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杀据点》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刺杀据点》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8 02:1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杀据点》观后感精选10篇

  《刺杀据点》是一部由彼得·特拉维斯执导,丹尼斯·奎德 / 马修·福克斯 / 福里斯特·惠特克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刺杀据点》观后感(一):这个计划有点离谱

  要说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拍摄手法。有六个视角讲述同一场景同一事件,最后又一个交点总汇到一起产生高潮结尾。二是镜头运用的很到位。第三就是丹尼斯·奎德饰演的男主角伯恩斯福里斯特·惠特克饰演的美国的观光客霍华德·刘易斯(一直在用DV摄像的黑人),演技很棒。

  硬伤就是剧情的设计靠不住恐怖分子无所不能让人无法接受。西班牙警察总统贴身保镖,特种部队人员电视台摄像师,酒店服务生,或收买或要挟或利用,都能成为恐怖份子的人,更高科技的就是那部似乎能控制一切的手机。狙击步枪都能用手机瞄准射击精确定位杀人。也许可能可行吧,但在那栋楼里竟然没有安排警卫就是个漏洞了...还有那些弱智特工,被一个退役的普通特种部队队员就给都收拾了?包括枪杀那个摄影师,仔细想想必要吗?非要这样才显得够恐怖吗?结尾恐怖分子躲避小女孩安娜的设计可以说太高尚了,又是暗杀又是爆炸的恐怖分子在杀了那么多人后面对公路中央恐惧无助小姑娘突然良心大发牺牲自己?难道这就是本能,那导演最后要表明的就是人性本善了......

  《刺杀据点》观后感(二):还真有人给5分啊……

  很多人说此片是向罗生门致敬,我看不如直接点说是抄dejavu吧……好吧我错了,人家并没有抄dejavu并且结构完全一样,不过有没有敢说自己看这个片的时候没有多次想到dejavu呢……这个叙事手法有那么高层次吗,虽然确实是把20分钟的事展开到了90分钟。

  至于里面的动作场面,我看到有评论拿来跟伯恩的身份比,我十分无语,我昨天看的,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动作场面还有印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个拍DV的大叔,第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开始琢磨他演过什么,到嘴边就是出不来,结果看完全片也忘了去查证了,今天早上才想起来。

  再来说细节设定。全片的正面人物表现了选方位的业余。保镖不戴墨镜轻易被人观察视线范围;真正的总统身边的全套保卫人员被一个退役特种部队队员单枪匹马地用一把无限子弹的小手枪biubiu地杀光光;然后这个长得很像Lincoln的退役特种部队大哥任务甫一完成立失去了光环变成全方位的业余选手

  除了业余还有一点就是扯淡——这部电影彻底改变了近年来在我心目中最扯淡的片子是《鹰眼》的观点,相比刺杀据点,鹰眼真是太靠谱了。手机遥控狙击步枪,如果有这种技术,何必搞恐怖袭击光明正大地打地面战争,米国人就没戏。再说手机既然能遥控狙杀,何必要用人炸弹和手持式炸药包?

  我知道我的观后感一向比较刻薄,因为好片子基本不用写。不过我基本都会挑出一二亮点来让自己平衡一点说服自己这两个小时浪费生命。这回我败了,我一个亮点也没挑出来。我没经历过911,对恐怖主义没有那么深刻体会,我也不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对美国人没有那么切齿仇恨。也许美国民众对这片子评论还不错,毕竟有装B的叙事结构嘛。但是就这个装B的叙事结构,如果你足够较真(太没必要了),你就会发现好几个倒叙的时间流程是被拉长偷换的,并且导致很多出场角色最后完全没有用途。

  那个大叔演过《独裁》和《狙击电话亭》,看完刺杀据点唯一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大叔的左眼问题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每部戏都这样。

  《刺杀据点》观后感(三):优秀主旋律电影

  imdb分数比较低,豆瓣上骂声比较高,或许它的确太多场面太少逻辑以至于紧张有余漏洞百出,但是我必须得承认,坐在电影院的90分钟非常享受,亦生出些许这样那样的人性道德职业家国重重感慨——优秀的主旋律片,暂时如此定位应该还算恰当

