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奏者》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独奏者》的影评10篇

2018-08-01 02: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奏者》的影评10篇

  《独奏者》是一部由乔·赖特执导,杰米·福克斯 / 小罗伯特·唐尼 / 瑞秋·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奏者》影评(一):The Soloist——你独奏吧,我先退场了。

  通常人们会认为“烂片”的标签只属于某些商业类型片,其实文艺片中也有“烂片”,本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我没有看完,在接近结尾处终于忍受不住煎熬而按下了停止键。本片取材自真实人物故事专栏记者Lopez确有其人,而影片中的流浪汉乐手也和Lopez所连载的专栏人物形象一致。专栏收到了很好的反响,于是决定搬上银幕,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

  大提琴,就像片中Nathaniel所说,是一种曲高和寡乐器,演奏的人少,懂得欣赏的人更少。那么,影片显然也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追求的就是“非主流”,故意拉远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上演“对牛弹琴”的独奏会。可是却偏偏找来小罗伯特·唐尼和杰米·福克斯这两位主流明星来担当主演,可真是忽悠惨了不少冲着人气明星而去的观众。更何况,两位明星的演出更像是一场饶舌脱口秀,尤其是杰米·福克斯,很投入,但是角色情感就像石投大海,激不起波澜

  导演乔·怀特,太追求文艺的形式主义,以至于根本重视故事的讲述手法。在我看来,他既不是善于言志的小说家,也不是懂得煽情诗人,而只是热衷于无病呻吟部落格写手。故事本身并不那样深刻主题也并不那么晦涩,可你非要选择这样一种拐弯抹角定位模糊风格混乱的形式去写作,对不起,我看不懂你写的是什么,也对你的文字感受不到一丝共鸣,更不觉得你文笔好,我就不回复了成么?

  最后说一句,片子有人恶心(例如我),也有人追捧,就说明了它本身在拥有一大堆缺点同时,也具备某些令人着迷的特别之处,至于你选择站在哪一边,完全取决于这是不是你的那杯茶。

  《独奏者》影评(二):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他会随时随地睡着,靠着墙,或像块软布摊在沙发上,一脸慈祥无声无息。一听到打牌声,他会迅速地醒来,上桌,兴奋得手有点抖。太多个夜晚,他都在牌桌上鏖战,输得精光,亲友再也不肯借他一分钱,看他的眼神都是鄙夷的。他奔四了,相亲无数,一桩未遂,在镇上他的赌名远扬,谁敢惹他啊。

  当年,他不是这样的。他大谈理想未来,言必称拿破仑,连跑步也背诵着“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他要做大事,一副舍我其谁样子。后来他工作了,干着鸡肋重复的活,一晃十几年。他姓余,我的高中死党。偶尔,我们几个想借着酒劲骂他,问他为什么,可他总是迅速地醉了,安然入睡。

  纳撒尼尔比余同学还糟,得了精神分裂症,从音乐学院高才生变成流浪汉。要不是记者洛佩兹的报道和帮助,他只是个老是在街头拉琴的怪人。事情似乎更糟,要给这个30年没摸过大提琴的家伙办场独奏音乐会,可最后时刻功亏一篑,洛佩兹提出给他治病,纳撒尼尔却勃然大怒,差点老拳相向。他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朋友,是尊重

  据说《独奏者》涉及深刻的美国种族问题,所用的贝多芬音乐繁复优美,据说它讲述的是友情亲情,是两个人相遇是多么奇妙的故事,而我却无可救药地、条件反射地想起了余同学。我庸俗解读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城堡,里面住着孤独的王。纳撒尼尔和洛佩兹相遇,神奇的不是他又可以演奏,甚至可能扬名立万,而是他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听听自己的王在说什么,打开内心,去接受亲情友情。那个潸然泪下的洛佩兹,何尝不是如此。值得庆幸的,不是自己伟大拯救了谁,而是终于有勇气前妻谈谈丧子之痛,谈谈自己糟糕生活。余同学令我遗憾的,不是他没有做大事业,而是他似乎不再理会内心的王,昏天黑地,沉迷牌桌,像场最无奈的逃避,他的字典里还有尊严责任这些词汇吗?

  安德烈问,其实我是个很平庸的人,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很震惊,为什么儿子会这么问。她举了个例子操场上,一个跑步的人,不会对一个遛狗的人耿耿于怀。平庸是和别人比,可是千山万水走过,最后还是自己,只要自己的内心安快乐,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个站在街头拉琴的纳撒尼尔,并没有那么糟,即使他神经质地紧张,被幻听折磨着。洛佩兹突然醒悟过来,与其火急火燎地拉他去独奏,去证明他有多伟大,不如请来他的姐姐,一起听场音乐会,平静安详,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我也想对余同学说,嘿,兄弟,醒醒,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听听万晓利是怎么唱的:“要爬上山顶去看风景/可走到山腰脚已起泡/停下来在溪边喝一口水/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独奏者》影评(三):没有听众的独奏者...

