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广昌隆》经典观后感10篇
《大闹广昌隆》是一部由陈果执导,郑丹瑞 / 吴大维 / 陶君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一):极其无聊的下午
我竟然看了一部这样的烂片,
搞得跟三流三级片差不多。。。
除了女鬼长得楚楚可怜,
天哪~拍脑袋,不得不说这部烂片应该是《心中有鬼》加《胭脂扣》的综合降级版。。。。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二):我爱你,我恨你
佛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在这部电影中倒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有人看完《胭脂扣》再来看它,也许会受不了影片中对于世俗之情,男女爱欲的露骨刻画,但是你却不得不认同。
这世界上,有人会同时爱几个人,有人会对爱人一心一意,有人得不到爱情就会玉石俱焚,有人则会成全自己爱的人,你不知道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也许是好奇心,也许是好胜心,又或者是怜悯心。爱情开始的轻而易举,但是它却能叫人生死相依。不过也许,能让人生死相依的不止爱情,还有恨。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三):关于一场爱情的闹剧
三个人 能说爱哪个更深一点吗
如果能知道 也不用一起饮恨黄泉
一柄伞 能说与这个四眼仔没有缘分吗
……
不由得说
一个吻 生生的夺取她的心
一辈子 下辈子
知道黄泉
就这么在意着 心疼着
废话。
没办法
最后只怕还是三个人吧
都烙印在心上了
是留恋还是痛恨 不用猜忌
关于爱情的这场闹剧
我们始终爱着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四):儿时回忆,如今怀旧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了很多次,但都不完整。那时候总是看不懂,问阿公其实是什么意思,他们到底死了没。所以找陈果电影的时候找到这一部极度震惊。
“我一直都无爱过你,你走啦。”“但系我爱你。”这一句最心酸。甚而惨过女主角。现在再看一次的感觉,实在很怀旧的感觉。原来电台里的广告是这样播出来的。明宝的房子,广昌隆的布局,女主的着装。
陶君薇很漂亮,这个角色很讨喜。讲电台的声音很好听。可惜找不到她的现状。她低头的时候我会想起《倾城之恋》中“你是最喜欢低头的。”这句话被引用过很多次,但是放在她身上我觉得很合适。我喜欢她的扮相,喜欢她喜欢吴大维时候的娇俏,喜欢她无聊时候的飞拖鞋,喜欢她遇到男女亲热时难为情的样子。
但是那个妓女我也讨厌不起来。为着最后一句我爱你。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五):为什么不以身相许
水果陈的处女作。故事太像《胭脂扣》,又拍得匆忙,难怪这么默默无闻。不过结尾一枪爆穿三颗头的场面确实惊世骇俗、前所未见。
我一直盼望郑丹瑞和女鬼陶君薇能发生点爱情或者至少发生点关系,结果两个人纠缠来纠缠去最后还是没搞在一起。不过如果是王晶拍这个片子,陶君薇至少能顺理成章地向郑丹瑞以身相许三回,陈果错过实在是可惜。
机会一,陶问:“我是不是长得很丑呀?”又问:“如果你有个像我这样的太太,你会不会去追求第二个女人呀?”接着郑偷看陶被夜风掀起的裙底,陶猛转身,明知故问:“你看什么?”然后雷声震震,两个人一起在阳台上借雨水冲凉。
机会二,郑为救陶藏身的伞,痛失与女主播***的机会,陶于是愧疚地说:“我知道你今天晚上本来想……”郑反应激烈:“你当我是流氓吗?我是淫虫吗?我是色魔吗?”于是又黄了。
机会三,郑抚床大哭:“三十处男,第一次拍拖,衰了三十年!”这时陶刚借尸还魂,两个人正在暧昧中。陶说:“为什么我中意的不可以是你这种男人呢?”微羞转身,轻音乐起,光色转柔,镜头给她的身体一个曼妙轻柔的特写。接着蚊香烧着陶的裙角,郑忙帮她扑打,扑着扑着两个人就双手相握,四目相对。郑是一脸长达三十年的饥渴,而陶的眼神充满感恩。结果还是没戏,陶说了一句让郑崩溃的话:“我要回广昌隆,希望见他最后一面。”是夜,陶悄悄起身,就着月色观察熟睡的郑,并帮他擦汗,并伏下身去欲轻轻一吻,不料郑翻了个身,吻不着了。于是陶双眼含泪而去。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六):没想到我居然第一个评
入手一套陈果的作品集到现在才开始看,按照时间顺序先看广昌隆,看完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哥哥和梅艳芳的《胭脂扣》,都是那种没什么感觉的片子
大体搜索了一下,网上关于这部的评价也找不到多少,看样子大家的评价和WG都差不多,没什么感觉
把仅仅的一段找到的文字拿过来吧:
——《大闹广昌隆》,主题曲
1991年,陈果协助欧丁平拍摄的《何日君再来》因演员档期问题而停拍,电影公司让他利用该片的现成布景,执导《大闹广昌隆》。拍完之后,《大闹广昌隆》被放在仓底足足三年。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郑丹瑞乃当年“丽的呼声”街行情主持人,在一次意外中跌落海中,被一把偶然飘来的美丽雨伞救起……附在雨伞中的鬼魂陶君微现身,忆述当年广昌隆爱恨。原来,陶君微到香港接收广昌隆旅馆生意,巧遇浪子吴大维不能自拔,某夜,吴大维乘陶君微不在,与妓女往来,被返回来的陶君微撞破,撕扯扭打之中,陶君微被推下楼,死后鬼魂附于伞中。陶君微要求郑带她回去找她的负心的丈夫报仇。郑丹瑞在广播剧中讲述其坎坷遭遇,大受欢迎,获上司赞赏。郑丹瑞与陶君微人鬼之间由互相试探、关怀,变成知交,但一切又成为不可能……
《大闹广昌隆》并不是陈果最好的作品,但与其他作品相比,超现实、寓言化的影像空间给了陈果进行自我表白的机会,女鬼复仇的故事中自然包含了陈果的爱与恨,且片中不乏露骨的情色场面。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七):两个是缘,三个是孽——大闹广昌隆
很少看鬼片却极喜欢鬼故事,而看《大闹广昌隆》也不算专心,一边整理褪季的衣物,一边看。
故事里,3个人纠缠着不放,从活着争到死,死了还不放过,仍然要争下去。
2个女人谁都容不下对方,为了一个自己都明白自己是个坏男人的男人。
有必要吗?
