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尾巴》观后感10篇
《夏天的尾巴》是一部由郑文堂执导,张睿家 / 藤冈靛 / 郑宜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一):《平庸的尾巴》
台湾的青春片拍的一个不如一个,从《蓝色大门》开始,到《盛夏光年》,再到这部《夏天的尾巴》,一部不如一部。《蓝色大门》干净而略带忧伤,《盛夏光年》是忧伤得有些过分,《夏天的尾巴》则是故作干净的过分。一个喜欢音乐的患有心脏病的开朗女生,一个文静的漂亮的成绩优秀的女生,一个转学来台湾的日本热爱足球运动的男生,还有一个喜欢自己老师的很呆的男生,四个人穿插出雷同的故事。爱情是淡淡的,笑容是甜甜的,青春是懵懂的。这些东西俗套的要命。片中那只叫做“夏天”的小猫,对于电影的名称的解读更是牵强。几位演员的演技都很一般,台湾青春片拍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能那种安静和取景的淡然才是值得一看的。绿色的稻田,旧旧的水渠,和小镇子上的学校和泥土,似乎就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与其在《蓝色大门》后寻找牙慧,不如不要随便用青春作为注脚拍摄这样的风景片。
end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二):冬日里的夏天
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青春电影。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林文堂来的,缘起那部《经过》。我以为我还会再次感受在经过中那种说不清的暧昧感觉。但是我错了,《夏天》清新得犹如薄荷糖,看完后好像喝了一杯绿茶一样,舒服但是缺少像红茶带给人的回味感。林导用Y时代来抒写他时代的青春,免不了有很多与时格格不入的情节。
现在的青春有可能这么单纯吗?有不用上学的日子吗?大片的草原会出现吗?会有想弄堂的那种宁静吗?会有那么简单的KISS吗?
ANYWAY,感谢林导创造了这么一个虚幻的夏天,让我再次拥抱久违的青春,你的草绿色,你的摇滚ENNO,你的忧郁男生,你的你的青春。在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它成为我心间的一杯温热的绿茶,暖在手间舍不得喝掉。
夏天的尾巴,我没有丢失。
.S.:ENNO真的是很符合这部电影的女生,虽然演戏还是有点僵僵的,不过那种善良小女生的感觉真的是很感染人哦!有其父必有其女哦!不错D。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三):好一套新類型YA片﹗
在《藍色大門》後,再找不到一套令我心動的台灣「YA」片,《夏天的尾巴》是近年難得的台灣片,導演鄭文堂成功拍出一部新類型的「YA」片。「YA」即Young Adult電影,多是描寫十五至十九歲年青人的生活,大路的「YA」電影都是走勵志路線,舉日本電影為例,《擊浪青春》、《五個撲水的少年》及《喇叭書院》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用的都是傳統的起、承、轉、合故事線,一班年青人向著目標奮鬥,克服遇挫折後終能能成長。
從《夏天的尾巴》的劇本作切入點,觀眾會發覺本片沒有任何故事線。搖滾少女阿月因為先天性心臟病而休學在家,每天與貓兒『夏天』鬼混、彈吉他、到處遊蕩,而超級資優生陳懷鈞愛上老師被學校退學,於是街上又多了一個遊蕩的高中生。兩個輟學的一起面對前途,一起享受玩樂高中生天天騎著單車穿梭在稻田、水圳之間。他們在高鐵下的一塊荒地,與資優生雯莉與熱愛足球卻永遠最後一名的日本轉學生不破朗,一起面對前途,一起享受玩樂。
