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炼狱》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炼狱》经典影评10篇

2018-08-25 03:4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炼狱》经典影评10篇

  《炼狱》是一部由亚历山大·涅夫佐罗夫执导,Alexandr Baranov / Viktor Stepanov / Viktor Stepan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炼狱》影评(一):枪声,烛光

  “又在用坦克埋葬士兵……”

  冰冷的子弹刺耳的枪声中,伴着侦察兵的眼泪飞向天空

  “你们干嘛,不要浪费子弹!”

  “同志,我们在为同志们举行葬礼,在向他们致以最后的敬礼,这是规矩!”

  压抑沉重音乐

  T-80燃气轮机的轰鸣声

  残落在地面上的军靴

  饱经硝烟的手呵护着一直颤抖的烛光,在格罗兹尼点燃的它和西蒙诺夫笔下在贝尔格莱德由老妇人点燃的结婚花烛一样,又不一样……

  《炼狱》影评(二):俄国人满载XDDD

  时代的逝去 老俄国战争片慢慢的被人遗忘

  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战争片的发展黑鹰 兄弟连 瑞恩 我们是士兵等

  大家比较熟悉的俄国战争片的崛起是BOЙHA 第九连 风暴之门,这几部重新帮我们找回的俄国片的感觉还有熟悉的情感推动方式,这部炼狱可以说是经典 单比战斗场面的话可以一下子把上述的几部踢入三星

  。。。额 不剧透评论有点难,这么说把。。语言字幕都是俄文版的,好像没中文译本,但没关系 基本没必要看字幕

  另外要说下 美国电影如果要凸显反战情绪那会是显性的(要不就干脆避开或者被剪掉因为要动用军队资源拍片 片子是要给老板剪下的XDDD) 俄国片则豪不回避的在片中添加对战争的控诉

  《炼狱》影评(三):实力悬殊

  1994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军队6万主力部队向车臣首都格罗兹尼发动全面进攻。他们本以为驻守格罗兹尼的车臣武装仅有3000多正规军人,虽然轻武器还算不错,但基本没有重武器。而围城的俄军有数兵力,步兵全是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配备数百辆坦克和数量惊人的步兵战车,伞兵战车,装甲运兵车。车臣方面一共只有几十辆老旧的装甲车。至于重炮上面,俄军师旅一级的重炮比美军还要多,弹药极为充足火力非常强大。车臣方面仅有一些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基本没有重炮。空军方面,俄军使用超过200架的先进的苏25强击机,苏22歼击轰炸机,苏24轰炸机等各类飞机,还有约100架,米24,米8在内的武装直升机,车臣方面根本没有空军,连高射炮都没有几门,只是装备了一些从俄军秘密渠道和黑市买来的肩扛式萨姆飞弹。对比起来,双方实力极为悬殊,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瘦小的十二岁少年世界拳王泰森的决斗。

  《炼狱》影评(四):代你还原真实、血腥的战争现场

  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更不如说它是一部纪录片贴切

  电影一开始,就成功了将你代入战争现场,两名女雇佣军狙击手,以射杀俄军为乐,且不是一枪要命,而是专门打向征着男士特征的睾丸,让其痛苦而死!形成对比的是,每射杀一人,必带来自己同伴的嬉笑,仿佛现在不是在杀人,而只是在玩一个杀人游戏电玩!当然,最后两人同样的以相同方式,被射向自己耻处的子弹而死亡。

  车臣恐怖分子,对付俄军战俘的手段同样胆战心惊,活生生的将头颅割下,还变态的用秤来量一量重量,似乎几人在打赌,头颅的重量!而有时,他们也会将男性生殖器割下,然后将这两样东西通过火箭筒抛向俄军阵地,达到扰乱军心的目的!看到这,让我同样想起了几年前看的《南京!南京!》,当日军冲向医院大门时,为什么有战俘为什么选择直接自杀的原因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反战片,让你看到可以让人泯灭人性、丧失尊严的战争,让你看后对战争望而生畏,而不是那种在战场上可以耍帅、谈笑风生间就取鬼子项上人头的抗战娱乐片!

