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兰闺艳血》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兰闺艳血》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6 02: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兰闺艳血》观后感精选10篇

  《兰闺艳血》是一部由尼古拉斯·雷执导,亨弗莱·鲍嘉 / 格洛丽亚·格雷厄姆 / 弗兰克·洛夫乔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黑色电影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兰闺艳血》观后感(一):恐惧吞噬灵魂

  鲍嘉真cynical。

  前1小时的戏几乎没有一秒多余

  后来演Gloria Grahame陷入恐惧的痛苦时,我觉得她虽然很用力但是还是没有真的到点子上。

  我陶醉于那个过气的酒鬼演员在鲍嘉门口深情的说: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此句取自十四行诗第29,莎士比亚对20世纪前半叶的电影的影响深入骨髓的。

  《兰闺艳血》观后感(二):尼古拉斯·雷的无尽孤独

  黑色电影如同影像化的“墨菲定律”,人类道德心理的一点瑕疵,都将自行蔓延走厄。在尼古拉斯·雷的影像下,人类个体,注定孤独。 “因她亲吻而生,为她离去凋零。她爱我数周好活,如今重堕孤独”。身为编剧的斯蒂尔创造了这几句台词,数度吟诵,都有不一样意味,却始终不知将它安放何处。这种关于个体始终孤独的宿命感,造就了《兰闺艳血》关于黑色电影里对个体心理关注极致,即“无尽孤独”的自我描述,而爱情抑或女人,无法拯救一个封闭绝望孤独者

  《兰闺艳血》观后感(三):IF YOU WANT HIM, YOU`VE GOT TO TAKE IT ALL,THE BAD WITH THE GOOD.

  爱一个人,与这个人是个杀人犯之间有什么必然矛盾吗?这似乎有个显而易见答案。他是个杀人犯,这是个公共道德和公共价值观问题;而爱他,似乎是个纯粹私人的问题,那为何一个公共的价值观会如此巨大的影响到有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问题呢?一个人是个杀人犯,那么他就不值得去爱了吗?“爱”与“值得与否”难道确有什么真正相关吗?难道因为“值得”所以“爱”吗?一个人与你的价值观相悖,这就将阻止那些让你神魂颠倒、悯然无助的爱吗?这样的爱会否过于功利,过于正义呢?爱是否真是一个道德无涉的主题呢?

  可如果是因为恐惧呢?你爱的人是个杀人魔王,他是个十足的恶人,他竟然杀死了一个人!可究竟恐惧什么呢?恐惧他也会杀了你?恐惧,因为这个人有着如此不寻常、如此超出你对他了解特质吗?你对他认识基础动摇了?那如果你刚认识他时便知道他是个杀人犯,会不会就不再恐惧了呢?在这种情况下,你确定自己可能爱上他吗?或者说,你确定自己不会爱上他了吗?

  怀疑自己的爱人是个杀人犯,这是一个多么打击爱情的情绪啊!可究竟是杀人犯抑或是怀疑和不确定本身伤害了爱情呢?

  噢,想到这里,我就明白爱不可能是个道德无涉的东西。呵,这真是个令人伤心事实啊!当然,这也并不影响爱上一个杀人犯,如果是个魅力十足的杀人犯,不是吗?谁知道呢!不确定难道不就是爱情的迷人之处吗?

  《兰闺艳血》观后感(四):女性观众视角

  移情心理,作为女性观众,立场难免偏向女主一边。

  电影前半部多是客观视角,后半部为了制造惊悚气氛主观镜头移向了女主。观众也从上帝视角转向女主立场,重新审视男主,甚至前半部的无罪设定也变得有点动摇。观众理所当然将男主是否杀人和女主能否嫁他做必然联接。然而电影通过矛盾冲突极力想表达的“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曾参杀人”....个体面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暴露出的脆弱被动无可奈何摇摆不定、丧失独立判断等等人类社会普遍现象人性共同的弱点,却都因男主人格的不健全大大削弱了表现力度

  后半部男主的攻击人格外化的越来越严重,个人感觉贯穿全剧的谋杀案不过是男主暴力人格爆发诱因。人格性情不同,遇到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反应正常人遭遇质疑,遭遇未婚妻不信任,一样会烦恼恐慌愤懑,但是心态平和者不会如男主这般情绪化。悲剧性格决定悲剧命运,男主的性格缺陷,导致他对待任何问题都处理不当,某种程度上,被怀疑成杀人凶手和他自己日常所作所为绝对难脱干系。和女主的冲突几乎都是他挑起的,不存在“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心智健全,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女性,爱情之外必然考虑其他因素未来日子分分秒秒,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人?何况女友警察都在不断向她敲警钟提醒她遇人不淑,这些话在她心理难免不发酵,除非她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二八少女,否则一个正常成年女性,怎么会不对一个狂暴易怒,动辄丧失理性拳头决定脑袋未婚夫有所忌惮和畏惧?和这种男人结婚,她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没完没了的家暴。没人会对心灵肉体的伤害安之若素

