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尔什维克的虚弱》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25 02: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经典观后感10篇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是一部由Manuel Martín Cuenca执导,路易斯·托萨尔 / 玛尔·雷格拉斯 / 玛丽亚·巴尔维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一):《布尔什维克的虚弱》如果可以,相恋没有什么不好

  一个躁动而郁闷的早晨,Pablo用疯狂音乐来宣泄对生活不满,却因此闯下祸端,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曼纽尔•马丁•昆卡,一个文艺气息浓郁导演,能让观众知道的作品也只有《布尔什维克的虚弱》和《食人恋》两部,影片里对个人脆弱表达是他始终如一主题,一部2003年诞生,一部2013年面世,相隔10年依旧固执坚守,却有了天翻地覆变化

  在这部与《一树梨花海棠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应该还很年轻的导演不似如今这般温情,用略嫌粗暴方式,表达着所有角色情绪。尤其是Pablo这个秃头的中产资本家的坏脾气,借着匿名骚扰电话被贴上了变态标签

  塑造怪蜀黍形象的引申含义有很多,思想行为诡怪的异端分子性格矛盾生活压抑、孤寡黄金单身汉……每一个可能性的背后都可以是影片潜能无限的噱头。但这不是变态杀手的影片,也不是SM的节奏,被扭曲的行为是社会压抑造成的人格变异。越是如此,受压迫的人越是渴望得到纯真美好滋润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用一个浮躁开端为之后的剧情沉淀足够深沉的基底,Pablo对María的迷恋也成了顺理成章事情。在“怪蜀黍爱萝莉”的题材表面披上一个政治名词的壳,算是一个狡猾独特手段,也为故事剧情增加了臆想。

  在该作品上映的6年前,阿德里安•莱恩完成了《洛丽塔》这部作品。被心理学大师荣格研究了三年的忘年恋,要展示的是人性受挫的悲哀。更多的焦点聚集在亨伯特与洛丽塔感情碰撞上,当落寞失意大学教授在寻觅知音时候,碰上了纯洁天使、魅惑比娼妇的妙龄女子时,遏制不住的欲念在心中升腾,进而被少女玩弄于股掌之间。殊不知,其实女孩儿也奔逃的生活中失败一败涂地,即使她不想承认也不得不向生活妥协。这是对个体贪恋的批判

  与此不同,《布尔什维克的虚弱》更像一个符号世故的中年大叔隐藏在暗处,报复敌人时刻还不忘保护自己;纯真懵懂的妙龄女孩勇敢得多,义无反顾的向大叔抛出橄榄枝,使得深受感动的怪蜀黍在她真挚友好主动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结局注定是悲剧,在势利现实中,一切纯真美好都会被扼杀,留下的只有躲藏在虚伪这个坚硬外壳下的懦弱人种。

  如果思辨的角度过于沉重,观众其实不需要把影片看得太过认真。敢爱不敢言的Pablo与敢爱敢恨的María之间的暧昧游戏,从追逐到躲猫猫,再到后面的坦然相对,本身就是一段很丰满完整言情剧。甜美的María笑容格外迷人,为剧情的精彩程度加分不少。而中年大叔的平庸形象,与之对比强烈反差,也挺符合现代人审美与审丑需求,即使时隔多年,也不影响作品的精彩程度。

  至于影片结尾,导演用意识流的形式,让Pablo完成了对María缅怀的仪式,反而让观众更期待他们真的在一起。只是不知道,那个为了报复Pablo而买凶杀人的María的姐姐在得知妹妹的死讯后会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去参加她的葬礼

  有时候爱是种罪,会把美好的一切推向黑暗。可是最终让爱成为侩子手的,其实还是人心中那份放不下的贪欲之念。《布尔什维克的虚弱》没有把怪蜀黍和小萝莉做成纯粹的符号,更让影片多了几分耐人寻味,于观众而言,观罢难免会有小忧桑。体验无疑会变得愉悦起来。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二):多数派的叹息……

  今天的听力课,victoria病了,于是放我们看电影

  名字叫做布尔什维克的虚弱。

  虽然也有萝莉凶猛,但我更多的,还是听到了那些隐藏不住的深深的叹息。

  ablo就像所有的人一样,为了那些所有人都会追求东西而奔波劳碌,他干得不错,可以在投行里做到小小主管。人见人爱的钞票,他拥有很多,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公差旅行,他司空见惯是的,他戴高级领带,过体面生活。

