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鸡犬不宁》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鸡犬不宁》观后感10篇

2018-01-20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鸡犬不宁》观后感10篇

  《鸡犬不宁》是一部由陈大明执导,徐帆 / 李易祥 / 王宏伟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鸡犬不宁》观后感(一):中二的电影,俗套的故事模式,扭扭曲曲的发展主线

  4.0

  本片和《疯狂石头》同一年上映,败给了《疯狂的石头》时理所当然,几乎没有翻篇的机会

  本片实在时80年代中国的一个水平,几乎还不能算上贾樟柯的水准。

  本片弊病实在太多,慢慢列举一二

  1.俗套的故事,漫不经心的发展主线

  本片聚焦在小镇艺术团上,这样聚焦小人物本无什么大问题。可是本片的问题在于,聚在4个人物,儿这个四个人物又是如此的涣散,镜头的不断切换,甚至切换到他们的师傅、他们的妻子情人等等各个方面导演一下子将故事扩的如此之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肯定时很浅显。导演完全hold不住这样的故事。

  而且故事的发展,缺少一定的动机。故事进展如此的费力,没有冲突点。

  本片明明定位为一部商业片,适当的融合一些搞笑、机遇事件进去时可以理解的。可是又突然加入了很多的生活琐碎、生活艰辛,这种艰辛实在太表面得了。浪费事件的表面

  《鸡犬不宁》观后感(二):从《鸡犬不宁》谈中国电影的现状

  公元1874 发布于: 2006-11-12 22:56

  文/公元1874

  影片宣传方为《鸡犬不宁》打出的口号是“继《疯狂的石头》后又一部解压喜剧”。显然这只是一个不那么善意玩笑。看完电影后,观众其实发现这部电影跟《疯狂的石头》比起来,显然相去甚多。

  《鸡犬不宁》虽然看上去比较好玩,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让人乐不起来的悲剧。濒临倒闭的剧团,存在无数矛盾的团员,生活上穷困潦倒,与家人的各种危机,因导演的功力,将这些事情拍得让观众相当有代入感,所以尽管片中出现了那么些笑料,可真正能像《疯狂的石头》一样无忧无虑捧腹的地方,还是少得可怜

  这是一部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中国很少,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霸王别姬》《活着》等等都算是群像电影,但他们都有着绝对主角走马灯似的配角们不能计入“群像”中。

  这里群像的定义倾向于主角的在片中的地位和出演时间。例如《无间道I》就算不得群像,而《无间道II》就是。近年来最出彩的港产群像电影是《枪火》,5个个性鲜明的主角让人印象深刻。而去年的《七剑》则不令人那么流连。

  《鸡犬不宁》算是内地少见的群像电影。片子里没有一枝独秀的主角,最大牌的徐帆也只像是一个友情客串。影片更倾向于剧团老团长几个弟子间的纠葛。而故事也是围绕着他们展开。

  其实还有一部更多人都熟悉的群像电影,《无极》。因为导演的失控,这部电影里众多同等戏份的主角并没有多少发挥,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群像电影的难拍程度。张艺谋就很聪明,他赖以成名的早期农村题材作品基本只以一个主角去展开电影,例如《菊豆》《秋菊打官司》等等,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绝对主角的存在。在今年年底还会上映他的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目前的剧情来说,这算是一部群像电影,但由于之前张艺谋对于大制作电影的掌控水平仅停留在画面的大红大绿上,所以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部电影能有多高的素质

  《夜宴》犯下的也是同样的毛病。和《无极》类似,大部分的主角都是为一些奇妙理由而奔波杀戮,延续剧情,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事情。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产生代入感。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国产电影感动观众,震撼观众的手法,笼统说来只有一件:主角死得越多,电影也就越让人“感动”。《英雄》如此,《无极》如此,《夜宴》也不例外,尤其是最后莫名其妙的飞来一剑,似乎一定要人死光,片子才算有内涵

