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之树》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命之树》观后感10篇

2018-08-02 03: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之树》观后感10篇

  《生命之树》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布拉德·皮特 / 西恩·潘 / 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树》观后感(一):生命之树

  这部电影,是带给我很多思考启示还有困惑的。之前对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对导演也是。电影一开始,看到约伯记中的一段话,开始觉得有期待,因为约伯记是我对圣经中看得最多、也是最难感受的一章。

  首先,总结性的概括,这部片子是少见的拍得好的,值得看很多遍的片子,无论是画面演员,甚至每个镜头都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圣经中的创世记、启示录里原先只能语言表达东西都用不同的画面表现出了意境!非常赞!

  里面有很多喃喃自语,有很多是和神的对话祷告影片中大部分的画面,都是通过Jack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然后不停的和神沟通。这种类型的电影,言语是最无力的,也很少有剧情的冲突。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非常的有共鸣。这个世界都是在神的掌控之下,电影画面中各种美轮美奂自然风景,对于人来说是那么的奇妙,但是对于神来说,是多么的轻而易举。这个世界,有多少秘密是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的。

  我们对于神而已,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神的安排下,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什么?

  影片快结束,Jack的弟弟走过那象征性的窄门,然后看到很多人在天上相聚,如同启示录说得那样,你们只是暂时的分开,最终还是会在天上相聚。也许到那一刻,母亲失去孩子痛苦就会消失殆尽;所有在这个世界受到的苦与乐也会消失殆尽;剩下的就是无尽的海平面,无欲无求。

  好奇的是,真到了那里,人会不会怀念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

  《生命之树》观后感(二):关于约伯

  圣经的题材永恒主题,就看导演怎么拍了。作为拍过《奇异恩典》的导演,毋庸置疑基督信仰是了解的。

  影片开头约伯记的经文,就给这部电影定下了调子----死亡,苦难,爱,神。

  圣经约伯记的背景是这样的:约伯是个敬畏上帝蒙上帝喜悦的人,但是撒旦在上帝面前控告约伯,说如果没有你的庇佑,约伯不会敬畏你的,于是上帝回答撒旦说:你可以去考验约伯,只是不能取他的性命。于是撒旦对约伯展开了疯狂折磨。包括:一日之内家人的死亡,财产毁灭身体得了绝症等等,但是约伯始终没有抱怨过上帝。后来约伯的3个朋友来看望他,认定约伯私底下做了对不起上帝的事情,所以才有此报应,约伯此时极力争辩,并没有如朋友们所说的那样,并为朋友对他的误解而痛苦,并对自己进行咒诅,咒诅自己在出生的那天就死掉。约伯已经绝望,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质疑。

  此时,上帝对约伯说话了,就是影片开头的那句话:我立大地根基时候你在哪里云云。

  影片的主题:人对生命的意义这等终极问题,无法给出终极的答案,从人的角度看生命,只有影片说的俩种体验:要么顺其自然,要么感恩。这都是生命的外在反应,为何顺其自然?为何感恩?

  影片自此才展开了宏大宇宙生命之旅,包括宏观的宇宙星云微观细胞分裂,导演似乎从神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拍摄手法仁者见仁了,哪个场景能够感动我们,那就各取所需好了。这时在巨大行星作为背景出现旁白:我寻找你,孩子。作为引出上帝宏大的创造计划目的---人。此时回应的旁白:我第一次被你感动。借着皮特爱上的女人,把观众拉回到了地球现实人类生活中,他们的恋爱,孩子的出生成长人性的各个侧面,嫉妒爱慕友情恐惧成功失败,相聚,分离等等一一呈现,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其中有几个场景比较关键

  当母亲指着天空对孩子说:主就在那里。这是人类懵懂的一种神观。

  家庭经历了一次大的失败,开始迁徙,这是人类在地上暂居的的真相

  黑暗中的烛光旷野,预示人类生命的黑暗与干枯,及人类的寻求与渴望

  最终导演还是借着一个小片段的宇宙场景来提醒,无论人类怎样迷茫,这个庞大的被造界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显示着某种荣耀,且有些人也要被带进来。

