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8-09 03: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不要回头》是一部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莫妮卡·贝鲁奇 / 苏菲·玛索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回头》影评(一):元素太多

  看这样的片子当然是看女神情节啥的都是浮云,曾记否《芳芳》里的苏菲玛索,曾记否《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莫妮卡贝鲁奇,前者清纯,后者妖娆年轻时代两者从未后对后,就像动作巨星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一样从未王对王,《敢死队》中,两王对上,一脸老态;现在两后相对,如何呢?妖娆的依旧妖娆,清纯的青春已逝。

  看完全靠女神在撑,情节支离破碎。苏菲玛索是法国的一个女作家工作不是很顺心。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个忽闪忽现的小女孩,然后发现自己的一切一切发生变化,工作环境丈夫子女母亲,甚至自己样貌(变成了莫妮卡贝鲁奇),逐渐神情恍惚,整个生活面临奔溃。然后在一堆照片中找到一张2个女孩和一个母亲的照片,然后到意大利寻找答案故事

  原来是二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幸存的女孩忘不了逝去的女孩而已。

  尼玛。你可以拍成死者视角,如《可爱骨头》、《孤岛惊魂》,小女孩的鬼魂回来看看;你也可以拍成多重人格分裂,探讨潜意识重大创伤后的心理防御,如《致命id》、《记忆裂痕》等等;也可以拍成魔幻惊悚,如《魔女嘉莉》。你什么都想加点,到底想哪样?

  这是部烂片,支持我看完的动力唯有想看看导演到底想玩哪样。

  最后想学《第六感》想来个大反转,其实只是像综艺节目广告后给题目答案罢了。只是最后两大美女坐在一块弹钢琴,低胸漏乳,两对好奶不错

  《不要回头》影评(二):那是谁?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思考,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高级思考能力物种,既然有了思考能力,就有了思想,在人类之间,个体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受着成长历程家庭环境因素甚至经济因素的影响,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荣辱是与人的思想共存的,因此物质因素也可以大大影响人的思想,只有衣食足,人类才开始思考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乃至人类本身,最简单的,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思想丰富了,加上对世界的迷茫渴望感情寄托和宣泄,就衍生了 “灵魂” 。

  “灵魂” ,我觉得应该是人类独有的,虽然部分动物有简单的思考能力,但我从来没听说有人说动物有灵魂。灵魂是非物质的,是人类思想意识幻想感情精神思想等组合成的,是对人类最美好的幻想,有了 “灵魂” 这个寄托,人类可以寄托心灵反思自己,并对未来有个美好的期待。当然,也有相当部分人对 “灵魂” 嗤之以鼻,不过因为是个人理解方式不同,也没必要纠结究竟是有没有。

  正因为“灵魂”是由人类自身各种意识所产生的,那么灵魂就千差万别,当人遇到挫折创伤,亦或遇到无法接受事情,亦或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内心的渴望就会幻化出另一个自己,亦产生了分裂,而由于幻化的场景满足了自己的渴望,自己亦开始相信这个幻境,生活在幻境中。至此,肉体与灵魂完全分离,无法分清,哪个是自己。

  珍妮就是这样一个人,其实珍妮是莫妮卡分裂出来的一个人。真实的珍妮,是莫妮卡童年好朋友,因一场车祸,死去的好友亲人,让莫妮卡深受创伤,因为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现实,她在内心中,慢慢将自己幻化成了珍妮,开始以珍妮的身份成长,结婚,生子,这段时间的生活,完全是处于幻觉中,在幻觉中,丈夫、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莫妮卡身在其中而不觉,直到有一点,生活工作的压力,开始撕裂她的心灵,那被她掩埋的自我,开始逐渐苏醒,渐渐的,真的自我与幻觉中的珍妮开始同时出现在她的身体,她开始发现,幻觉中的生活场景与真实场景的强烈冲突,她开始迷茫、恐惧惊慌,彻底看不清楚了自己。

