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密会》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密会》经典影评集

2018-08-20 03: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密会》经典影评集

  《密会》是一部由史蒂夫·布西密执导,史蒂夫·布西密 / 西耶娜·米勒 / Michael Buscem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密会》影评(一):出其不意的一场密会

  这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翻看豆瓣半数以上的影评,然后再上IMDB message board一探究竟的电影。

  直到片子结束前5分钟,脑子里还是一个美国版的“梦想照进现实”。很显然了,结局令我吃惊,那感觉大概跟走出公寓的Pierre是差不多的。感觉尽管奇妙,思忖再三后还是没有心服口服

  ierre抢着遥控看政治节目,Katya只能在一边看自己演的肥皂剧,两个角度交替呈现,那个场面比较有意思。除此之外的语言动作表情还是觉得比较乏味,大概对两人的长谈缺乏忍耐力,难以把握敏感度。Pierre中段诉出的那个中东妓女故事更是让我无所适从,当然这很可能胡编乱造了。

  由始终一脸衰相的Steve Buscemi扮演的Pierre,在离开Katya公寓时才发现他绝非正人君子。(此前对于Katya秘密日记高度关注,始终认为只是不带什么职业手段好奇。)不仅如此,在肥皂剧中哭哭啼啼极易被认为是胸大无脑的Katya小姐,原来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原以为的诸如“一谈倾心”、“各取所需”、“发现自我”等等自己想当然情节走向,来了一个扭曲的转折,通俗地说感觉不是很爽。

  直观地说,从Katya发现Pierre摆弄起自己的apple开始,知道得玩阴的了。IMDB上有朋友问,她是否从头至尾一直把Pierre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个问题,虽然被理智否定了,不过想想,这样的设置或许还比较有意思

  差点忘了,看完本片才了解到这是一部翻拍加致敬作品。Pierre在片中拿起的像框中的照片,正是已故导演和原作女主角合影

  《密会》影评(二):密会

  k:你知道男人们为什么喜欢网袜吗?皮埃尔?

  :因为它们穿在女人身上很好看

  k:网袜……它是个网……而女人们被困在这个网里,像条鱼……明白了?

  :啊……那高跟鞋呢?

  k:嗯,高跟鞋让人走路非常困难,所以不不会发现比穿网袜和高跟鞋的女人,更能吸引男人的了。因为,她走路不便,而且她被困在这个网里,所以他以为她容易上钩。这些我都知道。

  :是吗?那什么让一个男人看起来迷人呢?

  ……

  :为什么你不回答我的问题?什么让男人看起来迷人?

  k:嗯~伤疤

  :为什么?

  k:因为……大多数女人也都有

  ……

  :告诉我,你擅长勾引男人吗?

  k:你知道有多少男人拼命想站到你现在和我的这种距离吗?

  ……

  :知道吗?我没发现你有什么有趣的,k小姐。为什么你不先试着做个人?而不是一个富有任性的小丫头?只知道怎么变得迷人,这其实和有才能一样、我看你没什么才能。我告诉你你擅长什么,你擅长撒谎,但主要是对自己撒谎。嗯,你擅长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妓女……

  k:你就叫我妓女吧……

  ……

  k:你有的时候有点像他

  :你爸爸

  k:嗯

  :替我问候

  k:我会的,他死了

  :我女儿也是

  k:我记得你说过你没有孩子

  :嗯,现在没有了

  k:她怎么死的

  :海洛因过量,19岁。我当时在中东。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k:五十岁的时候心脏病发作。我从没见过他。他对我从来不关心

  :啊,这就是你的伤疤?

  k:说得好,弗洛伊德

  上面的这些是电影《密会》当中的一些台词。是我认为一些比较有感觉的台词,至于其他人看过的人怎么看就与我无关了。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对政治题材兴趣,但是却被派去采访他鄙视的肥皂剧女星的中年记者,一个被他鄙视,同时也鄙视他的二流绯闻女星。俩人争锋相对的说了一个晚上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演员也就是他们俩人,场景基本上只有一次切换:从约好地点咖啡厅到了凯提娅的公寓。

  这是一部很需要功底的电影,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因为他关注的东西实在是太小了。没有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让情节起伏的空间,光是这种形式可能就已经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了。