男人是贱的,就是摆脱不了情欲的挑逗,就算不是那个妓女也会有其他的女人。
“你们闹够了没有,为什么总是要争,为什么不能一个做妻一个做妾,政府都批准了!……”男人是不是都那么想?
爱有多深,恨就会有多深。
女鬼说:“我为什么我钟意的男人不是你?”老实本分的男主角,傻傻的,不够帅,不懂得情趣——三十年的处男。很稀少吧!兴许博物馆才会钟意。
结局惨烈——妓女拿着2颗子弹,第一颗打死了男人,男人死前说对她说:“你走吧,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妓女凑近男人,凄凄的说:“可我爱你。”
第二颗穿过自己的脑袋,穿过男人的脑子,穿过女鬼的——
死了都要纠结,都要争。
若你是鬼,那我也陪着吧。
是爱?是债!
老尼说的是:“两个是缘,三个是孽。”——而人世间的情缘孽缘,又岂是说就说的清楚的。
还是聊斋好!
可能这是男人臆想的美好世界吧。
——Amanda 5月13日 于饭后小息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八):这是我听过最烂的理由
犹记得年幼读书时,身边有一个很要好的女朋友,因为接受了一个男孩的追求,过了几日,被男孩的女朋友找上门来,扇了她几个耳光,还说要约定一个时间跟她单打独斗。
朋友没有向男孩哭诉,还是独自英勇赴约,男孩知道这一切,却只是淡淡的对两个女孩说,你们慢慢打,我先去踢球。
于是当时尚且年幼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叫做女人愚蠢的嫉妒心和男人漠然的成就感。
所以当我看到电影里两个女人打得你死我活互相拉扯厮杀,而男人只是在她们身后插着腰叫喊着,“不要打!”,而后脸上露出胜利者的微笑之后。我忍不住背脊发凉。
正如男人所说,我喜欢看到女人争我。
正如男人所说,我是坏男人,坏男人你们都要?
正如男人所说,其实我爱你,只是不专一。
这是我听过最烂的理由。我愤然不已,又无话可说。因为人总是这样不知好歹。站在局外的时候忍不住掴醒别人,可是当站在局内的时候,明知道不值得还是忍不住跳进那个死局去。其实只是多么简单的道理,既然他爱的不止你一个,他爱的只是被人争被人抢的成就感,那就不叫爱,那叫幼稚。
那个女人像是飞蛾扑火般的扑上去,嘴角带着微笑的扣了扳机,似乎在说“我不管,我不管你爱不爱我,我不管你是不是爱别人,我只知道我爱你。爱你爱到杀死她,爱你爱到杀死你,爱你爱到杀死自己。”
那真的是爱?亦或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害怕不能占有、害怕赢不了对面那个人的好胜心?我心存疑惑。
两个人的是缘,三个人的是孽。而这冤孽都是自己召来的,与人无尤。一个人非要自己糟蹋自己,那叫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也唯有死得很难看。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九):其实我很爱你,只是不专一
片子里吴大维演的马光燊还想挽回方茵的回眸,情急以此解释,我听到突然有一点恍惚。一个流连妓女胯间的花花公子说出这样纨绔的借口,又显得有点无奈的悲凉。
故事其实就是胭脂扣的世俗版,有痴心不死的女鬼,有还阳的找寻,有一个善良单纯的小人物,但是陈果毕竟不是关锦鹏,少了斜倚雕花床的性质,有的只是乌烟瘴气的地下妓院,是活生生的肉欲和情焰。没有十二少的少年迤逦,变成了马光燊的薄情淡漠,也没有了如花的烟雨倦容,变成了方茵的刚烈哀愁,甚至连报社小职员也变成了电台的不得志DJ,陈果不用关锦鹏的浪漫情怀,而更勾写出一个尘嚣三尺的世俗社会。
说真的,比起烟云弥漫的气氛,我更爱这世俗。那些在爱恨无奈里翻滚的男女,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和需求,那些简单又功利的亲近或者梳理。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世俗尘世中的,即便感怀着十二少与如花的美眷和流年,谢幕之后,也还是要撩起围裙,走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当中去。