  顺着记忆的片段,她开始寻找真相实际是寻找真正的自己。影片内,那个总在她附近游荡的小孩象征着她的童年记忆,顺着这些记忆,她明白曾经发生过的,和自己的困境。当幻身为珍妮的莫妮卡回到家,看到另一个莫妮卡在家中,也就是莫妮卡实现了幻觉与真实的剥离,她回头望向珍妮的一眸,意味着,她终于从珍妮的幻觉中走了出来,珍妮从此不再占领她的灵魂,珍妮,在她的回眸一笑中,成了一段回忆

  能追寻到真正的自我,是件好事

  《不要回头》影评(三):唤醒真我的人格之路

  一直到看第二遍才明白了 玛丽娜·德·范花巨资耗时十个月制作诡异“变脸”。

  这是痛苦的,正如这个挣扎在双重中的女主角珍妮。两位女主饰演得可谓天衣无缝完美演技将迥异的演员身后所诠释的主角保持统一

  从始至终,这位天才导演毫不掩饰地让你明白演员换了,但你的潜意识里毫不排斥也没有一丝丝的怀疑“变脸前后”不是再是同一个角色,对吧?

  要做到这点,相信两位女主下了相当的苦工来保持默契

  影片的主线是唤醒真我的人格之路,亦或理解为人格的析出与融合

  一、绿衣卷发少女--玛丽亚

  卷发少女其实是珍妮小时候意象,姑且把她叫做玛丽亚。她的出现象征着珍妮体内玛丽亚的复苏。绿色,象征着神秘,冷色调反映人物性格。相比幼年的金发珍妮欢乐天真如同阳光一般,玛丽亚反而变得灰暗,这是一分超越年龄淡定?亦或自卑天使一般的金发女孩在玛丽亚眼里是否就如此完美令她在珍妮死后想要取而代之。众多因素的存在,应该认为在车祸的一瞬间两个女孩真挚的友谊应该才是玛丽亚选择让珍妮在体内复活的关键

  我们的女主珍妮体内有两种人格,一个是人格珍妮,另一个是从八岁至今一直沉睡于体内的人格玛丽亚。

  在影片的3分26,珍妮第一次注意到卷发少女的出现,而此时她正在思考什么?关于那本寻找自我的小说(由于这本小说引发了珍妮对自己身世的探究,而这个探究才唤醒了被珍妮掩埋于内心深处真实的人格,我把它叫做玛丽亚——既珍妮的本名),在玛丽亚被唤醒之后,卷发少女出现了,在哪?在珍妮身旁注视着她。起初珍妮并没太在意。可见少女在珍妮看来“非常真实”,可珍妮走后少女消失了。暗示少女也许并不存在。

  珍妮身体的变化就是精神变化的写照,这是整部影片的表现手法。所以认为珍妮第一次在扶梯上犯晕就是她潜在人格开始苏醒的征兆。此刻她的上司所施加的压力和真我的探究使他精神异常脆弱,于是卷发少女再次出现并立刻逃离了。珍妮似乎看到少女遭到了车祸,珍妮正想一探究竟,便被疾驰的车辆吓退了,可是她没有继续探究小女孩的下场,这暗示小女孩的车祸可能是珍妮的幻想,车辆的鸣笛声将崩溃状态下的珍妮吓醒。就好象梦游的人被吓醒,此时脆弱的珍妮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也承受不住压力的珍妮在人行道上痛哭。

  玛丽亚的深夜拜访,似乎是珍妮体内两种人格的纠缠,在此之后玛丽亚一直到回到珍妮寻回家乡后才出现,期间,玛丽亚到哪儿去了?她已经进入珍妮体内,不,人格玛丽亚一直“沉睡”于珍妮体内,应该说是珍妮的主观人格不在将人格玛丽亚排斥在外,反而让她慢慢占据了肉身,直到最后将人格珍妮从体内分裂出来。

