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经典观后感10篇
《黑死病》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执导,肖恩·宾 / 卡里斯·范·侯登 / 金伯莉·尼克松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悬疑 / 冒险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霾的天空,荒芜的田野,漆黑的教堂门外堆满了浑身黑紫的尸体。教士们已经来不及给这些虔诚的天主教徒做最后的祷告了,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焚烧尸体的篝火,自愿前来协助教堂处理尸体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接触尸体三五天后他们也很快死亡了。没有人知道这场夺去整个中世纪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是如何到来的,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上帝之鞭”在惩罚人类的罪恶,而这一切的罪恶源头就是隐藏在普通民众当中不信奉上帝存在的巫术之士,其中尤以魔鬼的情人---女巫最为邪恶。只有将这些女巫铲除,包括用最极端的方式处死才可以平息上帝的愤怒。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迅速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哪怕是最小的村庄也未能幸免。后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场运动前后持续了将近500年时间。
作家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中是这样说的:“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这一次的力量叫做黑死病。
影片《黑死病》就是以鼠疫肆虐的中世纪欧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教士参加了一次由主教授权的猎巫行动后,最终成为坚定的猎巫者的故事。《恐怖游轮》的成功,使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成为拍摄惊悚片的新星。在本片中,除恐怖惊悚元素外,导演还试图加入那个时代关于信仰的思考,关于理性与狂热的思辨。由此可见本片并不是一部类似《女巫季节》式的宗教题材电影,超自然因素只是存在于剧中角色头脑中用以支撑他们信仰的工具而已。影片最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观众自己思索找出答案:在对抗灾难中,人类究竟应该信仰什么?少数人的理性在遇到多数人的狂热时应该怎么办?
现代医学对这场旷日持久的瘟疫大爆发已经给出了科学解释,原因太专业也没必要在这里讨论。但结论很有意思:1当时天主教会迫害有科学思想的专业人士,致使欧洲缺医少药。2欧洲人当时生活不讲卫生人畜混居。3当时许多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助手而必须杀掉,使猫在欧洲几乎绝迹,作为疫病载体的老鼠由于食物链上缺少了天敌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当年轻的教士走进没有被疫病污染的村庄时,看到那里的人们衣着干净精神饱满,他们用草药治疗创伤并要求进入村庄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村庄周围的湿地实际上阻碍了老鼠的入侵,所以这里没有人染病。但这支由骑士和牧师组成的猎巫队伍中没有人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鼠疫是上帝派来惩罚人类的,这里没有疫病就没有上帝,而没有上帝的地方就一定有魔鬼。干净和繁荣只是假象,魔鬼一定就藏在这群人中间。于是仅有的少数人的理性与狂热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就这样爆发了。
翻开人类历史,由于信仰冲突导致的战争比比皆是,理性与狂热的纷争几乎写满了人类文明史。本片中年轻的教士由于心上人染病而求助上帝无果本已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但在一群狂热教徒的感染下,最终相信了曾经拯救自己和爱人生命的美丽而真实的女士就是邪恶之源女巫。他自己没有能力辨清真相,仅存的理性很快被狂热的信仰取代,而没有理性的信仰注定会陷入疯狂。影片在教士癫狂而迷茫的眼神中结束了,但诬陷和杀害“女巫”的事件并没有结束。类似的事件在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面貌一次次的重演着,想一想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中国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及现如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教派和地区冲突。当理性被狂热信仰吞噬后结果必然是走向疯狂,而这种疯狂对人类文明摧毁性的伤害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如何阻止这种疯狂的产生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课题:是坚持理性的科学精神还是坚持狂热的宗教信仰,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黑死病》观后感(二):欧洲真善忍
所谓神力无非都是些鬼把戏。
