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洛弗档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科洛弗档案》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3 16:1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洛弗档案》经典观后感10篇

  《科洛弗档案》是一部由马特·里夫斯执导,丽兹·卡潘 / 杰西卡·卢卡斯 / T·J·米勒主演的一部科幻 / 悬疑 / 惊悚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一):多部不同风格混合炮制并被幸运选中冠以科幻大片的电影

  很多人说看着头痛 NO NO NO 我做人很客观 呵呵~

  这个片子是同类电影的精简豪华版 镜头控制很好 真实却不混乱 如果你偏头痛 那是因为目前你所在的社会局势混乱....以后省略(咳嗽)

  那么女巫你就连想也不要想了 虽然它算是同类影片的成名先锋~但毕竟成本不同....

  这种拍摄手段被多次运用 但很多平时不泡电影的人 没怎么看到过 所以就说创新....

  这个影片没有谜团 没有什么新鲜暗喻 和视角

  纪时风格的胶片版本 最近很多

  怪物开始像金刚 后来迷雾里面的蜘蛛 后来 哥斯拉 最后我好似看到了克鲁姆...

  至于什么国家行为 没到这的考级别的电影呢 呵呵

  看晚一季X档案你在说话 而且人家还是相差20年的作品....

  还有一一定联想到了 我是传奇的某些模糊的记忆...

  情节很复古 一些你都见过 又忘了 在见.....反复

  影片偏后 哭喊的 装出 无错的神态 什么想像不到!!! 什么怎么会这样!!

  没有阿 没有阿 我也要喊了!!!!

  现在整天看着的不就是以后要发生的事情么? 那时的选择都为你都编辑好了

  应急措施 最安全选择 你应有的愤怒情绪 你强调的人权 呵呵

  对了这里插播美国和平演变的计划 来自CIA

  警告!这可不是电影

  继续...

  好似科教片 不过这个片子称不上的 就拿个电池给女人打电话...着算什么阿

  我们就一贯的套路走 反而是中了国家设计好的计划

  另外我讨厌Marlena这种类型的角色 刻意表现自然的做作类型 这种角色也很没创新阿~还不如美女多一点呢~~~呵呵 开来我也老了 ,,,老年人图快乐!

  Lost的编剧 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实话说 我真没看过三集这个门槛 我们不能人家玩什么就跟什么 可能人家是在讽刺一些电影也不好说~~~

  最后 我恳切的说 它和迷雾没有N点关系.....完全没有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二):最佳记者和最佳导演

  从头到尾都让观众跟随DV镜头

  很有想法

  LOST三人组果然拍电影也不是盖得

  有人说镜头太晃受不了

  我觉得晃得还不够

  真要是DV在那种情况下的记录

  肯定晃得更厉害

  你能想象拿着一个DV逃命的情形吗?

  那种情形下镜头还能对着前方让你看明白正在发生什么

  估计最有素质的战地记者也做不到更多

  那个摄影师还真把自己当成专业的了

  这种信念支撑他直到最后也不丢下DV

  结果因此而挂掉

  不过这些“不真实”的元素不可深究,毕竟这是一部电影

  真要有个人在灾难中拍出了这样有情节有镜头感还正好没事给你穿插几个

  男女主角过去欢乐的片段的DV

  那他真可以去拿普利策最佳现场新闻摄影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双料大奖了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三):珍惜时间 珍惜生命

  片尾曲正响 终于可喘口气

  不知导演设计过没镜头 反正观众不会在乎 配乐钱也仅投点版税和片尾部分 所以你可以不受任何技术影响去欣赏此电影 一切都是为真实二字服务

  幻想如果此片放于新闻联播等可信度较高节目 现实世界会是怎一番景象

  前几年听说美国早前曾发生过通过广播发布的恶作剧 搞得及其真实 令当时正听那节目的美国公民真以为外星人将袭击地球了 现在试同样计量估计就没几个人信了 当今科技可把世界末日的无数种景象制作成画面 科技使人变得聪明 没那么好忽悠了

  年幼时时常幻想此类情况 真遇到我会作何动作 找寻心爱的女孩 营救家人 与外星人决斗成为英雄。。。这都是曾经想过的

  考虑考虑 要不要弄个秘密组织 计划出一假末日 记录下来 大家会更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么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四):一流的电影营销,二流的电影故事

  这部电影有一个中文译名,叫做“苜蓿地”,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怎么会翻译成这样的?