  但他不快乐

  每天开车走过同样的街道,听一样的喇叭声,与相似面孔的人打交道,处理毫无感情的文件。也许在夜晚12点回到自己的公寓,掏出钥匙,打开门,面对漆黑一片的房间,甚至不愿打开灯。第一时间找到沙发,一屁股坐上去,就那样可以一直呆到第二天的天明。

  然后重复新的一天。

  他在遇到女孩Maria之后,下意识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也许是为了隐藏身份,但我想,他是因为从心底讨厌自己吧,只有不喜欢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名字迟疑

  忘记了哭,忘记了笑,忘记了爱好,也忘记了记忆。忘记了一切,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他说他想回到20岁以前的自己,虽然空着两手,但却记得喜欢电视节目,却记得去单纯的爱。

  这些都是他对女孩Maria说的。她的出现对他来讲是一种救赎。就像世界上众多的萝莉控一样,纯真与无畏炽热让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不断的寻找她,寻找那种久违的会爱的感受。

  看不到她,他就活在现实中,就活在摩登大厦里,就活在神色匆忙行人里,就活在人们目光里。

  布尔什维克,这本是俄语里多数派的意思。Pablo用作自己的代称。和他一样,我们中又有多少能真正从事自己热爱事业呢,能真正从工作中得到快乐意义。是的,也许我们可以日进斗金,但是我们拥有它的目的又是什么?曾经梦想与热望,曾经纯粹的爱和简单相处,又被丢在了哪里?

  当只剩下钱的时候,我们不会累么?

  不会在早晨起床睁开眼的第一瞬间,看着初升太阳光线突然就觉得心中空空荡荡……

  影片中,有一段场景令我印象深刻。那是Pablo开着车,绕着西班牙的街道缓慢的行驶。他路过了一桩桩高楼,一个个街区,遇到了陌生人们的脸孔,捕捉到了他们在那一瞬间的生命,也许是在匆忙赶路,在接吻,在长椅上坐着,在商店门口驻足……人们在忙碌城市在运转。每一秒都有无数商品生产出来,每一秒都有男男女女穿越人行横道。一切都按照秩序行进,而Pablo平静的看着这一切,突然就落下泪来。

  有个词叫做空虚。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存在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到他的感觉……

  影片最后,随着Maria的死亡,Pablo的意外入狱,这曲另类青春挽歌也落幕了。

  这是否意味着,布尔什维克的虚弱,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无奈,还是会继续存在着,并且不留任何痕迹的,汇入到这个世界给我们设定的秩序中去,就仿佛一声叹息。。无力改变什么

  时光流逝历史在演进,我们在衰老

  一切都这么平常,对于多数派来说,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么。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三):失去了所有,,,收复了自我

  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如果是事业成功,,那么这个寂寞的老男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圆满,,但是当他找到这美得那么不真实的梦,,却失去了原有的理智,,去追寻结果,,无意义的美,,电影色调很暗,,悲剧的气氛艳阳下,,在玫瑰色的唇上,,电影继续,,这个有点神秘的大叔渐渐让人感到温暖,,,她说要去旧居,,他说那是他最美的时光,,,如果说旧居是他的最初理想的话,那么女孩就是带他寻梦的人,,车里的一言一语,,男人正在复活,,如此靠近天堂,,女孩问他是否吻她。。。。噩梦才揭开面纱,,最美的东西被摧毁才是最大的悲剧,,梦醒了,,,泪流满面,,斑驳的墙上出现女孩的笑脸,,男人失去了一切包括自由,,但重新拥有了自我。。。。。。。。。。。。。。。。。。。。。。。。。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四):没有虚弱的人类,只有彪悍的世界。

  The weakness of Boleshevik

  玛利亚,吾爱玛利亚。

  ——只有死亡才能匹的唯美

  揭示少女残忍天性的英伦电影《裂缝》里走出一个贵族气非凡的西班牙籍女演员玛利亚,喜欢她英语间掺杂着的西班牙式连音,巧舌如簧;喜欢她讲故事时丰富灵动表情,令人心醉;喜欢她的眼神时而真挚而不经意。她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她的高鼻梁睫毛,眨眼睛频率,低垂眼帘微笑,画完眼线以及后的妩媚,以及你临近死亡的哀伤