  今年出了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深陷国产大片泥潭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证明中国还是有好电影存在。尽管客观来讲,《疯狂的石头》的大部分电影语言都能在其他国外作品里找到类似的叙述方式,但一个看似简单的洋为中用,却是很多导演所无法做到的事。《疯狂的石头》里也存在着死亡,但这里面的死亡更多只是娱乐大众手段,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两场死亡戏都充满了黑色幽默和戏谑,观众更多的是在笑声中看完这些镜头。

  《疯狂的石头》的热捧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一种取向,而因为近年来只有这么一部电影出现,使得热捧有些过了头。一部电影纵使再出色,也永远可能挽救整个存在问题的市场。《鸡犬不宁》的出现,为持有这种忧虑的人解开了一个心结。即使这部电影与《疯狂的石头》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受观众认可认真讲述故事的电影。对比以往国产电影里尤其是大片里出现的弱智对白,这两部电影中的语言更让人回味悠长。从“是不杀,是和平”以及“小妹你怎么偏要摸下面”之后,观众大概已经很难承受这种完全侮辱智商的台词,而《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则很需要考验观影者的精神集中,很多细节你需要再三品味才能看出端倪,例如《疯狂的石头》中保卫科长在展台上脑海思索时,镜头迅速出现2,3帧画面,大概只有非常细心的影迷才能看出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正是一只织网的蜘蛛和奔腾的骏马,联系影片当时的情节即是“蛛丝马迹”。如果你不知道这一段,不妨碍你了解电影;但你若知道,会觉得电影更有趣味。遗憾的事,这样的细节在国产电影里几乎不存在。

  在《疯狂的石头》之后,有人担忧将来是否国产电影还会一直像怪胎一样苟延生命;而《鸡犬不宁》的出现则证明了娱乐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良好开始,虽然国家的电影审批部分一直强调电影必须有积极向上教育思想,但在大多数时候,观众只需要的是一部让平时被各种俗事困扰的神经稍微得到松弛的娱乐喜剧片。生活中已有太多的沉重,在电影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只想得到一个短暂放松

  《鸡犬不宁》观后感(三):开封,阳痿太久了

  找这部片子来看的时候我刚看完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心中感慨内地有这些为自己家乡不懈抒怀和纪念的的城市灵魂。就像汾阳有贾樟柯,台湾有侯孝贤,北京有王朔,上海有王安忆,陕西有贾平凹~~~~然而我大开封,貌似我只知道有一个刘震云。

  虽然他和他的搭子冯小刚也为我大河南拍了《1942》这样直面描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但是那深重的苦难史毕竟离我已经有些偏远了~~~~

  汴梁这座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遥远的曾经,这个经济总量占世界3/4的国家首都,已经没落了太久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它的辉煌已经深埋在了地下,拿挖掘机下挖,下面埋藏的是一座有一座世界最辉煌的城堡,还有皑皑的白骨和财富,看看他曾经的荣耀,你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民,在为2万块钱尔虞我诈的现在,让人深深痛惜的是一个个辉煌王朝的灵魂铸就的现在开封城的苍凉影像。开封太穷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曾经是皇城脚下让世界上所有人最羡慕的臣民,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又几百年,一直骄傲到现在,可是英雄已经迟暮,辉煌早已不在,没落也已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那种深深扎在开封人心中世界之最的自豪感却一直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剧中小香玉说的那句“我哪也不去,就在这里。”道出了我大开封人几个世纪以来的灵魂呐喊,不是想离开,只是这里真的活的太艰难了。法国,深圳,北京~~~曾经的蛮夷之地,曾经匍匐来朝,也只能是曾经~~~~~~

  阳痿的不只是马三,阳痿的是开封城,什么时候才能再硬起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展雄风?我迫切的期待着~~~~~~

