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侯孝贤画像》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侯孝贤画像》经典影评集

2018-09-17 02:3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侯孝贤画像》经典影评集

  《侯孝贤画像》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侯孝贤 / 吴念真 / 朱天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侯孝贤画像》影评(一):有趣亲切

  当时看这部阿萨亚斯专程来台湾拍侯孝贤的记录片,印象最深的是老侯口嚼槟榔,带着他们走这走那,重游很多老侯影片拍摄地方感觉熟悉,特亲切。如果重走童年往事阿婆带阿哮咕回故乡的那条路,采些笆拉,那就更好了。:)

  《侯孝贤画像》影评(二):大师传奇

  电影《侯孝贤画像》,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经典难再的时代。侯孝贤仿佛说:一个电影人内心的朝觐,其实并不需要多少人的顶礼膜拜。在台湾,他比任何人都深爱这片土地。从1980年至今,他经年累月的沧桑,让我们目睹了台湾的历史时光记忆,以及人生百态。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师。

  《侯孝贤画像》影评(三):短评写不下了才写这篇的

  “我小时候汽车会吐,我都是坐火车” 我想说我也是的

  看到侯孝贤和儿时好友相认的时候,真真哭了,虽然我对小时候的朋友是没有任何牵绊,不知道若老年相见是不是也会有这般感触

  童年和壮年时期背井离乡,对新土地的感情决定不同,我现在也在思考脚下这块土地对我来说到底是什么,怀念过去那个“随他便”的自己

  爬树俯视世界角度,我好像看到了那条街。

  《侯孝贤画像》影评(四):【观影札记】《侯孝贤画像》:外国人镜头下的侯孝贤

  阿萨亚斯问侯孝贤觉得自己是中国导演还是台湾导演,侯孝贤说,如果从大的文化背景下,不可否认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国导演,但如果从目前的政治环境,以及地区隔离的这么一个背景下来看,自己是台湾导演。

  朱天文和侯孝贤合作了多部电影,侯孝贤习惯一家茶座中写剧本,他很多剧本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完成初稿后就找朱天文出来讨论,让她再写一遍,朱天文说自己一般都是聆听的状态

  87年台湾解严,但其实大陆已经开放了,并没有阻止台湾电影工作者去大陆拍片,反而是台湾当局不允许电影工作者去大陆拍片。

  侯孝贤其实是个很可爱的人,走向镜头耍怪,很可爱,包括在KTV大唱特唱。

  《侯孝贤画像》影评(五):面对侯孝贤

  侯导的拍摄往事,也是人生往事。

  侯导是一个很真的人,他的讲述跟他的唱歌一样投入。关于电影、关于演员、关于社会关于人生

  有一段话,抄录在下面,与侯导渴望了解他们的心境异曲同工

  作家眼睛地下室看到:那儿有一个人站在桌前,揉着面团,脸上沾了面粉——一个面包师。他看到他站在那里——那个给我们烤面包的男人,就像荷马见过的面包是一样,他也没能逃过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眼睛。他就像这个世界那样古老,而他的未来延伸到世界的末端。但是地下室里的这个男人,他抽烟,他进电影院,他的儿子在俄国阵亡了,埋在三千公里外的一处村庄的野地上;坟墓已被铲平,因为那墓上没有十字架,而往日耕耘大地的犁耙,如今已被拖拉机代替了。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地下室里那个面容苍白沉默寡言的男人,那个给我们烤面包的男人——这一伤痛是属于他的,就如某一些欢乐也属于他一样。(《关于废墟文学的自白》,《达尔伯论》,三联书店1996年11月版)

  电影的镜头一种是作为演员的情绪化的眼睛,一种则是上帝冷静的眼睛。

  他告诉演员,不要老是想着自己要说什么,要关注人和环境。

  总之,面对像侯导这样的人,总会有一番痛苦自省

  《侯孝贤画像》影评(六):草根导演侯孝贤

  中国文学里,虽然没有天、人激烈碰撞惨烈崇高,但我们有对命运豁达。台湾的朱天文对命运的看法,我以为相当精妙。“命运在中国不论是天命或天道,它都不是人格化的。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命运包尽一切,不可逃避,但它并非有意志人格的神,而只是比作一个网,虽然不漏,但是疏的。所以个人的意志和这样一张茫茫漠漠的网冲突时,自然不会带冲突性……中国文学里面的命运观念,既然不像希腊化身为三个有形象女神,那么是以什么姿态出来呢?陈世穰说,命运常是一个空白时间空间意象,是巨大无比流动节奏。没有人格意志,不可抗逆,超乎任何个人,在那里运转。个人没法和它发生冲突,就像地球运转一样。”于是我想起侯孝贤《恋恋风尘》中阿远从金门服兵役回来,失去阿云,心下怅惘。他在阿公的地瓜田里,任身边阿公“干他伊三娘”的骂,只静静不语。四目青山天地悠悠,他体会到的,就是“命运”二字吧!“人世风尘虽恶,毕竟无法绝尘离去。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因为都在这里了。”所以为“恋恋风尘”。

