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四十一》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四十一》的影评10篇

2018-10-05 01:3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四十一》的影评10篇

  《第四十一》是一部由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 / 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 / 尼古拉·克留奇科夫主演的一部战争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十一》影评(一):丘赫莱伊的人文主义

  这样的故事是很适合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确实,我也想到了今天的《色 戒》,也许面对的是性质相似选择题,但是,这并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人选A 有的人选B 选c 选d 原因只在于,自己内心中,天平倾斜向哪一端

  《第四十一》影评(二):人性的张扬

  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多次谈到《第四十一》这部片子——邱岳峰配音;饰演牛虻的演员主演的本片……。因此,淘来。

  邱岳峰的配音,演员的表演当然是出色的。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又一次对俄罗斯人那种不管是在什么制度下,渗透骨髓中的人文文化肃然起敬

  影片以俄国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位红军战士与白匪军官之间发生的一段经历恋情。女战士在信仰情感矛盾中,做出痛苦抉择,亲手开枪打死了她深爱着的军官。全片没有生硬说教,却充盈着令人敬佩的对人性的张扬。影片获得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可谓当之无愧

  《第四十一》影评(三):五十年前的"色,戒"

  说这部影片是五十年前的"色,戒",大家千万别激动。我指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那让无数人好奇十分钟。结局不同的,红军女战士最后开枪打死了情人。不过我个人以为她开枪,是因为情人向前来营救他的白军帆船狂奔过去,她在害怕失去他恐惧中开的枪。如果那个蓝眼睛拿个大钻戒含情脉脉的看着她,这枪是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当姑娘搂着中弹身亡的情人,叫着蓝眼睛蓝眼睛的时候,影片居然就完了。我还以为会安排红军及时杀到,大退白军,姑娘从悲痛中挺起胸脯,重新投入到战争中去呢。不由得对导演竖起了大拇指。再一看,是1957年的片子,居然还翻译过来了,奇迹啊奇迹。不知公演没有。

  有一个场景,是姑娘和情人在海滩上因政见不同的争论。情人说他厌倦战争,“俄国有俄国的主义,德国有德国的主义,跟我有什么关系!”是自由主义精神先驱。这样的小伙儿,我也爱!

  《第四十一》影评(四):影片的结尾想说明什么?

  一个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和由她看管的白军军官被狂风暴雨刮到一个荒岛上。玛柳特卡英勇坚强,无限忠于革命;她第一眼看到那军官,就迷上了他的蓝眼睛。那军官大学生出身,有风度,有气质,忠于自己所属阶级阵营,对战争已经厌恶,在挨了玛柳特卡的耳光后,也作过反思,承认可能自己错了。这样两个人,当他们单独身孤岛上,生存的希望只有靠渔民或自己的部队到岛上来,他们相爱了,相依为命;他们为各自的事业也争吵,甚至翻脸。所有这一切都很自然,而电影前面三分之二就是为此做足了铺垫。当最后,那男的看到小船上来的是自己的人,不顾玛柳特卡还在身边,急不可待奔向小船,而玛柳特卡朝他开了枪,也完全顺理顺章,合乎逻辑;但再后,那男的倒在水里,玛柳特卡奔过去,抱起他,痛哭狂呼“兰眼睛”,是否有点画蛇添足了?影片为什么就不能安排玛柳特卡开枪后又和船上的白军枪战而死在白军的乱枪之下呢?这合逻辑,而让想象空间留给观者。(小说)影片这样安排,必有他的用意,是想说明人的共性,无论再坚强的人也有他的软弱之处?

  《第四十一》影评(五):向《第四十一》致敬

  小说N久前看过,记得是篇幅较小的个东西,所以故事极简单:内战时,红军女战士爱上了俘虏的白匪军官,双双坠入爱河。但最后白匪欲逃跑时,女战士依然一枪结束生命

  记忆中《第四十一》在中国曾经是被批判作品,原因不言而喻。现在看来当然是可笑的——依照目前的惯例,新编的或重拍的“红色经典”(姑且命名为“伪红色经典”)中,不这样写倒是奇怪的。