  不是我语无伦次,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了~~~

  《鸡犬不宁》观后感(四):一个人的鼓楼街

  看《鸡犬不宁》,我哭了,哭得还挺痛。没错,那是个喜剧片,做足了让人发笑的段子,但是我却哭了,为了那条街。

  我时常觉得自己还站在那条街上,茫然四望。街的另一头连着大梁城,我看到青灰色的城墙,石板路的小巷,那是我生活多年的地方。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十几岁的年纪,时常怀抱成长烦恼,唯我主义的厉害,还有点儿愤怒青年意思。这么一郁闷,就只觉得看天呀是灰蒙蒙的,看地呀也是灰蒙蒙的。偏偏那个城举目四望除了青灰色,再无其它。也很难见到八层以上的楼房,四车道的马路已经是城里最宽的一条街了。夜里一起雾,独自个儿在护城河边往回走,望着铁塔黑色的身影,那真叫一个苍凉。一个华丽丽年头过去了,偏偏城里的人都有点儿皇城根儿底下的子民天不怕地不怕的剽悍劲儿,说话很艮,那是相当铿锵有力呀。其实性情里是很自足的,常常看到遛狗遛鸟的老人们悠闲自得。城市基本上是十几年不变,很安然,生活节奏非常慢。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得是有个国民党老兵在台50年,非常想家,就照着从前的地址写了一封信,结果还就真的寄到了。那个时候我常常幻想以后能在那里拍电影,连景都不用搭,直接回到80年代。可是这个想法在开始我学习电影的第二年,被人皆足先登了。这个片子就是《鸡犬不宁》,个人感觉不错,否则我也不止于哭得那么痛。导演是明白那个城的,他是开封人,生活在那里的年头比我长。他拍出了那个城里小人物的悲欢,他表达出了我曾经感受到的无奈挣扎。不知为何,这个片子常常让我想起费里尼的《大路》,漂泊的艺人,被抛入世的命运。更同样的,是对悲伤的不着一字,嬉笑怒骂间,谁不是红尘中的演绎者。

  开封那个地方,曾经是大宋的都城。用电影里的台词,多少好东西都埋在地下。可那个风华绝代日子过完了,经济压倒一切的时代,它总显得闭塞而落寞。所以我说,失意的人千万不要到开封去,那一个城都在诉说着什么叫做时运不济。而片子里的男男女女,都恰巧是一帮子的陌路人事业感情都很尴尬,赶在这个城里,那真叫一个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片子一开头,因为一场颇为“罗拉效应”的车祸,一个不景气的豫剧团解散了。跟其它剧种一样,豫剧曾经辉煌过,听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为了看到某个名角,要排上一夜的队。可是

  这都是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了,这年头地主家也没余粮,如今除了天桥底下老头老太太自娱自乐,真的是太难找到什么人赶着去听豫剧了。

  从豫剧里的角儿,到所谓的“训犬师、训鸡师、照相师”,师兄弟仨的遭遇看上去很像那一代人前半生的隐喻。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不靠着点儿阿Q精神,这些过惯了计划经济时代安逸生活的草根儿们,又何以平衡内心的落差,从头再来呢?

  鸡在飞,狗在跳,人在滚滚红尘中啊。

  呀呀,我这么说好像它是个悲剧,以王守义十三香爷爷的名义起誓,它真的是个喜剧。只是我哭了,我看到年轻的自己和那些人一样站在那条街上,咬紧牙关,满怀绝望憧憬,一个人走着,走着,沿着城墙,直到世界的尽头。

  《鸡犬不宁》观后感(五):《鸡犬不宁》短评

  一直就被误导了,据说是什么河南方言版本的《疯狂石头》,甚至说比石头还搞笑。其实并没什么可笑的地方、情节也很零散、老旧,只是表现了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群体生活状态罢了,甚至表现了在底层挣扎的生活的残酷,不知道号称徐帆主演的这片子到底有什么意义,比《过年》等以前的片子差多了,可能只是象片尾字幕那样说的,一大群人聚集起来拍它只是为了纪念他们共同的老师罢了。那么,我还是怀着尊敬且理解的沉重心情向他们表示致敬的。毕竟,师恩深似海,特别在他们那辈人身上更是这种感觉,这感觉我经常在我妈的第一批学生身上感受到。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估计那些农村的孩子连中专都不能上,至今还在家种地。教育,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