  03年的《布尔什维克的虚弱》死了玛利亚,于是09的《裂缝》又死了玛利亚。

  男主角是一个中年男子Pablo,算是中产阶级吧,一般的职位一般的车,平淡让人窒息的白领 7天,一个又一个灵魂疲沓的周一,就像是在生产线上的产品,这本来永远不会改变的开车上班的路程因为一卷卡住的唱片,于是撞上的开跑车的凶巴巴美妞,于是车险和罚单上的倒霉,于是想去恶作剧电话骚扰那死美妞,于是玩起了跟踪的把戏,于是看见了傲娇美妞的妹妹maria,于是这个倒霉的男人沉迷了。

  默默在校园注视,假警察接近,看着maria滑冰,关于一次不来就永远不见得约定。Maria的魅力在于她出乎同龄人成熟,“虽然我成绩拔尖,但我对它不感兴趣,就像我不在乎我的朋友,她们对我没兴趣。”Pablo爱上了这个美丽特别的Maria,觉得Maria身上的美好唤醒了作为工作机器自己的生机他喜欢她,听她说话,看她微笑,看她笑盈盈的游泳,看游累了睡着,Pablo对她的感情如此纯净超越性别容貌年龄,爱上的是Maria这个自由的灵魂,少女的美好,Pablo犹豫的撕碎了Maria留下的号码,他对世俗敬畏终结在此,可是爱高于一切标榜,忘记那是自己电话骚扰过的傲妞家,只要能听到Maria说话,

  她说“hi,Boleshevik”

  他说“布尔什维克不满足于掠夺富人,那并不能改变现状,你必须干掉他们,先是富人,再是穷人。都干掉。”

  一场忘掉一切的旅途开始,两人在书店里的见面,未完成的亲吻,开车去Pablo的老公寓,不敢面对的父亲,这里Pablo的虚弱再次出现,后来开车来到的城市外的高地俯瞰整个城市,两个人的头倾向一起的瞬间,3个小混混拉开了车门要抢劫?不,这是那个傲娇美妞对于这个骚扰自己的男人的恐吓,可是其中一个混混贪恋Maria的美色进行强暴,Maria的反抗导致了她的意外死亡,而被抱住的Pablo一直在挣扎却未挣脱,虚弱的,痛苦的,我想这里安排Pablo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正是暗喻Boleshevik和Pablo同时的虚弱,无论是对人还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Boleshevik的萌芽时虚弱的,有人叫破了嗓子却只能被人群淹没。

  这是个悲剧,在最后Pablo在监狱里看着白墙回忆着和maria的美好时光,一切无力挽回,只能面对漫长无边的悔恨和弥漫maria笑容的记忆。

  人本身不虚弱,只是这个世界太彪悍。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五):有一种虚弱叫做美好

  非常棒,我特别喜欢,一个嫉俗的人在现实中也许是虚弱的,他对一切不满、困顿、厌倦但又疲于应付,无可奈何。但他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还带有一点理想主义光芒,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下,他发现了玛丽亚,她是一个现实中的童话和春梦,燃起了这个老男人不动声色爱意与希望。

  但导演在结尾处突然让她毁灭了,金属被折断,冰冷利落,也毁灭了帕巴罗握在掌心的那点小小的美好,他所经历的平庸生活突然翻脸,虚弱得锋利起来,让我绝望难受。现实的虚弱也许可以容忍,但如果梦想与美好都这么虚弱,我又该往何处藏身?

  另外,我巨喜欢扮演玛丽亚的演员,附上她的资料

  原名:María Valverde

  中文名:玛利亚·瓦沃德

  参演过的作品:

  Fuera del cuerpo

  XVIII premios Goya

  Flaqueza del bolchevique, La

  Tu vida en 65 minutos

  Vorvik

  orgia, Los

  Caótica Ana

  Untitled Carlos Saura Project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六):悲剧

  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教育了我们有梦想的结局,尤其当你是一个成功中产阶级代表人物——投资银行经理——的时候,去思考自己的现状的结果就只能是这样,彻彻底底的悲剧。

  30多岁的男人,穿西装带高级领带去上班,带着在周一早上尤其强烈的厌倦感在车里听摇滚-朋克,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不是提早到来的中年危机,他虽然感到深刻的厌倦,但还是勤奋的工作。这是太过敏感,想得太多的那一类人,喜欢探究表象下的意义,怀念着少年时窗口的单调风景,他也许还残存着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性格决定了他无法放弃现在的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上15岁的少女,就像是一个出口,就像节食者对于一块奶油蛋糕。节食者放任自己去吃了蛋糕,但是他会一直在对自己说这是错的。虽然吃蛋糕的时候是快乐的,节食是痛苦的。

  The Weakness Of The Bolshevik,片名其实有点奇怪,和片子要讲的意思好像没有什么关系。Bolshevik不就是苏联共 产 党吗?