  The Sololist。似乎将之归为一部探讨人情冷暖的影片更为合适,如果各位有目睹影片临终时的字幕的话。

  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音乐人,一个试图去理解并改变他的记者。总之最后便是一部很多人都难以完全看懂的电影........

  这里并不想对影片的内容有什么评议,毕竟此类风格的电影如同品茶般,徐徐入口,细细体察其味,少倾再细品其回香,才能彻底领会其精神百态。相信不同人对这部内容松散情节发散的电影都会有着独到领悟,敝人还是避管中窥豹之嫌,不对此擅发评论

  此电影给本人最深印象还是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脱离现在音乐类的电影的主流风格,脱离得有些“孤僻”......恰若剧中那位流浪街头的独奏者一般。

  音乐电影的表现手法,大都离不开大量音乐元素的引用。《海上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交响情人梦》等等,各种充满视听愉悦要素的音乐演出目不暇接

  譬如《不》中,斗琴也好,四手联弹也好,借通俗音乐魔力自然地推动的情节,亦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各位FANS请原谅,肖邦的乐曲在剧中都被修改了,只能用通俗来形容.....),《交》中的背景音乐,全由经典古典音乐担当,说实话和情节的配合确实相得益彰

  另外一个另各位观众相当兴奋的便是炫技元素。所谓炫技,指曲目的旋律本身主要是为其技巧性而服务,最突出表现的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及个人魅力。李斯特的超级技巧练习曲,帕格尼尼的24等等都是经典代表。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Jazz斗琴环节想必令所有观众大呼过瘾。飞速跃动的手指舞蹈般的姿态衍生出华丽激情的旋律,最后被灼热的琴弦点着的那根烟.......既表示周围听众的叹为观止,又是对失败者的小小调侃......

  同样在《不能说的秘密》中,两位帅哥,加上两台优雅的钢琴,已经能够令台下FANS激动不已

  而这部电影?情节松散,叙事的偏向也非常发散。恐怕只有静静地把所有的情节自己慢慢组织起来,才能得其主旨

  我所想说的是,这种类似手法的音乐电影,似乎难以博得大量观众的欢心,但仍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表现方式

  并没有特意夸张的炫技演出,并没有音乐元素的大量渲染铺陈。中间唯一的一小段对音乐的形象化描绘也有些晦涩。整部电影,就如同大提琴的声线一般,低沉,甚至嘶哑;大提琴的独奏不如钢琴般优雅,不若小提琴舒展,却如低头沉吟的老者般,以嘶哑低沉的声音,徐徐讲起段段零散回忆

  它恐怕不会像其他音乐电影般,屡屡赢取周围观众的齐声喝彩,更多的是对这部电影的不解,或者疑惑

  若流俗的将这部电影比喻成人的话:

  佝偻在墙边的音乐人,徐徐走出一段低沉哀婉的旋律。周围零散的人们或驻足少倾,或摇头离开,或低头思索

  作为这部电影的观众,恐怕难以得到什么视听的享受所得的便是沉闷过后的思考

  我们似乎早已习惯听着各式各样的音乐,并随之舞蹈。是不是需要一个机会,一种独特,或艰涩,甚至难以理解的音律突然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用心想想调子到底是什么,怎么去跟上它,之后,要么表示难以理解摇头走开,要么继续驻足停留,待弄清此音律的底细,再点头离开呢..........

  以上,关于这部特别的电影,《独奏者》的杂想。

  《独奏者》影评(四):《独奏者》:当世界变得逢场作戏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可以逢场作戏,嘴里说着慷慨激昂的话,背地里却可以做尽着各种男盗女娼的事情;可以在任何一个社会评定的猛人over的时候来一番沉重而深刻的悼念,并痛哭流涕我们真是俗人啊,你这位猛人over了,从今以后的世界就变得黯淡无光了,然后继续做一个俗而又俗的庸俗的俗人;可以一边在电话里跟那个他的女朋友亲爱的我爱你呀你真是我的世界我的生命的全部呀我真是爱你就像爱生命呀,然后转身跟另一个女人上床。一个人今天说喜欢某样东西,明天一觉醒来就可以将其轻易地抛离。“别指望我是谁,也别指望我一成不变。”他们倒是轻易地做到了。世界并不以此而评定一个人的罪恶,只以成败

