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方》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南方》经典影评集

2018-10-06 01:1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方》经典影评集

  《南方》是一部由费尔南多·索拉纳斯执导,苏苏·佩科拉罗 / 米格尔·安吉尔·索拉 / Philippe Léotar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影评(一):tango

  以前错过了d5,这次自然不能放过,piazzolla和solannas,超级华丽,其实还是先喜欢piazzolla再关注solannas的,手风琴演绎的tango正映合了阿根廷的民族精神,浪漫中混杂彪悍,基调却是灰色.

  电影游走在生与死,回忆现实,各个角色跳跃,融合天衣无缝.

  性命攸关,不过是美酒浅笑,无法选择历史,就努力选择快乐

  南方是自由,更是希望.

  《南方》影评(二):当权者是虚伪的,异议者是虚伪的,只有爱情真实的(剧透)

  军政府镇压社会主义分子,大搞文字狱,人人自危,活在恐惧之中的情侣一个身陷囹圄女方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女人啊女人,狭窄的阴户只是哄骗男人的小把戏,她可以和一个瘸子做爱,也可以把夜晚的一团烟雾收藏手心里度过余生,我的意思是,只要她们不是一个人就好,其他的并不重要

  真正明白的人就看得出革命混乱野心家们隐居了,赤诚单纯的人进行孱弱的狂欢,正如影片老人结巴演讲煽动了一群人,骨肉皮上一秒可能摇滚乐手做爱,下一秒也成了革命者。政府所禁锢的,我认为相当一部分都是正确的,这些思想成果试验品这时正在亚洲某些国家发挥着它令人瞠目结舌的“能量”。后来军政府垮台,阿根廷进入一个相对光明时期经济又成了诟病

  恋人在片尾重聚了,镜子里两张脸地重合消解了革命的癫狂,消解了背叛仇恨主角作为一个单独的人在影片中有了个圆满的完结。

  《南方》影评(三):南方之南

  以前不明白她为什么喜欢听《南山南》这首歌,索拉纳斯的《南方》无疑是比南山更南的地方了。是什么地方存放着一个男人所有的秘密?敲窗而进的家门之外,成长嬉戏街道之上,分别远走的月台之旁,畅谈酒叙的小桌之内,……亦或初恋幻化的憾地或是信仰构筑的圣地。五年的囚禁使弗洛雷阿尔远离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五年的时空错位,五年的担惊受怕,五年的漫漫长夜,五年的波涛汹涌,即将回家的最后一夜,他将想些什么,梦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唱些什么……“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索拉纳斯用巧妙结构带领着我们听着探戈畅游这个男人内心深处的每一个地方,死而复生的导游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案发现场,窗内镜中的妻子解释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误会,疾驰的摩托是他的慌张担忧,凝视的眼神是他的向往嫉妒,狂舞的纸张是他的寂寞惆怅精准子弹是他的愤怒与呐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处于感情和政治双层漩涡人才拥有更加难以理解复杂,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懂他的歌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情感,恰恰在入口处歧义百出,然而导演索拉纳斯竟然敢在同一个事件主题上拍了两部如此不同的影片,即使我从立场讲多有疑虑,但结构主义大师使得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深受教益。

  《南方》影评(四):无穷的远方

  清冷冷的光,亦浓亦淡的雾,深夜,一曲渐渐清晰的《南方》,带出了1983年的阿根廷……

  因言获罪的弗洛雷阿尔在被关押五年后,自由了。迎接他的是深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若隐若现,亦幻亦真的五年往事

  引领他的是五年前就已经死去的朋友,在军政府独裁下,莫名其妙的被枪杀街头,今夜,他乘着马车而来,为弗洛雷阿尔找寻那缺席的五年记忆

  街头游行的青年人,抛洒传单孩子们,被命令裸体趴在墙上的一具具身体,骑着摩托突然冲入的朋友,等着丈夫归来的妻子,……,飘进飘出的有浓雾,还有戈耶内切带来的一曲Tango——《南方》……,就像博尔赫斯的叙述,有神秘,有清静,有无穷的远方。