  美国总统到访西班牙出席反恐峰会,广场演说才伸手向民众示意便应枪声倒下,随后甚至发生爆炸。GNN(应该是库索CNN)现场采访车、总统贴身保镖、西班牙当地市长警卫、美国游客、总统本人、袭击策划者,六个视角逐渐抽丝剥茧。不要将叙事手法和罗生门比,余韵远远不够,但是节奏很快,且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相对真实的,时间每倒转一次就越接近真实一步。

  先不说那些个挂在上面的闪光旗帜,让我在心中为本片打上高分的倒是第一个视角,导播在采访车里沉着指挥几个机位的切换,现场记者语带调侃讽刺自己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保镖出现的一瞬间认出他是半年前替总统挡了一枚子弹的角色并很快调出之前的新闻画面存档,所有过程真实感和现场感都非常强。随后是枪击,总统应声倒下,前一秒还风趣自如年轻女记者下一刻对着镜头几欲泣不成声却在导播的倒数读秒下强自镇定继续播报直到倒在炸弹爆炸后的废墟中。

  情节是一大看点,至少对于看片不多容易被忽悠的我来说,因此其他视角就此揭过不提避免剧透,说说几个所谓人性片断吧。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丑化袭击实施者(所以在这里我也就不称他们为恐怖分子)的意思,尽管他们利用爱情亲情甚至年轻人爱国激情——短短一句make us proud,弱冠青年按下了手中的红色按钮将自己炸得粉身碎骨,然而一切并非全无因果。也有不忍扣下扳机的瞬间,而即便最为冷酷处处机关算尽的整个事件策划人在本能之下仍无法摒弃最初的善(其实我这样说等于剧透得差不多了orz)。

  几句美方台词也很值得回味:现在我们占尽弱势,整个世界都会同情我们。我们必须表现得强硬。不,是我们必须强硬。

  至于硬汉Dennis Quaid和两个闹别扭的小帅哥疯狂追车,老好人Forest Whitaker永远能够化险为夷,以及主旋律片必备扭转乾坤天真无邪不明状况呼唤爸爸/妈妈/宠物/等等闯入事件的小女孩(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一点联想到crash,是啊是啊因为crash也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片嘛=v=),就让我们双手抱肩一笑而过吧。

  《刺杀据点》观后感(四):美国式主旋律

  是的,一台神奇的DV是能拍到犯罪分子的所有蛛丝马迹的;

  是的,神奇的FBI能侦查到恐怖分子的头目、总部所在地,却侦查不到他们行动的真实目的

  是的,神奇的马自达是能秒杀一切含警车在内的所有好车、烂车的,“股神”持有了它的股票,它就成了“车神”;

  是的,神奇的特工是能历经爆炸、车毁而毫发无损的。

  但是,为什么一个几十岁的老太爷在被乙醚之类东东迷昏后会迅速醒来,悄无声息拆下病床上的钢管,而且在车祸后光速清醒

  因为他是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是不会死的,这便是美国式主旋律。

  我可以数着把人教版高中历史一字不差搬上荧幕的《建国大业》里的明星觉得搞笑,但这样的结局,我只能说,完全浪费了前面的多重叙事和三百万美金打造的广场。

  《刺杀据点》观后感(五):刺杀据点

  它是我看过的最不一样的电影呈现,它独特方式尤为突出的吸引了我,惊心动魄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它是《刺杀据点》,它已是为数不多的暗杀片的强强者,可以说是一种最佳的创新;影片不是一概流水式的论述,而是从六个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在同一时段的暗杀现场。

  首先,影片从电视台播报为我们诉说了影片最为主要的事件,为观影者梳理了最为基础故事脉络;接着影片开始进入各位主演的论诉阶段。最后由巴恩斯、刘易斯等及最后在市广场人群的经历构成了一条明朗清晰思路刺激、惊心动魄、让人被其所牵引期待后续发展

  影片最让人欣喜莫过于巴恩斯和黑人刘易斯了。巴恩斯为我们展现了他从一个经历生死后的谨慎小心到后面为营救总统的勇敢无畏同时该片在巴恩斯与泰勒的飞车追逐所采用的处理及其特效让我折服,营造了如同身临其近的视觉冲击感受。而刘易斯虽作为该片里的美国群众,但他的DV所记录下的一切却让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他在影片中属于正面人物,抑或说为一股正能量,让我们感受到该片暖人的一面

