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末日美利坚》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末日美利坚》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16 02: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末日美利坚》经典观后感10篇

  《末日美利坚》是一部由丹尼斯·阿康特执导,多米妮克·米歇尔 / 多萝蒂·贝里曼 / 露易丝·波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一):Le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

  一顿好友聚会晚餐前,四个男人厨房准备,而他们的妻子却在健身房运动

  他们的话题不是别的,都从容的抒发自己对“人类幸福”的一个侧面——婚姻与性的理解

  然而当晚饭过后,却陷入了……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二):导演

  德尼·阿冈在谈到这部影片时说:“我们的全部生活被美洲帝国正在衰落的这一事实改变……衰落的征兆影响着我们的私生活,其中包括恋爱生活。我们不知道先有衰落还是先有私生活的变动,诸如同居而不结婚离婚率猛增,独身人数上升,同性恋成风等等。对此我不作道德判断……因为现状就是如此。”换句话说这种趋势不可挽回,正如衰落是历史必然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三):declination

  全部是靠精彩隐喻双关色情对话撑起来的,因为场景仅限于健身房和家中,男人和女人天地间呈永恒姿态,亘古不变,以为够放得开,不是照样会哭泣吗?所以本质上是一样的.结尾的暗蓝色是非常美的,像天地混沌未开时人模糊痛苦欲望."decline"这词用得相当好!无论是放纵的滥交还是理性激情,一切都在衰退消亡,不可避免,他们终于从自身看到了周围.

  Everything is falling , everybody is pulling by declination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四):文明的衰落?

  《美洲帝国的衰落》,知识分子话痨片,看着有点费劲。美洲帝国的衰落应该指的就是西方文明的衰落,影片用台词讲了很多征兆:民众社会制度不满政府债台高筑官僚主义横行、出生率下降、民众拒绝服兵役、精英腐化堕落等等,不过它选择主题就是精英生活——知识分子的性。片子拍了(讲了)各种各样的性:有异性恋也有同性恋;有传统夫妻一对一的性、有结婚后不断出轨的性、有单身不断更换伴侣的性;有敦伦、有艳遇、有嫖妓、有群P还有SM,简直是本百科全书。在公众场合道貌岸然的教授学者们私生活其实如此混乱,算不算腐化堕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个人觉得其实还好。

  影片另外有意思的是,男女个体家长里短谈情说爱、男人们吹牛打屁大讲性史、女人们飞短流长嘲笑男人都其乐融融,可两性群体碰到一块的时候战争很快就会打响,嘿嘿

  片子拍得笑料十足,除了各种奇葩艳遇,还有嫖妓遇到异装癖,玩SM的猛男戴耳环画眼影,还有历史教授去按摩,碰到打工的历史系女生,边给他飞机边谈论文,教授肉体精神都爽翻天,就爱上了她……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五):知识分子性爱群像-性欲美洲(在性爱中迷失自己)

  Denys Arcand -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本片在加拿大勇夺9项吉尼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本片用一个充满智慧争议角度看待两性之间的冲突。以一群中年、中产的男女,在一天内所发生事件为经纬,检视了“婴儿潮”世代的婚姻、情感世界观。“性”味盎然的对白,处处机锋;男性女性,不必宽衣解带,都在镜头前无所遁形。

  四个男人在准备晚餐,四个女人却在做健身,好一个传统角色互换,也点出了命题之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崩溃。讲尽情欲趣事,不时以历史论断(他们大部分都是历史学教授),言词隽永大胆之处正中要害

  中产阶级几乎失去了他们生命中的所有活力,性成了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生活在一场巨大的角色扮演里,内心却有个声音反对这一切,那些角色并不是你。

  你苦心经营的所有角色,都和你的真实自我有距离

  你一辈子都在努力,可是努力的方向上出了一点小问题,有一点点背离自己。

  你本来应该在现实调整方向,利用所有的资源寻找真实的自己。

  可是你不敢,你怕你对自己角色的否定,会在别人心里引发革命风暴,那样会伤害很多人,也会逼着他们歇斯底里来伤害你。你怕真实的你会在现实中没有立足之地

  你并不想失去苦心经营得到的一切,这一切似乎能代表生命意义

  当然这都是虚假的意义,虚假的意义也胜过没有意义,你受不了没有意义的空虚

  所以,内心越疑惑越空虚,就越需要性来释放压力、弥补自己。

  你会一直这样日复一日寻找刺激,直到有一天衰老、死去。

  那时你会看到,你本来拥有丰富多彩的种种潜力,你本来拥有无限可能,可以改变世界的,却都被你自己压抑了下去。是你亲手杀死了你心里更真实的自己。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六):关于魁北克的一代知识分子

  先看的Les invasions barbares这个续集, 然后到处找来这部前传. 两部电影相差17年, 演员却是全班同样人马. 魁北克知识分子的10几年的心路历程, 两部对照着看, 让人唏嘘.

