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鸡犬不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鸡犬不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27 02:1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鸡犬不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鸡犬不宁》是一部由陈大明执导,徐帆 / 李易祥 / 王宏伟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鸡犬不宁》观后感(一):虽然鸡犬不宁,一切都还继续

  离去的已经离去,

  小镇上的故事永不停止。

  河水哺育着青草地

  将来也会成为过去。

  —— 杨一《小镇》

  一切打印在DVD包装封套上的文字都是扯淡的放屁的,中国电影尤为如此,近几年的电影尤为如此。有的时候会觉得封套上的宣传可笑,有的时候会觉得封套上的宣传语操蛋,看完片子,则会觉得片子本身比封套上的话更可笑、更操蛋。《鸡犬不宁》的封套上同样印着不着调的话,但片子却很实在实诚,甚至可以说是实惠

  封套上面提及了《疯狂石头》。我不知道《鸡犬不宁》的导演是否愿意往石头上靠,但我觉得,《鸡犬不宁》是《鸡犬不宁》,石头是石头。《鸡犬不宁》的故事虽然头尾设置得很巧妙,但故事的中段并不完全是靠故事的小情节推动,很多内容比较琐碎,但叙述方式非常自然,把碎片式的小故事小情节捏合在了一块。

  看的时候,我始终把这片子同另外两部作品做比照,一个是小说《一地鸡毛》,另外一个是电影《枪火》(《放逐》没有买,都是正版的)。把《鸡犬不宁》和《一地鸡毛》放在一块,是因为两者在叙述琐碎故事的情况完整表现出了一种生活状态,抑或生活态度。面临下岗与无奈上班,借钱出国与找关系入党,夫妻关系与同事矛盾生活如此不同状态却又如此相同,而态度只是一种,那就是继续下去,尽管过程是鸡犬不宁的,尽管最后可能会是一地鸡毛。

  和《枪火》做比,我是觉得《鸡犬不宁》这个片子透着一种男人气,马三、四海、刘兵,包括团长骗子师傅,片中的大部分事情节皆有男人而起(当然,是为女人而起)。而《枪火》里,为女人而形成的故事只是最后的一段小插曲。同为电影中的男人,为女人而出戏的男人是可爱的,不为女人而出戏的男人是让人喜欢的。前者可爱是因为生活是真实的,后者让人喜欢是因为谁都热爱浪漫

  《鸡犬不宁》的结尾非常叫我喜欢,马三领着孩子们练功。剧团可能依然持续没钱的现状(刚好与开头呼应),但生活还得继续。生活是不可能疯狂的,虽然生活中DVD封套上的话都很疯狂。

  《鸡犬不宁》观后感(二):随便看看就罢了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市民悲喜剧。别看只是多这么一个“悲”字,结构意味却大有不同。既然宣传是拿《疯狂的石头》说事,那么我也不妨拿这两部片子来比较一下。

  喜剧是什么?尼采说:看穿人生的无价值,承认自己有限性。由此观之,“石头”更合乎标准。看结局,该死的死了,抢也抢累了,把一块自认为假的宝石挂在老婆脖子上,笑容充满“就这样吧”“不过如此”的自嘲意味。导演似乎跃上城头,看着这帮人争抢厮杀:你们争啊抢啊,为了一块茅坑里刨出来的石头,从前怎没看出它的光彩,这会儿奉若至珍了?可笑之极!这里没有值得留恋的,没有值得同情的。所以让观众笑得彻底,笑得痛快。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留下,走出影院一身轻松

  “鸡犬”则大不相同,旧城、小民、没落的艺术无可挽回的逝去,留恋而无从留恋,思变而不知如何改变。导演无有超脱,他正身处其中,和这些蚂蚁一样小人物同喜同悲。看镜头几次拉高,老城池被周遭新型住宅包围,导演悲悯的小民们就在这“围城”之中蚁窝般的小巷中穿行。对于我们这些无关痛痒看客来说,老城可是文化遗迹,应该保存起来供我们观瞻。可是对于生存其间的人,不无憋屈。环境憋屈,人格憋屈,马三四海们一肚子窝火还得开口唱。“鸡犬不宁”,这“鸡”这“犬”不正是马三四海他们的自身写照吗?影片噱头不多,点缀其间也无多光彩,让人看着笑不出来。我想导演大概是向着卓别林的路上走的,喜剧是表象悲剧才是内核。但是模仿又不彻底,认命的情绪消解了悲剧意味。