  二、珍妮的母亲、孩子和丈夫

  珍妮的家人形成侧面对此,是珍妮眼前世界变化的表现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珍妮记忆中家人的形象,可见人格玛丽亚一直存在于珍妮潜意识里,只是珍妮选择了让以人格珍妮的形象面世。

  珍妮的母亲仅于珍妮和玛丽亚之后出场,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珍妮的母亲利亚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就算关心也是装出来的。”而珍妮与她一样,她的丈夫和孩子说她“高高在上,从不关心他们。”

  珍妮的母亲也不关心珍妮的孩子,她让孩子们在一张堆满脏酒杯和脏盘子杂乱不堪的桌子画画,旁边充斥着赌博的打牌声。利亚让孩子呆在眼前,似乎是为了时刻看护着他们。而实际上她与孩子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管利亚再如何极力地想掩饰掉这种生疏感,却力不从心亲情伪装不了。

  同样,珍妮面对母亲的关心也非常反感,利亚的关心也非常僵硬,让人觉得像陌生人,那么不自然。这在两个成年人之间就暴露的更加明显。然而珍妮的孩子对珍妮也并没有表现非常的信任自由感,孩子缺爱,但她却爱不起来。她把自己伪装成女强人,忙于工作。独断,自我,甚至对深爱她的丈夫也言语刻薄,表现得不近乎人情

  此时珍妮和利亚之间难堪母女情为后面埋下了伏笔。随着情节慢慢推进,这种不安气氛也越来越浓。

  影片的将近50分钟,现实生活的矛盾被推向高潮,珍妮不得不回到母亲身边。珍妮与利亚展开对手戏。母亲利亚的无视将珍妮本就绷紧的神经逼到了绝路上,一番激烈的争夺人格玛丽亚最终成功占领了肉身。利亚在家中一边熬粥一边不断的克制自己。利亚对珍妮的爱是存在的,但无法如亲身骨肉这般深刻,伪装的母爱考验耐心

  三、摄像机与照片

  摄像机是导火索,而照片是线索

  摄像机一出现,人格珍妮就本能的排斥它,(让我想起了鬼魂讨厌照妖镜什么之类的,开个玩笑),不单单成为是家庭争吵中的导火索。

  它的出现将人格珍妮撕开了一条裂缝,让玛丽亚得以从裂缝中疯狂生长起来。它记录的是事实,却暴露了珍妮人格的不真实。起初我们和珍妮一起怀疑摄像机,因为我们都认为这种表面存在的(那些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听到的)是真实的,那么一定是摄像机才是有问题的。

  而事实却非如此,导演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心理历程,寻找真相。从此刻开始珍妮的自我肯定被慢慢摧毁,瓦解。

  摄像机和照片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是人格珍妮平时所未见,或者说是有意避而不见。我们所通过珍妮眼睛看到的场景变化,也是珍妮精神意志作用

  本片中运用了很多照片,很多时候都只给了一个短暂镜头,但无论何时它们的出现都起到了重要的最用。它们是历史证人,是带领珍妮一步步探究而来的线索。

  四、珍妮的自我认识

  为了清晰一些,与影片同时进行

  珍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整个影片的主线。

  洗浴: 影片从珍妮洗浴的镜头开始。

  从开始到将近两分钟,我们一直都无法看到女主(一下称作珍妮)的脸。近一分多钟我们只看到她的后背手臂,镜面上的倒影,唯一一个带有雾气的镜面仍然隐藏了她的脸。朦胧的镜像,暗示着珍妮的身份在将是一个迷,电影中常用寓意手法。这似乎也是女主内心的挣扎,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洗浴,我们会在冲洗的时候独自思考一些事情,珍妮在喃喃着,在思考着。是什么让她困惑,如此这般地需要好好冷静冷静?

