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蛋糕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蛋糕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0 01: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蛋糕师》经典观后感10篇

  《蛋糕师》是一部由Ofir Raul Graizer执导,莎拉·阿德勒 / 佐贺·史塔斯 / Tim Kalkhof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蛋糕师》观后感(一):换换性别普通故事

  虽然不是高水准的电影,但我们需要它的存在,它只是一个一个发生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需要太出众,讲清故事和引起共鸣就够了。

  几点我比较体会到的: 1.当我们失去所爱时,尤其是在对方征兆突然消失,我们会去寻找答案,因为突然中断的爱情阻碍你的前进。 2.失去他后,你会想他,他的物品,他接触的人,别人和他的回忆,你和他的回忆,用这些填满你的伤口占有这些东西,像是拿回一部分的他。

  在现在这个时间,我相信有无数的同样的故事发生,电影为什么选在这两地发生,映射的开放与未开放。未开放的社会仍会养成觉得自己要跟随社会通俗的人,当这个人到了开放的社会,他得到了解放。有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个人的错,大家会觉得为什么这男二为什么要和女的结婚,会直接怪他,而大家忘了的是,“社会”对一个人的塑造约束,才是最根本问题

  《蛋糕师》观后感(二):爱是成为一个人

  爱一个人最深的方式就是成为他,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爱上他所爱,同时让他们爱上自己。所以,那个雨天,在托马斯又穿上欧伦的衣服后,他打开门看见的是欧伦,他决定要做欧伦。托马斯是有过嫉妒,但他没有爱上正妻,是想感受所有欧伦曾经的感受。影片演员优秀,欧伦虽然早挂了,但影片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第一次到欧伦家吃饭开始,几乎含着泪水看完的,母亲不告诉孩子托马斯父亲离开托马斯,显然她对孩子隐瞒了欧伦的死,用去了很远的地方代替;欧伦母亲第一次送给托马斯吃的,转身橱柜出现那么多的食材罐子,一个沉默镜头包含太多信息,欧文为什么爱上托马斯,母亲为什么会突然让托马斯去看欧文房间,而妻子不怎么会做糕点,影片没有一处挑明这些事情,就在这些恰恰恰当好处的镜头里一镜皆知;和欧伦儿子一起做糕点那段,托马斯是感受到了他说他他不要孩子,又在做欧伦一样的父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啊……故事,人设情节在一两句话,或一个镜头里就全部呈现出来,不是长篇来回忆杀,慢镜头来情绪的梗,电影艺术真的从来不是取巧技术拍摄技巧能达到的。

  《蛋糕师》观后感(三):爱像黑森林

  先说题外话,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希望能慢慢坚持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是国外某个电影节的开幕片(记得是),更因为它是我偏爱的bl标签片。原本对剧情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但是这部戏的演员把所有的细节表现得很好,使剧情上升了一个等级

  男主拿手糕点是黑森林,入口的巧克力是苦的,然而却又有奶油在调剂,使得人欲罢不能。埃文一开始是不想在家里出柜的,但是,从后来他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他已经迷恋上这种黑森林之爱了。我知道,伊斯兰教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十分鄙夷的,这苦,他想要坚持熬过去。

  当埃文死后,男主去寻找他的足迹,一点一点进入他的生活,帮助他的妻子摆托困境,以他的角度与他的妻子在一起(真的这一段拍得最好)(有点像ciao的结尾,两个人最后融为一体)。两个相似人才会互相吸引。虽然隐瞒了一切,但在最后,被赶走时,也意识到这样做是对他妻子的另一种伤害。不管怎样他带给妻子过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过。(话说,我有点佩服男主坚持只在一家店找工作精神,虽然这是套路

  女主有点悲剧色彩,刚开始以为丈夫是出轨了,结果是要出柜了。好不容易找到丈夫的替代人(还在某方面那么像),结果人家爱的是你的老公(哇,越想越可怜),好不容易生意有起事,就被停了证书(我觉得那个派证书的对女主有意思,才这样报复)。不过,女主是软弱的,她在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人后也只是让他走,在他去世后也不敢看遗物,听语音信箱,对自己不相信宗教不敢反抗,这才会有悲剧。

  《蛋糕师》观后感(四):存在如斯

  生命之中,谁不惶恐。这部电影如此深情自然讨论了所有的存在主义主题:死亡、自由孤独和生命的意义。它触碰到人生所有可能境况,将人最深的欲望需求,在历史政治、宗教的背景色中如抒情诗般荡漾开来。

  首先是生与死。Oren的生活稀松平常,家小、工作、差旅、情人。他的生活在一场没有出镜的车祸戛然而止、一片虚无。其实萤幕外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遇见过许许多多的人,但如果有一天谁不在了,有多少人能及时知道呢?只有最在乎的人,比如Thomas,才会打上十来个电话、留言说爱他,又不远千里去寻找。当全世界选择遗忘的时候,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给出缅怀,在各种遗物的陪伴中追念种种。所以才有了Thomas带着秘密,去耶路撒冷的情节。在离家乡四千公里的耶路撒冷,从没出过远门的Thomas悄悄陪伴Oren的寡妻Anat,照顾他们的儿子,又帮忙打理生意。他的糕点,作为生命必需品食物”的具体呈现,象征着生命、爱与繁荣

  然后是自由。自由是相对责任而言的。Oren作为一个没出柜的男同性恋,他的妻小以及他的宗教生活就是他的责任,耶路撒冷的一切,都是社会加于个人身上的家庭和宗教责任。在柏林,Oren不用伪装自己的性取向,不过安息日,吃饭前也不念经,他只是和Thomas 相对而坐,为对方的盘里撒调料。在柏林,他只是他自己,他是自由的。到片尾我们知道最后Oren决定去柏林与Thomas一起生活,以生命的代价实现他的自由。

