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耻》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耻》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3 03: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耻》观后感精选10篇

  《耻》是一部由史蒂夫·雅各布执导,约翰·马尔科维奇 / 杰西卡·海恩斯 / 艾瑞克·艾伯纳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耻》观后感(一):戲味十足, 要看

  電影"Disgrace"(澳洲/南非)改編諾貝爾獎南非作家J.M. Coetzee的名著"Disgrace"(the book), 故事背景是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後的南非. 名著一直被視為不容易改編, 而作家卻對劇本(Anna Maria Monticelli/兼任監製, 來自摩洛哥)非常滿意.

  男主角Professor David Lurie(John Malkovich)的對白及用詞, 一看便知道出自名家的筆下.

  導演Steve Jacobs原來第二次執導, 之前都是演戲多, 有這樣的成績, 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電影首段以開普敦作背景, 講述大學教授David Lurie和學生有染, 結果被迫辭去教職, 跑到在農場生活的女兒Lucy(Jessica Haines)處. 女兒被三個黑人強姦, David雖然身在該處, 卻什麼也做不到.

  在別人眼中看來是屈辱, 當局者或許並不覺得如此? 教授明白自己和學生有染不對, 不過也不打算有什麼申辯的行動. 女兒被黑人輪姦, 住處及土地又受黑人(Petrus)控制, 父親覺得是羞辱, 就如狗一樣. 女兒卻寧願默默承受, 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 這種生活方式.

  眼見女兒被人迫害得如斯田地, David終於跑回開普敦, 上學生的家和她的家人地道歉.

  電影描寫父女情令人細味. 自己遇到低谷也安然面對, 悲劇發生在女兒身上才真的令David哭過死去活來. 女兒又堅決要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作為父親的, 唯有支持.

  人不如狗? 人吃人, 狗吃狗. 不公平的現實其實沒有分時代, 地點.

  John Malkovich演技無容至疑. 飾演女兒Lucy的Jessica Haines也中規中矩. 原來那個飾演Petrus的Eriq Ebouaney也有參與法國導演Claire Denis的"35 Shots of Rum"(35 rhums), 都是今屆電影節的佳作.

  戲味十足, 要看.

  導演認為, 此片主題包括: 恩典、復仇、果報、性、權力、勢力

  《耻》观后感(二):恕我浅薄,就是没看懂

  我无法理解露西为什么坚决离开曾经并将继续带给她巨大伤害的地方,她不肯报警,坚决要生强奸犯的孩子,答应嫁给强奸犯的亲人主动奉献出土地,像母亲保护孩子一样保护强奸犯,和父亲一再反目……她简直是抱定必死之信念留在这。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她动弹不得,即便痛不欲生也要坚持?她总是哭着说你不懂,我确实不懂,你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懂呢?

  她像是带着某种使命,像是上帝让她来偿还白人加诸在黑人身上的种种不公。如果这就是导演表达意思,想让露西自愿把自己当成一个祭品,我只想说这简直荒谬,他完全背离了人性

  所有貌似高深影评都没能让我认同三星给父亲的觉醒。

  要看一下原著,我不相信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会这样牵强,很多细节似乎都有深意,比如为何要处死最后那条狗。我只能说,如果他无法让观众看懂,那么有多少深刻含义都是失败的。

  《耻》观后感(三):Erbsünde, am Gipfel der Humanität

  Es ist sehr schwer und fast unmöglich, es herauszufinden, was der Autor eigentlich und wirklich mit dem Wort Schande zum Ausdruck bringen will.

  Ich würde die Schande vielmehr als Erbsünde verstehen.

  Die Erbsünde, die sehr tief genau in dem Intelligenz wurzelt, wird in der oberflächtigen Ebene als Schande erscheint.

  Lucy wird markiert als der Gegenstand, der von den einheimischen Kerle vergewaltigt wird. Die Vergewaltigung ist ihre Schande, aber zugleich auch ihre Sünde: Die Kerle halten sie für irgendwie SCHULDIG.

  Wieso ist Lucy schuldig? Die Frage wird im Film niemals deutlich gestellt, aber es kann man sich gut vorstellen, dass die Frage schon immer im Kopf des Publikums widerhallt.

