 貌似此故事还在连载,很期待。等到国繁法被废除的那一天,我会把评价改为“力荐”;

  推荐:

  路標 by PhilHarmoUniQue

  作詞˙作曲:五郎川陸快 編曲:小林武史

  雖然不久後就是我的生日了 只是蛋糕上的蠟燭又多了幾根

  壓在左邊右邊的事物 在平衡中心搖晃著

  雖然討厭爭鬥 心中卻一直是 朝向某人的槍口走去呢

  即使要把誰推下去 也想登上的表揚台 到底想做什麼 到底以什麼為目標呢

  不論是誰都在這個時代找尋著路標吧

  「活著」是什麼呢? 是戰鬥嗎? 還是逃避著戰鬥呢?

  「正義」又是什麼呢? 不會弄錯的事情嗎? 還是不會迷失的事情呢?

  早晨又來到 洗好臉的話我也將邁入終局 讓水獨自地流

  多想悔恨地 帥氣些 悔恨地 當個好人

  淚也乾涸 用笑容讓皺紋多一些 心愛的人 要背負著什麼讓腰變粗

  苦痛的 想要幸福 雖然苦痛 也想要幸福

  即使如此 也是有遺忘的時候

  「溫柔」是什麼呢? 是原諒嗎? 還是絕不能原諒的事情呢?

  「愛」又是什麼呢? 只是同情而已嗎? 還是連疑心都要藏起來呢?

  雖然可能會輸給下雨 刮大風 可是有一天也能指引我

  「活著」是什麼呢? 是戰鬥嗎? 還是繼續守護呢?

  「正義」又是什麼呢? 是不會失足的事情嗎?

  還是只有自己不會迷失的事情呢?

  從這裡踏出的一步 如果不是為了死亡的的一步 而是為了活下去的一步

  從這裡唱出的話語 雖然有點丟臉 希望能夠打進人群的心裡

  這就是我的路標

  《逝纸》观后感(五):人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展现

  还记得第一次看日本的《大逃杀》,看得那叫一个震撼啊!

  日本真是一个挺让人费解的国家,我觉得他们的国民生活得一定很压抑。

  他们可以把可爱演绎到极致,时尚杂志上,那些花花绿绿造型的日本美眉我想走到中国的大街上还是会引起骚动的,尤其是羽毛一样的假睫毛,太夸张了吧!他们可以让清纯的女孩子穿上三点式,让日本的宅男口水不止。他们会拍纯情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他们也可以拍严肃、沉重甚至略带变态的电影。

  这些,都挺压抑的。都要从外在的一种形式宣泄自己难以表述内心。

  我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在想,像日本电影的一些题材,其实都有直指政府的嫌疑,是怎样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的?《死亡笔记》在日本会不会也遭到封杀呢?也许,正是这些音像作品的不受限制,让日本的老百姓的有了发泄的平台,才能让社会相对稳定平衡?日本是不是也是一个讲究和谐的社会呢?

  《死亡预告》其实是打着温情的牌子的,告诉人们:即使世界是黑暗额度,我们总能发现光亮。应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有阴影是因为背后有阳光。片子的导演总的人性观点还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

  咱们中国还有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殁其鸣也哀

  这部电影里死之前的人都应验了这句话。

  《逝纸》观后感(六):逝纸

  “所有冷酷的怪兽中的最冷酷者叫国家。它也冷酷地撒谎;这样的谎言从它的嘴巴里爬出来:我,国家即人民。”

  《论新偶像》

  一部水准刚在及格线上的片子。看过之后不断设想,同样的题材,如果拿到风格化更明显、有更独到见解和更冷冽思考的导演手中,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不能不说《大逃杀》和《逝纸》这一类的选题我很喜欢,通过一些假想性扭曲人性的法案的设置,以及在这样的阴云下活着的“没有脸”的众生,它想探讨的大概是人性与剥夺人性的国民性的对立吧。“没有脸”自然不是“不要脸”,而是“所有冷酷怪兽中最冷酷者”,是国家的存在,不允许他的臣服者拥有不依附于任何组织、任何集合体、任何所谓更高价值的独特价值。

  这两小时十分钟里面,一直有一句气话闷在心里:“国家与我何干?强盛伟大光荣名誉这些虚名与我何干?!”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被外界催眠,被自己催眠,也绝无可能凭借个人的微渺力量对抗制度,到生命的最后时分,那些“光荣而伟大”的牺牲品,只有跪倒在地,喃喃自问“为什么是我”,和向不知道在何处的造物者乞怜“我不想死”罢了。这一点上,山田孝之演的最为出色。一直假装若无其事的他,终于崩溃在妹妹背影消失的一刻——比起给妹妹一双能看见世界的眼睛,他其实更希望自己做妹妹的眼睛,成为妹妹的世界吧。