  印象最深的,是老人拿着一杆老枪,躲在桌子后,大声的命令着自己老伴躲到卧室里去,他则随时等着迎战冲进屋子里的敌人,……,躲在屋里的老伴却端出两杯清酒,两人优雅的碰杯,她靠在他的肩上,他端起枪,……

  天渐渐亮了,梦该醒了,弗洛雷阿尔也要跟五年前死去的朋友道别,终于,他选择回到现实,回到身边的妻子。

  渐渐清亮起来的街上,不再有午夜的蠢蠢欲动、不可预测,一切变得有迹可寻,又回到那令人熟悉模样。。。

  军政府的独裁倒台20多年了,现在的阿根廷,还好吗?也许要自己去看看,才有回答

  《南方》影评(五):美丽南方,一曲悲凉

  湿漉漉的水珠悬挂在芒果树上,那凝结的形态像一个个纠缠在南方的欲望。那首来自阿根廷的探戈老歌《南方》,正在一条沧桑颤抖的嗓子里传出来,一群手持乐器的人在蓝色灯光下伴奏,好似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一幅活体油画

  南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由来已久苍凉的现代神话草原上呼啸而过,直接侵袭了许久不曾清扫的街道。那些人在街上跳舞,他们和失踪跳舞,他们和独裁统治阴影跳舞,他们要在黎明到来之前赶回自己栖息的城堡,他们的孤独转化成为顶着露珠与霜气的三叶草。这不是博尔赫斯的阿根廷,也不是卡斯特罗曾经的阿根廷,更不是贝隆夫人风姿覆盖过的阿根廷,这是暗杀与监禁携手扼杀自由的时段。布谷鸟在房檐上唱出一曲关于飞翔的颂歌,直接惊醒了旗杆上打着瞌睡的夜鸟。

  阿根廷的南方是怎样?这个香肠一样悬挂在海岸线上的国家,在几十年间唱戏一般更换着自己的主角。穿越峡谷微风带来刺鼻的血腥气,就这样我端详着生命残骸屏幕里默默的燃烧。革瓦拉漫游美洲的日子过去了,革命的戏剧落下了帷幕。一些小丑翻着跟头重新登上了装修一新的舞台,他们为那些逝去的冤魂喝彩,快乐得好象中了头等的彩票。他们对每一个寻找自我的人发出冷笑,让脂粉顺着廉价五官向着心脏太阳奔跑……

  美丽的南方,这个词汇里攒集着疯狂味道;我看到那个女人悲伤泪水,熟肉一般的欲望也无法消磨她等待困惑。如果期待让人苍老,那就让心碎的人在这个夜晚无声无息的睡去。也许那个路边奔跑的孩子无意中拧开收音机,听见那个老人在歌唱阿根廷的南方,子弹和暴力横飞的夜里,有多少个扭曲在一起的身体被迫分离?我坐在椅子上摇晃着身体,看着面前的墙壁,正在慢慢卷曲,呈现出一张遗忘多年的面孔,正在对着整个世界的皱摺凝视。妇科医院产生新生温柔粗暴,我在墙壁的对面行走,丈量着自己的脚步,打开灵魂的曲尺。让那歌声在记忆里回荡,所有的书都在阅读过程中死去,跟一段段美好的爱情相似

  美丽南方,一曲悲凉。下过了雨,我说:“天气很凉,我很好”。

  《南方》影评(六):南方

  南方,是一个让我充满无尽幻想词语。我的南方是潮湿水汽温润少年;而阿根廷的南方是寒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在索拉纳斯那里它成了“生存的希望”。

