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啸山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呼啸山庄》观后感10篇

2018-07-29 03: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啸山庄》观后感10篇

  《呼啸山庄》是一部由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卡雅·斯考达里奥 / 妮可拉·伯利 / Steve Evets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观后感(一):那阵肆虐绝望的风

  你能看得到,你能听得到,你能闻得到,你能摸得到的

  电影中的爱情奴隶一样的跪着,被鞭笞,被分割。

  那只是一颗在年幼时代种下的种子

  在最卑微时候的被关注,在最脆弱的时候被舔舐。

  两小无猜的形容太过懵懂,那是欲望在最初萌芽时候的满足,那是爱欲第一次被挖掘和挑逗。

  你从一开始具有人的意识的时候,接受到的一切关于爱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女人

  正如同苏格兰高地狂风强劲的吹拂,树枝走向是被决定生长

  你用你的童年跟随在她的身后,于是你的一生都能听到她的呼吸,你的皮肤记得她的触摸,你铭记着她给你的疼痛,她塑造了你,她成为你生命意义

  可是我对你的爱,更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

  我要你服从我,我要你追随我,我要你爱我,我要你融化在我的身体里。

  我对你的感情就是这样贪婪,狞厉,偏执疯狂

  但是占有的欲望同样让我无法忍受失去你。

  我不能没有你。

  这就是一场互相追逐游戏,只是最后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是生死距离

  同理,当我爱上你的时候,我便无法忍受与你分离。@pasu

  《呼啸山庄》观后感(二):绝对的爱

  电影一开始,就是希斯克利夫自残式的撞墙,窗外的树枝在冷风呼啸中啪啪的拍打着玻璃。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他受着折磨痛苦不堪但享受着疼痛。我可以觉察到他性格里的敏感多情阴沉。这样的极端大概也最适合这样凌冽的环境吧。

  他们相识,没有多话,她带他骑马,镜头里他的视角中,被她填满,她的长发,她的手,她的耳后……我能感觉到他眼里她有多美,他不说话,只是把头埋在她蓬松的卷发里,我似乎都可以闻到旷野香味

  凯瑟琳应该是有着旷野气味的,她强势,顽劣而骄傲,她带他去岩石,他什么都不说,但是甚至不用对视,她知道他懂她。她享受沉默厚实的爱,她爱他与她灵魂的相通。她对他残忍任性,却也帮他舔舐伤口。在泥泞中他扑倒她,她闭上眼睛,她知道他不会伤害她。

  然后意外发生。她决定嫁给有着富裕生活风趣的林顿。

  可是她说:灵魂所在之处,无不感到深深错误

  好像爱与爱是不同的。她爱林顿,但是她的灵魂却无法不忠于希斯克利夫。她不明白,心之所在,便是忠诚所在。他们始终互相占有着彼此。

  爱不会轻易被折断,但是信任则脆弱无比。

  希斯克利夫在那个雨夜出走。从一片黑暗中消失,一片雾霾中归来。

  他回来复仇。她恐惧愧疚又为他的离去愤怒,她讨好他,又惩罚他。他知道自己仍然爱她,那样坚定的爱,也正因此不肯原谅她的背叛

  互相吸引又互相折磨,没有妥协没有原谅,他们就像是岩石一样顽固,不可融化,不断相撞,明知对方不可改变却互相逼迫对方,两败俱伤

  凯瑟琳突然的病倒反而让希斯克利夫手足无措。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爱人放在身边折磨直到折磨到他们无法再呆在我们身边?

  死亡就这样拉走了她。

  他活着,他悔恨,他惩罚自己,直到凯瑟琳的灵魂来带走了他。

  阿诺德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原始生命力,那种自然粗糙不经修饰风景,虽然手持摄像确实累眼。但是有泥土,有伤疤肮脏的黑暗的房屋,这该是这种绝对的爱的最佳归属

  《呼啸山庄》观后感(三):情感暴力

  整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过于的平淡乏味,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让人无形当中感觉到了暴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情感暴力。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伪装成了暴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两心之间的依赖而深深的折磨着对方。自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暴力行为:取伊莎贝拉为自己的妻子,占有了辛德雷的财产......片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辛德雷的儿子将一只脖子上拴了绳子的狗挂到了树上,毫不顾忌小狗的痛苦挣扎,这个行为让我为之一震,到底我们的意识里潜藏着多少的暴力成份?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这种暴力能被激发出多少,如果非要追究其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动物天性使然,或许也只能说是我们被自己无法继续承担的压力所致罢......