《夏天的尾巴》沒有傳統電影的Clamix也沒有Resolution,整條故事線一直向前沒有起也沒有跌,說白一點是沒有任何故事性可言。但虛耗與浪費正是年青人的專利,我的年青歲月便是無所事事在公園、屋邨後梯及球場渡過,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中學會了人情世故、學會了人情冷暖、學會了什麼是愛與被愛。沒有故事的故事才是年青人的真實寫照,青春就像貓兒追著自己的尾巴,也許無聊卻自得其樂。陳腔濫調的勵志故事已經看得太多,也許感動但卻不真實。
如果細心一點去看《夏天的尾巴》的鏡頭調度,便會發現鄭文堂的鏡頭有著強烈的岩井俊二色彩。看到高鐵下的台南鄉村景色,腦中便不其然浮出《青春電玩物語》的青翠草地,鄭文堂的鏡頭是唯美的,用以景傳情將年青人的心境映像化,那是一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喻。除了「很岩井俊二」外,《夏天的尾巴》在很多方面亦流露出日本電影「YA」片的影子,拿著結他的阿月令我想起《太陽之歌》內的絕症少女YUI,而陳懷鈞在屋頂上看的也是村上春樹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也許我太沉迷日本電影,但日本的「YA」片確實有獨到之處。
特別欣賞鄭文堂用手搖鏡處理四名主角踢球的一幕,從低角度看著他們晃動的青春身影,拍出了四名年青人的忘我及純潔。
“夏天”是一只猫,有着随意摇摆的尾巴,那是上帝赐给她的礼物,清闲时是她最喜欢的玩具,忙碌时是她拼命追寻的财富……
故事由一个热闹的校园音乐会开始,亦如热闹的童年。而看上去第一印象有点傻气的阿月的确神经大条地忘记了演出,一下子,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你我——上学迟到,校服反穿,课堂上打呼噜、流口水,下课了你是奥特曼,他是白眉大侠,大家来华山论剑,争走廊第一。
不知为什么,阿月的歌声一开始让我感到很意外,像个邻家女孩儿吟唱,等多的。
“我有太多疑问向这世界/但我只身探索并不想太啰嗦/你的愤怒点缀了天空/但我会很勇敢用歌声去守候/如果世界一定是你陈述的样子/很抱歉,我不属于这个世界/如果微笑——如果微笑——”
突然,在重重的喘息声中,阿月昏倒。本以为影片会恶俗地在这个上面大费周章,但马上意识到是自己恶俗了。故事马上切换到超级质优生陈怀钧,在“我为什么不能喜欢老师” 的怒吼中,他打破了干净的玻璃窗。后来截图的时候竟发现,那上面竟然有祝贺陈怀钧同学拿到高中数学竞赛第一的海报。
在大人们制定好了的条条框框里,师生恋只可能在悲愤和不解中伤痕累累。当我看到阿钧低着头,像个认错的孩子一样问女老师“你不喜欢我了吗?”时,我明白,虽然阿钧的爱恋更多的是恋母情结在作祟,虽然女老师给阿钧处理伤口的时候像极了一位小母亲,但他们真的是相恋的。可是,无奈的是,这是两个世界的人呀,彼此的空间都有着各自的游戏规则,就像很久以前记下来的一句话,两条平行线,即使相交,也会越来越远一样。最终,随着阿钧被退学,青春期的胡闹被给予了审判,平静过后,也应该理清纠缠的情绪,学会新的开始,去接受那坦诚张开的双臂。
所以说,退学的阿钧跟休学的阿月相恋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青春不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就像导演郑文堂所讲,一群没有去学校的高中生,每天如诗的游荡、散漫、无所是事的看着嘉南平原无边无际的风吹稻浪,心情来了就唱唱自己的歌,意思到了就念一段村上春树的文字,感觉对了也就会滋长出青涩初恋的情怀!