  《炼狱》影评(五):非主流主旋律电影(有剧透,慎入)

  从内容上看,这部电影显然是主旋律的。它描述了俄军131自动化摩托旅一段地狱之旅。在深入敌军孤军奋战的几天里各色主要人物如何勇敢不屈,壮烈牺牲事迹。但这部经费稀缺,特效粗糙,内容无甚新意的小成本战争片能有极好的口碑,原因恐怕在于它对待战争实事求是态度

  有人说,最好的战争片应该让人看后会怕死。《炼狱》用近乎于cult片的情节做到了。俄军战俘被斩首,坦克手在双腿被炸断后依然被残忍钉死。还有专射击士兵下体的车臣女雇佣兵,这些情节让人看着就肉痛。

  除不避讳战争中的血腥外,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也采取了较冷酷中立的态度。俄罗斯与车臣的恩恩怨怨,已纷乱到让双方都疲惫了。道歉或愧疚或孰是孰非已懒得深究,眼下最重要的是利益胜利。所以本片对人物的塑造几乎都是干净利落,寥寥数语,但十分精准,堪称亮点。131摩托旅的官兵们都算是勇敢不屈,虽然也有可怜的小兵在被处决前求饶,但大体依旧体现了俄罗斯军人的高傲豪迈。只是一些细节,比如被车臣俘虏的老军官在被处决前嘟囔着:这些和你们作战的小伙子们都是没怎么训练就被送上战场,以及车臣头目妄图用一块劳力士表策反坦克手(俄军官兵彼时大多生活困窘,军饷被拖欠),都可看出此时的俄军已非从前的苏军了,由于政局与社会动荡,已虎落平阳,有些廉颇老矣了。车臣这边,人员成分五花八门,有黑人雇佣军,有阿富汗人,有立陶宛的射击手。这里的车臣指挥官是影片着重描写的一个人物,他曾是个医生(就在影片中发生巷战的那座医院里工作),他曾劝降坦克手为己用,结果坦克手诈降,关键时刻调转炮头。后来车臣人残忍地将坦克手拽出来钉死在窗棂上时,这过程中,车臣指挥官从开始的恨之入骨到其后的侧首不忍观,都可看出这个曾经的医生人性中柔软一面。这种有技术在手的高级知识分子完全可以去他乡谋一份稳定生计,他留下来作战完全是出于保卫家园。而在选角上,影片也启用了一个外形俊朗演员来扮演,不存在任何丑化,甚至有些赞赏。而那两个立陶宛女狙击手,只言片语间也交代了其中一个曾是专业射击运动员。如果不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的战乱贫穷,一个运动员又怎屑于当个刀口舔血的亡命徒。这里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出影片客观的态度,也反映出车臣一方在作战上更加师出有名,俄方在士气上处于劣势

  这部态度冷酷的战争片以它纪录片般的气质震撼观者神经,你可以看完想很多,也可以看完一遍就敬而远之。但不管怎样,你都见识了战争尤其是残酷的巷战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炼狱》影评(六):《耶夫和斯基的战斗》

  《耶夫和斯基的战斗》

  车臣战争。

  1991年,即“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车臣境内的“伊斯兰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趁着苏维埃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逐渐谋求独立

  这年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上车臣共和国的首位总统。一上台就公开宣布车臣独立,并建立了车臣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国民卫队,人数达到近六万人。

  因此,我想说,这是 那些耶夫和 那些斯基们的战斗!

  那描写车臣战争的一些影片是《最血腥最郁闷的战争片》?我自己问自己!

  为此,看了三部影片,也为了从俄罗斯角度看看那场战争。

  1、《炼狱.Chistilische.1997》

  第1次车臣战争--进攻格罗兹尼。

  讲述1995年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之战,激烈的巷战有如当年的斯大林格勒,俄车双方死伤惨重,就连美国军方也惊叹“打不起这样的城市战”。

  本片主要针对俄军与车臣民军就城内一座战地临时医院争夺的战斗!

  双方出场战斗人员应该合计上百吧,只能是那次战争中,很小规模的抗衡,体现一个局部现象而已!

  其中战斗人员死伤至多也就上百,但是因为采用纪录片形式拍摄,还有各类坦克压尸体、俘虏被割首、士兵被枪杀,还有两个专打男人下身的变态的车臣军女狙击手......

  所以视觉上有血腥,加上极现实主义的拍摄,确实比那些好莱坞恐怖片有过之无不及

  我们还能从画面感受到现代战争,物资消耗惊人,对各类价值毁损的严重同时当然也对参与者双方心理肉体摧残至深!