  《呼啸山庄》观后感(四):双重悲剧

  单从纯粹文学价值角度分析,《呼啸山庄》其实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其成为被改编次数最多的名著之一。从最开始的黑白片到2011年的最新改编版本一代又一代的导演演员雄心勃勃心甘情愿地穿越回19世纪的约克郡,一次又一次地冒着被口诛笔伐危险,重述那个呼啸山庄里的故事。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说到底还是为了Catherine和Heathcliff那段纠缠不清又刻骨铭心的爱情。毕竟跟其他更加晦涩复杂题材相比,爱情片是比较讨巧的。2011电影版《呼啸山庄》的编剧Andrea Arnold和Olivia Hetreed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改编剧本干脆快刀斩乱麻,把第二代主人公的两段感情砍得一干二净,只留下“CH之恋”这一条主线苦苦支撑起整部电影。这样的改编对导演来说极具挑战性要求导演要有极强的电影语言,能把一个单薄的故事说得圆满。后来的事实证明,本片编剧兼导演Andrea Arnold的功力欠佳无法承受挑战之重,而如此冒险的改编剧本也为全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读过原著的各位想必都知道,Catherine在小说篇幅还未过半的地方就已驾鹤西去,留下Heathcliff独自面对凄苦决绝的后半生。仅有“CH之恋”的电影故事若还按照这个进度讲,那后面的60分钟就只剩下Heathcliff一个角色和观众大眼瞪小眼了。为了解决这个编剧难题,导演在拍摄手法上给出了策略:把大把大把的时间和镜头都花在环境和细节上,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营造氛围事业中。于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安静的Catherine和更为安静的Heathcliff,两人间对话寥寥无几交流基本靠眼神,调情基本靠动作,彼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主角是山庄外那片广阔寂寥荒原晴天一望无际阴云水汽氤氲;时而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荒原的野性毕露。导演在意象运用上下了大工夫,试图用荒原的晴雨表来暗示主人公Heathcliff的命运跌宕起伏。Heathcliff在大雨中来到山庄,又在大雨中离开山庄,雨伴随着他生命中的每一个转折;Catherine第一次带他骑马外出时是一个罕见的大晴天,阳光见证了Heathcliff一生中最快乐时光。这些不痛不痒视觉效果明显避重就轻之嫌,但也较好地掩盖了小演员们火候欠佳的表演,六十分钟里鲜见亮点少见尿点。

  Heathcliff的雨中出走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这部电影的转折点。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还有闪光之处的话,雨中出走戏之后的这半部分就陷入了彻底的黑暗之中。第一大问题是,后半段的故事因包含多个前后相连的重要情节而明显紧凑起来,影片必须加快节奏连贯度,前半段那种只重意象不重情节的伎俩是行不通的。然而导演却一意孤行故技重施,把重逢、大吵乃至生死永别这几个最关键的故事处理得平淡如水、仓促了事,全失应有的深度张力。演员的选择是后半段的另一大败笔,几个主要成年演员都年纪过轻,演技亟待提高外表冷峻内心狂野的Heathcliff变成了呆头呆脑的木讷小伙子热情如火又任性乖张的Catherine更是直接沦为有气无力的面瘫姐。当二人多年后再见时,本应是爱恨情仇交错纠结,微妙情绪下掩盖不住心中喷涌肆虐的激情,电影却用匪夷所思的五秒钟平庸镜头忽悠了过去。类似例子数不胜数。已糟烂如此,导演还不断用记忆闪回的方式重现之前的片段企图将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拼凑起来,殊不知这样只能进一步暴露自己薄弱的叙事能力和整部影片头重脚轻的畸形结构

  影片在Heathcliff的回忆结束。片尾曲居然是Mumford and Sons的乡村民谣,与影片的氛围大相径庭。还有什么音乐能比这更不合时宜吗?也罢,悲剧的电影需要一个悲剧的结尾来画上圆满句号

  《呼啸山庄》观后感(五):默片在说话,你要不要听。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让我睡过去了一次。