看到男主在艾薇儿等他的地方发现血衣时我就猜到了姑娘没死,女巫让死者复活的戏印证了我的想法,结果是男主自己把爱人了解掉了,他进去杀这个姑娘的时候我也猜到了,唉剧情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主要就是要说说这部片子宣扬的基督与反基督的故事,关键还是在于信仰这件事情上,过去政治课总说无神论,我们确实没有基督,可我们有如来,让普通人完全没有信仰真的是太难了,那个被抓起来的光头男说:“没有上帝,她很美丽,她是真实的”,事实不就是这样么,现在让人们去相信什么主义、什么代表绝对不如给他们真金白银和房子来的真实,如果我们有选举,这个人只需要说我会让大家都住上房子保证就赢了。信仰的产生是物质生活有贫乏到富有的转变过程,穷人容易相信巫术其实和富人相信巫术原理是差不太多的,只是有的人喜欢思想有的人喜欢淫欲而已。
有信仰的人总归是好的,至少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的念叨,在平安度过危险后懂得回报社会,这就够了
《黑死病》观后感(三):心死,人死- 从形式的痛苦到精神的痛苦
这是部挺好的电影。或者说,这是一部挺痛苦的电影。
片子处处能感到剧组的用心。台词甚至演员的口音故意地仿古了。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把形式做到位总是很能帮助观众入戏的。从服装道具到编剧,也能看出是有参考过历史做过功课的。
况且这还不只是一部停留于表面功夫,以古装吸引眼球的商业片。至少在惊悚片的外表下,导演+编剧的克里斯托弗同学还添加了更多值得品味的东西。
一种一说即破的矛盾感:
虽然画面和人物塑造方面,电影极力追求真实,然而这个寓言故事一般的剧本却又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氛围。这样的反差安排得非常微妙。亦真亦幻,却也正好反映了”信仰“这个主题的特质。上帝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却又如戈多一样似乎从未出现过。从那句”因为她更真实“,还有小教士一直出现的幻觉来看,我相信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刻意为之。
在角色们一次次痛苦的呼喊中,电影用形式的痛苦拷问着精神的痛苦--什么是信仰的本质? 这种形式上的重复犹如诗歌中的反复,强调出这是电影的主题。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痛苦。是关系所有人的痛苦。到底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是人类本能?是权力崇拜?还是别的什么?信仰是邪教还是救赎?两者之间的区别又何在?个人在宗教结构中又是什么角色?是教义的卫道者?还是盲目的灾难制造者?这些都是深刻的问题。一部90分钟的电影能够不沦落于肤浅与恶俗地探索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克里斯托弗明显是有话要说的导演。但最难能可贵的,怕是他基本上做到了”凡不可说的都当保持沉默。“比起充斥同类型片子的平庸的诘问和控诉,这部片子采取了讲故事者的中立态度。不急于下定论,是一种缄默的反思,是深刻的开始。它也留给了观众自己去回味的空间。比起将大道理泼向观众,留白给故事添加了深度与广度。
本来想通过这个电影了解多一点黑死病的。结果大部分故事内容却与瘟疫关系不大。大瘟疫不过是一个舞台背景。在极端自然灾害面前演戏,只是为了衬托人类心灵的黑暗更加恐怖罢了。像肖恩的角色说的,我就是死亡。小村子的灾难不是自然带来的,而是人类自己的迷失造成的。
演员方面,各种眼熟。演员们都挺卖力,只是因为电影本身时限,角色偏多,很多人物可完全以有更多时间展现。另外,又看见肖恩叔穿古装!菠萝蜜儿穿越了有木有!肖恩叔对于这种角色的拿捏算是游刃有余吧。可惜小eddie是主角,其他人物的戏份好少,没有看够!好在eddie这个时候长得很好看啊,没有那么多雀斑,多么清秀的小伙。这个孩子演技上也很有潜力!
《黑死病》观后感(四):你信什么
可能确实是部宗教反思电影,当时的天主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而英国可能是独立岛国的关系,成为了单独的清教(基督教),独立于罗马教皇,要叫英国人放弃基督的信仰,就好比要我国的领导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样。清理异教徒的运动可能我们这些无知的人类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基督徒可能并不是爱清理异教徒,我们难道没有看到环境?黑死病!可怕的瘟疫呀,这才是点燃炸弹的火焰,我们这些无知的人类都会清楚,打个比,就像我们国家上次的沙斯病毒,如果继续扩大下去,我们的领导人会说是我们领导无方?还不是会说是哪个国家的病毒战,要全民动员。为什么会这样了。答案很简单:关键是你信什么,我们信什么。
其实对于女巫最后那句话,同样可以这样去反驳她,那你有这么大的能力还需要逃跑?那些人以为是女巫救了他们,其实救他们的东西是什么我们都清楚了----那片沼泽地。修士的女朋友可能是被他们村子里的人救了,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当修士第一次在他们的村子里看到他的女朋友的时候额头上有道疤?可是后来“复活”的时候却没有;这本身就是骗人的,女巫演示的奇迹是要人相信她,相信她的权威。而那个被马分尸的人,他是信仰神的,即使被人分尸,那些村里人的命运在分尸那人一刻就已注定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大的信心。可怜的女巫要施展所谓的神迹才能使人相信,这种荷尔蒙似的信心,过了就没有了,下次又想要。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信心能产生神迹,但是神迹不能产生信心”
对于信仰我想说的是,不信要比乱信好。这就好比有两个仆人,有人问他们:”你们的主人在哪里?“ 一个说”我不知道“ 另一个说”他在磨刀准备杀掉跟随他的人“
《黑死病》观后感(五):观BLACK DEATH有感!