所以说,虽然阿钧跟阿月讲微积分的时候,阿月是一头雾水;虽然患有心脏病的阿月对于生命的无限热情,阿钧也不明白,但有什么关系呢!能够相濡以沫不就可以了吗,就像那句歌词“你不需要那么执着于那些繁琐的忧伤”。
所以说,那段夏日午后的吻戏是很单纯美好的。在这里,我很想问一下看到此文的女生,当一个帅气的脸庞,在一个有流水声跟风声的午后侧着头问你,“我可以亲你吗?”你会怎样回答呢?是激动的小鹿乱撞,还是害羞的不知所措,抑或是和可爱的阿月一样,边摇头边说“不行”!然后对着阿钧勾勾食指,然后不怀好意地让他靠过来,然后猛地亲他一下,然后一个劲儿地笑,然后,然后……
可能就像其他人所说,阿月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子,不仅歌很普通,长相也很普通。但有什么关系呢!10年前的我们,不也是普普通通地跟上《We are the future》的节奏,无所顾忌地自娱自乐吗!那个时侯我们都没有钱,泡不起咖啡厅,有时甚至连便宜的冰激凌都吃不起,但却能很开心地在一起玩耍,一起划着小舟徘徊在镇子里缓缓的江面,一起毫无目的地在对面的山里乱串,一起用伞把子打棒球,一起唱《海誓山盟》,一起做任何事。所以,没必要很苛刻地去要求什么。华丽的青春毕竟太不真实了,那样的青春真的就成了掌心里的水,即使握得再紧,也会有流干的那一天。
再来讲一下影片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不破朗,因为很像小时候的你。
来自日本的阿朗,傻傻地一直踢球,傻傻地一直穿着钉鞋,傻傻地在高铁下的集装箱边缘喷上球门,傻傻地一直有注意公告栏里那个叫林雯莉的女生。就这样,天真着,可爱着,没有大大的球场,没有大大的梦想,但小小的皮球跟小小的麦田已经让人觉得很安心了。你永远只是简单地喜欢着喜欢着,罚站时会害羞雯莉要看他糟糕的考卷,收到新足球时会心里偷偷地笑!
因为阿朗,让我感到原来你一直都在。让我看到,那是夏日里的实小,翻过一人高的围墙,溜进由水泥和沙子搭起来的球场。当雯莉问阿朗,老是对着箱子踢,不会厌吗。我相信,你和我,和阿朗,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厌”!但遗憾地是,现实中,已经没有人再为我们的集装箱涂上灿烂的图案,也没有人帮我们写我们写不出来的考卷,更没有人再在送给我们的皮球上写上“不破+开朗=超人”。也许,我是嫉妒阿朗了。
那段四个好朋友趴在集装箱上帮阿朗写考卷的镜头是如此的熟悉。阿钧那句“这一定是吴智宇出的啦,出题都出错了,难怪我不会写”的确臭屁得可以。雯莉趴在阿朗肚子上想题的样子又是那么得可爱。最后,四个人写烦了,干脆把卷子揉成团,互相丢了起来。嬉戏的笑和着夏日的光,我想说,当10年、20年过去,关于学校,我们也许早已不记得在物理课本的扉页有条大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不记得那数不清的公式、定理、结论、诗词、观点,但化学书里 “At(砹)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中学阶段不讨论”的经典结论,课堂上那些背着写板书的老师互相扔过的纸团,那句鸭蛋儿老师还不如“牛皮”(人名儿)的臭屁结论,还有那段一起抄n长暑假作业的夏天的尾巴,都已经被刻下来,装在箱子的最底层,被我们狠狠压着,小心翼翼地不让他们偷偷地溜掉!
“‘世界上有可以挽回的事和不能挽回的事,而时间的经过,就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已经来到这里了,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当阿钧念起这《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文字时,我心里是一种涩涩的感觉。那些过去了就不会再来的时光,就像村上春树笔下的诸般爱情,永远停留在追寻、臆想和描绘的阶段,朦胧的很美好,美好的直到永远,可永远那儿——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却只有哀伤……
尽管飞扬的少年时代始终有朋友们相伴左右,但不可否认,从精神层面来讲,我们都是孤独的。就像雯莉不懂阿朗的执着,只是善良地相伴;阿钧不懂阿月的音符,只是在失恋后对阿月的歌声强加上了自己的理解,鼓掌并不代表产生了共鸣。所以,当阿钧想要一种“青春爱情全都死了”的感觉的时候,阿月忿忿地叫他跳进河里。如此的孤独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麦卡勒斯笔下的小女孩儿米克,她敏感、纤细、毛糙糙又孩子气,她把自己的世界分为“里屋”与“外屋”,里屋里有她的音乐、钢琴梦、各种新鲜有趣的小玩意,还有唯一明白她的辛格先生。但辛格先生心里只有曾经和他相依为命的安东尼帕罗斯,当安东尼帕罗斯一声不响地死亡,辛格也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很多人都感到,那个唯一理解我的人走了,留下来的是满世界的孤独。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并一定是悲哀的事情,也许,这就是那条被人类隐藏起来了的尾巴,能在独处时愉悦自己,没有目标的时候拿来追寻。
就这样,影片一直不愠不火地讲述着这个关于四个年轻人的故事,直到男孩儿小伟在纸船里写道,“妈妈,爸爸要带我们去找你了!”