  但这一切出现在1958年的中国,真是振聋发聩先知先觉。虽然只是一部翻译片,依然要向翻译团队勇气致敬。

  不妨站在那个时代考虑一下:我觉得可以如此诠释:女主人公行为说明其最终站稳了阶级立场。这种辩解蛮有趣,是否当年影片得以通过正是由于这样的解读呢?但原片中导演多半不是这个意思,至少对这种立场有怀疑。影片结尾,女战士抱着男友尸体痛不欲生,大声地喊“我亲爱的蓝眼睛”;同时,大海在咆哮翻腾,一片肃杀景象。这怎么看也不象是歌颂女战士的大义凛然,倒象是一种控诉。

  任何文艺作品的终极目的都是描写“人性”,而此“人性”是共通的,并没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分。那么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是否有权利指责这样看似违反人性的故事是虚构的呢?

  任何一部作品总要放到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去讨论。退一步说,那个女战士举枪的一瞬间绝对是一种战士的本能,一个优秀狙击手下意识。一段实实在在的爱情就这么被虚幻的主义瞬间葬送了。真悲剧。恰恰是看似荒唐的结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真实荒谬

  目前看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作品,当时却因其令人震惊强烈的反主流意识而成为一个令所有人错愕的文化符号,她自然凝聚为一个台风眼,引起狂风暴雨,而我相信,在这场风暴的背后,在每一个当时的观众的内心深处,都会开启一扇隐秘的门,一个扪心自问的人性的问题在那里悄悄盘旋郁结着,可能当时,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或不敢)有明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这部电影,却成为一个坚冰下温暖种子,孕育着的东西总会爆炸开来,炸毁那坚冰。

  如此看来,说《第四十一》是那个时代最独特,最具深刻意义的一部电影,亦不为过。

  《第四十一》影评(六):和阶级立场相关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大家谈论来讨论去都是阶级立场和爱情冲突,不是说玛柳特卡打死情人放弃爱情坚守革命立场,不是说什么违背人性。我倒觉得玛柳特卡打死情人正是她的爱情得以存活的前提

  玛柳特卡是渔家女,很小就义无反顾参加了革命,奥特罗克是贵族(有些同志注意,别资产阶级了,这是内战,是红军和白军之间的战斗。白军(俄语:Белая армия),苏联建国初期1918年-1920年间的俄国内战中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主义者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与红军对立。)他们原本不可能有交集,就算相遇,也不可能相爱,如果不是战争。阶级的存在不是不提可以当它不存在的,身为贵族的奥特罗克原本不可能认识,更不可能了解玛柳特卡的内心从而爱上她。爱情应该是平等的,但农奴制下,他们原就不平等,是玛柳特卡的反抗精神让她加入了红军,在战争中赢得了和奥特罗克平等的地位,这是他们后来的爱情种子得以萌发的前提条件。当然到了荒岛,暂时脱离开人类社会给了爱情的种子得以开花的条件,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花注定没有结果。不是说什么阶级观念影响,而是确确实实的阶级鸿沟拦在他们之间。他们的爱情无法结果,和战争革命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如果玛柳特卡不是坚持她的革命信念,他们的爱情无法产生和维持。玛柳特卡最后开枪打死奥特罗克,维护的不仅仅是革命信仰,更是她的建立在平等基础超越阶级观念的爱情。

  玛柳特卡的灵魂是反抗的坚持平等的灵魂,信仰和灵魂是一体的,不可能背叛信仰而不背叛灵魂。她打死白军军官,因为她的爱情原本就超越了阶级,只有在脱离社会的荒岛上才能片刻存活,不管她开不开枪,重回人类社会的那一刻,她的爱情注定会消亡。她没有放弃爱情,恰恰是英俊博学但有几分懦弱的白军军官先放弃了他们的爱情,他不喜欢战争,他只想回到他的小天地里,他不会为了玛柳特卡改变,所以当他欣喜若狂奔向白军的船时,他已经把玛柳特卡抛在身后了,实际上,他没想过,也不去想白军会怎样对待杀死40个敌人的神枪手战士,是什么让他重新想到玛柳特卡,是那一枪。玛柳特卡用杀死他的方法,最后保留住了他的爱。