  前半段男主在警察家假设谋杀过程,编剧功力使得其过程还原的过于逼真,即视感有弄假成真的效果,警察太太的表现也诱骗了观众。这个桥段设计非常巧妙戏剧性达到巅峰可惜后半段男主的暴力型人格被表现的太过夸张和极端,中间对车祸事主的态度以及要掐死女主这两个情节尤为失败,假如换成只是打了车祸事主两拳,面对女友的误解冷落只是摔摔东西和大声咆哮,说两句伤感情的话,那么电影的分手结局会更博观众同情,为有情人不能结合扼腕叹息。而电影过度渲染男主的暴虐,使得他明明无辜,却因脾气太差而几乎成了反面角色,即便清白也给人咎由自取的坏印象。本来看点人生的错错错,却变成了人性的错错错。

  编剧导演都是男性,没有全方位考虑女性观众的观感

  《兰闺艳血》观后感(五):受伤的男人

  icolas Ray闻名于对于受伤、感性男人的刻画,就如《Rebel Without a Cause》里面的James Dean,不断地向成人世界群体做出挑战,在警察局内的那场戏却展现了内心的脆弱和彷徨。什么是青春电影,《Rebel Without A Cause》是一永远绕不开的经典。”在他的电影世界中,男主角总是有一个不为人知但极具改变性的过去。Bogart几乎是扮演了卡萨布兰卡里的另一种形态的Rick,但这个Steele却更加爆裂,阴暗面或人格的分裂面更加明显,是一个比Rick更加心里复杂的角色。我们不知道Steele的过去,只从他的经理人口中得知,在二战前他曾风光无限,但战后,却未能再写出伟大作品。当然,以Steele的打扮和社会地位,他不太可能曾远赴战场,受战后创伤折磨。但导演将战争作为人物性格前后的分割点,间接地投射出二战,不单是一场军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影响深远,涉及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一场人类精神灾难

  teele的角色带有很重的“黑色电影”味道,我们见到Steele为弱势出头幽默风趣,对朋友重情重义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他阴暗、暴力、甚至极端的一面。我们作为观众对其的不信任同时反映在Miss Grey身上,她深爱着Steele,但同时不敢于太过于靠近他,因为她一直都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暴力和不能肯定他是否杀人凶手。她既想拥有他,但同时也不愿意全情投入到感情当中。Steele很明显对于与Miss Grey的感情是付诸一切的,也是强烈暴躁的,这十分符合他的性格,也符合他写那短诗中的感情状态。Miss Grey让他重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他们的感情也注定是不可挽回的,因为这是一段不平衡的感情,Miss Grey选择做任何事前“think it twice”,她没有勇气正视甚至审视Steele,她如一懦弱绵羊,一直依附在Steele的身边,直到最后她不能再承受Steele性格的极端性,她选择的不是对持,而是逃避

  不管最后证明Steele清白的那个电话是否恰如其分地到来,他们的爱情也注定是失败。电话在错误时机响起只是为了增强戏剧张力,但全片最吸引人的还是Steele这个矛盾的个体,所有的不幸都是他的鲁莽和暴躁所造成的,但这也似乎是一不可挽回的结局。当一个人一直生活在醉酒愤怒、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时,一个完美女神突然降临在他的生命中,他又何能控制自己溢满的欲望和情绪呢?最后,反经典好莱坞似的大圆满结局让我想起了David Lean's 《Brief Encounter》,同样关于两情相悦,却不能携手到老。但BE是强调命运的偶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分秒之差,当爱人走出火车站内的休息室,再疾步追出,所见只剩空空的站台。命运似乎注定了他们最后的悲剧,但在《in the lonely night》的结尾,我们看着Steele一步步离开Miss Gray的卧室,走出大门。他自己造就了本可以避免的挫败,但看着他的背影,我们也不得不对他有几分同情,他既值得可怜,但又有几分令人可憎,难道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兰闺艳血》观后感(六):两个电话

  尼古拉斯•雷的《血腥兰闺》(又名绝境)、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所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它再次印证了一个简单道理,无论是否有着更先进技术手段,好电影都不需要依附于华丽形式而存在。

  《血腥兰闺》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剧作家史蒂尔成为一桩谋杀案的疑犯,女邻居格蕾的证言为他洗脱嫌疑。两人因此相识,并彼此吸引成为恋人。但由于真凶遍寻不获,格蕾开始疑神疑鬼,于是一段感情在升华的前夕走向结束……