  此时困扰她的问题应该后来在办公室不停喃呢道的 “我是谁”

  先于珍妮的脸,我们看到了她意象中的照片,(在变脸之前我们可以认为一切主人翁所看到的,皆是出自于她大脑中愿意让她看到的东西。既是她大脑中所认可存在的意象),此时我们看到了珍妮早些年的照片,珍妮甚至对着照片抚摸了自己的眉毛。这轻轻的举动证实了她内心的不安,但同时也消除了她的不安,让她从犹豫变得坚定,我们在这里不难看出苏菲精妙的演技,(导演有意让观众存在这样的先前意识,没错这就是珍妮,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和以前有着一样的眉毛。一样的脸。)接着她开始自信梳妆女人对自己的打扮,是一种自信的表现。)然后妙曼身姿走回自己房间,镜头跟着切到珍妮的房间,并不是一个一尘不染一丝不苟的房间。相反它随意散乱中处处都散发出一种自由欢乐幸福气息

  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为我们拍摄了大量的背影,其实导演惜时如金。正如珍妮所说,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从物到人的改变

  桌子的改变开始珍妮认为是家人的恶作剧,但家人表现出的莫名其妙让她恼怒不堪。这只是一个开始,她翻找旧照片为了找到证据,但结果出乎意外。接着从物到人一个接一个变成陌生。此时镜头后我们隐约看到墙上的照片也变了。这似乎是人格玛丽亚在挣扎脱茧。

  然而当珍妮来到自己熟悉健身房,发现这里还未变。一切似乎不过是虚惊一场。此时人格珍妮将玛丽亚打到又站回了格斗场中央

  于是强势的人格珍妮开始想要还原房间,为了确认自己的孩子,珍妮给孩子理发摸索孩子发迹下的痣。此时孩子又变了,墙上的照片终于给了特写,它们的的确确变了。珍妮终于开始怀疑自己。此时她已不再自信,或者说人格珍妮再次开始动摇。终于母亲的出现让她如释重负,她从未这般开心于见到利亚,因为利亚没变。导演如此一松一紧地让两个人格展开了几个回合的斗争,悬疑跟着升级,直到那晚丈夫当面反驳了她的记忆。玛丽亚终于脱壳而出,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晚玛丽亚便再次出现于珍妮家中,此时面对玛丽亚人格珍妮开始混乱不自觉的流泪、辨不清方向、失忆 最后变脸。陌生的一切甚至让她和丈夫的感情走到尽头(这并不是失忆症其实是人格玛丽亚被唤醒,让她看到了真实世界的东西。)

  珍妮本身的变化不如周围世界的改变快,珍妮的变化是一点一点的蜕变。畸形的珍妮正如畸形的人格。

  决战赌场:

  玛丽亚的破茧而出在母亲的赌场,面对珍妮的求助,利亚并未动容相反她感到难堪。珍妮颤抖喘息被忽略在一旁,不安和被无视的愤怒让精神遭到巨大压力,珍妮再次面临崩溃。在这种嘈杂、冷漠中珍妮和玛丽亚展开了最后一次较量,激烈的冲突表现为人物面容的恐怖变化。苏菲再一次用精妙的演技征服了看客的注意力,将人物更换前后的差错和走位完全掩盖过去。

  追查线索:

  在母亲利亚的家里珍妮的手臂出现脓包般的肿块,利亚阻止她继续探究过去。但意外发现的照片成为了珍妮追查的线索。被唤醒的珍妮回到家乡更认出了一些记忆中的东西,包括墙上的照片,从后面照片墙变为镜子来看,证实了她的幻想来自于记忆。此时她手臂的变形越来越严重蔓延到脚。(之后我们知道珍妮,此时应该叫做玛丽亚,人格退化,还原到八岁女孩玛丽亚。导演让腿上的肿块成为后来一直导致她无法直立行走的诱因。)

  知道真相:

  到了最后反而越清楚,珍妮见到了母亲,和自己的哥哥(珍妮一直把他的形象当作自己的丈夫)。甚至人格玛丽亚再次现行,来帮助珍妮找到自己家中,来帮助人格玛丽亚完全复苏,来帮助珍妮实现双重人格的分裂。每当珍妮的记忆被唤醒,精神上的波动都表现在珍妮本身。最终隔门珍妮听到了母亲于兄弟的对话,在真相面前,珍妮在自己的家中实现了蜕变,她还原成八岁孩子的模样。

