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万岁》经典影评集
《凯撒万岁》是一部由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执导,乔什·布洛林 / 乔治·克鲁尼 / 阿尔登·埃伦瑞奇主演的一部喜剧 / 悬疑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撒万岁》影评(一):发愿容易,汝能持否?
Hail, Caesar!
不得不说,该片和我的预想大相径庭。总的感受是,意犹未尽。还想看,没了。
有人吐槽说,“科恩也拍三枪了”,“科恩动用若干明星龙套的春晚”……,我只想说:呸。懂什么叫科恩兄弟么。
乔什•布洛林的老板,前脚跟神父忏悔自己的烟瘾,后脚一有机会就找警察讨烟抽。
影片就此展开。
四个不同教派的神职人员讨论耶稣诞生,每人只谈符合自己教义价值的观点。
费因斯的龟毛爱情片导演,以苛刻严谨著称,因为上头指定的明星,改了台词。
黑寡妇未婚先孕,决心甩掉孩子让肥律师领养处理,却阴差阳错和律师结婚。
查宁•塔图姆饰演潜伏在好莱坞的共产党员,为了党费煞费苦心,绑架明星勒索,还不惜动用核潜艇,最后竟为了一条狗,巨资沉没大海。
克鲁尼重返片场,宏大配乐与台词交叉渲染出感人肺腑的戏剧感,但却独独忘记了“faith”。
科恩的片子,我只看三样东西,智识、幽默和细节。这里,全有,美不胜收。
需要我剧透么?不需要。
一想起,要等下一部科恩,又要两三年了,就想来一句:son of bitch。
《凯撒万岁》影评(二):麻烦是不断的 人生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中度过的
很早就想看这部电影,因为觉得各种好莱坞明星扎堆很热闹。没想到在杭州青芝坞的逆光小舍里,打开电视选择电影里的第一个电影就是《凯撒万岁》。原本就是放轻松看爆米花的心态看这部电影 没想到给到我小小思考和回味的机会。科恩兄弟依然把讽刺,暗喻,思考杂糅得很棒。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这部电影基本上是发生在30个小时之内,一个好莱坞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的一天生活。还没天亮,就开始有人不断的找他,让他帮忙解决各种麻烦事儿,而且找他的个个都算是公众大人物,每一件事都那么棘手也那么重要,我都觉得他压力好大。他的工作就是帮这个造梦工厂的所有明星规避舆论和各种危机风险。
跟着他的脚步,顺便见证了造梦工厂的造梦日常,又把我们大众的视线拉回到好莱坞黄金时代。那是一个明星云集,歌舞盛行的时代,也是我最爱的老一辈明星正当年的时代。
[1]斯嘉丽扮演的鱼美人分分钟把我们拉回到《出水芙蓉》。但是下一秒,我们就看到斯嘉丽荧幕外的火爆脾气,以及好莱坞背后的潜规则。当年《出水芙蓉》的女主角确实有带着身孕跳水拍片的记录,所以,斯嘉丽这一角色也是在暗喻这段荧幕背后的小八卦。
[2]曾经的脱衣舞男查宁塔图曼这一次让人分分钟感受到金凯利的复活,也就是当年歌舞片盛行时代,经典电影《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男主角金凯利。我当年可喜欢他了!爱死他了!脱衣舞男查宁塔图曼也跳起了踢踏舞,简直金凯利附身,看得我荷尔蒙都要迸发了。当然,这一次,科恩兄弟也借查宁塔图曼暗喻了一把当年金凯利的政治倾向。所以,科恩兄弟每一个明星的选择都是有考究的。在资本主义这个大工厂里运转的每个人都有着标杆性的象征。
[3]其实《凯撒万岁》除开制片人的角色,非要在明星云集扮演的明星云集里面挑一个大头明星主角的话,那就是我们曾经的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毕竟他被绑架了,他的这个棘手事儿是其他明星的几倍,让制片人都产生了“算了吧,我不想干这份该死的工作”的冲动了。他当时正在拍摄的大片也有一种暗示当年狂砸钞票拍摄《宾虚》的暗喻。