  但是,这种电影如果处理的好,那就很容易透出一种智慧,否则就是故弄玄虚,成为一堆垃圾。所以说没有才的人,还是老实去排商业片。

  这是部好片子,就算说不上特有智慧,至少也很有味道。俩人之间的对话,你来我往,非常自然。俩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让人捉摸不透。

  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个大谎言,说斗智斗勇,这个词实在是太土了,其实两个人就是在回避对方的问题,又想知道对方有些肮脏小秘密,于是就开始了一场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博弈。整部片子的那么多对话,真的很难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谎言,可能每个人看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导演的智慧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部片子当中是有真话的。可能还有很多,因为毕竟说真话比说谎容易。显而易见,两个人不一样,年龄经历价值观,太多的东西背道而驰,所以他们相互鄙视,相互争论。但是俩人之间又有一些东西是相似的,对社会冷漠态度,有些愤世嫉俗心理,最关键的,还是他们有一些互补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可以聊得更近,更深。他们互相说的一些话,也许是对其他人从未说起过的。

  但同样的,就是因为这种相同不同,他们互相总是警惕着对方。说的悲观一些,这种警惕是贯穿始终的,而理解共鸣只是一些小插曲,毕竟说到底,他们根本就是两类人,他们甚至认为就是因为对方这种人的存在,才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痛苦。看来,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确是复杂的,因为人这个个体的本身就很复杂。他们本能的向对方靠近,但是,又不断的提醒自己,没有人可以相信,所以人才孤独和痛苦吧。

  这场博弈的最后胜利者是凯提娅,皮埃尔满以为他挖到了大新闻,但其实不过是个谎言,而自己肮脏的秘密却被凯提娅录了下来。可笑的是,皮埃尔一直以为眼前的这个二流女星只是一个任性不谙世事的小丫头,但他的自以为是最终只是让自己空手而归了。但是,凯提娅呢?她以胜利者的姿态送走了皮埃尔,接下来,她又要一个人待在大大的公寓里了,她会想些什么?她会嘲笑皮埃尔吧,也一定会想念他。那些她说的艾米的心情也许真的就是她的心情,孤独、被死亡环绕、不安全感……艾米不爱伊万,凯提娅就爱雷了吗?也许皮埃尔的出现,这一晚的聊天,给了她一个出口,让她发泄了自己,然后再戴上面具,继续自己的生活。她毕竟是个演员,她可以用合法外壳把自己包裹住。这是智慧,也是悲哀

  《密会》影评(三):窥探,怀念

  在我从事网站编辑之前,我曾是一名有些令人反感的“狗仔队”,或者说娱记更为温和一些,如今,我还会时常想起自己曾经那些略显疯狂甚至莫名的娱记生活,我也依旧记得自己曾经为成一名优秀娱记而刻在心底的那句话:“本地娱乐我在现场,娱乐报道我有态度。”

  说这些,并不是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在我看来,更多时候,我不愿意提起过去,太多的迷失、盲从为那段生活添加了本不属于的兴奋剂,面对明星,我曾经使用浑身解数去窥探他们,获取一个所谓有价值的新闻,比人们之间原始情感交流更为重要,在无数个夜,我与明星相伴左右,只是,他们从没有看到我的存在,他们偶尔看到的是我的镜头,那里有着大众喜爱的额外内容

  窥探+揭秘+杜撰+谎言=娱记手册

  我是个失败的娱记,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再次口无遮拦的宣泄着我的不满,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还是娱记并且小有名气,被圈子里的人们追捧和关注,我也就不会,如现在这样带着愤世嫉俗的文艺酸气滔滔不绝了。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被丢进了现在的这种状态,我尽量小心翼翼的躲避着自己曾经的娱记生活,只是在看完《密会》后的十几分钟内,我有些按耐不住了。

  好吧,《密会》是什么?简单点地说一个记者与明星的短兵相接,就这么简单,在长达2个小时时间中,故事围绕着记者与明星的谈话一步一步地推进……窥探,谎言,揭秘,一个记者想要从明星那里得到信息的所有手段,被一点一滴的揭示着,对我来说,很熟悉,熟悉得让我在影片中,有意无意的开始分析,得到信息后如何编辑,上头版头条,如何让这个明星的访谈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

  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样一部电影很像《梦想照进现实》,一个空间,两个人物,复杂的思维空间,人与人的存在、对立、反驳坦诚。原始简单的交流法则,却给我们抛出了关于信任承诺真诚等等诸多生存交际友善法则的反问。面对这样或那样被一点点摊开的质问,每个人有着各自的取舍。