  闲话少说,单论故事本身,cloverfield这部电影并无什么新意。怪兽也罢,野兽也罢,袭击大都市的故事早就给人玩烂了。至于伪DV式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方式,也不过是炒冷饭而已,N年前的女巫布莱尔(死亡习作)早就出现过了。至于片中的感情线,也是俗套的不能俗套。说电影本身的故事,属于二流的品质,感觉还有点高攀了。

  但为什么这么一部资质平平的电影能够有不错的票房。电影的营销是最大的功臣,可以说,这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个电影的包装,策划。预告片,海报,广告都无一例外的剑走偏锋,其营造出来的效果就是--你如果不看Cloverfield,你就out了。

  说说自己的观感,看完Cloverfield之后,感觉三个字:第一,“短”,整部电影下来连字幕在内也就85分钟;第二,“摇”。由于是伪DV的拍摄方式,因此镜头的视角是摇左又摇右,如果是在电影院那种环境里看,估计我会头晕;第三是“仿”,不仅仿造了怪兽,还仿造斜楼,仿造了飞机,仿造了自由神像的头,还仿造了许多许多。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快餐式的电影,imdb上的7.8分有点偏高了,估计二年之后肯定会降到7.2,7.3左右的水平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五):Lost的编剧不是随便盖的

  為令大家容易明白Cloverfield發生乜事,我將所有本地外地網上資料精簡成以下FAQ,希望幫倒大家,唔好浪費左導演及電影公司既心血

  Q:Cloverfield 是一套什麼電影?

  A:是一套互動形式既新類形災難電影,大家看前看後都要在綱上找資料

  Q:NewYork究竟發生乜野事?

  A:受到至少兩隻或以上的變種大海怪及其寄生蟲攻擊

  Q:點解會出現變種海怪?

  A:事件由一間藥物/科技公司”Tagruato”(男主角既新公司,”Slusho”既母公司)響太平洋既研究中心受不明物體襲擊開始(新聞有講,留意ref),呢個研究中心位於New York以西既太平洋水域,最深海溝之上.

  Q:有關這實驗室,可以詳細知多d嗎?

  A:可以,太平洋既研究中心”Chuai Station”係”Tagruato”公司所屬”即係男主角份新工既日本公司(Slusho)既母公司”有關Tagruato公司既網頁(ref 01),”Chuai Station”受襲擊後”Tagruato”話係俾t.i.d.o wave(一個美國環保組織?)襲擊,t.i.d.o wave發言人立刻否認(youtube news 有講),同樣,18/1前t.i.d.o wave個官方web site(ref 02) 仲上到,但18/1後俾軍方lock左(原因不明),slusho係日本一間健康飲品公司,亦即係請主角去做副主席既日本公司,slusho公司既官方網 頁(ref 03),以下係男主角將會上任既日本飲品公司Slusho飲品既廣告

  Q:’Slusho’是什麼東西?

  A: ‘Slusho’係一種類似redbull的健康飲料

  Q:日本’Slusho’與此事有關嗎?

  A:絕對有關,用黎提練’Slusho’既產品原料其實係好有問題(導致怪獸出現!?),’Tagruato’ 可能從地底不知抽取

  了什麼不明物質用來製造’Slusho’而不小心令在深海物種異變!!之後發生實驗台受襲事件?以下有個網入面幾段片係講關於佢d產品,食左會令生物痴線(ref 08)

  assword:jllovesth

  留意第5段, Jamie會拆果個包裹

  留意第8段食左包野

  留意第9,10,11都傻傻地wing wing地咁

  !!!!!

  Q:那上小形會吃人的怪物是什麼?

  A:那些名叫”Bude”,是寄生在怪物身上的寄生蟲體,靠吸怪獸身上血液為生

  Q:為什麼被Bude咬後會爆體而亡?