  《南方》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夫妻之爱,国家之爱。它通过Floreal的旅程回溯了1976-1983年那段最长也最残酷的军政府统治时期的阿根廷(已有太多关于阿根廷的电影表现过这段历史,这是这个国家永远的痛)。从Goyeneche(剧中的Amado)探戈的歌声中就可以感到索拉纳斯是饱含着怎样的深情诉说他的国家。虽然在形式甚至主题上他让我感觉到重复,但就凭着这份真诚,我还是愿意给它打上四星。

  《南方》是对剧中被称为"la mesa de los sueños"(梦想圆桌骑士)的那群阿根廷人的追忆。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为实现南方人民自由的乌托邦而献身。我忘不了Emilio的妻子,这个头发花白却仍显干练的老人,在政府军狂暴地敲门时表现出的从容。她对正筑起最后一道抵抗防线”(只是一张柜台)让她离开的Emilio说:“你留我一个人做什么,都40年了。”我鼻子一酸。她转身进屋倒了两杯酒,一杯递给他。

  《南方》是梦想的梦想(el sueño de los sueños),索拉纳斯说“我真希望能一直做下去(这个梦)”。学政治学的朋友曾用但丁的话对我说:到这里来的人,请把希望放下。但是索拉纳斯却把希望拾起了,《南方》最终是生活对死亡的胜利,是爱情对怨恨的胜利,是自由对压迫的胜利,是希望对恐惧的胜利。

  从《南方》里可以看到索拉纳斯日后影片的踪迹。他说:“《南方》是对所有懂得说‘不’的人的致敬。那些维护尊严,对这个国家的不公、压迫、投降说不的人。”在《云》里,演化成了那首叫"digan no"(说不)的歌。Floreal在Emilio的一间屋子里问他那些印着硕大的SUR的书是关于什么的,后者答"Memoria del saqueo"(掠夺的记忆),2004年,同名纪录片出来了。《南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阿根廷人文化身份的一种确认,只不过到了《旅行》里换成了整个拉丁美洲人。

  当蓝白的旗帜飘荡在清冷的街头,Goyeneche的歌声又一次响起,我忍不住一起哼道“Te quiero, sur”。是的,Te quiero, sur.

  《南方》影评(七):索拉纳斯:踩在现实的泥桨里放着幻想的风筝

  初燃阿根廷情怀是在5年前,并在那个让人伤感的盛夏世界杯前,独立策划了一个阿根廷电影周、制作了一本30页的小册子。足球、探戈、南方的尽头是它诱惑我的元素,而这个情怀也来自更早前某些地方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叫《旅行》的电影,我找到正版VCD,一遍遍看着这个穿越美洲大陆地理、历史以及心灵的电影,绘下主人公马丁.卢卡独自上路的线路图,并深信纬度上的纵向旅行比经度上的跨越要灿烂得多,自然风貌变化剧烈会让人在浮想联翩中进入一种魔幻现实。同时,旅行的导演索拉纳斯的名字,也因他那对现实不满诉求的魔幻表达,而铭刻在我心上。从此,从《旅行》到《云》再到《社会性屠杀》,我跟随着DVD,跟着这个总是对他的祖国充满忧心和不满的愤老开始影像之旅,今天,他的另两部力作《南方》和《加德尔的逃亡》也出现了。

  运用幻想做现实电影

  人们一刀切,沿着卢米埃尔和梅里埃两个始祖康庄大道,从功能性上把电影分为写实和表现两类。于是,我们从已知拉美文学具有“魔幻现实主义”传统的这个概念出发,先入为主的把索拉纳斯的《旅行》和《云》对应上去,倾斜的最南端城市乌斯怀亚、拍卖巴塔哥尼亚土地给英国、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了威尼斯、街上的行人永远倒着走、大雨不停乌云不散、以吨计的外债、屈膝的蛤蟆总统为美国主子跪打网球,这些景象不都像极了《百年孤独》里飞起来的阿玛塔以及那火车掠过后突然消失了的整村人口,它们是魔幻的。但等等,为什么在《社会性屠杀》里,首都近郊真的是座水城、做秀明星总统梅内姆真的必恭必敬地与老布什对搓网球、“阿根廷石化”真的卖给了私人、包括导演在内的“人民”真的不能从银行提钱出来了,国家破产了,这好像不是魔幻了。通过看《社会性屠杀》,差不多能明白了《旅行》和《云》的灵感来源,那根本需要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只需基于现实,让人物再戏剧化一点,让外债数以公斤度量,让洪水来得再猛烈些,那么,这一切就可以称作“幻想现实主义”了。