  Weil Lucy ein weiße ist!

  Ist es nicht der Rassismus, der sich von der schwächeren Rasse her spiegelt?

  Wir haben so weit noch nicht genug erreichen, wenn wir den parallelen Faden nicht in Betracht ziehen. Der Professor, Luri, begeht eine Affäre mit seiner Schülerin.

  Die Männer hat die Erbsünde, weil sie immer wieder über die Frauen stehen möchten. Die Vergewaltigung ist die männliche Freude, die sie den Frauen entgegen bekommen kann.

  Luri hat, nachdem das alles geschehen ist, seine tiefgehende Reue gezeigt. Er hat sich vor der Familie seiner Opferin niedergekniet.

  Hier ist vielmehr gezeigt, was hält der Intellekt (der Westler) vom Rassismus (vom Geschlecht Männer zu Frauen).

  timmt noch etwas nicht? Die andere Seite, die in Dunkelheit versteckt, sucht noch keine Entschuldigung von ihren Opfern.

  Die Schande war damit zwiespätig, aber der Autor hat es niemals klargemacht. Er wollte es nicht klar machen. Es ist die verbotene Zone.

  《耻》观后感(四):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下了电子版的库切的《DISGRACE》,但还没看,所以五星仅仅是觉得电影很棒,当然,库切也说:看的出来导演很尊重原著,所以原著的功劳应该也是占很大比重的。

  电影从一段空灵音乐进入篇首,也开始了音乐贯穿其中的风格

  女儿这种态度才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我们本无能为力,只有学会怎样接受,就像你要接受几十亿年之后人类要灭亡一样。

  如果他不是个教授,而是一个帅小伙,他够主动、会搭讪,初次见面说了一句:这是我最爱的时节。将女孩带回家里小酌后又很诗意的夸耀了女孩的美。

  为什么不能平等一些。

  雨中女儿穿了耀眼黄色上衣,是一种明亮但不能接近,有危险警示感觉

  从书中看到过,中年男子本就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而略受压抑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对女儿的扭曲的爱。

  电影中每一段音乐都有加分的感觉。(感觉一个电影很难在音乐上出差错,因为音乐和影片一起呈现出来为一个整体观者一起接受了,只要不是有很突兀的感觉,我们都会认为音乐配的不错,不过有些影片是不需要音乐的我认为,他的画面语言就是推进节奏的最好工具,当然好音乐也是因为有出色的音乐指导存在。)

  他是大学教授,研究拜伦,经常会在课堂上读一些拜伦的语句,却正是在说着自己的状况

  A MID HEART 是对自己欲望解释说明

  外表他是麻木的,却有着强烈的追爱的欲望。

  前妻代表的是世俗眼光关心的地方。

  最精彩片段之一是听证会:我承认我有罪,但是我不忏悔,为什么你们想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拒绝,离开是一种抵抗的态度。就像不理不说是最大的反对那样。

  去到女儿那里,音乐的感觉是貌似进入了一个更辽阔世界经过了一种洗礼仪式那般。

  女儿是同性恋,nice and safe是女儿对生活的农村地方的定义,她经受了很多打击,但她还是坚持生活在这里,因为她认为她就该在那,可能回避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死亡。

  农人淳朴笑容,和不拘小节的生活习惯和较为粗鲁言谈方式。

  来这里的第一天内早晨,一阵狗叫将他叫醒(容许我记不住名字),预示着他和这里的生活的不融合价值观念的不同,生活技能欠缺。但却有知识,有思想,爱看书,会分析总结评论

  花市上他对女儿说“其实每个与我亲近的女性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他们让我变得完整”这一刻突然理解了他与女儿的不同在于,他是一个人,而女儿似乎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生活已经发生的一切如何接受,并接受的另一点是生活还将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的事实