  A:因為Bude體內有一種異變毒素X5N2,令人急速壞血(類似伊波拉)

  Q:怪獸最後死了嗎?

  Q:紐約還在嗎?

  A:不在了,在最後政府的”移平計劃”後巳消失了,留意電影一開頭時介昭這DV帶是巳經國防部高科枝處理修補,”這帶是在以前稱為紐約的城市內中央公園廢墟掘出的”

  Q:是何人重看這DV帶?

  A: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因檔案是一級機密(只有總?及國防部長可接觸,而開場時左上角Login紀錄是寫著國防部長)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六):混合物

  可能是因为先看过Im legend,28days later,28weeks later这些片子了吧,感觉这部片子很想这些片子的混合物,呵呵

  这么讲还是不公平的,当然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DV的角度

  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总算没浪费那点时间去看

  让我觉得不大爽的就是他们死里逃生设计的不是特别符合逻辑,就算猫有九条命照他们那样也死过几回了:

  在街上不会被任何下落的砖块或者玻璃砸到

  夹在怪物和军队中间也不会被枪子儿打到

  遇到小怪物不会被伤到(只有一个人被伤到了)

  那个被救的胸口穿铁钢筋的女孩还跑的很利落

  等等等等

  另外就是结尾也不是特别爽,不像上面提到的几部片子那样结尾心里有一些踏实的感觉,不过这样结尾倒是很有拍续集的希望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七):《科洛弗档案》:别给“伪纪录”的伤口撒盐

  导演:马特·里夫斯

  主演:迈克·沃格尔 ,杰西卡·卢卡斯,迈克尔·斯达-大卫等

  不可否认,在《科洛弗档案》之前,绝然没有一部科幻片曾如此名正言顺地盗用过“纪录”之名,更何况是以档案馆资料片的名义。于是,同样的,有人曾指称《科洛弗档案》为“典型的舍本逐末”,质疑“创作者到底是要让真实效果最大化还是要制造间离效果?”——陸支羽

  我以为,在后911时代,所有的灾难片都被人为地拔高了。换句话说,9.11事件致使所有的灾难片不再成为单纯的娱乐和猎奇。于是,《93航班》诞生了,《世贸中心》诞生了,而克里斯托弗·诺兰把《黑暗骑士》拍成了“蝙蝠侠”系列中最阴仄的一部。至于《科洛弗档案》的出现,不过是“后911”大潮下一注另行衍生的支流罢了。

  然而,要给《科洛弗档案》定位,又无疑是复杂的,一部介于科幻与伪科幻、纪录与伪纪录之间的电影,终究是野心大于诚意。就像有人说的,《科洛弗档案》拥有成为一部杰作的好品质,却终于只是“欠东风”之作。或而,抛下标新立异的外壳,它只能是一部庸俗的烂片。好,或者坏,仅仅一步之遥。

  无奈的是,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一部“耽于窘困”的电影来祭奠灾难下孱弱却而伟岸的灵魂。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一个英雄主义沦丧的年代,人群满大街摸索着信仰,却每每悻悻然空手而归。而好莱坞面对类型片(包括科幻片、恐怖片等等在内)革新的窘困,又何尝不像人类遭遇灾难的窘困呢?当电影特技步进到某一个极致的时候,必然会有人跳出瓶口,拿起石头当子弹扔,抓起木棍当枪杆子使的。念及人们口中的战争演变史,大抵便是如此。 而当一个时代的盔甲被层层剥开,巨大的伤口浸没在毒瘴般的空气里,我们恰恰只需要一台简陋的家用DV,来洞察自己的呼吸,记录他人的命运。这种艺术形式与心理架构相得益彰的两两对位,正是契合当下的最好的表达。

  开场

  影片的发起人J.J. 艾布斯告诉我们,《科洛弗档案》的构想最初只是源于街角橱窗里的一组日式的“哥斯拉”玩具,伴随着好奇心,那种无法凌驾于经典的凛然的苦恼始终困扰着艾布斯,直到影片正式开拍。