有意思的是 ,他就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大工厂腐朽的明星“制造”,却被卷入一场共产主义的洗脑中,但是扮演的角色又是对faith的折服。最后,他那慷慨激昂的表演却因为忘记了“faith”这个词语而卡壳。不知道科恩兄弟这样巧妙的安排是不是也是在表达一种好莱坞资本运营的无奈。毕竟,谁都得生存。有一个环节挺重要的 ,电影里面最重要的角色其实是耶稣,但是耶稣却从来一个正脸都没有露过。在片场,各种角色有各种等级划分,他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却在现实中是属于临时演员那一档。嗯,有意思,我不太懂西方人的信仰,但是也被这种讽刺给狠狠撞击了一把心灵。
当然还有这两位大明星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演技也是分分钟让我折服。一个眼神,就能够把一个角色传达到位,也是没谁了。果不其然撑起目前好莱坞一线巨星的地位。
现在我们该回归我们这部片子的制片人了。不知道为何,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然,我这个小屁娃处理的可不是那么棘手而麻烦的大事儿,但是这种工作状态也是让人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划等号感。每天,我的工作就是被各种找我处理各种不同的事和人给安排完毕了。家人找我的事儿,我就像这个制片人一样,电话里 嗯嗯 答是答应了,但是安全不知道她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根本抽不出心思来关心家人找你的事儿,自动的把他们的事儿划分到“不急不重要”到范畴儿。当工作遇到特别麻烦的事儿时,确实有一种让人想要逃离的挫败感。因为你会觉得这样子的事儿永远不会停止,你用了各种方法,嚼劲各种脑细胞去解决,不知道答案,随时一颗定时炸弹悬起的这种心理真的不能够再认同。
但是,当问题一个一个迎刃而解时,你会又能够重拾信心继续做下去。就像制片人在忏悔室里说道的那样: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儿是对的。是的。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有太多压力,太多难受,太多不堪,太多麻烦,太多心累,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儿是对的,我还想继续做下去。因为,麻烦是不断的,人生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中度过的。加油,自己。
我认为科恩兄弟的电影牛逼,就在于他们能把对重大问题的严肃探讨,包在轻松荒诞的壳里。看热闹的和看门道的可以各取所需。这部《凯撒万岁》就是最新的例子。
明星、怀旧,荒诞、讽刺,绑架、丑闻,这些点足够成为噱头,让《凯撒万岁》好玩、好看。
但是科恩兄弟真正要干的事情,正如共产编剧联盟对克鲁尼(以下除了主角,主要以演员名代替角色名)所说,是在剧本中夹带自己的意识形态私货。
这篇评论几乎全篇都有剧透,所以不再提示。但是由于讨论的是表层之下的解读,所以不得不如此。亲爱的读者选择立刻离开还是继续看下去。
说一部作品有多层的解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露个破绽告诉受众,“我要说的不只是你看到的”,看到的人,就可以走进去
我看的时候,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在Mannex看《凯撒万岁》的毛片时。
克鲁尼和一众演员、灯光布景表现完美,由远而近一镜到底,穿过人群走到十字架下,超特写落在脸上时,他忘词了。
大费周章一番却功亏一篑,而废掉无用的素材却放给负责人看,不有些蹊跷么?