  侯孝贤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他拍出了很多国内导演总拍不出的“气味”。一部片子如果能让人闻到它的气味,无论如何都是了不起的。就像《蓝》,全片弥散着绝望挣扎的气味,挥之不去。朱天文评价侯孝贤是个颇具“义和团气质”的“草根”导演,可是他对于中国人对命运的理解真是把握得非常到位。看侯的电影,除了熟悉的闽南乡间、城镇背景令我颇觉亲切之外,还有镜头语言的缄默和镜头背后的无限意蕴。《悲情城市》里固定的长镜头凝视着浑浑山脉浩浩港口,“九一八――”的歌声在山间水间飘荡。《童年往事》,在舒缓的音乐里,讲述祖母的死亡,“直到今天,我还想起祖母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还有《好男好女》,最喜欢片末伊能静哑着嗓子电话:“喂……又是你哦?你干嘛不讲话?你到底想干嘛?…… 要钱啊?…… 还是要人?…… 你不要挂!…… 你为什么要把它拿走?你拿去也没用,我跟你讲,我不怕你!阿威那么凶,我都不怕了,我怎么会怕你!…… 我跟你说,我头好痛。我是拿了钱没错,你在日记上看到三百万……都没有了,人家都讲,死就死了,钱最好。他死了,我是跟别的男人好。可是你要知道,要是,是我死了,他也不会帮我守寡。……我跟那么多男人睡,你以为我很爽吗?…… 阿威,我跟你说,你不要去那么久,你赶快回来啊!我每年都有去看你,可是有什么用?…… 阿威,我跟你说,我搬家了,你找不到我。你如果没死,你出现,我不会生气的。阿威,我很想你……”等等等等,是不是只有“草根”导演才能拍得出来?

  《侯孝贤画像》影评(七):隔壁的老侯

  台湾的侯孝贤和台湾的李安真的很霸道,一个霸占了cannes 一个霸占了oscar.

  全世界走近电影院的观众们都赞叹李安的天分才华和fantastic 的电影的时候,隔壁老侯却被艺术影迷们和导演们放在了神坛上,三跪九叩。然而很多民众却并不熟识侯孝贤这个名字,就如我爸。

  从很久之前我就特别羡慕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朱天文他们这批人,每一个人都能拍能写能演的,还各个都心无杂念样子。当年看了一一,认识了吴念真,开始读他的小说,一股浓浓的侯孝贤文风。但,对我来说很受用。我认真看进去侯老先生还是去年夏天,先看了小毕的故事,因为```我是豆导粉哈哈哈。看完以后竟然被惊呆了,原来侯孝贤的电影是这么有意思,并不是无聊到让人睡着的长镜头,虽然那个时候还有些做作的演习风格,但形如流水场面调度简直是走心之举啊。所以我又看了童年往事,爸爸去世的那段哭成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介绍说爸爸把家里的家具都用竹子制成,因为方面带走,就算带不走因为廉价,丢掉也不可惜。侯孝贤的大陆情节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就出现在了他的电影中,那一瞬间我就突然意识经历对于每个导演来说印记该是多么的深厚,所以年轻导演们的厚度可非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当然商业片或者试验片我们另当别论。看这样的电影就如同和一位智者对话一般,他告诉你他的人生和他对生命感悟,他不能对于你当下的困难或者困惑给予什么实质上的建议或者帮助,但是可能是会帮你打开另一扇心灵上的大门

  纪录片中,侯孝贤真的就像隔壁家的老侯带着阿萨亚斯走街串巷了解他的电影故事里那些发生的事情真实场所或者人,和老先生拍拍肩膀,回村子被说阿孝这个小子拍电影很厉害。在九分?我不确定了,列车上的指给他们看台湾,谈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的不同之处。朱天文的文艺气息简直是从内到外浑然天成的,并且非常智慧对老侯的秉性也是了如指掌。他们几个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太细腻微至了。一丝一毫风吹草动他们都能感悟到整个人生。但,这也是我爱他们的原因聪明的人叫心思细腻,而蠢的人则变成了矫情一逼。