  父亲对于女儿来说是城里刮来的一阵微风,对她丝毫没有影响,让她离开这里就好像是让植物离开跟。有很多是无法选择的,选择是后来文明时代产物

  动物,植物,人

  狗,在自身没有做错什么并且身体健康时候面对死亡,安乐死,面对这一切时能有什么办法

  女儿对这片土地有着爱,对生命有着爱。

  有欲望,无法控制欲望不加节制为耻,还是不顺应自然为耻?欲望是一种可有可无东西,没有了更好。电影里传输着……

  当你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关心的只是生死,你不会去想所谓生死有什么关系,不都一样,都是顺应,你的本能在生死面前是求生的。就像趋利避害一样。

  对待命运无可奈何部分,你能做的是等待和接受。和重新前行

  狗都被枪打死了(不解的一点是:三个坏人中那个后来出现的最小的好像并没有做坏事,没有参与轮奸,被狗咬,没有烧他)在遭遇完全的破坏后!!Lucy~面对这一切,伤痛镇静,桶如果漏了一个洞,就去补。

  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你是一个女子也应有一个爷们心,当你发现这样还是不行时,你只能去想更多的办法,即使自己受到一定的损失,也为了能生存下去,正常的生存下去也该这样做。

  我经受的事,是无法改变的,我只能已经经受过了。我只能自己去处理这些经历在我身上发生的影响。

  她是让自己独立环境的。因为她想和环境共处,不依赖,不排斥

  《耻》观后感(五):原始

  看了这片子,心里十分十分的复杂,如今能让人心复杂的片子不多了。最想说的是,满眼的动物本性,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性,什么“性善论”,都是美好愿望罢了。还有耻辱是个名词客观的存在,还是动词,它能蔓延。非洲没有百年孤独里说的发展那么好。

  首先感到的是,我们都被原始欲望驱使去向雄性动物那样追求sexy,去占有,去泄欲,无论是白人世界的高级文明还是原始非洲,其实卢里和非洲强奸犯做的是一件事,无论是红酒大提琴还是拜伦都掩盖不了的强烈低级情欲。仿佛螺旋结构,西方白人占有是上一层,非洲黑人占有的是下一层,有没有约会、歌剧,是不是强暴,女人都在他们胯下了……从这个层面看,这是反西方理性的力作。

  还有,像介绍中说的影片里有种族的歧视隔阂。其实,不仅是白人歧视黑人,在黑人面前有优越感,同样黑人也会歧视白人,但由于长期被歧视将这歧视转化为了愤怒,暴力,仇恨。这也是动物呀,无论你是猎豹还是斑马,只要落单了,就会别人歧视——欺负甚至猎杀,就像露西,在黑人群里的白人。我曾看过一只斑马试图踩死一只幼小的猎豹,就像露西无数次的被黑人轮奸,这是被其实民族的复仇,对,是整个民族对民族的复仇,她的爸爸玩弄非洲女性,每个非洲女性的后面是整个非洲。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想法在里面,落单了,没有群体了,你就变成被欺负的首选目标了,人类是,动物狩猎也是,。

  还是就是,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影片像尺子,非常的想。露西的选择,卢里觉得是莫大的耻辱,我也觉得!也是我的高傲虚荣作怪么?

  就像某国家领导人的女儿觉得和农民工睡觉一样耻辱恶心?其实,细想想露西没做什么过分的事啊,滥性并没有那么严格的伦理要求,是非洲的客观事实啊,非洲有非洲的规矩,露西只是想融入他们,这怎么了??

  最后我想说,我第一次意识到羞耻感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会蔓延,被羞辱的人想复仇,就像黑人总说想杀死露西,是露西让他们觉得耻辱,羞辱对方,对方又会想办法搬回局面,

  《耻》观后感(六):一部很乖的改編作品,内容卻很乖戾(部分劇透)

  只能說導演導演和演員都盡力了

  爲著臺詞的緣故,給60分,及格綫。

  庫切的原小説,絕對的精彩,不僅是簡單流暢的文字,還有那種一針見血的嘲諷。

  他叫人心疼的,是太聰明,洞悉了一切之後發現一切都是虛空。

  智慧是惱人的,如果你不能遺忘,就只能選擇瘋狂。

  我一直思考的是,小説的名字,disgrace,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麽?