接下来,大家纷纷提醒克鲁尼,他忘记的那个词,就是
Faith
是的,在我看来,《凯撒万岁》说的是信仰。
从这角度去看,一切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解读。比方说,主角姓Mannex,就是说,这是一部讲人和信仰的电影。
接下来,就从人与信仰的角度,看看《凯撒万岁》讲了什么。
在花团锦簇之下,Capitol影业充斥的是婚外情(女星约翰逊和导演兰伯特——Highlander主演)、同性恋(导演费恩斯和男星克鲁尼)、酗酒等行为;
亚伯拉罕教四派代表人在教义的火热探讨之后,对剧本和角色交口称赞,并不真正关心自己教派的现状。
宗教信仰一片衰败,意识形态就会占领相应阵地。代表好莱坞头脑的编剧联盟,抛弃了宗教信仰,投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怀抱。
如果只到这里,那《凯撒万岁》所做的还只是呈现层面。接下来,他们(再次!)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处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他们告诉观众,Mannex是无力的。他的控制感,全是幻觉。
妻子告诉他儿子希望换一个在棒球队的位置,他彻底忘了,结果儿子在新位置上很开心;
约翰逊怀孕需要结婚,但孩子的父亲兰伯特已婚,斯嘉丽无法跟他结婚,于是Mannex想出假收养的天才计划,结果约翰逊和乔纳希尔一见钟情立刻结婚;
斯温顿(姐妹)一直威胁Mannex要曝光克鲁尼和费恩斯的同性恋丑闻,他左支右绌想用新的八卦换来封口,结果信源钱宁叛逃苏联,丑闻永远无法再见天日;
克鲁尼被编剧联盟绑架不知所踪,Mannex焦头烂额完全束手无策,结果新来的动作演员埃伦瑞奇无比机灵立刻平安带(都说不上救)回了男星,损失也就一天不到。
这四件事上,Mannex的努力全部白费;而这四件事全部发生在同一天当中,究竟是太多巧合凑到了一起,还是如《圣经》所言,“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呢?
接下来,他们呈现了不同信仰下的人及其境遇。
丧失信仰的一众好莱坞人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克鲁尼听了一次共产主义布道,立刻想要加入,被Mannex痛搧一顿后,又回到了一片空白的状态;
信仰共产主义的钱宁和众编剧,失去金钱和自由(叛逃苏联的钱宁相信也是这样的境遇);
信仰(广义)基督教的Mannex和埃伦瑞奇(来自德州或南方其他某州的人,不信教的概率太小了),则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这里一个重要人物是Mannex救下的剪辑麦克多蒙德;没有她的妙手,埃伦瑞奇拍的言情片就是一坨shit,他跟Mannex都不好过。乔尔让自己老婆上镜可不是随便安插的角色。
最后,他们把落脚点放在了“选择”。
Mannex是个虔诚的教徒,不仅每天忏悔,(在他看来)所犯的sin也顶多是背着老婆抽烟;虽然打了克鲁尼,但也把克鲁尼从走向共产主义信仰的路上拉了回来,对他的教徒身份而言,未必一无是处。
而本片中他面对洛克希德的offer,不仅是份工作,其实是一个悠关正邪的大哉选择。
他们提供的是一次次不断加码的金钱诱惑;
最重要的是,招募Mannex的猎头每次都会递烟给他——只要Mannex在这一点上失守,就等于被攻破心防,接下来的隐喻不言自明,说他是Mannex的撒旦也并不为过。
在影片最后,一直摇摆的Mannex在牧师的启发下做出了选择,拒绝了邪恶的美好诱惑,选择了心中艰难但right的道路。
至此,科恩兄弟对信仰的呈现和探讨,终于告一段落。他们的态度,也明显不过了吧。
翻回头来说,是不是可以说科恩兄弟面对当前的信仰状况,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呢?
而看到这里的你,对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又是怎样的感受?
《凯撒万岁》影评(四):时代,让人迷茫、恐惧:科恩兄弟是在通过绑架电影梦来给麦卡锡主义提供辩护?