LACK DEATH,又名黑死病。听名字以为是一部恐怖片或者惊悚片。其实是一部关于宗教和人性现实主义电影。剧情非常简单直白。
然而,就是一部这样剧情直白的电影,却有着对宗教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我个人认为,宗教和信仰是不过是导火索,人性中的的自私、欲望、憎恶、背叛、复仇才是影片想表达的。影片中并没有正义的一方与邪恶的一方,最后的结局,是主角修士、村庄女巫、十字军骑士他们由于自己的欲望与自私所造成的。很难说谁对谁错。不过我觉得,影片中有句话恰好可以给他们三个做个总结:There is no place in heaven for those who kill(天堂不收留杀戮者。)
纵观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一个片段:当一群不相信上帝的村民让主角一群人背叛上帝,就可以让他们活着,否则是残酷的死亡。主角一群人都表现出了对上帝的忠诚,宁死不屈。这不经让我思考,这让我想起了今年8月去西藏旅游,朋友在出租车上掉了钱包。回到旅馆才发现。问老板怎么办?老板说,如果开出租车的是藏民就会还可以找到。如果是汉人就基本不可能了。因为藏民大多数信佛教,不会轻易拿别人东西。最后果然是个好心的藏民主动联系我们,最后取回了钱包。为什么宗教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有信仰的人能如此坦然,甚至直面死亡!也许,我这样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黑死病》观后感(六):信仰带给我们什么?
上英语课老师推荐了这部电影,也讲了很多关于中世纪、基督教的内容。看过评论,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不太好,除去一些喊就是喜欢烧死女巫的捣蛋鬼外,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整个宗教背景不是很了解。当然,确实有拍的不是很好的地方。
基督教统治人们的思想达一千年之久,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笃信上帝,相信上帝,相信炼狱。
——为什么会有可怕的黑死病?
——因为上帝惩罚有罪的人。
——可是我没有罪。
——……
大概上帝就是想惩罚你,用恐怖的死亡。
所以有人说,既然黑死病是上帝惩罚他的子民的,那么,那么,我选择抛弃上帝,同时抛弃疾病之苦。这是女巫和她的信众的想法。这是我们新的信仰,相信“没有上帝“这个信仰,信仰就会保护我们免受黑死病的折磨。因此,和我相同信仰的人会得到庇佑,异教徒即基督教徒就是我们的敌人。
可是黑死病还是肆虐。
如果用实验的方法来推断,这说明宗教信仰和疾病并没有关系。这是走出宗教和时代的我的结论。
但是在宗教和时代之中的主人公们没有这种上帝视角,他们有的人为了活命选择背叛信仰,但有更多的人选择不惜用一切手段坚持信仰,其中包括杀死自己的爱人。
如果换一个场景我也许会感动,舍弃小爱为大爱,为了信仰忍受极端的痛苦,他们是黄继光,是董存瑞,是最可爱的人。但是放在这里却很奇怪,这种信仰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种信仰让人们陷入了自我的屠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信仰?基督教于中世纪的人们相当于水对于鱼,大家已经习惯得麻木,但是当灾难来临,宗教牵强的理论不能解释和抚慰伤痛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去质疑信仰本身。
所以可不可以推出,所有禁止的、压抑的一定会被人类的本性所冲破呢?比如说相爱,比如说市场经济,比如说同性恋人。
另外可以展开的关于清醒的认识。几年前在知乎有一段非常火的话,大概意思是说不要被自我感动,关键不在于自己有多努力多不容易,而在于结果。大家都是为了信仰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或者说为了亲爱的上帝,我非常努力的,甚至舍弃了亲情的杀女巫,我付出了一切,应该受到世人的景仰吗?当然是否定的。怎么样才不会被环境的愚蠢裹挟着走——思考、质疑。但是真的真的很不容易。
《黑死病》观后感(七):赤裸的片名