  他跟他们是不同的,他一直觉得他跟别人是不同的是因为他知道他一旦说他喜欢某样东西,他就是把它当作了生命的全部,说至少是他生命中的很大的一部分而仍然程度太浅,除了生命的全部,任何的话语都不能形容。生命,是不能从自己的身上割离的。即使他说他所喜欢的是某一根小草,他就是把它当作是了他自己的生命的全部,他不会拒绝以他所能够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来捍卫,即使是生命。这是他的缺点,但亦是他的优点;当有人欣赏的时候,它就是优点了;但可惜似乎遗憾的是,从来都没有人把它欣赏过成为优点。他已经是过分地沉浸于自我,世界已经在与他悄然地发生强烈的分离。于是人们赠予他的就只能是嘲笑。那无止息的他那内心的声音。他已形成了在别人看来是如此的怪癖的性格。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要么完全自我,要么一无所有被世界抛弃。怪癖、绝烈,犹如一刀划断所有的琴弦的颤音。

  这已是个惺惺——假惺惺的惺惺——相惜、逢场作戏的时代。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真诚执念,需要的只是皆大欢喜的话语,犹如两人的甜蜜恋爱。但他却是不能。他仍然固执以及真诚地信仰追随一件事情所必须要有的付出生命的全部也在所不惜的执念。这是他的不幸。他是个流落街头的独奏者,必需要对着整个城市独奏。同是演绎音乐的人,但他的自我放逐却不同于《席德与南茜》里的席德,许多年前我曾在关于电影《席德与南茜》的一篇文字《席德与南茜:当才华无法解决生活的迷惘》里说:“席德或许是个对音乐有一点自己的才华的人,然而他却把它挥霍了,因为若音乐无法解决生活的迷惘,音乐又有什么用呢?”席德因为无法解决生活的迷惘而残酷地挥霍掉了自己的在音乐上的才华,把自己于生活之中自我放逐而最终于毁灭。他与席德不同的是,他并不关心生活。他的世界就是只有音乐。(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独奏者》影评(五):诗人的命运

  诗人不是狭义的写诗之人

  他们是这样的人:冒着毁掉世俗生活的危险,而进行高峰狂喜体验的人,正如“独奏者”。

  独奏者(诗人):

  你可以成为他的朋友,但不能够替他扼住他自己命运的咽喉

  现代性摧残天才

  城市隐居者,在确定性的城市里捕捉偶然。

  他爱所有,他爱所有人,害怕apartment;他拥有巨大的爱,成为上帝的爱。

  天赋是世俗生活的障碍

  平庸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种品质

  到底谁疯了,精神病伦理困境

  宗教回归:除了关注命运(贝多芬),更要回归宗教(巴赫)。

  愚蠢的人,他妙语连珠诗篇你们却充耳不闻!(每次见Lopez时,Ayers都有看似絮叨却充满寓意的诗篇)

  当无知又成为我的品质时,在失眠的夜晚我写下这些平庸之词,这样的失眠并没有佩索阿说的那么伟大。世俗生活变为将要入睡的几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里,至少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总比在清晰中不知所谓的好。我们每天在夜晚独奏着自己的梦,奏者自己,听者自己,而又是谁睡了 谁醒着,谁正常,谁疯了。

  quot;The Soloist" is about how unknowable other people really are“

  ------ Milostiva

  《独奏者》影评(六):孤单艺术

  (2009.09.20) 导演Joe Wright,我的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当时写的是他的《赎罪》和成名作《傲慢偏见》(2005版),期待良久,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三部作品《独奏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用的不再是经典小说剧本,不再是古典片,相同的是依然在某社会大背景下选取某个角度或者身份对小人物的生活进行深度雕刻以此反射出人性的主题(显然本片中主角用的记者的身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依然选用古典音乐,本片用了贝多芬,带着点悲壮和命运的色彩,符合拾荒的艺术家遭遇各种坎坷而依然不屈的气节。依然喜欢用镜头来说话,瞬间拉伸镜头、特写(尤其是对手部的特写)还是乔·赖特的一贯做法。

  本片中的很多画面都很漂亮,多次从高空俯视画面,人真的是很渺小而又脱离不了集体的生活。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物质匮乏、经济衰退之际,即使生活穷困潦倒,却对自己的信仰中坚不二,畅游在自己的灵魂世界里。音乐真的有治疗伤口的作用,就像麻醉剂一样。

  此外,这个片子还告诉我们: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不能拯救谁,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作为朋友时时相伴左右,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意义非凡的一臂。

  影片最后也结束在纳撒尼尔这个习惯了独奏的人安坐在众多观众中,即使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依然不被认定是正常。形式有点晦涩,还是更喜欢他的前两部作品。

  《独奏者》影评(七):25日看过了,恩。。。。。不算经典

  在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的剧院看的,刚刚看完回来。先啰嗦两句,剧院是真好,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高质量的胶片放映了,太舒服了,每一格画面都像是看幻灯投正片一样,音响也是相当的好。国内我只在北京看过电影,没有一家有这样的效果。