这类扬基电影再多一点,我就打算去找龙拳大师拜师学北斗神拳了。
这部电影缺乏电影最辉煌时代的时代气质。这部电影有点儿共和党右翼电影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用另一个例子来辅证,同样是Gambit,2012年的科恩版,就是没有1966年迈克尔雪莉版的好。因为什么,虽然有编剧、导演、演员等等因素……单个人还是感觉,因为时代气息。60年代,那是二战之后,美苏对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青春叛逆期,60-70年代,正如马尔库塞所言的美苏良性竞争,全世界多少人走出了nationalism的束缚,法国学生抗议高校的专制,日本学生的反安保运动,嬉皮士甚至开始反对一切传统,搞得就像行为艺术一样,而且还是世界规模的。如果要问60年代的时代气质是什么,那就是叛逆,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叛逆。
而科恩兄弟的这部电影里,描绘了那个年代的事情,却抽离了那个年代的精神与气质,最后回到了米国的共和党民族主义情怀里。所以,我产生了疑问,在这部电影里,科恩兄弟是想表达现代电影艺术与工业的伟大,还是想表达美国共和党的右翼爱国主义情怀?美国一直处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矛盾,一方面他想把他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但是今非昔比,当年美国的独立的时候,就他一个五月花理想国,所以美国在其独立宣言里自豪地赞美自己从中世纪世界里脱颖而出,接下来就是西欧各国对传统阶级社会感觉不到希望的普通平民,移民美国的American Dream时代,那是美国相当世界主义的一段时间,但是美国的nationalism也一直存在,而且共和党右翼的情怀也一直存在。到了今天,美国更是一方面想推行他的世界主义达到一些普世价值目标,一方面美国实际上又用这种世界主义为他的nationalism创造好处,而这种好处往往不是共赢的,除了马歇尔计划以外,美国只要得到了一点好处,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就要相应的损失一点儿或几点儿好处。
而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这种矛盾状态的体现,一方面,科恩兄弟大谈电影梦,这就是开头让人觉得电影好看的幻觉产生点,很快,画风一转,美国梦隐约浮现,到了这里,也没什么,但是很快,近似共和党右翼的美式nationalism情怀就出现了,科恩兄弟这是在为麦卡锡主义声辩?虽然,不太清楚,电影里表达众编剧爆走的桥段,是不是有什么美国电影业界的梗,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首先,我个人不太喜欢科恩兄弟的喜剧笑点,其次,电影后半部分的剧情明显是绑架了电影梦去拍共和党民族主义的马屁。科恩兄弟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故事,虽然指向了美苏对峙的那个时空与年代,却抽离了那个年代的灵魂:叛逆与自由。
于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从一开始的100分满点一口气降到了最低值。
现在好多的电影都过于自信了,终结者2也从噩梦里解脱了,新电影自信地消除了既定为核战的未来。本来这部电影应该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本来应该是一部为了电影而拍摄的电影,可惜,最后却成了好莱坞式easy propaganda。二战时,好像有个位于欧洲的国家也是把基督教摆在阵前当挡箭牌。一开始,看了开头的剧情,以为这又是一部为了电影而拍摄的电影,还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然而,看明白了标题的意思时,瞬间感到无比失望,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节奏吗?扬基自信,然后过于自信,于是走向核战。扬基佬给这个时代添加的喧嚣节奏,令人有些恐惧。
不过至少,星际迷航的新电影里还保持着多元主义设定的一派和平景象,星球大战的新系列里还保持着古老的光明黑暗传说,似乎与世隔绝般的古老,还没有成为easy propaganda。一想到这些,至少还令人感到舒心。比较一下宫崎骏的風の谷のナウシカ跟前些年的什么風立ちぬ,若不考虑时代差,简直令人无法相信这是同一个人经手过的作品,虽然后者是改编,但是都很难想象宫崎骏会去改编,放着ゲド戦记原作者的默许授权不做,居然改编easy propaganda。时代果然让人捉摸不定。
