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都市风光》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都市风光》影评10篇

2018-08-12 03:5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都市风光》影评10篇

  《都市风光》是一部由袁牧之执导,唐纳 / 周伯勋 / 吴茵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风光》影评(一):永恒的都市风光

  那是30年代的上海,可旧中国仍显得那样新。圣诞趴至今仍是那套香槟威士忌喷花club聚会路数,泡凯子依旧是看电影喝咖啡逛街,区别是那时代衣服基本靠高订,成衣业还未品牌全球化。可男人们穿着大衣让你恍惚想起Burberry Prorsum新款,恨嫁小姐那套从头到脚最终也没凑足的时装,熟口熟面至今仍被唤作现代消费主义魔咒。“去上海”的呼喊,跟包法利夫人去巴黎、南方小子爱纽约、小镇青年闯北京,不是一样一样的吗?电影结尾,一家人在两列相反方向列车中间撕扯打转,城乡对峙恐惧向往,现代中国被诠释为“逃离北上广”的口号。真真是永恒的都市风光。

  难得有才气帅哥。袁牧之是,唐纳也是。他们的命运大概都因为一个女人而有所改变,可各自结局不同。《都市风光》诞生于1935年,1936年唐纳与蓝苹结婚离婚,闹得一时沸沸扬扬。1937年7月袁牧之导演的最著名电影《马路天使》上映,8月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爆发,唐纳转任著名自由报纸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蓝苹去了延安,而袁牧之也继承一贯的左倾路线,1938年去了延安。此后两个男人一生大概再无交集。袁牧之入党、去苏联学电影、创建长影、建国后担任电影局局长,1954年后就“因病长期休养”,他再没拍过一部自己的电影。唐纳入报业后仍不改风流,追过若干女星,最后拜倒在国民政府前驻法大使女儿、记者安娜裙下,1949年后两人都离开大陆,香港、纽约、巴黎一轮转下来,所幸两人居然成真成婚并最终白头真心说一句,看蓝苹女士在《都市风光》中,妖则妖,可真不是个美人

  观于2012年5月9日中国电影资料

  《都市风光》影评(二):犹在镜中

  袁牧之在《都市风光》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都市画卷。然而影片主体部分并不具有独立实感的性质,它内置于片头与片尾出现西洋镜之中,倒映在疲惫颤动的眼眸之中。

  对于如此的镜像,我们诚然可以将其理解为四个奔赴城市乡下人的命运预示。影片对城市纸醉金迷下的横流物欲批判可谓显然。

  而从另一维度来看,既然是处于虚像之中,我们不妨突出其对于“虚幻”的理解:人与自己的生活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镜面,人成为了自身命运的“局外人”。那些西洋镜中的灯红酒绿与荒堂悲辛与他们之间本就存在着无法填补的鸿沟。更可怕的是,即使这一鸿沟填平,他们依然无法真正地浸入与把握生活

  索求如此存在性悲剧原因环境因素显然是基础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现代化的进程始终蒙着多层阴影。外在的洪流始终裹挟着历史浮沉的人。而实际上,社会现代化本身恐怕并没有“原罪”。假如影片的着力点全在于此,其批判力度反而绵软。

  因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故事中的人性演绎

  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不是扁平刻板的。他们各自有其“愚昧”、“媚俗”之处。李梦华在情书合集中寻章摘句、拾人牙慧来谋取稿费维生;穷困潦倒却终日西装革履、强装体面遗书也成“创作”,生命“终章”却是落荒而逃。小云千方百计换取华服美裳,却无力支付交通饮食;想真正步入上流,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然而,“人心沉沦”的片面判断恐怕是道德家的建构——以今日眼光来看,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否定他们的追求。李梦华追求爱情,小云追求美丽时尚……每个人物所追求的不过是幸福的一维。金钱在此过程中是交换媒介而非最终目的。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一句“金钱”或是“幸福”所能概全的,这是人性本身的复杂决定的——而本我与“镜像”距离的基础正在于此。

  在多面人性的构境之内,影片同样展现了社会浪潮下人固有的视域局限——这也是“镜像”形成的深层动因。

  这一点在影片结尾似乎有所暗示。四人在火车站拉扯不止,最终来去无依。俯拍的镜头上帝视角克制而近乎冷漠地凝视着这荒诞的一幕。四人在慌乱中各自作出抉择,结局却与不做选择相同。选择在此意味单一取向。假如永远站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的视域中,人生恐怕就永远逃不开单一的选择判断,另一端的镜像就永远存在,幻梦就不会停止。如杨德昌在《一一》中所说,“总有一半,我们看不到”。每个人物都陷落于局促的视域之中,而镜中的“自我”便更加模糊

  影片中也有关于“视域”的暗示。其中最明显的是股票交易所中大圆盘的意象——影片中另一个满溢的“圆”的意象便是开头结尾的眼睛。大圆盘周边汹涌人流和相接的臂膀,如一个运动齿轮驱动着都市的资本流动,又如缭乱的瞳孔,折射出人的彷徨盲目。而影片中的迪士尼短片,可以看作金钱爱情的暗喻,也同样可以看做“视域”与“镜像”的具象化呈现。

  由此影片形成了“视域”的多层过滤与狭窄化。“镜像”的穹顶下,“我”在多面的中迷失;而在这之外,“我”与“镜像”之间更是关山难渡。因而影片的喜剧外壳之下便剥离出了悲剧的内核——人们奔波流离,观望“镜像”,却又难以反观,因而逃不出“镜像”,最终徘徊原地

  和“镜像”中人物观看电影一般,这个袁牧之的都市寓言,又何尝不在“镜”中呢?