  里面夹杂了很多闽南语,又是法语字幕,所以有的地方也看的不是特别明白。我这个专业打脸100年的人,还真是牛逼了,中午刚跟好基友得瑟完准备颠吧颠吧去看老侯!!!结果下午只来了阿萨亚斯,老侯竟然没特么来!然后阿萨亚斯访谈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的睡着了。法国人真的很颓很随意,他们整个访谈就是坐在舞台边缘,连个椅子都没有。但,我就喜欢特么这么随性性感,不像讲究拘谨永远盖特不到笑点英国人。陈国富的英语我简直笑裂了,说的也太像我说的了吧!讲真,看完他说英语之后,我顿时有了自信

  《侯孝贤画像》影评(八):电影,是一种乡愁

  喜欢的东西总是有蝴蝶效应的,刚买了侯孝贤的电影合集,又下了阿瑟亚斯的《侯孝贤画像》

  阿萨亚斯是崇拜侯孝贤的,作为张曼玉的前夫,这个法国男人的额头透着一股睿智

  侯孝贤的国语很软,典型的台湾腔,他和阿瑟亚斯谈起他的“童年往事”时,说自己有一次偷偷爬上人家的树上大嚼水果,却莫名地感到一种孤单寂寞,五十岁的人,谈及当年的细腻情感,是认真的。这种孤单和寂寞,我想我可能会懂,却永远也说不清。他把这些说不清的感觉融入影像,记录着一代台湾人的脉动。

  侯孝贤那出了名的长镜头是不好受用的,那种真实的冗长是需要勇气面对的。

  他说他要记录一种感觉,那种感觉,是一声声悠长的“阿旺仔”,还是《悲情城市》里压抑的日式配乐,还是伊能静们,舒淇们的迷离。。。。。。,

  是,又不全是

  喜欢他的一句有前瞻性的话,他说导演随着年纪阅历增加,会把他所有已形成观点整合到一部戏中,贪大求全往往不好看。而大导演们的传世之作多是年轻时拍竣。那个时候的感觉是真实的,有力量的。。。。。。

  不知九七年的侯孝贤会不会预知几年之后,那些“不好看”的《英雄》《无极》之流会充斥市面

  不过谁说的好呢,彼时的侯导刚开始策划《海上花》,现在已拍了《红气球》这样的海外电影,难保他不会犯自己所诟病错误,他不是圣人

  买的合集的封面上,印着“电影,是一种乡愁”

  不知对或不对

  在中国导演还是台湾导演的称谓中,侯选择了台湾导演。他说他骨子里是大陆的东西,但是社会现实决定他终究是个TAIWANESS,同样真实的话语

  侯孝贤VS朱天文,是电影界的“天仙配”,生活背景的互补撞击别样火花。侯的家里都是竹制的家具,因为侯的父亲坚信自己不过是在台湾工作两年而已,终究是要回去的。而朱家的家具都是厚重的木制品,因为这个来台百年的家族已经深深相信,自己要永远扎根于台湾了。

  不过无论是暂住还是永居,浅浅海峡都是永殇的天堑。这种想法是我的一厢情愿

  侯的乡愁,是带着父辈的印记。缥缈的,模糊的加上一些被灌输的记忆。而朱的乡愁,如果具体化是有些牵强的,祖上几代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如果真的要究其乡愁,那也是整个孤岛尴尬的文化记忆所泛化的,那种感觉,可能更抽象

  或许乡愁,远不是时间和空间所能界定的,只不过是那些我们无法驾驭的感觉所托生的借口。寻找心灵之乡的过程,是伴着忧愁

  片尾是在K房里,侯孝贤投入地吟唱着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是一种流畅的,并不浓烈的忧愁。。。。。。

  《侯孝贤画像》影评(九):阿萨亚斯的HHH 我们的老侯

  老侯中文加日语,声情并茂的《跟往事干杯》歌声中,在他那一声“Sua(完)”后,《侯孝贤画像》结束了。距离导演阿萨亚斯拍摄这部纪录片已经过去快十年,没有过早看到片子也是件好事。他的作品全集,虽然还有3部没见着,不过影响已经不大,至少在影片中出现的相关场景来得相当熟悉,除了吴念真说到的《儿子的大玩偶》。

  仿佛重逢相识多年的老友,突然发觉当初看文德斯《寻找小津》实在不太合适。在当初有心去做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集就发现了这一点:作品数量多,自己所看又少,于是难免产生距离还有生疏感。我也庆幸阿萨亚斯没有在老侯和小津之间作任何提及——惺惺相惜多半是世人若有其事的猜想,但在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看来: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永远是不同的两个人,不需要因为小津的高度而对老侯有任何怀疑。