1.24夜观。只交待时间,没明确故事发生地。
以参加缉捕女巫的幸存战士口吻讲述。
开篇就对这场瘟疫定性“比战争更残酷无情”。
如何造成的?不是牧师宣讲的“上帝对人的责罚”,而是恶魔或是巫术。对黑死病造成的死亡惨状描绘的还算惊心。
修士的爱情。艾薇儿名字好听,“你已经背叛他了”。
路遇无知村民要烧死村妇。“同情速决”。
河中忏悔游行的人们。
异教的信仰。美丽的“女巫”。村民只因“她美丽,真实”就信她,对应上帝是虚幻。“人们需要奇迹,他们信奉创造奇迹的人,不管是谁”。
“没什么比把人们送归上帝更美好更令人振作,天堂里没有杀戮者的位置”。
修士的蜕变,“以上帝的名义来憎恨,拿出剑,贪婪的复仇”。
片尾对修士提出期望:愿找到平静,能够继续看到世界的美丽和善良。
配乐还行。气氛营造也可。
我感兴趣的是中世纪这个大背景,或者说一种情结。
《黑死病》观后感(八):fazzle dazzle u, then u have to creep ur own way out.
带有强烈说服力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可以说有些电影带着政治目的,和宗教目的,试图拉扯人走向唯一的路径。但真正的艺术是一团散沙,呈现无奈的杂乱的真实世界。
这么多人对此影片不知所云,呼吁缺乏一个清晰的立场。但是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宗教产生以来几千,甚至几万年(某些原始宗教)。无数灵魂在迷茫中不知如何抉择,信或者不信,坚持或者转念……谁如此脱俗,俯瞰嘈杂来给你一句唯一的言语。生命如天平,有两臂甚至更多臂膀在前后左右拉扯。混乱和不断变动才是真理。试图去找寻平衡点,难道不是mean gold的智慧?!
所以,我赞赏这部黑死病。虽然本身是冲着看历史印迹来的,但是只追得了一个小小人物上的视野。仍不乏心中得到的鼓舞。所以的争论,探讨和信仰,那么道貌岸然,但只要torture了生的美好,就值得深思。
永恒的主题不是明朗了吗?爱。生。这些才能俯瞰一切宗教和信仰,丈量和摆正一切狂妄。
《黑死病》观后感(九):审判应该降临在谁的身上?
这部电影就像那些差评说的一样,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这也正是这部片值得去看的地方。它再一次印证了人类在群体活动中能够达到疯狂程度。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猎杀女巫运动,充满了残忍血腥。在瘟疫横行的恐惧下,无助无知的人们把原因怪罪在自己的邻居身上,就像近代苏俄的政治清洗时一样,互相揭发检举成了百姓求生的手段。尔这时女性之间善于嫉妒陷害栽赃的本性,加上男权至上的基督教氛围,促成了猎杀女巫运动的兴起。
本片的开场,和大多商业电影一样,纯情的男女主角,为了爱情而违背社会规则。片中男主角的信仰随着电影的节奏逐渐的远离了上帝,直到最后他看见他认为起死回生的爱人,像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终于他的信仰战胜了理智,刺死了自己的爱人。被他追杀的女巫在沼泽地里告诉了他事实,面对如此简单的道理,竟然被信仰扭曲成悲剧,之后的他因此变成了一个冷酷的复仇者,寻找着无辜的被揭发的女性,进行着他对自我的变态报复。
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很喜欢中世纪骑士,穿着一身锁甲披着十字军斗篷,拿着长剑钉头锤十字军盾牌,骑着战马威风凛凛。但这形象背后的黑暗面我想大家也有所耳闻,几次十字军东征给后人留下的印象除了以上说的骑士形象以外,就是抢劫和杀戮,美其名曰圣战实际上与现在的恐怖主义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金钱而以神的名义去做暴徒的行径。此片中的十字军战士也印证了骑士实际上的形象是如何恶劣,他们不止杀过伊斯兰人,犹太人,摩尔人,甚至在和同样的十字军国度法国的战斗中屠杀了所有法国俘虏。当然只有在杀了同种信仰的人之后,他们才了有一点点的反省。这样的疯子屠夫就算被分尸又有什么可值得同情的呢?如果村民不杀他们的话他们也会把村子屠杀个一干二净这是必然的结果。