  西班牙影片好像都是这种风格,和阿莫多瓦的片子一样,绝对的写实,上下文交待得一清二楚。男主角的眼神和Jeremy Irons很接近。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七):致命的虚弱

  大提琴的低吟,小提琴的呐喊。在街上回荡。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危机,也是大多数人的危机。布尔什维克,在这里,无关政治,指的是大多数的意思。在这个世界上,有信仰的人是少数的。那么大多数人的虚弱,和少数人的胜利,是两件事。

  大约,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公园里的落叶,美得像童话里的一样。他们的行走同我们的秋天,夹克、牛仔裤,寥寥无几的街道,或者是各自顾各自的行人。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不走在华丽的地毯上,不睡在金丝中。

  有一天,假若你已经事业有成,为生计奔波。朋友早已各自成家立业,而父母也已经白发苍苍。童年已经太遥远,青年一去不回。你,一个男人,身边没有妻子,你会累吗?

  当我们在青年的时候,回望欢乐的童年。在中年的时候,有人希望回到过去。寻找激情,如《重回十七岁》、如《北京青年》里的重走青春。不断地,人们都会回头。

  这个男人有点像《美国丽人》里的主角,对青春、对年轻生命力的极度渴望。他们都遇到了一个拥有这样条件的女生。然而,他们的代价都极其之重。前者在极度矛盾中,在妻子冲动的手枪里,倒在血泊之中。后者.....

  影片是这样开始的:在一个喧闹的街道上,男主开着车。那是周一,如同今天,开始了上班之旅。七天的第二天,他说,周一是灵魂疲惫的时刻,欢乐放纵之后,听着广播里的主播讲着无聊的话题。

  多么相似的图景,一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每个职业,每种年龄。这里,让我们看到,那是一种堕落。七天的头一天,上帝曾设立为休息的一天。神说,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们要休息。

  这个后工业化社会,分工之细,惨不忍睹。人们越来越像机器,重复的操纵让灵活而真实的生命越来越懈怠,在一种琐碎里耗尽灵气和活力。与周围的人又美好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那么,所有都开始倒退。

  我知道,世俗的生活无非不是成功、金钱、美貌。我们活着、或迷茫或自卑或骄傲,都是在这些东西里挣扎。我们被这些价值观套牢,不得动弹,站在一个高楼上,你会眩晕,你或者会怀疑世界和自己存在的可能性为多少。

  有人被压力压垮,却从不思考这压力是否是一种谎言。仿佛人人追求,仿佛人人的眼光和言语可以让你拔高、降卑。这是一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男主,就毫无怀疑地接受了这一切。

  他的乐趣在哪里?在夜晚的酒吧的放纵、对陌生女子的骚扰里。直到他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女子的妹妹,好像看到了天使。她清纯、青春。在车里,一瞬间愣住了。音乐随之柔和,画面变慢。那是一种慢慢的停留,又带着一些无可避免的逝去。

  遇到她,希望了解她。他,一个曾经擅长数学和法律的聪明分子;她,一个涉世未深的女生。为了接近她,他说自己是警察,以此来搭讪。她去公园滑旱冰,他跟踪她,又假装是巧遇,坐在躺椅上,并且约她见面。女孩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第二天,他来到公园,时间是五点,女孩躲在树丛后面,观看他。他一分钟未等,起来便准备离开。女孩出来,出于成年男子的自尊心,他要求她求他。

  此时,可以看出,多么脆弱的心灵。他们有过一次舒适的约会,那是在游泳馆,女孩的活力和笑容,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虽然,男主早就学会了如何赚更多的钱(在一家投行工作),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让灵魂有安息。

  女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个“大叔”,给了他号码,他却回去撕掉了。当他开车到街上时,行人匆匆,配乐是激情四射的摇滚。但他的眼睛里却慢慢涌出泪水,终究没有掉下来。他厌倦这叫做空虚的感觉。