  真实背景是。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

  2、《Chest.imeju》--《我们的荣誉

  第2次车臣战争的一幕,电视电影,4集,200多分钟。

  要描写的是那场战争中,俄军某战斗部队,从营地被直升机中距离输送到车臣占领地,发生战斗小组类型对抗,互有伤亡后,再撤回。

  再加上几段遇袭、小冲突,从而构成本片。

  相对情节很简单,人物刻画也很普通,算是那场战争的某种角度观察吧!

  而据夸张的介绍或者背景陈述为:

  发生在2000年2月末的真实事件,在车臣在阿尔坎地区发生。

  104 空降师VDV团第6分队的士兵与20倍于己的恐怖分子正规部队作战。每个空降兵成员无所畏惧,他们没有撤退,而是以生命代价对匪徒拦截 国家杜马这样评价他们:伞兵们把生命献给我们的祖国,在打死超过700名战士之后,仍然不愿撤退!

  该事件背景是。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计划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采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俄政府表示不与车臣领导人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的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义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外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3、一部纪录片:

  《ISLAM - History Channel Documentary Warrior Khatab against Russian Forces in Chechnya》

  关于车臣历史及格罗兹尼的纪录片

  科普:

  车臣战争,是指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和其下属的车臣共和国分离分子之间爆发的两次战争。车臣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民族因素。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4年12月11日,1996年8月31日停火,车臣获得非正式的独立地位。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9年8月,2000年2月28日俄罗斯控制了绝大部分车臣土地,获得胜利。不过战后车臣的恐怖活动依然频繁

  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讨伐车臣分裂势力。此后,“车臣战争”便由此开始。

  历史上。

  19世纪,沙皇俄国经过五十多年的高加索战争,才将车臣人征服,于1859年将它并入沙俄的版图

  19世纪后半期,俄国沙皇暴虐残杀、迫害高加索人民,导致高加索人民不断起义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高加索人民终于从俄国独立出去,形成了几个各自独立的政府。但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在1922年成立了车臣自治州,高加索地区又被迫加入苏联,苏联这个名称才在世界上正式出现。

  1934年,车臣与它西边的邻居印古什自治州合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改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1944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车臣人强行赶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这给车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直到1957年,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才得以恢复。

  再说为。

  十月革命胜利后,车臣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自治权。1918年春,车臣和印古什并入捷列克自治共和国。

  1918年中期,邓尼金白匪重返高加索,推翻了捷列克共和国。在红军与邓尼金白匪作战最艰苦的期间。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达吉斯坦人联合成立了一个埃米尔国,宣布独立。埃米尔国是北高加索山民为了响应列宁“俄国境内所有民族均有自决权”的口号而成立的,是为了摆脱沙俄殖民统治而兴起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一次重要尝试。埃米尔国支援红军清除了邓尼金在高加索的统治,为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可是建国者希望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法治国的独立山民国家。列宁鼓励各民族独立实际上只是为了战时团结这些民族赢得革命胜利而采取的权益之计,最终的目标是在原沙俄领土上建立一个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多民族统一的苏俄政权。两者的政治目标不可调和,这就注定了埃米尔国的悲剧命运。在对邓尼金战争胜利后,红军马上调转枪口,取缔了埃米尔国,山民武装被镇压,埃米尔国的全体政府成员被捕后遭到枪杀。

  从此在感觉受了愚骗的山地民族眼中,俄罗斯民族、沙皇俄国和苏俄政权没有什么区别。车臣和俄罗斯两个民族的仇恨薄上又添记了一笔血债。

  苏俄为了团结少数民族抵御协约国干涉和便于统一管理,在消灭埃米尔独立国后于1920年1月将北高加索地区卡梅尔达、车臣、印古什等7个民族联合成立山民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2年11月30日车臣和印古什又各自分离出来成立自治区。30年代,车臣和印古什两个自治区又合并为自治州。1936年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以自治主体的身份并入俄罗斯联邦,成为前苏联的一部分。

  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联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征山民的余粮。1926年开始,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又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由俄罗斯族工人组成的工作队把有马的车臣人一律当成“富农”,没收马匹,而且按对待“富农”的政策进行肉体消灭。

