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9-19 02: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沉默黑暗世界》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西德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一):荷索說

  “《沉默與黑暗的世界》中有種無與倫比的溫柔。人們都如此積極的回應它,因為這部電影有關孤獨,有關那種可怕的難以被人理解的溝通障礙,它的本質,就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的所有問題。人們在這部影片中找到了最實在的人性尊嚴,和人最赤裸裸的痛楚。”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二):“沉默与黑暗”的记录方式

  嘈杂的,不明朗环境模糊声音

  一种困乏的感觉,不想看下去,那是他们的生活,还必须过下去。

  失聪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不断地杂音,一种平稳单调的声音。

  失明不是完全的黑暗,而是经常看到某种颜色

  “一个既失明又失聪的人,她的内心是两股河流。一条黑色,一条水晶清澈。一条流淌悦耳音符,一条没有任何声音。他们交汇,却被沮丧失落化作的岩石撞击寂静缓慢的流进昏暗,像死一般沉寂,只偶尔被泛起的波纹打破。”

  生活在黑暗之中/远离阳光/可是却像星星一样闪耀/这就是唯一的艺术/那些专心天堂灵魂才会明白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三):这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世界

  “如果第二天爆发世界大战,我们可能都不会感知到。”

  很难想象

  如果我是聋哑人,我可能会庆幸自己还可以看;如果我不幸失明,我也许还能因此而获得绝佳的听力。聋哑盲人——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感叹,天哪,那将是什么样的世界和什么样的生活,怎么会这么不公平……虽然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

  她握着翻译的手,对着她并不能看见的镜头讲自己的故事语速很慢,思维却并不。她说很多人以为失聪就是一片寂静,并不是这样,是各种各样的杂音,单调烦躁挥之不去;失明也不是完全的黑暗,你会看见不同的颜色,黑的,白的,灰的,蓝的,黄的,绿的,不一定。

  有的人生健康,因为后来的意外事故疾病,慢慢变成聋哑盲;而有的人生来如此,只能靠手指触摸嘴唇喉咙学习发声——这是一个残酷选择题,你很难说究竟哪一种灾难降临的方式不那么令人心痛。

  纪录片的真实性展现给我们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世界,无声无光,不被大多数正常人所感知。真实显然是比任何表演更有力量的,让我们因为第一次意识到还有一群这样生活着的人们而感到震撼。我是在看到那两个天生聋哑盲的男孩开始感到特别难过的。镜头一直盯着他们的神态,那像是在趋向模糊不明的一点点声音和光,仿佛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他们所看到的黑暗,虽然我们的世界里并非这样。

  很难忘记那样的镜头,一个不会走路的聋哑盲孩子不停的用嘴发着怪声音,用手里的球用力砸自己的头;也很难忘记那样的描述,一个生来失明35岁以后失聪的男人,因为很受家人排斥,慢慢也忘记了如何说话和写字,因为受人类社会的排斥,在牛圈里和一头母牛一起生活了一年多。

  几乎被剥夺了全部的交流功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謎,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握住他们的手,在指尖手心传递爱与关怀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四):他们像山河草木一样,根本需要我们的改造和帮助

  赫尔佐格的《沉默与黑暗的世界》,记录聋哑盲人这个特殊群体部分生活面貌,其中也包括一些社会人士及聋哑盲人士间的帮助和互助。整体上算比较客观忠实的记录,从头至尾没有掺杂导演解读、理解甚至引导

  我想,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之处,就凭这一点就比众多反映慈善团体救助聋哑盲人的“高尚行为”或反映聋哑盲人生活际遇积极引导观众理解其“悲惨命运”的纪录片格局高出许多、立意高出许多。

  片中多处展示着,聋哑盲人与普通健全人”的不同,肉体上、语言上、行为及思考方式上的等等。当然,这些不同也仅仅是片中一些个体或团体的视角所看到或认为的。我们也可以判断这些视角是主观或客观的,或包含多少主观或客观的成份,但不要忘了,我们的判断本身也是主观的。

  结尾处,是一句盲人的话:“如果现在爆发世界大战,我甚至都不会察觉”。导演自始至终完全留白,他把思考、判断和联想的空间,完全留给了观众或者说影像以外的人,何其大胆又何其真诚。此时,我不会称赞导演有何其伟大,伟大这个抽象又主观的词,或许只属于他给我们创造出的作品