  《第四十一》影评(七):看“人性”三部曲之一《第四十一》短感

  画面构图极美,运动镜头少。

  强健英勇的女战士,出身贫寒,会照顾人,被男人的美和学识所吸引,但也坚定追求真理,徘徊在女人和革命战士的角色之中;高贵英俊的中尉,有学识,有吸引女人的气质,爱女人的坚强善良无奈战场渴望安宁幸福的生活

  影片利用蒙太奇手法,大海波涛汹涌代表男人病情严重头脑不清,海潮轻拍沙岸表示在女人精心照顾下男人渐渐平静好转,爱情开始时大海温柔摇荡配上浪漫音乐,仔细听那和着涛声的哼唱却也悲哀暗示着由于阶级不同思想不同两人最终无法幸福美满在一起的结局。最后关头,女人望着男人跑向船的背影,阶级思想冲向脑顶,女人瞬间化为革命战士,忘掉男人是她爱人身份,将这个白党一枪毙命。男人悲伤回眸才让她猛然醒悟,哭泣着拥抱着她的爱人,呼喊离去她的蓝眼睛......

  红军和白党,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集体,我并没有看出哪方正义哪方邪恶。红军为了自己存活,为了革命要抢哈萨克人的生活支柱骆驼,白党为了搜人烧毁人的帐篷,开枪逼问

  其实女战士和中尉都是向往和平的,最终理想一样的。但由于女战士过去受尽欺辱,因此坚定地要打了胜仗,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才肯享乐,鄙视中尉的独自享乐,将这种思想视为白党阶级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中尉过去生活幸福,他被莫名卷入战争,他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不知道战争是为了什么,他现在只想回到过去的状态。因此痛恶女人想继续斗争的想法

  战争是可耻的,并没有为正义而战之说,因为引发战争的根源就是罪恶的,罪恶种子开出悲剧之花。个人的力量渺小的,我做不到拯救他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向上帝发誓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力。不播下罪恶之种。

  愿来世你们能在和平的世界里相爱。

  《第四十一》影评(八):雪国的蓝眼睛--那些俄罗斯的男演员

  如何形容斯特里仁诺夫的气质呢/

  第四十一,牛虻,沃尔康斯基公爵,赫尔曼,,,

  白军军官,浪漫的革命家,十二月党人,普希金笔下漂亮魔鬼,他扮演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男人。

  当代世界真正具有贵族气质的男演员只有两个。

  一个是英国的理查德张伯仑,荆棘鸟中的英俊的神甫,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王子,铁面人中的路易十四,还有拜仑和柴可夫斯基。

  另外一个就是俄罗斯的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

  也许有人不服气会例举出一大堆有着漂亮脸蛋挺拔身材帅哥来,比如裘得洛,丹尼尔戴刘易斯,和几个英国演员,甚至还有美国男明星

  英国演员身上或许还残存了点老旧的贵族气质,可是谈到美国的男演员,真的是缺少那种旧大陆气质,那种老练深沉举手投足中无意流露的古典美。或许他们拥有罗马式的雄健,但是绝对没有希腊式的优雅

  除了斯特里仁诺夫,苏联其他的男演员也是难以令人忘怀的。

  其中,有一个长着一头浓密的浅色卷发,潇洒无比的演员,就是合法婚姻和德黑兰43年的男主角,伊戈尔科斯特列夫斯基,至今为止,我没有在任何的网站上看到关于他的资料,我可以宣称他是我所见过的唯一可以用迷人形容的男人。在那部使其成名的幸福迷人星辰中,他扮演的安年科夫伯爵绝对可以迷倒任何一个女人,那不经意中带出的洒脱豪放中蕴涵的温柔,对于爱情与革命的狂热坚贞,完全是一个浪漫的骑士。假如世界上 真的有一种人们所说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人,那就是他。

  每一部苏联电影都曾经给我带来巨大享受,那些已经随着苏联的消逝而被遗忘的男演员们,一直是我心目最高贵最不可替代的美好的形象,他们身上那种只有伟大民族才具有的热情大气冰雪一样纯净面庞修长竣逸的身型,承袭自希腊精神的风雅混合了游牧民族的豪放。无论就形象还是表演技巧都在美国演员之上,只是时代的错误使他们的才华和美丽被埋没和遗忘。

  我素来不喜欢美丽一词来形容男人,我总觉得这太过阴柔和女性化,可是我愿意把美丽献给这些曾经是阿波罗一样光彩照人的俄罗斯男人,伟大的艺术家

  我相信这美丽来自灵魂,来自一个追求精神的伟大与灵魂纯洁的民族,虽然目前俄罗斯的电影衰落了,但是我相信,这个伟大的曾经为世界探索真理的民族必将复兴,那些照亮了黑夜的幸福迷人的星辰还将升起,相信吧!