  战时余粮收集制和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在车臣农牧民中滋生了不满情绪,利益遭到侵犯的部落上层对苏维埃充满了敌视。1922年车臣和达吉斯坦的伊-斯-兰教教长日穆特金•戈钦斯基利用此不满煽动反革命暴动。

  1922年至1924年暴动初期,北高加索军区和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部队所采取的围剿行动失败。

  1925年8月23日至9月11日,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叶•乌博列维奇和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代表叶夫多基莫夫指挥了更大的清剿。北高加索军区红军共集结步兵4840人、骑兵2017人、重机枪130挺、轻机枪102挺、山炮14门、轻型炮8门,政治保安总局部队341人,航空兵飞机8架。部队先以演习为名集结,随之突然进入车臣地区镇乱。同时北高加索红旗军团307人携10挺机枪充当“铁砧”,封锁车臣叛乱区南部要道。

  红军在镇压中采取了高压政策,炮击和机枪扫射车臣的山村,用炸药炸毁民宅农舍,甚至用轰炸机对山村进行毁灭性空袭。而车臣叛军大部分只有用原始的马刀、土枪和红军的现代化武器对抗。第一集群指挥员阿帕纳先科还下令,将40名车臣部落长老扣为人质,以逼迫车臣村民交出戈钦斯基。车臣部落终于屈服,于9月5日将戈钦斯基绑送红军,两天后沙米列夫也被交出。车臣第二号叛军首脑安萨尔延斯基也于9月2日向红军第二集群司令员科济茨基投降。

  据苏联官方统计,清剿行动中俘虏叛军309人,击毙车臣叛军12人,沉重打击了车臣反革命武装割据势力。清剿对于巩固刚成立仅三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稳定是必要的,但对车臣民族来讲又是一场浩劫。尽管据苏联官方史料称“只有6名平民”死于清剿行动。可到9月11日清剿行动结束时,242座车臣村庄中共有107座化成了废墟或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于一半的车臣人失去了自己祖辈留下的赖以生息的家园。

  1929年12月,1930年3、4月间,1932年3、4月间,苏军又不止一次采取围剿作战。1932年发生的“民族主义中心案件”,有3000多车臣人因涉嫌”阴谋暴动”而被捕。紧接着而来的是1936年至1938年的恐怖大清洗,在车臣地区共有8万人被处决,相当于当时该地车臣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直到1939年车臣局势才稳定下来,但小股残存叛匪继续活动,直到德军侵入。

  尤为严重的是,1941年至1942年间,在德国特务的策动下,车臣和印古什地区发生三起大规模武装暴动。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间,纳粹德军在对苏的第二次夏季攻势“蓝色方案”(即苏方所称的高加索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度占领车臣西部和北部地区。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想借助于法西斯干涉实现独立之梦,鼓动一部分车臣人支援德寇。

  在德军进驻村庄时,受到了部分村民热烈欢迎;车臣人在山间点燃篝火,为德军伞兵指引降落点;出卖苦力协助德军修建了飞机场、弹药库、粮食仓库、修理厂;为进攻高加索的德军充当向导;为德国伞兵、间谍、落难飞行员提供庇护(例如有两名车臣人营救了德国飞行员兰格,为此获得了骑士勋章,后又被空投到车臣组织暴动)。成立武装民兵组织,协同德军直接与苏军和抗德游击队作战。德军也用给予充分自治权来收买人心,引诱车臣分离分子、当地匪类与德军合作,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高加索兄弟特别党”,助纣为虐。后为了取悦希特勒,这个组织又改名为高加索兄弟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最多时达到5000人。

  在北高加索德军被肃清后,1000多当地亲德分离主义民兵武装继续潜入深山开展反苏游击战。至1943年8月,仍有54支游击队共359名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和苏军作战。直到1945年1月苏军才基本将其剿灭,在车臣恢复了稳定。据苏联官方统计,苏军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地区共消灭了亲德民族分离主义势力232个团伙共1263人,消灭1815个单独的亲德武装分子,逮捕德寇帮凶1714人,缴获各种武器18046件,其中轻、重机枪108挺,冲锋枪339支,步枪11366支。令人吃惊的是,仍有个别的游击队员深藏在大山中坚持游击战,直到1974年,苏联警察才逮捕了最后一名游击队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车臣—印古什发生了严重的叛国附逆事件,但这种情况在欧洲不少被占领地区也是司空见惯的。根据苏军提供的数据统计的话,私通德寇或为德寇提供帮助的车臣和印古什人不超过30000人,相对印古什和车臣45万总人口来说依然是少数。与以往一样,反叛以车臣南部山区为中心,其中伊图姆卡列区反叛最严重,而捷列克河流域和平原地区的大部分车臣部落仍然保留对国家的忠诚,没有附合叛乱。