  当然影片或因片长问题,其在最后劫匪翻车上过于草率,并没有过好的交代为何劫匪会因为小女孩可能会遭遇车祸而选择躲避。但总的来说,《刺杀据点》是成功的,它为我们带来别样的体会,让我们紧扣其步伐感悟精华及所要带给我们的意义用途

  或许在别人眼里,《刺杀据点》过于沉重,毕竟影片并没有搞笑或喜剧因素存在,但它也会因为这点而走向成功,因为沉重,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所要表现的时代背景,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内涵所在。正是如此种种,它才能独特,且如此吸引人。

  《刺杀据点》观后感(六):便秘

  今天终于有空闲的时间了.于是抓紧这点时间看看电脑里面存着没来得及看的电影.

  选中了刺杀据点是因为它的时间不长,将近一个半小时的片长正好符合我的时间安排.

  看完电影有些失望...

  一个很简单的恐怖袭击刺杀总统的故事.却被导演讲得如此别扭(这里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现在很流行一个故事分成几个时间段几个地点叙述么?

  我想那得看是什么样的故事了.

  刺杀据点本来就是让大家看看场面的片子.本来就很专注于整个故事.希望故事可以很流畅进行.

  可是每到关键时刻.

  嘟嘟嘟...

  时间回到之前某一刻...开始讲一些之前没讲的关键情节.

  一次讲一点.

  也许开始还可以掉掉胃口.

  可是次数多了,我怎么就觉得像是便秘.如此的不痛快.

  最后30多分钟,导演终于痛快了一回,连贯的把整个故事讲完了.

  哎.不值.不值.

  浪费我一个半小时.

  天热.

  便秘的朋友推荐看此片.

  《刺杀据点》观后感(七):山还是那座山,Jack还是那个Jack

  春假开始了,美国人都跟过年试的回家去了,留下一群国际学生在这个小镇子上自娱自乐。去了一趟泰国菜餐馆,然后就屁颠屁颠跑去看Vantage Point。之前看DVD的时候看到这个片子的预告,大概知道是总统被刺了,还冒似为了安全安排了假总统什么的,感觉有意思,然后还看到了Matthew Fox,就是Lost里面的酷哥Jack。挺想看看他在其它的作品里面的表现,于是今天就义无反顾的看了。

  结果呢,结果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Jack还是那个Jack。别的不说,把这个电影里面有Matthew Fox的镜头原封不动的剪出来,然后拼接一下,放回Lost里面当作Flash back,加上那种音效,我感觉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看到一半的时候,Jack出事了,原来他是个反派,然后就被毙了,死前代表恐怖分子说了一句this war never gonna end,怎么听怎么像在Lost里面对the others说的,看着Jack那张本来想做狰狞状可是看起来怎么着都是扭曲的脸,我突然很不忍心看了,酷哥还是回去演Lost吧,这样折磨自己多不好啊……

  再说多线多视角处理吧,这种叙述和剪辑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往早了说罗生门就在用了,说这几年比较火的就是Crash和Babel,应该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吧……可是这个导演的做法实在让我很无语,就是把一件事情以一个人为主线说一遍,然后倒带,在以另外一个人为主线把同一件事情说一变。独立出来一个一个拍得都还可以,可是,导演硬是要把这些东西来个一百遍阿一百遍,看到第三个的人视角的时候我就不行了,结果后面还有个2-3遍,旁边的一个美国仁兄转脸跟我说,this is freaking annoying...

  嗯,对Annoying,对这个电影最好的评价……

  《刺杀据点》观后感(八):好吃的炒冷饭

  倒大霉的总统又被人试图谋杀绑架了,但对好莱坞商业片来说,在故事题材上太费脑筋是不必的,有个经典套路翻炒冷饭就可以,关键在于懂得如何去说事儿

  叙事方式和节奏就是最大的亮点。多重解构的手法不算新颖特别之处是以不同的角色视觉去讲同一件事之余,又用每个角色的经历将故事的发展推进一点点,直至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人物关系全然展现在观众眼前。这种手法让国产片遇着了,估计观众又要骂娘了。因为我们看到的会是,在这件被重复讲的事件画面里植入各种广告,以便一轮又一轮地强奸我们的眼球