  如果影片到这里就结束的话,也未尝不好。不过,编剧显然愿意呈现一种更加淋漓的痛感。悲剧,彻底的悲剧在于男主看着这个纯洁的女孩被恶势力所毁灭,她被推倒死在石头上。而他被冤枉投到监狱。

  这是一种命运。没有盼望的生命,面对白墙,需要救赎。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八):那是一个内心的柔蒂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啊,是不是一个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虚弱.好漂亮的女孩子,好漂亮的的落叶,好漂亮的阳光.这部电影其实最吸引我的就是哪个干净的女孩子和妩媚的阳光.可怜的男猪脚,追寻自己内心最干净最纯粹的那一丝羁绊.而最后的结果还是香殉.很理解,为什么男猪脚选择了自己去救赎,或者是放弃,或者是堕落.其实无关乎结局,我很是理解男猪脚的,为什么生命里出现一个让自己真正怦然心动的东西,让自己看到生命力最让自己渴望的一扇门.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够拥有的,不能够占有,不能够被玷污.她的出现或许就是给自己暗淡的人生添抹一丝绚丽的光彩.我爱你,孩子.我爱你.我爱你阳光下的秀发,我爱你,你在阳光下,落日里的单纯和清新.我虚弱了,你在我虚弱的时候,给我一个灿烂的瞬间.我爱你,孩子!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九):布尔什维克的春梦

  如果开场出现的是玛丽亚•瓦沃德那张纯真而精致的脸,影片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情色的陷阱。她太过鲜艳,又一尘不染,完全是众多中年男心中标准的洛丽塔,我们将不得不陷入将这部影片与《洛丽塔》比较的尴尬。但情况不是这样的,开场字幕时,巴勃罗看的是一副列宁临死前的照片,这个布尔什维克枯坐在轮椅上,面容枯槁。

  濒死的列宁不像《再见列宁》那样有向旧时代告别的意味,他只是告诉我们虚弱(flaqueza)这个词的形象含义。巴勃罗作为布尔什维克境遇好的多,开大众车,在银行西服革履,上有尖刻的上司,下有中庸的助理,和你我一样,认为每周一是一坨屎。与富家女的撞车事故,并不是他脱轨的信号,他把与世界对抗的戾气:比如听听摇滚乐,仍然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而玛丽亚,才是走向他自我毁灭的开始。

  并不是玛丽亚毁灭了他——那是《洛丽塔》,玛丽亚至多是布尔什维克的春梦。巴勃罗对布尔什维克下的定义是,不仅要毁灭富人,也要毁灭穷人。然而,最终作为一种悖论,被消灭的“少数”不存在了,被代表的“多数”消灭了,只剩下一种集权的抽象,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一种无力,一种虚无,弥漫了全身,也即虚弱。他认为办公室都一个样,办公室里的人也都一样,“像妓女一样,被迫做任何被命令的事”,因此,当他和伦敦派来的审计官发生关系,是没有快感的,“都是同一类人,你和我,都一样”,巴勃罗对审计官说。他们之间的亲昵,更像是近亲繁殖。而玛丽亚作为一个含苞待放的少女,好像还没有被“消灭”,也还没有被“代表”,既懵懂,又聪慧,既纯洁,又挑逗,她将成为她可以是的任何人。一剂强心剂,注入到死水微澜的布尔什维克身上,通过对玛丽亚的幻想,巴勃罗的虚弱得到了治愈,至少是部分治愈。

  但布尔什维克的虚弱仍然惊人。我们看到巴勃罗遭到富家女保险索赔后,他那辆大众车前脸仍然没有修复,象征着他无可救药的状态。他打电话骚扰富家女,不敢与她正面交锋,也没有过多的报复手段;在接近玛丽亚时,他先是倚靠一种伪装的强势身份——警察,来控制玛丽亚,他给她规定见面时间,靠跟踪和窥视来闯入她的地带,但玛丽亚不仅主动地戳破的了他的谎言,还邀请他观察她那充满诱惑的身体,泳池里的一段,真是巴勃罗春梦的高潮,之后她又反客为主,对巴勃罗来了一次反追踪。这时我们看到,巴勃罗仍旧带着他失败的助理——本来是上司要求他解雇的,可以推测他退缩了。到这里,宿命论的味道渐浓起来。