  伴随着回家的铁轨声,玛丽亚永远的复活了,人格珍妮并未死去。珍妮能自由的将两种人格控制体内,让她们继续深情甚至超越了友谊,她们同享一体。在落日的余晖下,玛丽亚与珍妮对视,她们独立于世,但又长久共存于精神中,拥有共同的思想。末尾,导演再次让她们共存,附体合二为一。

  《不要回头》影评(四):顶级美女变脸秀

  苏菲·玛索自己都不敢说是法国演技最好的女演员,同样莫妮卡·贝鲁奇也离意大利伟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离。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俩成为欧洲最具人气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区别于好莱坞的成熟魅力,超越于普通意义的性感,让这两个女人占据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封面。国际化的路线很成功,都已年过四十的法国、意大利女人,也不满足于充当花瓶。毕竟再瓷实的肌肤无法抗拒皱纹变成裂痕,寻求演艺形象和表演类型的突破,玛索和贝鲁奇再走不同的路,本无交集。这一次的《不准回头》,至少观众看到了她俩的努力,谁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轻的苏菲·玛索,这两年已经开始初执拿导筒,反响波澜不惊,远不如她做演员受关注。贝鲁奇在美国和法国影坛频繁出没,也试图突破花瓶定势,接下几部考验演技的剧情片,可结果并不理想。欧洲的女演员,当成她们俩这样也算是极品,借一部电影名来说,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众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美貌压过了演技,总与“伟大”二字隔洋向往。与花瓶相对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准回头》的导演玛丽娜·德凡就是这些年法国电影圈进步颇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纪并不大,却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显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奥宗等师兄弟的片子里编剧、出演,可算是颇具才华,能导能编能演的新锐女影人。《不准回头》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长片,上一部处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赢得圈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一次再接再厉,作为新人直接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纠集两位顶级美女,和众大师同台,前途颇为看好。

  这部《不准回头》的立意,还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称来概括:两个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国人让娜就“藏在”意大利人玛丽娜的“皮囊”里,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让娜,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身体突然发生巨变。不单是自己的相貌躯体,就连身边的亲人,环境都通通抹去,诡异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忆,带领观众一起寻找缘由,一切都是从回忆录开始,而记忆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变成了诡异的悬念,时空关系完全错乱,苏菲·玛索陷入了超现实的迷雾中,观众也跟着兜圈子,最终才发现导演的意图,像是看了一场变脸魔术秀。

  影片在叙事上的刻意迷乱,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讲述并不复杂,但德凡显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简略。《不准回头》里运用了先进的电脑特效,模拟出苏菲·玛索逐步变化成莫妮卡·贝鲁奇的每一个阶段。而且这种变化要伴随着剧情,而不是一个镜头几秒钟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几分钟,让娜的脸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两个美女的面部特征生硬地拼贴在一张脸上,变得怪异且丑陋。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却毫不惊讶女主角的变化,人物和环境的一再变幻,已经模糊了真实和想象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实引用了“心理重现”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惊悚片一样,观众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错觉。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亲和丈夫孩子的模样,家庭出身等等,让娜必须从童年诞生地去寻找,就像心理医生的催眠一样,从记忆深处找回自己。《不准回头》所做的就是拍下这个过程,主观与客观混淆,真实与错觉并立,灵魂与肉体重合又分离。

  这是个不俗的剧本,可惜德凡的处理过于魔幻,有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叙事。有时候观众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逻辑,填补漏洞,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处理的有点绕,前半段故布疑阵,显得累赘且拖沓。这种寻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让娜从照片中认出生母,毅然前往意大利南部的段落,成为这个悬疑故事的真正转折。熟悉此类题材的观众,已经可以猜出事情的由来,逐渐接受导演的处理方式,再从女孩的视角来陈述就顺当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悬念就设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过戏剧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这部《不准回头》则显得“机械化”了。