  恥,難以啓齒的一種狼狽,憤怒,受傷,夾雜著任人魚肉的無奈。

  關鍵詞1:情欲。

  這雖然在文明世界也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東西,不過是蠻荒之地的原始欲望欠缺包裝罷了(明明強暴了自己的女兒,居然還敢與受害人同住一隅,更偷窺其洗澡)。

  教授的性傾向于斯文的表達,是一種契約式的、你情我願的溫情脈脈,比如之前定期有往來的應召女郎,比如和當初並不喜歡的beeve那種心照不宣的交歡,如果撕破了這層面紗,令人難堪的是動物本能的真面目。

  教授真的喜歡女學生嗎?maybe.從小説裏來看,似乎更多是一個男人在步入老年之前最後的放手一搏,對象是不重要的,結果才是。

  但無奈小説從開局就已經宣告了這種悲劇的開始,一個開始被拒絕的男人,而他理應是被追捧的對象(在南非這個曾經存在森嚴等級制度的社會,一個白人男性,富有,有地位,有知識,佔盡天時地利)。

  所以暴露自己的情欲並不是羞恥,被喝止的情欲才是。

  關鍵詞2:性別。

  lucy在小説裏是作家的第二個分身,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可能在他眼中,性別就已經是一種低人一等的記號。

  她對教授說的一句話再清楚不過,maybe hating a woman makes sex more exciting,you're a man, you know better than me.老父無力反駁,只說,maybe,sometimes, for some men.

  雖然在文明社會裏,女權主義者已經將傳統體位顛覆了個四腳朝天,但是回到蠻夷地,終究還是體力説話,那裏沒有上層建築,只有血淋淋的生存技巧,最終雌性(在沒有基因變異的情況下),還是要依附雄性來生存。

  最後lucy發現自己懷孕,卻堅持要生下孩子,理由是不能因爲恨他/她的父親就抹殺孩子出生的權利。女性的被動和柔弱再一次被放大,男人可以選擇一次過的消失,而女人卻要承載情欲的恥辱。

  魯迅先生曾說,婚姻是性交的廣告。那懷孕呢?

  關鍵詞3:年齡

  我一直以爲這是disgrace的主題。

  小説開宗明義,for a man at his age,he has handled the matter of sex pretty well(對不起只記得大意是這樣)。

  然而年齡和從容(當然也包括性方面)不是一個正相關的關係,而是一條抛物綫。最苦澀的地方就是從頂點向下滑落的過程,小説截取的就是這個片段。

  當教授發現應招女郎有兒子要撫養時,有種内疚感,但女郎卻以消失來惡狠狠地回應這種自以爲是的溫情。

  拒絕是開頭的主題,沒有人願意接受老去的現實,特別是一個自覺聰明的人。

  勾引來的女學生並不醉心于老男人的圓熟,寧願回歸刺頭男友的懷抱,不僅如此,在面對小男友的挑釁時根本無力還擊,只能從廉價妓女身上找回自尊。

  去到女兒那裏,本以爲可以繼續fathering her,沒想到鄉村生活的清冷才剛剛適應了沒幾天就發生慘劇,不僅沒能保護女兒,還被匪徒用汽油差點燒瞎一只眼睛。

  女兒堅決回絕離開的提議,不僅如此,還讓可能涉及暴力且覬覦領地多時的黑人鄰居得寸進尺。

  一個盛年之人,不可能啞忍暴力和掠奪,只有年老的人,才會感到這份有心無力。儅女兒冷靜表態會生下孩子時,教授在牆根處抱頭痛哭,小説裏在這裡曾無情地添上一句,第一次,他覺得自己老了。

  事實,大量冰冷的事實。導演說的果報,可能就是年齡,你總會老的,到頭來你還是要回頭償還自己的罪。

  關鍵詞4:動物。

  狗是戯裏不説話的演員,承擔了很多的場景轉換,伴隨者人物自我認同的轉變。

  教授第一次談起狗的時候,十足造物主的口吻:“當一只狗因爲自己外露的情欲而感到羞恥,開始懲罰自己的時候,就應該拿槍崩了它,因爲它開始憎恨自己的天性。”

