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城市》观后感10篇
《微光城市》是一部由吉尔·克兰执导,大卫·莱尔 / 伊恩·麦克尔希尼 / 哈里·崔德威主演的一部冒险 / 家庭 / 奇幻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光城市》观后感(一):柏拉图洞穴里微光城最后的人类
我们坐在一个终日不可见光的洞穴里,身体被绳索束缚,只有脖子可以扭动。我们从生下来就面对洞壁,除了壁上不断变化的流光掠影其余什么都看不到,于是我们学会了想象,想象这些图案是什么意思,并且根据它们得到了名为“思想”的东西,可耻的“文明”在我们脑袋里萌芽,它阻止我们去了解束缚自己的绳索从何而来,它让我们一代代繁衍至今。直到第一个扭过头的人,为了真正的光明,挣脱绳索,走出洞穴,他看见了太阳,看见了天空。他兴奋不已得回到洞中,告诉人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惜数只带着锁链的手将他拿下,致死。洞人到最后还是洞人。柏拉图所说的洞人还不能类同于微光城的人,需要再加上一个条件:最后的人类。最后的人类是什么样?尼采说:
那时候,大地会变得更小些,最后的人在它上面跳跃着;他使一切变小。他的族类和跳蚤一样地不可断绝;同时他也生活得最久。他们抛弃了难于生活的地带,因为他们需要热。他们还爱邻人,和邻人摩擦着,因为他们需要热。他们把病倒和怀疑当成罪恶。他们谨慎地前进。走在石上与人上而跌倒的。他们随时随地吃一点毒药,给自己许多美梦。最后却吃得多些,而惬意地死去。他们还工作着,因为工作是一种消遣。但他们小心翼翼地不使消遣损伤自己的身体。他们不再变富些或穷些,这是两件费力的事情。谁还愿意统治呢?谁又愿意服从呢?这也是两件费力的事情。这样,仅有一群羊,而没有牧羊者!大家平等,大家的希望一致,谁有别的情感,便是甘心进疯人院。他们是聪明的,知道一切发生的事情,这样,他们不断地互相讥讪着。他们偶尔争执,但立刻言归于好,唯恐损伤了自己的胃。他们昼间有他们的小快乐,夜里亦是如此,但是他们十分地珍护健康。
所以微光城里的居民们在洞中过着这样的生活,直到那位甘心进疯人院的人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回来吧,走远了的人,疯人院大门为你敞开。
《微光城市》观后感(二):微光城市电影补遗
我不想重复电影的结构,大家已经说的很好,只是几点感受和说明:
1 这个城市的电力来源是200前建造者利用地下河来发电的发电机。由此构造了一个地下工业城市,感觉好像是黑客帝国中锡安的机械层中的故事。那个片子中很少交代的机械层,在这里被描述了一次。
2 为什么鼹鼠和蛾子会变得那么大。因为根据考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当一场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后,原先被压制的物种会迅速填补过去优势生物的空缺,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体型变得很大。电影里的鼹鼠和蛾子变得非常巨大说明它们的天敌大型食肉动物和鸟类已经灭绝,间接的表现了地面上发生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这些动物的变大应该不是核辐射直接导致的),包括人类在内目前的主要优势动物已经灭绝。
3 电影其实最感动我的是3个小孩子逃出来的路上看到的人类留下的遗迹。那时候人类已经知道自己几乎要灭亡,他们是怀着什么心情来做这个为200年后人类指路的工作的。想起来真是唏嘘不已。人类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么。
4 还有一点就是对宗教的嘲笑。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很多电影都看到对于宗教盲信的嘲笑。比如电影“迷雾”中描述宗教的起源、”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对耶稣的解释,还有这个影片中宗教的自我麻痹。但是这个主题在每个电影中都不是重要探讨,但都明显得提出,这个现象是很微妙的。
《微光城市》观后感(三):微光城的人民肩负延续人类种族的关荣使命
最近一直在下载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的电影,有的只是看过几个镜头,想找一下当年的回忆,从几年前到十几年前的都有,尽管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很多电影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是通过各种回忆的情节和人物在网上搜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今天这部《微光城市》(这个名字是记得的),这是我在高三时从安徽卫视影视屏道看到的,当时没看到头。