  结尾的海滩场景,是指心灵宁静?爱的融合可能文化差异,使我不太能够体会这种感觉

  影片的后半部对于感恩或自然并未提及,可能导演要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来让我们观察体会反思,既然影片开头的那句话作为中心实际上在提醒观众,无论生活状态怎样,又怎么能够与上帝宏大的创造与供应相提并论,我们所有的都是领受来的。

  《生命之树》观后感(三):秉随天性,抑或慈悲为怀。

  选择音乐靠的是耳朵,以至于很多听了很久的歌,歌词到现在我也不清楚~看电影靠的是感官刺激么?也许3D或者4D的算是,但是非商业片却未必如此~《生命之树》,一部拖了很久分了很多次才看完的电影,节奏缓慢,留白也很多,踏下心来安安静静地体会才有收获习惯性地看了影评,确是两极分化的。

  是的,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关于宇宙与自然的部分,画面很唯美气势恢弘,看起来很像国家地理纪录片。138分钟的时间里,导演花了大量的笔墨展现宏观的自然场面,这对于习惯了拼大牌、拼演技、拼对白、拼特技的电影来说,确实算不上主流。但艺术本身可能就不是太过大众的,曲高和寡不足为奇

  关于哲学与信仰,借由主人公内心独白得以展现,如此神圣发人深省。至于家庭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让我坚定了今后在组建家庭时务必慎重想法,很多道理自己想明白了,才可以言传身教地传达给小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用爱去包容,去化解仇恨

  quot;There're two ways to life,the way of nature,the way of grace,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 follow.Grace isn't trying to pleased yourself,accept being despised,regardless,disliked,accept insult and injuries." 秉随天性,抑或慈悲为怀。

  《生命之树》观后感(四):亚当偷吃禁果真的不是他的错

  我要鼓足勇气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好不容易写一篇影评。

  电影用圣经开头,点明了一个宗教性极强的片子。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万物,你我由此为生,神是人类的父亲。电影在微观一面表现的一家人,可以说是暗喻神(父亲)与子(人类)的关系。里面为什么要有三个儿子?因为亚当与夏娃,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所生的正是三个儿子:Cain, Abel,Seth。这三个儿子从圣经角度来说才是真正人类的开始,因为亚当由上帝聚精炼一体造出来,而夏娃被造于亚当的肋骨,只有Cain,Abel,和Seth是真正人类母体孕育出来的。大儿子Cain,在人类史意义上,尤其至关重大

  在电影里面,父亲是个严厉却不失慈爱的人,也许他强制得太过了分,惩罚得太过了分,年轻的儿子很难理解,对父亲产生深深隔阂怨恨。父亲(神)啊,你都不做好事,为什么我应该要做好人?Cain像极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当年有胆子偷吃禁果,Cain也有胆子杀了他弟弟。在影片里面,母亲因为小儿子的死而悲痛欲绝

  在大儿子成年后的当代,人们基本上已经忽略了神的存在,而被彼此的贪婪迷惑。是不是因为神已经忘了我们?很喜欢电影里面母亲说的的一句话:Love,or your life flashes away。电影自始至终温柔宽容基调,似风似水的主观视角,让人不由跳出肉体躯壳去感受神,感受宇宙,感受一切生死悲喜都是多么自然多么微不足道。毕竟,宇宙源自于大爆炸,而大爆炸总有一个起源,那就是神最伟大的存在。

  地球总有终结,生命更当总有终结,不管你愿不愿意。在浩瀚美丽的宇宙力量下,神的大手笔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在电影最后人类几乎是对神的恳求与呼唤:Keep us,guide us,to the end of time。 然后就是结束语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至今还在想。它说Follow me,I give him to you. I give you my son。原型当然来自救世主耶稣的生世,但我不知道在当今人类死亡,在另一个宇宙又重新开始的时候,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另,结尾抄《2001太空漫游》也抄得太像了。

  生命之树,上千年来几乎所有古文化与宗教里都崇仰万分的生命之源,及青春不死的神物。亚当最初受神的旨意伊甸园里护卫生命之树,然而他却偷吃了上面的果子。神因此将人类远远逐离生命之树,让我们至今仍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奥秘

