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雾码头》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雾码头》经典影评集

2018-09-19 01: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雾码头》经典影评集

  《雾码头》是一部由马塞尔·卡尔内执导,皮埃尔·布拉瑟 / René Génin / 马塞尔·佩雷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雾码头》影评(一):有点《精疲力尽

  感觉上有很多类似地方,再一个的感觉就是不是的很法国,好像是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黑色片。

  喜欢所有的主演与配角导演控制力一流,男主角搭车突拉方向盘救小狗一个环节对于情节暗示走向有很大帮助。

  如果说过程中缺太大新意,还好结尾弥补了不少。

  《雾码头》影评(二):电影札记

  卡尔内的作品和我有很强烈共鸣

  偶然和必然是两匹骏马,人被束缚绳索里,两匹骏马朝着相反方向奔驰,撕裂,升格的血液奔向那金乌。偶然是否是必然,偶然是否是命中的注定。

  狗和醉汉是让本片上升到哲学层次的好点子

  《雾码头》影评(三):《雾码头》的好编剧

  《雾码头》的好编剧

  一个好编剧能撑起半部影片,这是我上周末半夜看《雾码头》(1938)的感想。凌晨一点多开始看,在这人困马乏的时候居然一气看完,肯定是部好片子。怪不得1979年法国电影技术艺术科学院评选50年来的法国有声电影十大佳片时,《雾码头》能名列第九。

  这是我第一次看马赛尔·卡尔内的片子,这位受争议大师牛气冲天,刚才说的十大夹佳片里他占了两个位子,另一部《天堂孩子们》(1945)名列十佳榜首。

  卡尔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雅克·普莱卫的编剧。普莱卫是一位诗人,和卡尔内合作了十年。查资料时,我还惊喜发现,普莱卫还是著名法国动画片国王小鸟》的编剧之一。

  《雾码头》是个悲剧故事,逃兵让到港口想逃到国外,在这里他和奈莉一见钟情。出于嫉妒,奈莉的监护人扎贝尔杀死奈莉的男友莫里斯悄悄抛尸。另一个流氓吕西安被疑为凶手,他纠缠扎贝尔问莫里斯的下落。扎贝尔知道了让的逃兵身份,以此要挟让干掉吕西安。得到厌世自尽的画家护照衣服现金和画夹,在与奈莉共度一夜之后,让踏上去委内瑞拉的海轮。临行前,他去看奈莉,扎贝尔正欲实施强暴,被让砸死。走到街上时,之前被让教训过的小流氓吕西安枪击让,让死在奈莉的怀抱里。

  雾与港是个绝妙设计,雾是陷入和烦恼,港是逃离和希望,雾是此岸,港是彼岸,交汇的地方就是小镇,就是现实。厌倦在战场上杀人的让从越南逃回来,他想离开法国到新世界开始新生活。冒着生命危险使一只流浪狗免于轮下之灾的他却不得不亲手杀死一个人。就像轻生的画家所说,“人们不得不成为傻瓜,带着不满渴望继续活着。”只是让没能走上海轮,到达委内瑞拉的只有画夹。

  在二战压抑的欧洲,《雾码头》是先知先觉的。对于战争,让这么说:“使枪看起来容易,跟打木头人似的。你一开枪… 然后某些家伙尖叫起来,他捂着腹部龇牙咧嘴,就像个肚子痛的小孩。他的手染红了,然后他倒下了。只剩你站在那里,什么都不明白,就像你周围的人都消失了…”

  逃离现实的让和画家都死了,一个他杀一个自杀。不过,让曾对奈莉说:“男人女人永远不能和睦相处,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也许他们不能和睦相处但他们能相爱。” 换成人和人之间也能这么说,这也许是《雾码头》在悲观中留给人们的一点希望。普莱卫的经历和让类似,他参加过一战,被派驻过近东地区,因此他才能写出那些诗意隽永对话吧。