杨基佬们为这个时代添加的这一层喧嚣自信,太可怕了。我要去找龙拳大师学北斗神拳,抢在拳四郎前跟尤利娅订婚,这都是他们逼的。
啊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爱を取り戻せせせせせせせせせ~~~~~~
因为这片子一开始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好,电影演到一半,话题一转,就感觉被骗了……所以,附带不满:科恩兄弟翻拍的Gambit也没有阿福版的好看,美国电影真的是衰落了,越来越商业化了,越来越符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前期标准了:越来越商品化、通俗易懂,越来越单向度化。
我有点儿搞不懂科恩兄弟的编剧水平了,难道他们也是故意拍给观众看的,创作一个既简单易懂、又让共和党老派狭隘民族主义美国人满意的文化工业市场标准商品???时代所致。
《凯撒万岁》影评(五):《凯撒万岁》重返黄金时代,还是科恩兄弟的老配方
这个段位的科恩兄弟,这对独立电影出身的鬼才导演编剧,已经到了无欲无求的境地。
他们刚一登场,就用《血迷宫》这一剂春药俘获了影评人和影迷,从《冰血暴》再到《老无所依》,他们疯狂迷恋巧合的魔力,所有的不可思议都可以用偶然性解释得顺理成章。然而,他们也未曾停止用电影去铺叙生活本质的枯燥平常,职业的焦虑、婚姻的冷漠、生活的呆板都是科恩兄弟电影主题的一部分,也是孕育巧合、创造奇迹的现实土壤。
科恩兄弟又是十分典型的影迷作者,他们从未掩饰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钟爱之情。他们的反叛来自对传统类型法则的熟稔,他们的破坏是对类型套路的刻意回避。他们也经常表达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眷恋,这种眷恋往往夹杂了“韶光易逝”的感伤。《缺席的人》的黑白影调让3、40年代的黑色电影回光返照;《大地惊雷》直接翻拍了约翰韦恩的同名旧作,是从西部片汪海中采撷的一抹亮色。
跟《醉乡民谣》间隔了三年,科恩兄弟终于推出了新作《凯撒万岁》,这部包装精致华丽的糖果富含多种口味,也是电影人对黄金时代最完美的致敬方式,也让科恩bros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叙事体系,荒诞滑稽、幽默反讽,依然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配方。
影片带我们重返了大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那个花灯燕舞、华美庞大的造梦工厂。主人公艾迪是个大权在握、比皇帝还要操心的大制片人。这种工作又绝非常人能够匹配,艾迪同时面临的问题有:古装史诗片涉及耶稣的情节,艾迪要和宗教部门探讨尺度处理问题;男主角被临时演员绑架了,艾迪要找到他;歌舞片女皇即将未婚生子,艾迪要为这个还没出生的孩子找到一个养父;大导演和男明星同性恋的传闻到了冷面女记者手中,艾迪要扑灭这把火;文艺片导演反对找西部片牛仔来演男主角,艾迪要安抚导演的情绪;同时,艾迪还面临自己的人生抉择,他面临着一份十分有吸引力的工作诱惑……
(斯文顿、布洛林都是科恩的老搭档)
所有人都在找艾迪,而这部电影就是一两天之内发生在艾迪身上的种种。
艾迪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CPU,他一刻也不能停,必须要在一天之内解决所有麻烦。这座庞大的制片厂看似运转正常,但只要艾迪选择离开,那么一切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可怕境地。而这一切屁事都和他本身毫无瓜葛,回到家他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中年男人。
(临时演员下毒绑架这段异常搞笑)
典型的科恩式犯罪开场:乔治克鲁尼被两个临时演员用迷药绑架。然而,今时今日的科恩早就无欲无求,他们不屑于去讲述一个大明星被绑架的惊险故事,但依然会让观众大跌眼镜:绑匪是共产主义的信徒,一群人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资本论》,他们绑架的目的是希望用赎金来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添砖添瓦……
(绑架大明星只是为了向组织上缴党费!)