  终于,电影开场的20分钟大大地“伪装”了一番。正如马特·里夫斯所解释的,“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范围,一定要以角色为主。然后,在帮派对中的好友建立起复杂的联系网之后,也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突然把一切都硬塞到了一部疯狂的怪兽电影中,变成了纯粹的惊慌和恐惧。”

  最早熟悉这种“猝不及防”的描摹方式,是在特里·吉列姆的奇幻杰作《巴西》(又名:妙想天开)中。吉列姆的魔术无疑是冷酷的,而《科洛弗档案》中的“猝不及防”则更大程度上归咎于临场的恐惧。想来,无论人为的“9.11”抑或非人为的汶川地震,大抵都属后者。

  另外,《科洛弗档案》的开场叙事亦是见效的。20分钟的“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极尽所能地梳理了人物之间的网状关系,通过让镜头中的人物一一交代真心话的方式,弥补了DV单线叙事的弱点。这些交代不仅是对过去的补充,也是对往后的铺垫,从而极大程度地扩充了故事的外延。

  “伪纪录”

  这还得从最近上映的贾樟柯新作《24城记》说起。一度徘徊于纪录与伪纪录之间的小贾,或而早已习惯于被人称作“危险的尤物”了。从前在拍《任逍遥》的时候,他一并鼓捣了《公共场所》;拍《三峡好人》的时候,他又鼓捣了《东》。如此地“故事片”与“纪录片”不分,还真跟德国的赫尔佐格有点像。如今,在《24城记》上,小贾终于略略有些“晕船”了。关于“伪纪录”的言说泛滥开去,尽管如我者向来不甚在意(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持反对者却也是大有人在的。

  不可否认,在《科洛弗档案》之前,绝然没有一部科幻片曾如此名正言顺地盗用过“纪录”之名,更何况是以档案馆资料片的名义。于是,同样的,有人曾指称《科洛弗档案》为“典型的舍本逐末”,质疑“创作者到底是要让真实效果最大化还是要制造间离效果?”但在我以为,备选双方并不矛盾,“真实效果最大化”为电影所求之效,更多归咎于心理层面的恐慌;而“制造间离效果”为故事本身的“不可能”,充当的只是引燃“真实效果”的导火索。大凡“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实则“形式”本身也已然成就了故事的一部分,反倒“内容”却显得不真实。至于说“舍本逐末”,则更是无稽之谈,作为一部“新瓶装旧酒”式的电影,创作者的着眼点本就集中于“新瓶”之上,至于“本”的东西恐怕地球人都知道,大伙儿都是看怪兽片长大的主。

  家用DV

  最初得遇DV式拍摄还得追溯至娄烨的《苏州河》,那种晃动不安的镜头感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份残酷。之后,在一系列的文艺片中得遇DV晃拍,最“臭名昭著”的当属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不可撤消》。所幸,这些都只是文艺片。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最早有人提出用DV拍科幻时,那该是多么疯狂的设想。按某人的话说,家用DV拍科幻,那是“将一些非凡的元素用荒谬可笑的方式包装起来”。这也是人们对于《科洛弗档案》的最本真的一种看法。想来,“瞎折腾”精神或而能够见证奇迹,或而终将沦为他人的笑柄。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尝试是“开先河”的。

  《科洛弗档案》中还有一个视角问题。由于持DV者的存在,镜头中的画面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非全知视角”。在小说创作中,“非全知视角”最适用于第一人称叙事。一旦违反,效果则大打折扣。而如何用“非全知视角”架构整个故事则成了叙事上的难题。大凡解决这一难题的作品往往便是杰作,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面对这样的创作难题,《科洛弗档案》在镜头调度上的反映值得充分肯定。

  留白

  《科洛弗档案》全片是一个封闭的框架,就像一份“档案”的始末。这样的留白是别有一番妙趣的。但不可避免地,这个完美的“留白”将在不久的将来被《科洛弗档案》续集的出现破坏殆尽。