  他们说,看,因为这部伟大的法律,那些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分活得多么精彩——好像他们平凡如蝼蚁一般的生命只有这最后的几秒才会发光,才终于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整个都错了,包括电影里对田边翼最后演出的煽情刻画也是错的。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应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积累,一个超人的觉醒,而非在镁光灯的照射下做一只嘶吼的猴子,在世人的怜悯和假装感动实则恐惧的目光中倒下。这不是正对那冷酷机器的下怀!如果是我,也许更希望陪在妈妈朋友身边,能说几遍就说几遍,我爱他们,还有操这个国家他妈。

  所以国会议员的儿子干得漂亮,要是能一枪爆了面前那个人的头就更好,那还能算是一个母亲?一个践踏将死的孩子的尊严的母亲,并且还在为看不见的凶手奔走呼号,摇旗呐喊。

  所以对这部片子最大的不满,应该是说它煽情过度而冷酷深刻不足。反正假如交给北野武的话,肯定是另外一种味道了。

  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所谓国家,我依然对它给予期望:期望它成为国民的保护伞,保护与它结缔契约者的健康、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人格和尊严。然后再要求契约者付出劳力和脑力作为报偿,但绝非他们的精神本身。这一点的强调和思考,日本做得不错,很多国家做得不错。“强国国民”的我们为何一向谨小慎微,缄口不言?是不是也有人对你低声耳语:时候未到?

  《逝纸》观后感(七):黑白切换的漩涡

  一开始看了海报和名字,还以为是一部悬疑片。而且是因为看到主演是松田翔太才有兴趣去下下来。

  可是一上来的黑白片处理和旁白就彻底打消了之前的想法。日本人不但能拍出变态至极的AV片,还能拍出搞笑至极的剧集,却也能拍出引人深思的片子。或许有人说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变态的有两极性的民族才能做到的吧。

  故事架空在一个虚构的国家,这个国家以“国家繁荣法”为支柱。表面国家一片繁荣,但是百姓却显得麻木不仁。这个国家虽是虚构,却恰似日本。在地铁口会播放前一日“为国殉命”的鲜活的生命,但是来往的行人没有一个抬头看的,可能是不忍心亦可能彻底麻木。藤本接受了预告者这个身份之后,每每到地铁口,总是会驻足,凝视,咽一口,内心挣扎,继续随着人流向前。镜头中还反复出现轻轨从光明的转角进入完全漆黑的站台,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无奈的漩涡。无处不在的监视器让人压抑,镜头也用黑白彩色的反差来反复强调这种突兀感。

  通过别人的死,真的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人性的回归。往往成功的剧集或者电影,总有一两首插曲,直至心底,翻滚不止。在饱餐饕餮之后才知真味,友情至上。那个年轻人在生命的最后演出的绝唱,身处异地的好友拿起吉他一起弹奏,弹奏起对往昔的追忆,弹奏起对生命的向往,颤动了观众。何处是路标,活着为何意。科长在大萤幕播放着这一直播的时候,脸露轻蔑之色,是对路人的关注的无奈,还是对制度的叹息。的确,这样一首歌或许会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但是不用多久,麻木的人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和子议员是矛盾共同体的典型,一开始的反抗,到之后的暗斗。在得知儿子得到逝纸之后,简直就是走火入魔了,在儿子抢夺枪支之后就料到了手刃生母的结局。但是就是那一瞬,一个简单的母亲的护子的动作,让儿子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枪声起倒下的是自己。这个时候和子居然没有悲鸣,扭曲的社会造就了扭曲的人,造就了妥协的人,听到儿子终言的父亲悲鸣了。对于生命的残酷,是坦然接受,还是奋命抵抗。

  科长“把你的想法藏在心底,直到时机成熟之后”,那什么时候才叫时机成熟呢,或许就是永远。

  “哥哥要是不在了,我复明又有什么用?!”。疯狂的梦没有了你,还有什么用。失明,或许是害怕看见这无情的世界,害怕这黑白的世界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小樱看见樱花树后却哭了,她的感谢不是哥哥给了她能看到樱花的阳台,而是哥哥反复和她讲的关于樱花的故事。“只要看到这种花,就都能忘记痛苦还有悲伤”。她望穿了这一片樱花,却看不到相依为命的哥哥。