  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字幕, 而当时的法语太差, Denys Arcand的电影又是对白多. 回来就买了本剧本读. 其实电影一开头采访就直奔主题, 美洲帝国的没落, 就因为什么? 会法语的同学可以直接读下面摘抄剧本的一段.

  quot;Variances de l'idées du bonheur", c'est un livre qui part d l'hypothèse que la notion de bonheur personnel s'amplifie dans le champ littéraire en même temps que diminue le rayonnement d'une nation, d'une civilisation.

  ien... par exemple, le mariage. Dans les sociétés stables, le mariage est un mode d'échange économique ou politique, ou encore une unité de production. Ce qui veut dire qu'un mariage réussi n'a rien à voir avec le bonheur personnel des deux individus mariés ensemble. A la limite, la question ne se pose même pas. Comme si une société en développement se préoccupait davantage du bien collectif ou d'un bonheur hypothétique futur plut?t que de satisfactions individuelles immédiates.

  Dans la littérature romaine par exemple, la notion d'amour conjugal commence à proliférer sous Dioclétien au troisième siècle, au moment où la structure de l'Empire s'effondre. Même phénomène dans l'Europe du dix-huitième siècle, où l'idée rousseauiste de bonheur précède de peu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Et je pose la question paradoxale: cette volonté exacerbée de bonheur individuel que nous observons maintenant dans nos sociétés n'est-elle pas, en fin de compte, historiquement liée au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 que nous avons maintenant commencé à vivre?

  不会法语的就看看粗略大译吧:

  quot;幸福观的变异"一书来源自一个理论假设:个人幸福这个概念文学作品中被放大的同时,它削弱了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光辉

  以婚姻为例,在一个稳定社会中,婚姻是一种经济上或政治上的交换方式,又或者成为一种生产结合。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婚姻与否,和结合双方个体的个人幸福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社会,仍然会更多地关注集体福祉或不可见的美好将来,而不是现世中的个体的满足

  以罗马帝国为例子,当夫妻之爱的观念公元世纪文学作品中开始盛行的时候,同时也正是罗马帝国的崩溃之时。这现象在18世纪的欧洲也同样发生,卢梭主义者的个人幸福观也先于法国大革命

  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观察到的这种对个人幸福的几近病态追求,最终,是不是与我们现在开始经历的美洲帝国的没落,有历史上的关联

  一时好奇心起, 想上网求证一下是否存在"Variances de l'idées du bonheur"一书, 没有找到, 估计是虚构的了. 可惜, 我对这个题目倒是很有兴趣.

  《末日美利坚》观后感(七):导演说

  这部影片使德尼·阿冈这位魁北克人一夜之间享誉国际。德尼·阿冈不是新人。他早在60年代初就携片参加戛纳电影节,后又于70年代两度携片赴戛纳参赛,皆未引起国际影坛的瞩目,虽然1971年的《该诅咒的钱》和1973年的《雷雅娜·帕多伐尼》在加拿大都是标志魁北克新电影的佳作,德尼·阿冈并不因此而丧失扬名国际的勇气。1986年,他终于因本片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美洲帝国的衰落》这个片名,令人想起吉本斯的历史名作《罗马帝国的盛衰》。实际上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借历史学家陶米尼克之口说到了罗马帝国,而且也确实把罗马帝国的衰亡同当今西方文明(即美洲帝国)的衰亡作了类比。但影片毕竟不具备片名所暗示的那种史诗格局。它只是一部对话充盈的“室内剧”,影片中的人物没完没了地交谈着性、家庭、社会,而且几乎都是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对感官享乐的追求,仿佛这是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然而他们并不是一般的纸醉金迷糊涂虫,他们是一群有着“清醒的历史观”的历史学家。这就使他们的交谈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历史的趋向并不因人们的认识而能有所改变,人们在历史的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随波逐流,认识也罢,不认识也罢,只能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德尼·阿冈的这种历史观简单地归结为历史悲观主义。历史悲观主义总包含着善和恶的伦理价值判断。我们称它为悲观主义是因为它认定善无法战胜恶,而且必然会被恶所战胜。但是,在德尼·阿冈的历史观中却并没有善与恶的价值界定。追求个人感官享受或称个人幸福观的极度膨胀,并不是阿冈准备从伦理角度加以批判的恶。他的影片只是把这当做一种现象,一种他不愿加以褒贬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四处扩散时,传统的价值观遂被统统否定。甚至连黎明都只是死亡的时刻。人们或许会感到一丝悲哀。如当路易丝知道雷米曾与陶米尼克有染,当她听到人们议论雷米甚至与历史系的年迈的女秘书都发生过关系时,她很伤心(这伤心同时也揭示了她自称曾与雷米共赴“群交”集会纯属在虚荣心驱使下编造的谎言),但当人们认识到这已是无可奈何的事实时,也就只能安之若素了(路易丝在影片终结时终于同最年轻的达尼埃尔一起在钢琴前演奏四手联弹)。