  也罢,“庸俗”历来便是好莱坞的代名词,就像被一种无形的绳索牵引着迈向坟墓,正如影片中无形的恐惧。

  尾

  犹记得影片中的某句台词,“不管是什么,它都是不可战胜的。”处在当下,这句话是切中时弊的,“911事件”以后的美国人民已然逐渐地厌倦了英雄主义,他们渐渐地开始意识到人类本身的脆弱。这个时代注定不再属于超人和蝙蝠侠,即便它们依然充当着“城市卫兵”的角色,却也注定逃不过“小丑莱杰”疯狂的枪口(《蝙蝠侠之黑暗骑士》)。美国英雄也终会脆弱的,就像辉煌过几个世纪的日本武士,就像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

  毋庸置疑,《科洛弗档案》同样是关于后911时代美国人的内心恐慌。这一点从该片的几款海报上就可见一斑。海报上丢失头颅的自由女神,传达着一种痛失自由的“悲天悯人”之感。而影片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巨型怪兽同样可以理解为美国人梦魇中的灾难的影子。或而,“怪兽”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另外,从形式上而言,家用DV融入大片,除却意念上的创新不谈,我们或而能够明白,当一部大片需要非虚构的私人化的手段来表现“所谓的真实”时,这个时代真是再“多灾多难”不过的了。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八):代入感很重要

  喜欢看灾难片,喜欢在看灾难片的时候拼命找代入感。一片鬼哭狼嚎浓烟四起的大屏幕上想着法子把自己塞进去,体会那种绝处逢生的快感。

  所以尽管手摇摄像的方式看得人是有点儿窝火有点儿晕,我得承认,从头至尾逼真的代入感掩盖了画面,情节,甚至怪兽外貌上的种种不足。典型的“换个角度讲故事”。很久没在充斥华而不实CG场景的“大片儿”里攥着手心出汗了。而本作放足了片尾字幕也还不足90分钟。

  自然,前期故作玄虚的宣传对于小成本商业制作来说很新鲜也很必要。也很喜欢倒带插入叙事的那部分对比。

  总之五颗星不是给怪兽的,不是给自由女神头的,是给让人眼晕头晕还伴有气喘吁吁画外音的手摇镜头的。太TM真实了。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九):Cloverfield:灾难中的”倒霉蛋“

  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却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爆米花电影;如果非要归类的话,应该算是灾难电影(天灾人祸、外星怪兽)吧;那好,我们就先来看几个典型的灾难电影例子:

  “Godzilla”(哥斯拉):大蜥蜴登陆曼哈顿,脚踩一群,尾扫一片,纽约死了无数”倒霉蛋“,强悍无比,最后被我们的主角,科学家和军方强强联手......

  “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外星舰队降临地球,一炮轰下,华盛顿死了无数”倒霉蛋“,能量护盾,几乎无敌;最后被我们的主角,科学家和军方强强联手......

  “Armageddon”(绝世天劫):巨型陨石袭来,小型陨石雨肆虐,中央车站死了无数“倒霉蛋”,世界末日来临;最后被我们的主角,钻井工和军方强强联手......

  “Battle: Los Angeles“(洛杉矶之战):外星人登陆,兵临城下,洛杉矶沙滩上死了无数”倒霉蛋“,最后被我们的主角,美国海军陆战队......

  ”Battleship“(超级战舰):外星战舰来访,通讯舰失事,残骸砸下,香港死了无数”倒霉蛋“,最后被我们的主角,美国海军......

  以上例子中,又以“哥斯拉”和本片的故事背景相似度最高;

  还有无数的灾难电影重复着这样的套路,在这一类灾难影片中,大量“倒霉蛋”被怪兽A掉,人类面对天灾人祸、外星怪兽束手无策;事关人类种族的生死存亡,出于科学及逻辑上可靠性和可信度,主角一般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人士,如物理学家、生物学界、医学家......当然还少了不军方;专业人士干的事当然不是你我能轻易明白的,所以电影还需要花一定的篇幅来普及知识,所以这些电影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合乎逻辑的套路:灾难来临——分析研究——拿出对策——专业人士和军方出马——解决问题(偶尔留点漏网之鱼拍续集),影片的叙事和拍摄手法一般都很传统和客观;