  关于这部影片,首先说,我恨死Jamie Foxx和导演了,角色从头到尾都是极快速的嘟嘟囔囔,很难听懂,虽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神经病式的呓语或者废话,但是听和猜的好累。

  看片子中间,我看了看表,当时是75分钟的样子,感觉坏了。剧情的感觉好像刚刚展开,但是109分钟的片子快到结尾了,很难讲成一个好故事了。

  剧情没必要重复了,反正都会去看,只是感觉导演太使劲了。电影这东西,导演一使劲就要出事。凯歌的无极就是个极端的例子,呵呵。这个片子头绪太多,麻木人生的自我救赎,幻听,无家可归者的社会问题,天才与疯子等等,恐怕哪一个拿出来拍部长片都不是问题。

  导演使劲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重场戏太多,全是大活,看了累不累是一回事。没有铺垫、介绍、桥段,人物性格、矛盾关系、背景环境和情绪烘托都没到水到渠成的份上,因此重场戏感觉都是努着上的。虽然人们记住电影都是靠重场戏和重要场面,但是电影其实是一个整体,重场戏以外的场景作用同样重要。好多烂片的精彩场面其实并不差,但是如果让你觉得不真、不自然,那也就不美了。

  第三个方面是导演手法,像表现foxx第一次回到音乐厅的时候,画面变成了纯粹的彩色线条和光线,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windows的media player,放音乐的窗口中可以变幻的背景大家都还记得吧,真的很像。展现心理感觉,如果是大门这样的片子就算了,纪实的片子像费城故事里面tom hanks听歌剧那样,灯光自己变幻成红色应该就到头了。

  这个片子绝不是一无是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音乐很不错,不过我怕是刚换了好剧院的外部感觉,所以就不多谈了。当然还有可能是英语不行,没理解导演。不过一般来说,非要听懂才能理解,这不是好莱坞的作风,也不像电影的手法。影片放完之后,掌声比较轻,更像是礼节性的,有点可惜啊。

  《独奏者》影评(八):他都说爱你了

  早就知道这片子评价一般,幸亏还是抱着偶尔也该了解了解新片儿的想法把它看了。

  一颗broken heart的American dream,算是个俗套的好莱坞治愈系励志片。我想说,其实这故事还行。

  诶,重点来了。

  发现了么,演大卫的那个是 真爱如血 里的拉法耶诶,擦掉眼影他还是那么骚。

  还有还有,纳撒尼尔来洛杉矶时报大楼找斯蒂文的时候,玛丽对斯蒂文说:你boyfriend来了。斯蒂文面若桃花屁颠屁颠的就跑了下去。

  重头戏当然是纳撒尼尔的大告白啦,I love you啊,人家哥们儿都说的多明白了啊。

  不言而喻不言而喻,我看好你们哦。

  《独奏者》影评(九):用心聆听

  已是凌晨,看完电影有点累了,写不了太认真的东西。这篇算不得是影评,我只是想说打动我的几点。

  洛杉矶有好莱坞,有湖人队,但是同时他也拥有美国最多的无家可归的人(片中是这样说的么?)

  记者应该是天秤座吧,总是展现博爱,也很有爱心,可是同时又害怕跟别人太亲密,他们需要距离感。

  我们总是想把我们认为好的给予那些我们关心的人,可是那真是他们需要的么?真是对他们好的么?那些所谓的慈善和捐助,究竟是神话了那些政客,还是真的带给了苦难的人些许安慰?

  在大街上演奏!艺术不只属于那些达官贵人,它更应该是这个世界给予每个人的礼物,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当然,现在的音乐多被画上了势力的标志。

  不要小看周围的任何人,也不要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就自己最不得志。天才到处都有,至于每个天才或者有才华的人归属的好坏,就看你用什么颜色的眼镜去看待了。锦衣玉食未必有流浪来的洒脱和自由。

  嗯,简略的个人感受,就这样吧。推荐大家去看。

  《独奏者》影评(十):人性的尊重

  昨天晚上,夜很深了,独自一个人看完The Soloist,急忙翻出贝三静静的一个人听。

  不知是音乐感动了我,还是情节感动了我。法国的思想家德日进说“我们不是具有精神体验的人类存在,而是具有人类体验的精神存在”。独奏者诠释个这句话。当我们感慨流浪者的真实生活时,我们虚伪的认为帮助他们是我们的高尚。可谁又知他需不需要你所谓的帮助,在他的精神存在中这不过是一种人类的经验而已,你有你的经验,他有他的经验,每一个经验对他自己来说都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我们往往没有尊重我们身边的精神存在,没有想了解真正的他的需求,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存在经验,评判他人的生活。只要一有判断,只要一张嘴说话,就已经走到错误的方向,就已经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

  当音乐流淌在心中的时候,谁能说这种感觉不是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