  作为商业片,影片的最大卖点还是两位欧洲顶级美女的“对决”。影片中由于只是一个女人在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对手戏。一人一半剧情平均分配,苏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后半部,仅有结尾处的一次对视,算是完成了灵魂对肉体的“交接仪式”。至于谁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丝自有评判。个人以为,相比之下苏菲的疑惑和恐惧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戏份可以发挥,观众的情绪也随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调动。到了后面莫妮卡回意大利的寻找,故事已经顺畅明朗,再辅以童年记忆的闪回,留给表演上的空间并不多了。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原来美女也是一场“真实的谎言”。

  遗憾的是,相对保守的法国影评人们并未赞同导演玛丽娜·德凡的煞费苦心,也一点都不给两位女明星面子,《不准回头》公映后的评价并不高。应该说,观众对于这么个悬疑题材还是报以很大的好奇心的,这不是一个平白直诉的乏味故事,演员形体的异化,甚至带有一点cult风味,算是难得的尝试了。然而问题就在这里,把《不准回头》当艺术电影看得影评人们,觉得导演和编剧故弄玄虚,卖弄特技;而把影片当商业类型看得观众,又无法完全接受其表现手法,缺乏简单易懂的叙事逻辑。或许是期待高了点,最后的票房并未有预期的理想。但若仅此就给两位女星下一个评语,尚为时过早。毕竟她们俩为了首次合作,表现地很卖力,在风韵犹存的岁月里,用这种“破相”的对决方式留下银幕痕迹,这已经需要份勇气,还是对得起影迷们多年的追捧和迷恋的。

  Luc,2009年6月于法国巴黎

  发表于《看电影》7月“法国来信”专栏,转载请注明

  《不要回头》影评(五):驻足,回头看看

  浓厚的姐妹情谊,把自己的一生都当作她人来活,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一件事。眼前生活的一切都是自己虚幻的,自己的丈夫、儿女、母亲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却被自己幻想成了其他人,他们对自己的关怀、对自己的爱,自己接受着,可是却是当成另一个人接受着,一生以来,从未为自己活过,这样于自己而言,悲哀吗?可是,自己却让自己的姐姐“活着了”。而自己却“死了”。

  即使已经明白自己所经历过的一起,明白了自己的姐姐已经死了,可是自己仍旧幻想着她就在自己的身边。她深爱着自己的姐姐。

  影片一开始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即使看不懂,但是苏菲的姿色还是能让人一直看下去。两个女主演都很多魅力,仅因这两个美女,这片子也值得一看!

  有些时候,驻足,回头看一下,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人生虽然很短,但是也不要一味的往前走,向前看固然好,但是也别忘了身边的他人对自己爱和关怀,往后看看,还有很多关爱自己的眼神在望着自己,那些眼神一直在支持着自己。

  《不要回头》影评(六):为了记忆童年性幻想

  咳咳,小时候性幻想最多的两个女人同台,想当初纯真年代多少卫生纸冲进下水道……

  虽然现在老了,性幻想需求也没中学那么亢奋,这不流行复古么,姑且追忆一把。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然则,其实芳芳、勇敢的心这些早期电影里的苏菲玛索不怎么令人有性幻想,而自从看了她的全裸发现还不如一些认识的女生,多的是精神需求。

  真要时光倒退,假设我们同时代,又把这女人推到面前与俺平等相处,偶估计不会喜欢,闷骚+神经质+文青——最不喜欢的类型-_-

  用流行的话说,早期苏菲是典型的傲娇受,推倒推倒!