片子的最后,我以为比起胭脂扣显得反而敦实。一颗贯穿三人的子弹,把拉扯不清的感情,把人鬼殊途的距离,把观众愕然惊讶的表情,都定格在一起。在那一瞬间,我突然释怀了,就算取悦身体释放欲望的妓女,就次次花言巧语的马光燊,在倒下在地板上的时候,又有什么可恨的?陈果不是总会讲故事的导演,但是他足够聪明,他懂得怎样把我们带到一个心中不甘,却无人可恨的茫然之地。《去年烟花特别多》里竖起的中指,《香港制造》里绵延的墓碑,《榴莲飘飘》里滋味苦涩的榴莲。他把我们推到诡谲的哈哈镜前,让我们看到可笑又无奈的人本身,却又无法还击。
“两个是缘,三个是孽”,老尼姑给这个人鬼的故事定下了封棺的谶言,可是郑明宝在阳光闪耀中仿佛又看见三人同撑着一把伞远远走来,孽缘必然走向诀别。可是诀别之后又是什么,我们不怕前路,因为总还是相携而行。
“其实我很爱你,只是不专一”,这或者是一个蹩脚的借口,轰隆隆的现代社会不会相信这样孱弱的解释,但是我想,在人们还不那么相信钞票的时代,在人们还不那么虚荣的时代,在人们还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时代,在人们真正爱着别人而不是自己的时代,这句解释总应该换来一句淡淡地回答:
《大闹广昌隆》观后感(十):翻来覆去地抢一个男人,难道喜欢便是自虐吗
那个时代,还是个广播电台正红的时代,菜肉行情还需要电台广播报道,一大帮的市井小民叫一碗苦茶团坐在茶餐厅摇着蒲扇听电台故事,哼,《海枯石烂负心郎》,这名字也够世俗口味了。所谓的传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
很多人都评论这电影和《胭脂扣》一个路子,我看的时候到并没有想到,虽是同样的女鬼,同样的负心汉,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玩味的是,开始时,在洗澡的郑明宝是如何发现女鬼方茵的呢。电台在播放枯燥无味的新闻,她受不了这枯燥,换了电台,放了一首哀怨的【蔷薇之恋】,托着下巴细细欣赏。我不禁想笑,这女鬼死了还像人时一样单纯天真,她真的会去像负心汉报仇吗?
后面的情节,便借由电台广播故事来叙述这一段前尘往事。方茵纯粹,少女情怀尽显,用她的话来讲,她不了解这个男人,只因他神秘而被他吸引,只知他是个警察,会抓贼,吊儿郎当。她想进一步地了解这个男人,把这样的意愿告诉他时,这个男人却特意的在她面前与另外一个女人亲热。这负心汉够坦白,够不羁,他知自己是个坏男人,喜欢女人为他争风吃醋。人物定型至此,怕不是悲剧也难了,【这一段感情绝壁张小娴写的,太有她风格了】。写到此,又不得不说那个连名字都没有提的情妇了,他们成亲之时她用火烧了新娘头上的那把红伞,给了负心汉一脑勺啤酒瓶当作结婚礼物,落下狠话后又在转身之后痛身哭泣,这个人物形象至此也丰富起来,她也是真心爱着这负心汉,却只用身体让他留在她身边。
这电影有一个小时都在讲女鬼死之前的故事,死都死了,大家自然想知道这半小时究竟如何收尾。郑明宝帮她把还未腐烂的尸骨挖出让方茵附身去广昌隆见负心人最后一面(这里的鬼能做的还真多,可以不撑伞在太阳下晒,可以重回自己的肉身,剧情需要,也不纠结太多了)。
最后,方茵去见广昌隆,[冤有头,债有主],她本想杀了他,却被他一句【对不起】打动,又相信他是爱自己的,可自己已经死了,想与他一起殉情时,那情妇出现了,又是一番二女争一夫的景象,两人成缘,三人是孽,那一句【可是我爱你呀】,那一枪夺三命的结束,实在令人感觉凄婉。
写到最后却无话可说了,旁观者清,自不晓那风花雪月人生情事。
插一下: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女鬼附身后不告而别,郑明宝发现追门出去,斜坡上全是撑着黑伞在雨中行走的人,他一个人慌乱地走在人海中,眼波流转的样子。
我相信郑明宝是爱着方茵的,在最后他把骨灰倒进衣服口袋时,谁能不知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