男孩儿的妈妈死了,爸爸从此借酒浇愁。可是男孩儿比爸爸懂事,即使失去妈妈同样很痛苦,即使被爸爸指责为什么不在家照顾小妹,即使很想和阿朗一起踢球,但他还是去帮小妹找吃的,在最后还是乖乖地回到爸爸身边。我天真地以为,阿嬷的一个耳光打醒了爸爸,爸爸可怜而又深沉地叫小伟、小玲过来会使这个家重新开始,父子、兄妹三人手牵手一起回去的背影会给这段悲剧画上一个句号。但说什么好呢,爱情往往会让一个人的生命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还不是现在的我所能够理解的东西!
至此,这部干净的不能再干净的“YA”类型影片在两部单车穿过稻田的欢乐中结束,歌声很嘹亮……
“男孩睁开眼睛/开始等待下一次欢笑的机会再来/男孩有双翅膀/是灰色飞翔着和蓝天融合成云彩/起飞,起飞,起飞,起飞,起飞,起飞,起飞……”
.S.:至少对于我来说,这部YA电影还是太过理想主义了,因为导演在影片中力求对这类型影片带来新的想象。如他所说,电影里的高中生没有满嘴粗话,没有撞球泡妞开黄腔,没有吸毒嗑药混黑帮,没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暴力古惑仔加上迷途落入红尘的失意辣妹,甚至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叼过一根烟出现在镜头里。
但我们的青春却是试管中鲜红的血液,一定时间后,血液沉淀,透明的血清是干净的《夏天的尾巴》,而凝重的血细胞则是不透光的《九降风》。血液的沉淀跟随着时光的流逝,因为成长,所以那些黑与白的影像才在意识中渐渐明晰,为白获得的光荣,为黑付出的代价,在经过了Young Adult这段时光以后,我们开始真正地看清这个世界,接着,我们真的长大,接着,我们真的成年,接着,我们骨子有了一份处变不惊的淡定,接着,理想主义的“尾巴”进化于无形,唯有九月的风每年撩开内心的旧伤口——跟了多久,也就伤了多久……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五):我们停留了太久,以至忘记了该怎样飞翔
一部让人看完,回想起自己青春的电影.十几岁时的清涩,十几岁时的天真,十几岁时的勇敢,十几岁时的执着...
年少时的我们对眼前的事物总是辨别不清,可是依然想找出个确切的答案,情感也一样,朦胧着就喜欢了,一旦喜欢就没有任何人能阻止的了,哪怕最后分离,哪怕遍体鳞伤.那时的我们有着美好的梦想,我们想着想着就会情不自禁的微笑,想着想着就会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无比美好.那时的我们总想快快的长大,长大后就再也不必呆在让人厌烦的象牙塔内,写着再也做不完的作业,背着在也记不完的单词,上着再也数不清的夜自习...再也不必为考试而烦恼,再也不必为开家长会而害怕很晚回家.
影片确实唤起了我曾经历过的那段时光.让人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很洒脱...一些小快乐是成人永远无法理解和领悟的.