  ”哥斯拉“的生物学家教你,如何分析蜥蜴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

  ”独立日“的电脑工程师教你,如何分析外星人的通讯信号并用电脑病毒破解能量护盾;

  ”绝世天劫“的钻探工程师教你,如何在铁一般的陨石上钻洞;

  ”洛杉矶之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教你,如何寻找并摧毁敌人的通讯指挥系统;

  ”超级战舰“的美国海军教你,如何在雷达无法锁定情况下,使用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战斧巡航导弹;

  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视角;对同一个事物,如果用不同视角去看,拍出来的电影肯定不一样,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导演Clint Eastwood(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拍关于二战太平洋战场最惨烈的战役”硫磺岛战役“(美国二战太平洋战场伤亡最大的战役,由于硫磺岛是日本本土最后的一道防线,日本誓死守卫,除了最后1000多人被俘,其余全部阵亡;鉴于此次战役的惨烈并考虑到之后进攻日本本土的难度,导致美国决定启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居然同时拍出两部不同视角的双生姊妹电影(据我所知现今只有老爷子一个人拍出这样的两部电影,两部电影都非常好看):

  ”Flags of Our Fathers“(父辈的旗帜):美国视角;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的来信):日本视角;

  回过头来再看这部”非常有意思“的灾难电影,在这一次灾难中:

  1、你可以用科学家的视角去拍,类似”哥斯拉“;

  2、你可以用军队视角去拍,类似”洛杉矶之战“;

  3、你可以用怪物的视角去拍,类似”怪兽电力公司“;

  4、你可以用“倒霉蛋”的视角去拍,类似......

  电影内容

  很明显,这部电影的视角就是一群”倒霉蛋“,在同类型的其他灾难电影中也就是跑个龙套5秒钟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终于”转正“了;我们来看看具体角色,除了Lily有可能活下来,其他”倒霉蛋“全死了:

  Rob:Beth的男朋友,即将前往日本出任公司VP,得知女友被困后,非常执着的要前往营救女朋友;(死于军方轰炸中央公园 )

  eth:Rob的女朋友,因为两人未公开恋情,在Rob的欢送Party上带了个男的,惹得Rob和她吵了一架; (死于军方轰炸中央公园 )

  Jason:Rob的弟弟、Lily的男朋友,建议大家从曼哈顿区前往布鲁克林区避难;(死于怪兽尾击布鲁克林大桥)

  Lily:Jason的女朋友,黑皮肤,最后单独坐一架直升机走了(Rob、Beth、Hud坐另一架被怪兽击落),有可能活下来了;

  Hud:Rob的好朋友,全片都在拿DV拍摄,没有几个露脸镜头;(死于中央公园怪兽口下)

  Marlena:Lily的好朋友,在地铁隧道里被小虫咬伤;(死于隔离帐篷内)

  为什么确定最后Rob和Beth都死了,因为影片最后出现”PROPERTY OF THE US GOVERNMENT,DO NOT DUPLICATE“(政府财产,严禁拷贝)

  相比正统套路的电影,全片并没有给出以下的答案:

  1、怪物是怎么来的?

  2、怪物后来怎么了?死没死?

  3、如果死了,谁弄死的?怎么弄死的?

  如果给出以上3个答案,很明显,一部很套路式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又诞生了!区区2500万美元的预算,和开篇我提到的那些灾难电影相比,我估计还不够主演的片酬;

  为什么不给出答案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剧本主体是“倒霉蛋”,作为普通的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了解关于怪兽的一切,更何况“倒霉蛋”一般都是死的很快;

  2、预算低,大大限制了特效的使用,特效少自然怪兽露脸就少;

  3、怪兽不露脸哪来那么多篇幅去讲它怎么来又怎么死;

  4、留下足够的悬念以后拍续集或前传;

  拍摄手法

  作为主角的那群”倒霉蛋“,早已经做好死的准备;剧本实际就是这群”倒霉蛋“从灾难发生到死,这个时间段内的故事;

  这段时间内”倒霉蛋“干什么呢?他们既不是超人、又不是钢铁侠,只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那肯定只有逃命了,逃命有什么好看的?逃命的紧张、刺激和不可预知性都是看点,也许下一刻就被怪兽一脚踩死;怎么才能让人感到紧张刺激呢?