  《鸡犬不宁》观后感(六):中年人的烟火

  我今年36岁,先生43岁,都做着工薪阶层的事情和拿着这阶层的收入。孩子即将出来,有一些房贷,妥妥的中年人跑不掉。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情圣》,另外一部就是《鸡犬不宁》,后一部为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是9年前单身时代的2008年。

  其实《情圣》和《鸡犬不宁》的模式/构造都是差不多的。前者是以一个男生寝室单位,人到中年,虽然位置到了肖经理/莫名奇妙有豪车/莫名其妙工作挺少人挺娘收入还不少的三位同学,由于同寝室中的邓超过于拼命,还未享受人生就一命呜呼,让肖央扮演的肖经理心有戚戚焉。这时候,他出门有车,家里住独栋复式,老婆有点强势,小孩基本不用管,每天的烦恼大概就是公司车位不好抢,竞争对手恶心他而已。天哪,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好不。然后有一天在抢车位浪费了时间后,在停车场碰到了一美女,妖艳/热情,对着喷气的管道重复着梦露的经典动作,嗯,暗示着肖央的七年之痒和女神来了。莫名其妙这个地下停车场竟然有一面跟警局类似的单面玻璃,女神在不知情的情况,一览无遗的魅力统统被这位中年人GET到了。

  肖经理,蠢蠢欲动了。

  《鸡犬不宁》也有着类似的意思,豫剧团的三位师兄弟各自遇上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当家小生的太太跟团长有着暧昧关系,马三不仅经济上弱,身体上……也比较弱;刘兵经济好,但是觉得都是老丈人接济自己,对着老婆发无名火,对来照相馆拍艺术照的女孩有了一丝丝异样的感觉。故事就由三位的心态和现状推进,马三为了赚钱去斗鸡/小生为了赚钱去卖狗/刘兵答应陪拍照的女孩去上海,三人又因为2万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鸡犬不宁》是一个群戏,着到笔墨的差不多有10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人物关系,光是情感纠葛就有四五对。开封90年代独特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徐徐展开。2008年看,记得最清楚是海报上的内容,就是马三去看男科,但2017年再看,却发现“看男科”其实真的很多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点的噱头和笑料而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缺点所在,有时候细节真的过于多了,繁杂,马三的男科其实无需表现,没钱对于一个男人已经够致命了,他与小香玉的感情也很好,潜在的危机也是因为出国经费的问题,何苦又加上一个男科呢,一晃而过,也没有后续。

  但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很多电影明明是再创作,但是有时候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待,就像《邻居》,有些电影虽然是黑色题材,但依旧有着明显的记录功能,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但是看《情圣》呢,我当然理解制片方做这部电影的卖点想戳中现在那些有钱,但是想蠢蠢欲动的中年人们,类似于宋思明那样的,像初恋情人的女人都可以包养,何况买张电影票呢?但是我就是不懂了,那为什么要做的这么不接地气和浮夸呢?摊手

  《情圣》跟《夏洛特烦恼》是一样的,口号式的男性YY片,老子可以出轨啊,爱上不同人啊,但最后这可是一个梦呢!什么都不算数哦,最后肖央从床上醒来,女儿说要喝果汁,啧啧,原来从遇到女神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春梦啊。剧中还让确定出轨的小沈阳语重心长的说:兄弟,我已经确定不玩了,还是家里好(类似的话)。这两部电影都告诉我们:哈哈大笑了是吧,哈哈哈,都是我的梦啦,我是瞎扯的啦。如果非说这部电影有现实影子的话,就是说明现在都市婚恋市场中男女地位的悬殊。闫妮扮演的玛总那么美,那么辣,职场地位比肖央要高(开会期间手下那么多),竟然被肖央一个打错的电话一秒钟被撩成功,陷入了要和肖央的情感单恋中。也不看看肖经理的长相和身材,竟然一秒钟被撩,唉,这个够现实。