  本来,巴勃罗带着“玛丽亚春梦”,可以重返温柔乡了——他小时候曾经居住过的楼房,那母亲死后的母体,父亲如“幽灵”寄居其中,他寄托心灵的地方,但这个春梦戛然而止。富家女的情夫从警察局里雇来几个混混,摧毁了他的梦。我怀疑那几个打手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他们活在无产的边缘,通过上层的喂食,撕裂中产伪装出来的自尊,嗜血又没有秉性。玛丽亚那么轻易的死掉,说明这个幻梦是那么容易的破碎,到最后,巴勃罗走进囚房,几乎是梦碎之后的自我流放了。布尔什维克的彻底倒掉,或者说,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布尔什维克。

  玛丽亚当然也不是布尔什维克,她来自不属于她的地方,也有可能只是布尔什维克臆想出来的一段心绪。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观后感(十):几点

  看完电影,几句话

  1.这个西班牙女孩的确是个美人胚子,虽然象她自己说的“当模特比较肤浅”,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这个女孩是模特的料,脸蛋,高挑的身材,包括娇小的乳房(当然毕竟只有15岁)。

  2.15岁(如果属实的话)的小姑娘很成熟,已经很女人了。我是说女人的味道。

  3.我想电影的主题,无非是表达中产阶级单身男人的情感,爱情、婚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孤独落寞,男人需要沟通、交通、需要情感的宣泄,然而找不到,直到以外遇见女孩。

  4. 男人原本应该是找上姐姐的,可是意外看见更年轻、更让自己心动的女孩。结局确实是无比残酷的,不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认为,也是猜测,导演想说需要爱,需要在彼此的爱与交往中获得情感的认同与宣泄的、拥有较好经济能力的中年男人(也许也应该包括高收入的大龄白领青年,还有类似身份的女性),因为情感生活的荒诞、无助,因而又需要找到希望中的他/她,所以我们也在尽量也许刻意创造之间的机会。比如事故后,男人查询女人的电话号码,比如学校外的公园,男人找接口与女孩搭讪。男人应该只是想和女孩聊聊天,听听女孩与女孩姐姐的故事,可一旦事情于意想之外继续深入后(男人的不自禁与恋爱,女孩的欣赏),男人是清楚两人的社会状态与这种情况的一般结局的。年龄的差异,认识的缘由,更加牵扯着主流社会的道德意识与人民的婚姻价值评判。男人清楚如果继续交往,两人的最 可能的结局,“事情会更复杂”。

  所以我想猜测,导演想说,如故事中需要爱的中年男人(较高而稳定的收入,有相当部分沦为经济动物的嫌疑),在寻找对象、寻找异性的一开始,我们是否得注意彼此的身份,一旦身份对于继续交往的不符,存在潜在的冲突,我们是否应该克制那一刻的欲望与冲动,因为这种交往“事情会更复杂”,而结局或者再次融入身边的生存环境可能会很棘手

  5.所以说,故事的结局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没有这个结局,男女主人公也得面对女孩的姐姐、父亲,所有的亲戚,男人的同事、正性交往的女人。这些在结局前,其实已经很明朗了。

  结局当然是无比残酷的,多么漂亮充满青春活力,对于生活未来充满想想的女孩,可是这么美丽的一条生命就这么逝去了。到是女孩的死亡,简化了男人与女孩的家庭(注意一下姐姐对男人的认知)沟通与最后问题的解决。然而人死了,说这一切已经没有机会了,也就都可以弃而不谈了。这么说来,这个结局到显得有些草率。其实这也难免,毕竟没有女孩的死亡,后面对于摊牌的处理,难度会比较大,可能一不小心就落入俗套。当然死亡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俗套呢。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难度总是存在的。这个我们无法苛求。

  6.男人上学的时候,学习的专业还是爱好历史,曾经研究过“布尔什维克”,电影出现过两次男人在家里翻印有历史上布尔什维克相关鼓吹者的杂志。男人还是有那么些“布尔什维克”(电影题目的布尔什维克,应该是纯粹理想主义的代名次。这个应该与历史上的布尔什维克区别,何况历史上的布尔什维克是否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理想,我想大家都清楚)清洁的,体现之处就在男人与***的女人在迪厅的两次对话吧。这个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