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游》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梦游》经典影评10篇

2018-08-31 02: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游》经典影评10篇

  《梦游》是一部由黄文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梦游》影评(一):半梦半醒的流亡者

  看《梦游》,一身冷汗。因为之前看了别人的评论,对这个片子还是有期待的。直到看到了片子本身,才知道,仅靠批评家传达来的关键词是很容易误读的。

  看看这些词都是什么:艺术家、本我、迷狂、颓废生殖器裸露、生活状态、李娃克、老丁、魔头贝贝、纪录片……

  仅凭这些关键词,我会把毫不犹豫把这张碟子买下来。在我大脑里已经完成了对它的建构,它自己不是独立文本,诚如崔老师所说,它有一个更广阔语境。如果不了解这个语境的人,会对这个片子误读。

  可是对这个语境太憧憬的人,同样也会误读。

  比如,我会试图在这个片子里寻找“80年代艺术精神”。

  说来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80年代的四十五度逆流青年没有资格谈及那遥远的年代。也正因如此,我才在自己的想象里不断构建关于它的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在网络上“勾搭成奸”的论坛党来说,那是太美好事情,地下文艺沙龙诗歌朗诵先锋小说摇滚乐、美术馆的枪声…..

  或许在我的铭印期的错觉里,这才是“艺术”这个词的视觉传达。

  当然这样的关键词我还能列出更多:北漂画家村、饥饿、性、喝大、自杀、方便面……

  这一组词构成了我对“北京”全部的梦。晚安,北京,所有赤贫的艺术家们。

  曾经书店,翻肖全的照片和朋友一起猜那一张张脸。曾经把林白的《一个人战争》看过无数遍,在十几岁的我看来,那简直是文艺女青年最美好的写照。林白自己也说过吧,最好的年头

  毕斯肯德的《低俗小说》里描述独立电影影人对好莱坞小子感觉很能说明我对80年代的感觉:

  “他们都缺乏1970年代电影小子那代人的凝聚力,许多后出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很怀念他们想象中的电影小子们的那种团队意识命运宠儿的感觉。”

  “那感觉彷佛他们都是某个历史时刻见证人和参与者。”

  在我看来,那一代的艺术家是一个群体,是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的缔造和完成者。所以我猜想这个片子至少要传达:感伤与怀旧。

  但片子着实吓了人一跳。说来展示生殖器展示裸体,是法国新浪潮那一代都用烂的事——所有的先锋必然在性上做文章,说到底上帝智慧果也只给了人类这么一件害羞的事情——但跟青年人谈性,永远都是时髦的事情。让我震惊的是片中落寞中年男人身体自渎来当作艺术。我固执的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中,行为艺术是下下。如果你画不了画、作不了曲、写不了诗歌小说、拍不了电影,实在什么都创造不了的时候,别忘了你还有个肉体。这是吃最后老本儿的事情,抱歉我一直这么认为。裸体艺术在那个遥远的80年代已经被人做过来,20年后原来还有人在执着

  唯一不同的是,20年前这帮人是精英,20年后他们老了,猥琐了。

  看了这个片子,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千万别去搞艺术。太惨太荒唐。说来我的同学会拿法斯宾德在《德国之秋》里那段纪录片来反驳我。说来很像,裸体、私生活、谈论艺术……当时她们就说看了之后对艺术很反感。说来奇怪,我倒是因为那个片子对法斯宾德产生了无限的爱意。我觉得《梦游》之所以让我觉得害怕,最重要原因是这批人是艺术界被淘汰的那帮边缘人。

  他们离主流艺术界已经很远了,偏偏又不是真正地下的那一批,靠着从前的名声,来消耗今天的岁月

  不知道他们是离生活太远了,还是说离生活太近。他们根本无力去生活,一路逃避着,却被生活损得体无完肤片子里李克娃说:凡高哥哥死了,他是渴望生活,而我已经有生活了。

  这句台词有意思

  片子里光太暗,几乎很难分辨每个人的脸,让他们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群像。一群张扬个性最后被“艺术”概念化脸谱化的群像。

  魔头贝贝在镜头前念动自己的诗:假戏真做,一晃十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想走人。

  可是我转身出去后,该走向哪条路。

  如果一个人想搞艺术,让他去看《梦游》,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想阻止一个人搞艺术,送他去看《梦游》,因为那里是地狱

  《梦游》影评(二):他在他的梦里喝了一夜的酒

  那天你非拉着他谈一谈诗歌,说了一句:做梦的畜牲就是诗人。也就这样聊了一晚,在酒中唱了半响西北民歌

  他的画是诗,诗是不尽人意句子,句子里写满看似超然无奈,无奈中有一瓶酒,酒上写了两个大字,生活 — — 任凭你是佛祖还是上帝,喝了这杯酒,都不敢在油炸花生米酱油煮大排前说半个不字。诚然,你是对的,可他也未必有错,就比如你说你不喜欢艺术二字,他却说艺术最趋近灵魂。可艺术到底是什么?是九道笔画三个字母,还是一支笔一句话一张图一首歌留下的过眼云烟?总之,应该不是公式算得出的精准答案,也许有逻辑,也许无所谓逻辑,也许只是你们今晚聊的天南地北,只是摆在你面前,被你捏扁后再也吹不圆的塑料酒杯

  还有谁愿和你举杯,陪你一起骂个百转千回?是他们么,躺在现实梦境里不愿醒来的他们?是他们么,嘴里浸满了消瘦段子又无从说起的他们?是他们么?

