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经典影评10篇

2018-08-28 02: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经典影评10篇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是一部由AJ Schnack执导,科特·柯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一):填不平

  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路人们合影”的“肖像镜头,空景中的风物与建筑我是可以忍受的,因为它们可以代表一些寂静无声但又活跃视觉生命,在宽阔的景深与神秘的光感的包容下得以自由自在,与时间具备了同一种架构;而人,一旦出现在镜头中,便主动开始体现自己与自己的割裂,镜头中的“我”总试图以一种片段性、表演性的“姿势”来呈现瞬时意义上的“我”。用摄影机,这种连续影像装备拍摄人的瞬时肖像,真是对本雅明的aura的大不敬与大损毁。

  但不得不承认,这会造成一种煽情且“时尚”的观感导演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利用William Eggleston或者Stephen Shore或者Thomas Struth的方法制作这部电影的图像:大尺幅,中景深以及饱满色彩对比度,俨然一本美国消费文化活动图片集。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纯正纪录片,甚至它在走向纪录片的反面:一种对现实虚构截取。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的某些片断分离出来,比如,那个从摄影机机远端走来的俊巧的年轻人,在升格镜头的拉扯下,与景深处繁忙的美国街道的图像融为一体完全可以媲美任何流行时装广告。但他是谁,Cobain至于他又是谁,则被刻意忽略已完成某种莫名诗意

  这部电影中摄影机的照相机功能,使它在图像层面捕捉到了一种很宽泛的“现实”,一种无边又具象的“现实”,且又在互文性的作用下使之与“过去”、“情怀”或者“个体记忆发生了某种充满美学但又模糊的粘连,这样一来影片的其他元素便可以随意镶嵌其中,Cobain也便可以渗透到任何一帧图像中。但他真的在那里吗?图像和(Cobain)声音逻辑严重分裂,使我们很难发现二者间的呼应,以至于总在关注一方的时候忽略了另一方。虽然我承认在某些时刻这种结合带来了些许感动,但在总体上却削弱了“记录”的力量,虽然这样做可能是在完成导演美学趣味上的某种追求

  其实,这部电影的很多策略还是很高明的,比如只利用Cobain的声音而回避他的形像,只利用别人的音乐(对Cobain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而刻意不用Cobain的音乐,这些策略似乎都在着力建立一个缺失了Cobain去依然运转着的时空,而Cobain却像一个如今在天堂中的神一样用声音为我们引领这段旅程。如果从这点出发之前的论证便都不成立了,因为其间的一切空洞虚幻都要由个人的记忆与情愫加以论证与填平。可见我还是不够爱他,所以才会填不平,才会挑毛病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二):总也无法将他从人生中抹去:kurt cobain

  比起LAST DAYS,这部纪实性质片子要来的好得多。

  背景音乐不是nirvana,而是各个摇滚艺术家作品

  配合画面天衣无缝

  片子在看似平淡中,在kurt 的声音中慢慢流浪

  我还想说一下影片最后的5分钟...

  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你,和我一样。

  追求的只是一个充实生活和一种有意义方式

  kurt cobain没有得到

  我也没有

  kurt了断了自己的生命

  我还要继续

  there must be a better world somewhere...

  i will ...as long as i survive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三):由Kurt Cobain引导的一场摄影展

  没有字幕,却也是不带停顿的看完了.整部电影结束感觉更像是被某人带领参观,或者欣赏了一场带着一点小粗糙、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出奇赏心悦目的摄影展.

  只是这位神秘伟大的引导者正是Kurt Cobain罢了...

  姿态万千的路人静止植物和路牌、稀松平常的小男生...始终觉得影像与声音是分裂开来的,影像播放着并不以任何为主心骨的真实转动著的世界性感感性的声音却是在讲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片断.

  并不以nirvana作为背景音乐,让每一个参观者都好像可以从某个画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只有那个充满魅力的声音在谈论、在笑、在咳嗽、在进食以提醒大家这里谁是主角.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四):不是评论

  Le studio galande

  很小的影院,入口处只容的下7,8个人;昏暗的旋转楼梯;同样玲珑的放映厅,仰式屏幕,凄冷。

  售票员身兼数职:放映员,传达室大爷,扫楼梯的大妈。。。

  共4名观众。

  难以想象在拉丁区这样寸土寸金地方会有这样奢侈浪费

  人少。大衣都没脱,一样冻的像猴孙子

  从影院出来,才发现已经8小时没有进食了。

  跑入正题

  Kurt Cobain:

  I don't think people deserve to know about my personal life.It's not their fucking business anyway.Fuck them!

  owadays,the Rock dosen't mean that much to the young people anymore,for them,it's just a label,no passion at all.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五):这是个悲伤故事

  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从他的纽约不插电演唱会上没看到绝望,但这一次,从它的声音里,听到了彻底的失落和绝望。他说的都是真的。

  童年时,Kurt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我做不到的,世界就在我手中,我可以做我想要的任何事。

  少年时,Kurt说:我开始讨厌别人,厌倦重复,只是喜欢朋克摇滚。我不想做个普通人,我是不一样的。我想去西雅图。

  成名后,Kurt说:我怀念乐队没有成名前的时光,那时是最美好的。我不认为我需要公开我的私人生活,他们不需要了解关于我的一切事情。你们只要听我的音乐、了解我的音乐就好。该死的媒体我要报复

  最后,他上演了这样一场最冷酷结局

  “I have spent my whole life thinking about dying.” 看来他说的是真的。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六):不,不是真正的悲伤故事

  音乐纪录片:影片采用了全知全能上帝视野拍摄各色人物,通过科特的独白,为我们讲诉了这世界存在着科特式人类

  ——以上,这算影评吗?

