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石榴的颜色》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石榴的颜色》影评10篇

2018-10-04 02: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石榴的颜色》影评10篇

  《石榴颜色》是一部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索菲柯·齐阿乌列里 / Melkon Aleksanyan / Vilen Galstyan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石榴的颜色》影评(一):伟大诗意

  虽然对亚美尼亚还有这位诗人都没有了解,不过电影所流露的诗意,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一种精神,我想说的是,即是这个世界不要一位诗人,也至少需要这种“诗意”,诗人、导演、音乐……正是这种精神的不同体现

  《石榴的颜色》影评(二):二维的电影

  看电影往往不是个消遣,在无所事事睡觉前看上几眼,感觉至少缺乏尊重。什么东西都拉上梦的解析也未免太老土了吧。

  在他的电影里人们都不说话,好象所有的都是无声的,都是聋子,哑巴。就像绘画一样,人们默默地相互注视着。在那些宗教浮雕中,圣母从来不和耶稣说话就像和天使们一样。他的电影更接近于绘画,他创造的是二维的世界,那看不到的第三维是靠心灵来传达的吧。

  《石榴的颜色》影评(三):影像

  苏联电影史拥有极为悠久的诗意传统,而两位同时代的集大成者―塔克夫斯基与帕拉杰诺夫却分别发展出了极端分裂的两种风格,与塔氏电影世界中蕴意神秘流动诗意相比,帕拉杰诺夫表现了他独具个人化的静止风格,无镜头运动、少对白平稳的构图、大胆先锋色彩与达达主义式物象的并置,宗教主题与诗性的杂合辉映,他试图将片段的诗意进行拼贴,运用象征与隐喻的方式来还原诗文本难以具体括写的广泛意涵.

  ……

  《石榴的颜色》影评(四):绝美的祭礼

  在诗人的梦境里,吟游是一种最诗意的常态。而《石榴的颜色》便是这样一场关于吟游的梦境。作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穷尽其身的诗电影杰作,本片无疑是前苏联光影圣殿中的一场绝美祭礼。在年幼懵懂的儿时梦境里,帕拉杰诺夫一次次将作为少年自己投掷进须臾的光影洪流,那一刻,少年附首贴耳,倾听大地诗句。时隔多年,他将诗人的时空与自己的梦境奇妙缔结,终于拍出这一部《石榴的颜色》。影片中,借助诗人之口,帕拉杰诺夫道出了艺术真谛: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是他的缪斯不死。

  《石榴的颜色》影评(五):这个电影very gay!

  very gay是一种赞美!从心底的赞美!老实说,如果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不能获得gay的青睐,那么他就可以收拾收拾行囊准备退休了。

  这部电影拍摄于1967年。在那个时代能拍出来如此惊艳的作品,真的是令人震惊。因为这部电影关于隐含的意味太深,如果不是对亚美利亚历史文化背景了解的话,很难理解它的意味。但单纯唯美主义的画面就已足够了!真的是大师的作品。

  顺便说一下,这个导演曾因为同性恋而被苏联当局在1948年判处5年徒刑,但关押3个月后就被释放了。

  《石榴的颜色》影评(六):瞎几把乱扯

  这就是电影语言小时候调皮的诗人有一个快乐童年神父给他文字书籍熏陶;各种家庭节日仪式让他感到欣喜好奇,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男孩纸。到了青年,他该结婚了,但是他却娶得是一个不爱他的女孩纸,然后他爹娘还去世了,不但如此,他妻子还弃他而去跟别的男淫跑了。他心灰意冷人生已无留恋,他干脆就出家了。在修道院里,他敬爱的主教也去世了。人到中年的他,继续在修道院里清心寡欲拒绝各种诱惑。最后在耄耋之年,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那和父母度过的欢乐的童年。到死的时候,他才放下他的妻子——他心爱的女人。她随他一起入土。

  老娘只能帮你们到这里。

  《石榴的颜色》影评(七):亚美尼亚式的“呼愁”与“规驯”