  其实,《密会》有着除此之外的其它意义作为“三个提奥”电影计划的第一部作品,它是对于已故电影导演提奥·凡·高的致敬,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样一位导演,他是艺术家文森特·凡·高弟弟提奥的曾孙,因为政治和宗教上的偏狭而被谋杀,在他死之前,曾决定从自己的荷兰电影中选出三部,以英语重新翻拍,背景地则选在了纽约。而《密会》就是其中翻拍的一部。擅长通过充满激情、精简朴素的人物对话,使用极具创新意义、低成本制作技巧,提奥·凡·高有着个人特点突出拍摄风格,也为他的影片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除了2003年的原版《密会》,另外两部被选中的作品分别是1994年的《06》和1996 年的《与陌生人约会》对于制片人布鲁斯·怀斯来说,这些通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来加强戏剧性的影片,完全可以被概括成是属于提奥·凡·高的小情趣。然而,我们现在能做的或许只有怀念。

  我期待《06》、《与陌生人约会》如同不期而遇《密会》时的惊喜一样,我期待在那些人与人、本体之间原始本能的情感表述

  天黑了,如同《密会》那样的夜,人们保持着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而窥探,怀念,却属于我和我的曾经。

  《密会》影评(四):爱和恐惧都让人心

  爱和恐惧都让人心跳

  爱和恐惧都让人心跳。这就是《密会》的格调,两个人的小空间对话戏考验演技,对于那个金枝玉叶男主角,只能算是小游戏,不在意别人的赞扬

  彼此僚动真真假假情绪

  才是她给你我的一场戏。

  我们接吻。

  是因为我们无聊

  我们微笑

  是为了隐藏进攻的花招。

  我们哭泣。

  因为哭泣是件武器

  我们交流。

  其实只是彼此考验演技。

  有一刻我们很真诚,想着爱屋及乌,同病相怜

  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记得,他人千痛不及我一痛。

  最后,我们该知道。

  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我们感动的,未必是长久的。

  所有的生活诀窍

  最终的花招,不过是隐藏好自己。

  《密会》影评(五):谁是谁的访客?

  一个四十五岁中年男人内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一个二十多岁女演员的内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当两颗心灵碰到一起的时候,所发生厮杀,又可以死磕到什么程度?表面上是你访问我,事实上却是你侵犯我,控制我,可是到最后你才发现,被侵犯的是你,侵犯者是我。谁是谁的访客?谁残害了谁?谁玩弄了谁?在观众看来,不是你,也不是我,每个人都被深深伤害了,每个人都为此付出代价。当创作者摄像机聚光灯集中在一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平淡无奇的一次采访忽然就变成了这世界上最恐怖的事,人际关系也忽然变成了这世界上最残忍的关系。 这故事,大约是这个月我所看到的最精彩的故事。Steve Buscemi能搞出这样的电影,不简单得很。

  在美国,从来不乏Anthony Hopkins这样类型的演员,T-Bag可以大红大紫,Steve Buscemi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后面两者都是基本上没法演主角的。他们的邪气,只有在作为配角的时候,才会在阴暗角落里一点一点的衬托出整个情景的恐怖感。但是Steve Buscemi不认这帐,比起T-Bag来,他可是红了好些年的好莱坞一线配角,T-Bag这样的电视剧演员,无论你再红,在好莱坞电影圈也是扫垃圾的。于是Steve Buscemi可以自拍自导电影,T-Bag估计永远不会。

  《Interview》这电影最让我好奇的是,他究竟用了多少成本?我一向对低成本的牛叉电影怀着永远的憧憬感,特别是以故事结构来决定成本低廉的方式,实在是一箭双雕。《Interview》大约是这种类型的极限了,一共布了几个场景?粗粗算来,大约是五个左右吧,男主角家里一个,餐厅一个,街道一到两个,女主角第一次出场的房间一个,女主角的家里一个,没了,而且95%的情节集中在一个场景里,几乎像一幕独幕话剧。这样的电影,怎么讲故事?讲了什么故事?如果我告诉你,讲了一个战争题材,你一定不相信。是的,这就是这部电影匠心独具的地方。场景都在对话里,都在主人公的心灵战场里。Steve Buscemi拿到这样的大好剧本,不知道那晚有没有睡好觉。