  但遭遇家變之後,教授不明白女兒的選擇,反問道爲何要“live like a dog”,女兒已經肯定了這樣的方式,人和狗的界限開始模糊,這是生活教給他們的。

  自以爲高貴的人,卻發現到頭來,自己也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動物,而這只神秘的手,叫做命運(在我看來,是女學生父親所言,GOD set your way)。

  最後,教授接受了beeve為流浪狗接受安樂死的做法,並願意接下這個活(這其實是小説的結局),其實在那一刻,很明白的,他已經對它們有了憐憫,因爲他意識到自己和它們,並沒有分別。只是人可以選擇的餘地更大一些,但同時承擔的也更苦澀。

  最後說點其它的,如果沒有John Malkovich,那可能得分更低。

  庫切大師級別的語言,要求演員有很好的臺詞功底,在這一點上,John的表現不負衆望,也很恰當地表現出了那種高傲和冷漠,甚至有一點高尚(明明我很不齒教授和beeve的肌膚之親,但是被他演的那麽自然,仿佛情欲是可以被原諒的)

  可是成敗蕭何,因爲John是太過於自我的演員(這裡沒有貶義),你看見他的每一個角色都覺得那是John Malkovich as 圈圈叉叉。。。對於這部以角色服務故事的戯來説,有點搶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lucy,beeve,女學生等的角色都選的很成功,那種“第一眼就覺得是他/她,但是過後想不起來那是誰”應該會更好。

  最後的最後,還是很欣慰導演沒有想要因爲出風頭或者標新立異而篡改作品,我能感覺到他對原著的熱愛,甚至是尊敬。

  還是那句話,小説太強大,連導演都要為故事服務,所以,喜歡電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小説。

  《耻》观后感(七):决不宽恕

  120分钟左右的片子快进着看了大约30分钟。看的非常压抑。

  我是父亲,一定会拿给狗安乐死的药去干掉那该死的一家黑人。

  哪怕后来找了不少相关的资料与i评析来看, 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女儿所谓的离开才是耻辱而安然接受“没办法 没武器 没土地 没财产 没尊严”。草,拿一半的土地作为报酬去报仇,不就什么都有了。如果说在南非被轮奸是小事,类如丢了10块钱,那老子就得让你天天丢100块钱,每天找人轮(鸡)奸黑人一家——当然包括那个参与轮奸的小孩。

  父亲诱奸(看电影没细看 后来查资料说是)女学生不能使黑人轮奸女儿成为正义的行为。

  族群身体构造的不同导致思维的不同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事实,就像男人与女人想法的种种区别。饮食、气候都能改变行为模式,遑论身体结构。南非的黑人施暴有历史原因,广州的外国犯罪份子黑人最多有什么原因?昆仑奴的后代来报仇?

  必须再看下飓风营救 怒火救援 赎金风暴来缓和情绪,以牙还牙 决不宽恕。

  《耻》观后感(八):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演示

  由本能冲动推出价值/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演示,虽然想法很无稽,但片子拍的挺好看

  在马桶上回味了一下,感觉这片可以打五星,而且可以用作道德哲学的辅助教材,它很好的演示了虚无主义会是什么样子的,会从何种体验/思考路径中产生,以及它所带来的冲突纠结,作品的妙处在于并未坚执两种对立观念之一,而是同时探索和体验两者及其混杂状态

  @tertio: 1 那一小块地影射整个南非 2 黑人没礼貌,暴力,说谎,擅长耍无赖 3 政府支持他们蚕食白人的土地 4 白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女人 5 如果不想离开,就只能像狗一样活着 电影最后的镜头,房客的房子独立完整,美丽大方,而新主人的新房子仍然像个马厩,毫无审美可言

  我觉得三总漏掉了一层重要含义啊,离开这层意思就很难解释男主为何特地老远跑到那女学生家里,给他父母下跪道歉,是吧?这是他在道德上的幡然醒悟,因为他从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之前所持道德观的逻辑后果:只听从本能-拒绝道德评判-无力对强奸女儿的黑人青年做评判-最终沦为彻底的虚无主义-像狗一样活着