  鲜明对比,樱花树下,藤本看到了又一批的孩子进入漩涡,在门口见到了曾经反抗过如今被同化的那个人,这一刻,空气都凝结了。那个人没有感到羞愧,反而在他的脸上看到了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这一刻,我也分明看到了想要反抗的直树父亲的结果。绝望,希望,压抑,扭曲。

  镜头突然转为黑白,<路标>响起。又一个循环开始了,黑白切换。

  《逝纸》观后感(八):妥协否?no

  第一个故事,一个音乐爱好者为了成名从不知名的街头歌手,到与最亲密的兄弟分开单飞,再到与另一个不和拍的歌手合作。尽管要遭受嘲笑和讥讽,但总算是可以成名了。本来很平常的一天要很平常地结束时,第二天就要初次登台表演了,送信者带来噩耗,第二天晚上的8点要为国捐躯。真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请不要轻易拆穿啊。最后的时光里,怀念的仍然是过去吃的泡面,最幸福的时光还是流浪街头的幸福岁月。直到最后田边翼唱出了自己的歌曲《路标》,一首包含了深情的歌最后,田边翼倒在舞台的中央。制度无情,不要等到生命最后才发觉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要紧紧把握当下。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强势母亲和弱势儿子的故事,比较让人心疼的故事。男主从小就被妈妈告知要优秀,所以没有受到过肯定,没有感受到温暖的母爱,只有母亲冰冷的面庞。长时间积淀的压力使得龙泽直树对生活产生了无尽的失望,对母亲产生了深刻的恨意。一个没有感受过表扬和成功的孩子终究会对一切失去兴趣,所以当藤本送来逝纸时他终于觉得自己要解脱了。而母亲还要利用他的死来换取选举的票数,彻底的失望和愤懑,他把枪口最终对准了母亲。人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不能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处境去要求别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不是一句空话,真是饱含了如此多的哲理。

  第三个故事也算是有一个温暖的结局了吧,从小失去父母的兄妹俩,哥哥没有成为那个优秀的主人公,他只是一名处在社会底端的打工仔,好不容易要租上新房子与妹妹过上幸福生活时,却受到了藤本送来的逝纸,所以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妹妹。为了安慰妹妹接受手术,整个医院的人都把时间调快了一个小时。这个故事虽然有点牵强,还是表达了美好与和谐。

  站在藤本的角度来看,经历这三个揪心的故事,对这个所谓的“为了国家繁荣”的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该怎么办?能怎么办呢?镜头的最后很讽刺,当时因为女友死于制度之下要奋起反抗的同事,如今也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这个繁荣制度的执行者。可以被压迫,可以被折磨最害怕的失去反抗,变得麻木,变成最初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逝纸》观后感(九):《死前的感动》

  日本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这个电影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逝纸”这个东西的设计。每个国民都可能在青春刚开始时死去,虽然在死的那天你可以挥霍,但是已然了无意义。看到电影中的那种空中的轨道交通,我怀疑是不是日本已经有了这样的交通设施。山田孝之我还是老把他当成《乌鸦高校》里的人物,胡子很帅。电影的主人公我说实话,越看越像周星驰电影里的酱爆……越看越有喜感。两个老头子演员都是让我印象深刻,老头儿们的演技真是炉火纯青。几个小故事最感人的要属在电视上唱歌的那个,人生啊,或许真的在此时才更有意义。

  end

  《逝纸》观后感(十):看完了写点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能说残忍吧,其实是带着温馨的电影。

  不过我最感动又觉得最喜欢的部分的确是饭冢的部分,看的时候剧情嘤嘤嘤的哭了出来。让我从头开始说吧。

  首先这个法案真是搞笑,哪个国家用了这个法案才是真的药丸,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如设定地球被外星人入侵了,然后地球签订了和平协议,一千个人里面捐献一个人给外星人杀死之类的有说服力呢。

  说什么这样的法案能激励他人努力活下去啦,根本不可能啊,只会增加人的消极情绪和犯罪率吧,人民很容易产生那种,反正我18-24岁也可能会死,那之前就不要努力活着了,等25岁之后再好好活着吧,的情感吧?