  随便如此, Steve Buscemi的钱是省下了,但是他的心血却省不了,还得花大价钱。说起来,男女主人公的这场世纪大战,纠转往复,刀枪激鸣,你来我往,血腥程度可能比不上凡尔登绞肉机,但是也赶得上斯大林格勒火车站的十八次易手了。Steve Buscemi必须在仅有的一点点场景里,表现一个辗转世界的战地记者,周旋与华盛顿党派斗争下的新闻媒体好几十年,道德感和人性基本丧尽,在被抛弃到边缘后,面对被其折磨致死的妻女,心底或许仅存一丝悔恨的良念,但是当他面对一个在他看来无足挂齿的小女星,这样一个采访任务,却激起他彻底没有廉耻的盗窃欲和控制欲,出卖了那一丝良念,交换来更彻底的失败和堕落。这些内质,Steve Buscemi基本一个没漏,可以说,从一开始他的脸上,就深深刻满了一个复杂的性格。在电影末尾,Steve Buscemi在楼下明白过来一切的时候,那死愣愣的绝望惨淡的表情,以一个切面,达到了戏剧感上浓缩的极致。

  《密会》影评(六):《密会》(INTERVIEW)狗娘养的真诚

  当谎言与真诚相互混杂和对峙,戏剧冲突就构成了一部电影成立的理由。整部片子几乎就只有两个角色,一个失意的中年记者和一个性感电影女星。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试图了解对方的世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角色互换;孤独的自身本能地需要温暖,同时,也本能地拒绝过多的进入。高傲、好胜、沮丧、性欲、提防、信任,每一种情感都在两人之间出现过,情节的进展和推动与其说是刻意的安排,不如说是两个“出来混”的人自然而然的反应。

  男人成为预先的背叛者,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守双方“这不是一次可以公开的采访”的约定,但他确实交付了一部分真诚——他离开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的秘密,只不过这个秘密是用于交换“独家新闻”的;女人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她始终都在演戏,即使对方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并且拿出真货(秘密)与之交换的时候,所以,女人是一个欺骗者,她用欺骗对付了一个男人预设的背叛,成为游戏的赢家。

  双方都曾试图表现真诚并想得到对方的真诚,但最后的结果却成了一场输赢的较量。观众也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与男主人公一起沮丧!

  用表演对付采访,用欺骗对付背叛。真诚?真诚就是S.O.B.(狗娘养的)!

  《密会》影评(七):不好意思,连看了两遍

  《密会》?很久不关心电影了,大中午的,刚看完功夫熊猫,有点笑傻了,反正睡不着。

  原来那个男的我超喜欢的,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他演过《冰风暴》还是《冰雪暴》,就是孕妇警察的那个,《落水狗》也有他。从头到尾我都在等有什么特别或有趣的情节出现,因为片片开头他和另一个人说话时有人抱个文件夹从前面走过,我以为是在警局,光线那么暗。刚看完几个镜头就觉得会喜欢,恩,那间大屋子很喜欢,蜡烛有点多,冰箱很大,厕所可能没有窗户,周围的图案是墙纸还是瓷砖拍得不清,餐桌的布置不太像女主角的性格,窗帘束得太整齐太对称,眼镜为什么是平光的?一个晚上的说话其实蛮累的,声音也不见哑,还越说越大,情节需要吧,不知道那酒喝下去是什么滋味,女的是有点疯癫,老外都这样吧,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有Steve Buscemi就可以了,主要他是主角(看之前快进了一遍!!!),终于可以全程看到他了,想到结尾他应该怎么交差就美啊。

  《密会》影评(八):苦裂的仙人掌与怒放的花——电影《密会》观感

  《密会》这个电影,拍得挺节俭。主要场景就一个公寓,对付着就拍完了95%的镜头。这公寓的布景也挺省钱,没有用到什么昂贵奢华的家伙,当然品味还是不错的。出场的高档物品计有苏格兰威士忌和波旁酒各一瓶,不过里面装的很可能是不怎么花钱的葡萄汁,还兑了不花钱的凉白开;另外出现过苹果笔记本一台,导演给了那个半边苹果好几秒的镜头,大概捞了点广告费,贴补贴补。这些还不算,基本上,这个片子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哦,其实是一个,男猪脚的角色导演自己顶上,又省了一笔钱。