  (补充:这层意思,联系男主与女学生勾搭、面对道德委员会拒绝认错道歉的态度、后来的下跪——这条线索,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去掉这层意思,这条副线就显得与主题无关了)

  对,行为本身不是,但他把它(用拜伦的诗句)解释成了虚无主义,用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tertio:回复@whigzhou:教授的之前的作为很难说是道德虚无主义嘛。

  其实任何行为本身都谈不上什么主义不主义嘛,仅当为它辩护,试图合理化时,才有了主义,一个人不吃肉可能是为了不杀生,也可能只是不爱吃,或者为了减肥,主义各不同 //@tertio:回复@whigzhou:他的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虚无主义,这倒是,这么说就容易理解了

  《耻》观后感(九):不算影评,转李雾对于《耻》这部小说的书评作为看电影的参考

  知《耻》方能辨黑白

  — 读南非作家库切的《耻》

  李 雾

  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J.M. Coetzee)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之前,译林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库切的小说《耻》(Disgrace)。有趣 的是,从译林该书网页的部分读者留言到我国几位知名作家的发言,都认为这 本书不知所云。客气一点的说法是“读不懂”,不客气的更借此质疑诺贝尔评 委的文学眼光。

  笔者并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结论就是必须遵循的圣旨。对读者个人而言, 文学奖也就是个找书看时的参考。瑞典文学院有他们的品味,读者也可以有自 己的嗜好。比如,本人就觉得《耻》的开头有点老套,令人想起奥斯汀的《爱 玛》。奥斯汀言带讽刺地说爱玛在大人庇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到十七岁,语调里 就暗示了这女孩接着的独立行动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库切一说男主 角卢里相信自己解决了性这个问题,笔者就知道后面一定是性出了大问题。不 过,既然卢里是喜欢引用拜伦和华兹华斯的文学教授,这一中规中矩的英文小 说老套反讽开头,倒也显得很合适。另一方面,库切是享誉英语文学界的名作 家,是得过两次布克奖(Booker,是英国出版界的最高奖赏)的唯一人。而英 语文学界相对比较实在,除了学院里一些专门研究字母随机排列这门深奥学问 的文学教授之外,从评论家到普通读者,喜欢的仍是听故事、识人物,都不待 见法国“新小说”之类的花活。被一个比较实在的读者群所拥抱的作家,他的 作品,似乎不该沦落到不知所云。

  得了布克奖的《耻》,情节并不复杂,英文原版只有两百多页。卢里诱奸 了女学生梅拉妮,又拒绝自我批判,被大学开除教职。他躲到女儿—也是女 主角—露茜的农场,想过一段清静日子。不幸,三个黑人洗劫了露茜的家并 强奸了她,其中一个还是少年。卢里也差点被他们烧死。卢里要强奸后怀孕的 女儿把胎打掉,离开农庄回城去,或者移民欧洲。露茜却决定保留孩子。她接 受了黑人邻居佩特鲁斯的提婚,以自己的农庄作嫁妆,换取佩特鲁斯的保护。 卢里回到城里,发现城里的家也被偷光了。他似乎在耻辱中越陷越深,这位无 家可归的教授,只能去料理无家可归的弃狗。

  《耻》的译者也认为中国读者很难理解这本书,因为他们“不了解南非的 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后种族隔离’的政治、文化背景”(见《文学报》, 2003年10月16日)。这一理解困难,在结尾特别明显。当时卢里在露 茜农场附近的弃狗处理所做义工。有一条狗喜欢听卢里哼歌剧,很得他的欢心。 处理所女主人说可以让这条狗再活一星期,下次再处理;但卢里觉得不必了, 还是抱上手术台注射毒针吧。小说在这里结束。这个结束可能会让很多中国读 者觉得莫名其妙,作者是什么意思?