  下次制片方这么能扯的话,拜托拍点奇幻电影,别挂着现实的狗头啦。

  《鸡犬不宁》观后感(七):《鸡犬不宁》——当现实与理想失衡

  拿《鸡犬不宁》来评说理想与现实。 一个因为两万块赞助而濒临倒闭的豫剧团。 三个豫剧演员。 一个是师傅的得意门生,本来要继承师傅衣钵的,因为“失业”,转而阳奉阴违的玩起斗鸡; 一个豫剧团的当家花旦,郁郁不得志,老婆和团长还有暧昧关系,放弃豫剧转而卖狗,时常还要拿毛笔画斑点骗骗人赚点钱; 一个摄影技术过的去,靠老丈人开了家照相管,可是发现自己除了每天机械的按快门外自己的抱负根本无从谈起。 本片要表达的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转换的痛苦过程,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现实,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我想谈的是电影的另一主题:现实与理想。 三个人是亲师兄弟,在一起唱豫剧很长时间了,感情很深。可是,豫剧团因为可怜的2万块赞助费面临倒闭,于是唱好豫剧的理想与无法继续唱的现实开始失衡。 马三,师傅的得意门生,因为生活以及工作的压迫迷上斗鸡,又因为妻子一心要想出国打工,马三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巨大创伤,对他而言,他的理想不在斗鸡,只想好好唱好豫剧,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现实无情的不断的打击着他,他失落彷徨,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现实压着他离理想越来越远。 四海,豫剧团的腕,老婆年轻漂亮,在团里也是数一数二的腕!他应该是幸福的,可惜豫剧团倒闭、老婆整天和团长出去演出,他活的很艰辛、无奈,相当无奈。他以卖狗为生,可是却要不断的给作假才能糊口,他曾经饰演过的英雄人物、他要做腕的理想被现实的艰辛数落的一无是处,他在三个人中偏离自己理想最远、被现实压迫的最惨,当然也最可怜。 石头,最挣扎的一个人,豫剧团解散后,本来他是最没有生活压力的一个人,靠着老丈人钱开了个照相馆加上有听话的女儿,很爱自己的妻子,本以凭借自己的摄影技术可以打出一片天空,可是现实确实自己每天机械的按下快门,回到家每天吃的饭肯定离不开鸡(老丈人卖烧鸡的),平凡的生活毫无生气,越是他开始厌烦,开始越轨,与菊花开始不正当关系。 其实三个人都是有理想抱负的,不过现实与理想之间有时让人无可奈何,三人理想算不上伟大,但是却也踌躇满志,当豫剧团因为区区两万块赞助费濒临解散时,理想突然崩塌。对他们来说现实说是凤凰涅槃还是理想的毒药,他们不知道,他们是痛苦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抑或人际关系可以说与他们想的出入太大。其实何止他们,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吗?现实的社会让人有许多许多的无奈,很多事与我们想的差别太大。当我们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我们应该怎么办? 电影最后算是完满的结局,完满而非完美。马三,不再斗鸡,老婆因为被拒签也没出国,开始拾起老本行——豫剧,不过他几乎不上台了,而是当起教师,受人子弟。四海,与妻子重归与好,在外演出,珠联璧合。石头,意识到家庭与责任,回到了家中,继续自己摄像馆生意。 三人一番折腾,好像回到了起点,其实不然,三人不过是认识到自己的理想其实就是现实。它告诉我们,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并且要随着现实的变化变化。 但是,当理想遭遇现实时你能坚持原则吗?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有原则吗?我认为,当你遭遇现实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就是正确的,理想是建立在自己的原则之上的。

  《鸡犬不宁》观后感(八):《鸡犬不宁》

  一部略显青涩稚嫩,却又值得一看的河南版《疯狂的石头》。通篇的河南方言,荒诞的剧情,贴近生活,将河南底层小人物及其身边的文化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发笑,却又让人无奈心酸。“它的诙谐与幽默只和生活、和现实、和人生际遇有关,它展示的是人们真实生存状态尴尬和无奈。”

  影片中两段斗鸡的段落最为出彩,也是国产喜剧片中难得的喜剧段落,真实,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令人笑中带泪。