  就这么个便宜片子,还挺好看,真是情何以堪。男女之间的话题,永远也讲不完,《密会》花了90分钟的时间来讲这个事,讲得还不错。这个片子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舞台剧,仅仅通过对话的情节推动,把性、争吵、激情、感动、欺骗……男女之间的那点材料差不多全部下了锅,既拥有巨大的戏剧张力,又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可见厨子兼主菜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确实老当益壮,功力非凡。

  一个当红的美女明星,一个过气的战地记者,他们的相遇——借用达达主义一句话——“象手术台上一把雨伞和一架缝纫机碰在一起那样的美”。这两个绝对不同的人,互相映照出彼此,通过简简单单的对白,和精心设计的小小桥段,表达出男与女、阴与阳、青春与迟暮、英雄与少女、爱与暴力、政治和娱乐、荣耀和泪水、同情与背叛……你可以无限延伸的矛盾主题。以如此简单的故事折射出如此逼仄和吊诡的庞大世界,影片《密会》的非凡艺术家手笔,给好莱坞上了一课,告诉了他们“Less is More”的道理。还记得吗,有一个同样讲述男与女的片子,不但动用了皮特和罗伯茨各一,还出动了直升机和导弹?

  不同观众对这个片子的观感是很难预测的,这又是主体间性的一个好话题。剧终的那一刻,皮埃尔的苦笑意味着什么?这个片子是在讲男性的苦难吗?疤痕、炸弹、政治、兄弟、死去的女儿和妻子、事业的压力、无情的老板(编辑)……这个雄性慢慢的、不自觉的解除了武装,把他的苦难展示在一朵怒放的玫瑰面前,当我们开始被他憔悴的外表和撕裂的内心而感染的时候,为什么在我们的玫瑰那里,收获的却只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又或者,这个片子是在讲女性的悲剧?它要表现的是,一个被物化、被崇拜、被消费的女人,心中充满了无聊和痛苦?片尾皮埃尔一出公寓的房门,立刻违背自己的誓言,把她的痛苦(癌症)当作东山再起的资本,这说明了男性的虚假和功利,不是吗?

  又或者,这个片子是在讲述资本主义的冷漠?是在讲述人的异化、人与人的沟通成为不可能?或者恰恰相反,这个片子是在赞美现代人包装在坚强外表和冷酷神情下的温软灵魂,是在歌颂淹没于争吵与嘲讽、权力与斗争之下的那一丝丝的柔情?

  昆德拉说,“每一个答案,都是给傻瓜的一个陷阱”。

  现在,你们来回答吧。

  《密会》影评(九):A winner and a loser?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新闻记者,一个不知道是因为作品还是因为私生活而受人关注的肥皂剧女演员,两个人的角力如舞台剧般上演。

  不友好的气氛从头便开始了,惯于做政治报道的记者自然看不起肥皂剧女主角专访这样的任务,而女明星也恼怒于记者对自己的不尊重。一场由微笑引发的小车祸,有人受伤,有人帮忙,场景换了,角力继续。有人情绪失控,有人筋疲力尽,于是寂寞孤独的人们似乎开始袒露心声,可话越说越让人不敢相信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记者开始窥视女演员的日记,道德感此时已经荡然无存,女演员却似乎开始掏心掏肺……只是到头来发现,原来什么都是假的,剩下被人摆了一道的记者和独自一人看着自己成果的女演员。你不相信别人,自然也不能奢望别人来相信你,记者先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吃惊,比演技,怎么可能是专业演员的对手,您从头到尾也只是她眼中的某一个专访对象而已,名字也许叫做:"I don't know."

  A winner and a loser? No. They are both losers.

  《密会》影评(十):两个人的角力

  看电影介绍的时候没想到是这样的.

  竟是考练演技的整段对话.

  最初看到男主角是经常演变态的那个还有些吃惊,虽然改邪归正但还是透出一股子邪气.

  对话有精彩之处,但也有些地方拖沓,不过反而更为真实,因为两人间的对话本来就不可能一直针锋相对,剑张弩拔的,说着说着就累了,可是对方总会通过某种方式来激起斗志.所以电影中,两人中情绪的掌控尤为重要.

  可是看到最后女主角是一直占据主导的,看来故事是有两重性的,掺杂了一些层次的东西,显得行为变得暧昧和模糊,或许是编导功力不够,还是演员也有表达的问题.

  好像浓墨重彩只想在最后让观众惊讶一下,但前面的铺垫有些混乱.

  说起来,这一类的电影,还是以<十二怒汉>最为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