  整部片子没有多余的配乐,有时候会简单的让你以为是默片,虽是彩色却只留浅浅的呼吸声或者沙沙的风声行径脚步声

  整部片子的色调有种昏黄感,是灯光也不是灯光,更多的可能是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的凄清悲凉画面感。色彩都偏向单一化但却把多变浓烈的感情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在火焰中,在杂草里,都有着对某种情感的凭吊。

  山庄的景色比我想象地稍逊些。可能凯茜最后的城堡是最美的山庄,但她最美的回忆却都留在了那间小平房。那间她第一次遇到希斯克里夫的的小房子。他的到来,他的离去。他的归来,她的死别。他亲吻她冰凉的尸体,他挖开她的墓穴,他冲进那间幼时小屋,但哪儿都不会再有她了。

  我就算忘了自己也忘不了你。你若身处宁静天堂,我就该在如火的地狱

  我永远得不到这份宁静。不要走,回来,不要生气了。然后他们相拥,她安详地离去了。书中夹着一根羽毛。像小时候她教他学习鸟的英文。她的手无力地滑落下来,手里攥着他头上的鬈发。一切落幕。

  《呼啸山庄》观后感(六):The heart-capturing motion picture

  ack in room, the wind is still, yet mixed with a bit of tenderness, simple but delightful. It was her face, no it wasn't, hers, his. Whipping on his cheek, or my cheek indeed, was her hair, with the fragrance, the waving tail in the wind. Smell the air, with light yet charming flavour of the meadow, the wind so refreshing that the moor was left in a certain violent peace. Again, Kathy! No! 'Tis the sorrow in love that survives the outcast, not the sweetness.

  One can pull a long face to every film s/he saw, and doesn't have to live in such another world where heather's grown taller than man.

  Robbie Ryan, a strange name although it was my second encounter with him, after Fish Tank. It’s too hard to miss his cinemat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oo hard. The shots were basically zooming in and out, with the bold and music-video-like focus transitions, rendering it possible that every single snapshot is a brilliant picture taken by a SLR. This literally picturesque motion, therefore, strongly validates its identity as an Arthouse Film, about which most blockbuster people normally fear.

  The walking camera strikes the commercial Hollywood minds, tracking down every single 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people, animal, plant, and weather and pinning the emotional blockbusters against the walls, subsequently with the poignant interrogation about Truth we perceive.

  It’s a film about nothing, everything. To me, it’s on love. The British subtlety has here guaranteed some striking penetrations into the viewers’ hearts: the silent noise while crossing the heather fields, the butterfly in the crack of the stone wall of the Heights, the tear mixing raindrops, the moth fluttering its wings, the horse licking his shoulder, the mud on the boots, the sneaky black bug, fumbling of the dying hare…

  The straightforward symbolism between plants and major characters lies unrecognizable as Robbie’s conduction of focus-changing technique, which gives him much free space on the vision effects.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visions by the eye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audiences, of god, or of nobody as much liberate the audiences as it set the camera free. The blurring effects expected in a SLR photo are invited here into this motion picture, and largely encourage viewers’ inner feeling to join the action and sense the resonance with one’s personal experiences. Such is cinematographic impact on heart that the camera moves as one’s feeling’s going instead of normally as one’s eyes.

  It was good, was good, good, en… I dropped unconscious again into my fantastic world of past and don’t feel like being pulled out ever again.

  《呼啸山庄》观后感(七):让人心疼的希斯克利夫

  从希斯克里夫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敏感,偏执,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有着不可理解的执着。他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内心始终是卑微的,野蛮的凯西是她从小到大唯一的玩伴。当她突然变得文明了,他觉得她抛下了他。她离自己的世界越来越远,于是他抗拒却又不可抗拒得爱着凯西。 希斯克利夫是骄傲的,他不可能接受凯西的建议用埃德加的钱去过上好日子,他要她自己的尊严,于是他走了,带着对凯西的爱和离开这里的决心离开了呼啸山庄。当他衣锦还乡时,他再度回来即使尝试着和埃德加的妹妹在一起,他还是忘不了凯西。当伊莎贝拉说,我终于知道被你恨比被你爱要幸福的多时,我想我是真的心疼了。心疼他的小小的卑微的骄傲,心疼他得不到却又放不下的爱情,心疼他被辛德利欺负的时候。 他的爱是完全的,同样的,他的恨也是完全的。因为容不得一点背叛,他选择复仇。无奈这条路上充满了各种荆棘,扎的他浑身是血。他是开心的吗,我想不是。只有最后他和凯西永久留在呼啸山庄的时候,他才是幸福的吧。也许只有死亡可以成就永恒。