科恩影片对“焦躁”的描摹总是细致具体,这种细致会让身为观众的我感到恐慌,幸好,艾迪总是游刃有余,他不负众望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凯撒万岁》是通过一个焦虑的职场人视角带我们回到了类型片的繁盛时期,揭开了梦幻泡沫背后的奇闻怪状:流光溢彩的银幕和肮脏混乱的真实片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银幕上
伟岸高大的罗马军官实际上是个性格懦弱的同志
亲切迷人的性感美人鱼,实际上脾气火爆,私生活极度混乱
爱情片里冷酷的男主角是从西部片刚走出来的土老帽
歌舞片里的硬朗小哥真实身份居然是苏俄间谍……
演员众多,大都是科恩兄弟的老搭档了:
乔什 布洛林《老无所依》
乔治克鲁尼《逃狱三王》《真情假爱》《阅后即焚》
寡姐《缺席的人》
蒂尔达斯文顿《阅后即焚》
and
弗朗西斯·麦克杜蒙德,乔尔科恩的老婆,科恩电影标志性的人物。这次安插给她的酱油角色是一名剪辑师,跑片的时候差点被围巾勒死…十分典型的科恩式喜剧桥段,如果真的被勒死了,那发生在科恩电影里这真的算不上稀奇。
(再现了好莱坞经典时期的视觉魔法)
《凯撒万岁》就是导游艾迪带领大家参观了一遍大制片厂,同时也像姜文那样,把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类型片统统致敬了一遍。仔细想来,本片和《一步之遥》还真的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黑色复古风格,都嘲讽了贵圈不堪入目的那些破事。不同的是《一步之遥》嗨过了头,玩到最后有点不知所云;《凯撒万岁》姿态轻松,吐槽随意,以一人视角起落,简单呈现事态,没有自顾自的高谈阔议,收尾都十足老片尿性:
说end就end
桥段|故事|影评|同类
《凯撒万岁》影评(六):凯撒万岁:科恩的归科恩,凯撒的归凯撒
作为学院派的心头好,科恩兄弟是青壮年创作者之中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之一。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的高峰期和新世纪的沉淀期之后,两人近年来参与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谷现象,尤其是在喜剧作品上,让人不禁又爱又恨。《真情假爱》、《老妇杀手》这种疑似黑历史的玩意儿暂且不说,2008年的《阅后即焚》,2012年的《神偷艳贼》,2014年的《坚不可摧》,都是数一数二的搭错线路。而2016年的《凯撒万岁》几乎是继承了《阅后即焚》的全部精神遗产,因此,也很可能成为最快速被观众遗忘的科恩兄弟电影——《凯撒万岁》之于科恩兄弟,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我超兴奋》之于佩德罗·阿莫多瓦。
切记,暴力膜星不可取。
《凯撒万岁》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失望。电影仅仅剩下了空无重点的讽刺外壳,在空洞单薄的故事中,几乎没有能量和作为来提升情节的张力。太多的好莱坞明星掺杂其中,却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仅仅是打了个照面,出场时间少的可怜且缺乏平衡。而这些明星们在缺少坚实的角色关系的基础上,只要露脸就争先恐后地试图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大大小小的冲突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点和机会来做结,使得电影严重缺乏高潮和疑似烂尾,成了一大盘散沙。
如果连这些角色都对自己的命运选择起不到任何作用,且毫不关心的话,又凭什么应该让观众买单呢?
《凯撒万岁》影评(七):<Hail, Caesar!>,凯撒万岁!科恩万岁!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凯撒万岁》影评(八):对人与社会的一次血淋淋的解剖
表面看来只是各种拼凑,各种杂乱,各种荒诞不经,各种嘻嘻哈哈,然后电影就完了……
再深一点儿,讽刺了整个好莱坞电影行业的乱象,恐怕不只是讽刺的五六十年代的好莱坞,更是讽刺了现在的好莱坞……生活混乱的粗俗明星,见缝插针的奸诈记者,虚伪势力的导演,胡乱指挥的上层,疲于奔命的公关……
再深一点儿,是关于人,人是什么,关于人的信仰,信仰的动摇和缺失,关于没有信仰的人。电影行业里各色人,不只是电影行业,其实是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各色人,不只是一些人,而是每个人,……电影中拍的电影凯撒,穿插现实事件,被分割成几段,显得混乱,但是却更好的表现了他信仰的转变,最后他说不出来的那个词是faith,为什么?