  因为,他的这部作品让我思考和意识到,聋哑盲人也是大自然公平、平等造物,他们像山河、草木、昆虫飞鸟等一切的大自然造物一样,无论是否有生命,无论颜色、语言和形态是否有差异,都是客观、公平、平等的存在。他们/它们,根本不需要我们自以为悲悯、善意的改造和帮助,而我们主观认为的进步或毁灭,对他们/它们来说没有意义

  当然,我的看法和理解,只代表对影片的评价和思考,而对聋哑盲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和他们一样,只是在大自然里安静地存在着,就像白云之于大山、苔藓之于河流、飞鸟之于草木,互不干扰、互不侵犯、互不影响,安安静静就好。而关于优胜劣汰竞争排斥、文明落后、进步倒退等说法,只不过是多余的、主观的、抽象的附加物,对于浩淼的自然存在,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五):人类的罪有时恰由那些最不幸的人来承担,这便是人类的最大不幸。

  在故事片领域建树丰盈的导演仍热衷纪录片创作,并且拍出伟大纪录片的的确凤毛麟角。基耶斯洛夫斯基从纪录片转向故事片,但赫尔佐格似乎是反向的转变。最近发现了不少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纪录作品,堪称杰作

  《创世纪》Fata Morgana 1970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 1971

  《时间之轮》Rad Der Zeit 2004

  《白钻石》The White Diamond 2005

  《灰熊人》Grizzly Man 2005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关照的是聋哑盲人群。导演的关照透过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超越肤浅同情。不仅达成了对这些丧失或受阻于人类基本沟通能力的人群的理解,而且以悲悯的情怀揭示出人类生命的本质需要——沟通与爱。

  影片并没有落入讲述一个残疾人的自强奋斗史的俗套。导演超越了对人生成败世俗评价,抛弃了人与人之间的强弱之分、成败之分,甚至超越了残疾人群,而直指人类文明的最深处。这部电影让人醒悟:人的最根本需要是爱,而爱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人类的沟通如此依赖语言,而聋哑盲人恰恰在语言的学习上受到很大阻碍,尤其是那些先天聋盲的人。他们在正常人为多数的世界中变得孤苦伶仃,他们处在真正的黑暗之中。而他们对爱的渴望和我们一样多,一样迫切。

  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正常人少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谈的语言、对视的目光肢体动作,还有各种各样身体以外的媒介物,例如书籍、电影、音乐、网络等等。我们掌握了如此多的沟通手段,我们仍感到孤独,感到需要爱的拯救设想一个看不见、听不见的人,他的孤苦是多么无边无垠啊。

  影片结尾感人至深。一位中年聋盲人由于长期受到他人的不解和冷遇而深受伤害,他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他永远地走进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之中。镜头跟随他离去身影远远的看着他用手摩挲着一棵小树。他的痛苦来源于人类,似乎只有非人类的生命能够给他心灵安慰。人类的罪有时恰由那些最不幸的人来承担,这便是人类的最大不幸。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六):我们凭什么可以找回走失的自己

  想象一下我们曾经用过的这样的一台电脑,没有录影的摄像头,也没有收音的咪头,你必须敲打键盘,这电脑才有可能知道你想干啥。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理解那些不幸的既盲又聋的聋盲人的困境了,他们看不见,同时也听不见,他们接收这个世界的信息,基本上就靠触觉了。其中还有更不幸的先天聋盲人,他们生来就听不见,本来还有的说话能力也就丧失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就更加强烈

  电影记录的这位聋盲婆婆菲妮,她还可以说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于是借助别人在她手掌五指上的比划,相当于借用了志愿者眼睛耳朵,她对周围环境还能有个大致的感觉。

  菲妮婆婆深知“你不握住我的手,这个世界就与我完全隔绝了”的苦,她到各地去帮助其他聋盲人。“我也看不见,我也听不见,和你一样,我们同命相连”,她总是跟她见的聋盲人说这话,给那些孤独寂寞已久的心灵带来一份温暖。常人难以体会其力量的强大,但这被赫尔佐格的镜头捕捉到了。

  特别是尾声的那段,一位中年聋盲男士想独自走回家,被院子里的小树枝丫碰着,他恋恋地摩挲小树的长镜头,将聋盲人内心的孤独与了解世界的渴望表露无遗,也将赫尔佐格的大慈大悲心表露无遗了。

  观影时我想到,我们这些六根完善的人,比起这些残疾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能看能听也能说,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常出问题,至亲之间也难幸免。更不可理喻的是,人类的种种的相互不理解、不包容,还会引发流血冲突,乃至世界大战。

  即使是个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沟通同样会出问题。抚心自问,我们谁不曾感觉过连自己都难以理解的苦楚,我和哪个真正的我,何尝不是像电影所记录的这位老婆婆那样,与世界那样有着深深的隔离感。菲妮婆婆还有好心人伸出手和她两手紧握,于是她的世界又重新回来了,而我们又凭什么,可以找回走失的自己?