  倒是“忠贞”里的熟妇形象令人更有欲望。

  至于莫妮卡,她的存在就是满足全世界男人的肉欲,偶总是忽略了其还不算坏的演技。

  当然,偶一直怀疑真跟此等“大只”的女人上床会不会有些不习惯,

  诸如某暴力片激情桥段中体现的强气攻+强气受的强气熟女床上风范,非一般的肉欲绝非凡夫俗子可以消受的,只可YY不可近玩哇。

  毕竟只是童年YY嘛,无需较真啦。

  《不要回头》影评(七):不要回头就别胡大了

  有很多人说,怎么也要为了两位女神主演而看本片,而看后的反应常常是看不懂这部影片。有人多人说,开始看的时候,他们会想到“大塔”的片子,《两生花》于是开始往世界上是否存在两个同样的人,异象时空,平行世界,这类题材上靠拢。后来我粗草的看了一遍,不得不说这是一类小众文艺类电影,因为最近这些日子,脑子里正要拍一部女性的情感悬疑类的电影,有朋友推荐我看一下这部片子,说可以,有些借鉴。《不要回头》其实在我的理解里很直观,很感性。很奇怪的是这部片子对于我的观感经验来说,看后完全没有障碍,我很清楚也很能理解这位狮子座女性导演的思路已经所要表达的貌似抽象的概念,甚至到最后,我用个人阐释,依然看的热泪盈眶。这部法国式情感电影,为我们揭示其实是情感的归属,和情感归属背后的虚无。于是我把它解释成为——占位的人生与灵魂的偿还。

  珍妮事实死于那场车祸,玛莎莉奥(贝鲁奇)是珍妮的姐妹,生长在意大利,在于珍妮共同经历了那张车祸以后,于是活在了珍妮的精神影子里,或许因为玛莎活了下来,出于一种爱的心理, 她自然地把珍妮的生活继承了下来,随后母回到了优渥的法国,展开了新的人生(即珍妮的人生) 她把自己看成了珍妮, 在珍妮式的成长中长大, 后母也带珍妮般的爱着她 ,这样优雅 优越 幸福的生活使她拥有了美女作家的身份, 和美满的四口之家 。而她真正的的自我 ,玛莎, 她把她停留在了意大利 。或许玛莎不能接受 生母及家人抛弃她的事实, 或许 出于车祸后的人格撞击 对死亡的 珍妮的爱和愧疚 ,玛莎一直都把自己认为是珍妮 ,直到 出版社搞得她压力大, 和有一天 忽然觉得一切似乎十分怪异 ,她才重新察觉 踏上了 重新寻找自我的灵魂之旅 ,而回来后的火车上, 她终于梳理 回到了 原本的生活, 珍妮式的生活。 但是 她也终于认清 那个真正的自己 镜子里的(贝鲁奇)。

  再说说女性,女性电影,和我的个人经验,我一直十分热衷发掘女性情感心理,所以也选报了老师的课 心理大智慧,希望保持敏感,对女性,以及同性感情,与《两生花》的手法惬然相反,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自己。但是,内心里有两个自己,我不把他解释成是精神分裂症这种心理疾病,我认为这事实上是一种普适,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的记忆,被我们无意识的划分成每个散点,散点的划分,源于我们内心的热衷。譬如,我们时常讲,在某某地的那段时光、和某某人一起的那段时光、与某某物的那些日子、甚至,那个 “某某 ”是客观不存在的, 我们虚构出来的。所以,人活的才会时而茫然,因为我们常常,“不小心”被我们自己欺骗,所以,如果人可以按照某种惯性,寻找某种 ,永恒的 、客观的 物 、就会使我们增添安全感 。我们会选择那些 ,我们儿时记忆里的、 或者以后认为“好的 东西 ”为标的。《不要回头》便是这样,当贝鲁奇成为珍妮,我哭了因为 我深刻的体会着,那种迷失,当我们每日努力的活着、成长、 成为我们想要的那个人 、或得到那个东西时,我们在迷失。深深地迷失。 我们同时失去自我 ,我把我留在了哪里?我还需要才可以 找寻 ?

  《不要回头》影评(八):你看到过另一个自己吗?