  的确,我们从本片中可发觉德尼·阿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这是奇怪的。1962年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历史系的德尼·阿冈,从进入电影界以来,就承袭两笔遗产:历史学和直接电影。大学学历使他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学知识,但是他从一开始就以自己的历史学见识向传统的历史观提出质疑。他的第一部影片《尚伯兰》本来是为纪念这位开拓加拿大的法兰西先人的历史功绩而拍摄的,但是他在影片中不仅没有歌颂尚伯兰的历史功绩,反而对其当年主张殖民的必要性进行反讽,他的历史观还反映在他以直接电影的风格拍摄的故事片中。他认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他总把故事片的情节编织在历史背景中。例如他在《雷雅娜·帕多伐尼》中,把一个谋杀的故事置于蒙特利尔市政建设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中,让那个与政府权贵勾结的工程承包高速公路的营造者,让被他谋杀的妻子的尸体消失在水泥构件中。《美洲帝国的衰落》亦然。影片告诉我们,那几位历史学家在60年代曾是反对越战,热心于支持民族解放战争,而后理想破灭,成为嬉皮士,成为历史学教授,成为没有理想只求感官享受的“知识精英”。他们的身上实际上就负载着历史,负载着西方世界最近20年的变迁史。他们的形象可以说是历史的观照和现实的反映。

  然而,尽管德尼·阿冈的影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我们却不能说他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美洲帝国的衰落》。我们在本片中看到了一群“自恋狂”的典型,他们把个人主义的逻辑推向极致,追求享乐直到钻进死胡同。他们的生活策略貌似对受压抑的历史处境的彻底解放,但是这种解放的追求并没有把他们领进太平世界,而死胡同的所在就是男女间的关系——这一构成社会的本原形态。我们从故事结构中固然看到了“直接”手法的某种现实感,但是在叙事的简单化中,实际上隐藏着另一个含义更丰富的层面。我们说叙事简单化,是因为影片中的人物似乎都“落于窠臼”:雷米使人想到唐璜,比埃尔具有我们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早已熟悉的“情人”的一切特征,连克洛德这个同性恋者也同人们早已有的成见一致——即他们大多是王尔德型的唯美主义者。不仅男性形象如此,女性形象也是如此。不仅人物形象如此,连对白中也充塞西方社会在人种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成见。但是这些“落于窠臼”的形象、言论和行为,都在人物的个人经历中得到否定或反讽。因此,“脸谱化”与“反讽”相得益彰。这是德尼·阿冈在《美洲帝国的衰落》中使用的一种独创性的艺术策略。

  影片的另一个艺术策略是对比或二元对立。这里的人物形象都是成对存在的。男和女是二元对立。中年和青年是二元对立。同一年龄段的同性和异性也构成对立的二元。如路易丝和陶米尼克代表中年女性的二极:贤妻型和放荡型。陶米尼克和达尼埃尔又代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一个是“曾经沧海”的知识权威,一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知识分子。她们在性的观点上都很“开放”,但前者常“言过其实”而后者则“讳莫如深”。作为上述两对二元对立的中介层的人物是迪亚娜,她结过婚但又离婚,当过家庭妇女但现在凭知识自食其力,性放荡但热衷于性受虐。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在影片中纵横交叉组成一张复杂而耐人寻味的男女关系网。在这张关系网的读解中,人物的“脸谱化”就显示出了它的独特的艺术力量,因为每张脸谱都被安置在这张网的某一坐标上,它同其他脸谱产生纵横交叉的、不同层面、不同历史性质的相互辐射关系,从而构成了影片作者想要向观众展示的内容,那就是对“窠臼”或“脸谱”的抵销或否定。

  德尼·阿冈在谈到这部影片时说:“我们的全部生活被美洲帝国正在衰落的这一事实所改变……衰落的征兆影响着我们的私生活,其中包括恋爱生活。我们不知道先有衰落还是先有私生活的变动,诸如同居而不结婚,离婚率猛增,独身人数上升,同性恋成风等等。对此我不作道德判断……因为现状就是如此。”换句话说这种趋势不可挽回,正如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室内剧”。只要细心读解,观众自会从中得出结论:这些人的言行名符其实地构成了一个不容否认的西方现状:美洲帝国在衰落。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家庭不可挽回地在解体;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对幸福的追求已构成衰落的标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男女之爱已异化为不要后代的感官欲望的发泄需要。西方世界的精神文明就这样滑入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