这种题材的电影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有科幻又有冒险,并且我一直是个cult,能理解片中的各种细节和表征性事物,其中就包括片头学校名的大门牌 EMBER CITY SCHOOL,其中有几个字母消失了,就是E、C、O,连起来就是ECO,ecology(生态,可持续性)的前三个字母,暗示着这座城市缺少生态的发展方式,缺少可持续性。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派工业革命初期的景象,巨大的机械和厂房,还有耀眼的白炽灯。
看到全世界的幸存者都聚集在仅存的绿洲让我想起了诺亚方舟,有不少网友问为什么地面不能居住了,那是因为爆发了毁灭性的核战争,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死于核爆炸和核污染,因为被核辐射污染了,地面不能居住了,幸存者于是就被转移到了地下,建立起了微光城。那巨大的飞蛾,甲虫,还有鼹鼠正是核辐射导致的产物。当然人类不想就这样灭绝,微光城剩下的人就是人类最后的火种,他们的天命就是延续人类的香火。科学家们估测陆地上核辐射消退大概需要200年(片头曾有另一位科学家问200年是否够),于是密码箱被设置了两百年的倒计时。不幸的是倒计时还有47年时市长嗝屁了,所以箱子没有交接,于是才有了后面主人公的大冒险。
有人问为什么要把把逃离方案锁在箱子里,不提前让人知道。要的就是保密,要是还没到200年,就有人耐不住性子想出去,地面上的生态还未恢复,那就惨了。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皮克斯的机器人总动员,因为故事背景都是环境破坏人类灭绝,除了一小部分人登上了方舟或建立起了地下城市,并且都是生存下来的人都不知道当初设计者的初衷,幸存下来的人都克服困难重返地球和地上,总之这种题材我想想都感觉激动。
《微光城市》观后感(四):房龙《宽容》的电影版
非常像房龙的著作《宽容》的序言(或者类似的寓言小说)的电影版。封闭而保守的社会,往往会陷入自我桎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封闭和保守,就越缺乏对外界探索的精神,就越是对外界充满恐惧,也就越加封闭和保守。在这样的世界中,新一代的勇于探索和老一代的保守的矛盾是必然的。
跟随着一对明显被当作亚当和夏娃化身的青年的眼睛和步伐,观众也从封闭的地下城走到了真正的蓝天下。不过略有遗憾的是,片子对新老两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交代并不是特别理想,显得不那么尖锐,从而也掩盖了本应具有的光辉。
《微光城市》观后感(五):拍不拍续集,是一个悬念
去年上映的这部『微光城市』,在金融危机席卷西方世界的惨烈当下,的确是极富象征意义的注脚。在黑暗的地下避难世界里,苟延残喘的灯光将尽、末日将临,人们迫切地需要来自上方的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微弱光明——尽管,这部电影遭遇了票房上的惨败。
抛开市场的因素,我以为『微光城市』还是值得一看的。改编自相关小说原著的『微光城市』在故事上显得相对小众,但如果细细品味,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男女主人公的演出都很出色,尽管本片并未提供任何宏大的场面和炫目的VFX(视觉特效)——所以说,尽管值得一看,但值不值得再拍续集,倒成了一个悬念(本片之选取了原著小说中的一部分进行演出)。
--------------------------------------------
《微光城市》观后感(六):希望,只属于有毅力和有勇气的人的。
很不错,虽然被某些不识好歹的人定义为儿童片,我推荐,
我觉得这部片子似曾相识,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类似的片子,因为年代久远,不记得主要内容和名字了。只记得临到最后的一个片段是,也是一个靠着电灯支撑的工业城市,也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人类只能躲起来了。然后也是有一小男孩和小女孩,不畏艰险,坚持信念和原则,他们爬到了工业城市的最顶端,打开了一个盖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身为成人的我,为了达到所谓的正常和成熟化,放弃了很多东西,没有了梦想,缺少了毅力,更没有勇气。哈哈,这个片子给我一点点冲动。可能是因为电影太纯真的,而我可能未老先衰了,所以感动没有太多。
我最近也看到了希望,碰到一个和西尔莎·罗南一样可爱的小姑娘,给了我很多希望和动力。
《微光城市》观后感(七):蹦蹦跳跳的故事
对于《微光之城》有着相似的感觉,故事凌乱、破碎,整体漏洞百出。 感觉在故事的讲述和片子的剪辑方面跳跃感过于严重,特别是从故事的中段开始时常会有内容缺失的感觉,而且感觉很多段都是点了一下就往下跳的感觉。 故事的开端有如晕里雾里,只说了为了应对末日然后救制造了地下的微光之城,而对于什么样的灾难全片都没有再讲述过。 而根据片子所说,制造者们(builders)造完了就闪人了,难道他们不畏惧末日么? 还有很多微光里的规矩都是强加给观众的,如assignment day还有政府为什么禁止人们出去探索(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树立市长的半神权地位)。 在片子末尾我们看到主人公们通过水流从那么深的微光之城逃了出来,可是水可以那么逆重力而动么?