  http://buckzhao.blogspot.com

  《雾码头》影评(四):雾码头

  雾 - Beyond

  雾里雾里雾里雾里

  雾里的岁月

  白看白听白说白干

  白过的岁月

  是近是远是爱是怨

  如雾里风景

  从没有风声

  该怎么打听

  周遭彷佛只剩下我

  疑问那么多

  找不到耳朵

  一丝恐慌侵蚀着我

  你爱过我么

  怎么不答我

  难道你还需要揣摩

  可否走近我

  还是我们隔着奈何

  无力渡过

  雾里雾里雾里雾里

  雾里的岁月

  白看白听白说白干

  白过的岁月

  是近是远是冷是暖

  全部记不起

  容貌依稀

  必迹多隐秘

  恍恍惚暧昧像你

  陪着你一起

  不知忧与喜

  不清不楚怎样恨你

  我见过你么

  怎么不答我

  难道你还需要揣摩

  可否走近我

  还是我们隔着奈何

  轻舟早已过

  才目送人间烟火

  将彼此盖过

  还没有时间问为何

  日月便过

  在乱世里,爱情就像雾码头里的让和纳丽,扮演让的演员我喜欢的让加本,尚万强的一贯风格,其眼神就好比中国的小马哥,在让雷诺阿的作品里,一身正气的他一直是正义军人象征,但是在这部《雾码头》里他扮演的是一位像悲惨世界里的那样的逃(犯)兵,他是一个忠的士,对于他心爱的女人,和那条差点被压死的小狗。

  纳利的扮演者Michèle Morgan记得在《The fallen idol》她也有出色演出

  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在电影里得到体现,就算是一条小狗它也有报恩的时候,令我想到德西卡的《风烛泪》,狗是最通人性的,电影开头的小狗和结尾时的小狗的跑动,令人感动,***里的男女,在乱世中:今天是军人,明天却变成了画家,再到后天就变成了一具死尸。

  Marcel Carné导演对的自然光的摄影要求非常到位,特吕浮对Marcel Carné的《天堂的孩子》说出了用他所有作品换那部《天堂的孩子》。

  Michel Simon就是那个犹太人,在让雷诺和让维果的电影里他是那样的邋遢,最后被让用砖头打死,而让也被“见一面打一次的”小混混用枪打死。

  相对来说,这是一部法国式黑色电影,但是我觉得法国人不适合拍黑色电影,因为他们的样子都太圆了,黑色电影的主角应该都是有棱有角的,像Humphrey Bogart或者最近看黑泽明那样的三船敏郎的狠角色,至于法国式的黑色或者可以称之为诗意黑色,电影里无不充斥着诗意,那瓶子里的帆船店面里的礼物与纳利巧遇,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木马

  雾色里看不透的人生,一直都在暗示着宿命的到来。

  《雾码头》影评(五):导演说

  《雾码头》在1938年5月首映后,电影评论家罗杰·雷让就毫不迟疑预言:“这将是本年度法国最佳影片之一。一位大导演出世了,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注意。”被称为大导演的本片导演马赛尔·卡尔内,当时只是一位29岁的青年人。他从19岁起,为雅克·费德尔和雷乃·克莱尔当了八年助理导演,直到1936年,他才开始导演自己处女作《谢尼》。处女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誉,接下去拍摄的一部喜剧片《稀奇古怪》(1937)更使他遭受惨败。多亏在柏林乌发电影制片厂负责法语电影生产的拉乌·卜洛甘引荐,卡尔内应聘去德国拍摄根据比埃尔·马克·奥朗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雾码头》。那时德国已在法西斯政权统治下,影片在投拍前剧本须经当局审查。负责宣传的法西斯头目戈培尔认为这类同情逃兵的故事有伤风化,不准拍摄。于是,影片摄制权就转让给了法国制片商。法国当局虽然没有阻拦影片的拍摄,但国防部要求“逃兵”这个词汇不准在影片中出现,而且要“让”换便装时必须把军衣小心地挂在椅背上,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起初,卡尔内设想拍一部速写式的影片,后来,他决定对原作进行一番改造,便约请曾为他的处女作编写过剧本的雅克·普莱维为他改编剧本。普莱维把原作中的时间空间都作了调整,并对男女主角的性格进行了重新的塑造。原作的故事开始于1909年,结束于1919年。影片把十年的恩怨压缩为一昼夜。原作故事发生地点在巴黎的蒙马特尔,影片把这场悲剧从塞纳河畔移到大西洋边,不仅浩渺海洋更强化了雾茫茫的氛围,而且海港城市勒阿弗尔的街巷也更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以非法交易杀人越货集团火并等为特征黑暗社会环境。原作中奈莉被描写为性格泼辣妓女,曾杀死过为她拉客的面首,后来成为红极一时的阔妓女,影片中的奈莉则是温柔多情风尘女子。逃兵“让”的形象也比原作更鲜明,是原作中两个人物综合。最可贵之处在于普莱维给情节剧的动作注入了他对社会存在哲理思考。尽管影片对原作有极大的改动,原作者却对影片非常满意赞扬影片编导“完全体现了原作的精神”。《雾码头》上映时,法国的银幕上正充斥轻歌曼舞音乐片和轻松活泼的喜剧片。它的出现,对于那时的电影界,简直是当头棒喝,因为影片从头至尾充满了灰暗的、压抑的气氛,这种悲观的情调无异给歌舞升平影院带来了警世的呐喊。所以,罗杰·雷让有关这部影片的预言果然应验,《雾码头》连连获奖,默默无闻地在电影界耕耘了十年的青年导演马赛尔·卡尔内,从此成名;他与编剧雅克·普莱维也从此成为难舍难分搭档。他们两人合作编导的影片后来几乎都成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其中《天堂的儿女们》更代表了这一电影学派最高成就