  苏联的官方史料也承认,在车臣西北部的车臣和印古什居民抗击了入侵的德军。

  但1944年2月23日,在斯大林的指使下,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竟以“全民叛国”为由对车臣民族施以集体惩罚。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十万苏军和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军事反间谍机关“除奸部”的部队和工作人员1.9万人,实施“扁豆”行动。(在俄语中‘扁豆’和‘车臣人’发音相似)突然包围了车臣和印古什各村庄、城镇,以“集体通敌”和“维护国家安全”为名,用火车将整个车臣和印古什民族迁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

  难道斯大林不明白投敌者只是车臣人中的一小部分吗?他当然知道,但是按斯大林的逻缉,车臣和印古什人从骨子里就是反苏的,是北高加索各民族团结的“障碍”,在发生暴动时绝大部分车臣和印古什人都没有进行抵抗,这就等同于叛国。就如同苏军士兵在前线不愿战死而被俘就成为叛徒一样。

  早在一个月前的1944年1月31日,正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国防委员会秘密通过《关于将车臣人、印古什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决议》。2月2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了《关于迁移车臣人、印古什人的命令》的绝密文件,同时下发了有关迁移工作细则。所有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暗中进行。当2月23日迁移日到来之前,绝大部分车臣人压根儿没有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最惨痛民族浩劫已降临在他们的头上。

  在被强行送上前往中亚的血泪之路的火车上,因缺衣少食加上卫生条件恶劣,49.3万名难民中有近三分之一共16万多人倒毙途中。这一简单粗暴的举动也令整个车臣民族与俄罗斯结下更深的冤仇。

  悲剧并没有落幕,紧接而来的是对红军队伍中的车臣人的清洗,包括710名军官、1696名士官在内的8894名正在前方同敌人浴血战斗的车臣族军人被强迫退役,送往指定集和地点劳动。尤显悲剧意味的是,其中不少指战员军服胸口不久前还挂着用英勇和鲜血换来的勋章,身上还留着与法西斯搏杀时留下的道道伤疤。其中有36人拥有“苏联英雄”的称号,其中著名的车臣战士汗帕沙•努拉基洛夫曾一人消灭了930个德国鬼子。虽然后来苏联政府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有军功的车臣族军人网开一面,将他们不予流放还特别优待安置,但也不允许他们返回车臣老家。英雄的功勋怎能与叛乱民族有丝毫的牵扯呢?于是,在身份记录上,“苏联英雄”车臣人巴依布拉托夫被登记为卡尔梅克人、马哈麦迪•米尔佐耶夫被登记为塔吉克人,汗帕沙•努拉基洛夫同时登记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

  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车臣人在迁移地都处于社会最低层。

  赫鲁晓夫时代对迁移事件进行回复,车臣人可以返回家园,他们异常团结,展开驱离占领家乡的异族。在1957年,共有11万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奥塞梯人被迫逃离车臣。

  同样,赫鲁晓夫又同样不顾民意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阿扎尔和奥塞梯等原先隐藏有民族矛盾的高加索民族自治地区也进行了一系列行政边界的调整。

  爆发!

  1979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改变了这一民族缓和的趋势。苏联出于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展对其国内统一和稳定的恐惧,悍然入侵了一个穆-斯-林主权国家,召来伊-斯-兰世界亿夫所指。

  勃列日涅夫做出入侵阿富汗决定的初衷是为了阻止阿富汗兴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苏联南部的穆-斯-林加盟共和国。结果却适得其反,因苏联南部的穆-斯-林对于阿富汗的穆-斯-林教友有着宗教文化上的认同,阿富汗战争引起的一个恶果却是穆-斯-林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抬头。1986年12月17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青年走上街头,暴乱者高呼要“清除俄罗斯人”,四处打砸抢烧。阿拉木图暴乱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统一和稳定敲响了警钟。继阿拉木图暴乱,1987年7月至8月又发生了毗邻高加索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要求重返克里米亚家园的示威活动。独立风潮同样也波及到了拥有众多逊尼派穆-斯-林人口的北高加索及车臣。