  《生命之树》观后感(五):赞美永恒

  《生命之树》可能是近年来最抽象的电影之一,一方面满足了人美对美的种种想象,另一方面马利克跳跃性的碎片剪辑和隐喻符号语言又让人捉摸不透。影片看似是讲述一家五口的喜怒哀乐,却让人感受到了对生命的讴歌,对永恒的赞美。

  这是一个标准的美式家庭,妈妈慈祥宽容,对丈夫言听计从,是个传统妇女形象。妈妈的形象被塑造一尘不染,像圣母圣洁,是孩子们避风港。而父亲一直教着他们礼仪、防身,为人处世,容不得半点顶撞,即使是孩子叫自己Dad,而不是Father都大动肝火,孩子们都怕他甚至恨他。片中的叙事没有什么大的起伏,无非是日常生活中家庭中的小争吵小风波,看似处处布满着感情裂痕,实则却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生命之树》最令人费解的就是那段史前的闪回了,海洋演替,史前动物出现,行星撞地球等等。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了《2001太空漫游》,两者都对万物由来进行了思考,想象力都是那么丰富。一家五口与万物起源放在一起比较,一个渺小,一个庞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我想,导演真正想阐述的是生命在浩瀚星河中显得渺小不值一提,你我皆起源于微小尘埃,在永恒这个庞大的命题下,任何事物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影片在末端,一家人在沙滩上漫步,长大后的孩子,和死去的孩子,还有年轻时的父母同时出现,这里真是美到了极致,和《我心深处》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者尚在,死者永恒,生命被抒发的如此神圣。

  《生命之树》是影史上最美的电影之一,穿透灵魂的旁白,美轮美奂的摄影,还有丰富的内在意义都使它如此出众特别。万物永恒,生命短暂,我望了望天,静静的干了这碗鸡汤

  《生命之树》观后感(六):The Tree of Life

  quot;""

  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It accepts being slighted,forgotten,disliked.

  It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es.

  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 others to please it too.

  It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

  To have its own way.

  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

  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

  And love is siml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tought us that no one who loves the way of grace,

  over comes to a bad end.

  quot;""

  《生命之树》观后感(七):为难的是个人,绝不是生命本身。

  清明节那天看的《生命之树》,已然不具备评价此片的能力了,看到的是个体对生命的追寻、探求,是一种信仰,也是一首诗。

  There are two ways in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must choose which one you will follow.

  Mother, Father. Always you wrestle inside me; Always you will...

  不知道那些坚持用好几千字写影评的人怎么评价自己的生命。

  《生命之树》观后感(八):每一幕都流露着哲思

  观罢此片,发现电影是一个表达哲学和神学思考的不错方式。

  电影相比如书籍有更大的强迫性。比如一本书,如果一段描写恐龙,下一段是现代家庭,再下一段是宇宙,恐怕没有几个读者能够忍受这样的无条理性,必以此书不知所云遂丢至一旁。

  而电影在这方面更有优势,电影无需我们移动眼睛、翻页、或过多地运用大脑思考。我们只需抽出时间,盯着一块屏幕便足矣。如果一部电影的逻辑性或无条理性不是很强,我们似乎更能够忍受。

  此片不适于用传统方式梳理故事情节,探索电影中是否有什么诡计,相信导演也不想让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欣赏。

  观此片时,我们只需跟着电影一起思考,寻找生命中那些熟悉的感觉,体验无限的宇宙,来之不易的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便足矣。

  影片一开始便从时空双方面提醒我们,宇宙的无限性和我们的渺小卑微。提醒我们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要如果被卑微的物欲淹没。

  人为什么生下来会哭?那是灵魂因为忍受与肉体结合的悲惨命运而哭泣。

  刚来到尘世,我们还不知道应该控制情绪,更不知道如何控制。我们肆意地哭泣;肆意地嫉妒母亲将本只属于我们的爱分享给了弟弟。

  然后灵魂开始慢慢学会适应肉体,控制这个工具,从看不清开看得清,从不会走到会走,从不会思考到能够思考。

  并回忆各种尘世之物,一切都似曾相识,如Plato所述。

  当我们开始精通如何控制自己的肉体工具时,当我们渐渐回忆起神创造的整个世界,并熟悉人类创造的文明时,我们进入了童年。我们肆意地不惜力地奔跑,嬉笑,呼喊,打闹,在草丛中翻滚。