片中那位金发美女女巫,她聪明,善良,美丽看着简直就是一位天使。为了村庄的安全而主导着反基督的意念。基督徒也许会称她为巫婆,异教徒,但实际上她并没有其他的信仰,她也不是无神论者,只不过看破红尘,知道了男权思想下的基督徒,肮脏的生活习惯下导致的疾病横行,她决定建造一个世外桃源,为姐妹们躲避灾祸而已。她的唯一错误就是没有以诚待人,这间接导致了男主角的悲剧下场。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男主角那愚蠢的信仰。
黑死病实际上是中世纪由亚洲带到欧洲的一种鼠疫,由跳蚤传染经过老鼠携带。这种病在欧洲如此严重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数可以归罪于基督教当时的荒唐作为。基督教本出自犹太国,和犹太教一样属于商业文明的产物,主要提倡末世论,生来平等,因果报应等原则,这些都是用于约束商人之间的规则而已,当这些规则普及到了蛮荒封闭的欧洲大陆时,不合时宜的游戏规则主导了无数悲剧。
基督教在欧洲助长了黑死病的行为主要由3点,第一就是猎巫运动。所谓巫师大家很容易联想到部落中那个浑身穿孔挂着动物骨头头上插满各种羽毛,身上全是纹身的家伙,没错,在基督教之前的欧洲也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原始部落文化,在没有法西斯式天主教暴力统治的时代,这些村里的长老和巫师最主要的工作不是鼓动杀人而是替人治病。当基督教来临之后,这些掌握着古老医术的巫师都成了烤肉。他们的医术全成了异教徒巫术,遭到彻底的毁灭。这种情况下别说是鼠疫,就是普通的感冒都够形成一场瘟疫杀死几成欧洲人的了。
第二就是基督教的学术统一思想,作为主神的主教的信徒必须遵守主教承认并规定的学术结论,当时在医学界对黑死病的统一治疗观点就是放血,这种荒唐的治疗手段直到19世纪仍然被使用。人类的身体并不是笨蛋,在病入膏肓的时候血压的增加是为了提高免疫力。而这些笨蛋信徒竟然还放血,就是在火上浇油。
第三其实很荒唐,基督教在猎巫运动中提出,猫是巫婆的化身,结果无辜的猫被杀了个干净。使得老鼠疯狂的繁殖并加速了鼠疫的传播。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以上三件事看着都荒唐至极,却也印证了勒庞的观点。
《黑死病》观后感(十):道德和人性的瘟疫
瘟疫肆虐,造成的影响往往不光是尸横遍野那么表象,这方面,黑死病可谓一个最令人感到骇然的经典案例。它不光让欧洲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消逝,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道德、宗教的再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说,相当多的人并不是死于黑死病本身,而是死于恐惧下的社会乱局。伯格曼曾经在《第七封印》中展示过一番瘟疫肆虐的欧洲大陆,那混乱和绝望的世界,当然也不乏其中一缕人性的光辉。而英国惊悚片近年来的活跃人物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则再次涉足这一题材,以《黑死病》献上了一出不但惊悚,更十分黑色的人性和宗教的寓言。
同是涉及宗教和末世味道,和神神叨叨的未来末世影片《艾利之书》不同,本片更立足于一种人性的现实,以人类社会道德失范表现一种对观众强烈的冲击力。《黑死病》的口味也超出我的预期,本来我以为是部惊悚和道德层面的影片,在《恐怖游轮》或是更早的《断绝》中,尽管也是血光四起,但是克里斯托弗都很少直面血光的铺陈展示,而本片无论黑死病惨状,还是五马分尸之场面都血腥残酷,也将后面心灵黑暗的结局烘托至黑暗的底谷。总体看,影片结构和叙事上采取了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貌的手法。无论立意还是影片预算,都不允许导演用一个长镜头或是从欧洲各个城市全景展现逼真和盛大的死亡地狱场面,相反,影片一开始就聚焦于一个小镇,一个叫奥斯曼的年轻教士,开始十几分钟,瘟疫逼近小镇,人心惶惶的气氛就得以传神的渲染,由此自然的也可以想见欧洲大陆悲剧场面。接着便是骑士奥立克一行的到来,带着奥斯曼一起,踏上了前往神秘的免疫瘟疫村庄的旅途,一种神秘主义的悬疑气息也弥漫开来。