  片子的缺陷不少,毕竟稚拙,前人已叙无意多说。我的评论颇有拔高,赞他一个对小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因此上,随便看看就罢了。

  《鸡犬不宁》观后感(三):《鸡犬不宁》中的平衡生活

  对于电影《鸡犬不宁》,印象模糊……今天锻炼回来洗完澡看见父亲在看CCTV-6里正在播放的《鸡犬不宁》,出于对“陈大明”(尽管我先前不曾准确的了解他的名字)的好奇,我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东京汴梁(开封),描写了一群处在被现代文化边缘化的豫剧演员挣扎中求生,在矛盾中平衡的真实生活。很多人把它归类为喜剧,的确,观看一时半会儿便能让您忍俊不禁,笑的肚子直疼;又有很多人说它是悲剧,诚然,笑过后人人仿佛又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发现自己一如他们过的很艰难。一群鲜活的发生在你我周围的人和周而复始的上演着,匆忙的生活已让我们忘记了“他们”的故事,“陈大明”用他平实笔触简洁的镜头,以记录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发生在我们、你们以及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真的很感谢“陈大明”,这是我观后最想说的一句话,他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他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生活……又记起“她”最爱说的一句话——跳出镜子看自己,可能在此处表述,再恰当不过。

  生活很真实——电影里人物不分主次,一如我们一般,群像下鲜活的人生中,他们生活的很真实,他们的生活很真实。变革中的生活,生活动荡,渴望安逸人们不惜一切的赚钱,以求用钱来满足对安逸的渴望,享受安逸的人们不以为然物欲横流迷失自我渐渐失去平衡。其实这就是我们,“折腾”是我们这辈子做的最大、最多的事情,做的好,我们是“能折腾”,做不好,我们是“瞎折腾”,当只有我们单脚离地——“ONE FOOT OFF THE GROUND”(《鸡犬不宁》的英文名字),才懂得作为个人,平衡的重要

  生活很快乐——静下心看看他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发现生活很快乐。不可否认,“陈大明”笔下的他们生活很艰辛,养家糊口在饭碗不保下有多困难现实中的人们应该比他更了解,感受深刻。即使现在捧着饭碗的人们也捧的小心翼翼,十分辛苦。可为什么我们站在镜头背后透过16:9的荧幕看他们过苦日子的时候仍忍俊不禁,不是讥笑,不是取笑,而是的的确确发自内心的轻松一笑,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动作滑稽,亦或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无厘头,其实平凡生活中的我们、你们以及他们从不乏乐趣,平衡好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生活一如他们一样的快乐。

  记下了影片中的一小段场景,两位老人对象,都拿出了自己年轻时最俊俏照片对方过目,相见后发现风采亦不存时又指责对方欺骗感情老爷子为了证明自己,逞能下扭伤了腰,老婆子心疼为其热敷,两人在感情回归真实处永结“百年之好”的幸福结局。小人内心的“虚荣”、“好强”、“内敛”以及“真挚”背后,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在干什么?究竟为了什么?一下子豁亮了很多……

  收腰提臀,双脚开立,在生活中寻找平衡,力求真实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我相信最终我能感悟到生活的真实,发现生活的快乐,得到平衡的生活!

  最后,作为半个河南人,我想用地道的河南话说一声:“《鸡犬不宁》,拍的可好!”

  《鸡犬不宁》观后感(四):传统的挣扎

  最近生活颇有些不平工作进度停滞不前,还要给客户排演一段歌颂型相声。要怪只怪郭德纲实在太火,这年头“埋汰”文化大行其道,从观众到演员,都对歌功颂德嗤之以鼻依稀记得马季先生有不少精彩的歌颂型相声,于是赶紧下载几段抱抱佛脚,指望能够现学现卖,滥竽充数。正听得快意之时,随手打开某门户网站,赫然发现马老先生已经撒手人寰,心中登时打翻了五味瓶。

  真是鸡犬不宁。

  在这紧要关头,我与《鸡犬不宁》狭路相逢

  传统艺术,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随着GDP的增长慢慢退出了主流视野。能够刺激我们点击鼠标的,也仅仅是大师们接踵而去的噩耗,和往昔精英不务正业小道消息。在现代商业生态中苦苦挣扎的传统艺术,究竟何去何从