阿月送给陈怀均的一个吻,纯净的一塌糊涂.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美好而真诚.有些事情,或许只有在那个年纪才会发生,错过了再次拾起却已变了味道...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六):台岛青春
今天忽然想起了一个词,《夏天的尾巴》里,阿月趴在床上听磁带,妈妈经过时问她,“怎么听那么哭饿的东西啊,是不是谈恋爱了?”。“哭饿”这个词真好,你能用别的什么来替代它呢,哀怨?悲情?伤感?都没有哭饿来得生动和传神。
陈怀钧(张睿家)第一次到阿月家时,奶奶也坐在一旁的藤椅上好奇地看他俩,陈怀钧问这只猫叫什么名字,奶奶说“叫刈冰啊”,阿月说“阿嬷,不是刈冰是夏天拉”,奶奶又说“夏天不是要吃刈冰啊”。好有哲意。
暗恋班上女老师的陈怀钧躺在一个废弃的急装箱上用书遮着太阳睡觉,镜头拉近时发现那本书是村上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远处坐在小溪边无人处独自练琴的阿月吵醒了他,他对阿月说你给我唱个歌吧,阿月问唱什么啊,陈怀钧随手翻到一页,说,我就要这种感觉的——“世界上有可以挽回的事和不能挽回的事,而时间的经过就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已经来到这里了,就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好落俗套啊,但是却也喜欢),应该是赖明珠翻译的版本吧,我在林少华译的里就没看到过这段。
然后,阿月就自弹自唱了一首《给亲爱的你》(里面的歌都是由阿月的饰演者郑亦农唱的,她亦是此片的编剧):
“很想跟你说 如果丢掉一些傲慢你会活的更快活
很想跟你说 你孩子般的笑脸浮现让人好快乐
你不需要那麼快就作一个正确的选择
也不需要那麼急著想成为一个大人
你不需要那麼执著那些繁琐的忧伤
……”
橙草乐团的草哥在教大家练琴时说的话也很有意味:
“其实,音乐真的最好玩的地方是在一切都很公平,你看那个指板上,你只要动一格,一定都只会增加半个音而已。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样的事情,可是每个人的心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做出来的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就用大拇指,有些人喜欢用一根手指头,有些人喜欢用拍的,可是怎么会有这么多方式出现?我想应该是那个人已经无聊到极点了,等你穷极无聊到一个极点的时候,人的潜能就会让你做出一件更无聊的事情,然后通常那件事情就很可能是艺术的一个大突破。”
导演是郑宜农的爸爸郑文堂,他说,“电影里的高中生没有满嘴粗话,没有撞球泡妞开黄腔,没有吸毒嗑药混黑帮,甚至到了电影杀青之后我才惊觉,这个电影没有人叼过一根烟出现在镜头里,我只是想要反叛一下,为何青少年主流电影一定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暴力古惑仔加上迷途落入红尘的失意辣妹?我不相信!”
好一个我不相信。那种摇滚的、颓丧的、性解放的、抽大麻的、嬉皮士的、在路上的、乌托邦的、爱比死更冷式的青春,早已经留在了风起云涌的60年代的欧洲,生于中国70年代小城的大多数你我他,台湾也好、内陆也好,少年时光不都是如此简笔画,有什么值得言说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摄影师的镜头很唯美,边看边截屏,文件夹竟然有200多M了。有人说这很像岩井俊二的风格,可是你看到台南嘉南平原的寻常风光原本就如此,浅浅的小河、两岸繁茂的草丛开着不知名小花,高架桥、时常飞驰而过的火车,使劲踩单车才能骑到坡顶,一片片稻田,有着窄窄庭院的二层小楼简朴至凌乱却有热络的烟火气,杂物堆得满满、里外全是绿绿的花草……随便一抬手便是风景。
《盛夏光年》是在3月时和《夏天的尾巴》一起看的,与《夏》的那种由明显的桥段设计而成的清新民谣感觉相比,《盛夏光年》的故事显得更自然更现实一点,整部片浑然一气,有种潮湿而迷茫躁动的气息。导演陈正道生于1981年,真是又惊又妒。