  于是,在我看来,电影应该是综合现实与幻想的艺术,索拉纳斯是位放风筝的导演,他脚踏着不甚舒服的现实土壤,放着那个叫幻想的风筝,时刻保证着这细线不会断开,不让幻想去恣意驰骋,稍稍一用力拉扯,幻想还是砸回到现实的泥桨里。索拉纳斯从不排斥,甚至偏爱使用老式好莱坞的梦幻置景,街道上、酒馆前、剧场里弥漫着烟雾,把观众一下子拉回好莱坞黄金时代,正襟危坐地等待一场华丽的歌舞,同时飘落下来的纸屑又让人恍入博卡糖果球场白色点缀夜色下,深蓝的追光灯尾随而至,随时都可以起舞了。

  电影《南方》里,我们可以发现描摹现实的客观镜头与引发幻想的主观镜头相互裹搅,1983年,因异见被囚禁5年之久的弗罗内尔在军政府独裁垮台后,于深夜里独自走在曾经熟悉而今清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上,往街道迷雾深处望去,他看到的只有来自过去的死人,被军队打死的埃尔内格罗带弗罗内尔回首缺席的这5年间,妻子、家庭、朋友都在怎样活着。伴随着另一个幻想:去往南方巴塔哥尼亚寻找生活希望的旅程,弗罗内尔的主观视觉放大着这些他所缺席的现实,类似文字监的资料馆里,军政府人员歌剧般对答的唱腔,将思想简单归类为破坏分子、马克思主义、纳粹主义、社会主义,并予以控制。而正常无风格化幻想的过去式叙述,则通过一些旧照片、旧影像的黑白色调进行转场。

  更早之前,索拉纳斯在关于自己流亡者心态自述的《加德尔的逃亡》里,更选择了剧场、建筑走廊、桥底这些颇具舞台性的空间去营造迷雾萦绕的光影效果。《南方》里的回归者至少还有机会找到带他回首缺席五年的人,如若不为艺术的抒发政治伤痛,这位回忆导游大可不必是个死人,而在《加德尔的逃亡》里,流亡巴黎的阿根廷人却连在幻想里弥补五年的机会都没有,偶尔偷打国际长途听着从祖国传来的只言片语、讨论着回国、上街游行寻找失踪者,他们的幻想里不存在海那边的现实,而是在云里雾里看到突然断裂的身躯,在结尾处邂逅开国元勋圣马丁将军和探戈名家卡洛斯.加德尔。

  因为那舞台般的幻景,索拉纳斯干脆把剧情片都弄成序曲+4幕剧的歌剧样式。他对剧场也是一直饱怀深情,《南方》和《旅行》没有实在具象的舞台,却把图书馆、国会门前、校舍、走廊空间都打扮成可供歌唱的超现实舞台。而《加德尔的逃亡》则让这群在巴黎的异乡人维持一个诉求乡愁的剧场,虽然流浪者感慨国家不存在了、剧院观众都走了,但他们还得在现实里生存下去,到了《云》里,最后的剧院更以钉子户般的顽固对抗着社会的倒退,最终老观众们都“腾云驾雾”地来看最后一场演出。