  书中其实给出了足够的暗示。笔者的感觉,虽然库切未明说,卢里要离开 南非了。

  露茜在农场里设有一个寄狗所,让外出的家庭付费寄养看家狗,这是她生 活来源的一部份。露茜被三个黑人强奸时,他们把已经关在笼子里、不可能威 胁他们的寄养狗全部枪毙了。卢里自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残酷?他猜想,在一 个狗闻到黑人气息就要叫唤的国度里,黑人对狗当然会有仇恨。可见在南非, 只有白人才养狗。露茜的黑人邻居佩特鲁斯家里就是没有狗的。

  为什么弃狗处理所会那么忙,有那么多狗要处死?库切不愿点明,但是原 因不难想见:政权转到黑人手里之后,大量白人离开了南非。卢里为什么会在 弃狗处理所里一直做下去?因为他看到,死狗放进尸袋去焚烧时,那些黑人工 人嫌狗尸僵硬后翘起的狗腿会挡住炉门,推起来不方便,他们用铲子敲断了狗 腿之后再烧。卢里受不了这种对尸体(也是对生命)的蔑视,他接手过来,自 己放,自己烧。请对照书中处理所女主人和卢里对注射前的狗的态度:他们轻 轻地呼唤着狗,温柔地抚摸它的脊背,让狗放松下来,在爱怜中送它上路。

  卢里他们是在处理西方文明留在南非的孑遗。

  库切这本书是以卢里的意识为视角的,虽然并不是意识流小说。佛洛依德 认为,我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里展开的。读这样的现代小说,不但 要注意人物有意识地讲的话,还要注意人物所经历的环境和事件,会引起怎样 的潜意识,会把他推向哪个方向。处理所平时是处理掉一部份狗,留一部份。 本书末尾那一次,却是二十八条狗全部处理掉了。跟卢里感情很好的那条爱听 歌剧的狗,只有三条好腿—已经断了一条腿,卢里更不可能让它死后被黑人 敲断余下的腿。在潜意识里,卢里大概会感到,人走的差不多了,弃狗的数量 已从高峰下降,处理完最后这条最可怜的狗之后,我也该走了。在这之前,卢 里去农场看女儿,库切写得如同诀别:卢里站在田野外,长时间地望着正在带 孕劳动的、还没有觉察他的到来的女儿。露茜发现卢里后,待他如访客。卢里 有意识的想法是:好,访客,这是新的立足点,新的起点。潜意识里,他对这 个国家,大概也只是访客了。

  坚持留下的露茜,或许令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类似的形象,我们中国 人并不陌生。著名女作家丁玲就是一个,她或许可以预告露茜在《耻》中未及 展开的后半生。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力图建立独特的自我,而这一独特自我,一般是 在对上辈和他们的价值观的反叛中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一段青春反叛期,虽然 不是人人都反叛主流或上辈。露茜出自破碎家庭,自幼跟母亲在荷兰生活。她 对父亲本来就没有很深刻的感情纽带。荷兰又是西欧最开放的国家,是吸毒、 滥交的嬉皮天堂。露茜回南非后,很自然地走上了反叛道路。她在一个普遍信 教的社会里公开自己的同性恋(或许是为反叛而故意选择同性恋,她有过男人, 瞒着卢里堕过胎);她离开父亲的城市下乡务农,回归自然;她在同伴都离开 后孤身坚持;她在一个种族隔离废除不久的国家,把黑人佩特鲁斯招为邻居, 不是当奴隶,不是当雇工,而是当他为平等的合股人(partner); 她对保守 的白人农场主极度蔑视,听见他们称黑人为“小子”就要愤怒斥责。这些是露 茜反叛而成的独特自我。

  露茜虽然和卢里难以沟通,但父亲不肯认错的倔强脾气却是一脉相承。她 留下来嫁给佩特鲁斯,虽然会被黑人当作下贱的白母狗,但“白母狗”是一个 露茜在心理上已经抛弃的身分。就象丁玲被同志们当作钻入革命队伍的国民党 奸细,在政治上饱受歧视,但“国民党奸细”至多是丁玲父辈的身分,已经被 她反叛掉了。丁玲可以认为同志们的态度是出于误会,至多是对她的考验,看 她能否坚持自己选择的新的革命身分。从1955年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 到1984年恢复政治名誉,丁玲忍耻三十年。她复出后,受美国人邀请,出 国谈三十年代文学,丁玲在座谈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党 员”。如果露茜接受卢里的建议,卖掉农场回城或回荷兰,她今后将要交往的 人,或许会认为她的遭遇是自讨苦吃,甚至是活该。这似乎是露茜最害怕的前 景,她在给卢里的一封信里说(第18章):“如果我现在就离开农场,我就 是吃了败仗,就会一辈子品尝这失败的滋味。”这是露茜独特自我的失败,否 定了露茜之为露茜的心理依据。而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宁愿忍受生理痛苦也 要保持反叛身分的心理自慰。