因为他的faith已经被那个公关打掉了,很出色的指代和隐喻……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苏联大幅清洗异见人士,KGB的黑暗笼罩各个加盟共和国,严防资本主义入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资本主义世界,也进入了非常恐怖的白色时期,也进行了清洗,很多人都受到了严密的监视,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被严密监控,严防红潮渗入,每个人都人心惶惶……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对红潮的恐怖,就像是在面对一种末世病毒,像是在面临地球末日……电影里的凯撒电影本来应该成为信仰养成记,彰显资本主义信仰的养成和坚定,却成了信仰的动摇和丢失,极好的讽刺……公关高手,从头到尾的不断忏悔,去打的明星,去抉择怎么办,信仰在不断经受考验……特别要指出一点儿,公关其实是没有坚定信仰的,他有的只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屈从……从上面看来,整个美国社会都是没有信仰的,如果说有,那就是表现出对政府宣扬价值观的服从,那就是追求对自我欲望的不断满足……显出明显对比的是,这部电影里,最有信仰的是那帮共产主义的绑票者……
再深一点儿,是关于社会,是对于美国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的反思,表面的各种调侃和讽刺背后是深深的反思,借50年代的好莱坞拍摄电影这件事,反思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信仰;借一帮绑票者的嘴,来诉说着对社会性质本质的探讨……我们信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断,从那帮绑票者嘴里说出来,感到无比的新鲜,特别是绑票者的身份很有意思,艺术家,文学家,经济学教授……这是科恩兄弟对于社会的剖析和反思……
再深一点儿,那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电影中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信仰交锋的点在哪儿?在凯撒。那哪儿方赢了呢?好像哪儿方都赢了,又好像哪儿方都没赢……这才是高超的处理方式!因为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谁都赢了,谁也都赢不了……
这里面一系列非常出色的讽刺、指代和隐喻,看得我是热血沸腾……绑架恐怕不只是对凯撒个人的绑架,更是对他思想和信仰的绑架,更是对整个美国社会思想和信仰的绑架……而经历过思想绑架的凯撒再也不是凯撒,也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凯撒……那个潜艇情节,潜艇就停在离美国海岸不远处,表现了双方阵营的危急形势和激烈对抗……那个狗跳上去,然后钱箱就落入了海里,资本主义社会的钱终究没流到共产主义社会……一帮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往共产主义的人,都没去成共产主义社会,反而是一条狗去成了,这是极大的讽刺……潜艇下潜掀起的浪差点掀翻,那帮信仰共产主义的绑票者的船,这又是极大的讽刺……更别说,电影里面无数对好莱坞电影行业的讽刺了,见到斯嘉丽·约翰逊脱衣服那段,还有找孩子父亲那段,我都笑抽了……信仰、人与社会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思和探讨,至于结论是什么,科恩没有说,我们也没有必要问,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每天做出自己的答案……
---------------------------------------------------------------感谢----------------------------------------------------------------------
豆瓣审核通过了,感谢豆瓣,我爱豆瓣!
《凯撒万岁》影评(九):挖挖科恩兄弟新片中的”好莱坞“梗
昨天刚去看了科恩兄弟的新片《凯撒万岁》,虽然是周五晚上,纽约时代广场旁最大的电影院,本该人满为患,人流攒动,但是好像因为周日美国人喜闻乐见的“春碗”(超级碗橄榄球赛)即将上演,美国人民仿佛都回家准备开趴,整个电影院里人真是出奇得少。。。。
当然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口碑也是两极分化得厉害。
《凯撒万岁》影评(十):要能像狗一样嗅出它的平庸和无趣
首先,还是那句话。跳着看,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要跳着看。不跳着看书,看电影,那就没办法看,因为太多了,会有压迫感。
《凯撒万岁》首先跳到的就是凯撒被绑架后醒来的那一段。他爬起来后,遇到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太,然后走进了那间绑架者的屋子里。故作的幽默,一股平庸气息,顿时就是知道这部电影是完了。科恩兄弟的电影里经常有这种平庸气息。感觉他最好的电影应该是《雪花高离奇杀人案》和《老无所依》。前者究竟有怎么好看,因为有真正的幽默,以至于前不久还有一个写日本人跟着剧情去寻宝的电影,竟也不俗。后者呢,只感觉看电影看得太早了,以至于看原作小说时里面总是感觉那个高大的杀手在晃。
看任何一部作品,第一步就是要嗅出它是平庸还是会带来乐趣,首先要有乐趣,才会到达伟大。怎么嗅,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