电影里的音乐很下功夫,音乐人周志豪(HOWIE)与杨声铮(ZANE)为它创作了23段纯音乐,同名的主题曲《盛夏光年》是阿信、吉他手1976大麻、鼓手浊水溪公社罗伯和贝斯手自然卷的奇哥合作而成。而摄影师林志坚也曾是彭浩翔电影《出埃及记 》、《破事儿》、《伊莎贝拉》、《青春梦工场》、《公主复仇记》的摄影师。 (PS,原来不装emule直接用迅雷也可以下载veryCD上的东西呀,怎么不早点百度知道一下呢。)
有一小段,康正行(张睿家)从酒吧把醉酒的余守恒带回自己租来备考的小屋扶他躺下,然后自己也躺在他的旁边准备睡觉,余守恒忽然转过身紧紧抱住他,康正行又觉他是醉又觉他是醒,脸上的表情困惑紧张又有点不知所措,然后挣扎地就被强吻了,演得真好。张睿家真适合演这类闷闷的郁郁寡欢背负沉重的早熟少年角色啊,就是萨冈的“你好忧愁”那种感觉。
此时的配乐是“我们真的都没有失去吗”这首,钢琴起初在相同音节上来回反复,铺垫出有种悬念似的情绪,随着俩人动作的越位、情绪到达燃点,强音猛然起来直至激昂,然后再慢慢平息下来,旋律写得与人物的心理走向很贴合。
有人说台湾青春电影江河日下,在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蔡明亮《青少年哪咤》、侯孝贤《童年往事》等那类很深的现实折射和人文关怀的影片各自辉煌之后,就剩下些甜腻腻的男生女生恋爱故事,我却觉得当中仍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比如前时看的《练习曲》拍得也很简单却入心。也许是这个娱乐的时代愈发多了一些轻松,有时太过严肃的思考便显得有点累心吧。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七):纸船的青春
难得看到这么干净的电影了,有关青春,有关理想,或者不好说的一种东西,谁说长大就要逃避,讲述的是一个夏天的故事,窝在暖暖的被窝里,难得一个下午的惬意,有着心脏病的爱好音乐的留着利落短发的女孩,恋上老师的男孩,功课全优的女孩,功课不好喜爱足球的男孩,影片没什么情节,淡淡的叙述着,平静,安静,静谧,绿色的稻田,随风炫舞的彩色风筝,斑驳的光影,切在男孩女孩的脸上,肆意的青春在流淌着,不懂为什么,那里的大人抑或是老师像是一群丢了梦想的孩子,被刺破了的足球,还有那个猝不及防的拥抱,嘲讽吗?
嗬,简单的说,适合在淡淡的午后看的影片,属于青春吧,那个淡淡的小水塘,那个石板。少年青涩的吻,牵起的手,小纸船,阳光下的资优生,清新的音乐,6437966966
密码10237142008画面切换,伴着女孩的歌声,白色的飘起的裙角,我们如果忘了镇门做梦,,谁还有笑声,救回的小男孩,纯净的调调,太干净了,夏天的尾巴是什么颜色,蓝色的……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八):5点
1,这几年真的很迷台湾电影,就像更早的时候迷岩井俊二一样。淡淡的,干净的,却又是忧伤的。你说不出来究竟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情节吸引了你,有时你甚至说不出电影究竟告诉了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看过之后,总是有什么在心里蜿蜒流过。
2,坦白说,这部电影除了初吻那段,并不十分打动我。有可能是因为作为台湾青春电影,《蓝色大门》在我心中已占据无可撼动的地位。
3,总觉得张睿家跟《最遥远的距离》和《空房间》的男主角模样神似。看来文艺片里走同种路线的演员外貌也有共通之处。
4,草哥是好孩子,片中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始终认为,善良是作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5,如果这些年看过的台湾片中,描写的日常生活果真有真实对照的话,再加上这一部,我不得不承认平客先生的言论,台湾省人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华人中心智相对完善人格相对健全的。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九):我的夏天 异于电影的夏天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夏天吧,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我应该还不老吧,但看到“青春”这样的字眼时,还是忍不住的唏嘘。