  #电影笔记#

  《石榴的颜色》是一部细思极恐的电影,它讲亚美尼亚的“呼愁”,民族式的悲壮无能为力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叙事推进全靠符号,若想理解须迈向诗的意境。导演帕拉杰诺夫是个意象选择天才,象征丰收的水果也用作杀戮,无论是残忍艳丽的石榴,还是有着宗教“圣血”意味的葡萄

  每一工种的人都在画面里各司其职,面无表情地劳作、纺织战争洗礼机械循环往复,却又是如此仪式化。他们像木偶吗?可是却没有提线,这才是最可怕地方——不需要任何压迫惩罚,人们都已经是乖乖自我规驯的个体。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安稳祥和吗,还是一种集体意识式的莫大悲哀

  《石榴的颜色》影评(八):有人说没有完全看懂,反正我是完全看不懂

  看的很郁闷,戈达尔,大卫林奇,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片算的上难以看懂了,但是大致也能知道看啥,但是这片到底看啥东西,非常的诡异

  内心戏!电影是用形象来表现的,最难表现的就是内心戏,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平庸类似戏剧的表现,用大段大段内心独白说明;一种就是类似这片的表达形式,完全抛弃了电影的手法。很多地方换场剪接的也很跳越,突然出现一人或者消失一个人,打光也很平,没有景深,大段大段定位演员面无表情,默片式样的字幕卡。

  难道是导演故意抛弃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来凸显绘画中构图和色彩的表现。

  --------------------------------------------------------------------

  反正看了很多其他人的评论发现,“诗”这个字,已经成为一些人,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万能字了。

  《石榴的颜色》影评(九):20110205

  情节推动用了两条线,明线的时间顺序使暗线存在用意变得晦昧,暗线从“水”到“火”最后来到“土”的变化很有古希腊哲学味道。水的特质是其自身的可塑性,它充斥了诗人的童年,导演费了很多笔墨描绘曝书、沐浴以及清洗毯子,流淌的水布满了画面。火的特质更多的是其对外部的影响,它在诗人成年之时来到影片。字幕明示的流俗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很容易使观影者忽略“你是火”这一画外音,笔者注意到电影进行到此时画面中方出现红色结合其游吟诗人的身份,导演要表达的是他在这一阶段的传道。最后一个“土”的环节是最难理解的,对应在流俗时间观上是诗人的老年。年老的诗人时时回忆起童年往事,此时非常有意思的一幕是石榴被碾出了红色的汁水,红色的汁水流淌着渗入了土地同时电影进行到诗人的老年之后开始出现大片黑色,笔者遂推断暗线的最后一环是“土”。“石榴的颜色”暗含的意义是诗人童年“水的特质”与成年“火的特质”在老年合二为一并且融入到“土的特质”中去,从时间观上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经历了“水”的童年、“火”的中年后来到“土”的老年并且迎来死亡,这里倒又有了宗教里“一体意识”的味道。

  《石榴的颜色》影评(十):终于见识到闷片了

  比戈达尔《中国姑娘》更闷

  就是《石榴的颜色》,绝对是睡前的催眠片。

  前几天每天凌晨睡前读一本催眠的书,作者把苏联5,60年代导演人才辈出的分成莫斯

  科派和南方派,然后把Sergei Parajanov和老塔并列,打压倒雁南飞,士兵之歌这类的。

  于是觉得有兴趣了,到硬盘翻翻还真翻出来他的石榴的颜色。

  然后看睡掉了,太符号化太宗教了。虽然有些局部挺有意思的。

  ergei比老塔惨的是他在政治风向一变得时候就被当局监禁了5年,其中一向莫须有罪名

  是同性恋。很搞。不过也难怪,他的片子被当局看来太邪教了,老塔至少还有个Ivan's

  childhood挡箭牌。

  片子的最后还是他的一个访谈录。。看上去像是解冻后西方记者搞得。

  他一上来就是宣称导演是天生的,后天训练都没用的。

  讲了一些基辅工作室(南方派)还有莫斯科电影学院事情,不得不感叹只有计划经济

  才能

  搞出这样的导演来。

  最后他还不忘大骂那些苏联主旋律电影,大老头了还挺粪青的。

  总结:访谈比电影好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