  由玛丽娜·德·范执导的影片《不要回头》可以说赢得了很大反响,本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女作家由于自身的精神问题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变换成为另外的一个人。曾经看过一部影片叫《黑天鹅》,与这部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看你如何面对。《黑天鹅》中的女主角为了演好黑天鹅而虚构了一个世界,最后自杀。可是《不要回头》又展现了另一种画面,在压力的迫使下,珍妮女作家想象自己的头发变黑,脸部发生变化,就连手腕和小腿也起了许多脓包。一般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归类与惊悚和悬疑,因为那里面展现的东西过于虚拟和古怪,就例如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她看到的居然是一些照片。

  本片的主线就是寻找照片上的女孩子,在珍妮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危机。她的胡思乱想使家庭乱成一团,为了寻找真相,她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

  但是,当她再度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时,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而那个虚构的女人代替了她的位置。最后,本片展现了两人合为一体,却又彼此分离。其实,那个女人就是珍妮的内心,是无法消失也挥之不去的。

  本片最精彩的看点就是苏菲·玛索的一次次茫然失措的眼神和她的害怕的心理活动。我们平时看到的法国电影都是浪漫而唯美的,这部法国电影同样是这样。虽然在浪漫中加入了惊悚,但是家庭的生活却足以展现一个和谐的画面。

  《不要回头》影评(九):两位欧洲美女的“对决”

  《不要回头》由Entre Chien et Loup、 StudioUrania等公司联合制作,于2009年5月16日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该片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

  该片不是关于一个漂亮女人失去美貌的故事,而涉及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确认。它的主题源于担心自己所熟悉和亲近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陌生的恐惧。主人公让娜看着围绕着自己的世界一点一点发生变化,她的环境在未知中失去平衡,自己的脸渐渐变成别人的面孔。导演想把这种对自己体内正在发生的变化有所感的焦虑用影像表现出来。

  主人公让娜的焦虑和对真实的渴望是粗暴的,她想看到真实,为了获得真相她宁可让自己的直觉经受痛苦的扭曲。导演表示,他曾经需要了解这种充斥着暴力的情感纷乱,但接下去,暴力并不是吸引他的元素。他相信他的人物和观众都不希望只看到暴力。他不喜欢刺激,也不喜欢惊悚效果。他只是将自己融化在情感之中,并将此与观众分享。

  影片的最大卖点是两位欧洲美女的“对决”。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

  《不要回头》影评(十):往事不可回忆

  不要回头,不要回忆,我们的往事总有一些藏在心里,不敢去碰不敢去想。直到有一天彷徨无助,才再次钻到往事里,哪怕往事带着的只有痛苦,也不会再有顾忌,因为,此时只想让自己的心再一次有感觉

  不要回头,作为一部描述精神世界的电影,当两个思想出现在一个脑袋里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处理方式,显然是非常的不够好的。或许,应该加点奇幻,或许,我希望这部片子拍成惊秫片吧。

  按照电影的简介,女主角是因为写作的压力而变得精神恍惚,开始迷失了自己,然后藏在心中的往事也终于不愿意再沉默。一部寻找自我,和为往事找到解脱的故事也就这么开始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带着神秘的故事题材。

  可是,因为电影的表现不力,往往已经看了一大半还不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直到最后的车祸才明白这个电影在讲些什么。但是却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反而是有一种像是愚蠢地吃了一顿毫无滋味的晚餐的感觉。我看完电影之后,一直搞不明白开头的那段关于写作的对白有什么意义。我甚至以为这完全多余的,与后面的内容无关的东西。直到我看了豆瓣的简介,才知道原来是压力引发后面的故事。

  不过,这也太扯了。这一点非常不好,实在是非常不好。电影不同文字。文字可以通过片言只语让人了解到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电影却要有强烈的信号才能够让观众明白,人物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而这个电影选择以这一点小压力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失业,受挫,从新来过,这些充满压力的事情,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人群中发生,谁会相信因为这一点小压力就让人心灵承受不住,要发疯呢?恐怕,这也就是这部电影变得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了。

  好题材,也是要有好的表现方式才能够成为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应该让每一个看的人都明白。而不是要人看了简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