  孤独是影片非常认真深入讨论的一个主题。Oren问Thomas以后会不会要小孩,Thomas说不会,Oren说家庭很重要,有家庭就不会孤独。Thomas其实一直都很孤独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继承了奶奶的糕点手艺,奶奶去世后就从柏林旁边的小镇搬到市区来开了这家咖啡店。但是他回答Oren说他不孤独,因为他有工作,有家,还有Oren,一个月可以见他一次,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所以他要对已经拥有心怀感激。也许这时Oren才意识到,他愈是用热闹的家庭氛围来掩饰,内心其实反而愈感孤独。

  最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托马斯·曼说生命的最终意义在于成为一个人。

  所以首先是各种形式亲密关系。比如母爱。Oren的母亲是知道而且支持儿子的决定的,所以才会一见Thomas就感动莫名,又邀请Thomas参观Oren的房间。在耶路撒冷浓厚的犹太教氛围下,这对犹太-德国的“婆媳”之间心照不宣,一切尽在不言中。又比如更加复杂的爱。每次Thomas和Oren在一起时,都会嘴角带笑地 细问Oren,上次和妻子在一起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的情节,仿佛是在取笑Oren掩盖自己性取向的努力。另一方面,身着Oren衣物的Thomas对Anat来说仿佛是Oren的重生,当Anat突然对Thomas表白的时候,Thomas犹豫再三,却最终选择接受,并且用Oren爱Anat的方式来爱她。对于从来不和女性发生亲密关系的Thomas来说,这无疑是他缅怀Oren的极致。而这是一场Thomas和Anat共同的缅怀。

  然后是创造性。比如Thomas为Anat的咖啡店烘烤出的各种糕点,使Anat生意兴隆宾客盈门。

  宗教和政治在影片中扮演了很不受欢迎角色。Oren的哥哥Moti常来照顾寡嫂,见到店里雇佣了德国人就颇不满意。Moti和他的保守教条,就像他逼着正在淋浴的Thomas裹着浴巾开门迎接他的安息日礼物一样粗鲁无情而不合时宜。那么宗教和政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后来Anat的店被取消了犹太食品资格,Thomas也不在店里工作了,可是仍有客人来买“没有资格,但是是按照犹太教方式制作”、“不是Thomas做的,但是是按照他的配方做的”糕点。这样的糕点还是不是符合犹太教义的糕点?这是影片对于宗教的一个严厉追问。

  的确,生命的最终意义在于成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当影片结束在Anat视角中的柏林市景和Thomas下班回家的日常中时,Anat一脸释然的微笑似乎也把无常生命在大家心中留下的焦虑荡去了厚厚的一层。

  真心喜欢这部充满智慧和爱的影片。

  《蛋糕师》观后感(五):《蛋糕师》:对你的爱,是贪婪亦是克制

  本文首发于QAF中文站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冷涩的冬季柏林,火车缓缓驶过,街边的咖啡馆进来了一位帅气熟男欧文,他说他很喜欢吃这里的饼干和蛋糕,每逢到柏林出差都必定会先冲过来。只是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蛋糕,还是年轻帅气的蛋糕师托马斯。

  一年以来,托马斯每个月都在等待着来柏林出差的欧文,每次甜蜜过后,欧文都会带一份托马斯所做的饼干给妻子。唯独这次,托马斯已经近两个月联系不上欧文,来到欧文的公司,得知欧文意外去世的消息伤心过后,托马斯收拾好了行装只身一人来到了欧文的家乡——耶路撒冷。心碎的安娜心不在焉经营冷淡的咖啡馆,丈夫的意外死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她雇佣了来自德国的年轻小伙子。没曾想,托马斯的饼干和蛋糕让咖啡馆生意开始有了人气,安娜的心也开始有了希望。

  欧文的母亲怜惜的看着托马斯,她大概明白,一个年轻的德国男人只身来到人生地疏的耶路撒冷是为了什么,她也明白,一个优秀的蛋糕师为何只想留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咖啡馆。她面对着托马斯,不知该说什么,抬头挤出了一句:“你想看看他的房间吗?”。

  随着了解的深入,安娜渐渐从托马斯的身上发现了一股熟悉气息,包括蛋糕的味道以及做爱的方式……相互依偎的静溺,肉体交织,渐渐愈合的心理创伤,安娜深陷其中。当她发现托马斯的真实身份后,两人又该何去何从……

  本片有点类似你好丨再见》,为爱情注入了更多的思考关于爱情的过程一笔掠过,着重讨论爱情过后的生活。是与他人抱团取暖?还是静待缘分救赎?有的人伤痛过后能马上重新起航,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沉浸在伤痛之中,而本片男主是去到已故爱人的家乡,去触碰他曾经触碰过的纷杂世界,去感受他曾经感受到的美好苦涩,去体验他曾经经历过的幸福生活。有关对方的一切都让这世界看起来更有意义,似精神鸦片,无法自拔。

  片中的画面延续了欧洲导演对画面的精致追求,电影节奏充满了东方味道,配乐中的钢琴坚毅动听,这些都给电影加了很多分。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电影剧情有待打磨,男主演技青涩。其中有一段正对女主的平视标准机位长镜头,用脸部表情变化体现人物心态的内心挣扎改变,真是逼女主撑起整部电影的演技,好在完成得还不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小偷家族》等都有使用过这样的手法,演员拿奖拿到手软。作为一个从纺织美食工作多年才开始学习电影的导演来说,本片已经完成得不错,里面的蛋糕看起来让人很有食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