  还是在黑暗中眯着双眼,打量着一位位与己无关的过客的你们。

  于是今晚,我们坐到了他的面前,与他们呼吸着同样浑浊空气。我们看着他手中的酒换了一瓶又一瓶,陪他入睡。他试着把自己的梦境投射在那无尽黑暗的夜空中。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他的梦。在梦里,他拉着你的手喝了一夜的酒。

  《梦游》影评(三):梦游——游走于现实噩梦

  思想孤独是来自生命和生活习性的孤独。这是诗人于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而用这句话来解读《梦游》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应该有许多人看到影片简介便心存警惕怀疑这满篇充斥行为艺术家、诗人、画家字眼的影片想必不是什么好东西是的选择艺术家的题材其实最容易导致误解,哪个国家没有艺术家?哪个欧洲国家的艺术家不比中国的怪异出名?导演却偏偏选择记录这些85新潮时期曾经意气风发,如今潦倒度日的画家丁德福、行为艺术家李娃克,以及现实中是个警卫室看门人的诗人“魔头贝贝”,以画家王永平和这三人拍摄他第一部电影的事情作为记录的开端

  就是这样一部最没有中国特色的记录片,显然导演关注重点并不是片中的艺术家身份,而是他们身上所代表理想破灭之后的颓废、无聊不知所措,因此镜头选择了艺术家们那些来历不明甚至会激怒某些观众的举动,比如裸体倒立、玩弄生殖器、猥亵自己的画作等等,使得影片本身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本质出现最多的场景不是喝酒就是吃饭,或者进行纯粹意识形态上的话题,刻意淡化每个人的背景职业,导演显然只愿意让我们看到此时此地此刻的状态,无需揣摩过多。李娃克们只是在毁掉自己的生活,不再寻求所谓成功的状态,破而不立是不责任的,然而他们根本认为自己不想追求,跟“功利”两字脱离关系。片子里他们滔滔不绝,念诗,对哲学命题讨论乐此不疲,但不得不质疑人们之间到底是否想要交流,或者他们只是喃喃自语、自我辩解,表现出面对社会压力绝望心态。片中李娃克说:在这种模棱两可情况下,我们要尽量逼近现实,想做什么就去做。丁德福想要把最好的作品给这个世界,“我知道自己是老几”;比他们年轻一些的“魔头贝贝”则选择到外地郊游广见诗友的方式,被拒绝或被接纳;画家王永平在拍摄自己影片时说,我只是想做事满足自己的心愿而不要求什么回报。然而看上去似乎他们殊途同归,你怎么可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状态。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而他们却似乎放逐自己一直游离在二十世纪之外,这就是他们要面对的共同现实。即使没有施加伤害的人,被伤害者依然存在

  记录片最大特点就是你只能拍下此刻存在的影像,无法干预拍摄对象,因此后期的剪辑异常重要,最考验导演功力。黄文海自述当时拍了近100小时素材,拍摄和剪辑时依据内心一个基本意象:一个在海边被浓雾慢慢腐蚀而无法动弹的人,变成易碎的雕塑。从这个讲述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作品逐渐展现过程,这就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导演不想在一个记录片中讲故事无止境的生活不会有结束,一个事件影响永远存在,而记录必须要有一个交代。片子结尾就是一群人在唱信天游,喝酒的场面在继续,一切照旧。这片子的完成与否,实际上也跟他们没太大关系。也许某些记录片确定能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人文关怀,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是绝大部分作品只能跟导演有关,其他人还是该干吗干吗去。

  作为一名曾有在体制工作经历的独立制片人,黄文海在作品里执着的表达自己,比如影片的黑白画面经过反复斟酌,记录片是不能布光的,黑白画面对光线要求比彩色更高。但他在后期剪辑中无意将贝贝游泳镜头调成黑白后发现有些像在冥河,更具冲击力,便毅然选择采用。音乐也是不容忽视元素,丁德福和李娃克在谈论自己最满意作品这个话题时,房间里一直播着窦唯迷幻自省的个人专辑艳阳天》,非常微弱,不小心点还听不出来,但给予无限联想;影片开场时,选择李娃克弹奏古典吉他《爱的罗曼史》的那个场面,这个原本存在暗喻的曲名。音乐自始至终游刃有余控制着画面的节奏感,因此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记录,还有导演超于作品之上的创造力

  黄文海在采访中说:记录片就像体验生命的镜子,在记录片中找到自己。其实,我更赞成像这部电影的片名那样,不要过多胡思乱想,宁可梦游似地审视它,就当目睹了一场清醒的噩梦。

  后记:这片子的过人之处就是没有一句多余的解说词,够彻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