台湾青春电影里的主角们总是有些叛逆,至少不是通常概念上的“好孩子”,好像只有这样才会有故事。其实,不是。
我是典型的好孩子吧,老师每日挂在嘴上的宠儿。尽管我与任何同龄人一样青涩,一样充满了青春的躁动和不安。我只是不说,我甚至连发泄的途径都找不到,直到今日,我看到那么多的青春电影,才蓦然懂得,原来那种悸动每个人都有,原来可以这样发泄。每个青春期的人都是孤独的吧,自以为与众不同,无人理解,忍受着并且享受着这种孤独,带点自怨自怜同时自恋的味道。中学时代吧,准确的说,应该是高中时代,永远穿着分不出性别,看不出身材的校服,电影里的清纯校服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东西。留着与男生一样的发型,日日奔波与教室与寝室。没有什么感情的困扰,坚信成绩就是一切的基础。然而,也不是不快乐的。课上,跟男生一起争论物理题,一直吵到眼泪都掉出来,下次吃橘子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分他一瓣;课后,在教室的阳台上往下放纸飞机、丢粉笔头,嘻嘻哈哈也不会觉得幼稚;看到只有120分的数学试卷也会觉得伤心欲绝,以为考不上好大学一辈子就真的完蛋;每天看自己课桌上的座右铭,并且坚信老师念的“天道酬勤”;中午有时留在教室自习,有大胆的同学打开电视,也会忍不住偷偷的看,却被闯进来的班主任骂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现在想想,觉得班主任的古诗词还真是用的出神入化;在晚自习上偷偷看《萌芽》,不仅要防备老师的时时勘查,还要顶住内心不断涌起的愧疚感;后期的力学题实在太难,每次都让我觉得绝望,好胜心又不允许我放弃,做了两节课后对答案发现还是错的时候,真的对高考感到无望。可是现在想想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心无杂念,全心投入,并且付出就会有收获的结果真的很棒。所以即使人人都恨高考,我还是觉得高考曾让我拥有过纯粹。
现在回想觉得可惜,为什么在那是没有接受某人的告白,那种单纯的喜欢从此再也不会有?为什么没有稍微叛逆一下,在其他同学的青春记忆里,我大概只是个成绩好的呆子?为什么不把生活过得绚烂一些,毕竟那样的时光只有一次?如果我当时就是不戴校卡,就是不穿校服又会怎样?如果我偶尔逃课有会怎样?如果我每天不上早读又会怎样?如果如果。。。。。。可惜我永远不会知道如果的后果。
这样想想,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没有虚度,都有值得拿来说的故事,不同的应该只是说故事的心情吧。
还是回忆,还是忍不住设想如果,真好,我的夏天,我们每个人的夏天。
《夏天的尾巴》观后感(十):十年,夏天的尾巴
虽然现在偶尔还是一脸不耐烦,没心没肺。但大多数时候却装作善解人意,且总是一脸温和的笑容,谦润得仿佛一个真正的25岁大龄青年。一门心思,要把自己往某个匠气十足的行业里塞,和一帮据说衣冠楚楚人面兽心的家伙整天相厮混。
这部叫做《夏天的尾巴》的电影,一看就是岩井的范儿,校园稻田乡村小路一例嫩绿嫩绿,穿着校服的年轻男女们不论美丑,都有一张让人嫉妒得发狂的干净的脸,上面没有鱼尾纹,没有黑眼圈,甚至连青春痘和眼屎都没有,他们和她们骑着单车呼啦啦地翘课,把废置的集装箱当球门踢并在上面画出笑脸哭脸小狗小猫以及其他,他就算在被罚站时也不错过冲心仪的她拌鬼脸的机会,他和她坐在水渠旁一边用帆布鞋点水,一边玩我可不可以亲你的老套游戏。
现在越来越困惑,十年到底算不算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它是长的,为什么十年前的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如果它是短的,那么十年前后的两个人怎么差别可以这么大。
写着写着就泛酸了,回忆这种东西呵,想来想去就是这样的。尤其是,一到了晚上12点还没睡觉,就仿佛乘着时光机器回到了过去的某个时候,或许回拨七年,或许回拨十年,重温那时的意气风发,咄咄逼人,青涩与苦恼,还有那时干净的脸。
夏天其实是一只猫的名字,话说这只猫,整日价无所事事的,就拿自己的尾巴玩,旁人看着再索然,可它乐在其中,慢悠悠地走着卧着眯着,不求什么目标,也不要什么结果,就在透明的阳光里,在木格的窗口上,爬来爬去,晃晃荡荡的,夏天过完了,秋天也到了——那就是我们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