  《呼啸山庄》观后感(八):重拍原始残酷的爱

  重看《呼啸山庄》,片子的感人程度和惊悚可能不如原拍,但有了些许新意。

  Heathcliiff和Cathy的爱中多了更多原始的表达,拉斯冯提尔手提式的拍摄使得感性色彩更浓,过多的闪回可能使得片子累赘而做作,但透明的阳光使得爱更加热烈,浓烈的雨使得恨更加淋漓,导演摒弃更多的戏剧性,为了得到更多写实的残酷和原始。

  两个少年在泥地中的扭打带着呼吸和汗水的味道,也许,这是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放大孤独在荒原上长大的艾米利那惊心动魄而又矛盾的幻想。

  爱而毁灭,原始而残酷的爱.

  “我爱他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Catherine

  《呼啸山庄》观后感(九):平平淡淡的呼啸山庄

  电影里的场景和原著非常的吻合,两个山庄的样子,人物的选角也特别的神似。唯一震惊我的是Heathcliff是个黑人演员,这让我很不适应。

  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法让人用一口气看完。影片拍摄的清汤挂面,慵慵懒懒。导演想在短短2小时中完全表现完所有的情感,却让电影在很长一段平铺直叙中没有高潮。当高潮好不容易到达的时候,却没有冲上去。所以最后给人记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主要是站在男主人公视角和感受来拍摄,但是也没有将男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充分。最后影片从Cathy的死后结束,没有复仇,也没有恩怨的了解。

  原著中所表达的故事还是很激烈的,充满了爱和恨,可能是我的期望不太一样,觉得有点遗憾吧。

  《呼啸山庄》观后感(十):没看原著,先看电影

  我记得小时候是看过一点点这部小说,但是没看完,故事是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这本书作者和《简爱》的作者是姐妹,并且这本书在外国人眼中的价值是远远高于《简爱》的,虽然在国人眼中《简爱》是一步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电影我抱着看完一个故事的心态去看,于是《呼啸山庄》在我心中终于有了一个全面完整的故事脉络了,只是不知道这和原著区别大否?故事很简单,就是庄主家的女儿和领养的黑人之间的充满曲折的爱情故事,显然是BE。也许作者是想要这个结局告诉我们一些深意,我理解不得,并且觉得理解了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社会大环境显然相差十万八千里。当然,作者肯定还算有更多的别有深意的思想体现,我也不甚理解,到底是自己荒芜多年,潜心看了太多言情小说而忘记了体会正统文学。

  因为是电影,所以我会特别的在意她的画面。由于是发生在庄园的故事,因此大场景特别多。辽阔的画面总是让人觉得舒畅无比,心野似乎也绵延开阔起来了。而由于是一个相较而言比较悲情的故事,因为画面总有昏暗的色调,黑夜的场面多且不说,即使是白天似乎也是乌云笼罩下的画面,便带了一丝丝忧郁和低沉。在我看来唯一的色彩表示光影,有几场逆光的镜头,光影在女主的发间灵动,分外的好看。但是一整幅画面知识那么几抹光线,其他的都是暗黑,内心依旧明亮不起来。当然,故事结尾一段,女主人公后来的家是唯美的。感觉院子里是深绿的藤蔓有深灰的枝条有茁壮的大树有还有艳丽的花朵,总之色彩是深厚的,却还有那么一点点小清新的感觉,很醉人,却还是又那么一点点沉重。我不知道如此的美景是不是用来衬托悲情的,即使女主人生活中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她的内心依旧是空虚的不完整的,因为这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他知识选择了别人眼中看起来理想的生活,那么这注定是欢快不了。总之,我以为这部片子画面拍摄到位了。

  对了,我还深刻于男主人公知道女主人公死去的趴着树歇斯底里的那一幕。因为,我感觉自己就着大树桩的背景,那种很昏沉的色调中,我能够看得见男主人公的鼻涕,晶莹透亮的,仿佛照亮男主人公的内心的孤寂空洞绝望,那个人不在了。我不知道这鼻涕是否是我看花眼,总觉得让人无限落寞,虽不能够感同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