  这是一部简洁的电影,它的好也正基于此。故事一开始,编导就摆明车马,史蒂尔不是真凶,之后的剧情就专注于叙述两人之间的恋情发展,但情节之中却不停暗示这段感情最后的低落结局,于是可能是这部电影内部唯一具备的商业元素:悬疑,到了故事中途也荡然无存。于是一切形式成了浮云,我们转而关注的,正是编导所强调的:细节的转折、人物情绪动力由弱到强的累积以及外界作用力。

  这是个很有趣而且矛盾的做法:首先说明史蒂尔不是真凶,然后在爱情故事占据绝大部分叙事时间里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铺设疑点并将矛头指向史蒂尔,这些疑点要悄无声息的进入,累积起来的力度又不能破坏最初的无罪设定,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效破坏力,这样恋人间由聚到散的结局才不会突兀。同时创作者还必须兼顾另一个结构问题,如果把这些细节全部写进两人恋情发展的故事线之中,情节就会变得臃肿节奏就会无法掌控

  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故事一开始,就清晰地分出三条故事线索:其一是史蒂尔接下了改编一部小说工作,要创作出一个以悬疑凶杀为卖点电影剧本;其二是谋杀案的侦破;其三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这样一来,所有的疑点都能够均匀有序地进入了故事。甚至在三条故事线开始之前,伏笔就已经被安排进入故事。第一场戏里,史蒂尔突然被激怒出手打人,就为其性格中的暴力倾向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根据这三条不同的线索,伏笔巧妙地附着其上。格蕾对史蒂尔的不信任,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一是直接的体会,在交往中对史蒂尔的深入了解;二是外界力量的间接影响,比如来自于警探的误判,来自友人猜疑;当这两种力量结合到一起的时候,错误的认知就开始根深蒂固挥之不去。随着感情的发展,史蒂尔性格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清晰;在与友人交往中,作为一个剧作家对于犯罪心理、行为职业认识又带来莫须有的猜疑;谋杀案久告不破,固执警长始终认为真凶就是史蒂尔,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着格蕾的内心世界。

  为了在无罪的设定下最大限度营造出真假莫辨的效果,围绕史蒂尔的人物设置也颇有心思。他的警探朋友、经纪人都是他的坚定信任者;警长是坚定的怀疑者;朋友之妻跟格蕾则是居于其中,并逐渐向后者靠近。整个人物关系网的设计近乎平衡状态,对立冲突的两种力量始终保持处于不确定的均衡状态,第二幕尾段情感价值的逆转因而变得更加强而有力,并将故事直接推向第三幕高潮

  故事进入第三幕后,所有的铺垫都已完成,高潮处于集中爆发前的临界状态,全片最令人激赏的一场戏终于来到。第二幕末尾,真凶已经查明,警方正欲将消息通知史蒂尔和格蕾,却联系不到两人。此时史蒂尔因为剧本一事在酒吧短促爆发,当他恢复平静后与格蕾一起离开。警方的电话追打过来时,却找不到两人。在格蕾的住处,史蒂尔诚挚的向格蕾道歉,似乎一切烟消云散。但格蕾的一些怪异举止再次引发史蒂尔的猜疑,情绪开始酝酿,一触即发中,电话突然响起……此时我们已经确定史蒂尔是无辜的,我们期待两人的感情不会因为误会而终结,我们期待着两人冰释前嫌,我们等待着一通电话……却是航空公司的电话,她订的航班取消了。于是格蕾打算离开的想法暴露,史蒂尔彻底失控,他暴怒中掐住格蕾的脖子,他要杀了背叛自己的格蕾……格蕾全力也无法挣脱,似乎所有事情都在往坏方向发展,电话又一次响起……似乎是另一道追魂铃声,格蕾面如死灰……史蒂尔拿起电话,却是警方打来的电话,警长要向格蕾道歉……放下电话,史蒂尔彻底清醒,于是交给格蕾。真想大白后,这两人还能回到最初吗?仅仅两通电话,就成功营造出两个转折点,在故事最高潮的时候将情节一再逆转,实在是神来之笔。

  作为一部以节奏取胜的非典型悬疑电影,尼古拉斯•雷对全局的掌控和鲍嘉对人物的演绎是影片成功的两大关键。尤其是鲍嘉的内敛表演,极富层次,配合影片的节奏、进度和速度,收放自如,无论是即兴演绎还是厚积薄发,鲍嘉演起来都是游刃有余,不愧是好莱坞评出的二十世纪头号演员。在简介里面看见一句话,说这部电影是针砭时弊的电影中最好的之一,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就算这部电影跟“好莱坞十君子事件”或者“麦卡锡事件”之类的东东有关联,编导的本意也是冲着这件事去的,可一九五零年说说还有些现实意义,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提这些就不能与时并进了。如果说一部好电影有一个针砭的主题,那么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就是人性。

  这样的电影又怎能少得了这样的场面呢?酒吧或者大厅里,三四人静坐,侧耳倾听,而场地中央,总有一个弹着钢琴的中年男人或女人,浅吟低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