  苏军为挽回阿战失败的命运,将一批穆-斯-林加盟共和国士兵派去阿富汗。苏联原指望这些士兵可以感化阿富汗的穆-斯-林教友,可事与愿违,这些年轻的士兵亲眼目睹侵略者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反而对侵阿战争产生了怀疑与动摇。对胜利失去信心而开小差的穆-斯-林苏军士兵屡见不鲜,甚至还有的被“绿化”,倒戈与穆-斯-林游击队并肩打击侵阿苏军。

  就在这背景下,领导车臣分离主义运动的“头狼”杜达耶夫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耶夫与斯基的战斗》!

  民族矛盾,是地域紧张的关键所在!

  而资源争夺、利益至上,往往又促动民族矛盾的升级或缓和。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严重。因此,长期以来,俄国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车臣作为它的重要国策。

  《炼狱》影评(七):俄罗斯人的战争纪录片

  首先,电影本身的制作也就是三颗星的水平,但是这确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三部战争电影之一,另外两部一个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另一个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

  电影的故事本身简单的不能再过简单,就是俄罗斯军队与车臣武装军争夺一个市区医院发生的故事,而俄罗斯民族也是个简单直接的民族,打仗是如此,感觉他们就是在拿着AK-47瞎冲锋,没有丝毫的战术可言,而拍电影也跟他们打仗一样,没有什么太过深入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要么是镜头,要么是独白,所以也就有了《第九突击队》里的疤脸教官因为不能随队上战场而一个人躲在野花丛里哭的像个孩子的镜头;也就有了《我是古巴》里那一句句的女声独白:Soy Cuba....也有本片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坦克手最后的欢笑,仿佛在说: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还有最后活下来的炮手与雪丘一起哭泣。

  电影的场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拯救大兵瑞恩》,《大兵》是用血淋林的镜头表现战争的残酷,而这部《炼狱》则是跟一部纪录片一样,整个电影下来,烈火没有停止燃烧,炮声没有停止呼啸,鲜血没有停止流淌,枪声喊声更是贯穿了整部电影,再加上适时的悲壮配乐(个人觉得,俄罗斯电影里的配乐都是一个味儿),导致我看完之后尸体的臭味,燃烧的焦味,弹壳的金属味,鲜血的血腥味在我的身边久久不去。这是看《大兵》和《全金属外壳》时没有过的感觉。

  而电影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对战争的某种反思。车臣战争,看起来是俄罗斯联邦的内战,但是并非如此——电影里的车臣武装军可谓是鱼龙混杂,除了本地的战士以外还有来自立陶宛的女雇佣兵,来自美国的黑人大兵(美国人借《兵临城下》黑苏联,而这部电影也好好的涮了美国人一把,电影没有交代这两个黑人是雇佣兵,只知道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要注意了,他们全是黑人),还有来自阿富汗的圣战武装组织的人,他们的敌人则是俄罗斯军队,这是内战,可是还是有外国势力的干预,而且各个势力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立陶宛的女狙击手纯粹是为了钱,为了给自己家乡的妈妈寄钱;车臣武装军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美国大兵的目的又是没有交代,留给观众自行猜想,而阿富汗的圣战者们就是为了打击俄罗斯势力才参加的战争。在战争中,阿富汗的圣战者们是最残忍的虐待,割掉俘虏的脑袋和睾丸,将俘虏的生殖器放在他们的嘴里,向尸体上撒尿,将被炸了半截的俘虏活生生的钉在十字架上,他们就是为了报复当年苏联入侵之仇,所以他们是最残忍的,而车臣的头领一步步的看到了这种惨绝人寰的虐待,一步步的反思,最后几乎是带着哭腔跟雪丘通无线电,战争向来是残忍的,借用《地下》的台词:这从来不是战争,直到弟弟亲手杀死了哥哥。当坦克手驾驶着坦克一遍遍的压过自己队友的尸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而当坦克手被俘虏时,车臣首领威逼利诱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时,他向坦克手提供的清单,当队友问他为什么不投降,他说:为了战友们,为了阿廖莎。而他开炮时,却调侃了一句,听到祖国母亲的召唤了吗?影片的最后,雪丘对自己的手下说:是他打赢了这场战斗,但是恐怕那些司令官僚连他的名字都不会提及,甚至都不认识他,狗日的,你们要记住他,如果能活着回去就用他的名字给你们的儿子命名吧。这是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士兵们究竟是为了谁在战斗?他们的牺牲真的会被后人记住吗?看看电影里车臣头领说的:我们是为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而战,你们呢?为了五个月都得不到军饷吗?想想那些从阿富汗回来的人吧,他们在哪里,怎么样了?谁也不需要他们。你会在地下过道捡烟头,裸着脚当乞丐。正如美国的越战老兵和天朝的抗日老兵一样。我爱这个国家,可他爱我吗?