  《雾码头》是“诗意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经典作品。安德烈·巴赞曾评论道:“卡尔内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对环境作诗意的再现,同时他又在细节中注意保持生活真实。”在这方面,应该说,卡尔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历山大·特劳纳的美工设计。他所设计的场景,既追求外表的真实,又潜心追求一种风格,以突出特定的氛围,使这些场景释放出内在的诗意。《雾码头》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巨大震动,就因为它确切地抓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笼罩着欧洲大陆的那种腐败、颓唐、悲观、令人沮丧的气氛。弥漫在码头周围的浓雾具有形而上意味准备投水自尽的绝望的画家情不自禁地描绘了他所感到的事物表面掩盖下的真相,他说:“在水面上浮游的人,其实在我眼中已是淹死的浮尸。”画家同把“让”领进地下酒馆的流浪汉一样,都是作为命运载体出现在剧作者笔下的。他们像通往地狱的冥河上的船夫,把失魂落魄、一心求生的逃兵“让”,引渡到了他再难脱身的黑暗王国。奈莉的形象也很迷人。她的扮演者米切尔·莫甘有一双美丽眼睛。导演不仅让这双眼睛传递出温柔、多情的韵味,还让它们透出无可奈何恐惧和对命运的屈从,让它们在戴着贝雷帽的金黄色头发下,经常闪烁出厄运的凶兆的光芒。米切尔·莫甘和“让”的扮演者让·迦本的出色表演,使他们成为法国电影中一对最理想、最令人同情的情侣。继这部影片之后,他们又合拍了四部影片。《雾码头》还巩固了让·迦本自《逃犯贝贝》(1936)之后所开始的“迦本神话”,他再一次扮演了为社会所不容的小人物,他想得到自由和安宁,力图同他所爱的女人逃到他幻想中的太平的地方去,但结果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落入了无情的命运布下的罗网;所谓“迦本神话”其实就是“不幸小人物的神话”。

  从剧作结构看,这是一部传统结构形式的影片,剧作者遵循了“时间、地点和动作三统一”的古典原则。影片在这样的架构中,描绘了一个黑暗的世界,那里恶势力通过厄运的变迁总是得逞,善良的人们只能无望地挣扎,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影片对许多细节故意不做明确交代,例如扎贝尔和吕西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结下什么芥蒂,这反倒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余地,使他们有可能威胁着世界的那种无所不在的恶的势力,取得更广泛的感受触动哲理方面的思考。从这方面说,这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拍摄的影片,以它所描绘的那个黑暗世界,大可以算作大战后才兴起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

  由于《雾码头》如此尖锐地揭示了大战前法国社会的消沉颓唐,它深为亲法西斯的法国右翼势力所嫉恨。维希傀儡政权甚至把法国战败的结果,诿过于这部影片。卡尔内答辩说:“暴雨之袭来,并非晴雨表之过,它只是预告了恶劣气候。电影作者的使命是做好时代的晴雨表。”这部影片在德军占领期间,遭到禁演。在法西斯横行的那些岁月中,卡尔内和普莱维没有离开祖国。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又合作拍摄了《夜间来客》(1942)和《天堂的儿女们》(1943~1944)等杰作,无愧于爱人民、爱祖国的艺术家良心。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科学院于1979年评本片为“法国十大佳片”第九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