一些物件也是点了一下就没有下文了,或者链接奇怪。 如蛾子,救助完后除了片子末尾让我们知道她是来自外界后,丝毫未提,这算是线索么?Mayfleet给doon的昆虫手到底也没有引出什么。 doon他老爸给的工具棒时,他问他爸怎么用。 他老爸就说了一句"You will find out",然后下一次出现这个工具的时候doon就已经无师自通了,天才呀。 好了,累了就不再这里列举了。
查了一下片子的导演发现是指导《monster house》的Gil Kenan, 不过在《monster house》里面导演并没有表现出如此蹩脚的故事讲述能力呀。 为此我开始思考,不些时间我就找到了与其相似的电影——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 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我就看过一部半(那一部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不然实在坚持不下来),其后我就被这电影折服了,给我内心的失望不亚于微光都市到地面的距离。 那我就在此借哈利.波特电影版来谈《微光都市》吧。 可能两部都是小说改编的原因,觉得导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怎样表现小说里叹为观止的场景和天马行空的事物上面,而忽略了电影的故事性。 不过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作者压力都很大的。 电影故事好看,原著读者骂街,忠于原著,观众和读者一起骂街,难呀。。。。。。 而在短短的电影时间里想表现十几甚至几十万字的图书,确实困难了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讲的连跑带跳的原因吧,再加上100分钟左右的片长,对于这样的片子来讲确实短了一点儿。 在idmb上查到这部电影是根据一部神幻少儿小说翻拍的,这也是本片的故事不太经的起推敲的原因吧。
其实本片可能定位错了市场,如果定位在青少年及儿童观众或者做成动画片可能会好的多。
啊。。。。。。终于写完了太累了,PS.本人发烧了,一直在于身体的搏斗中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要赶快回家装蚕蛹。
《微光城市》观后感(八):日出,简单却如此让我感动
看完了《微光城市》。
一路的惊心动魄。
青年人,可是也是成年人,
坚持,责任感。
真的体现的很好。
最后的最后,
终于找到城市的出口。
那一刻,日出如此美丽,
实在让人感动。
有些东西,天天接触,
我们总是忽略,
对于有些一辈子没有拥有过的人而言,
那是多么让人惊喜的拥有。
珍惜。
感恩。。
《微光城市》观后感(九):完成这种希望的差事,非得交给15至20岁的孩子
这是我近几年看到为数不错的科幻童话式电影。因为喜欢Saoirse Ronan,喜欢她在赎罪里的表现。
童话不一定就是童话,我一直认为,这些在现在看来有点悬的东西,将来的哪天还真可能成为现实。我们一直说着世界末日的话题,谁又认真想过这个话题,真的世界末日来到之时,你我将如何生存。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City of Ember。
科学家说,住在地下的下一代是不会知道人类的悲伤的。是的,他们错过了世界末日。他们出生便生活在靠一台发电机过活的空间里。直到一切过去,才能重回地面。
童话,似乎理所应当由孩子出演。而像这种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似乎交给两个,不,可以说是三个孩子,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选择。15到20岁的孩子,他们有想象力,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想象。他们天真,他们无畏。相比之下,影片中的大人门的确也只能做个配角充充场面,并不是说成年人怎么,成年人拥有成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可这决对不适合去做拯救全人类的工作。因为他们看的太多,因为知道得太多,被经验所牵绊着。男孩的父亲,因为朋友的失败而再也不敢尝试,大人们纷纷劝阻孩子的行为,他们认为即使出去,外面的世界依旧黑暗。还有那个可怜的市长,以为捧这一堆食物就可以过一辈子,最后被一只大鼹鼠吃掉。
其实,在看到最后前,我始终不确定她们是否能真的看到光明,直道那一缕熟悉的阳光照来。我才感叹这次的童话不是悲剧了。
很庆幸她们走了出来, 很庆幸最后那块石头没有在屋顶上嘎然而止,很庆幸他们没有没有成为另一次的亚当夏娃。。
最后要说的是,我貌似已经过了20大关。拯救人类的大任应该落不到我头上吧
《微光城市》观后感(十):兒童來說 是不錯的電影
喜歡看未來故事的電影
因為整個世界觀也是塑造出來的 可以完全地天馬行空
遲了進場 一開始看已經是分配職業 不知道電影開場埋下甚麼伏線
也不太明白何以人類不能活在地球上 而須活在地下城
若說污染的話 , wall-e 舖排得比較合理
最近看關於未來的電影都相當顯然地擁有同一前題 :
人類變得更愚蠢
看 當領導的人總是極度庸才 雖然這樣主角才能有表現機會
電影其實我會評為一級 是合家歡的電影 看 找到出口的是孩子們 是兒童片的重要原素
加上最噁心或最震抖的也不過是幾幕巨大化生物 也只是略過畫面
或許我對故事有點期望
結果電影實在太幼稚和反智 . 尤其後段
女主角說出 建城的人很聰明 所以指引應該是很簡單易明 之後 ,
都沒有甚麼緊張的情節可言 相當順利就完成 那幕爬梯更讓我聯想遊戲畫面 相當低難度的考驗
說到最不順眼 應該是結局吧
不知道原著小說是怎樣結尾 但電影可謂太馬虎了吧
他們是否算救了全城的人 ?
他們這樣離開了 就能順利自救 開展新生活 ?
開頭錯過了 , 過程不夠刺激 , 結尾確是很爛
兒童來說 是不錯的電影 就如Narnia 可惜我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