  因为我们的灵魂以不再因为落入尘世与肉体结合的悲惨境遇而哭泣,而是学着真正融入这个世界。我们为这种态度的转变而兴奋,狂喜。

  尔后,我们要面对两种人生观的选择,如同电影开头所述。或者仁慈,泛爱万物,像一个虔诚的教徒那样,秉持奴隶道德;或者强硬,随性而活,有所追求,并决不示弱,坚持主人道德,如Nietzsche所言。

  母亲希望孩子变成虔诚的教徒;而父亲告诉孩子,“你不能说‘我不能’,只能说‘我有点麻烦’或者‘我还没做完’”。

  之后,我们经历了第一次心动;目睹了令我们恐惧的死亡;深感力量之渺小,对无数事情只能任其发生,却无能为力。

  并且,我们渐渐开始讨厌时时为善,为善是令人疲惫,因为为善之路只有一条,而作恶却有多途,如Aristotle所言。

  于是我们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作恶,挑战人类道德底线。作恶使我们莫名其妙地轻松快乐,砸玻璃,发射青蛙上天爆开,私闯民宅顺手牵羊一件女房主的内衣,这一切都使我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但是,随后我们发现,作恶远比为善更令人疲惫,因为我们要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甚至社会的谴责。无论道德观念是天赋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它确是根深蒂固的,令我们无法逃避。

  恶最终会被爱征服,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其他形式的爱。

  最后,大家死后走过那道门,在白沙滩上相见。

  导演交代虔心为善的母亲,受天使眷顾,升入天堂,其他人的结果,无从得知。

  我的个人观点是:对于自己,要坚持主人道德,有所追求,做自己想做的,变得强大;但是对别人,要仁慈,要泛爱。

  因为我们不是任何人的主人,只是自己的。

  《生命之树》观后感(九):抽象派的蒙太奇艺术。

  2小时18分钟的影片,刚开始半小时真是一片浑然,不知道导演要捣鼓什么,影片刚开始说感受爱的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大自然,另一种是感恩。我想导演也许是想通过这些大自然、宇宙、海洋的壮阔影影像来让我们感受“爱”?(PS:我看到了《海洋》里的若干相同画面,其中还有几分科幻的影子?恐龙?orz)并且导演在呈现这些广阔的或许有象征意义的影像时仅仅给了我们观众唯一的悬念:这个家庭失去了一个孩子。在这将近二十分钟的纯自然宇宙类影像呈现过程中,我脑子里开始反思我思维中有关“电影”的概念。空灵的内心独白配上奔腾的瀑布、地球之外的星系运动、海底生物的涌动,各种,形成了一种不明的压抑感。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召唤自己的孩子?我们孤独的灵魂在找寻去天堂的路?亦或者处于阴阳两界的人们之间的对话?

  靠着这个唯一想要解开的迷,我们的眼睛继续追寻着导演的思路,令人遗憾的是,故事后面并非解开这个家庭中失去的孩子是如何失去生命的,没有说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什么地点,哪个时间,都没说,只是通过弟弟的独白说出了那个死去的孩子是在19岁死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里面没有出现任何人名,没有任何指称,只是由“Mother”“Father”“Brother”组成,也许导演的本意是说这里面的爸爸妈妈儿子就是人群中的你我他。导演没有残忍地告诉观众那个男孩是怎么死的,而是通过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家庭影像来向我们传达了“生命、成长、争执、权威、摩擦、叛逆”等关乎亲情的点滴。