  你们还好吗,蓝眼睛?

  你照亮了我的世界,

  我爱你,蓝眼睛,

  你驾着红帆破浪而来,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爱情。

  当你这样温存而快乐的注视着我的眼睛,

  而我这样平静的

  把你长长的睫毛亲吻。--屠格涅夫

  《第四十一》影评(九):《第四十一》

  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怀疑影片到底是歌颂革命战士还是要嘲讽他们。白费军官的帅气与才气,也实在令人感叹为什么当年俄国落到苏共的手中,并且把一个伟大的民族压迫了九十余年。

  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类似,影片中出现了不少我们熟悉的情节。比如革命战士与普通民众的打交道:先是和哈萨克斯坦人“借”骆驼,尔后是在少数民族的村庄驻扎。无一不表现出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特点。还有意给了少数民族儿童和战士亲昵的镜头。还比如革命战士在没有粮食没有水的情况下决定横渡沙漠,还比如老班长舍不得兄弟情谊,给了犯错的同志一次改正的机会,那个同志哭的几乎是颤抖了。

  其实,比起我们国家拍摄的主旋律电影,该片的歌颂手段还是显得有些保守和拘谨。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体现出革命战士的神机妙算。当然这也许和导演的意图息息相关。

  整体的情节还是相当奇怪,白匪军官身上巨大的使命没有交代、老班长最后有没有和女主角汇合也没有交代。因此影片被硬生生割裂为两半,因为前面一条线索被中断了。我谨慎怀疑这部片子被阉割过,这是相当有可能的。

  既然是一女一男相互独处,我其实就一直期待两人到底会不会做爱。影片果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的发展。当然,也是因为玛柳卡被塑造成一个傻姑娘的形象:从农村来,没啥文化,只会瞎激动,脾气还挺大,不过心地善良。影片从玛柳卡在火边裸身取暖开始,逐渐发展两人的感情,最后在鲁宾逊的故事中,女主角终于酥软了。若是放在中国同时期电影中,岂可想象!

  我谨慎怀疑导演是俄国的资产阶级,他借中尉的口中说出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还特别不容易驳倒。更要命的是,中尉的话往往伴随着迷人的魅力,带有浓浓的诗情。如果不涉及政治,玛柳卡就沉醉其中。但是一旦涉及政治方面,这样自由的表态又使得她极力反感。这也就是本片最大的冲突。

  这样的片子,无疑超出中国影片一大截。何况,电影的拍摄手法也是十分的具有艺术性。大部分的时间,镜头里几乎没有光线,只留了微微的灯光,露出人的眼睛,来描写人内心的变化。影片甚至一开始都没有给人的头部打光,全都是阴暗的一片。看得着实郁闷,几乎要变成广播剧了。

  无尽的沙漠、翻滚的海水一直充当着第二声部,限于拍摄条件导演似乎只能这样处理了。但这样一个故事带给人的感受,无疑也是如此的象征。布尔什维克真是跨过沙漠也要把足迹踏遍四处,小资产阶级的感情只能留存于大海隔绝的社会之外。

  白费军官注定是没有出路的。他所代表的这个即将被删除的旧时代的一切,是到底怎也消亡?是爱情还是意识形态最后胜出?作者将答案赋予了人性最真实的反应。是的,女主角还是杀了中尉,但杀了之后又立马反悔。没有任何文化沉淀传统浸染的农村姑娘,幸好还保留了这一丝人性,使得她曾用力爱过,使得她如此心痛。枪杀了中尉,也意外地表明了她曾想努力忘记的小岛上发生的事情,已经客观的不存在了。她唯一能使自己继续向前的,就是巩固心中的共产主义情怀,她会继续写诗讴歌战争和人民吗?她会继续杀死第四十二个人吗?她将会变成我们熟悉的哪个文学形象?