  基于以上背景,《鸡犬不宁》或许不仅仅是一部凭吊大师的作品,更不应该和《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比较。不知华谊略带荒谬的宣传策略,无形之中是否影响了导演陈大明的布局谋篇,一部看似工整的电影,其实一直处在挣扎当中。

  影片开始画面干净,构图中规中矩,似乎定下了平稳基调。然而一副道貌岸然嘴脸的董团长和面目猥琐的艺术青年公路出现之后,我媚俗地想到了《疯狂的石头》里那一连串交通事故,以及同样猥琐的谢小盟。在泼辣的巴蜀,包袱一定要甩得脆;而在厚重的中原,只需要节奏上的变化,就足够产生黑色幽默的意味。

  影片的前半部分始终不温不火,导演小心翼翼地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桥段,的确能引起观众们的会心一笑。但无论是师徒们各自的生活烦恼,还是F4的四处行骗,都是比较平淡地被联系在一起,或许导演出铺垫目的,让剧情缓缓推进。可是篇幅过重的安排,让后半部剧烈的矛盾展开显得局促不安,与前半部分的格格不入,也没有起到强烈对比戏剧效果

  后半部分节奏突然加快,两万块钱的不断转手,以及人物之间的感情冲突,开始向《石头》看齐。而师兄弟们慢慢开始怀念起剧团生活,给出了一些收尾的信号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设计难逃诟病机场送别一段,除了马三,其他几个徒弟的表现都有些手足无措;F4被警察逮捕,也带着报应味道

  刻画传统艺术的现状,展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是非常传统的民族题材;越不务正业,生活越发达,从导演的亲身经历,投射到了片中豫剧演员们的身上。对这种反差探索,从文化意义上看,已经超越了对黑色喜剧的探索。一批新兴的中国导演,正致力于黑色喜剧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华谊也非常支持导演们的尝试,如果说《石头》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挣扎的话,那么《鸡犬》就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挣扎。当然,挣扎出来的效果相当不错

  演员们的表现优劣不一。

  徐帆名头最大,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龙套。素梅的角色台词不多,故作压抑,缺乏展示的空间,但是素梅坚持着对舞台执着,在精气神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看来在戏份上的安排稍微有些问题。四海的形象也很单薄,除了卖狗的时候博得哄笑之外,没有什么亮点

  李易祥把一个中年失业男子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吊砖练功一段让人前仰后合。小香玉也是几个进入状态的演员之一,马三和大红两口子表演撑起了整部影片。

  姚鲁似乎很喜欢扮演摄影师记者之类的角色,不知道其人的摄影技术如何。片中姚鲁与任斯璐的对手戏让人忍俊不禁,刘兵和秀菊的那段争吵也颇具笑点。F4的形象果然十分欠揍,但是丢钱之后,围绕他展开的情节有些生硬;任斯璐是个挺有灵性的演员,片中造型也很漂亮老师傅和老媒婆相当可爱,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赞赏。至于道貌岸然的董团长为什么总是和大巴过不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小人物的沧桑支撑着新一代文艺青年创作激情。传统艺术究竟会走向哪里,不是《鸡犬不宁》能够告诉我们的,它只是传达着一个观点:执着于飘渺的希望,总比没有希望要好

  《鸡犬不宁》观后感(五):小人物的坚持

  所谓大梁,其实就是开封。虽然算是个比较大的城市,但是在影片中就像是一个县城,再加上王宏伟扮演的骗子兼小偷,大梁像极了《小武》中的汾阳县城。故事讲述的就是这座城市里的小人物,一家豫剧团的难以为继令三个本已矛盾重重的家庭危机浮现,2万元钱将前前后后的情节穿了起来,颇有些黑色戏剧的味道。

  我一向以为,中国人不是李彦宏,更不是章子怡,中国人就是千百个小城里的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自私浅薄、没有追求,但是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令人感动。正是这每个人的坚持使得中国这部巨大火车能够沿着轨道前进。

  不过影片开头提到的犹太人让我很困惑,这个内容似乎跟影片毫无关系嘛,为什么要专门拿出来说呢?难道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普及吗?