  《都市风光》影评(三):中华电影文化国宝之一

  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是中外驰名的电影,但是他早一年的《都市风光》1935却鲜为人知,而且49年后长期被禁,就因为蓝苹(江青)是演员之一;但是这部影片再次证实了袁牧之是创意澎湃的导演,而《都市风光》更是绝不可错过的中华电影文化国宝之一。法国电影大师高达爱用的天马行空散文式叙事、运用广告及特技效果、加插标语动漫、以音乐影像代替对白无厘头现实手法可谓一应俱全,更运用得奇妙有趣,而《都市风光》比高达的音乐喜剧《女人就是女人》早了二十多年,不但是第一部中国音乐喜剧电影,更可以说是无厘头喜剧电影的始祖,比周星驰的早了五十多年。片中男主角唐纳(江青前夫) 长相像张国荣,蓝苹只是演个情妇小角色,却与顾梦鹤有大胆接吻镜头。拍完《都市风光》后蓝苹与唐纳于1936年结了婚,但次年便分了手,蓝苹也于1937年跑到延安并改名江青,这些传奇也是本片不可不看的原由了。

  《都市风光》影评(四):转发: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期,电影的样式也日渐丰富。1935年,电通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影片以清新活泼同时辛辣尖锐艺术风格在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都市风光》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袁牧之自编、自导,吴印咸摄影,张新珠、唐纳等主演。影片通过几个火车站候车的农民的眼睛,在观看西洋景中,展开了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片中的青年李梦华和茶店经理王俊三同时追求张小云。张小云整天打扮玩乐,李梦华为讨她的欢心,倾其所有,甚至卖掉手表买票请小云看电影,然而电影结束后,小云又为王俊三驾车接走。最终王俊三终于诱骗小云失身。小云父母得知此事,逼迫王俊三与小云结婚,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婚后,王俊三投机失败,留下书信出走,不料其秘书已先期与小婢席卷资金私奔。小云与父追至车站,火车已鸣笛离站。待看西洋镜乡人闻声惊觉,火车已远去,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影片深刻揭示出旧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的种种畸形丑态,勾画出小市民愚昧无知。同时,其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以漫画式的手法把真实的都市生活状态和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使影片风格清新、活泼,又具有深刻的批判锋芒。影片既是社会黑暗现象的一幅漫画像,也是对落后的小市民阶层的一首讽刺诗。作为第一部音乐喜剧,影片在音乐的处理上也做了有益探索。影片的作曲有吕骥、贺绿汀和黄自三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曲子剧情需要出发,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有着表意的功能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黄自为《都市风光》谱写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这也是我国首个专为电影创作的器乐曲。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曾说过:“《都市风光》的摄制,是有建立电影音乐的企图”。影片中还穿插了由万氏兄弟制作的一段音乐动画片,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

  本片编导袁牧之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既是出色的演员,也是出色的导演,同时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始人之一。袁牧之中学时期即参加洪深组织戏剧社演戏,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剧。1930年离校,投身戏剧事业,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并创办了《戏》月刊。他在舞台上善于刻画各种人物,有“千面人”之美称,并著有《戏剧化装术》 、《演剧漫谈》等著作

  1934年袁牧之在电通公司任演员,编导,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为《桃李劫》,并在其中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陶建平。此后,在《风云儿女》和《生死同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创作了《都市风光》之后, 1937年,编导了著名影片《马路天使》,该片成为30年代中国电影高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1946年他受命参与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1949年任新中国中央电影局局长。

  《都市风光》影评(五):都市风光

  视频下载后压了一年多才看,看后胡乱说两句。老电影的优势是受到意识形态制约较少(虽然从好莱坞经典之于海斯码,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之于苏联电影,奥斯卡新贵之于伊朗电影,八十年代第五代作品之于中国电影来看,意识形态制约艺术发展的观点并不令人信服),与国际接轨的外部条件较好,好莱坞那边刚刚流行开的类型模式很快就能被国内吸收本土改造。不过要说只借鉴了好莱坞有点不负责任。感觉上个人最喜的桥段——借助夸大声效的开门声或银元落地声去表现房东追租,应该是吸收了不少法国喜剧的精髓。法国人就超爱以声效作哏。比如克莱尔的百万法郎。缺陷呢,则是中国电影的起点太低,实践层面上无法将先进理念充分转化为成果。所谓起点较低,具体来说,1、虽然充斥着大量华丽前卫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借助小道具的转场剪接,但影片作为一个整体却缺乏一部成熟作品所应有的内在流畅节奏,很多桥段感觉叙事与情绪表达很不充分就匆匆转出。而这反过来也会让那些效果还算不错的蒙太奇手法失去了基本的叙事价值而沦为了纯粹视觉噱头。2、演员成为最大的短板。他们普遍不具都市轻喜剧所需的个人魅力演技方面更是差强人意——据说女主角是临时找了个业余的舞女来演,倒也实至名归。其中最不能接受的是念白!个人所理解电影中的“舞台腔”应该类似于《欲望街车》《电视网络》那种。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必须承认它是非专业的,是具有强烈煽动性与感染力的。国产老片中的“舞台腔”却不然。你怎么听都觉得别扭,做作、生涩僵硬,夸张点说,凡是你能想到的劣声形容词都可以一股脑地扣上去……而这也是本人对于中国影评界将三四十年代作为影史经典主要候选时段持部分保留态度的原因之一。中国电影为什么无法复制好莱坞将经典多放在黄金时代的评价模式?因为好莱坞的专业水准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它的所谓新旧差别总体来说只是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风格差别。而同期的中国老电影却存在太过明显的专业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到甚至足以抵消和反冲上面提到的优势环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