  DV伪记录电影最早的应该是”The Blair Witch Project“(布莱尔女巫),在本片之前两年也有”Paranormal Activity“(灵动:鬼影实录)和”[Rec]“(死亡录像)这样成功的例子,加上预算少又想要高回报(北美最终票房1.7亿美元,真的是高回报),所以采用DV伪记录形式;

  DV伪记录电影由于是第一主观视角,具有强烈的临场感和带入感;相比传统套路电影的全局性客观视角,可以让人始终处于一种无法一窥全貌的状态,能极大的吊起观众的胃口;

  因为是第一人称视觉,有人看这种电影会头晕,我个人推荐观看时,眼睛不要过分用力、聚焦,总想去看清楚所有镜头,保持眼睛放松和全屏视野;

  DV伪记录电影拍摄难度

  1、长镜头

  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喜欢用长镜头,记得一个节目讲电影的长镜头,其中就有阿方索·卡隆的”Children of Men“(人类之子);

  当然,我看过的长镜头最多的电影是我非常喜欢的由Ethan Hawke和Julie Delpy主演,横跨近20年的三部曲系列电影“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午夜之前,也译作 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看的时候我猜他们很多时候的台词也是在即兴发挥吧;

  镜头短了就不能叫”记录“二字,长了就考导演和摄影的功夫了,所以电影里面用了很多切换,模仿DV的快进、回放等功能;特别是环境复杂,又可能对DV造成损失的情况,就会出现暂停、跳帧的现象;

  2、演员表演

  长镜头的表演难度大,对演员要求高,不过伪记录好处在于,”这是普通人拍的,没那么专业“的心态,可以掩盖很多非剧本的瑕疵;

  表演的真实性,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包括剧本、摄影、表演......因为DV伪记录强烈的带入特点,观众观看时的带入感非常强:

  比如一开始众人在天台看热闹,发现爆炸后逃往一楼,看见自由女神头像飞来那段,真实感非常强,你如果像我一样经历过汶川地震和庐山地震,逃下楼来的过程和慌乱场景及其相似;

  比如Rob、Lily、Hud来到Beth房间,当时Beth所住的大楼倾斜靠在旁边大楼上,Rob还在那里说”I come for you,blah blah......“,我当时就想上去给他两脚,楼都快倒了,不赶紧跑路还在废话...;

  好了,我也Blah blah了一大堆,总之一句话,相对于其他灾难片那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这部电影至少在感官刺激上要来得强烈得多,作为爆米花电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科洛弗档案》观后感(十):人人自危的年代

  去年在米国的时候,广告屏上铺天盖地都是Cloverfield的Trailer,印象最深的就是巨大的自由女神像人头落地的场景,还有那个搞不懂的片名。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的是经久耐用高清画质的神奇DV机。

  之前都是些题外话,问题是故事本身没头没尾:纽约遭受无名大怪兽袭击,火海一片,哀鸿遍野。原本狂欢的人群四散逃命。痴情男为救被困劈腿女,带着御用摄影师和两个女伴,一直从下城步行至Columbus Circle。虽然救到女友,但是仍旧没有逃出曼哈顿。这盘DV带,也就是所谓的Cloverfield(苜蓿地档案)则成了这次噩梦的记录。怪兽依然肆虐…其后不得而知。

  广岛的原子弹培养了哥斯拉,911的恐怖袭击则造就了Cloverfield里的无名怪。美国人一直生活一种无名的恐惧中,这种恐惧的能量在于,它能轻而易举得摧毁自由(The Statue of Liberty),也能让一切都灰飞烟灭,毫无征兆,无可战胜。平静的生活一旦打破,未来将无法预测。当发生了与愿望相悖的残酷现实过后,我们宁愿相信一切悲观的预测才是事实,如果表现得乐观,那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罢了。有些时候人的选择就是这么奇怪:强加于自己苦难,于自虐中寻找平衡。

  最后提醒下,画面晃得不成样子,小脑欠发达者慎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