  第22章末尾,露茜决意去做黑人邻居佩特鲁斯的三姨太,寻求他的保护。 卢里和露茜有一段对话(下引中文版译文,笔者按英文原文作了校正)。

  卢里: 这多让人丢脸,那么高的心气,到头来落到这个地步。

  露茜: 不错,我同意。是很丢脸。但这也许是新的起点。也许这就是我该学

  着接受的东西。从底层开始。一无所有。不是“一无所有但是……”, 就是一无所有。没有信用卡,没有武器,没有财产,没有权利,没有 尊严。

  卢里: 像狗一样。 露茜: 对,像狗一样。

  但是,卢里在弃狗处理所的工作,时时提醒他:政权变动之后,连狗都活 不下去。

  如果我们对南非的政治有所了解,或许就会意识到,在《耻》的后三分之 二,狗是一个中心意象。抓住了这个意象,就能看出库切隐藏在文字中的政治。 而在读了《耻》之后,我们也能强烈体会到南非的依然黑白分明的族裔政治。

  《耻》在南非出版后,执政党“非洲国民大会”发表声明,指责库切歪曲 南非的新局面。随即库切自己也离开了南非。先是到澳大利亚,如今在美国芝 加哥大学教书。

  04年1月6日的《纽约时报》有篇关于南非的报导,《非洲的窘境:白人 的土地和黑人的无地》。里面写道,1994年政权转手以来,已经有 1,500余名白人农场主被杀害。露茜也告诉卢里,那个在强奸、洗劫后帮 她收拾的倔强白人邻居,早晚会被冷枪打死。南非的土地再分配,远远落后于 计划。并不是白人不愿出卖土地,很多人巴不得拿了钱走路,而是南非黑人政 府在1999年——《耻》出版的那一年—停止了分配,因为分到土地的黑 人大部分经营不善而破产,使得政府既少收了白人的旧税却又收不到黑人的新 税,没有资金继续这一计划。失去耐心的无地黑人,觉得就该像津巴布韦那样 暴力哄抢—由此引起的津巴布韦经济崩溃并不是这些下层民众所能理解的。

  库切似乎更宽容一些。他写道,那个将要娶露茜的黑人邻居佩特鲁斯,拿 露茜家的旋转犁套上拖拉机,很漂亮地把地耕完了。黑人能把农活干得这样好, 卢里觉得“非常不非洲”。但是,这毕竟只是器物的层面;当佩特鲁斯顶替露 茜上市场卖农产品时,他就卖不到那么好的价钱。而且,佩特鲁斯买地、造房 子、买拖拉机,都是政府贷款,天知道他是否还得了(甚至是否认为应该还) ——这又非常地非洲了。一些悲观的人士甚至预言,南非早晚要陷入津巴布韦 的前辙,从非洲最繁荣的国家堕落到又穷又乱的第三世界标准态。

  在笔者看来,《耻》其实是一部很政治化的小说。国外作家一般不喜欢写 政治,认为《1984》、《美丽新世界》之类的作品毕竟不是正道。就是写 到政治,他们也是玩弄技巧把政治写成寓言,比如《百年孤独》。读者不必接 受《耻》所可能唤起的印象,但是,库切把政治写得如此隐蔽,要从人物的潜 意识里挖掘出来,有意识里可以都是人性的故事,是善待畜类(这是库切作品 中多次触及的话题)和人类互相虐待的对比,他的一句话就顶了别人两句用, 这就极大地拓宽了作品的容量,并使得政治得以回归现实主义的框架。而且是 优雅而含蓄的回归,政治不再以闪亮的语句,强行霸占故事的聚焦,但政治却 又无处不在。单凭这一点,库切就值了诺贝尔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