  《鸡犬不宁》观后感(六):开封,阳痿太久了

  找这部片子来看的时候我刚看完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心中感慨内地有这些为自己家乡不懈抒怀和纪念的的城市灵魂。就像汾阳有贾樟柯,台湾有侯孝贤,北京有王朔,上海有王安忆,陕西有贾平凹~~~~然而我大开封,貌似我只知道有一个刘震云。

  虽然他和他的搭子冯小刚也为我大河南拍了《1942》这样直面描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但是那深重苦难史毕竟离我已经有些偏远了~~~~

  汴梁这座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遥远的曾经,这个经济总量占世界3/4的国家首都,已经没落了太久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它的辉煌已经深埋在了地下,拿挖掘机下挖,下面埋藏的是一座有一座世界最辉煌的城堡,还有皑皑的白骨和财富,看看他曾经的荣耀,你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民,在为2万块钱尔虞我诈的现在,让人深深痛惜的是一个个辉煌王朝的灵魂铸就的现在开封城的苍凉影像。开封太穷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曾经是皇城脚下让世界上所有人最羡慕的臣民,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又几百年,一直骄傲到现在,可是英雄已经迟暮,辉煌早已不在,没落也已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那种深深扎在开封人心中世界之最的自豪感却一直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剧中小香玉说的那句“我哪也不去,就在这里。”道出了我大开封人几个世纪以来的灵魂呐喊,不是想离开,只是这里真的活的太艰难了。法国,深圳,北京~~~曾经的蛮夷之地,曾经匍匐来朝,也只能是曾经~~~~~~

  阳痿的不只是马三,阳痿的是开封城,什么时候才能再硬起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展雄风?我迫切的期待着~~~~~~

  不是我语无伦次,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了~~~

  《鸡犬不宁》观后感(七):蓝皮的电影梦想,兼状告鸡犬不宁

  我曾经做过电影梦。

  我计划拍一部片子。

  开头就是一段由窦唯操刀的环境音乐,画面空荡,若隐若现的人影,摆尽艺术片的造型。

  然后是片名和“蓝皮作品”等等字幕。好了,接着开始讲恐怖故事,故事不能全讲完,得弄几个噱头让观众大声爆笑。

  再往后,整一个苦情女人(博起观众同情)来折磨,逼着看电影的各色人等落几滴泪。

  到这里,电影过去了1个小时,最后半小时,要留给黑帮来讲义气、拼兄弟、玩狠,然后说后悔成为不良青年。

  最最后,用喜剧来结尾,皆大欢喜。圆满结束。

  整部片子不玩恶搞,不抄袭,不谈政治,不作反面教材。

  以上就是我的电影梦想。

  我以为,只有我有这样顶级的创意,想不到,我的电影梦想破碎了。

  《无极》《十面埋伏》《夜宴》闪亮登场的时候,我心中尚存零星梦想,大腕们有大投资,肯定就有大创意,和蓝皮的想法雷同也不奇怪。

  接下来,小成本的《鸡犬不宁》也剽窃了我的创意!天理何在!

  我要上告广电总急,上书电影局(血书)。

  我要普天奉告:拍得既不艺术、也不恐怖、更不喜剧的电影的创意归我所有,其它人等,不得侵权。

  破碎后的另一个梦想:终身上告,永不妥协。

  《鸡犬不宁》观后感(八):略有些苦涩的《鸡犬不宁》

  豆瓣上给出的这张海报,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搞笑的桥段,甚至在影片最后演职员表中,都还专门有这么一个角色“吊一块砖的男子”。

  在北京时看到媒体上的影评说这部片子堪比《疯狂的石头》,所以我才找来看看。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这跟《石头》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电影。虽然有点儿小小的黑色幽默,但更多的是一种苦涩。跟《石头》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比,这片子一开始甚至让我觉得太闷,坐在影院里可能会好些,像我这样刚睡醒躺在床上看片的人,很容易看着看着又睡回去。

  所以,华谊兄弟宣传这部电影时拿它跟《石头》相提并论,虽然能提高关注度,但多多少少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落差。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笑得很少,笑不起来。因为我总是会想到我的父亲和母亲。一切都似曾相识,同样的灰暗的小城市,同样的下岗后的迷茫。