  包括被寄送的逝纸的部分人也很容易产生,我都快死了就杀人杀个痛快,实施犯罪,报复一下之前让我不爽的人好了,这种想法吧。毕竟这种无差别选择死亡的人真的很不公平啊,可能有的人一直都在努力当个好人却被判定死亡,人渣却好好活着,这种不公平很容易导致电影一开始描绘的场景。

  受人欺压将要死亡的人对欺辱他的人进行报复,虽然法律上对这种行为有所限制,但是其实人还是很自私的,这种强烈的不公,让有的人可以做到不顾家人之后要一直交犯罪罚款,把自己家人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也要犯罪。当然啦,也可能有的人本来就是孤儿什么的,这样就可以犯罪也不担心连累家人吧。毕竟我觉得死亡率还挺高的,千分之一呢,换到中国来真是超级大的一个数目来着…说是给死去的人的家属大量福利,那真是超大数目的拨款啊,好怀疑国家经济真的大丈夫么。

  然后说说故事。

  第一个故事。追求梦想渴望歌唱的田边翼,他的做法我有些不认同啊…但是也不能说这样就不好,只是价值观不一样吧。换做是我的话,如果知道自己要死了,会选择把自己的死利用起来,给身边的人尽可能多的价值,然后默默地死掉就好了,所以我才最认可饭冢的做法,田边翼的话就是最后追求怒放生命活的无怨无悔吧。

  没什么错,但是在我看来有点自私,虽然他的组合搭档对他很不好,但是最后那样,他完全把他的搭档前途毁掉了。其实在我看来吧…就算是对我不太好的人,也有他们的原因吧,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优点,如果追求自己死前的怒放生命而影响到他人,我是做不到的。当然这样之后最后的结局也不错嘛,至少公司用他的死赚钱了之类的,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他的朋友真是一个标准的只会在电影里出现的好人,感觉有点不真实,为了不消费他的死亡,拒绝的了唱片公司的邀请。自己之前明明还要去垃圾场里打工生活诶,真的有人能这样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就那样对待朋友吗。更何况对方抛弃了他诶…之前一起唱歌的时候,唱片公司来找他们,说只让田边翼出道,那人不就立刻抛弃他自己出道了吗。

  可能我把人想的太黑暗了吧,但是果然我觉得接受才是最正常的反应啊。

  然后第二个故事我没什么好说的,直接说饭冢的故事好了。

  突然失去了父母的兄妹,被送去救济院,妹妹妹的眼睛也因为那次意外失明了,然后饭冢呢,从小便守护着妹,他真的是很爱妹妹的哥哥啊。为了妹妹可以做很多黑暗的事情,其实自己过的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但是面对妹妹的话,还是会尽可能的开朗快乐起来,只是为了给妹妹安心感而已,只是想把妹妹接出救济院两个人一起快乐的活下去而已。

  只要她活下来,只要她过得好就好了,偷偷摸摸的干着违法的事情努力赚钱,终于攒够了钱可以买到和妹妹一起住的房子了,结果被告知马上就要死掉了什么的。

  其实他真的没有挣扎和纠结很久啊,大概是因为他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陪妹妹走下去很遗憾,但是国家所给的福利完全能保证妹妹今后都衣食无忧了,也算是个好的结果吧,所以短暂的痛苦之后他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只想让妹妹好嘛,她是最重要的人了,接受之后他也只是想着把眼角膜捐给妹妹而已。

  真是非常坚强的人啊,就算承受着马上就要死亡的压力,还能强颜欢笑的逗妹妹开心,尽全力的克制自己的语气想让妹妹安心,不想把自己的不安或者绝望透露给对方,真的真的是好温柔的哥哥啊……

  当然妹妹也很关心哥哥,从最开始让哥哥不要抽那么多烟开始就看出来了,真是一对命苦的兄妹…妹妹怀疑哥哥收到了逝纸,会在十点死亡,为了让妹妹安心接受自己的眼角膜,所以他就和送信人一起,调整了医院的时间,拜托所有人将报出的时间增加一小时,这样十点其实就是九点,那时候哥哥还没死,妹妹就会安心了。

  整个医院都贴满了这个请求,他和妹妹一起嬉笑着走在贴满了请求的医院走廊上的时候,我真是哭死了…

  虽然之前干过一些违法的事情,可是就算到最后他也保持着最干净善良的姿态啊……在死亡之前,还鞠躬对着护士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之类的,感觉他完全没有沉浸在自己将要死亡的自怨自艾中,而是到最后还顾及他人,也没有产生什么要报复社会的负面情绪。

  带着哭腔说出:

  真不想死,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死,我还不想死啊。

  的时候,我真是……

  感觉他真的是很不甘心,真的不想死啊,好不容易把妹妹从救济院里接出来,可以一起生活了,明明是这么不公平的事情,他却只是隐忍着接受了这一切。

  那时候熊猫的演技也真是了得,这部电影是08年拍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