  当故事的来龙去脉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后,影片开始按照一般的方式去叙事,接下来看点就是标准动作片的动作特技和节奏了。街头追车的戏很不错,紧张刺激。最深刻的镜头是在最后救护车快要撞上小女孩安娜,我们都屏住呼吸为她捏一把汗的时候,适时地切入了刚死去的警察和杀手的画面,让人明白到,各种信仰冲突、动乱战争、恐怖袭击,不论理由多么堂而皇之,都是政治利益的野蛮驱使,带来的只有赤裸裸的流血伤害和无辜代价。成人世界的争夺重荷,却让小孩的瘦弱双肩去承担,令人羞愧。

  对于角色。

  主角:虽有为总统挡过子弹从鬼门关回来的心理阴影,但在突发紧急事件又出现的时候能迅猛果断且不失冷静,让人敬佩这个老特勤工作者(虽然向媒体调看录像碰巧发现内奸的情节很TVB很狗血)

  DV拍摄者:完美诠释了“高手在民间”的至理。首先新闻敏感性好的不得了,明白什么画面具有新闻和历史价值,关键画面都被他捕捉到了。相较之下在有各种专业仪器调度室对在各个机位的手下吼的新闻编导和他相比简直就弱爆了。其次,他以肥胖的身材,全程矫健捉拍特工和嫌疑犯之余,最后还用大肚腩挤掉史密斯一秒钟成功变身全民超人,千钧一发之际救下冰淇淋女孩。凭以上两点,不颁发个骑士徽章总统奖章什么的给他是说不过去的。

  男女主谋:和《战略特勤组》一样,编剧也没给刺杀绑架者们什么着墨空间,在这部片中不可能也没多大必要。男主谋其实是酱油,真正厉害的是他的手机,卫星、遥感、定位、干扰什么的功能强大到不行,遥控机枪刺杀总统替身和《守法公民》的结尾一样开进了狗棚——遍地狗血。女主谋有点像安妮海瑟薇有木有!不过相比甜姐儿的大颠大肺,更具成熟韵味,据介绍是以色列一线大牌,可惜只干了个花瓶活儿。

  总统:有别于一般荧幕上表面亲民大体背面猥琐怕死的腕级政要形象,是个睿智、有良心的主儿(虽然最后绝地反击的不是时候,妨碍司机驾驶差点害了小女孩)。

  《刺杀据点》观后感(九):这片子有想法

  我觉得这片子挺好看的。

  多线索叙事,剧情紧张不亚于24小时,悬念设置和揭示恰到好处,看得惊心动魄,相当刺激。当然,这种刺激的东西看一遍最过瘾,再看已无悬念,自然无味。

  电影胜在出奇制胜的叙事手法,如同海报宣传,八个陌生人视角,一个真相,这个点子做成电影拿反恐说事再合适不过:因为这个主题需要紧张的剧情和大量的人物。有想法是一回事,能把故事讲得漂亮,拍得扣人心弦而且还不需要突出某个主演(或者根本不需要)则实属导演牛逼,好莱坞牛逼了。

  美国人和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不会跟恐怖分子妥协,这一信念在电影的结尾也传达得很清楚,那厮要真开着车把一个无辜的小女孩给压过去,是必死;不压过去,也活不了!

  《刺杀据点》观后感(十):那辆奇怪的车

  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恐怖分子原来都如此有同情心,在最后关头还是为了一个小女孩放弃了任务。当然,按照很多人的说法,这不是同情不同情的问题,是一个在告诉行驶状态下司机本能反应的问题。嗯,没有尝试过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所以不知道究竟对不对了。

  另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那款无所不能的索爱手机,能够遥控电扇居然还能遥控狙击步枪。哈哈,如果真要这种好东西,估计布什哪都不敢去了,神不知鬼不觉来一枪,哈哈……实在是很假。

  最大的疑惑在于那辆蓝色的车,做出了数个令人惊讶的高难度动作。大家都说那时OPEL ASTRA GTC,我仔细对比了一下截图和汽车照片,确实一样。但是车标不同,OPEL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圆圈和一道闪电,但是影片中车的标志是一个圆圈和一个类似于雪佛兰的空心十字的标志。所以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西班牙的OPEL标志与我们常见的不同?

  当然,这部片子的叙事手法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对于24小时的模仿,用在电影里,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作为一部好莱坞的动作片,还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