  种一棵树代表一个生命,以上帝之名,和树一起成长;父亲爱儿子,却用错了方式;母亲爱儿子,只管疼爱,无私无怨;儿子爱父亲,生硬但是简单;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在玩耍中的把戏。有了这些爱,亲情看起来似乎是可以完美存在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你做你认为对的事情于他人身上,他并非认为于他而言你所认为对的事情是好的或者对的,他用粗暴的方式回应你看似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只想引起你的注意,得到你的关心,孩子的心中永远无法理解那些深沉的爱,在孩提时代,他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附于表情神态以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故事中的大儿子就是这样,他粗暴地回应他的父亲,大声说话,吵闹,怨恨的眼神,甚至想在父亲修车的时候杀了他,但是在父子俩的对话中,大儿子说“I love you more than her”,他说他爱父亲甚于爱母亲,每个孩子的心中都需要一个英雄,去膜拜,去效仿,然后去成长,去发现;每个父亲的心中都想要他的孩子去实现他不曾实现的梦想,而不是被现实所累,卑微的活着,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人上人。我们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卑微,在亲人面前展露无遗;而正是由于这些,我们爱着彼此,鼓励拥抱着彼此。

  当后来父亲失业,大儿子似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内心里呼唤了一声“Father”,这是令我感动的时刻,一个父亲,要维持整个家的收支,他当然需要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失业,那是一个无情的打击。当然从挫折中父亲发现了生活的美,发现了曾经被自己忽视的亲情,发现了爱孩子的自己用错了方式,the man should be the one as he is, 我们不能逼迫任何人成为任何人,引导与爱是唯一的方式。

  影片的最后,在沙滩上汇集的人群,重新相聚的一家人,是否是暗示着:我们的生命消逝了,最终我们的灵魂在某个地方会相聚,我们永远是一家人?那是否这份最后的相聚能够成为我们现世中游离在都市里孤独的一份感情寄托?活着,亲人离去,这种简单而又致命的自然规律,是否是我们悲痛的源泉?我想不是,如果一个人死了可以说成是上帝造了他,现在只不过是带走他。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是一种跟信仰有关的东西,如果死亡真是我们的回归,那么死亡也许也并不可怕,因为在那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我们可能会和我们的亲人、爱人重逢,并且我们的意志不用再遭受折磨,我们的灵魂相守,爱永恒。

  《生命之树》观后感(十):《生命之树》——生命在于选择

  这是一部非常难以进行评论的电影,至少诚实的说,以我的阅历和学识是不足以去解释清楚地。但是真正的好电影又一定是直白而凝练的,因此我仿佛有看懂了很多东西,不吐不快。

  这部电影剧情并不是重点,至少我认为它不是,也因此尽管演员表演的非常精湛,但是因为零碎的剧情处理,反而显得很普世,没有令人惊叹之感,而令人惊叹的是画面和那些充满神秘感的镜头。这种完全依赖于影像化的视觉语言来传达导演意图的电影并不算没有,但是能像泰伦斯这样优雅,从容,内敛,唯美的真的找不出来。生命本身的神秘,美好,优雅,生命身处世界的神秘,不可预测,残忍,魅力,都被各种影像和暗喻表现出来了,而这些通过剧情,通过对话,是绝对做不到这么直白的。

  这部电影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在完全非剧情的部分,采用的是上帝视角,一切都仿佛拥有了一种神圣光辉,那种雄浑的气势配上高昂的交响乐,是一种视觉的纯粹震撼。而到了人本身的时候,又变为了第二视角,也就是俗称的越肩视角,这种介于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之间的视角,既保持了观众适度的投入,我们始终处于主角后侧面,可以看到主角所看到的一切,同时又保证了客观,我们没有过多的投入,看到的同时保持有自己的理性,有时候侧后面逆光的镜头更使我们连角色的表情都看不清了,但是这不重要,这就是导演需要的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感觉。使得观众可以在适度投入的同时,更多的思考影片所带来的意象,所隐含的意义,而不是被角色本身的剧情所扰乱,也因此我们在电影中见不到完整的剧情,基本都是破碎的,没有明确的时间轴,既因为这些是回忆,也因为导演不需要这些剧情完整到可以表现出什么,该表现的已经在镜头,画面里交代了。

  自然,生命,人类,人生,影片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一步步的往回落,慢慢的接近大地,但是反而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世界是客观到残酷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生命是可贵的,虽然它不可预测,但是当你赞美一切,感恩,宽容,爱的时候,残酷就会化为诗意的优雅,美和不美并没有真正的绝对。

  絮絮叨叨的仅仅只是吐槽,这部电影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多看一遍就有新的体会的,推荐。评分9.5/1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