  令我难忘的两处台词:“中国斗鸡源远流长,最初始见于春秋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年的历史。据《左传》记载,齐国和鲁国两位大臣斗鸡,两人都想出了毒招,一个将鸡的腿上绑了刀片,另一只的翅膀上抹了毒芥末,结果一只鸡被刀片割死,另一只被毒芥末毒死银次齐国和鲁国竟因斗鸡而打起仗了这说明了不管怎样,我们要善待斗鸡,尊敬斗鸡!撒鸡……”

  “我最怀念咱以前在剧团的时候,天天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多快活现在呢,整天连个人影也见不着都说忙忙忙,到底忙了啥谁也不知道!”

  普通话碰上河南方言的尴尬幽默:

  ——“我想改个名”

  ——“改啥名”,

  ——“我想改成菊子!”

  ——“橘子?!”

  《鸡犬不宁》观后感(九):无奈的循环

  如果不是“疯狂的石头”珠玉在前,那本片毫无疑问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掌声与关注。可惜,“石头”先出来了,所以本片只能打着石头第二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宣传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观众免不了要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疯狂的石头”是老少皆宜的草根喜剧,本片则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制片方会拿本片与“石头”相提并论,是因为本片的故事结构与之十分相象,同样是一批即将失业的人指望的救命钱遗失,然后就是这些钱经过若干阴差阳错的巧合又出现了。本片没什么笑料,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笑过,我看到的,是小市民的无奈,是生活的重压,这些在“石头”中点到即止的东西,在本片中得到了发扬,这就是本片跟“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如果说“石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片则就是生活。看看本片的海报,每个中国男人都会无奈的苦笑吧。

  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充满无奈。师傅的一生算有了个美满的结局,但是几个徒弟的生活在经历了这场鸡犬不宁的风波之后却没有丝毫改变,小学徒跳来跳去也跳不出那个圆圈,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何尝不是在循环。

  《鸡犬不宁》观后感(十):鸡犬不宁, 血战到底

  本力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是两部电影,两部方言电影,用河南话和四川话这两个中国人口最多省份的方言拍的电影。这个影片名放在一起显得杀气腾腾,但却都以搞笑见长。

  用方言搞笑,这是今年影视片的一大特色。

  2006年,以《武林外传》和《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方言片大行其道,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几年前还曾为影视作品中领袖是否拥有说方言的特权而喋喋不休地争论,而电视连续剧《长征》中诸多中共领导人开始说普通话也被视为一大进步。

  有趣的是,年初的春节联欢晚会多种方言在语言类节目中出现似乎就已经为这种趋势定下了调子,尤其是在小品节目中,东北话一种方言独大的状况被打破。在电视屏幕上,除了《刘老根》、《马大帅》等东北方言连续剧之外,各个地方台也都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方言片的拍摄中,比如重庆台的“重庆夜话”,陕西台的“都市碎戏”,用方言主持的节目也越来越多。与我国多年推广普通话的成绩相比,大有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势。

  形式上的倒退却是实质上的进步。以《疯狂的石头》的代表,今年这几部方言电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遭到观众无尽嘲弄的《无级》相比,方言似乎比电脑特技有更多的表现力,人们对“顶你个肺”等方言台词过目不忘而津津乐道,却对《无级》耗费巨资弄出的特技嗤之以鼻,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如何受欢迎就可以看出那些特技多么令人厌倦。

  方言只是一种形式。我倾向于将其看为一种标志——在电视、电影作品中,来自文化传统的认同战胜了现代科技带来的单纯感官刺激——尽管这些特技几乎都披上了历史的苍白外套。这也是对以《英雄》开先河的所谓中国式“大片”的一种反攻。这使中国电影在连续几年的“拍大片,赚大钱”(《三联生活周刊》 期封面专题文章的题目)阴影笼罩下重现生机成为一种可能。