  茫茫的大海会吞噬一切。

  《第四十一》影评(十):女战士的爱情

  女战士抓了一名俘虏。

  这是一名特殊的俘虏。

  是女战士作为神枪手唯一没有射中的敌人。

  这唯一,注定是有故事的。

  他是多么特殊啊~不仅因为他有如神的护佑,逃过了女神枪手的射击,也不仅以为他是一个重要的白军军官,还因为他是个帅气的男人。

  女战士才不管呢,“管他沙漠不沙漠,栓住没错。”她把军官像骡子一样牵起来,丝毫不理会他的眼睛是否很迷人。

  孤男寡女,漂流到孤岛上,本来应该是个很浪漫的故事。可是无论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的苏联,都逃脱不了张翠山和殷素素式的悲剧。

  那个帅气的家伙会讲好听的故事,有迷人的蓝色眼睛。

  “快脱!你倒是快点儿脱呀!”坚强的女战士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习惯男性化的温柔,只能在坚硬地语气中透露出战士式的温柔。“长得像个大姑娘还这么孩子气。”批评他挤眉弄眼献媚的哈萨克姑娘的醋话怎么听都像是对自己的评价。愿意为他穿上裙子,愿意为他煲汤熬鱼,愿意为他提起一切行李,让他包着头巾像个女人一样跟在自己身后。只因为她爱他。这是她能给的全部。

  一个羞涩的女孩儿,情窦初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只好用帮他提东西力气,用自己写诗的纸片给他卷烟的尊严。你明白吗?你只是把我当成一个比保姆还周到的农家妹吗?

  宁愿爱的没有尊严,但是心中的信仰不能动摇。这是最后的底线。

  宁愿因为这个放弃自己深爱的男人。放弃让一个战士失魂放下骄傲惊呼“我的妈呀,你的眼睛真的蓝的跟海水一样”的男人。

  不是因为他没有房子没有车,不是因为他不愿意为她花钱。

  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这样,她才高兴不起来。

  这是梦想家的固执与可爱,几个现代人能明白?

  瞄准,“碰”!

  爱情在两个阶级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她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却背叛了自己的灵魂。

  他,是第四十一个,而她,在枪响的一刹那,成为第四十二个。

  宁愿自己承受痛苦,默默哭泣,也不能破坏自己的信仰与梦想。

  爱情和尊严的较量,她已经输了,但是信仰,永远是不能输的。

  他说:“愚蠢。”

  他没说错。

  红军参谋长是个“哎呀,你这个笨脑袋,我是为了革命借用你的骆驼”的傻气老头儿。

  但是他们有比谁都要坚定的梦想。布尔什维克。与,苏维埃。

  他们是农民,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比天大的信仰,有让世界农民兄弟得到解放的心愿。抛开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一个完美到天真的梦想,坚定的可以放弃爱情,正是因为这样的梦想,世界才如此美好,我们才能在疯狂的间隙,有一丝喘息的空间,去觉得,生活真好。

  50年代的苏联电影,渗透着话剧般的做作和傻气,但是里面却有一种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信仰的力量。这是现代社会久违的梦想主义,抛弃金钱与地位,只对梦想负责的决绝。令人感动。我也愿意把它看成一部女性主义作品。那个女战士是故事的叙述主体。她像男人一样神勇,而她的男人,却像个女人一样,包着头巾,脆弱多病。

  她像男人一样坚强,但是也有女性柔情的一面。

  面对最后的选择,她选择射击,选择梦想,放弃爱情。这是通常男人的豪迈。属于一个女人的时候,多么悲情。男人又怎能理解她究竟有多么悲痛。她脆弱的肩膀扛起男人的行李,却扛不起梦想与爱情的平衡点。女人要负担梦想,总是比男人辛苦。

  男人可能还会不屑的说:让你们在家带带孩子烧烧饭不愿意吧?吃苦头了吧?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一个女人的英雄主义?燕雀有福,鸿鹄有志。

  但是,还是要告诉男人,你们能做的我们也能做,你们为之奋斗的我们也为之奋斗,你们可以放弃的我们也可以。不管代价有多大,就算比你们还要辛苦,输了一切,我们赢得了女性的尊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