  由《童年往事》片头开始,结束于《南国再见,南国》,倒没有物似人非的唏嘘,却是走过大段人生般的释然。从去往高雄凤山的道路到位于台北的KTV。如数家珍的影片片段之外,《侯孝贤画像》里有着太多故地重游,令人感动回味的细节,重温往事又告别昨天。我们知道了在这过去的十年间,老侯依然在拍电影,虽然不那么执着于题材,却没有停止追求,即便他也说导演一般在初出之时就迸发了其巨大能量,准确、直接。

  和之前看过的文字一样,老侯对着镜头比划,讲起了县长公馆的芒果树,对于人生体验的距离感到拍摄电影的冲动原因;他带着阿萨亚斯坐上了《恋恋风尘》的平溪线火车,进隧道出山洞光线的乍暗又明,老侯说着对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好奇;在小店里他说起对台湾现下院线的意见,对于台湾、香港、大陆三者关系的见解,还有开家属于自己电影院的梦想。

  在小店时,镜头不时移探到人们交谈言欢的背后:店家的人正忙碌着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对于这几位顾客的到来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热情或者兴趣,甚至在谈话结束后传来了电视机里砰砰磅磅的打斗声,影片也纪录下了这些琐细的东西。

  一路走来的悲喜交杂,耳熟能详的片断,而这中间出场的人物从侯孝贤本人到朱天文、吴念真、陈国富、杜笃之再到高捷、林强,阿萨亚斯纪录下了与侯孝贤作品有着莫大联系的人们,他们很多也是名声在外的台湾新电影人物或者充当侯孝贤的爱将与合作伙伴。讲述自己的往事、谈及和朱天文的合作、台湾与故乡情结、三人组合的默契配合、关于台湾新电影、拍摄手段的改进、《悲情城市》到《戏梦人生》、九份外景地以及《南国再见,南国》。

  凤山的变化,自身的成长,这一段路也是很多忠实影迷最为感慨的地方,只因为那部《童年往事》。当年的阿孝咕已经成为了大导演,一把年纪的老头还记着那时的阿哈,那些聚闹的伙伴却在人世变化中各奔东西。

  静说淡笑间的朱天文,梳着大长辫子,穿着朱红上衣,一脸安静。与外公问起了《冬冬的假期》的印象,语句里流露着无限温馨,《冬冬的假期》也是侯孝贤电影中为数不多始终充满温暖的作品。

  吴念真的风趣善谈,从中影公司(CMPC)到《恋恋风尘》,他说的几句话打动了很多人:《风柜来的人》对于侯孝贤的意义,《童年往事》作为最好国片电影的高度等。也许,他只是重复了一些前人之见,或者和早先陈国富等人有了观点切合,但听他如此道来总却是更有一番感慨。

  陈国富操着一口英文讲起台湾新电影,而杜笃之言语间也对侯导心存感激,至于高捷、林强显然早和老侯打成一片,这年龄间的差距并非只是画面纪录里流行歌曲和老歌之间的区别,它们早已不是交流的障碍,这在《千禧曼波》中又得到了应验。他们充当老侯K歌时的忠实听众,也回答着零碎问题,直言初遇老侯和拍戏感受。

  李天禄老人在影片里只有《戏梦人生》片断,在一年后(即1998年)便去世,否则阿萨亚斯纪录片里没有他的访谈、影像真是有些不太完整。在老侯话语中他既有为人师的严肃又有老艺术家的风趣,但话说回来《戏梦人生》就有着很多老人现身讲述片段。

  如果说早期陈坤厚等人可以略去,那么真说有些遗憾的话是没有采访杨德昌的镜头,阿萨亚斯自己也在采访新电影起步阶段时问了不少问题。作为新电影的两大主将,杨德昌的名字属于讲述带过:在老侯说帕索里尼《俄狄浦斯王》或者陈国富讲述中,等等。哪怕他现身“互捧”一下,也是很有意思,毕竟他和侯孝贤在早期作品有过一段互相支持帮助。要么还得有陈明章、伊能静,当然这都是一厢情愿。

  《侯孝贤画像》影评(十):跟往事干杯

  下午,和同行去清华,聆听了侯孝贤的访谈录。

  片子里,从头至尾,充斥着浓浓的感情,那与乡愁、梦想、社会有关的千丝万缕。

  除了杨德昌,侯孝贤算是我认识台湾的最直接的向导。从《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再到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与《好男好女》,直至他作品的回顾《最好的时光》。他将自己成长的记忆融入影像中,记录了一代台湾人的故事。