奥斯曼一行就如当今的公路电影一般,通过沿途所见所闻,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场景,展现着欧洲此时社会的悲剧性风貌。如他们一行路遇一批人要烧死“女巫”,这反映的正是欧洲盛行的“女巫”恐惧症现实,人们在绝望中总要树立“敌人”,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把握和消灭的对象,以此获得一点点掌握命运的虚幻感觉,于是,类似“女巫”、投毒犯之类的敌人被莫名其妙的树立,并在烈火中惨死,而奥立克将女巫救下后,又将其手刃的举动,也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普遍到已经失控,无法用理性、法律、宗教的手段束缚,让其速死已是最好结局。而一行人中,一个成员被发现患上黑死病,并不得不被隔离,并最终也被“速死”的结局也是当时黑死病下的现实,染病即意味着被社会淘汰和隔离,黑死病将整个世界分隔成两个,一个是未患病的,一个是患病的,这是一个几乎单向流动的世界,未患病的世界不断有人被抛离到那个患病的世界,患病即意味着死亡,人情冷漠和敌视让他们的死亡加速,也让人类天性的温存在自保和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中渐渐普遍性的泯灭,而其结果却常常造成更多人患病后隐瞒,潜伏于未患病的世界中制造更大危机,人类常常作茧自缚,我们知道,黑死病渐渐的平息也绝不是这种遗弃式的隔离手法的功劳。
最终,他们在经历一场艰苦的战斗后,来到了那个神秘的村庄,导演在之前极力展现了一个黑暗绝望的世界后,突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桃花源一般,明亮、和谐、快乐的世界。只见村民外形健康,待人和善,那个传说中的女巫师也显得圣洁高贵,待人和蔼。然而,导演在这里再次做了个之后反转的剧情陷阱,当奥斯曼等人放松警惕之时,却被女巫一伙先下手为强,放入水牢,准备经受信仰的磨砺。女巫前后都以一系列神秘主义的表演将奥斯曼,包括我这样的观众搞得晕晕乎乎,难道她真有起死回生之术,毕竟克里斯托弗拍恐怖片出身,让本片最后反转成怪力乱神的魔幻电影也未可知。但是,本片最终是扎根现实的,女巫的承诺和描绘的灿烂场景最终还是一场宗教偏执的虚幻。说白了,他们将整个外在世界和自己隔离了,当外在世界追杀女巫之时,这里倒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女巫形象,利用人们的恐惧,将其引向偏执,以杀害他人来保全自己,他们看似在内部维持着和谐与友善,但是当他们逼奥斯曼等人放弃原有信仰,并用残酷的刑罚之时,那层和谐的伪善也就让这个看似美丽的世界已经开始崩塌。在这场黑死病的乱象中,宗教和教会势力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而人们的信仰也在摇摆偏执中混乱不堪。奥立克一行本以上帝之名,欲将女巫捉住,而结果却反被女巫以其信仰之名义残害奥立克等人,双方都以神的名义行恶,所以,当他们相互残害时,你很难站在哪一方,只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目睹瘟疫制造的人类伦理和道德的精神瘟疫。
在影片末尾,在混乱中,奥立克手下两个士兵如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附体一般,斩杀村中壮男,其中一人抓获一人,带着奥斯曼而回。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最终,一个奥斯曼心灵黑暗,带着仇恨四处残杀“女巫”的结尾,让影片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黑暗结局。这是一个更有寓言色彩的结局,影片开始时,那善良的要去疯狂的人们手下拯救无辜的“女巫”的男青年,最终成为了一个“女巫”杀手,这是成长?还是堕落?黑死病肆虐下,人们失去的除了生命,是否还有更多?而昨日的黑死病,今后也以各类面目,制造着一波又一波跨越地域与文明的恐慌,恐慌之下,也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抽疯式的的一次次道德沦陷,如奥斯维辛的青烟,如古拉格的棺材,如卢旺达的哭喊,下一次抽疯来临之时,我们能否保持理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34f50ee9dcf25eab3fb95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