  “噗——”放P而已。

  如果没有摇滚乐,世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爆炸而已。

  科特·柯本在父母离婚亲戚家辗转寄居、毒品暴力贫穷疾病之后,选择了自杀。但,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不是什么奇怪或是新鲜的事。

  他与Courtney聊了几句,然后就做爱了,结婚了,相伴而终。时间又是个屁东西爱情与时间毫无关系,可是人人谈起恋爱、结婚,总是带上时间,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暗暗地笑。

  ”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扑哧——

  有人问我喜欢听什么音乐,我说 摇滚……

  然后会有些人摆出一副受惊的表情,或者说我重口味啥的。然后,我就明白了:这是傻逼。不要和他们认真谈自己,随便打发就好了。朋友在精不在多,多了只会烦。

  我不是那种被宠坏的中国人。

  最后,很感激的是尔谦兄和辉同学陪我去浙美馆看了摇滚摄影展。他们会每天读诗、写诗,但不是神经质。对音乐,两人也是颇有讲究的。这学期,我们发现了对方。很喜爱他们。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七):飞机

  两小时飞机,看到柯本的纪录片,竟然没看过也是神奇

  1.原来是个大型局部会动的ppt,只有片尾有若干柯本的照片,真要下决心才能看完。不过全程都是柯本的录音独白。

  2.血肉之躯滚过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人群,不同的贫穷和病痛同时艺术家的眼睛脑子又不只是经验可取代,然后有重要的作品。

  3.柯本说,和krist的关系,相敬如宾。人足够重要,就懂保持边界感。

  4.“摇滚自己就成天换汤不换药,抄来抄去,活的很勉强。”

  5.“我们和大部分的音乐一样,只是我们刚好有钩子,和人们有关。”

  飞机降落的时候,一行字幕:一年后科特自杀。那时候我上小学2年级

  《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评(八):【旧文】不存在的风景

  【那个时候沉醉于造神运动啊囧。。关于海德格尔的全是扯淡。。唉,好歹是我艺术哲学课的作业纪念一下。】

  很多人试图解读科特,为他的存在赋予不同的意义。他们尝试探寻他存在的各个方面,剖析他思想实质,使其长久地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上的影响力,一块年轻人心巨大的思想。

  然而影片《Kurt Cobian:about a son》尝试着从一个人文关怀角度去重新解释科特。正如片名暗示的那样,这或许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至少这是一个关于纯真性的叙述

  很多人出生时并不是他们,但科特一出生就是科特。对于其他很多人,探寻他们的童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隐没在农夫的童年里,店员的童年里,工人的童年里,整个人群共有的相异的又混合模糊不清的童年里。他们成年后的存在与童年的某个形象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而科特不是这样。看过电影你会惊奇地发现,就算在很多年前的阿伯丁,只要一看见那个小孩,你就会知道,他是Kurt Cobain

  科特身上清楚地存留着那个孩子的印记。又或者说,童年,对于科特来说,是一道影子。当所有人都通过不断重塑自身的影子来获得新的存在时,科特却始终保存着这道影子。

  科特常常回忆起他的童年。他用这些记忆与现实交流。童年,即是科特的全部心性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又是海德格尔式的。自始至终科特都是不存在的。他的声音是漂浮的片段,像无人聆听的,断断续续的短波,独立于画面之外。而画面也可以看作是不存在的,是这些叙述在我们脑海里的倒影。阿伯丁肮脏阳台学校工厂高速公路上彩色的车辆随着叙述一路展开。然而它又是这个真实的世界。旅馆侍从在打扫壁炉,他肥胖身体缩成一团,跪在地板上伸长脖子吹气。科特说他曾被一家旅馆雇佣。汽车飞快地带走一排有着天蓝色屋顶房屋的倒影。科特说他什么地方都睡过。商店贴满各种招揽生意标语,街上站着几个孩子。科特说他喜欢这个城市。日出日落,人群,车辆,城市里各种声响,从阿伯丁到西雅图,在这个世界里,科特是一片不存在的风景。

  人文关怀与海德格尔,这是影片的矛盾所在,也是科特的矛盾所在。科特是自我的,傲慢的,厌恶平庸的。但同时也是纯真的。他始终在渴望着成为一片不存在的风景。

  对我来说,科特是真实而又不真实的。科特是透明的,细节化的,不安却又安静的。他与每一种心境相契合。他是长风里的叹息,是旷野里的怅茫,是后视镜里的一点微光。他是地平线上的一道晨曦,是城市里嗡嗡的回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