  (一) 关于乡愁

  侯孝贤的国语软软的,是标准的台湾腔,偶尔蹦出闽南语。他不似李安的斯文儒雅,他更多的是真实,是本土。他带着导演阿萨亚斯,回到凤山,走进儿时的记忆。

  侯孝贤小时候自己爬到城隍庙边上的芒果树上偷芒果吃,在树上就“明显感觉到时间和空间,感觉到一种寂寞的心情,你就好像有一个角度突然都停了下来,感觉你身处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寂寞孤独的感觉,我也能理解,但却是一种说不清的寂寥。

  如果用族群来分,侯孝贤算是外省人。他祖籍广东梅县,父亲原本为当地的教育科长,1948年全家移民到台湾。当到台湾时,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是竹制的,因为侯的父亲坚信自己不过是在台湾工作两年而已,终究是要回去的。

  也许,老人家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当初的来工作几年,变成了一辈子,变成了永远回不去。

  “我的祖母那时总会和我说,收拾行李,走几步就能回到大陆。这里不会成为他们的家,因为这里没有祖坟。”当时的阿孝咕长大明白了,大陆并非走几步就能回去的。

  凤山的变化,自身的成长,这一段路也是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当年的阿孝咕已成为了大导演,一把年纪的老头还记着那时祖母亲切的呼唤“阿哈”,那些聚闹的伙伴却在人世变化中各奔东西。这是怎样的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无奈与忧愁。

  1982年的时候,侯导去香港参加一个台湾电影节,那时候大陆的电影台湾看不到,所以他们在香港就偷偷的去看大陆电影。“看了一些,看过以后都很感动。并不是因为剧情,是因为他们的讲话,大陆的景色。明白到在整个求学成长的过程里,脑子的意识里,受的教育其实是大陆的教育,你好像有一种见到故乡的激动。”

  对于这种回不去的故乡,那种感觉我能理解。 

  (二) 关于电影

  侯孝贤小时候并不乖,赌博打架成性,还将家中的物品拿去典当。在接到兵役通知单的时候很高兴,“有一种自觉,要和以前的生活咔嚓”。并把身上所有的当票都撕掉了。

  在他服役的时候,每到休息天“一天要赶四个场子看电影”。在看完英国电影《十字路口》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要用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圈,并有所作为”。但是到底想做什么,一点概念都没有,就是喜欢电影。

  他最初想当演员,可看到演员都很高很很帅,于是决定做幕后。

  最初的两部电影都是喜剧,因为当时台湾电影为迎合市场几乎全是喜剧,“赚钱多”。再后来,香港的电影开始转变,而侯孝贤也意识到希望通过影像去表达台湾、表达台湾社会、台湾的人,于是开启了“新电影浪潮”。

  当片子中,侯孝贤带着阿萨亚斯坐上了《恋恋风尘》的平溪线火车,进隧道出山洞光线的乍暗又明,老侯说着对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好奇;在小店里他说起对台湾院线的意见,对于台湾、香港、大陆三者关系的见解,还有开家属于自己电影院的梦想。在这样一位导演的身上,我想到的是“真实”二字。

  “电影是一个你营造出来的世界,你可以把你的情感全部放到里面。但现实生活不可能,你把情感放在现实生活里,有的人承受不住,会接不住这个。我这个人一辈子不会变的,因为我拍电影,我可以更了解自己。” 侯孝贤说。

  (三) 关于台湾社会

  这部纪录片拍摄已有十多年了,也许侯导不会想到他在片子中的一句预言在现今的社会成为了现实。“台湾社会比较上还是比较原始的,有一种雄性之间的竞争。政治就是这样,但政治太阴沉太算计,黑社会就比较浪漫,比较直接。那时候没有做到那个什么城隍庙的头,就会感觉不足。男人嘛,就要像个男人,现代的男人越来越中性,以后女性一定比男性强,世界要转变的。我还是比较怀念比较雄性的世界,比较有竞争,像狗的世界,要彼此咬,要谁带头相互咬。”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所有的男主角都有着明显的阳刚之气,有血有肉,敢爱敢恨。

  (四) Sua(完)

  片尾,是侯孝贤声情并茂的《跟往事干杯》歌声,在他那一声“Sua(完)”后,纪录片结束了。歌声悠扬,浓郁的化不开的忧愁……

  那是对时光、对往事、对故乡、对梦想的一切情绪。

  浅浅的海峡,始终是永殇的天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