  《炼狱》影评(八):血的教训——第三只眼看《炼狱》

  看了炼狱这部电影,被影片中近乎实战的镜头所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俄军和车臣军队围绕格罗兹尼的一家医院展开争夺,医院几度易手。一队俄军被车臣叛军包围,陷入困境。危急时刻,上级的救援部队——一支特战分队及时赶到,并冲入医院支援;一辆T-80坦克在接近医院时履带被炸断,坦克指挥员拒绝了车臣叛军的诱降,用炮火为被围困的俄军打开了胜利之门。

  影片除了反映战争的残酷之外,也时刻在拷问:俄军为何表现不佳。看完影片后,导演想说的话基本上已经跃然纸上:

  一、训练水平不佳。上校派去守卫医院大门的中尉被俘后指出了这个问题,“镇压也需要智慧”,“战争不能光由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来完成”。士兵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平时只是“堆雪人”来应付他们的长官。到了战场上,光有勇气远远不够,训练才是完成任务的保证。

  二、指挥通信不畅。片头就在拷问:”指挥官在哪?“,“在莫斯科!”没有统一的指挥,各分队各行其是。通信就更不用说了,居然被车臣叛军窃听,通话质量还不如叛军的对讲机(日本货),这是赤裸裸的讽刺。

  三、战术选择不当。在城镇战斗中,坦克发挥的作用有限,面对对方反坦克火箭毫无招架之力。T-80在当时的俄军(甚至包括现在的俄军)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主战坦克,尚且如此,其它的坦克更不用说了。在真实的车臣战争中,攻入格罗兹尼的俄军装甲部队伤亡极大,和面对城镇战斗没有选择合理的战术有很大的关系

  四、后勤保障不力。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时有体现。片头军官把过期的罐头一个个砸碎,因为怕士兵吃了拉肚子。特种部队进入医院没有装甲输送车,居然是靠卡车运进去的,这极大增加了伤亡概率。

  五、思想混乱。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此时正是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在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之下经济形势低迷,“为谁而战”成了最大的问题。为苏维埃?为俄罗斯?昔日不可一世的苏联红军铁甲洪流也遇到了釜底抽薪的问题。(幸好俄罗斯有东正教,苏联解体后,东正教迅速填补了俄罗斯人精神上的空地,成为事实上的国教。如今俄罗斯历经制裁而保持团结,东正教功不可没。)

  无论车臣战争俄军打成什么样,但有这样的勇气去反思和拷问,我觉得他们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战斗精神和反思精神,是一个民族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享受和平的时候,当我们快要忘记战争和屠戮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的时候,当尚武精神逐渐衰退而唯利是图的重商主义逐渐抬头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有必要看一遍这部电影。

  《炼狱》影评(九):最血腥戰爭片?

  這部拍攝於 1997 年的俄羅斯影片《煉獄》(Chistilische, ЧИстилище ),是網友在Facebook的「Cult片小組」中推薦的。網上的評論將此片形容為史上最殘忍、最血腥戰爭片,引起了我的興趣。其後終於在網上找到全片,觀看後認為評價並不過譽,並引發筆者更多的思考。

  影片的基本語言為俄語與車臣語,但網上的版本沒有中文字幕。筆者雖不理解片中的對白,卻不礙其可觀性,因為其激烈戰事、屠殺場面已足夠看過你目瞪口呆,勝過劇情與言語。故事講述1994-95年的車臣首府格羅玆尼之戰,一支車臣叛軍佔據某大樓,俄軍將領帶隊進攻,目標是殲滅叛軍、奪回大樓,雙方由此展開一場拼死的血戰。

  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08/12/chistilische-1997.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