  探戈,灰暗中夹杂进希望

  探戈名家皮亚佐拉一直与索拉纳斯合作,于是后者的每部电影都有了动听的OST(电影原声)和灿烂的探戈舞景。《加德尔的逃亡》还有个后缀就叫“探戈”,从第一个镜头塞纳河某大桥上翩翩起舞的男女到桥底爱欲纠缠的两人再到片中人物排演的戏中戏,这些颇具气质的场面都影响了后来的探戈电影:我们可以在萨利.波特的《探戈课》中,发现同样在巴黎桥底表达情欲的舞者;可以在卡洛斯.绍拉的《探戈》中,看到同样表现行刑逼供的舞蹈。当六角琴每每出现在《南方》的酒吧门前、《云》里浓雾弥漫后的雨巷,我们就能期待一场赏心悦目的探戈,就连孤独上路《旅行》的马丁.卢卡出发前也不忘和自己的自行车来段探戈。《南方》更从剧情上,让弗罗内尔同监狱外的妻子及让她红杏出墙的友人,展开一段从揣测到愤怒再到角力的完整探戈。《加德尔的逃亡》接近尾声时,来了个彻底舞台剧般的场景,摄影机追着环形走廊里的舞者进行仰拍,以这个特殊的视角强调悬于头上的军政恐怖。

  突然出现的荒诞造型以及漫画也是索拉纳斯所钟爱的表达元素,人扮演的大狗在巴黎大街上横行、穿着脚蹼的阿根廷总统号召国民努力学游泳,《加德尔的逃亡》戏中戏的创作者对着戏剧名家的漫画肖像冥想,期待灵感降临,《旅行》里的马丁翻看着父亲留下的拉美漫画,寻找着这个被哥伦布发现满500年的拉丁美洲。圣马丁等人的巨大肖像更随时出现在奇特的空间里,索拉纳斯曾让角色质疑“闹革命是谁的主意?”、“他只做了一半的解放工作”,但也以圣马丁同样流亡25年的身份去弥漫开对故土放不下的乡愁。

  或许真因为有着这种对国家现实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心理,索拉纳斯才会在灰暗的影片情绪色调下加那么一点点希望。军人政权垮台后的1980年代中,他在返乡前拍摄了《加德尔的逃亡》,片中,角色反复强调“以前的国家不存在了,但日子还得继续下去,我们得回去”。乡愁的最末,他让最年轻的流亡女孩玛丽亚表达心愿“不幸肯定是要结束的”;是时候回顾过去伤痛的1988年,《南方》主角弗罗内尔在逃避他陌生的现实,逃往“还有希望”的南方路上,也折头了,天亮前,发现去南方的路不过又是一段幻觉,而带他渡过回忆之夜的鬼魂朋友让他回到生的世界、回到妻子身边,虽然街道已不再是曾经的面貌了;1992年,索拉纳斯发现这个恢复民主的国家甚至整个拉美大陆还是很荒诞,于是他让马丁上路寻找父亲,找拉美的根,并在对偶遇的红衣女子(其实也就是自我)追问多次“从哪里来,到哪去?”后,放弃了寻找,重要的依然是存在着、过下去;1998年,他对这个经济上和政府职能上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绝望了,于是高高在上的挖苦着,让它在永无止尽的雨季里倒退行走,但毕竟双脚踩在泥泞的现实里,飞不起来,于是他拉扯下绝望梦想的风筝,寄托于挣扎顽抗的剧院,并在最后的谢幕里还让领不到退休金的老歌者愉快高唱:“坚持说不、多说不、就不会有什么损失”,身后,迷雾笼罩。

  索拉纳斯毕竟不是那种飘在天上的刻薄梦想家,他回到泥浆里,以对抗的姿态记录着现实,甚至为此遭梅内姆支持者一枪。他甚至放弃钟爱的探戈,而选择真实的焦虑,这把愤怒的老骨头还干劲充足,从此,他又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回归那最早的《燃火时刻》,关心当下的国家和社会底层,《社会性屠杀》、《穷人的尊严》、《阿根廷近况》,他老当益壮地发出着积蓄一个世纪的怒吼,看看《社会性屠杀》海报里那孩子,是的,老索返老还童了,对着他痛恨的权力机构竖起了中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