  一直到现在,我总记得上高中时老爸躺在床上跟我谈心的情景。他跟我回忆刚下岗那时候,突然被卷进市场的洪流,一直习惯于“知识分子”身份的他一下子很难完成角色的转换。而那阵子,也是他腰痛病最严重的时候,他说整日里躺在床上发愁,不知道路在哪里。回想起来,那几年我就像电影里的马文一样,对家里发生的这许多变故一无所知。一直到高中我的成绩下滑,老爸为了激励我考大学,他才把这些旧事向我和盘托出。

  电影说的也是这种迷惘的心态。只不过陈大明把故事放在了一个中原小城,又加入了豫剧传统艺术后继无人的这个背景,让这种曾经在国内非常普遍的下岗故事,变得丰满了许多。

  只不过影片让我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前半部分出现的人物很多,线索也很多,导演用一个个细节把几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刻画出来。到了后半部分,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一个皮包和里面的两万块钱成了主线,在几个主角手里转来转去,引出了不少笑料。虽然影片结尾主要角色一个一个都有了交代,但是感觉收得太快太猛。董团长一死,老师傅一结婚,马上所有的人都焕然一新,这让我感觉非常别扭。特别像徐帆扮演的素梅和四海那一对,交待得非常不清楚。可以看得出,导演希望在结尾表达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希望能给人一些希望,但情绪过渡得不够自然。

  最后看演职员表时,发现导演陈大明还在片子里露了个脸,赶紧倒回去看了看,挺帅的。上网看看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才知道,原来这海报上“吊一块砖的男子”(电影里吊一块砖的另有其人)居然也是导演本人,真哏儿。

  这部电影的幽默,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吧。

  《鸡犬不宁》观后感(九):一般般的《鸡犬不宁》

  ——它在说三个不自信男人的故事

  报纸的宣传上说,这是第二个“石头”,之前放出来的片花也暗示了这样一种意味。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一种风格,《鸡犬不宁》里面也有不少好笑的桥段,比如四海用毛笔制作斑点狗,现做现卖的段子;文三去诊所的桥段,以及三人的老师相亲以及结婚的桥段。影片并不爆笑,只是几处地方引人发笑,与“石头”的不同时,这些桥段很自然,斧凿的痕迹很少。

  我想这大概是根据某一部小说改编的,小说应该很有意思。拍摄地点可以从影片中看出是在开封,女一号徐帆。但从全片来看,里面的三个男人似乎才是主角。徐帆的角色,很有《青衣》的影子,一开始我以为会像《青衣》一样,但是一直到结束,我都没明白徐帆的出场和表演想要说明什么,徐帆的戏份和表达方式,都没有拿捏好。

  《青衣》并不成功——用电视剧来说事似乎不太好,但是我很喜欢,或者是过度喜欢小说《青衣》,毕飞宇是我见过的新生代作家中最见功力的之一。《鸡犬不宁》看上去也是这样一种类型,从有限度的表演看,确实反映了类似的情愫。如果说这部片子要拍完美,应该透露出浓重的黑色幽默的气息,实际上也透露出了一点点。

  但是导演的功力不够,没能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编剧的功力也不够,我实在想不出比这更糟、更俗套的结尾,以回归和结婚为终章。一部半拉子商业片就是这样,博观众的哄堂大笑,而不是会心一笑。

  《鸡犬不宁》观后感(十):无奈的循环

  如果不是“疯狂的石头”珠玉在前,那本片毫无疑问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掌声与关注。可惜,“石头”先出来了,所以本片只能打着石头第二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宣传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观众免不了要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疯狂的石头”是老少皆宜的草根喜剧,本片则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制片方会拿本片与“石头”相提并论,是因为本片的故事结构与之十分相象,同样是一批即将失业的人指望的救命钱遗失,然后就是这些钱经过若干阴差阳错的巧合又出现了。本片没什么笑料,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笑过,我看到的,是小市民的无奈,是生活的重压,这些在“石头”中点到即止的东西,在本片中得到了发扬,这就是本片跟“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如果说“石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片则就是生活。看看本片的海报,每个中国男人都会无奈的苦笑吧。

  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充满无奈。师傅的一生算有了个美满的结局,但是几个徒弟的生活在经历了这场鸡犬不宁的风波之后却没有丝毫改变,小学徒跳来跳去也跳不出那个圆圈,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何尝不是在循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