  与《疯狂的石头》相比,《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地域色彩更为鲜明。《鸡犬不宁》的背景是开封(剧中称之为“大梁”,这是开封的曾用名),河南话乃至河南戏贯穿始终,而在《血战到底》中可以听到纯正的四川话,尽管其中夹杂着吴镇宇尚不熟练的普通话。《鸡犬不宁》中的鸡是斗鸡,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赌博方式;《鸡犬不宁》中的犬指卖狗,这是应城市中新的生活潮流而繁荣的营生。豫剧团开不出工资而停演,剧团演员靠斗鸡、卖狗谋生,《鸡犬不宁》与《疯狂的石头》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反映出繁荣盛世中的萧条景象。比起请陈道明给李连杰讲“天下”的道理,真实生活状态的描摹当然更能打动人。

  “血战到底”是一种麻将玩法,流行于四川。在四川这个连超级女声都盛产的娱乐大省,娱乐的类型却并不见得多么丰富,最主流的娱乐方式责无旁贷地落到麻将身上。而玩麻将的确得有战斗精神,在电影《血战到底》里,女主人公为打麻将连续作战几个昼夜,最终晕到在了牌桌上。而她的老公——吴镇宇饰演的无能丈夫,不但在床上无力应付局面,而且在事业上一败涂地,连受算命先生刺激后抖起胆子杀她老婆的可怜行径都无与伦比的失败。

  《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中,似乎许多秩序在错乱:演员去搞鸡犬为生,丈夫窝囊而老婆靠麻将负起家庭重担。在电影里,故事情节的展开显得荒谬而真实,但主人公无一不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市场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既强有力地推动了竞争,又无可辩驳地将传统秩序打乱。人们身份可疑,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北岛说,真正的失败是没有归属感,这恰恰是剧烈变动中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在这种变动中一派乱象的秩序里,个人的失败感贯穿在两个电影整个过程中。两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赌博方式,两个被逼无奈、愤而一博的人,这让我想起崔健的专辑名称《无能的力量》。《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对时代进行了真正的讽刺和自嘲,这是喜剧所应有的特质。比起周星驰那些小人物梦想成真的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都显得更有勇气,也更为残酷。人们无法自我救赎,人们宁愿去赌自己的运气。

  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秩序似乎在上苍安排下无懈可击。在《鸡犬不宁》中,剧团团长救急用的两万元钱被骗子顺手牵羊后忘到了烟摊上,被小香玉饰演的摊主误以为是朋友给她周转所用拿走,而她老公斗鸡赚来的两万元钱又被骗子抢走后经公安机关破获神差鬼使地还给豫剧团,经过一番折腾,一切又物归原主。在《血战到底》里,刘仪伟扮演的瞎子算命先生能掐会算,经常帮人支招“除小人”,而他最终因为掉入自己找人挖的坑中触电身亡,作为一个靠推测命运谋生的人,这是何等失败的人生啊。

  学者汪丁丁曾就中国市场与社会病态之处感言,“中国迫切地需要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关于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分析”。我想,电影也是应该具有这种使命的。通过电影《鸡犬不宁》和《血战到底》,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而更愿意相信运气?为什么人们的努力与积极显得力不从心?

  我想答案可能来自个方面,其一是中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的效率导向相配套的宗教文化,人们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迷信缘分或者命运就成为调和高度竞争带来的失败和挫折感的最方便途径,再也没有比用“命”去解释失败更为有效的办法了。正如李泽厚在《现代思想史论》中所说,封建主义的东西经常会以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其二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有待完善,还有诸多问题,激励往往和个人的努力往往不对等。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往往是传统中糟粕的东西挥之不去,死灰复燃,而现代文明的许多内容却很难建立起来。

  2006年,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史的系列片《大国崛起》获得了巨大反响。在我看来,这部电视片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国人正确地面对现代文明,用开放心态提高了国人对中国崛起的信心,而真正的信心首先来自每个人对自己本人的自信。这种自信需要社会秩序的认可,需要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相互结合。

  “鸡犬不宁,血战到底”,这是盛世危言,更显对未来的期待。其实,中国电影也在期待未来,但这种期待的表达也许令人意想不到,比如方言电影的崛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