  2013.11.30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804e3f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影评(七):"他們怎麼理解抽象概念是一個謎"

  我們最大的誤會就是以為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眼睛能看,嘴巴能說,耳朵能聽,肢體與表情任意扭曲,表達仍然被各種符號染指。

  互相理解太奢侈了,在各種媒介爆炸影響下,有時不如沉默。”Listen to the silence in between,it’s louder than the bombs that come screaming in.”

  在時代美術館看赫爾佐格的<沉默與黑暗的世界>,宣傳單張上的介紹文字是“赫爾佐格感人至深之作,記錄一名聾啞老女子四出奔走,協助和她一樣受相同苦厄的人。在電影中她說:“ 當你放開我的手,我和你就像分隔千里。” 赫爾佐格形容此片的主題是絕對孤寂、人性尊嚴,及不为任何人理解之痛。電影最後一幕,一個聾啞男子擁抱大叔以理解它的形狀,是片中最令觀眾動容的場面。”

  影片一開頭,那名聾啞老女子就講述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從健全人慢慢失去視覺、聽覺的經歷。然後就是去接觸探訪幾個天生聾啞盲人,年齡從小到大,從有接受盲文教育到完全未受過開發的,從曾經有微弱感官體驗到完全失去聽說能力而變得冷漠,到因失去視聽能力而甚至連說的能力也一併放棄了。

  天生聾啞盲人,記憶中的對應物就是海倫凱勒,高中英語課時看過影片片段。在餐桌上的毫無規則的肢體動彈,突然的怒吼,撞擊,破壞,意識停留在完全沒有規則約束的黑暗荒野,有感受,但是只能被一股任意拉扯的能量和衝動擺佈,僅憑人類天生的原始冲动,來度過分不清的黑與夜。直至她遇到那個家庭教師,不斷扳動水泵讓清涼液體流過指間,一遍一遍,用盲人手語教會她第一個單詞W-A-T-E-R.

  赫爾佐格的紀錄片不是抒情敘事的勵志片,呈現了更多天然的狀態,是那種沒有背景音樂,直白又殘酷,避無可避的直視鏡頭。他选择把人性關懷的一面放在那个四處探訪天生聾啞人的婦人身上,将自己的悲憫情懷融入到展现曙光场景和背景音樂中。老婦人每遇見一個天生的聾啞盲人,就握起他們的手,大聲在他們耳邊逐個音節逐個音節讀出自己的名字,邊用盲人手語在手上比劃摩挲,說我們是有相同命運的兄弟姐妹

  真的相同嗎?是曾經正常地見過、聽過、感受過、表達過之後徹底失去比較不幸,還是從來沒離開過混沌的黑暗狀態比較可怕?

  影片中說,天生聾啞盲人還是不能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愛、希望、信心,他們怎麼理解這些概念是一個迷。聾啞盲人的導師說只能用一件事,一種情景告訴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當我覺得和人無法交流時,從來沒有將假設度放到那麼低,即不僅是喪失了視聽說的渠道,而是甚至從來都沒有機會体验过看见、听见、诉说。這意味著一種完全的虛無混沌狀態,沒有文字、影像去感受、表達,更不用說什麼書籍、電影、音樂。似乎是一種完全無意義的人生,連自殺都沒有意識,因為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生命。

  然而記憶深刻的幾幕,又讓你覺得人總是有感受到什麼的本能,這種微光正正說出他們的苦難,人性力量的卑微又不可屈服。

  十幾歲的少年被導師帶著下泳池,一步步在漫胸的池水中穿過泳池,嘗試把頭完全浸入水中克服恐懼;

  22歲的少年完全沒受過開發教育,甚至不能正常走路,但緊抱着發聲的收音機,張開了嘴,驚詫地感受聲波的震動;

  四五十歲的男人在照顧他的母親和攝製隊交流時,自己慢慢走遠,用手觸摸樹的形狀。

  當你無法交流時,想想,你還有什麼感受,你還能怎麼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